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思想對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啟示

時間:2022-11-04 03:15:54

導語:孝道思想對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孝道思想對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啟示

一、《論語》中的孝道思想

(一)孝道是做人的根本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弟通悌。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悌。人身來自父母,兄弟情同手足,孝悌是人的天然職責。正如孟子所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因此孝悌最能體現人間的真情。所謂真,是指父母、兄長即使傷害了自己,也不會與他們計較,心里念念不忘的是他們對自己的付出和關照。有這樣的心念,無論家庭內部有多大的矛盾,都能化解,使家庭成員和睦相處,這就是所謂的齊家。能齊家的人,走向社會,必定會友愛同事,尊敬長上,當然不會做亂害國,如此即是國治。家齊、國治,天下自然就太平。所以孝悌做好,能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也是一個人仁德的實現。因為,仁的本意就是愛人,從愛父母兄長到愛同事領導,再到愛不相識的人,這種濃濃的愛發端于家庭,并可以擴展至國家天下。因此,孝悌是仁之本。

(二)孝道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孔子對孝悌的認識實在太精辟了。社會是由家庭組成的,如果每一家庭中,兒女都能孝順父母,兄弟之間相互友愛,這就是和諧家庭。千萬個和諧家庭豈不就構成了一個和諧社會?然而,當今社會,老人得不到贍養,兄弟為爭家產反目成仇。法庭上,親人相互間起訴已經司空見慣:父告子,是為了要點養老費。弟告兄,是為了爭家產。還有的兒女,婚后不妥善處理夫妻關系,草率離婚。離婚后,又把孩子甩給老人來撫養,讓老人為兒女行倒孝。同時,離婚后的單親家庭的孩子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影響孩子健康成長。諸如此類的事情,不勝枚舉。這些事情積累到一定的數量,就是社會的大問題,就需要政府制定相關的政策來處理。倘若,人的心目當中有孝悌之念,怎能忍心傷害父母和兄弟呢?又怎能把自己的婚姻當兒戲呢?

(三)孝道思想是分層次的

孔子因材施教,對不同修養的人,孝順父母的標準也是不同的,主要分為養父母之身和養父母之心,在《論語》中都有不同的體現。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禮貌是人與人之間最優美的距離,孝養父母也是最基礎的。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言外之意是人得疾病,不是人的主觀意志可以控制的,但是我們絕不能讓父母再憂慮我們疾病以外的事情,如果我們在德行上有所虧欠,父母不僅羞愧難當,更會痛惜孩子離開人生正道,那就是大不孝了!其實,即使是身體,也不能輕易損傷,因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從內心對父母的敬愛之情是孝的第一原則。沒有恭恭敬敬的心,那我們對父母的供養就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勉為其難地去做,還談什么孝呢?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帶著難看的臉色,服侍父母,說明子女對父母沒有足夠的耐心,更主要的是對父母缺少摯愛之情。

二、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感恩意識的缺失,筆者認為,主要因為感恩教育的缺失,而感恩教育源于孝道教育,因為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感恩教育是人一生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家庭感恩教育的失敗

現在,大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他們都是各自家庭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一個人享受了太多的溺愛,長輩不僅為他們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條件,也為他們建立了唯我獨尊的精神世界,使大學生們從小就失去了和這個世界互動的意識和能力。作為長輩,一味忙于掙錢,忽略了對孩子的真正關心和陪伴,只是以大量的物質彌補對孩子的愧疚,久而久之,孩子的感恩意識嚴重缺失,以物欲為尊。從小培養大學生的感恩意識,絕不僅僅是對父母簡單的盡孝,更多的是培養一種和這個世界的互動的意識和感受外界給予的能力。

(二)學校感恩教育的缺失

大部分高校在教書育人方面,只重視專業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少得可憐的道德教育也往往是過大的空洞的教育,過多的大理論,缺乏說服力。一些高校過分注重英語四六級考試,而忽視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致使部分大學生既不理解本國文化,也不了解外國文化,失去了民族文化的根基。部分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人際關系冷漠,這些都與高校感恩教育缺失有很大的關系。

(三)社會教育的負面影響

全社會都在追求經濟利益,缺乏道德教育,社會輿論導向側重以物質條件評價一個人的地位高低,一切關系以金錢交換為基礎,甚至包括像父子這樣的親情關系。大學生置身于這樣的社會氛圍當中,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失去了對父母、老師和其他人的感激之情,反而認為一切給予自己的都是應該的。

三、汲取孝道思想,提高大學生感恩教育實效

(一)家庭教育是基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真正的教育就是模仿,因此古人說:“言教者訟,身教者從”。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樣,給孩子留下感恩的種子。父母首先在家提倡孝道,孝順自己的父母,讓孩子潛移默化地模仿,即所謂潤物細無聲。其次,父母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知識技能教育的前面,重視孩子自身品質的提升。

(二)學校教育是關鍵

各級學校應該高度重視孝道感恩教育,增設國學孝道課程,并重視實踐教學。針對高校,建議在兩課教學中增設傳統文化孝道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只有真正孝順父母的學生,才有可能愛校和愛國。在第二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孝道感恩教育,可以通過國學社團讓大學生自我教育;也可以通過團日活動,開展孝道思想和感恩意識大討論;還可以通過青年志愿者活動學以致用,把孝道思想和感恩意識落實到生活當中去。

(三)社會教育是保障

入鮑魚之肆,久聞而不知其臭;入幽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環境教育對孝道教育和感恩意識起到了保障作用。筆者認為,社會教育發揮保障作用的兩個關鍵點一是政府和領導高度重視,二是媒體宣傳至關重要。建議政府出臺相關政策,讓傳統孝道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到大學生們心里去;建議國家領導人在特定的節日參加活動,并發表重要講話,引領全國人民弘揚中華孝道感文化;建議國家增設全國“十大孝子”評選;建議國家要求各大衛視在周末黃金檔推出一批孝道感恩教育類的節目。

作者:馮建明 單位: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