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文化內涵范文
時間:2023-11-20 17:53: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孝道文化內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校園文化從根本上來說是在各種因素的合力下促成的人文氛圍與人文環境,它從各個方面反映了學校的建設狀況,是學校歷史、文化長期積淀的產物,它能顯示出一種潛在的、彌漫的、浸潤于整個校園的精神風范,極大地影響教師和學生的價值選擇、人格塑造與行為習慣等。因此學校要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在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中,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形成良好的內在素質、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高中教育要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基,所以必須著眼于校園文化建設,培養學生終身需要的素質。近年來,襄城高中把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學校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按照“總體規劃、逐步實施、體現個性、促進發展”的原則,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體系,使校園文化朝著現代化、規范化、個性化、人本化、藝術化方向發展。
一、學校物質文化
學校物質文化,是學校在校園建筑、學校標識、校容校貌、校園綠化等方面所體現出來的價值觀念與教育理念,是學校具體文化活動的物質載體,也是構建學校文化的物質基礎。
襄城高中南依悠悠汝水,與巍巍首山隔河相望,山環水抱,風景宜人,是教書育人的寶地。建筑物設計風格集現代、開放、大氣、厚重為一體。校園雕塑主題為“飛向明天”,充分彰顯了襄城高中開拓進取的精神。圍墻采用“花墻”透綠式,使校園內景與南邊的汝河和首山隔而不隔,將遠山近水巧妙地“借”來,把學校“融入”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可謂自然、人文相得益彰,充分體現了襄高開放博大、海納百川的胸懷。
襄城高中按照“高起點、高品位、園林式”的指導思想,把創建園林式學校納入重要工作議事日程,校園內有喬木、灌木叢、草地、鮮花等,很有層次感,產生了立體式的綠化效果,校園綠化覆蓋率達88%以上。學校也因此被授予襄城縣園林式機關示范單位和省級園林綠化單位稱號。
二、學校制度文化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制度建設本身就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在學校辦學理念指導下逐步建設、發展和完善,它既要體現制度的有序性、針對性和養成性的特征,強化對師生個體的強制規定作用,又具有同化師生群體的價值取向作用,使之內化為師生的自覺行為。
襄城高中在建立制度、規范管理的過程中,既重視人文精神的發揮,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又認識到制度本身不是為了束縛人,而是倡導人的發展,尊重人的權利需求。襄城高中重激勵、重調動,關心教師的身心健康,創設寬松和諧的工作氛圍,提供舒適的工作環境,重視教師專業成長,促使教師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從而達到工作效率的最大化,使學校以人為本的文化追求在制度建設和運用中得到了體現。
三、學校精神文化
學校精神文化是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形成的具有獨特凝聚力的學校精神、價值觀念和師生員工所認同的道德規范、行為方式等。襄城高中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確立了獨具創新內涵的精神文化。
校訓:用智慧雕琢未來。
辦學理念:以人為本、依法治校、民主理校、科研興校、質量立校、持續發展。
辦學目標:示素質教育之范,領改革創新之先,創教育質量之優,走高水平辦學之路,營造“民主、開放、和諧、進取”的學校文化,構建教師專業化發展平臺,培養志向高遠、素質全面、基礎扎實、特長明顯的一代新人。
襄高精神:團結拼搏、務實求新、負重奮進、爭創一流。
校風:勤奮、嚴謹、求實、創新;
教風:嚴謹、求實、探索、奉獻;
學風:勤學、多思、好問、求活。
四、學校管理文化
襄城高中實行校長辦公會、處室、年級部三級管理體制。工作中,校長辦公會作出決策,處室檢查評比,年級部狠抓落實,這種管理模式,既保證了學校各項決策的正確性,又使各項管理措施迅速得到貫徹落實。同一年級的兩個級部之間又形成一種既合作又競爭的態勢,讓大家都有危機感,有危機感就有壓力,有壓力就有動力,有動力就會努力。
五、學校課堂文化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課堂文化無疑具有獨特而又相當重要的地位。襄城高中一方面從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入手,逐步形成民主、平等、和諧、合作的課堂文化特色。在課堂上,教師不再是死板教條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全過程的引導者,教師要通過美的語言、美的情感,營造和諧合作的學習氛圍,從而使學生自由發展、全面發展、和諧發展的內在需要自然地被激發出來。另一方面,學校加大課堂教學改革的力度,提倡教師不斷改進課堂教學的形式和手段,使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更為協調,有效地促進學生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協同和諧發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六、學校社團文化
學生的成才、教師的發展是學校前進的基石。為了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學校積極培植載體,創設師生騰飛的舞臺。學校廣播站、汝潁文學社、舞蹈隊、武術隊、各種球隊滿足了學生興趣,培養了學生特長。校園歌手大賽、運動會、元旦聯歡會、書畫展、演講比賽等校園文化藝術活動,既展示了廣大師生的風采,又為校園文化增添了靚麗的色彩。可以說,學生主體廣泛參與,使學生自身在和諧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為舒暢,讓學生在安全、文明、健康、和諧的氛圍下接受充分的教育,使教育的春風沐浴每一顆成長的心靈。
七、學校環境文化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良好的學習環境對人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而積極健康的人文氛圍,能讓學生在充滿關愛、寬容、信任與互助的和諧環境中學習與生活。我們根據學校內的不同環境設置不同的教育主題,用畫面和文字教育學生,熏陶他們的心靈。在教學樓內懸掛橫幅,每月更換激勵口號,課前進行集體宣誓;在教室里建立班級寄語,用來鼓舞鞭策學生,以求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襄城高中通過構建理想中的校園文化,建立起了有生命力的辦學體制,建成了有活力的教師隊伍,形成了有個性的學生群體,創設了有文化的校園環境,使學校成為溫馨家園、生態公園、文化圣園,成為師生生命成長的精神樂園;使教師成為學生美好心靈的塑造者;使學生成為思想高尚、富于創造的新青年;讓民主、開放、和諧、進取的文化理念融化在每個人心中,成為襄高人的精神之魂。
(作者系襄城高中校長)
欄目主持:王國慶
篇2
[關鍵詞] 老齡化問題;孝道文化;重建
中國幾千年的傳統養老方式主要是以家庭養老為主,解決農村養老問題中,重建孝道文化、采取法律手段等來維護和保障老齡人的身心健康發展是關鍵。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取其精華,與當代孝道文化相結合,重建與新型社會相適應的農村孝道文化體系,共同促進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在公民道德建設中加入孝道文化,使孝道文化的建設形成良好的氛圍和風尚,引領農村老齡化問題的解決開啟新的里程碑。
一、我國農村老齡化問題現狀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對老年人年齡的劃分標準,發達國家65歲以上人群為老年人,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亞太地區)60歲以上人群為老年人。《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規定,我國60歲以上人群為老年人。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的《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藍皮書顯示,到2013年底我國老年人口有2.02億人,老齡化水平達到了14.8%,按世界通行標準,一個國家或地區,如果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7%即為老齡化社會,那么我國早已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
相對于城鎮人口來說,我國農村的老年人口絕對數目和人口所占的比例都比城鎮人口高;農村的老年群體生活水平和條件遠低于城鎮水平;農村老年群體的社會保障制度相對而言也比較差,雖然政府近年來推廣“新農活”、“新農保”一類的社會保障制度和惠民政策,但仍存在較大問題。最后,農村的老年人群及所直接交往的主要群體文化素質普遍較低,生活的社會文化環境也比較差。我國農村老齡化問題的現狀令人擔憂,需要投入更多的關注及整改。
二、我國農村孝道文化的衰微及其成因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原有的生活模式幾乎不見蹤影,自給自足、鄰里鄉里互幫互助、厚道淳樸等生活態方式被市場經濟的功利性所侵蝕,變得以利益為中心、以利益為目的,農村流傳千百年孝道文化也隨之衰落。對傳統美德的不斷淡化,導致農村老年人晚年生活不甚理想。我國農村孝道文化的衰落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青少年一代不理解甚至不知孝的含義。孝道具有多方面,多層次的內涵,是一個完整、規范的體系。對于“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等孝道,當代青年人是非常陌生的,不知道孝為何物,要做到孝談何容易。
其次,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下降到青年人甚至孩子之后,其原因是家庭經濟體制和關系發生了深刻的改變。過去家庭中老年人代表了最高的家庭權力,子女一律聽從家長的安排,這成為衡量子女孝道的標準。而現在社會的不斷進步及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得老年人越來越不能適應新的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他們對所涉及到的社會問題和家庭問題往往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顯得非常落伍,老年人像他們的前輩那樣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就可以主宰家庭一切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了,而且子女外出務工見多識廣、接受了很多新事物,他們的判斷力和決策都緊跟著社會和時代的步伐,他們的收入也是遠遠高于老年人,是家庭里的經濟支柱,這些都改變了各種資源在農村家庭里的配置,對孝道文化的根基有很大的沖擊力。
再者,當代農村的文化環境中對老年人的尊重意識不強,政治、經濟、教育等方面與老齡人生活脫節,其生活質量和其在社會中的地位不斷下降,孝道文化的衰微就成必然了。
三、農村孝道文化的重建
1、孝道文化重建的深層解析及立足點
我國傳統理論中的核心價值觀念即孝道,孝被認為百善之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追溯,其顯著特征是對孝的強調,認為孝是所有倫理道德的基礎,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孝道成為一種代代相傳的文化形態,是中國人歷史發展演變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人倫關系模式,中國傳統農耕模式使得孝道文化具有農村文化的特點。子女依賴老一輩的生產資料、管理經驗和農耕技術來生活,所以讓父母得到最好的贍養,這也是孝的濃縮;“孝”作為與人相處之道,不止局限于自己的父母,它的道德內涵包括由父母的敬愛推及其他的長輩。由此可見,農村孝道文化深厚的根基有利于農村家庭、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農村孝道重建一方面要立足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基礎,另一方面立足我國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基礎,文化和社會的根源就在于此。農村孝道文化的重建和傳統孝道文化是分不開的,其對中國人的道德觀念和及行為方式存在深刻的影響。農村孝道文化滲透在農民生活的各方面,如風俗、信仰、價值觀念、思考方式等,還包括民間流傳下來的帶有文化記憶的建筑、手藝等。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拋棄孝道,則會受到社會的譴責。隨著現代化各方面飛速發展,孝道在增加了新的內涵之后,應批判性的加以改造后繼承和發揚,力爭為老年群體營造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
2、農村孝道文化重建的策略和措施
孝道文化重建需建立好農村的的孝道規范,農村孝道文化是集孝道觀念和倫理精神為一體的完善的規范體系。因此,應該通過科學、有效的方式吸收傳統孝道文化中的精華,使其能夠進一步適應農村孝道文化建設新的發展形勢和要求。
另外,傳統的道德教育核心是孝道,應大力加強民族風俗、尊老愛幼、贍養老人等習俗的宣傳、教育,如創建“孝子模范”、“和睦家庭”“道德先鋒”等評選活動,樹立好孝道榜樣,給予其崇高的社會榮譽,形成一種有效踐行孝道的激勵機制。
此外,農村孝道重建完善養老制度是關鍵,這種制度可以打破孝道文化中家庭養老模式的局限,使孝道文化中物質承載功能和精神功能達到平衡。農村養老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后,把老年人納入到社會保障體系中來,這也是孝道文化建設中高一層次的敬親。家庭、社會養老機制的有機結合,是建設農村孝道文化與和諧社會的基本途徑。
3、農村孝道文化建設中的法制建設
通過法律的支持和維護,農村孝道文化的著力點在于建立較完善的大眾道德價值觀念和解決老年人的社會倫理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到多個部門,需要法律來規范。我國《憲法》、《婚姻法》明確提及成年子女應履行對父母贍養的義務,應在物質贍養基礎上增加精神方面的權利和義務,法律應明文規定不履行精神贍養義務的子女應受相關法律制裁,并要求其進一步豐富精神贍養的內涵。
與此同時,還應建立比較完整的社會救助制度,實現法制化和規范化的管理,引入和實施《社會保障法》、《社會救濟法》等法律法規,并制定和完善社會的醫保、社保、養老保險等制度都極為必要。
形成系統化的法律咨詢和援助也是必不可少的,建立老年人法律咨詢中心和服務站,及時提供其高質量服務。因此,需不斷加強執法監督的力度,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利不受侵犯。有效及時的處理老年人問題,加大打擊違法行為的力度,在法治和道德雙重作用之下,大力推動農村孝養工作的順利進行,加快農村孝道文化建設的步伐,共同創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健康和諧發展的新道路。
四、結語
農村孝道文化的建設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對傳統孝道文化的吸收和弘揚;重建與當代相適應的老齡道德倫理和農村孝道文化處理好社會;家庭中的各種矛盾;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使其老有所養,不僅有利于促進農村孝道文化建設和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同時還深刻影響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和諧與發展,因此,孝道文化建設已成為當代我們應努力實踐和關注重大課題。
參考文獻:
[1]唐瓊,戴平安.農村孝道文化的衰落和重建[J].湖北社會學2010,10(6):106-111.
篇3
重陽節是我國文化當中傳統節日,是在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并且隨著時間不斷的流逝,形成了許多的文化,重陽節送什么花給老人最適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2021年重陽節給老人送什么花最適合。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重陽節送什么花給老人最適合桂花
古代人們就常把桂花作為珍貴禮品饋贈,而桂花是吉祥、愛情、高尚的象征。母親的柔情和關愛我們從小就能感受到,我們感受最濃烈的也是母愛了吧,那么這種花就是很好的選擇了。
康乃馨
康乃馨被東西方人們稱為母親之花,是給女性帶來好運氣的禮物。所以,康乃馨非常適合在重陽節對媽媽表達自己的愛,通過花告訴家人你愛他們的心,讓他們感受到你的真心與情意。
石斛蘭
石斛蘭,花色有白、黃、紫、粉紅,這是很多人喜愛的一種蘭花。而黃色的石斛蘭是非常適合送給父親的鮮花,寓意父親的剛毅、親切而威嚴,表達對父親的敬意,父愛是無言的偉大。
黃水仙
黃水仙,花色為黃色,溫柔和煦,清香誘人,是人們非常喜愛的花卉之一。用鮮花表達自己對父母的尊敬、愛護之意的話,黃水仙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而且喜歡這種花卉的人多數都具有高貴的氣質。
萬年青
萬年青在中國有悠久栽培歷史,因其名稱和果色(紅)吉利,歷代常作為富有、吉祥、太平、長壽的象征,深為人們喜愛。我們當然希望父母健康長壽,無病無災,就讓我們把我們的心意寄托到花里,讓花帶給父母答案吧!
重陽節慶祝什么日子吉利,慶祝美好生活。
重陽節是在農歷九月九日,日月逢九,雙九相重,所以稱“重九”。《易經》以九為陽數,兩陽相重,故名“重陽”。古人認為這一天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
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游賞秋、登高遠眺、觀賞、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節的文化內涵和意義敬祖——四大祭祖節日之一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形成,魏晉時期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后歷代沿襲。受儒家影響,至今國人將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統稱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以祭拜先人的方式慎終追遠,飲水思源。
敬老——新時代的“老人節”
九九與“久久”同音,重陽節被賦予長久長壽的內涵。西漢時人們就開始設宴求壽。**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中華民族尊老敬老優秀傳統產生自蒙昧時期,經歷了風風雨雨和時間的考驗。由傳統上升至法律,這無疑是一個進步。
敬孝——孝道傳統的承載
一個人所受恩惠莫重于父母,父母是生養我們的人。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謂五常,是家庭和睦興旺的根本。中國諸子百家思想雖各異,但無不注重孝道。老人渴望孝道,因為其急需人贍養;中年人渴望孝道,因為其不可避免的走向老年;孩子渴望孝道,沒有孝道也就沒有慈愛;社會渴望孝道,沒有孝道,社會將變得冷漠;國家渴望孝道,沒有孝道,國人將不忠于國。
感恩——蘊含普世價值
篇4
孝道貫百代,上下五千年。孝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據史料記載,孝道文化萌芽于父系氏族社會,于西周正式形成。《周易•序卦傳》云:“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在“三德三行”(至德、敏德、孝德、學孝行、學友行、學順行)思想的指導下,“孝”成為西周社會占主導地位的倫理價值觀念。孔子繼承了商周的倫理思想,強調“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孟子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仁、義、禮、智,孝、悌、忠、信。漢代的朱熹在繼承儒家傳統思想的基礎上,將佛道思想有效的吸收融合,系統地提出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德規范[7]。由此可見,孝道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傳的優良傳統與核心價值觀。孝道文化的內涵非常豐富,養親敬親尊親、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兩全等思想在孝道文化中得到了集中體現,“愛敬忠順”是孝道文化的鮮明特征。愛敬之于家庭,忠順之于社會[8]。“愛敬”強調不僅要讓父母老有所依,從物質條件上養活父母,使他們吃穿不愁,還要讓他們老有所樂,心情舒暢地度過晚年生活。“忠順”將孝道擴展到整個社會。從最初孝道的引申含義來講,“忠順”突出了彌足珍貴的民主管理思想,然而在封建社會中,“忠順”逐漸為統治階級利用,成為其駕馭統治人民的有利工具,精神內涵逐漸發生異化。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如今“忠順”倡導的是要善待他人、社會和大自然,促進人、社會和大自然的健康、和諧發展,這對構建和諧家庭與和諧社會富有參考價值。
二、傳統孝道文化對感恩教育的價值
孝道是中華民族尊奉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人倫道德的基礎,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大力弘揚傳統孝道文化對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具有重要意義。1.傳統孝道文化體現了養親敬親尊親的思想,使感恩教育更具有親和力由于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生育國策,人口老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許多家庭逐漸形成了“421”結構,家庭結構的小型化造成了一個孩子要負擔起兩對父母和四對祖父母的格局,年輕人養老負擔逐漸加重。基于現實的壓力,一些年輕人的孝道觀念受到了嚴峻挑戰,越發迫切需要我們重拾孝道。孝道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是感恩的根本體現。曾參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由此可見,用孝道文化來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有其肥沃的文化土壤,更具有親和力[9]。行孝道除了應滿足長輩們的物質需要外,還要更加注重其精神需求,只有這樣,年老的長輩們才不會覺得因為衰老而沒有生活保障,他們的心靈才不會孤獨和空虛,我們的家庭才會和諧。2.傳統孝道文化體現了博愛的思想,使感恩教育更富有感召力孝道除包含“養親敬親尊親”外,還強調“推恩”。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意就是在人與人相處中,應當推恩及人,使孝道得以升華,以求達到博愛的境界[10]。博愛思想所憧憬的是一個高度和諧的理想社會。不同家庭、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生活習慣的學生在一起學習和生活,不同閱歷、不同角度、不同知識背景的師生在一起接觸和交流,發生一些觀念沖突或摩擦不可避免,但是只要大家相互理解,相互關心,以博愛求理解,以博愛求支持,哪怕陌生人的一個眼神,一次抬眉,一個點頭,都會讓我們心中漾滿甜蜜;哪怕同事的一個微笑,一句鼓勵,一聲關懷,都會讓我們夢里充滿美好。3.傳統孝道文化體現了生命教育的思想,使感恩教育更具有說服力在傳統孝道文化中雖然沒有生命教育的概念,但無論是“孝”字中的意蘊還是孝道教育,無不鼓勵著我們要關注人的價值、關懷人的生命[11]。然而當代大學生對生命的漠視現象令人擔憂。“富士康”集團的“十連跳”事件,中山大學博士論文未寫好跳樓自殺事件,等等,無不震撼著我們的眼睛,觸動著我們的心靈。“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是孝子的第一件要事。傳統孝道文化激勵著大學生要培養自尊自愛精神,明白珍惜生命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順,這是對大學生最好的感恩教育。
三、大學生感恩教育缺失表現及其原因分析
社會處于變革時期,隨著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到來導致大學生主體意識不斷膨脹。傳統文化所構建的意識世界受到了嚴峻挑戰。大學生忽視周圍家人、朋友、師長對自己的關愛,專注于自己的世界中,屢見不鮮[6]。1.大學生感恩教育缺失的表現(1)家庭生活漠視親情。兒童是祖國未來的花朵,應當精心培養。但是長輩們愛幼的本能,使得一些孩子基本上沒有接觸艱苦環境的鍛煉和熏陶,加之父母的嬌寵和溺愛,導致部分大學生從小就不懂得生活的來之不易,許多人形成了把父母長輩的照顧視為理所當然,而不知回報的心理。山西長治上黨老區一位“無奈的老農”在痛陳兒子不知感恩時感慨道:“不知在大學里除了學習文化,還能否學到良心?”從近年來媒體對此類新聞的報道來看,這種現象絕非個別。(2)人際交往漠視友情。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人際關系網中,每個人的成長也都離不開人際交往。由于受自我中心思想、自我封閉、社會功利和猜疑妒忌等因素的影響,很多大學生在與別人溝通時很少在意別人的感受,也不懂得換位思考。在與別人相處時,缺乏理解、寬容和合作,遇事容易斤斤計較,容易發生沖突。從清華大學朱令被舍友投毒,到云南大學馬加爵用鐵錘敲死舍友,再到最近剛剛發生的復旦大學林某投毒殺死舍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名學生因口角捅死舍友等事件,那一顆顆漠視友情的心,震驚的不僅僅是社會和他們的家人,更是我們每個人的心靈。(3)學校生活漠視恩情。“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給他人提供幫助的人需要的僅僅是精神上的認可與理解,而不是回報。但是如果好心人的一片熱心換來的是冷漠,那無疑會令人寒心,從此社會上可能會少一個熱心人。在感恩意識缺失的今天,發生在我們身邊漠視恩情的案例還少嗎?有些學生把尊敬老師當成了達到目的的手段,在學校時對老師尊重有加,一旦畢業跟老師形同陌路;有些學生通過社會資助完成學業,然而當他們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時,再去資助別人的寥寥無幾。2.大學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1)傳統孝道文化在歷史傳承上的脫節[12]。傳統孝道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是一筆巨大的文化遺產。對于這樣一筆文化遺產,長期以來歷史上是高度重視甚至無限拔高的。如《孝經》把孝確立為“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的最高原則。但是從“五四”以來,特別是在十年“”中,片面否定傳統文化思想,讓沉淀于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秀倫理道德規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踐踏和摧殘,家庭文化的政治化傾向造成了中國傳統家庭由重視孝道向片面否定孝道轉變,導致社會人情冷漠、家庭觀念不強,社會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和家庭文化中的仁愛美德被不斷削弱、消失。歷來廣泛倡導的感恩思想在如此不利環境中無法得到有效繼承和發揚,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來說更是如此。(2)社會功利化的驅使。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一方面傳統的倫理道德體系講求知恩圖報,修身立德。但現實生活中,由于利益的驅使,造成了部分大學生過分追求物質利益的最大化和自我需求的滿足,而忽視了彼此之間的心靈溝通和情感交流,使人與人的交往更多帶有庸俗的功利色彩。在這種環境下,大學生難免受到社會功利思想的影響,在個人成長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有些大學生對利益的過分追求,迫使自己喪失了心靈的激蕩和升華,感恩更是無從談起。(3)代際關系的轉變和代溝問題的加劇。現代社會打破了傳統家庭的穩定性,使得代際關系發生了轉變。特別是年輕一代大規模涌向城市,與年老一代城鄉分居的現實,加劇了代際之間的沖突,擴大了代溝。在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下,年輕夫婦既要背負事業和自身小家庭的負擔,又要以笑臉展示于4位老人面前,如此種種令他們身心疲憊,往往使他們忽視盡孝。而父母養子防老的心態較重,對子女能否“行孝道”有著較高的要求。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就要求子女不僅要在物質上瞻養父母,而且要在精神上尊敬父母。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很大一部分人已經能實現“經濟上盡孝”,但也有一部分人出現了盡孝方式上的偏差,認為錢能解決一切,忽視了老人的內心需求。(4)家庭和學校教育的錯位。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父母把孩子視為“掌上明珠”,逐漸養成了孩子養尊處優的習慣;怕孩子吃虧,慢慢培養了孩子自私的心理。學校教育中注重把學習成績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加之學校缺乏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有效引導,導致大學生感恩意識弱化和湮滅。因此,“造就”了一批以自我為中心的大學生。他們不知國家和社會的培育之恩,不知集體的扶助之恩,更不知父母的養育之恩。
四、以傳統孝道文化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的途徑
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精神實質使得其在大學生感恩教育中更具活力,同時大學生感恩教育又是傳播傳統孝道文化的重要渠道。以傳統孝道教育為工作切入點,探索新形勢下大學生感恩教育的新途徑,符合大學生的成長發展規律和感恩意識的形成過程,也真正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時代要求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1.在傳承傳統孝道文化精髓中加強感恩教育中國傳統孝道文化是一個復合概念,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禮儀,既有精華,又有糟粕。為此,當我們以傳統孝道為切入點,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時,必須對傳統孝道文化進行一些重新解讀和有效梳理,提取其中精華,并結合新形勢下感恩教育的新要求進行重新詮釋,進而在繼承中加強感恩教育。一是要注重吸收孝道文化精華,主動接受傳統文化熏陶,從感恩認知、感恩情感、感恩行為和感恩習慣4個方面逐步培養大學生的感恩意識,提升道德修養;二是注重吸收習俗文化中“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光榮傳統。例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以及被國內普遍認同的“母親節、父親節”等“洋節日”都是優秀習俗文化的體現,社會對這種節日的需求,正體現了我們對“養親、敬親、尊親”“知恩、識恩、感恩”的渴望。2.在拓展傳統孝道文化載體中加強感恩教育“五四”特別是十年“”中,“孝道文化”被主觀地框定在“政治教育”范疇,在德育理論、德育實踐中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13]。因此,在崇尚“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今天,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吸取古代德育教育的成功經驗,以現代教育管理理念和傳統孝道文化為平臺,重構學校德育教育新體系,探索校本德育新途徑。一是實施“孝道與感恩教育進課堂”計劃。在《思想道德理論與法律基礎》等必修課和其它選修課課程中開展孝道與感恩教育,實現學校德育教育與孝道教育的對接。二是實施“孝道文化特色校園創建”計劃。在學校適當之處建立一些亭臺樓閣、雕刻等具有孝道文化特色的“藝術景點”,在圖書館、教學樓樓廊墻壁兩側等地盡可能鑲嵌上孝道文化有關的名言警句或繪畫等作品,使學生隨時隨地受到孝道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三是實施“五個感恩”計劃,即定期圍繞孝道和感恩教育主題開展感恩黨、感恩社會、感恩父母、感恩師長、感恩同學系列活動,通過主題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感恩意識,通過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傳統的真諦。3.在構建傳統孝道文化教育長效機制中加強感恩教育德育教育既是一個復合工程,也是一次全民總動員的過程,感恩教育只是大學生德育教育的一部分,而傳統孝道文化教育也僅僅是感恩教育的一個視角。新形勢下,如何引導大學生識恩、知恩、報恩,需要不斷豐富傳統孝道文化載體,著力構建“四位一體”的感恩文化長效機制。一是構建“明德育人”長效機制。要使學生“明德”,家庭、學校、社會各自承擔著自身的作用和功能。家庭要以親情為紐帶,注重學生習慣養成和道德的啟蒙教育;學校要以改革評價體系為切入點,注重知與行的有機結合;社會則要以給予大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為突破口,注重環境育人、氛圍育人。二是構建“教書育人”長效機制。要把感恩教育納入人才培養,著力使之“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讓學生親臨其境,感同身受。三是構建“管理育人”長效機制。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各級管理工作者要嚴于律己,以身作則,對學生言傳身教,以正確的思想引導學生,以高尚的情操感染學生,以模范的行動帶動學生,以出色的工作影響學生,齊心協力推進感恩文化建設。四是構建“服務育人”長效機制。要把握好每一個服務環節,做好每一個服務細節,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學習和生活上的各種困難,營造出濃厚的“懷、大承擔、大責任”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享受學校各項服務的過程中感受感恩文化的熏陶,讓學生在弘揚優良傳統孝道文化的過程中讓崇尚感恩之風盛行。
篇5
【關鍵詞】孝道 孝道缺失 大學生 健康成長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6)03-0013-02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日益緊密,文化交織進一步加強,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現象。受多元文化的影響,少數大學生出現了道德滑坡的現象,尤其是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孝道缺失現象,比如錯誤的價值觀、感恩意識缺失、盲目攀比等。這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孝道教育顯得尤為必要,孝道教育將對大學生的健康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一 孝道教育的必要性
1.孝道的內涵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切道德的基礎,是中華文化的根基。那么,何為孝呢?《爾雅》將“孝”定義為“善事父母為孝”。《說文解字》中將“孝”定義為“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儒家孝道思想是中華傳統道德的核心,其內涵具體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孝養。即從物質層面上贍養父母、照料雙親,這是孔子孝道教育的最低層次要求。父母含辛茹苦地將子女撫養長大,當他們老去,沒有經濟來源,無法照顧自己時,子女應當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孝養他們的責任。任何子女都不能以任何借口拒絕履行這種義務。第二,敬親。孝不僅需要體現在承擔贍養父母的義務,而且還要體現在盡可能地滿足父母精神、情感等方面的需求。孔子曾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說,如今的孝是指只能夠養父母,但人們也能養犬馬,如果對父母只養而不敬,則和飼養馬又有什么不同呢?實際上,孔子這句話是告訴我們,僅僅滿足父母物質上的需求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真心實意地愛父母、尊敬父母。尊敬父母具體體現在多聽父母的話,不與父母頂撞,做任何事、說任何話都要顧及父母的感受。第三,孝諫。人總會犯錯,父母也一樣。當父母犯錯時,子女應當采取恰當的方式向父母諫諍。孔子曾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意思是說,子女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犯錯誤的地方,我們不能采取默許的態度,而要委婉地進行勸告。即使他們不聽,也不要觸犯他們,更不要怨恨他們。第四,揚名顯親。立身揚名、以顯父母、光宗耀祖是儒家孝道的重要內容。孔子曾說:“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這告訴我們,每個子女都擔負著光耀門楣的責任。第五,愛護自己,使親無憂。孔子曾強調:“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意思是說,子女都要珍惜自己的身體和生命,保持健康的體魄,不要讓父母擔憂。
2.孝道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國,存在著封建文化、享樂文化、庸俗文化等多種消極文化,受此影響,少數大學生出現了道德滑坡的現象,尤其是孝道缺失嚴重。少數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追求庸俗,只關注金錢、物質、地位、享樂。少數大學生虛榮心極強,盲目攀比。有時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與父母大吵大鬧,甚至動手。更有少數大學生因為小小的困難或挫折而選擇輕生,給父母帶來了無盡的痛苦。
例1:少數大學生平時喜歡大吃大喝,不思進取,對學習不感興趣,只顧吃、喝、玩、樂。這反映了當今少數大學生錯誤的價值觀,他們認為人生在世就是“吃、喝”二字,于是把大量寶貴的時間浪費在吃、喝、玩、樂上。他們抱著“及時行樂”的觀念,整日渾渾噩噩,浪費了大好青春,辜負了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殷切希望。
例2:一個女大學生強迫其母親給自己買高檔的電子產品,還振振有詞地說:“不給我買,就讓我丟臉去吧!”在這個女孩看來,母親不滿足自己的要求就是讓自己丟臉。實際上反映了當今少數大學生總認為自己從父母身上取得的一切都是應當的。他們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盲目攀比,總是要求父母給自己買這、買那,從不考慮父母的經濟能力。當父母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時,他們就會非常生氣,埋怨父母沒本事,有時甚至會對父母大打出手,這給父母增加了許多生活上的壓力。
例3:一個女大學生因感情問題而選擇輕生。近些年極少數大學生輕生事件屢見報端,引起了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普遍關注。他們的輕生行為不僅說明了他們缺乏責任意識和感恩意識,而且給各自的家庭帶來了無盡的痛苦。一些大學生遇到學習、戀愛、人際關系、就業等問題而無法很好地解決時就輕率地選擇了輕生。
二 孝道教育促進大學生健康發展的研究
孝道教育屬于人文教育,是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和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把孝道教育滲透到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多樣的教育形式,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他們的生命意識和節儉意識。
1.孝道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關于價值的觀點,是一定社會群體中的人們對各種現象比較系統的、綜合的、穩定的觀點和看法。它一方面表現為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另一方面表現為價值尺度和準則,成為人們判斷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評價標準。價值觀一旦確立就比較穩定。價值觀有正誤之分,當價值觀與主流價值觀相一致時,該價值觀就是正確的,否則就是錯誤的。崇尚孝道是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中國傳統孝道要求每個子女立身揚名、以顯父母、光宗耀祖。對于大學生而言,踐行孝道就是要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爭取實現父母的期望。通過形式多樣的孝道教育方式,可以引導大學生“行孝”,激發大學生勵志圖強,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孝道教育引導大學生珍愛生命
孔子在《孝經》中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們的身體是父母給的,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必須珍惜,不能損壞,否則就是不孝。當今,極少數大學生因為一點小挫折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種行為是不負責任的,是對生命的漠視,是對父母的極大不孝。通過孝道教育來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從而提高其生命意識。當大學生接受了孝道教育后,他們的感恩意識就會增強,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父母生養他們的艱辛,也就不會采取極端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3.孝道教育引導大學生合理消費
目前,在我國各大高校中都存在著一些大學生盲目攀比的現象,追逐名牌,比吃、比喝、比穿,不顧及家庭的實際經濟情況,給父母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通過系統地對大學生進行孝道教育,可以引導他們更好地關愛父母、體諒父母,讓他們明白父母掙的每一分錢都不容易,都付出了很大的艱辛,要謹慎合理地花父母給的每一分錢。孝道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認識到盲目地攀比,向父母提出過分的要求,是不孝的行為,從而引導他們合理消費。
三 結束語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切道德的基礎。孝順父母是古今人們倡導的為子之道、做人之本,也是現代社會對人們最基本的文明要求。當代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之材,是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成長將直接影響到社會主義事業是否能順利完成。一個大學生只有充分領悟孝道的內涵,并積極踐行孝道,人格才會更加健全,才會更加知恩圖報,才會成為品德高尚、對國家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1]李丹主編.青少年核心價值觀教育讀本?孝道卷[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2
篇6
關鍵詞:孝道;審美文化;現實關懷
孝道文化源遠流長,數千年來一直影響著整個華夏民族,是中國傳統審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人把孝視為立身之本,安國之基。“孝”字最初見于殷商卜辭。在甲骨文中,孝字的上部是個老人,彎腰弓背,而孝字的下部是個孩子,伸出雙手,托著老人,作服侍狀。《說文解字》對孝作了生動而準確的解釋是,“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善事父母就是在物質上奉養父母。由此可知,孝是一個具有審美文化屬性的概念,它體現的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和諧相處,符合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
一、漢代孝道審美文化的歷史演進
漢代孝道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孝道觀念萌芽于父系氏族社會,伴隨著父系制家庭的出現以及對父子關系的明確而產生。到了周代,封建制度確立,宗族制度隨之產生,因此出現了五倫觀念: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孝道觀得以作為一種倫理觀念正式形成。周朝統治者很注重孝道,主張在家孝順父母,在朝廷忠于君王。《禮記.坊記》中載:“修宗廟,敬祀事,使民追孝也。”春秋戰國時期,以血緣為紐帶的家庭關系確立起來,“父慈子孝,兄愛弟敬”遂成為一種無形的規則。百家爭鳴帶來了思想的革命,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建立了以人為核心的哲學體系,并將孝作為“仁”之本,對其進行大力宣揚。孔子十分重視母女之間的關系強調要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在父母跟前敬孝,強調“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儒家經典《孝經》是孝文化的典范之作。到了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被漢武帝采納,孝道文化開始登上政治舞臺。“孝廉”成為漢代選拔官員的重要準則,為廣大學子僻出一條入仕之道。漢代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視孝道的一個朝代,自漢惠帝以后的漢代皇以“孝”為謚號,如孝文帝,孝武帝等。《孝經》在漢代特別受人重視,孝道觀在漢代大興,成為人們自覺遵守的倫理道德。漢代孝道文化雖然從目的上來講是一種政治手段,但它的內核卻具有審美屬性,它引導人們積極向善,有利于建構和諧的人際關系。它將百姓緊緊團結在統治者的身邊,也體現出了漢代的大美氣象。
二、漢代孝道審美文化的利弊
漢代孝道文化作為一種傳統審美文化,它既有反映歷史進步性的一面,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滯后性的一面,所以我們要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
1.漢代孝道審美文化的利處
漢代孝道文化在定程度上可以引導人們孝敬父母,尊重兄長,構建和諧社會等。這是它有利的一面。漢文帝是歷史上非常賢明的皇帝,漢代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就是從他開始的。漢文帝不但治國有方,而且他還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他十分尊敬自己的母親,并且堅持以仁孝治理天下。文帝平日里很忙,要處理各種事情,但即使這樣,他都每天向母親請安,一有空就陪伴在母親左右。后來他的母親病倒了,文帝請來最好的醫生診治。他常常在完成公務后,親自去母親寢宮,長時間的守護在母親床前。看到母親憔悴的面容,文帝更是食不甘味,夜不能眠。他親自為母親端水送藥,一心想著讓母親盡快好起來。就這樣,漢文帝身為一國之君,將母親侍奉了整整三年,在三年時間里,他很少寬衣解帶,生怕母親突然呼喚時,不能在第一時間趕到母親身邊。為了更好地照顧母親,漢文帝還學習醫學知識,所用湯藥的藥效、劑量,都牢記于心母親每次服藥前,文帝必會親自先嘗,才放心地端給母親。后來,人們為了紀念漢文帝的治國之道,宣揚他的仁義和孝道,將其列為二十四孝當中的第二孝。
2.漢代孝道審美文化的滯后性
漢代孝道文化雖然在加強個人修養,維護家庭和睦和社會穩定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它的弊端也是很明顯的。漢代孝道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扭曲之勢。漢代的孝文化片面的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孝,而不提父母對子女的慈。在《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個性自由受到極大的限制,主動權被抹殺。他們夫婦情投意合,生活幸福,但焦母卻全然不顧二人的感情,將沒有任何過錯的兒媳婦趕回娘家,無情的剝奪了兩人的婚姻自由,而且為了傳宗接代還要為兒子介紹東家賢女羅敷。劉蘭芝的哥哥為了家族利益,不考慮蘭芝的想法,就逼著蘭芝嫁給太守之子。雙方家長的專制行為最終釀成了劉蘭芝和焦仲卿殉情的慘劇。在文中,焦母有絕對的權力,可以任意對待兒媳,而兒媳卻不能反抗。勤勞的蘭芝被婆婆冠以為“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的惡名。蘭芝面對這種不公平的待遇,也只能忍受被遣回家的悲劇命運。《孔雀東南飛》深刻的揭示了畸形婆媳關系的罪惡。
三、漢代孝道審美文化的現實關懷
反觀漢代的孝道文化,從本質上說還是為了面向現在,面向未來。進入20世紀以后,隨著經濟與科技的滲透,文化的內涵與外延在不斷擴大,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它成了描述文化總體性的一個重要概念,更加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在當代社會,它呈現出了一種五光十色,生動直觀,視聽兼備的藝術文化形態。在當代社會,它代表了一種五光十色,生動直觀,視聽兼備的藝術文化形態,具有感性化,形式化,消費性等特征,這不得不說是人類文化的一大進步,但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人們過于注重視聽方面的,滋生了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對事物的判斷力下降,致使孝道等傳統文化的地位不斷下降。子女對父母的重視程度大不如以前,于是出現了新時期的“孔雀東南飛”。子女長大后一個個都飛走了,剩下孤零零的父母守著空蕩蕩的家。更有甚者,子女不愿承擔贍養父母的義務,對其拳腳相加,把父母掃地出門。在人口老齡化的今天,弘揚孝道勢在必行。漢代是中國歷史上最推崇孝道的朝代,反觀漢代孝道文化,就是為了批判性的繼承它,建設適應現代化發展的新孝道觀。新的孝道觀要注重父母與子女的互動,雙方之間多多進行溝通和交流,子女主動孝敬父母,贍養父母,父母尊重子女的個性自由,給子女一定的選擇權。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子女犯錯,父母當有意識的引導其改正錯誤,父母犯錯,子女可以委婉的指出,提醒父母改變做法。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不僅應該建立在禮數的基礎上,更應建立在愛的基礎上。
漢代孝道審美文化雖然有不合理的成分,但它所包含積極的、美的因子卻一直影響著人們。孝道,成為了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在當今社會,批判性的繼承漢代孝道文化有重要的意義。相信在正確的孝道觀的指導下,《孔雀東南飛》的悲劇不會重演,父母無人贍養的慘狀不會再出現,中國社會能夠真正達到和諧。(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晏培玉.對于孝文化建設之難點“婆媳關系”的思考[J].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3,68~71.
[2]涂愛榮.中國孝道文化的歷史追尋[J].學術論壇.2010,9,156~159.
篇7
關鍵詞:青少年;德育;孝道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2)08-0011-03
孝道是中華傳統美德之一,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人們一談到孝道,就認為那是封建腐朽的東西,從而持否定態度,以致它從我們的課本中消失了,從我們的日常行為規范中消失了;孝道教育幾乎被全盤抹殺,傳統的“孝道”美德正漸漸地被遺忘,出現了嚴重的孝道缺失的道德危機。“百善孝為先”,“夫孝道,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人類最基本的倫理,被稱為元道德,它是一切道德習慣最原始的來源,離開孝道談道德是緣木求魚,舍本就末,故應把孝道納入到我們的德育體系中,學校德育應該補充孝道內容。
一、青少年孝道缺失的表現
孝道在發展,孝道的內容在不斷擴大。孝道原本所涉及的是子女對父母、晚輩對長輩的人倫關系,以“事父母”為核心;后來,其內涵不斷延伸,外延不斷擴展,逐漸融入了“兄友第恭,義行天下”,乃至于“居處不莊,非孝道也;朋友不信,非孝道也;戰陣不勇,非孝道也。”以至達到了“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道也”的廣泛境界。可見,傳統孝道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幾乎包括了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一切倫理。依照孝道的內容,來觀察當今青少年的行為舉止,很多已經嚴重背離最基本傳統孝道的要求,衍生了一系列道德問題。
(一)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現
事親是孝道最樸實的元認知。“哀哀父母,生我劬勞。”“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對于父母的孝敬是人情的自然回報。孝道的本義就是指子女能善事父母,《說文解字》稱:“孝道,善事父母者也。”事親的內涵又是多層次的。
1.不養親。“孝道有三,大孝道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可見,在“善事父母”里,最基本的又是養親,即贍養父母,這是做子女的起碼義務。當今物質條件的改善,對于青少年來說無須養親,相反的是,如今父母包辦了孩子的一切,孩子幾乎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可父母的包辦,不但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回報,而且產生了反作用。過慣了嬌生慣養生活的獨生子女,久而久之,已根本不懂物力維艱,飯之不易,養成了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依賴父母的壞習慣。空余時間,從不分擔家務事,好與富裕家庭攀比,沒錢就要,要不到就鬧,有的還以不學習、離家出走、毆打父母來威脅,甚至還出現了弒母的慘劇。
2.不尊親。所謂尊親,即對父母的尊敬。如果說養親是從物質上對父母的供養,那么尊親則是從精神上對父母的孝敬,這也是人之為孝的明顯標志。“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相對來說,精神的孝道顯得更難得,更可貴。“養可能也,敬為難。”子夏問孝道,孔子也說:“色難。”如何尊敬父母,要做到“孝子之有深愛也,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曾子說過“孝道子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也就是說,子女要尊敬父母,必須做到侍奉父母要和顏悅色,讓父母身心愉悅,使父母心情快樂,不違背父母的意愿。今天,不少父母視孩子為掌上明珠,盡可能地滿足孩子的各種愿望。然而,子女卻少有主動給父母長輩請安,噓寒問暖,關心父母健康;更不理解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稍好點的把父母的話當耳旁風,做事板著面孔;差一點的則逆反、抵觸、頂嘴、較勁。父母為此身心憔悴,無計可施。
3.不順親。孝道的另一重要表現就是“無違”,也就是順親,即按照父母的合理的意見辦事,不違背父母的意愿,更不能忤逆父母。“孟懿子問孝道,子曰:‘無違。’”“孝者,畜也;順于道,不逆于倫,是之謂畜。”畜即順的意思。但并不是說不論對錯,都無條件的聽從父母,對父母的失誤,要適當的“諫親”,以防陷父母于不義,不“諫親”也屬不孝。不過,“諫親”也要和聲細氣,不能斥責或諷刺。時下,不少學生自以為上了中學了,知識比父母多了,便看不起父母,對父母所謂的“無知”不是悉心勸諫,而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顧。倘若與父母意見不同,則更是蠻橫地堅持己見,以自己的“特權”威逼父母讓步,而很少與父母坦誠交流、民主協商。
(二)在校園生活中的表現
孝道的感情是可以遷移的,通常在家孝順的孩子,在學校必然表現為尊敬師長、團結同學。“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順可移于長,治可移于官。”孔子也說:“其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當然,我們今天強調孝道,并不是為了防止“犯上作亂”,只是為了孝敬父母、尊敬師長。一個孩子,如果連對養育自己的父母都不關心、不贍養、不尊敬,還怎能去愛他人、愛集體、愛祖國呢?眼下,不少獨生子女不僅缺乏感激他人之心,缺乏孝敬長者之心,還養成了強烈的唯我獨尊、我行我素的習慣。他們紀律松懈,學習慵懶,根本不把老師放在眼里,不把老師的話放在心上,更不知道尊敬師長,甚至目無尊長,出言不遜,對抗、辱罵、挖苦、諷刺師長。
與傳統“孝道”緊密相關的是“悌”,所謂“悌”,就是兄弟姐妹,延伸至同輩、同學、同事,都要相互愛護,相互關照。做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當今,獨生子女居多,他們享受的都是父母長輩的無私的愛,卻很少懂得去主動關心別人。因而,與同學相處,不少孩子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缺少寬容和忍讓,遇到小矛盾,不是自我批評,相互體諒,息事寧人,而是一味指責別人,甚至搬來家長或朋友,擴大事態,激化矛盾。部分學生缺乏集體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對集體的事漠不關心,不愛參加集體活動。總之,缺乏孝道的孩子大部分表現為做事不努力,對物不愛惜,對人不感恩。
篇8
7月13日,北大校長周其鳳在家鄉為老母親祝九十大壽時,在眾人面前向老母親跪下。事后不久,最初是在瀏陽的一個論壇里貼出,而后微博上就出現了許多現場照片,圖中,周其鳳跪在90歲老母膝前,母子相擁而泣,有媒體還披露了當時的詳情。
或是因為周其鳳是公眾人物,或是“下跪”本身就充滿噱頭,本是一樁普通的“盡孝”之舉,卻在輿論上引發了激烈的爭議。
贊賞者多為這一幕母子情深而感動,認為:一位大學校長能為母親生日下跪,那么他不僅是我們學術上的楷模,更是道德上的楷模。這一跪甚至已在當地傳為美談,很多家長都拿這件事來教育孩子要孝順長輩。“百善孝為先”,是微博上評述此事件引用最多的“名言”。
批評者中,有人認為下跪充滿封建思想,是極度私人化的事情,沒有必要在公眾場合大肆宣揚,懷疑這是“衣錦還鄉”式的炫耀。更有論者直指周其鳳在作秀,在“消費親情”。
且不提消息來源如何,這件事本身就值得考量。道理很簡單,在北大,周其鳳是校長;而在母親面前,他永遠是兒子。為母親拜壽是所有兒子的義務,至于拜壽采取什么形式,是子女的選擇,只要不有違公眾道德規范,就無可指摘。作為公眾人物,北大校長應當接受監督。就其工作而言,批評也無可厚非,但批評者最好能分清公域私域。這私事本身無從指責,“拉郎配”般的言論略顯莫名。
視線再回到“孝”的本身。其實孝道文化的內涵,在伴隨中國文明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豐富的內容和特定的外延,漸次積淀和內化為中華民族的心理情感,成為一種永恒的人文精神、普遍的倫理道德,被稱為古老的“東方文明”。
中華民族,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了“孝”字。《詩經》中也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u)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的詠嘆。從西周王朝開始,統治者主張孝祖、敬德、保民,重視尊老敬賢的教化。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在尊老敬老方面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倫理道德觀念和基本的規范。《論語》、《孝經》等書記載了孔子在這方面的大量言論:“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而自秦代后,歷代朝廷也都注意從正面導向,官修正史中都立有《孝義傳》,就是表彰孝子,讓他們青史留名。以致中國人之重孝道,幾乎成了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點。
篇9
關鍵詞:詩經;孝道觀念;興變
《詩經》是記錄孝道觀念的重要典籍,從中可以發現不少孝祖、祭祀等文獻資料。然研究者多從卜辭、金文與典籍中追溯孝的源起,從儒家經典中明確儒家孝道,顯有學者研究孝在這之間的嬗變。筆者擬以《詩經》中記載,試圖對《詩經》中孝道觀念的興變作探討,以揭示其在孝的整個演變中承上啟下的作用。
一、孝的源起綜述
孝最早追溯于商代卜辭。但因西周前的史料甚少,資料有限且多以傳說為主,考古發現的金文、銘文相關記載少而解讀分歧多,固從第一手資料中尚難考定出孝道的起源。如李寶庫在《一顆閃耀人倫之光的璀璨明珠》中認為“孝文化起源于原始社會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康學偉在《先秦孝道研究》指出孝產生于原始社會衰亡期;章太炎以“《孝經》皆取夏法”為論據,認為孝起源于夏朝;楊榮國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中以“殷王小己死了,他兒子武丁曾為他守喪三年”為證,確認商代存在孝道;王常坤在《先秦儒家孝道研究》中同樣認為孝產生于殷商時代;肖群忠從政治上的傳子制度和尊祖敬宗的祭禮過程兩方面來論證孝起源于周代。上述觀點論據多不充分,難圓其說,如鄭慧生在《商代‘孝’道質疑》中以商代卜辭中未發現有武丁守喪的記載及守喪之制線索等對楊榮國的觀點提出質疑。雖定論難下,說法不一,但縱觀各家之言,具有信史依據的孝道觀念在西周前出現并濫觴于西周是多數研究者的共識。
二、《詩經》中的孝道觀念
殷商時期,孝即是祭拜祖先,天、上帝與祖先崇拜交織,追孝、享孝是其主要內容和形式。西周末,國家衰敗,生活困厄,出現疑天、怨天的社會思潮,天和上帝遂與祖先分離。王慎行在侯外廬氏研究了《詩》、《書》以及金文中的“德”字后得出“德以對天,孝以對祖”的基礎上,得出周人德孝并稱,德孝的相對統一是周人孝道觀的重要特征。固西周孝道觀具有兩重涵義,即對父母先祖的孝以及對天和上帝的孝。
《大雅·文王》:“文王在上,於昭於天。…… 無念爾祖,聿修厥德。……克配上帝。”
《大雅·大明》:“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國。”
《周頌·清廟》:“秉文之德。對越在天。”
《周頌·時邁》:“昊天其子之,……我求懿德。”
《周頌·思文》:“思文后稷,克配彼天。”
《周頌·敬之》:“天維顯思,命不易哉。……示我顯德行。”
以上例中“德”換做“孝”詮釋,并無不順,且德皆是對于“天”而言,孝是德的最初概念,而德是孝的真諦。對西周諸王而言,尊崇天命,郊祀上帝,報答黃天上帝,對上天行孝即稱“德”,這就是“敬天”、“敬德”。《詩經》中不乏對王者孝行的頌揚:
《大雅·文王有聲》:“筑城伊淢,作豐伊匹,匪棘其欲,遹追來孝。王后烝哉!”
《大雅·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維則。”
《周頌·閔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念茲皇祖,陟降庭止。維予小子,夙夜敬止。於乎皇王,繼序思不忘!”
以上分別是對文王繼承先人遺志致孝思,武王永言孝思和成王永世盡孝的德行歌頌,西周將追繼先祖遺志、完成父兄事業稱為“追孝”,孝道觀念遂在西周盛行。除君王外,另有贊美西周王室和貴族享孝先人,皆有孝子孝孫的:
《小雅·楚茨 》:“孝孫有慶,報以介福。……徂賚孝孫。苾芬孝祀。”
《大雅·既醉》:“威儀孔時,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周頌·雍》:“假哉皇考,綏予孝子。”
《周頌· 載見》:“率見昭考,以孝以享,以介眉壽。”
除此之外,從《詩經》中又可探知西周的孝增添了敬奉父母的涵義,已由祭祖追孝向善事父母過渡。既表現出了對父母的服從和敬養,又有苦于兵役不能贍養父母的憂傷與哀痛。如下所列:
《齊風·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鄭風·將仲子》:“將仲子兮,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唐風·鴇羽》:”王事靡盬,不能藝稷黍。父母何怙?……父母何食?”
《小雅·》: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小雅·斯干》:“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無父母詒罹。”
《將仲子》中,雖有意仲子,卻不敢同仲子相會,只是因為父母可畏。《蓼莪》是典型謳歌孝子的篇章,詩中寫出兒輩由于兵役無法贍養、伺奉在世父母的悲嘆,表現了對父母的感恩之情。而《斯干》又表明了周人已經對孝道觀念有了深刻的認知,父母有撫養教育子女的義務,子女有贍養父母的責任,簡言之即是“父慈子孝”。
《大雅·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豈弟君子,四方為則。”
《小雅·六月》:“侯誰在矣?張仲孝友。”
《小雅·天保》:“吉蠲為饎,是用孝享。”
綜上所列,周人在孝的對象上進行了延伸,除了郊祀上帝,祭享先人,還包括奉養父母,宗廟、大宗、朋友、兄弟和神明,對象廣泛。而從孝的基本內涵來看,孝已然由最初的敬天發展到敬人,由祭天拜祖到奉養父母,這為孝的轉型與定向發展起了決定作用,是最終確定的傳統儒家孝道觀念的基石。
三、結語
西周后,春秋戰國是個禮崩樂壞的時期,先秦諸子對此深刻反省,從而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孝已從西周初的“追孝”、“孝養”發展到孔子所謂的精神上的“孝敬”;從“孝友”發展為儒家的“孝悌”;從“孝死”進而發展為“孝生”。無論是從對象還是形式,或是內涵上來講,《詩經》中所反映西周的孝道觀念,是中國傳統孝道觀念最終確立的重要轉型和定向時期,是承上啟下的過渡時期。(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中國古典名著譯注叢書,《詩經譯注》,周振甫,中華書局出版2002年版
[2]侯外廬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3]李寶庫:《一顆閃耀人倫之光的璀璨明珠》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
[4]肖群忠:《中國孝文化研究》五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
[5]王常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7
[6]王慎行:《論西周孝道觀的本質》,載《人文雜志》1991年第2期
篇10
關鍵詞 踐行孝道 人生價值 社會價值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對大學生進行人生價值觀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職責,樹立科學的人生價值觀是大學生健康成長和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基本保證。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西方各種腐朽價值觀的侵蝕,市場經濟本身的趨利性,獨生子女教育中存在的自私性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導致當前大學生在價值取向上存在著一些錯誤的認識。主要表現為自我中心主義,追求自我價值而忽視了社會價值;關注眼前的利益而忽視了人生發展的長遠規劃等急功近利思想。這些錯誤的認識,嚴重地制約著他們人生價值的實現,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遵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規律,以孝道教育為切入點,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孝文化教育,使大學生在踐行孝道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1 人生價值的科學內涵
價值即意義,它表示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一種關系,或者說是屬性對作為主體的人的需要的滿足。而所謂的人生價值,是指人生對于滿足社會、他人和自身需要具有的意義。它不僅是人生觀的重要方面,也是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人生價值包括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兩個相互聯系的方面,當二者統一時,就有利于人生價值的實現。社會價值指個人的活動對社會、群體或他人來說所具有的價值。自我價值指的就是個人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所具有的價值。重要的是,衡量人生價值的尺度是個人對社會和他人所做的貢獻,即衡量一個人的價值大小主要看他的社會價值。
評價一個人的價值大小時,還要掌握科學的評價方法,要堅持能力有大小與奉獻須盡力相統一,要堅持物質貢獻與精神貢獻相統一,要堅持完善自身與奉獻社會相統一。國家“文明辦”評選的“全國孝老愛親模范”,中央電視臺評選的“感動中國人物”,他們都是在各自平凡的崗位,盡職盡責,兢兢業業,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既有物質貢獻,又有精神貢獻;既奉獻了社會,個人的能力和素質在服務人民的實踐中又得到了提升,不斷完善了自我。
5·12汶川大地震捐款的“義丐” 徐超;堅守藏區12年支教的胡忠謝曉君夫婦;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的吳孟超;無臂鋼琴師劉偉;托舉生命的最美媽媽吳菊萍;烈火鍛造的鐵血將帥劉金國;“孝更絕倫足可矜”的陳斌強等等。他們奉獻了一筆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譜寫了一曲曲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為國盡忠的精神贊歌。這種精神的力量將激勵著我們勇往直前,它是無價的。
2 孝道的現代詮釋
實現人生價值要從盡孝入手,孝道教育是人生觀教育和價值觀教育的起點,也是落腳點。
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對兒女的慈愛,出于本能,是人性光輝的自然流露。兒女對于父母的孝敬天經地義,是親情的回報,是人倫關系的傳承。因此,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給“孝”下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也就是說,用真摯的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把父母侍奉好了,讓老人愉悅、高興、沒有精神負擔,才能稱為真正的“孝”。中國傳統孝道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禮儀。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即: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
(1)敬親。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在于對父母的“敬”和“愛”上,沒有敬和愛,就淡不上孝。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就是說,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供養,關鍵在于要有對父母的愛,而且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是親情的自然流露。沒有這種真摯的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犬馬沒有什么兩樣。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核心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即心情愉悅地對待父母。
(2)奉養。中國傳統孝道的基本要求是“生則養”,即贍養父母,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也就是說,首先要在物質生活上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讓老年人吃。
(3)侍疾。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孝道把“侍疾”作為孝道的重要內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時診治,精心照料,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愛。
(4)立身。《孝經》上說:“安身行道,揚名于世,孝之終也”。這就是說,做子女的要“品正而身立”。兒女為人正直善良,與人群和諧相處,事業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因此,品行不端、不走正道,懶惰、浮漂,不學無術、無所事事,這都是對父母的不孝。
(5)諫諍(音“正”,直言勸誡的意思)。《孝經·諫諍章》指出:“父有諍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也就是說,在父母有不義言行的時候,要委婉提示,使父母改正,這樣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義。但不是當面反駁和指責。
(6)善終。《孝經》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就是說對待父母要始終如一,給父母送葬時更要莊重、虔敬,嚴格遵守各種禮儀。
我們當代大學生在學習和傳承中國傳統孝道思想的同時,更要把傳統孝道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一是要保全身體,珍愛生命。身體受命于父母,是父母所賜,保全身體,珍愛生命,是報效父母報效國家的前提和基礎。二是要贍養父母,滿足其物質需求,“以己之所有,盡事其親”。三是要尊敬父母,滿足父母的精神需求。四是要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有病及時治療。五是要承志立身,成家立業;六是諍諫勸止,從義不從父。即對父母的不義或不法行為要進行諍諫勸止,不盲從。七是要文明安葬,不忘父母,追思祖德,要盡量采用現代文明方式安葬過世的親人。八是要盡職盡忠,清正廉潔,刻苦學習,練就過硬本領為國立功。學好過硬本領,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報效國家,這才是真正的孝,是孝道的升華,是大孝。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愛人民、愛祖國的基礎。對傳統孝文化中的 “愚忠”和“愚孝”,以及“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父母在,不遠游”等傳統錯誤的觀念,我們今天必須予以摒棄。
3 在踐行孝道中實現人生價值
踐行孝道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基本道德保障。首先,明孝、行孝、盡孝可以培養自己的德行,提高道德素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要立德,就要知道什么是孝、怎樣行孝,因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孝的實質是“仁愛”,仁愛是人的內在本質,是孝的人性基礎,而孝是仁愛的外在表現。同時,有仁愛之心的人獲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其有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能自愛,且有智慧、有勇氣,這為走向成功、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提供了良好的精神品質。
其次,孝是事業獲得成功的價值導向。以孝勵志,精忠報國,建功立業,是深入人心的基本價值取向。要講孝就一定要為國家服務,要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是事業獲得成功的不竭動力,也是人生價值追求的正確方向。我們的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作為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樹立為人民服務的人生價值觀,這是我們的事業走向成功的價值導向。
再次,奉行孝道是實現人生價值終極目標的最好方法。我們知道“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國”。孝道,一開始是起源于侍奉雙親的,這是孝道的初始階段,我們稱之為“小孝治家”,這也是我們所說的孝道的第一個層次。到了單位,有了自己的崗位,角色發生了變化,便要發揚愛的精神,以民胞物與的情懷,為集體、為大眾、為領導著想,心里有個大局觀念,想問題、干事情都要從全局出發,我們稱之為“中孝治企”,這也是我們所說的孝道的第二個層次。隨著閱歷的增加、胸懷的開闊和人生境界的提升,心里裝的事情多了,也就是說,當“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時候,他的人生境界就非一般人所能及的了,他會不斷地反省和檢點自己的言行和道德缺陷,有了為民族盡心、為國家盡忠的心理渴望,我們稱之為“大孝治國”,也是孔子說的“孝之終也”,這才是孝道的最高境界。
最后,希望我們的大學生愛護身體,好好學習,樹立一個目標,確定生活方向,從行動上踐行孝道。我們知道了要在行孝、盡孝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只有這樣一個良好的愿望是遠遠不夠的,關鍵要有行孝、盡孝的實際行動。我們高職院校的學生要行孝、盡孝,首先必須要愛護身體,珍愛生命,保持身心健康,不能沉迷于網絡游戲,更不能動輒離家出走或自毀生命,要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其次,要好好學習,發憤圖強,奉獻社會,報效國家,不斷提高報效祖國和人民的本領。要為自己的未來進行科學的人生規劃,確定一個可行的目標方案,制定相應的措施,并付之于行動。不好好學習,混日子,動輒逃課,辜負親人和社會的期望是大大的不孝。再次,要堅持能力有大小與奉獻須盡力相統一,堅持物質貢獻與精神貢獻相統一,堅持完善自身與奉獻社會相統一。在奉獻社會,報效國家的過程中,既要講物質貢獻,又要講精神貢獻;既要不斷完善自我,又要奉獻社會,同時要盡力而為。最后,要以感恩的心態對待一切事物。以感恩之心對待父母前輩的養育之恩,老師先賢的教導之恩,大自然的哺育之恩,革命先烈的奉獻之恩,黨和國家的培養之恩;感恩父母,感恩大自然,感恩生活,感恩成功,感恩挫折,感恩對手。凡事感激,學會感激,常懷感恩之心,常思感恩之人,常想感恩之事,常報感恩之情。以感恩的實際行動服務人民,回報社會,報效國家,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我們的大學生要在對長輩盡孝,對工作單位盡責,對國家對民族盡忠的行動中,提高報效祖國的本領,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共圓“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 肖波.中國孝文化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 上一篇:化學性眼灼傷的急救措施
- 下一篇:創新意識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