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人文教育特色研究3篇

時間:2022-05-08 05:52:40

導語:醫學人文教育特色研究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學人文教育特色研究3篇

第一篇

一、醫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與醫學人文教育相結合的必要性

近年來,醫患糾紛呈逐年上升趨勢,因為服務態度、敬業精神等醫德醫風問題引起的糾紛遠遠高于因為技術原因引起的糾紛。這和我們醫學教育中“專業至上”的思維相關,長期以來,側重于技術層面的訓練,“見病不見人”,相對忽視學生關愛病人、關愛生命之人文精神的培育。黨的十八大報告在第七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中強調“病有所醫”是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并用較大篇幅闡述“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認為“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要堅持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方向。”同時,社會和諧的構建和老百姓“中國夢”的實現都要求我們加強醫學生的醫學人文教育,而且思想政治教育是醫學人文教育的基礎,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能促進醫學生醫學人文精神的內化與提升,培養醫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思想政治教育與醫學人文教育相結合的可行性

1.共同的教育目標。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就明確指出,“緊密結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際,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對于醫學職業特點來說,思想政治教育即是以培養醫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為中心,全面提高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醫學人文教育強調對生命的尊重,倡導人文關懷,提倡“關心病人比關心疾病本身更重要”。2001年7月,衛生部、教育部印發《中國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醫學研究與服務的對象是人,在醫學教育過程中必須加強文、理、醫滲透和多學科交叉融合,把醫德與醫術的培養結合起來,加強綜合素質培養”。2010年1月,衛生部等六部門聯合《關于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強調“加強醫德和職業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醫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醫學人文教育的培養目標共同指向全面提升醫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具有一定的共通性,而且思想政治理論能夠有效的指導醫學人文教育。

2.共同的師資隊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是全員育人,主體是全體教職工,醫學人文教育方面的教師是思想政治教育師資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高等學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廣大教師要以高度負責的態度,率先垂范、言傳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人格給大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學生專業學習的各個環節,滲透到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各個方面。”正所謂“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醫學人文教育也不僅僅由相關課程教師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為了增強實效性,也必須融入醫學人文教育內容,貼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客觀上也在進行醫學人文教育。當前,醫學院校在思想政治專業和醫學人文專業方面配備的師資數量不足,充分利用現有師資也成為現實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和醫學人文教育的共通性也為師資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提供了前提條件。(本文來自于《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雜志。《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雜志簡介詳見.)

三、思想政治教育與醫學人文教育相結合的方法和途徑

1.建立知識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師資水平是教學質量的關鍵。不同于綜合性院校和文科類院校,醫學院校師資力量偏重于醫學專業,思想政治教育和醫學人文教育相關教師在數量不足的情況下,還承擔了大量的教學任務;師資培訓和科研投入也明顯不夠,對于教學和科研水平的提高造成一定的影響。醫學院校的特殊性讓思想政治教育和醫學人文教育師資的量和質都面臨嚴峻考驗。思想政治教育與醫學人文教育的結合,對師資要求較高,但當前醫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基本屬于思想政治、哲學、歷史專業等文科專業,對醫學相關知識了解不多,缺乏臨床實踐經驗,不利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這就要求加強師資培訓,拓展教師視野,加強醫學素養。特別是培育醫學意識,科研活動圍繞醫學展開,從而提升醫學素養、以研促教。同時,加強醫學人文教師的思想政治培訓,鼓勵有醫學教育背景的教師參與相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的將思想政治教育和醫學人文教育相融合。

2.完善課程體系。課程建設是教學科研活動的關鍵,對思想政治和醫學人文相關課程進行優化,能發揮課程整合效應。由于醫學院校總學時很高,同時偏重于醫學專業課程,醫學人文相關課程呈現單一、學時少的特點。通過必修課、選修課和系列講座等多維課程體系建設,可以加強醫學人文的教學效果,同時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僅在大學一年級和二年級開設的不足。必修課可以開設: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醫學哲學、醫患溝通藝術等課程;選修課可以開設:醫學社會學、醫學史、醫學法學等課程,同時邀請醫療衛生戰線上的杰出代表和先進典型以“人文講壇”的形式開設系列講座。

3.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第一,拓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為了提升醫學生的全面素質。這就要求我們深挖思想政治理論課與醫學人文教育相結合的素材,拓展教學內容,構建適宜的教學體系,從而擺脫理論性強,與現實和醫學生實際較遠的局面。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貫穿貼近醫學生,在培育醫學生政治素養的同時,更要提升醫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第二,優化考核機制。考核機制是引導醫學生學習的指揮棒。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方式大多為純粹依靠記憶知識點的閉卷考試或者以論文為主的考察方式,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也是教師不愛教、學生不愛學的主要原因。我們需要改變傳統考核方式,轉而導向考察理解和應用能力,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增加平時考核比重,除到勤外,發言、演講、主題討論會等都算入最終成績,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課程,真心喜愛思想政治教育。第三,加強社會實踐。突出社會實踐的育人作用,醫學生通過實踐可以了解社會,接觸病人,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將社會實踐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學校教學計劃和課程教學標準要求,合理增加實踐教學課時,規定相應學分;創新實踐教學形式,嚴格考核管理,確保實踐教學落到實處,實現實踐教學效果;豐富實踐教學的內容和形式,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醫院臨床實踐相結合,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與醫院合作建立大學生實習基地,開展“三下鄉”、“進社區”醫療等醫療實踐服務活動,舉行“感恩!無語體師”活動、臨終關懷服務、與艾滋病人零距離接觸等活動。

4.改善外部環境。第一,轉變優秀醫務人員評價標準。突破社會上對醫務人員的技術崇拜論,一名優秀的醫務人員,不僅技術好,而且政治素養、道德素質都要過硬。這就要求醫療機構對本單位進行年度考核時,將醫德醫風考評作為重點內容,考評結果與醫務人員的晉職晉級、崗位聘用、評先評優、績效工資、定期考核等直接掛鉤。要求我們在輿論宣傳上堅持弘揚高尚醫德醫風的先進典型和先進事跡,為教育觀念轉變創造良好外部環境。第二,培育優秀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優秀的校園文化,能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我們要建設體現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形成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在思想政治活動中融入醫學人文教育來建設醫學院校特點的校園文化。校訓體現出學校的特有精神,要充分發揮醫學院校校訓育人作用;設立校史展覽館和醫學史展覽館,引導醫學生了解學校的優良傳統,感受名人“學長”的道德風范,感悟醫學文化的博大精深;寓教育于文化活動之中,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在學雷鋒紀念日、志愿者日、世界衛生日、國際禁毒日、世界紅十字會日等各種紀念日中,增強醫學生為人民服務、關愛健康的意識;發揮校園媒體作用,校報、廣播、櫥窗、宣傳欄、校園網等媒介重點圍繞加強醫德醫風,培養高尚道德品質,加強社會責任感的培育,使醫學生道德操守和人格塑造更上一個臺階,從而提升全面素質。

作者:蔡勝工作單位:安徽醫科大學

第二篇

1現代醫學的理想目標

醫學是與人類生命直接相關的科學,體現了醫學的整體化、綜合化發展趨勢,是現代醫學與人文社會醫學和藝術的組合,以“增進健康、減少疾病、衛生保健”為方向,體現了醫學技術的發展方向與人類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即為了使生物醫學和人文社會醫學更好地滲透、融合,促進二者協調發展,從而達到醫學的理想目的,完成醫學所面臨的任務。現代醫學中既包含了自然科學的成分又融入了人文社會科學的成分,屬于能獨立發展又能相互交叉的科學領域范疇。關注人文教育,將科學技術與人文關懷很好的融合,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于一身,讓科學技術與人文精神不斷滲透與融合這正是現代醫學理想的目標。

2加強醫學生人文教育的意義

2.1促進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

作為醫療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醫患關系是醫療人際關系的核心,可以從整體上保證和提高醫療服務的質量。和諧醫患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加強醫學生人文教育,運用道德新理念來尋求醫患之間共同的道德價值目標,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基礎。

2.2加快實現與國際醫學教育接軌

國際醫學教育學會根據2002年出臺的《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的相關內容,提出要重點兼顧到世界各國和地區的社會文化和醫學人文特色的要求。根據國際高等醫學教育標準,研究世界各國高等醫學院校的辦學狀況,通過畢業生在臨床工作中的質量,結合中國醫學教育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國際要求、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醫學教育的標準。醫學人文教育作為標準中的重要內容,將被納入核心領域,是推進我國高等醫學教育邁入國際化發展道路,在真正意義上實現與國際醫學教育接軌的必然。

2.3適應當前醫學教育模式轉變

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對醫學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過硬的醫學專業知識,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及高度的責任心,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全融合作為現代醫學精神的核心價值。因此,改革和創新醫學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協調好醫學人文精神與醫學科學精神的關系,通過醫學科學研究、醫學專業教育及醫學臨床實踐等多種渠道,不斷滲透醫學人文精神,以適應現代醫學模式的要求,培養合格醫學人才。

2.4促進醫療衛生行業發展

在現代醫學事業發展的進程中,科學而精密的現代化醫療技術手段和儀器設備,為各類疾病的及時篩查診斷提供了精確性,為保證人類的健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柱。先進的醫療設備和技術手段在臨床中的廣泛應用,使客觀冷峻的醫學檢查,完全代替了充滿人文溫情的全程醫學診治。事實上,醫學是將技術性和人文性的雙重屬性融為一體的醫學,而非是一門完全獨立的純粹性的技術科學,醫學人文精神是平衡醫學技術的重要砝碼,是促進醫療衛生行業發展的有力保障。

3提升醫學生人文教育水平的方式

3.1借鑒先進的國外經驗

美國對醫學課程進行改革的時間較早,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要求學生進入預科階段就開始進行人文教育,并且持續到升入醫學院后,一直要求醫學生進行醫學人文課程的學習。綜合性大學專職從事人文教育的教師、具有良好醫德且人文知識豐富的臨床醫生、有特殊經歷的社會人員(如癌癥患者、臟器移植患者、宗教學家和社會學專家)等,這3類人員通常是國外醫學院校中人文教育師資的主力軍。在課程安排中,國外醫學院校注重將人文課程與自然科學、專業課程有機融合,其滲透性和關聯性顯而易見。雖然國外的人文素質教育領先于國內,但由于國情不同,他們的教育方式等并不完全適合于中國。我國應根據自己的國情走出一條特色的醫學人文教育之路。

3.2加強醫學人文教育的理念引導

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各個學科領域相互交叉滲透、融合發展已成為必然的趨勢。廣闊的醫學實踐領域為醫務人員提供更加廣泛的前景,突破狹隘的學科界限和專業局限,拓展思路解決問題是每個醫務工作者必備的條件。在學校重點建設內容中納入醫學人文教育,堅持樹立人文教育的理念,創造醫學學科中專業知識與人文知識并重的辦學氛圍[2]。制定行動規劃并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才能順應現代醫學科學的發展。

3.3強化醫學人文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人文教育理念要求教師和學生是互相獨立且平等的主體,教師要以普遍的人文關懷的精神把相關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能夠感受到一種理念、一種文化、一種文明的傳遞。要加強對各個層面醫學人文教師的培訓;聘請資歷深厚且臨床經驗豐富的醫師,開設相關課程,定期作專題報告;選派優秀醫學人文教師到附屬醫院的相關部門進行鍛煉。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學生成長的內驅力是作為醫學人文教師所必備的素質。

3.4發揮校園文化的環境育人優勢

通過生動而富有內涵的校園文化活動,陶冶學生的人文情感;確立以文化底蘊為基礎,逐步浸潤的醫學人文教育模式;組織主題鮮明、格調高雅、特色突出、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加強對醫學生人文素質的熏陶;營造良好的醫學人文教育環境[3],將醫學人文理念滲透到校園每個環節和角落。總之,加強醫學生人文教育,僅靠有限的課程灌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環境育人優勢,在潛移默化中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養。

3.5趨利避害占領網絡文化教育陣地

隨著網絡社會的到來,網絡文化所帶來的影響已充斥在社會的各個角落,以引導學生健康上網來正確發揮學校文化育人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科技的進步、經濟建設的發展以及社會的文明,需要依靠信息技術來實現。利用網絡文化的教育作用,指導學生趨利避害健康上網,以積極的態度占領網絡文化教育陣地,使網絡文化在推進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共同進步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3.6注重醫療實踐活動的載體作用

臨床實踐階段是醫學生人文觀念形成的關鍵期,通過切身體驗在身臨其境中熏陶,讓學生充分領會醫學人文教育的深刻內涵,提高學生對醫學、醫德、醫療這三方面價值的選擇判斷和服務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借助醫療實踐這一載體,樹立自覺為病人服務的理念。在學習與醫療服務實踐中,從醫學人文教育的基礎學科做起,在學習中注重將醫學人文精神及科學精神結合起來,提高學生與病人溝通、協調和服務的能力。

3.7感受藝術魅力,提升藝術修養

藝術作為一種無形的教育手段,可以讓學生在藝術熏陶中感受到藝術的魅力,使其思想得到充分的升華,全方位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借助藝術的魅力,可以陶冶和純凈學生的心靈,使其人格、思想、品質和修養在潛移默化中發生變化,最終達到盡善盡美。藝術教育是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意志品質的重要媒介,能通過美感賦予學生高尚的影響。在學生中運用藝術教育手段,對學生實施藝術教育,可以充分挖掘藝術教育的潛質,使學生的綜合人文修養得到升華。醫學人才的培養依賴于高等醫學教育,適時改革高等醫學教育是當前我國醫學教育的主題。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競爭,從根本上講是人才的競爭,從醫學領域來看,也就是醫學人才的競爭,以實現現代醫學的理想目標為研究視角,探討醫學人文教育水平是至關重要的。

作者:閻秀麗苑旸宋真工作單位:大連大學護理學院大連醫科大學組織人事部大連大學職業技術學院

第三篇

1推崇“誠、愛、精、勤”的辦學理念和“三醫哲學”

1.1學校沿革與辦學理念

中山醫學大學位于臺灣的臺中市,是由臺灣著名的醫學博士周汝川先生于1960年創立的。52年間,該學校歷經中山牙醫、中山醫學專科學校、中山醫學院、中山醫學大學四個發展階段。目前該學校設有醫學院、口腔醫學院、醫學科技學院、健康管理學院、醫學人文暨社會學院、護理學院共6個學院,擁有學生近9000名。中山醫學大學一貫秉持“誠、愛、精、勤”的辦學理念(誠———誠實待人、愛———愛護人群、精———精益求精、勤———勤于職守)[1]。曾在臺灣通識教育訪視中被列為“優秀醫學院校”之一,并獲得臺灣醫學教育中“最強調醫學倫理教學”的稱號。

1.2臺灣中山醫學大學教育宗旨

以醫學暨人文發展為導向,致力于建構一個崇尚人文價值與尊重生命、醫學人文兼容并蓄的醫學大學是該學校的教育宗旨。已故董事長周汝川先生有一個很經典的“三醫哲學”———醫學的目的在救人,醫人醫病要醫心。“醫人”的“人”,指的是wholeperson或wholebody,也就是“全人”之意;“醫病”的“病”,指的是某種疾病的病情與疾病原因,也就是必須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與求知態度;“醫心”的“心”,指的是feelings,也就是要重視病患的“心理感受”。學校把“醫學人文素養、專業素養、公民素養”并稱為三大基本素養,并制定了12項學生的通識基本能力,包括:醫學專業與人文關懷;表達、分享與人際互動;尊重、協調與團隊合作;倫理思辨與道德敏感度;工作態度與職場和諧等等。學生自踏入校門開始就被告知:在成為一名好醫師之前必須先成為被社會上認可的人,也就是要求學生能夠在品格、精神,以及行為上規范自己。醫學系在每個年級的《醫學系學生選課指導》中明確指出“病患照顧、醫學專業知識、臨床工作中學習與改善、人際溝通技巧、專業素養、醫療體系中行醫、臨床工作中學習與改善”[1]為行醫的核心能力。尤其重視培養善于與人溝通的基本能力,對于病人的痛苦具有敏感度與同理心等專業素養[2]。強調“先學做人,再學當醫師”[3-4],并體現在學校的醫學教育規劃藍圖中。

2醫學系人文社會教育課程改革

2.1按核心能力要求重新整合醫學人文核心課程

醫學系按核心能力要求重新整合醫學人文核心課程,分為“文化與社會”、“人際關系與溝通”、“醫學倫理/法律”三個主軸,貫穿于1年級~6年級的學習中,而且與專業課程學習緊密相聯[1,5]。在1年級~2年級預醫階段著重培養學生的公民素養、生命智慧、溝通技巧、國際視野、終身學習等能力。開設的醫學人文課程非常有醫學針對性,如醫病溝通、醫師與病人、醫師與社會、醫學倫理學與法律、文化與社會、醫學史、諾貝爾醫學獎、醫學哲學等課程[6],培養學生擁有良好的社會觀、人文關懷、醫學倫理以及對病人的痛苦具有敏感度和同理心等專業素養,成為未來“術德兼備”的良醫,更好地為病人和社會服務。如人際關系與溝通模組的課程規劃中,人際關系與溝通課程安排在大二下學期必修,醫病溝通課程安排在大五下學期必修,在臨床實習階段重視“及時”、“安全”、“有效”、“效率”、“公平”的以病人為中心的優質醫療。例如,在一堂病例討論課上,一位60歲男性患者,因為“頭暈、活動后氣促3小時”夜間急診入院。初步診斷為冠心病,心功能3級。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們發現這個病情不應該忽略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但恰恰收入院時管床實習生只給做了心電圖檢查而漏做心肌酶檢測。發現問題后,管床實習生立刻補開醫囑,并交待護士馬上執行。在討論總結時,帶教老師讓同學們利用優質醫療服務的五項要求評價自己的醫療行為,經過討論,學生們一致認為自己至少在“及時、安全、有效、效率”這四方面都未能做好,并感到深深的愧疚。這是一個非常高效率的病例討論,既讓學生發現自己專業能力的稚嫩,又能發現自己在醫療行為上的不足,意義深遠。

2.2醫學人文教育滲透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中

醫學人文教育除醫學人文課程外也滲透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中。如在三、四、五年級的醫學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教學中,每個課程均開設一定數目的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團隊導向的教學、醫患角色扮演等[5]。在六、七年級實習階段,開設形式多樣的病案討論,藉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樂群互助與團隊合作精神,同時透過討論,探討病案中的倫理問題、醫療法規問題、醫患溝通問題等,培養醫學生人文素養。在參訪期間,筆者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六年級實習生的倫理學病例討論,病患是一位80歲的老奶奶,因“反復多次排黑便伴頭暈、心悸一周”入院,由于失血較多,需要立刻輸血以控制病情,但老奶奶因為宗教信仰的原因拒絕輸血。討論一方面圍繞該病患的輸血必要性、拒絕輸血的潛在危險以及對策等醫療問題展開,另一方面就病患拒絕輸血的倫理學問題、生命與信仰問題、醫療法規以及溝通方式等進行,選題新穎、有代表性,涉及面廣。

3醫學人文教育的多元化

其一,教學形式除了傳統專題演講授課外,還融入小組教學、以問題為導向的個案討論、影片賞析與探討、客觀結構化臨床技能考試實訓、分組辯論、典范人物的經驗分享、特殊醫療機構參訪與社區服務等。其二,大力推行“議題導向模式教學”方案,如開設疾病誤解與社會偏見、醫師與生死、醫事法律案例分析、醫療福利與人權議題及當代臺灣社會問題等課程,培養醫學生宏觀的視野與開創性思維。其三,開設“醫學人文與倫理的實踐”課程,由醫學人文與社會學院的教授和臨床醫師共同承擔課程規劃、教材和教案的編寫、實施教學等。課程內容主要包括:醫學人文精神的認知、生命的尊嚴、醫學倫理教育的體認、同理心的訓練、醫護自我認同與價值的強化、倫理事件與人性反省等,將人文理論有效地整合運用到醫病溝通、臨床決策與倫理執業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圍繞“三醫哲學”理念,啟迪學生宏觀的思考[1]。

4醫學人文教育的潛移默化,追求實效與卓越

4.1潛移默化中體現人性關愛

中山醫學大學的人文教育滲透在每一課程、每一課堂、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角落。在學校,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學長,稱呼學生為學弟學妹,下課時不忘對表現欠佳的學弟學妹說聲“加油喔”。在人體解剖課堂上,他們尊稱遺體為“大體老師”,解剖室每年專門舉辦儀式向他們感謝致敬,每次解剖課前學生都會深深鞠躬致禮,目的是提醒學生這是有血有肉的“老師”,而不是任意宰割的冰冷的尸體,也讓學生們明白一名優秀醫生的成長、成熟,離不開患者的寬容和逝者的慷慨無私。每遇學校師生或員工獲得成績或晉升,學校網站或科室必在醒目之處貼出通告并給予祝賀。在病房,醫療和教學活動處處體現出以病人為中心的優質醫療,每次教學查房或病例討論,教師和學生總會從“安全、有效、效率、及時、公平”五個方面檢討自己的醫療行為并隨時糾正。他們視病人如家人,如稱年長者“阿媽、阿公”,年輕者“弟弟、妹妹”;為病人打針時會說聲“要打針了,可能會疼,請別擔心,我會注意的”;為昏迷病人翻身拍背時會說聲“抱歉,現在要為你翻身拍背啦,會有點不舒服,你要配合咳嗽喔”等等,一切都那么自然和親切,處處體現出人性的關愛。

4.2集“言教、身教、境教、心教”于一體

學校一方面組織有醫學、護理、法律、社會、心理、哲學等專業背景的校內外教師組成各式學術社群,結合醫學人文課程開展系列活動[6]。如:醫學人文月會、醫學人文經典閱讀比賽、“僑生春節祭祖”、社會服務等,以開拓學生醫學人文思維與視野,探索醫學生應有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提升學生醫學人文素養,為未來奠定服務人群的基礎。二是實行導師制,既言傳又身教。通常在新生入學時便每15名~20名學生設置一名導師,導師除教學外,在知識追求、專業輔導、研究潛能激發以及生活照顧等各方面都給予實質的指導,既輔導學生的學習和行為,又輔導生活倫理和社會觀。這種教師透過言教、身教、境教、心教等關心學生學業、生活與身心發展,是真正發展卓越教學的關鍵。

5結語

“醫乃仁術”,自古以來,醫學是一種人道的技術。醫學倫理專家杜治教授認為,醫學本身承載著關愛人類、治病救人的崇高職能,具有普世價值,應當是人文精神最濃厚的學科[7]。我國醫學教育并不缺乏人文教育。醫學人文課程在短短20年間從一兩門上升到現在的十幾門,甚至有人統計過全國醫學院校各種人文課程有50門之多[8],但收效甚微,尤其在商品經濟浪潮的沖擊下,醫患關系漸漸被物化,醫患關系變成消費關系、合約關系,醫學的根本目的在淡化,醫生與病人的距離越來越遠。“醫學要回歸人文”的呼聲不絕于耳[9-10]。癥結在哪里?是人文課程開設的數量問題還是質量問題?是人文課程內容不夠豐富還是未抓住人文精神的核心?臺灣中山醫學大學的人文教育卓有成效,其教育模式無疑為我們的人文教育改革帶來全新的視野,值得我們反思和借鑒。(本文來自于《醫學與哲學》雜志。《醫學與哲學》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張學思鄭恒周立崔清工作單位: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臨床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