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論文

時間:2022-04-18 03:02:05

導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論文

一、企業需要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人才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人才,企業的發展需要一支穩定的人才隊伍。然而從目前的情況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人才隊伍不穩定嚴重困擾企業的健康發展。面對人才的隨意跳槽和頻繁流動給企業造成的機密外泄、客戶流失和沒有值得信任放心的人才可用的狀況,引發了企業對所需要人才的新界定和新要求。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從日本松下公司的代表性觀點來看,企業所需要的人才至少應具備以下幾方面素質:第一,腳踏實地而積極上進。愿意從平凡的工作崗位做起;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能吃苦耐勞,不多抱怨;積極追求進步,但不好高騖遠;做事善始善終,不“虎頭蛇尾”。第二,誠實正直而忠于職守。為人做事誠實正直,不貪不腐、不欺不騙;愛護公司,忠誠于企業;勇于承擔責任,在自己的崗位上竭盡全力。第三,堅持原則又懂得變通。大原則上能是非分明、不犯糊涂,關鍵利益、關鍵時刻能堅守本性,法紀規章自覺遵守,但小節上懂得退讓,方式方法手段靈活,注重與人溝通交流,聽得進別人的建議意見而不固執。第四,有較好的團隊協作精神。能在同事之間建立起良好的工作關系和人際關系;能與集體中的其他人友好配合,并能熱心幫助別人;懂得尊重別人和贏得別人尊重;能團結大家,協調合作,共同進步。第五,富有主動性、創造性。肯動腦筋,富有創意;能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善于用新的方法、思路解決問題,實現工作目標。第六,愿意學習和善于學習。虛心好學,有自知之明,能了解自己的不足,愿意向長者及同事學習;經常總結自己和他人的經驗教訓,不斷推陳出新、取長補短;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文化、新技術,不斷給自己“充電”,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能力。第七,有較強的專業技能和動手能力。具備一定的工作經驗,具備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上崗就能很快適應環境和工作,了解工作性質和要求,能獨當一面開展工作。從以上可以看出,對企業而言,從某種角度來說,雇主在選擇員工時,人的品質與能力比專業知識更重要。從人才市場的調查也發現,那些容易找到工作的大學畢業生,往往自身的素質與能力都很強,具備目標企業所需要的崗位能力和職業操守。可見,從企業用人的視角,適應企業用人要求的轉變,及時調整和改革高校學生素質教育,是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的關鍵所在。

二、當前大學生企業就業競爭力存在的問題分析

從企業就業的角度看,當前大學生的素質、心理狀況存在許多突出問題,與企業的需求有較大差距,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一)期望值過高

傳統的就業觀念對大學生及其家長的就業期望和擇業取向仍然有很大的影響,產生一些就業誤區。比如:都想當國家干部、捧“鐵飯碗”,不想當工人、下企業;都想坐辦公室當白領,不想到生產一線干“臟、累、苦”的活;都想到大城市、大企業、大機關、大單位就業,不愿到小企業、縣鄉村基層就業;都想到跨國公司、外企做職員,不愿到民營私企就業;都想高薪就業做現成的工作,不想自己去艱苦創業接受磨練等,缺乏對自我的客觀、科學認識,常高估自己的能力,追求眼前的享受。

(二)缺乏責任感

許多大學生從小在家庭和學校的庇護下成長,習慣于他人的關心、愛護和幫助,并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此不懂得珍惜別人的恩惠,不懂得感恩,也不懂得要為別人著想,沒想到要去主動關心幫助別人,依賴他人,隨意隨性,對家庭、對集體、對他人、對社會缺乏責任感,不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和集體活動,做什么事情都不認真、無所謂,甚至不負責任,缺乏足夠的責任擔當意識與能力。

(三)缺乏誠信

在市場經濟社會中,誠信是人們一切行為都要遵守的準則。然而,許多大學生對企業缺乏忠誠,“這山望著那山高”,頻繁的單方毀約“跳槽”,無疑給求賢若渴的企業家潑了一盆涼水,企業一腔熱情換來的往往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的無奈。有的畢業生還偽造簡歷、證書,蒙蔽雇主,讓許多企業家發出“不招應屆大學生”的氣話。

(四)以個人為中心

當代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社會的關懷、家庭的溺愛,使很多學生形成孤僻、不合群、個人主義的不良心理,缺乏團隊意識,協作能力較差。比如:考慮問題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做事情不以企業的利益為重,而以個人利益至上;跟著心情走,沒禮貌,不顧忌他人的利益和感受;看法片面、極端、偏激,個性蠻橫驕縱,難以接受他人意見;工作生活懶惰、任性、不愛思考、不思創新;不關心國家大事,對于社會與政治問題持疏離態度,不置可否;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現象的浸染,如沉迷網絡、抽煙酗酒等。

(五)缺乏實干、吃苦精神

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期,從人才市場的供求情況來看,“白領”需求少而擠破了頭,“藍領”需求多卻少有問津,尤其企業緊缺的一線基層生產崗位往往因為比較艱苦而招不到畢業生。許多大學生不想吃苦、不能吃苦,只想享受、只想成功,不能接受磨練、不能承受挫折,想得多、要求高、做得少,對求職中和就業后的艱苦、挫折既缺乏估計也缺乏承受能力,不能很好調節自己的心態,不能正確面對現實。

(六)動手能力弱

企業看重的是員工的動手能力,而且是馬上就能上崗獨自開展工作的能力。因此,有實際工作經驗、具備上崗操作能力的同學在尋找工作時更受歡迎,就業后也更容易得到提拔重用。很多學校出于安全、管理、師資、設備等等考慮取消或減少了企業實踐環節,導致學生雖然在理論上具備了較高的水平,但實踐卻非常缺乏,成了紙上談兵的高手。許多文科學生一般的公文都寫不好,工科學生一般的圖紙都看不懂,“高分低能”現象十分普遍。

(七)社會經驗缺乏

一些社會調查顯示,大學生就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缺乏社會經驗”。中國式的應試教育迫使許多學生為了應付高考“兩耳不聞窗外事”地專心學習,到了大學面對“嚴進寬出”的寬松環境反而不再主動學習,停留在應付考試狀態,把精力放在戀愛、上網、游玩上,對市場變化、社會變化的關心度較低,對職業目標相對模糊,雖然經過大學數年的學習,但對現實社會的了解仍然是十分有限。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與企業需求脫節的現象

一味指責學生素質低是不公平的,重要的是要從學生的成長環境中尋找原因。從大學生職業素養缺陷反思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承認,作為學生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近年來在教育教學改革方面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實效性依然不高,一直沒有脫離應試教育的模式,存在許多與企業需求脫節的現象。

(一)與專業教育的脫節

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員主要是思想政治課教師和輔導員,大量的專業課教師游離于思想教育之外,他們只注意專業知識的傳授,忽視專業教育中職業道德的養成,造成思想教育與專業教育兩條線、不交叉,各走各的,甚至互相排斥、爭搶課時。而學生缺少勞動鍛煉,缺少職業體驗,也沒有拿出一定的精力和時間去研討、分析人才市場需求信息,把握自身專業領域的企業與崗位需求狀況,自然也就不了解專業領域的職業道德要求,很容易出現恃才而驕、有才無德的現象。

(二)與學生思想的脫節

比起專業課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往往被忽視,課時不斷被壓縮、師資培養和提高不受重視、社會實踐和科研機會不多、師生教學積極性不高。特別是師生比的配置問題,大多數學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都是實行大班教學,一位老師面對一兩百個學生,根本無法與學生進行深入的交流,無法真正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教師站在課堂上講完一節課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有沒有完成教學進度,未能做到與職業領域結合,未能體現對學生就業的有用性,其自身的實效性也就很成問題。大部分學生仍然是被動地接受說教,缺乏對事物的探索與分析能力,缺乏質疑和批判精神,缺乏對科學方法論的掌握運用,邏輯思維能力和判斷分析能力弱,看問題片面偏激。

(三)與社會的脫節

如今的高校已經不是過去十分單純的“象牙塔”,各種社會影響日漸滲透進校園,但是,學校的教育與管理基本上還是在一個封閉的校園環境下進行。傳統的社會實踐活動,校內多數僅限于文體活動,校外無非是義務獻血、社區服務、環境保護、寒暑假調研等,形式和內容都十分單一,極少涉及社會熱點問題。出于安全考慮,許多學校都盡量不組織校外活動,即使有,也只是組織極少數學生參加,這實質上是學校的一種在合法理由下的不作為。同時,出于“維穩”的考慮,一些學校面對那些比較敏感的社會熱點問題或事件,要么進行校園網隔離,要么千方百計阻止學生接觸到事情真相。而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十分強烈,越是圍堵,他們越是想了解事實真相,并加強了對學校教育方式的厭煩心理。學生的政治熱情往往沒有適當的方式和途徑得以表達,他們所受到的教育就是“認真讀書就是最大的愛國主義”,從而使許多學生喪失了對國家命運、人民疾苦的關注,淪為只關心自己利益得失的徹底的功利主義者和實用主義者。

(四)與企業的脫節

目前我國大學教育還屬于知識型教育,高校和企業聯系不夠緊密,教學過程缺少企業的參與,社會實踐不足導致知識轉化率低。學生到企業實習的機會少,未來工作中所需要的實際操作能力達不到工作崗位的要求。學校缺乏企業的環境和氛圍,從校門到廠門還有一段距離。學校和家庭為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創造了優越的條件,學生衣食無憂。而一旦進入企業,每天由上6節課變成上8小時班,晚自習變成夜加班,吃飯磨磨蹭蹭變為匆匆忙忙,上課遲到大搖大擺進教室變為慌慌張張趕著去上班,作業沒完成被老師批評還不高興變成任務完不成要被企業扣工資,由父母供錢上學變為憑能力進廠、憑本事賺錢,由學校的一切為了學生變為企業的一切為了效益……這種角色的轉換許多人不能適應。

(五)與人的職業發展脫節

學生像溫室里的花朵,學習、生活都由家長、學校安排得好好的,基本不需要自己去考慮。從生存能力來說,家庭提供了生存的基本甚至優越的條件,學校承擔了太多的責任,管得太多、太寬,大大束縛了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及自我管理能力,使學生變成一種缺乏主動性、創造性的被動的人,一旦離開學校熟悉的環境,進入復雜的社會便無所適從,心理和實際承受能力低下。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路徑與運作策略

面對企業的需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必須加快推進企業就業視閾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核心就是要把“以人為本”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尊重學生的思想感情,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注重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堅持面向市場、面向企業,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用性和有效性,著力培養具備“執著的信念、優良的品德、豐富的知識、過硬的本領”的人才。

(一)切實把教書育人真正落到實處人的素質培養和行為養成是一個全方位的過程,絕不是幾堂政治課、幾場報告會、幾次活動所能解決的。所以,要真正把應試教

育轉變為素質教育,就要變“小思政”為“大思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應當上升到學校層面,由黨委直接抓、重點管。不僅思想政治課老師、輔導員要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還要動員組織全體老師共同參與,將各個教育環節都統一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這一目標上來,變重成績為重綜合素質,既教書又育人。尤其是在專業理論與技能的教學中,也要強調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思想品德教育,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品德熏陶,最終擁有厚實的專業基礎和較高的職業素養,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比如:在理工科的專業教學中,應該增加工程倫理和職業道德的有關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倫理觀、職業道德觀,正確處理雇主利益和大眾利益、經濟效益與法律規定、個人得失與社會責任等等關系,做一名“有良心的技術人”;農林類的專業,應當增加生態文明的內容,教育學生尊重生命、愛護自然,建設綠色家園;即使是被學生認為最枯燥的大學數學,也蘊含著豐富的微觀辯證思維,“從無限到有限,再從有限(近似)到無限(精確),這一微觀辯證思維在高等數學與微積分的教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通過這種教學也可以培養與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自主性創新學習的能力。

(二)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積極性

要把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法改變為參與式教學法。傳統的說教式教學法中過于強調老師的主導作用,而把學生看作是被教育者和被糾正的對象,勢必引起學生的抵觸情緒、削弱教學效果。參與式教學更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而把老師當作輔助者,注重啟發和誘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善于總結、研討創新,在教學實踐中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學校領導應高度重視思想政治課師資隊伍建設,盡可能實行小班化教學,創造參與式教學的條件。老師應當勇于轉變觀念開拓創新,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努力做到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做主,讓學生暢所欲言,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質疑和批判精神。此外,還要充分利用好校園網,給學生提供培養高尚情操的合適平臺。目前許多高校的校園網主頁只注重學校建設成果的展示、學校情況的查詢服務,能吸引學生的欄目不多。學校完全可以利用校園網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敢于直面各種社會問題,如實報導相關新聞,并以網評、編者按、同學來信、專家解讀、讀者反饋等形式進行正面的引導,答疑解惑,保證輿論的正確導向。對學生的政治熱情、過激情緒,宜疏不宜堵,要相信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學校的管控能力,對一些比較重大、敏感的事件或社會熱點問題,應該在校內組織一些研討會、辯論會、演講會,讓學生的訴求有一個表達的平臺。

(三)有效利用社會資源實行開放式教育

學校、老師對學生的教育都是正面的教育,但在信息社會條件下,學生從社交媒體上看到、聽到的大多是外部社會的消極現象。這種理論與現實的極大反差、沖突,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原因。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應當走出封閉的校園,走向廣闊的社會,實行開放式教育。可以精心組織、設計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下鄉、進村、進企業、到社區調查訪問、掛職鍛煉、科技服務,讓學生多接觸社會、多了解生活,積累足夠的生活體驗和社會認知,形成科學的社會判斷、社會思考,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可以搭建學生與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的溝通平臺,邀請各級黨政領導干部深入高等學校給學生開講座,推薦一批廉潔奉公、才華橫溢的領導干部給大學生擔任導師,樹立領導干部新形象。還可以聘請一大批成功企業家、校友,擔任學生的就業導師,與學生交朋友,用他們的人生經歷,教育、啟發學生腳踏實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

(四)注重把理論轉化為實踐行動

理論只有轉化為行動,才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大學生的良好品德,不僅僅是在理論教學中形成的,也是在活生生的實踐活動中逐步養成的。國外許多著名大學都把學生課外時間做什么作為判斷一個學生是否優秀的標準,這值得我們借鑒。在課外活動中,可以組織學生圍繞社會熱點問題開展調查研究;組織學生圍繞當地經濟發展規劃設立課題、獻計獻策;組織學生深入社區開展青年志愿者活動,實踐內容要由敬老服務、衛生打掃、義務獻血、愛心助學等淺層次活動,擴展至社區居民的文化教育、技能培訓、社區管理……通過這些活動,給他們接觸社會、表現和鍛煉自我的機會,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追求;可以讓學生在親身參與社會活動、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況下,感受社會、認識社會,提高他們對社會現象的判斷能力,達到自我教育、自我升華的目的;可以讓學生在利用自己所學所長服務社會、服務他人的過程中,體會和增強社會責任感。如前段時期,一些地方的群眾對“PX項目”建設有誤解,清華大學化工系學生就利用所學專業知識,宣傳“PX低毒屬性,毒性與乙醇相當”,在社會上廣泛傳播,收到了較好的宣傳效果。

(五)致力培養學生的獨立性

大學生是成年人,具有完全行為能力。但是,一方面他們的“獨立”意識非常強烈,希望他人把他們當成“大人”看待;另一方面,老師、家長出于愛護,甚至溺愛,始終把他們當成“孩子”看待,嚴格管控他們的言行。這種矛盾對學生的成長十分不利,往往會限制甚至扼殺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一切要聽老師、家長的,使他們沒有獨立自主的機會,也喪失了獨立判斷的能力,使他們養成什么都無所謂、不問是非、不負責任的生活態度,最終模糊或迷失了道德人格的標準和底線。我們應該相信,當代青年經過十幾年的教育,基本素質還是好的,品質是可塑的。不能因為擔心學生安全而因噎廢食,把學生局限在宿舍—教室—食堂—操場,不讓他們接觸到真實的社會。學校要建立學生勤工儉學管理中心,鼓勵、組織學生利用節日和寒暑假,開展勤工儉學活動,培養自食其力的能力和熱愛勞動的習慣。要組織學生深入社會、企業,了解各專業的就業情況以及企業需要的人才類型,關注各類就業動向,尋找就業機會,明確自身正確的就業方向與奮斗目標。只有大膽放手讓學生學會自己走路,獨自去接受社會的鍛煉和考驗,他們才能真正長大,也才能真正符合企業的用人要求。

作者:何小青單位:漳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