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鋼琴教學模式分析
時間:2022-07-11 10:40:31
導語:高校鋼琴教學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多元文化下文化教育的缺位對鋼琴教育的影響
(一)文化教育缺位導致鋼琴教育基礎不牢
從教學和實踐兩個方面看,我們都能發現這種輕視文化的現象。首先,在教學中,我國高校的鋼琴教育從教學目標的制定、教材的編寫應用到課堂教學與評價提起,無不是以鋼琴技巧為決定性的首要因素,學校和教師將絕大多數的精力投入到訓練學生在彈奏指法、識譜記譜、視聽演練方面的能力,而對于文化知識——不僅僅是作為音樂的基礎的文化知識,甚至是常識性的文化知識——的培養都非常不夠。長期以來,導致我國高校培養出的鋼琴類學生,普遍缺少文化底蘊,對于音樂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并不能實現高等教育的真正意義,同時,這些學生多于多元文化社會的解讀能力也非常不足,因為他們對于文化的感受從來都是模糊的而且是古老的,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而且,在“重技巧”“輕文化”的氛圍中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往往由于缺乏對音樂深層次的理解,從而在技法上變得笨拙而不靈動,演奏的作品音樂性上普遍缺失;其次,從學生的實踐上來看,我國高校的鋼琴教育敲掉學生不斷地、反復地、枯燥地練習,缺乏對于專業學生更進一步的興趣培養和方向性引導,學生在日常的練習中總是會以完成人文的心態在進行訓練,而且往往容易在低水平上長期停留而缺乏突破性的發展。這也大大阻礙了我國鋼琴類人才的培養,使得多數學生在畢業后難以真正從事藝術類的工作,從而浪費了大量的教學資源。
(二)文化教育缺位的原因
文化教育缺位并不是一時一日造成的,而且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從教育理念上來講,我國的鋼琴教育在許多年以來一直以源自歐洲的鋼琴教育作為基礎,即使在長期發展中融入進了一些中國特有的方法,但究其理念的基礎仍是以培養老式的、學院式的藝術家為己任,而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引入更多的新鮮的文化元素,從而導致了教育與實際的脫節。這一點從我們大多數音樂類院校選擇的鋼琴類教材中都可以看得出來。不僅如此,我們在采取傳統歐洲教育理念的同時,并沒有向學生深刻地剖析當時歐洲的社會環境,傳授給學生的僅僅是脫離了生活基礎的無源之水,難以長久為繼;其次,從教學安排上來講,我國的高校鋼琴教育往往是大課講授,學生自我練習。這一方面是由于多年來學校擴招和社會上鋼琴熱所造成的后果,但是從另一方面看,這也是我們忽視學生質量而重視賬面上的成績的主觀原因造成的。小課堂變成了大課堂,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只會是泛泛之談,而作為對藝術人才培養的高校鋼琴課,本應該注重學生的多元化風格,指引學生發揚自身的長處。然而,這些在大課堂上都難以實現。而學生在獨自練習的時候,也少有人指導,只能依靠自己慢慢來深入了解音樂文化,而繁重的練習也使得很多學生并不能有機會更多地去接觸真正的社會生活。這種環境下的學生實踐,對于多遠文化社會的了解只會帶有片面的乃至于偏見式的理解,而在其作品和演奏中就不可能反應真實的社會文化,使得他們所掌握的鋼琴技巧成為了無根之木、空中樓閣。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鋼琴教學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提升學生文化素質,培養藝術感知能力
學生的文化素質是其感知音樂的前提,而對于音樂的感知是真正提高鋼琴藝術水平的核心基礎。在高校的鋼琴教育中必須廣泛地開展對于提高學生文化素質的課程和活動,讓學生更多地了解音樂與文學、繪畫、社會哲學、美學等多方面的關系,并且通過對于這些學科和內容的學習,促進學生對于藝術融匯的能力,從而真正地提高其藝術感知能力。
(二)改變教學方式,提升高校教學效率
當下的教學方式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中顯得既封閉又低效,因此對于教學方式的改革是高校在面對多元化文化的重要突破口。具體的說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首先,從教學理念上與現代社會接軌,而且作為音樂藝術類教育基礎的鋼琴教育,在其理念上應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以了解當今社會為核心的理念基礎上,需要探索更具有發展性和符合全球性的教學理念;其次,改善授課方式。一方面,在師資培養上,應該多引進各個方面和社會人才力量來充實學校的教師資源,同時也引入更多地文化思考模式。另一方面,在教學中多以感知性教學為主,在感知的前提下開展多于學生鋼琴技術的培養;最后,筆者主張任何藝術門類的教育都應該在該門類藝術史的基礎上進行,讓學生充分了解不同時期的鋼琴音樂風格,以及其產生的社會背景、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作曲家和著名演奏家對于作品闡釋的角度等等,讓學生對于鋼琴音樂有著更加立體的了解。
作者:袁科 單位:荊楚理工學院藝術學院
- 上一篇:現代鋼琴教學應對策略
- 下一篇:提升鋼琴教學中音樂表現力的途徑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