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問題大學生的家庭教育成因分析
時間:2022-01-18 09:10:22
導語:特殊問題大學生的家庭教育成因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幾年,我國高校學生自殺事件越來越突出,已引起社會、媒體等的特別關注,高校學生自殺不僅給家庭帶來嚴重的破害,也給社會帶來了不良影響。伴隨著國家的飛速發展,社會競爭的加劇、就業形勢的嚴峻等諸多現狀,導致高校大學生屢屢出現極端案件。深度關注“問題大學生”這一群體,解析其問題的成因,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破解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心理問題;單親;離異;留守;貧困
生活中,我們常說的一句話“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后必然有一個問題家長”。我們也隨處可見,因為家庭原因、家庭教育等原因造成的青少年犯罪和自殺。當今社會青少年自殺多之又多,高校尤其突出,現象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和家庭生活環境、家長的教育方式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我們必須理性審視“特殊問題學生”形成的家庭原因,以便有的放矢的應對。“特殊問題大學生”是指由于受到家庭、社會、學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響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進的因素,從而導致在思想、認識、心理、行為、學習等方面偏離常態,對自身安全存在隱患,需要在他人幫助下才能解決問題的大學生。
一、“特殊問題大學生”的特征
1.易孤獨孤僻。“特殊問題大學生”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性格孤僻。他們喜歡將自己和外界環境隔絕開來,不愿意與人相處,喜歡一個人思考問題,遇事容易產生特別的想法,事與違背在孤獨的內心世界中,孤僻的性格由此形成。
2.易暴躁不安。暴躁的性格也大部分是屬于“特殊問題大學生”,由于這些孩子所接受到的家庭關愛都是片面的,他們在很多的場合下,是無法實現對自己性格的控制,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性格就變得暴躁了。
3.易性格無常。“特殊問題大學生”很容易性格無常,因為他們生活的環境,就是一個喜憂不定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的性格也就是變得無法捉摸了。
4.易自卑自負。容易兩級震蕩,懶散與退縮,缺乏一種正確認識,要么沒有自己的主見,要么太過于自負,都會導致他們失去交往的勇氣和活下去的信心,嚴重的還會影響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
5.易焦慮抑郁。遇到困難和失敗承受力差,容易在眾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和人交往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在人際關系上具有退縮焦慮的特點,生活動能喪失。
二、造成“特殊問題大學生”的原因
“特殊問題大學生”的形成與家庭因素具有內在關聯性。每個家庭都可作為一個獨立的生活環境,生活在不同家庭環境中的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力也有所不同。我分別對63名專職輔導員進行了約談,其中約談結果顯示63名輔導員員中62%認、為單親、離異是造成孩子成長不健康的一個重要原因,其中離異占80%,單親占20%。35%認為貧困、留守是造成孩子不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而且這里有少部分人選擇單親是因為在概念的界定上他們認為單親包涵了離異。剩下7%的輔導員認為其他,如隔代贍養、身體殘疾等。因此心理問題的壓抑并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長期親情教育的殘缺導致的。
1.單親、離異易自卑。“特殊問題大學生”的形成過程中,單親、離異家庭愛的缺失或失衡往往是問題形成的重要因素。單親家庭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由于一方父母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孩子易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在性別教育上也容易出現偏差,如果是單親媽媽撫養兒子,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的陽剛之氣、豪爽之氣,多和男孩子接觸,避免女性化。有些單親、離異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缺乏自信,不愿意把問題公開。如子女早戀、逆反心理、厭惡學習、自閉不善于與人交往等,這些都是造成孩子長大成年后或是學習過程中受到阻礙的原因,尤其是大學獨立生活后,一些潛意識里存在的問題就問突顯并造成嚴重后果。離異后的夫妻仍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聯系還會影響到雙方今后的生活,尤其會影響孩子的生活和教育。根據對輔導員的調查,78%的數據顯示夫妻離異后,雙發的關系大致為低度交往,也就是說雙方很少聯系和接觸,甚至不再接觸。生活在這樣家庭的孩子,會因父母中的一個不常來探望而產生傷感和怨恨情緒,多年以后仍會對那一方耿耿于懷而不能原諒對方,也會因為父母的離異給自己身心帶來隱藏的傷害。案件6,該同學成績良好,在學校表現也良好,父母都是普通工人。該生初中時父母離婚,當時的情況是上午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的還在一起游玩,下午就突然看到父母吵架,父親提出了離婚,并且辦理了離婚手續,在她眼里,她和母親就是被拋棄的。該生讀研究生后交往了一個男朋友,男朋友突然提出和她分手,她完全接受不了,她最接受不了的就是“被拋棄”,她認為她是被男朋友拋棄了。由于該生親眼目睹了父母離婚的過程,在該生內心已經造成了抹不去的記憶,所以正常的戀愛和分手給該生帶來了很大的打擊,同時該生內心的壓抑也慢慢表現了出來,該生被診斷為中度抑郁,抑郁癥狀已經嚴重影響了該生的正常生活。精神上該生也極度惶恐、多疑。生活上該生失去了熱情,不上課、不交流、不吃飯、每天自己發呆,明顯的社會動能受損。雖然在經過藥物治療后,該生已經沒有自殺意向,但是此案例告訴我們父母的離異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在我看來,父母離異前的吵鬧打已經給孩子幼小的身心留下了陰影,離異后這陰影就成了孩子心里的結核,無法消除并將影響其一生。國外有些學者對此觀點表示不妥,但事實卻年年延續,這種陰霾影響著那些離異人群的現實生活和孩子的成長。大學生身處知識學習和就業的雙重壓力,心靈上和精神上的壓力尤為突出,此時來自家庭的引導和慰藉就顯得十分重要,他們渴望獲得家庭成員的關愛與認可。單離異家庭往往只能提供單向的父愛或母愛,而父愛和母愛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交叉性和不可替代性,這種家庭情感結構上的失衡往往容易導致孩子人格的不健全,致使孩子性格內向、孤僻、不善交流,易產生消極、多疑、對周遭的人都存有戒心、自卑等不健康的思想情緒。
2.貧困、留守易自閉。在“特殊問題大學生”形成的家庭因素中,還有一種因素,就是貧困家庭愛的壓抑和無知。留守家庭的大學生長期遠離父母,他們或是跟祖父母一起生活,或是自己獨居,對父母的思念必然會引發他們的空虛感和孤獨感。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為生活奔波,對子女疏于關照,父母與子女之間嚴重缺乏交流,造成很多情感上的誤解,也易造成心理上的自卑感。而且,外出打工父母的心思都放在了務工上,關注孩子的思想成長、學業成績等方面遠遠不夠。疏于對孩子在家庭中人格培養的引導,對于孩子的曰常行為也缺乏有效的矯正和監管。當意識到孩子因為缺乏教育監管而誤入歧途的時候,他們也很難重拾對孩子教育的信心,因為長期養成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已經在孩子內心中根深蒂固,這種愛的流失造成了孩子情感與學業的雙重損失。不過,多數大學生對待留守家庭的態度還是積極的。案件5,該生自小生活在貧困、留守家庭,家中弟妹三人。在父母那里了解到,該生家里及其貧困,但該生仍然不申請貧困生,不申請國家助學貸款,該生認為她的生活家里可以保障,不需要申請,但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由于長期缺少父母關懷,造成了她性格孤僻、心理脆弱、自閉、甚至害怕與人交流。案例表明,由于他們的過度自尊心理,部分貧困大學生不自覺地拿身邊生富裕同學的家境來比照,總是生活在一個敏感的社會中,處處和別比,卻處處碰壁,然后造成情感壓抑,封閉自己,給生活和學習都帶來了很大的阻礙,其實這種盲目失衡的自尊心理對自己的傷害程度遠遠大于其他人的眼光。這也正是案件5的同學最終走上休學退學的一個內在原因分析。
3.家庭優越感強易自負。在家庭背景包涵的諸多因素中,經濟背景是基礎。從經濟收入上看,父母收入越高,經濟實力越雄厚,在子女教育上可投入的資金就越多,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越大,生活的各個階段均不必擔心任何經濟問題,自信驕傲。反之,家庭經濟越情況越差,接受教育的起點越不平等,這也預示著他們未來高等教育機會的不均等。在高等教育階段,經濟困難的學生不僅要迫于經濟壓力而打工,也要為生活瑣事所煩惱,學習上會分心,還會因囊中羞澀不敢去社交,也會失去一些機會。適當的優越感能夠讓學生顯現出自信的氣質、特別的風采,更加有勇氣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愿意付出努力去奮斗。但是過分的優越感無異于毒藥,會深深的毒害孩子的心理,造成孩子性格的缺陷。如果一個孩子自小生活在較為優越的環境中,父母不管其要求合理與否都予以滿足的話,很容易導致孩子對事物的辨別等方面出現偏異。優越感過強會讓人反感,也會影響到同學之間的相處,更易導致挫敗感加強,承認打擊能力差,容易自暴自棄,因一件小事釀成大禍。案件7陳同學,入學第一年一切表現良好,父親是商人,母親是老師,條件優越,從小衣食無憂。因自我感覺良好,長期因談戀愛夜不歸宿,成績一路下滑,導致學業警告。學業警告后他毫無一點承認挫折的能力,總認為身邊的人都在嘲笑自己,不敢面對,長期留宿教學樓,挫敗感極強,日積月累,該生留級。此案例看出,優越感越強,承認能力越差,挫敗感越強。
4.教育管教方式的不科學。家庭教育的思想觀念決定子女社會化的成敗,良好的思想觀念和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發展,不良的教育方式則在一定程度上對孩子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在孩子道德社會化過程中更是存在潛伏的傷害。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上,我總結了四種典型的案例:
4.1放任式管理。家長經常忙于自己的事業或工作,希望子女自由型的發展。主要表現為家長對子女在學習、活上不大關心,對子女取得成績不表揚,不在乎,讓其隨意行動、自由發展。殊不知孩子在學習階段,很多方面需要家長的過問與支持。若缺少父母的關注,疏于與父母的交流,易導致孩子沒有家庭存在感,自暴自棄。這樣情況下的孩子,缺少正確的社會理念和完善的行為意識,沒有自己的主觀判斷意識,一旦受到來自社會上的不良誘惑,容易誤入歧途,造成嚴重的后果。案件3中的楊同學,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該同學自小成績優秀、獨立,父母從未在教育上和思想上給予該生溝通幫助,對于該生的教育方式可以說是完全的放任式管理。進入大學,該生一改往日乖孩子的形象,逃課、曠課、曠考,甚至自殺,但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卻完全不知所措,甚至不敢給孩子打電話,只能任憑孩子胡鬧,孩子完全對父母產生、失望情緒。因此,這種放任自由型的家庭氛圍自然會誘發“特殊問題大學生”。
4.2保姆式管理。“保姆式”的家庭氛圍是360度無死角的過度呵護照顧,這種家庭一般經濟狀況比較好,真正把孩子養成了“王子”“公主”,一切以達到萬事倶備為目的。相比于父母的角色,他們扮演更多的是保姆的角色,盡其所能地替孩子做他們能做的一切,只要孩子安好即可。他們只希望孩子能夠安心學習,其余的瑣事無需孩子分心。但是,在這種包辦式環境中的孩子似乎缺少一種能動性,他們沒有實踐的能力,在學習中體現為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只是被動地接受著一切,自認為沒有什么做不到的。一旦遇到困難他們不是自己考慮解決方法,而是等待別人來幫助他們解決。這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引起孩子的不良心理趨向。案件1的張同學,高級知識分子家庭,條件優越,對于該生家長百般溺愛,該生說一不二,可以說該生就沒有過挫敗感。該生喜歡一個女孩子,在追求過程中遭到了女孩子的拒絕,該生接受不了這樣的挫折,高墜。當今社會人才濟濟,這種缺乏自主意識的孩子必然會被社會大潮所淹沒,逐漸在社會競爭中被淘汰。因此,生活在這種家庭氛圍中的大學生往往對生活、對社會產生不適感,生活自理能力差,同時也缺乏自信和理想,往往會成為“特殊問題大學生”形成的誘因。
4.3統治式管理。從中國傳統思想來看,一般強調父母的主導思想,家庭中凡事要聽從父母的安排,要以父母的想法為轉移,直至今日,仍有很多這樣的群體。這也是造成孩子心理創傷的一種手段,長期如此,等到孩子進入大學獨立后,問題就會爆發出來。案件2表明,該生自記事起就沒有自己選擇的權利,包括選擇專業、選擇朋友等。這種統治式的家庭氛圍會使孩子心理產生壓抑情緒,也會出現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障礙,造成極大的心理扭曲,致使孩子做出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最終導致悲劇的發生。
4.4炮武式管理。個體如果生活在時不時發生矛盾沖突的家庭氛圍中,也容易誘發大學生形成人格問題和行為缺陷。父母性格暴躁,時常因為小事而爭吵不斷,或者僅僅因為孩子某件事沒有做好就動手打,家庭氛圍緊張壓抑,極易引起孩子情緒的波動,以及心靈的傷害。父母的爭吵、漫罵、打斗會令孩子產生恐懼心理,失去對家庭的信任感和歸屬感,也會讓孩子對父母喪失信心,養成逃避、冷漠、自閉的性格。案件4的胡同學,該生入學比較穩定,期末考試出現掛科,她的父親在得知該生掛科后,毫無交流,暑假回家對一個已經成年的女孩子進行嘶吼打罵,導致該生后續的期末考試產生恐懼心理,不敢走近考場。喜怒無常,甚至存在自殺傾向。調查中,統治式和炮武式是造成家庭文化影響的重要因素,是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受到影響打擊的重要導火索,其次是保姆式和放任式。俗話說有樣學樣,如果長期生活在一個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家庭當中,一旦孩子失去監管,到了大學,非常容易因一些小的摩擦造成大的后果,甚至導致家庭的破裂。這種氛圍下成長的孩子,在與外界接觸中,易主動挑起紛爭,傾向于用強硬的手段解決問題,最終引發校園暴力。
三、“特殊問題大學生”的矯正及對策
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通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輔導等工作正確引導“特殊問題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他們增強政治觀念、法制觀念和道德觀念,更好地認識和適應社會。并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增強、特殊教育的實效性和感染力,學會與學生溝通,懂得傾聽學生的心聲。及時準確地把握他們的思想動態,避免空洞的說教。另要因材施教,有意識地針對不同問題的大學生遇到的不同問題開展相應說教工作,注重調動“特殊問題大學生”生活態度的積極性、創造性,實現思想上的認同。
2.積極關愛、創造良好條件。深入了解“特殊問題大學生”家庭、心理、學習、生活等狀況,建立臺賬制度,深度輔導跟蹤“特殊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情況和生活、學習狀況,適時進行生活關愛、心理疏導。生活上,對于貧困的學生給予支持和幫助,協調校助學中心,讓家庭困難的學生參加勤工助學,給學生的日常生活帶來改善。定期與家長、同學溝通聯系,及時掌握學生在校園、社會和家庭上的情況,避免悲劇的發生。家庭的教育方面,父母首先要積極樂觀,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發牢騷,在家庭中極力營造一個積極樂觀的氛圍,給孩子樹立榜樣。因此,要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家長和老師的溝通必不可少。
3.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在保證學習穩定的情況下,多加鼓勵“特殊問題大學生”積極參與和組織校園文化活動。豐富的校園活動反映著人們在生活方式、價值趨向、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它是維系學校團體的一種精神力量。校園活動作為第一課堂的補充、延伸和拓展,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對于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成才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適當的參與校園活動,即可以培養興趣,也可以緩解學習壓力。
4.相互尊重、加強溝通。師生溝通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是師生在交往和互動中傳遞知識、增強感情,增加信任的一個過程。尊重學生是指: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師生在人格上是絕對平等的。因為學生和教師一樣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是“人”。學生是主體,教師是輔助,兩者必須相互配合,相輔相成,形成一種溝通和交流。在交流溝通學習的過程中規范學生的行為,明確學生的職責,端正學生的思想態度,讓學生的職責范圍、制度法律范圍內自由發展,展翅高飛。四、結語作為高校學生工作者,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特殊問題大學生”的危機干預和預防工作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特殊問題大學生”心理特征和行為特點具有不穩定性,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和干擾,這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全面發展,貫穿始終。“特殊問題大學生”的教育矯正及相關策略管理研究,還需要更加深入的課題研究。
參考文獻:
[1]張建喜.試論高校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機制[J].新西部(下半月),2007,(4).
[2]金耀基.大學之理念[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3]黃禧幀.現代公共關系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諾曼•奧古斯丁.危機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5]邁克爾•里杰斯特.危機公關[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
[6]王金貴主編.校園安全保衛防范與安全事故應急處理預警預案編制實用手冊[M].銀川:寧夏
[7]何紹彬.高等學校學生工作中的危機和危機管理[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6,(11).
[8]彭遠威.高校學生危機事件的處理[J].陜西教育(理論),2006,(21).
[9]毛靜燕.學校危機管理的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05.
[10]章成斌.高校學生心理危機干預能力面臨的挑戰[J].教育探索,2005,(2).
[11]唐顯武,白玉明.高校突發事件的特征、成因及對策[J].遼寧教育研究,2003,(8).
[12]何紹彬.高等學校學生工作中的危機和危機管理[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6,(11).
[13]彭遠威.高校學生危機事件的處理[J].陜西教育(理論),2006,(21).
作者:楊瑞萍 劉晨 單位:北京郵電大學
- 上一篇:美國教授管理體制研究論文
- 下一篇:目標管理和平衡計分卡在醫院績效管理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