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感恩范文

時間:2023-04-05 15:35: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孝道感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孝道感恩

篇1

《孝經》說過:“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讓我想起被曹操射瞎左眼的夏侯????詒簧渲惺保?鞠氚鴨?蝸呂矗?窗炎笱壑橐舶蝸呂戳耍??蠛紉簧??ldquo;父精母血,不可棄也!”便把眼珠吃了,可見他是多么得孝父母。

“孝”最初來源于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世界上的孝有很多,甚至有成千上萬種,但只有父母對兒女的愛才是最無私的,無悔付出的,偉大的。這,我們無法還清,能做的,只有孝敬父母,為父母分憂解難,減少他們的痛苦,是掛在他們臉上多的是笑容,而不是永遠的淚光閃閃。

一想到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們養大,就本能的想去回報父母,其實,這就是“感恩”。對父母的感激,本能的擴大到視自己孩子,辛苦教育我們的老師,為我們提供糧食的農民。我們一切的一切,自己并沒有創造多少,幾乎都是別人給予的,不求回報給予的。因此,就產生了愛心,懂得了回報。

做一個人,最要懂得就是感恩。因為,人做的最崇高的的事情莫過于行孝,最純潔的想法就是感恩,

但是,隨著人類科技文明發展的快速步伐,有些人卻和父母疏遠了疏遠了。那些父母們就像被人扔在角落里的舊衣服,被忘了曾經的為他得付出和幫助,和為他減少的傷害,眼睜睜的看著他去穿一些表面華麗,而對他有不合身的衣服。而我們卻習以為常,不看在眼里,而認為那是理所當然,仍舊不在意。

一個人有了孝,就有了仁愛之心,他自然就會對社會上的丑惡現象疾惡如仇,由此而產生正義的情感;有了感恩之心,才能由衷地產生恭敬之心,用恭敬之心待人接物是表現為有禮而不輕漫;有了感恩之心,做事自然會用心,只有用心,才能開啟智慧;有了感恩之心,與人交往自然就會誠信無欺。現在商業上的信用危機,思想的根源在于經營者不承認自己的“成功”是靠別人的“成全”,對社會、對他人不存有感恩之心。所謂五德:仁、義、禮、智、信,人的優良品德都是由這種感恩之心而來的。他教我們做一個懂“孝道,孝德,感恩”的人。

篇2

【關鍵詞】醫學院校;感恩教育;文化傳播;渠道

一、醫學院校開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醫家自古重德,醫德是調整醫務人員與病人、醫務人員之間以及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是一般社會道德在醫療衛生領域中的特殊表現。醫德的根本,源于醫者對社會的感恩之心,由感恩轉化為以自身醫術回饋患者、社會的行動。近些年,由于對市場經濟的錯誤認識,一些醫務工作者的不當行為嚴重傷害了患者利益、丑化了白衣天使的形象,致使醫患關系緊張。這些不正之風折射出當代醫務工作者的感恩之心已經淡漠。更嚴重的是,這種風氣對尚處于象牙塔中的醫學生也有不良影響,導致部分醫學生學習目的異化,甚至形成了“學醫成本高,學成大把撈”的心態。對于未來將要承擔救死扶傷神圣使命的醫學生而言,開展感恩教育刻不容緩。

二、醫學院校感恩教育存在的問題

近年許多院校將感恩教育列為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醫學院校也不例外。但許多醫學院校并未真正認清醫學院校開展感恩教育的特殊性,感恩教育開展還存在各種問題。

首先是對感恩教育的內涵認識不清,導致感恩教育內容空洞。感恩,是對自然、社會和他人給自己的恩惠和幫助的由衷認可并真誠回報的一種認識、情感和行為。感恩教育所承載的內涵,應該是與中國數千年來的傳統道德融為一體的,而不是獨立存在的。一些醫學院校在開展感恩教育的時候人為地將之與社會生活割裂開來,使感恩教育成為了一座沒有生活根基的空中樓閣,這導致感恩教育在推行的時候,架勢十足卻缺乏充實內容,流于形式而缺乏實效。

其次是對感恩教育的外延理解過窄,導致感恩教育缺乏特色和創新。感恩教育既然與傳統道德融為一體,其內涵異常豐富,因而也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當前醫學院校在開展感恩教育的過程中,幾乎都重點著眼于“孝道”這一外延。醫學生的專業特點決定了對他們的感恩教育不能僅限于家庭中的“孝”、而應擴大到社會中的“仁”,這一點卻被許多醫學院校忽略了。這導致醫學院校感恩教育缺乏醫學教育獨有的特色,對當前醫學生中存在的思想道德偏差也缺乏針對性,不能很好地引導他們深刻認識自身與社會的關系。

醫學院校開展感恩教育,不能僅僅從學科的角度把感恩教育當做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個篇章,還應當上升到文化的角度來理解,把它融入到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去,使之成為當代醫學生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當代醫學生身上固有的人文氣質的一部分。只有解決了感恩教育從學科向文化的認識轉變,才能夠真正解決醫學院校感恩教育存在的問題。

三、醫學院校感恩教育的文化傳播渠道

既然對醫學生的感恩教育應當上升到文化的角度來理解和執行,則醫學院校在開展感恩教育的時候應當充分考慮到各種可能的文化傳播渠道,使學生能全方位地沉浸于德能一體的醫學教育與文化氛圍中。與普通院校相比,醫學院校感恩教育可以利用以下特有的文化傳播渠道,來開展醫學生感恩教育。

1.特殊的課堂傳播渠道

除與其他院校一樣在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課程中專門開辟章節講解感恩教育以外,醫學院校可以充分利用醫學教育的特殊課堂教育形式展開感恩文化的傳播。醫學院校的專業課程教學具有和其他院校不同的課堂環境,包括尸體解剖室、標本室、實訓中心等。利用這些專業課程的課堂環境,開展關于生命、關于健康、關于仁愛的感恩教育,既符合醫學生的對文化信息的注意焦點,又與他們即將擔當的社會角色有密切聯系,比被純理論架空的感恩教育更易被醫學生所接受。

2.特殊的課外傳播渠道

(1)盤活醫學場館設施的感恩教育功能

醫學院校往往配備有與醫學相關的場館設施,例如我校的生命科學館就是一個極具醫學專業特色場館。安排新生參觀生命科學館是我校近幾年新生入學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將對生命的敬畏與感恩融入到此類參觀中,讓新生在入學之初建立起“感恩生命”的意識,不僅是新生入學的感恩第一課,也對之后在校接受其他形式的感恩教育打下了基礎。盤活醫學場館設施的感恩教育功能,關鍵在于人文精神的引導,如果僅僅重視硬件建設而忽略了場館布置中包含的醫學人文價值,這些場館設施便淪為了冷而硬的技術與標本展示。

(2)發揮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感恩教育中的作用

近年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受到各校高度重視,“三進三同”、“六個一”等實踐活動,都涵蓋了感恩與回饋的內涵。一些醫學院校的社會實踐活動沒有注意將醫學院校的特色與活動相結合,不但增加了學生的負擔,也沒有達成與醫學院校培養目標相結合的教育意義。將感恩教育納入到醫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結合醫學生的專業特長,才能保證活動落到實處、發揮意義。以“六個一”社會實踐活動為例,我校思想政治教學部結合本校地處三峽庫區腹心的區位特點和醫學院校的專業特點,在社會調查方面,選擇了《鄉村醫生人才隊伍建設現狀調查》等一系列與醫學生專業相關的主題;在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方面則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選定街頭義診、義務理療、義務護理等不同方式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這些活動既能使醫學生在感恩社會的認識下回饋社會、施恩于人,又能促進他們專業技能的提升,不但富有教育意義也是他們所樂意參加的。

(3)重視環境育人對感恩教育的推動

培育包括感恩文化在內的醫學人文精神,還需要有適宜的環境,在人文的氛圍中深化感恩教育。從“獨善其身”的寢室文化打造和校園綠植的維護保養、到“兼善天下”的環保行動,都可以是感恩自然的教育內容。傳承千年的中醫文化更是為醫學院校的環境打造提供了許多素材,這些環境打造,以小品、綠化、景觀、建筑為載體,可以對醫學生感恩教育起到全方位浸潤的功效。

(4)強化社會文化對感恩教育的支撐

以優秀文化為載體,提高醫學生綜合素質,是進行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中心,感恩教育作為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應當把握這一目標。因此,感恩教育應當以社會文化為支撐點,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下,引導學生識恩、知恩、感恩、報恩,最終能夠自覺施恩,將仁心仁術付諸實踐。醫學院校不但為社會培養未來的醫務工作者,本身也是社會的組成部分,醫學院校的附屬醫院更是直接承擔一線醫務工作的重要陣地,立足學校和附屬醫院所在社區,擴大感恩教育的影響面,為學生開辟一片從校園到崗位處處可見感恩教育成果的社會環境,能夠支撐并強化感恩教育的后續效果。

篇3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感恩教育;角色分析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當代人應當具備的優秀品質。目前,當代大學生感恩品質總體是積極向上的,但感恩缺失的現象也越來越常見,嚴重背離了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感恩教育的實效性有待進一步加強。目前,感恩教育還尚未正式納入高校課程體系,高校輔導員是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執行主體,他們理應進行合理的角色定位,對學生進行感恩思想的教育和引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感恩觀,增強感恩意識,陶冶感恩情操,內化感恩品質。

一、當代大學生的感恩意識現狀

1.對待父母,養育之恩淡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父母、長輩不履行感恩被視為大的不孝。然而,當代大學生不能體諒父母,對父母只講索取,缺少孝敬父母的意識和舉動。2004年底,南京大學校園內出現了一封署名“一位心酸父親”的信,控訴兒子不體諒父母,偷改入學收費通知,虛報學費。在日常工作中,筆者發現:有的學生將父母花高額學費送其上學的初衷忘得一干二凈,對望子成龍、日夜操勞的父母無絲毫感恩之情。進入大學后,他們缺少學習的動力,虛度時光。他們多門課程成績不及格,嚴重者會被留級或者退學。一些大學生隨著年級的不斷增長,尤其是男生,主動給家里打電話問候的寥寥無幾;越來越多來自農村的學生,來到喧囂的都市,將父母在田間的辛苦勞作置于腦后,不體諒父母掙錢的辛苦,節假日出門旅游、逛街消費,情調十足。

2.對待教師和母校,培育之恩淡漠。在當今社會,尊重教師就是尊重教育,尊重知識,它反映了全社會的人文素養水平。然而,許多大學生認為自己是付費上大學,自己的一言一行與教師無關。他們不尊重教師的勞動:上課遲到、早退甚至曠課;課堂紀律差;課下不完成作業;見了教師不打招呼,擦肩而過;對教師的輔導答疑,不言謝;對待教師的批評,牢騷滿腹,甚至采取過激行為報復教師……近年來,有些學生利用高校對貧困學生可以緩交學費的政策,惡意欠費,把家長給的學費用于個人消費、享樂;還有一些大學生,不但不感恩母校,反而滿懷記恨,畢業離校時,以肆意破壞學校公共財物為樂,給在校生和教師們留下了極差的印象。

3.對待社會和國家,責任心缺乏。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每個人都應當承擔起對社會的責任,回報社會。然而,由于受利己主義和功利主義社會思潮的沖擊,有些大學生價值取向發生錯位,只注重個人價值,缺乏對社會的責任感。某機構曾對大學生的審美、政治、理論、經濟、社會、宗教等6種價值取向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社會價值取向僅居第5位。他們對國家和社會的關懷和培養比較冷漠,更談不上回報。在利益關系上,一些大學生唯利是圖,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把學習當作是掙大錢、當大官的跳板,就業只求舒適、享受、高待遇,不講奉獻社會。4.對待朋友和同學,人際關系淡漠。個人的生存和發展與他人的合作相處是密不可分的,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具有一定的社會交往能力是大學生社會化的重要途徑。然而,當代大學生以強化自我為中心,缺少關心、理解他人的主動性,在人際交往中具有較強的功利心,缺乏寬容和諒解,缺少關心和互助。部分大學生缺少與同學、朋友的溝通和互動,以利益和金錢來衡量與他們關系的遠近,注重實用主義,有“過河拆橋”的不良習慣,缺少對他們的感謝之心,更談不上回報,感恩品質出現危機。

二、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感恩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1.做學校感恩教育和家庭感恩教育的聯結者。大多數學生家長只關心孩子學業和衣食住行的情況,缺少對他們做人、處事方面的教育,對孩子的人格成長關注不夠;有些家長雖然關心學生在校思想表現,但苦于不能從學生那了解到實際情況,無法對子女進行有的放矢的家庭感恩教育。感恩教育只有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作用下才能達到預期目標,因此,輔導員應為每個學生建立“感恩品質”檔案,要經常與學生家長溝通,及時、如實地反映了學生的在校表現,使家長更深入地了解子女的感恩狀況,有針對性地參與子女教育。同時,輔導員也可以向家長介紹學校開展感恩教育的情況,征求學生家長的意見和建議,有利于學校感恩教育的進一步開展。輔導員可以通過打電話、書信、QQ、微信等形式與家長取得定期聯系,有些輔導員每學期都會郵寄“給家長的一封信”;河北省內各高校開展的“暑期輔導員大家訪”活動,通過實地走訪學生家庭,促進了學校和家庭彼此間的深入了解,有利于輔導員有針對性的開展感恩教育,實現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完美結合。

2.做學生感恩意識的引導者。(1)尊重學生個性,實行分類引導。輔導員要結合學生的自身特點,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因人而異地開展感恩教育。對有的學生進行知恩識恩的教育,引導他們善于捕捉生活細節中潛藏著的恩惠,珍惜美好生活;對有的學生要進行感恩行為的訓練,引導他們善于把握生活中感恩的時機,以樂善好施作為自己的快樂;對有的學生要進行正確的感恩觀教育,引導他們認識到報恩不是簡單的一對一回報,不要被庸俗的私情義氣所左右。(2)以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自覺培養報恩情感。輔導員要以學生為中心,組織各種感恩教育主題活動,為學生提供陶冶情操和體驗感恩的舞臺。如:組織愛心救助、志愿服務等活動激發學生關愛他人、奉獻社會的情感;以中外節假日為契機,開展演講、征文、書畫展、微視頻大賽等活動,增強學生熱愛祖國、孝敬父母、尊敬教師的感恩情感;定期組織感恩教育主題班會,同學們針對自己關注到的感恩典型人或事、感恩實踐的經歷和感受展開交流,產生感恩情感上的共鳴。其中,在每年級的第一次主題班會上,輔導員要組織學生算“三筆智力投資賬”,教育他們要以優異成績回報父母、國家和社會;通過組織評選“校園感恩之星”的活動,引導學生從自己身邊尋找感恩的典型人物,尋找的過程也便是從生活點滴中體驗感恩的過程。(3)輔導員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感恩觀。輔導員教育學生在他人需要幫助時能施以援手,把幫助他人走出困境作為自己的快樂,并且不能把施恩作為人情投資,期待他人的回報。同時,教育學生感恩要講究原則,不能盲目服從,更不能陷入個人私情。如兩名大二年級的學生,因為私交甚好,一人礙于面子,替對方補考,結果導致兩人均被學校給以留校察看的處分,哥們義氣害了他們。這種沒有原則的行為,只能是自食苦果。除此之外,還要引導學生施恩不求回報。

3.做學生感恩行為的示范者。輔導員與學生接觸較多,工作內容與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密切聯系,在學生心目中,輔導員居于重要的位置,他們對輔導員無比信任,輔導員的一言一行或多或少地對學生起到感染作用。在日常學生管理工作中,輔導員首先要嚴于律己,做到言行一致,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博大的胸懷為學生樹立起人生的航標,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情感情況,密切關注他們的思想動態,積極參加與學生的互動,融入學生生活,做他們的知心朋友,贏得學生的真心愛戴。言傳不如身教,與其磨破嘴皮子進行苦口婆心地說教,不如真心愛護學生,明感恩之理,行感恩之責,用自己對學生的愛心、細心、耐心、責任心和感恩心在潛移默化中感化他們,使他們自覺感悟恩情,采取報恩行動。

4.做學生感恩品行的監督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輔導員應該嚴格執行感恩考評制度,將感恩作為各項助學資助、評優評先、班干部選拔、黨員發展等工作的參考因素,以此激勵學生。如,建立班級貧困生資助金使用情況的監督管理辦法,建立資助款召回制度,獲得資助的貧困生如若出現違紀行為、請客吃飯、奢侈生活的“享樂”行為、學習散漫等情況資助款將被收回,督促貧困生要懷有感恩之心,以良好的表現回報資助者。同時,輔導員還要充分帶動班團干部和學生黨員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以感恩在心、感恩在行的實際表現來影響學生,做感恩品行的示范者;還要密切關注同學們的動態,關心同學,做其他同學感恩行為的監督者。

作者:陳艷梅 單位:唐山學院

參考文獻:

[1]郁進東.辛酸父親來信撞擊人學生心靈[N].中國青年報,2004-11-04(1).

篇4

主題詞:小學生;孝道教育;必要性;內容

一、新時期小學生孝道教育的必要性

(一)對小學生進行孝道教育是中國現階段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關于孝道教育,學界仍然存在一些爭論。針對公民帶薪孝假的問題,黃堅厚在《現代生活中孝的實踐》中指出孝道是我國封建傳統文化,當今社會提倡孝道教育會不會有悖于現代教育的初衷?駱承烈的《孝道新解》質疑孝道教育在今天有多大的價值?現代社會需要什么樣的孝道?有學者甚至認為當今社會已經不需要孝道教育了,我國要健全養老機制,把養老責任交給社會。我們知道,西方國家是在實現現代化條件下出現老齡化問題的,西方文化也認為,生育和教養兒女,是人們對社會,對國家應盡的責任,子女不論從道德上或法律上都沒有贍養年老而失去勞動力的父母的義務,贍養老人是社會和國家的責任。而我國是在尚未實現現代化的條件下進入老齡化的,且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社會公共福利事業和保障水平也還不發達,老年人生活主要依靠子女供養。因此,想在短期內用社會保障和敬老院來保證“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醫,老有所終”還不大可能實現。由此可見,繼續傳承我國的孝文化是極其必要的。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階段,從小就培養學生的孝道意識,可以更好的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二)對小學生進行孝道教育可以培養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小學教育是學生最重要的養成教育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個人品行。小學生是21世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個人品行和道德素質將會影響我們未來世界的和諧與發展。他們正處于思想意識的養成和發展期,此時對其進行孝道教育,更能深入人心,使其從小就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把這種德性深入內心,指導其以后的人生路途。孝道教育的根本在于發掘學生的孝思、孝行,進而推廣至學生的責任意識。孝不僅是德育之根本,而且是人性中最有價值的東西。讓小學生及時領悟孝道的涵義,并把孝道滲透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實際行動中是極其必要的。

(三)對小學生進行孝道教育可以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育的核心不是傳授知識,而是教會學生做人。一個人是否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決定了這個人未來的人生價值及對社會貢獻的大小。而一個人能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則取決于教師在關鍵時刻給了他怎樣的教育。可見,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教育的責任,更是教育的義務。教師應該從“孝道教育”這一最基礎的道德修養起步,努力引導學生將孝敬層次由“養親”、“孝親”向“尊親”、“推恩”提升,將愛父母、愛家庭的情感推廣到愛集體、愛學校、愛社會、愛祖國,實現基礎道德向崇高理想的飛躍,達到以孝促成禮儀教育,以孝促成養成教育的良好效果,從而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對小學生進行孝道教育可以很好地傳承孝道品質,培養小學生的感恩意識

古人云:“為人生在天地之間,有四恩:感天地蓋載之恩,日月照臨之恩,國王水土之恩,父母養育之恩。”每個人在生命之初,一般要在父母的懷抱中成長,血緣關系和父母的養育都使這種感恩之情更為真切、自然、強烈。這種對父母的感情是其對哺育自己生命的人的感情,是人的本性,是良知和良能的表現。羔羊有跪乳之意,烏鴉有反哺之情。對于小學生,我相信只要對其進行適時的正確的教育,他們必會做到感恩父母,感恩生活。小學生的人格和心理正處于發展時期,這是對其進行孝道教育的關鍵時期,也是最佳時期。通過對其進行孝道教育使得他們萌發感恩之情,提升他們的修養和覺悟才是孝道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新時期小學生孝道教育的內容

“孝”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根本和核心,是一種全民化的道德觀念。它經過幾千年的延續和積淀,不斷適應著時代的發展,已成為國人穩定家庭、凝聚民族、傳承文化的重要心理機制。

任何道德觀念都是在歷史上產生的,包括孝道。當然,它們的內涵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或更替。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儀之邦,而孝敬父母則是禮儀之根本。傳統文化中,“孝”的內含是:奉養雙親;尊敬父母;“無違”周禮;“無改”父之道;后繼有人;諫諍。其基本涵義就是:人類通過家庭繁殖后代,子女對生養自己的父母感恩相報而盡力奉養,行孝即尊敬和贍養父母、老人,是出生于家庭、成長于家庭的人應該而且必須履行的道德義務。古時孝道思想的內涵豐富而具體:珍愛生命,善待自己;無違于禮,順從父母;感恩知報,敬養父母;繼承遺志,建功立業。古時孝道強調了晚輩對父母及長輩絕對的服從和順從;孩子是父母的附庸,“父讓子亡,子不得不亡”是我國古時孝道的真實寫照;它是封建不平等的社會制度的產物,滿足了上下尊卑中央集權制的需求,也使得當時的社會穩定發展。

基于時代的變化,在客觀的分析了傳統孝道之后,我們取其精華,逐漸形成了一種更適合我國當代國情的新孝道。這種新孝道的內涵是:敬愛雙親,愛護自己,為親分憂,使親無憂,奉養雙親。新時期孝道有以下特點:1.平等性。現代社會提倡人人平等,子女不再是家長的私有財產,他們有權和父母平等相處。可以說,新時期社會的各種人際關系都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的,父母要尊重子女的人格獨立,子女也應體諒尊重父母;2.情感性。新時期的孝道是以親人之問的了解與感情為基礎的,這與古代的父權主義有著根本的區別。親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他們給予彼此的都是發自內心的最真實的情感。這種建立在“孝”基礎上的情感是人類其他情感中獨一無二且無法釋懷的最真摯、最綿長的感情;3.自律性。傳統的踐行孝道具有很強的他律性,更多的是受到社會體制的約束而具有強迫性,不是發自內心的真正的情感關懷。而在現代社會中,個人的獨立自主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人們不愿被動的接受外在的強壓,更適合于用自律來維護自身和社會的利益及發展;4.互益性。新孝道教育要求子女行孝,但同時也必須要求父母對子女給予正確的關愛,這種建立在平等互益基礎上的孝道才符合新時期的孝道教育。父母不應是高高在上的權威者,兒女也不應是父母的服從者。父母要選擇科學的方法教育子女,子女也要明白孝的真諦,做一個理解父母、疼惜父母、敬愛父母的優秀晚輩。

根據小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我們在新時期孝道內涵的基礎上,系統的分化出了新時期小學生孝道教育的內容。眾所周知,贍養父母是小學生力所不能及的,但敬仰父母卻在他們的能力范圍之內。2001年國家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將“敬老”列為家庭美德建設的首要內容,充分體現了國家和社會對敬老愛老的重視。新修訂的《中小學生守則》明確提出了“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禮貌待人”的具體要求。新修訂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也指出:尊敬父母,關心父母身體健康,主動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聽從父母和長輩的教導,外出或回到家要主動打招呼;尊敬老師,見面行禮,主動問好,接受老師的教導,與老師交流;尊老愛幼,平等待人,珍愛生命等。孝敬父母,不僅要敬、尊,更要用心去愛,用心去感恩。而作為小學生,正是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教育必須從他們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小學思品課標的基本理念要求要培養有愛心、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因此,小學生孝道教育的內容應該包括:

(一)敬親教育

敬,作為孝道的倫理本質旨在強調孝道的一切行為模式均要以敬為根本和宗旨。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可見,敬是一種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敬愛之情,是比孝養更高的一種倫理尺度和道德要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對父母必然有崇拜和敬愛之心。小學生的孝道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礎,也是小學生學會做人的根本。我們應該通過孝道教育,讓學生明白敬愛父母是多么容易但也重要的舉動。對于小學生,敬父母應該做到: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接受父母的勸告;對父母有禮貌,體貼父母;珍愛父母的勞動成果,體諒父母。我們要讓學生通過敬父母,學會敬親人,敬長輩,最后延伸到敬別人,做一個敬愛身邊長輩的優秀小學生。習慣成自然,把孝道教育的敬親教育融入到學生的教育之中,使學生在習慣中自然而然的敬家人,敬長輩。

(二)尊長教育

孟子說:“孝之至,莫大于尊親”,尊敬父母是孝的最高表現。我們要以尊敬為孝,以仁愛之心行孝。現代社會,獨生子女盛行。之前的社會是很多孩子圍著一個家長,凡事以家長為中心。現在剛好與其相反,大多都是很多家長圍著一個孩子,孩子就是中心。這樣的生活環境難免使孩子養成自私、高傲的惡習。而作為教育的養成階段,我們必須讓學生認識孝道,學習孝道,學會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從小就幫他們樹立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理念,包括親人及其他的長輩朋友。通過對親人的敬,延伸發展到對長輩的尊。具體做法為:傾聽長輩的心聲,學會與他們溝通;關愛長輩,能在長輩需要幫助時義不容辭;誠實、守信,不對長輩撒謊等。

(三)感恩教育

“孝道”是做人的道德底線,沖破了這個底線,其它一切都是枉然。感恩是“孝”的表達方式,小學生要想對父母行孝,除了敬親、尊長之外,還必須要懂得感恩。“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敬其兄也”(《孟子·盡心章上句》)意思是說:人不學而有的能力,是本能;不用考慮而知道的事情,是良知。小孩子沒有不知道愛自己親人和長輩的,也沒有不知道尊敬兄長的。只有從內心感情上感激父母,感謝父母,才會時時處處對父母無微不至,善事父母之種種行為就會皆出于感恩之真情。俗話說: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父母對子女投入的不僅是關愛,而且寄予了深厚的期望。感恩父母,首先要關心和體貼自己的父母;其次要理解父母的心意;最后要知識內涵和道德修養并重,從點滴小事做起。或許多元化的感恩表達方式,更有利于情感的表達和交流,比如:學會整理自己的內務,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都是對父母最好的感恩和回報。

(四)愛心教育

孔子主張“泛愛眾,而親仁”。首先從愛自己的雙親做起,然后推己及人,逐步做到愛天下的父母,愛天下的人。他把孝道作為人之根本,培養人性光輝的愛,他倡導孝道高揚愛心,為我國人文素質教育做了最好的開端。新孝道教育的本質是以人性喚醒人性的人性教育,更是以愛心喚起愛心的愛心教育。“孝”是建立在對父母、親人的愛心基礎之上的,沒有這種愛心就不會有真正的孝心和孝情,而愛心又是可以擴展的。從孝的起源上看,孝最初的含義是對祖先生命的崇拜和尊重,把這種敬愛之心推廣開去,就會產生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敬愛。孝敬,不應僅僅局限于父母;尊重,也不應僅僅局限于家庭。對父母的“孝”還應該引伸為一種對別人的關心,一種奉獻,化小愛為大愛,正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心是回報父母和親人養育之恩的最佳途徑,而愛心則是與人融洽相處共享幸福的自建橋梁,也是新時期和諧社會的大力需求。小學生的愛心教育主要體現在:首先要學會愛自己,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其次要學會尊重別人,理解朋友,不做有損他人利益的事情;再次要學會敬重一切生命,與人和諧相處;最后要有集體榮譽感,乃至愛國信念等。

(作者單位:甘肅省河西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袁三標.孝道的現代轉向及現代價值[J].思想政治工作,2004(4).

[2]李麗敏.新時期中小學道德教育研究與實踐研究報告[R].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篇,2004.

[3]王傳明、季順欣、汝成霞.中小學孝道教育的價值論析[J].現代教育科學,2011(8).

[4]魏英敏.孝道的原本含義及現代價值[J].道德與文明,2009(3).

[5]徐學林、周利華.論弘揚孝道文化[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篇5

關鍵詞 踐行孝道 人生價值 社會價值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對大學生進行人生價值觀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職責,樹立科學的人生價值觀是大學生健康成長和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基本保證。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西方各種腐朽價值觀的侵蝕,市場經濟本身的趨利性,獨生子女教育中存在的自私性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導致當前大學生在價值取向上存在著一些錯誤的認識。主要表現為自我中心主義,追求自我價值而忽視了社會價值;關注眼前的利益而忽視了人生發展的長遠規劃等急功近利思想。這些錯誤的認識,嚴重地制約著他們人生價值的實現,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遵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規律,以孝道教育為切入點,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孝文化教育,使大學生在踐行孝道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1 人生價值的科學內涵

價值即意義,它表示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一種關系,或者說是屬性對作為主體的人的需要的滿足。而所謂的人生價值,是指人生對于滿足社會、他人和自身需要具有的意義。它不僅是人生觀的重要方面,也是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人生價值包括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兩個相互聯系的方面,當二者統一時,就有利于人生價值的實現。社會價值指個人的活動對社會、群體或他人來說所具有的價值。自我價值指的就是個人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所具有的價值。重要的是,衡量人生價值的尺度是個人對社會和他人所做的貢獻,即衡量一個人的價值大小主要看他的社會價值。

評價一個人的價值大小時,還要掌握科學的評價方法,要堅持能力有大小與奉獻須盡力相統一,要堅持物質貢獻與精神貢獻相統一,要堅持完善自身與奉獻社會相統一。國家“文明辦”評選的“全國孝老愛親模范”,中央電視臺評選的“感動中國人物”,他們都是在各自平凡的崗位,盡職盡責,兢兢業業,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既有物質貢獻,又有精神貢獻;既奉獻了社會,個人的能力和素質在服務人民的實踐中又得到了提升,不斷完善了自我。

5·12汶川大地震捐款的“義丐” 徐超;堅守藏區12年支教的胡忠謝曉君夫婦;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的吳孟超;無臂鋼琴師劉偉;托舉生命的最美媽媽吳菊萍;烈火鍛造的鐵血將帥劉金國;“孝更絕倫足可矜”的陳斌強等等。他們奉獻了一筆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譜寫了一曲曲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為國盡忠的精神贊歌。這種精神的力量將激勵著我們勇往直前,它是無價的。

2 孝道的現代詮釋

實現人生價值要從盡孝入手,孝道教育是人生觀教育和價值觀教育的起點,也是落腳點。

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對兒女的慈愛,出于本能,是人性光輝的自然流露。兒女對于父母的孝敬天經地義,是親情的回報,是人倫關系的傳承。因此,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給“孝”下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也就是說,用真摯的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把父母侍奉好了,讓老人愉悅、高興、沒有精神負擔,才能稱為真正的“孝”。中國傳統孝道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禮儀。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即: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

(1)敬親。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在于對父母的“敬”和“愛”上,沒有敬和愛,就淡不上孝。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就是說,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供養,關鍵在于要有對父母的愛,而且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是親情的自然流露。沒有這種真摯的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犬馬沒有什么兩樣。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核心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即心情愉悅地對待父母。

(2)奉養。中國傳統孝道的基本要求是“生則養”,即贍養父母,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也就是說,首先要在物質生活上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讓老年人吃。

(3)侍疾。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孝道把“侍疾”作為孝道的重要內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時診治,精心照料,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愛。

(4)立身。《孝經》上說:“安身行道,揚名于世,孝之終也”。這就是說,做子女的要“品正而身立”。兒女為人正直善良,與人群和諧相處,事業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因此,品行不端、不走正道,懶惰、浮漂,不學無術、無所事事,這都是對父母的不孝。

(5)諫諍(音“正”,直言勸誡的意思)。《孝經·諫諍章》指出:“父有諍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也就是說,在父母有不義言行的時候,要委婉提示,使父母改正,這樣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義。但不是當面反駁和指責。

(6)善終。《孝經》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就是說對待父母要始終如一,給父母送葬時更要莊重、虔敬,嚴格遵守各種禮儀。

我們當代大學生在學習和傳承中國傳統孝道思想的同時,更要把傳統孝道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一是要保全身體,珍愛生命。身體受命于父母,是父母所賜,保全身體,珍愛生命,是報效父母報效國家的前提和基礎。二是要贍養父母,滿足其物質需求,“以己之所有,盡事其親”。三是要尊敬父母,滿足父母的精神需求。四是要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有病及時治療。五是要承志立身,成家立業;六是諍諫勸止,從義不從父。即對父母的不義或不法行為要進行諍諫勸止,不盲從。七是要文明安葬,不忘父母,追思祖德,要盡量采用現代文明方式安葬過世的親人。八是要盡職盡忠,清正廉潔,刻苦學習,練就過硬本領為國立功。學好過硬本領,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報效國家,這才是真正的孝,是孝道的升華,是大孝。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愛人民、愛祖國的基礎。對傳統孝文化中的 “愚忠”和“愚孝”,以及“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父母在,不遠游”等傳統錯誤的觀念,我們今天必須予以摒棄。

3 在踐行孝道中實現人生價值

踐行孝道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基本道德保障。首先,明孝、行孝、盡孝可以培養自己的德行,提高道德素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要立德,就要知道什么是孝、怎樣行孝,因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孝的實質是“仁愛”,仁愛是人的內在本質,是孝的人性基礎,而孝是仁愛的外在表現。同時,有仁愛之心的人獲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其有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能自愛,且有智慧、有勇氣,這為走向成功、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提供了良好的精神品質。

其次,孝是事業獲得成功的價值導向。以孝勵志,精忠報國,建功立業,是深入人心的基本價值取向。要講孝就一定要為國家服務,要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是事業獲得成功的不竭動力,也是人生價值追求的正確方向。我們的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作為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樹立為人民服務的人生價值觀,這是我們的事業走向成功的價值導向。

再次,奉行孝道是實現人生價值終極目標的最好方法。我們知道“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國”。孝道,一開始是起源于侍奉雙親的,這是孝道的初始階段,我們稱之為“小孝治家”,這也是我們所說的孝道的第一個層次。到了單位,有了自己的崗位,角色發生了變化,便要發揚愛的精神,以民胞物與的情懷,為集體、為大眾、為領導著想,心里有個大局觀念,想問題、干事情都要從全局出發,我們稱之為“中孝治企”,這也是我們所說的孝道的第二個層次。隨著閱歷的增加、胸懷的開闊和人生境界的提升,心里裝的事情多了,也就是說,當“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時候,他的人生境界就非一般人所能及的了,他會不斷地反省和檢點自己的言行和道德缺陷,有了為民族盡心、為國家盡忠的心理渴望,我們稱之為“大孝治國”,也是孔子說的“孝之終也”,這才是孝道的最高境界。

最后,希望我們的大學生愛護身體,好好學習,樹立一個目標,確定生活方向,從行動上踐行孝道。我們知道了要在行孝、盡孝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只有這樣一個良好的愿望是遠遠不夠的,關鍵要有行孝、盡孝的實際行動。我們高職院校的學生要行孝、盡孝,首先必須要愛護身體,珍愛生命,保持身心健康,不能沉迷于網絡游戲,更不能動輒離家出走或自毀生命,要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其次,要好好學習,發憤圖強,奉獻社會,報效國家,不斷提高報效祖國和人民的本領。要為自己的未來進行科學的人生規劃,確定一個可行的目標方案,制定相應的措施,并付之于行動。不好好學習,混日子,動輒逃課,辜負親人和社會的期望是大大的不孝。再次,要堅持能力有大小與奉獻須盡力相統一,堅持物質貢獻與精神貢獻相統一,堅持完善自身與奉獻社會相統一。在奉獻社會,報效國家的過程中,既要講物質貢獻,又要講精神貢獻;既要不斷完善自我,又要奉獻社會,同時要盡力而為。最后,要以感恩的心態對待一切事物。以感恩之心對待父母前輩的養育之恩,老師先賢的教導之恩,大自然的哺育之恩,革命先烈的奉獻之恩,黨和國家的培養之恩;感恩父母,感恩大自然,感恩生活,感恩成功,感恩挫折,感恩對手。凡事感激,學會感激,常懷感恩之心,常思感恩之人,常想感恩之事,常報感恩之情。以感恩的實際行動服務人民,回報社會,報效國家,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我們的大學生要在對長輩盡孝,對工作單位盡責,對國家對民族盡忠的行動中,提高報效祖國的本領,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共圓“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 肖波.中國孝文化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篇6

2014年9月13日,江西宜春“泉月春暉――我給父母洗腳”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活動在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的玉盤廣場舉行。經世界吉尼斯總部工作人員在活動現場仔細統計與核實,確認參加此次孝心洗腳挑戰活動人數共計10 289人,創造了“最多人洗腳”世界吉尼斯紀錄,并頒發了證書。

當日16時,江西萬人洗腳挑戰活動拉開帷幕,在活動現場一條條泡腳長龍向四面八方延伸,一個個木盆前,兒女們給父母洗腳,兒媳給婆婆洗腳,孫子、孫女給爺爺奶奶洗腳。還有一群群穿著校服的學生,在學校集體組織下,前來為素不相識的長輩們洗腳。此外,還有不少在這里療養或休假的游客,他們的兒女得知要舉行這樣一個活動,特意從外地趕來,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為父母盡孝道。

據活動組委會介紹,此次萬人洗腳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活動是宜春市舉行的第八屆月亮文化節的主題活動之一,吸引了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游客前來康療養生和休閑度假。1萬余人的洗腳場面,也共同見證了這項獨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吉尼斯世界紀錄的產生。

據悉,此次江西萬人同時洗腳活動雖然規模龐大,但也不是第一次。此前不少地方都曾辦過類似江西萬人同時洗腳的活動,而參與此類洗腳活動的父母大多是第一次讓孩子給自己洗腳,都被感動得一塌糊涂。

【思維延伸】

1.倡導社會的孝道文化

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家庭倫理的核心要求,是社會道德的基本價值取向,也是國家文明進步的標志。孝道在當代中國如何傳承?“泉月春暉――我給父母洗腳”活動選擇了日常的行為方式,用盛大的典禮創造了一個世界紀錄,它的目的不是紀錄本身,而是借此活動向社會傳達這樣一個信息:在我們這個社會需要倡導一種孝道,需要我們有常常為父母洗腳、捶背,跟父母嘮嗑說家常的意識。它傳達的是一種社會文化信息,這種信息是積極的,是倡導整個社會孝道文化,踐行這種孝道的倫理規范,客觀上對在全社會營造敬老愛老的氛圍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

2.莫讓感恩成了表演

對于年輕人來說,這樣一個熱鬧的集體洗腳活動,很可能會把尊老感恩形式化、游戲化。尊老感恩是起碼的道德,因此,對于年輕一代,尤其應該注重潛移默化的教育,從小養成一種尊老的習慣,而這除了長輩的言傳身教,還應在全社會努力形成尊老孝親的氛圍,這是子女后輩應盡的孝心,根本不必要張揚。所以,如果是真正的尊老孝親,大可在合適的時間為老人洗腳,且持之以恒,而不是專門舉辦類似的“萬人洗腳秀”。如果只是為了創造一個吉尼斯世界紀錄,這樣的洗腳究竟有多少尊老的成分包含在內呢?感恩成了表演,效果則有可能適得其反。

3.關鍵在于常態化

孝敬老人不能一曝十寒,貴在持之以恒。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希望“萬人洗腳”僅僅是一個活動的良好開端,我們可以以此為契機,提高敬老意識,更新敬老觀念,把這種好的“異態”轉變為“常態”,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平時多盡自己的孝心,使社會形成更加敬老愛老的濃厚氛圍。如果只是將之視為一種偶爾為之的“儀式”,而沒有將其長期化,也很難看到其明顯的社會效益。

4.孝道教育不能止于表面

西方國家的人對愛的表達很奔放,而中國人的感情表達總是特別含蓄,尤其不善于通過言語來表達,學校和一些機構舉辦的洗腳活動能夠讓人們找到一種對親人長輩表達情感的方式,值得肯定。但是如果要教育孩子如何去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如何從小就孝順,單靠洗腳是達不到這個目的的。對孩子的孝道的教育不能止于表面,更不是簡簡單單一場活動便能促成的。推崇孝道,需要作為子女的個人身體力行,才能保持家庭關系和諧、暢通。

5.見證的不是孝道本身

吉尼斯原本是一種啤酒的商標。《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中的紀錄,有種種令人驚奇的信息和諸多趣聞軼事,能讓讀者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感到輕松愉悅,因而受到人們歡迎。但是,也不乏荒誕不經、刻意求奇、浪費資源、有損健康的紀錄。對此,我們不必刻意對吉尼斯世界紀錄頂禮膜拜,更不必為其勞民傷財。把孩子們本應該學習如何盡孝的過程變成一個針對破吉尼斯世界紀錄的活動,讓人感受不到太多的中華傳統文化美德在其中,讓人感觸更多的是政績,是商業。

6.孝不需要宏大的場面

孝老愛親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給父母洗腳,正是兒女盡孝的一種方式,也是繼承傳統美德的一種表現。如果這樣的場面發生在某個農家小院,午后的陽光下,調皮的孫子給年邁的老奶奶端來一盆溫水,用心擦洗――這樣的情景該是多么祥和、多么溫馨……孝道不需要萬人的排場,它就存在于簡簡單單的生活中,存在于點點滴滴的小事中,存在于你、我、他的言行之中,孝更不需要所謂的“世界紀錄”,孝道是每一個中華兒女應盡的義務。

篇7

關鍵詞:孝道文化;德育;校園文化;家校合作

《孝經》云:“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從古至今,“孝”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切道德的根源。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的天職。將孝道教育融入學校德育教育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方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弘揚孝道文化不要說教,而要言傳身教

作為人類文明的傳播者,教師無疑是做好孝道教育的樞紐,教師明理、盡孝的現身說法最能感染學生。孝道教育要深入,教師的引領作用很重要。為此,學校結合實際制定了教師“行五孝”活動,包括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志、孝父母之德、孝父母之慧,倡導全校教師做一個懂孝知恩的人。在此基礎上,學校開展了“最美孝行教師”評選活動,涌現出了一大批知孝行孝的先進典型。他們現身說法,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在常規教學中,教師自覺轉變教學觀念,優化知識結構、提高自身修養,積極開展孝道文化的學習活動,自覺做孝道文化的傳承者、示范者。各科教師認真研究情感教育與知識教育間的關系,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孝道素材,重視學生孝道意識的培養。“親其師,信其道。”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一定要做到。家長們普遍反映孩子回家后開始主動承擔家務,在吃的方面也不像以前那樣挑剔,教師率先垂范的效果特別明顯。

二、弘揚孝道文化要創設良好的教育氛圍

孝道文化教育是培養學生優良品德和行為的客觀需要,是營造良好社會風氣的有效途徑。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和廣大學生在傳承和弘揚孝道文化方面,從我做起,從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做起,踐行孝道、傳播孝道,用孝的心燈點亮校園,努力營造一個濃郁的孝道文化氛圍。

學校大力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誦讀制度體現常態性。確保誦讀時間,保證“每天有晨讀,每周一大課”。誦讀目標是一天背誦一句格言警句,一月一次班級讀書心得交流探討,一學期舉行一次全校中華經典詩文誦讀大賽。通過讀經典詩句、唱經典歌曲等形式,在全校師生中營造濃厚的誦讀氛圍。學校還組織學生辦起了《與經典為友》手抄報,并在校園電臺開辦了“經典作品誦讀”欄目。校園廣播堅持播放《感恩的心》《父親》等有關孝道文化的歌曲,這樣既起到教育學生的作用,也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

學校充分利用班會對學生進行孝道教育。班主任利用多媒體,按照文字、圖片等宣傳新二十四孝,重點學習“欣賞感恩”,讓學生明白孝敬父母要注意的一些細節,愛父母,心里想著父母;行動上幫助父母,為父母分憂;努力學習,積極上進,讓父母高興。同時,學校更加注重孝道文化環境的建設。走進校園,隨處都會感受到濃濃的孝文化氣息。以“孝”為主題的大幅宣傳畫、 “孝行天下”、“百善孝先行”等經典格言牌板隨處可見。學生們通過孝道教育,理解了父母的辛苦,能主動為父母分憂,進而增強了責任感。

三、課堂教學中滲透孝道文化

在課堂中滲透孝道文化能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教育效果。如八年級《思想品德》《難報三春暉》里就講到孝親敬長是我們的天職。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對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贍養等。語文課里邊也有許多孝道教育素材,如唐代著名詩人孟郊的經典之作,“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詩為歷代華夏子孫吟詠傳誦。《三字經》里有一句孝敬父母的話:“香九齡,能溫席。”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父親的行為,表達了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這些都為我們開展孝道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課程資源,在潛移默化中,孝道這一精神層面的文化元素,體現在字里行間,植根于孩子心里。

四、弘揚孝道文化要家校合作,發揮家長作用

篇8

《孝經》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倫理道德教育是根本,而“孝道”的教育又是根本中的根本,正確的教育將從這里生起,因為“百善孝為先”。

中華經典當中的《弟子規》就是落實孝道最好的教材,教育應該首先從學習、力行《弟子規》開始。

1.為人父母者必須以身作則,因為“身教勝于言教”、“上所施下所效”。當我們要求孩子“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時,我們對父母公婆以及長輩首先要做到。因為孩子的眼睛都是雪亮的,您在他的面前演出怎樣的人生,他的將來就是怎樣的人生。

2.現在很多人都把“生日”這個詞,錯誤理解為我出生的日子。因為是我出生的日子,所以我就要慶賀,要請客。現在很多年輕的父母為孩子過生日,大擺宴席。這個詞正確的解讀是:母親的受難日,是母親生我的日子。所以我的生日,不是給自己過的,應該是給母親過,感恩母親給我生命,感恩母親把我帶到人世間。為人父母在自己生日當天,帶上孩子看望自己的父母,幫老人做家務,感恩母親給我生命,教導孩子知恩、感恩、報恩,讓孩子明白父母養育他的不容易。

3.親師配合――“孝道”與“師道”同樣重要,“孝親尊師”是維系中華幾千年文明不絕的的倫常大道。做到這一點需要家長和孩子的老師充分溝通,互相配合:家長要培養孩子尊敬師長,老師也要教育學生尊重父母。

4.夫妻配合――父親和母親在孩子面前時,千萬不能說對方的壞話,而是應該互相稱贊對方的辛勞和付出。

5.全家教育原則一致――父親、母親和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須就倫理道德教育的原則達成一致、形成共識,有唱“黑臉、紅臉”(如嚴父慈母)的分工,但絕不能互相拆臺。

6.常給孩子講《中華孝道故事》等啟迪心靈的古圣先賢事跡,或學習其他經典和歷史故事,并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循循善誘。

7.教導孩子懂禮儀、禮貌。在飯桌上一定要注意長幼的先后順序,第一筷子的菜應該夾給在座最年長的人,或是夫妻互相夾給對方。另外大人沒有上桌用餐時,告訴孩子不能自己先吃。最重要的,還是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樣。

篇9

關鍵詞:《孝經》;孝道思想;當代大學生;孝道教育

中圖分類號:G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33-0274-02

《孝經》是中國古代的經典文獻,全書只有1 800字左右,卻說盡了“孝道”的內容和價值,且可操作性強,認真研究《孝經》,取其孝道思想精華,這對當代大學生如何進行孝道教育,盡快使個人素質得到全面提升,將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一、《孝經》中的孝道思想

(一)個人行孝的三個層次

“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孝經》言孝,是將孝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一是愛護自己身體,保全自己生命,也就是“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二是加強個人品德修養,增長才能,服務民眾,報效國家。即“中于事君”。三是生時積極立功,力爭揚名。即“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以實現圣人的主張建功立業,流芳后世為父母增光,為“終”。《孝經》認為人不能脫離家庭及社會,因此樹立人對家庭社會的責任,明確個人對家庭、社會應盡義務,以此促成人與家人與社會的和諧,最終實現天下的安定盛世。

總之《孝經》在把個人行孝劃分為由低到高的三個不同層次,這就清楚回答了什么是孝,怎樣行孝這一基本問題。當然這是中國古代農耕社會對孝道的認識,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孝道的認識必然會有差異,因此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孝經》,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在當今時揮其應有的作用。

(二)以孝事親

孝的本來含義即為事親。“夫孝,始于事親。”(《開宗明義章》)“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紀孝行章》)《孝經》明確提出子女行孝始于事親,如何事親?父母平日居住,子女應時時至誠敬之心,孝順須出于真誠。對父母的“孝”主要體現在“愛”和“敬”上。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供養,關鍵要有對父母的愛,而且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沒有這種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犬馬沒兩樣。孔子說:“今之孝子,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

孔子認為對父母精神上的安慰重于物質上的奉養,因此他特別強調一個“敬”字。奉養時要盡量使父母高興,父母年老有病,子女應心中擔憂,但不可表現出來,應該尋求良醫為父母治病,不可疏忽。父母去世時子女要表現出最大的悲哀,祭祀時要表現出最大的嚴肅,只有做到了“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才算得上能夠事親,才可稱為孝子。

《孝經》認為不孝主要包括如下幾方面。只重視物質供養,而不重視對父母精神上的安慰,身居上位而驕橫,就會招致滅亡;身居下位而犯上作亂,就會招致受刑,在同事中爭強好勝,就會招致動武即“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紀孝行章》)。如果這幾條不改,就是每天用山珍海味來供養父母,也仍然是不孝之子。

二、《孝經》中的孝道思想對當代大學生孝道教育的啟示

(一)《孝經》倡導感恩知報教育有助個人的健康成長

《孝經》中的孝道思想就其實質來講就是要倡導感恩知報教育,認為孝的意義不僅在于對父母長輩的敬愛,還應擴展到社會中對他人的尊重與善待,使人與人之間形成一種互相關照、互相幫助、和諧友愛的大環境,這種大環境不僅是形成當代人際和諧關系的根基,也是形成良風美俗和安定的社會環境的重要根基。如果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有感恩知報的意識,并使這種意識上升為每個社會成員基本道德,成為人的道德規范,并且由感父母之恩推廣為對兄弟姐妹、他人及社會的感恩知報。那么,我們的家庭和社會中的人與人之間必然是親善、和諧的。在這種親善、和諧的社會大環境的熏陶下,大學生必然會傾向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繼承我們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才會廣敬博愛,才會樂于奉獻,將來走上社會后才會盡力多作貢獻。

(二)《孝經》強調人的責任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意識

《孝經》中的孝道思想的另一重要內涵是強調人的責任意識,責任意識是人的綜合素質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素質,它首先要求個人必須對自己負責,其次要求個人必須對父母、對他人,對社會要負責。只有每個社會成員對父母、對他人及社會都有強烈的責任,這樣整個家庭才會穩定溫暖,整個社會才會安定和諧。當今經濟的飛速發展在給人們帶來各種的物質生活享受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更大的生活壓力,激烈的社會競爭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益緊張冷漠,人的關愛和責任意識日趨淡化,一些大學生深受社會影響缺乏對他人的關愛和責任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隨著我國與西方國家經濟文化的深入廣泛交流,西方價值觀對人們的消極影響,使金錢至上,唯利是圖,實用享樂的價值觀正嚴重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行為。其次,當前社會正處于轉型期,出現暫時的社會混亂是難免的,因此人與人之間的互信互愛,無私奉獻的意識日趨淡化。再次,網絡信息廣泛滲透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面對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使一些大學生難以選擇,更難以抵抗。最后,當代大學生絕大多數是家中的寶貝,父母把自己全部的愛都集中于子女身上,極力滿足子女的各種欲望,父母的這種非明智做法容易使孩子成為家庭的小公主與小皇帝自私自利。而當代學校教育也出現一些偏差,當今的學校普遍追求升學率,普遍重智育而輕德育,造成德育內容空洞化,嚴重脫離了學生的實際和社會需要,正是上述種種原因,造成一些大學生缺乏對他人的關愛和責任感。

由于天倫親情的血緣關系,當今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意識首先應從對父母負責入手。而對父母負責最重要的就是要對父母行孝道,自覺孝敬雙親關愛父母,因此加強孝道教育有助于培養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意識。

(三)要把養老敬親教育作為當代大學生孝道教育的重點

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是人類各種關系中最親密的人際關系。自古以來,贍養父母被視為子女的道德責任。目前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的問題尤其是養老問題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由于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加之人口眾多,社會養老在短期內難以落實,目前我國仍以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為主,子女如何養老,如何盡孝成為社會的熱點的問題。當今子女贍養失去勞動力的老人是不可回避的責任。但另一個無法回避的客觀現實是,當代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他們在父母的溺愛中長大,而且現代人多注重事業,加之當今生活節奏快、人們流動性強、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孝”的意識日益淡化、甚至被遺忘了。很多人過分注重自我,追求個人發展,針對當今現實如果忽視和淡化了養老敬親教育,那么,家庭的和諧穩定、社會的和諧發展必然會難以提及。當然,這并不是要求大學生要能夠提供給父母多少物質上的供養,因為孝道所包含的內容遠不止物質供養,更重要的是精神關愛。大學生目前還不具備物質供養父母的能力,但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有能力了解父母的心理、情感與需求,尊重父母的意見,給父母充分的精神關愛,珍惜父母的血汗錢并以自己優良的品德、優異的學習成績、能力的全面發展,健康的身體,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精神風貌回報父母,并為將來承擔養老敬親的責任而積極準備,使父母從子女那里看到希望,做父母心中的太陽,使他們幸福快樂,這正是父母眼中最大的“孝”。因此,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養老敬親教育是當今大學生孝道教育中的重點。

(四)孝道教育應是高校大學生德育的切入點

孝是兒女對父母的養育之恩的真誠回報,是道德之本。自古以來孝道的提倡與實踐保證了家庭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對家庭及民族凝聚力的增強起著重要的作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當今應繼承和發揚的優秀傳統。一個人的優良品德由孝產生,要通過孝道教化來培養。不教孝,其他的品德便無從談起。因此孝道教育應是高校大學生德育的切入點。高校要通過孝道教育,使大學生認識到為什么要行孝,以孝敬父母為基點,還要孝敬所有長輩;擴而大之以善待天下人,還要努力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為父母、為國爭光。高校必須發掘古代孝道教育的思想資源,進行孝道知識的灌輸,使同學們認識到什么是傳統孝道文化的精華及今天孝道的時代內涵,要改變思想道德教育課的傳統教育模式,讓大學生直接參與孝文化的討論與實踐,增強他們對孝道的道德認同。同時加強典型事跡宣傳,促使大學生爭當孝子。高校應不失時機地創設一些有利的教育情境,如利用“感恩節”、“母親節”、“父親節”、“重陽節”等,強化大學生的行孝和敬老意識,也可通過“我給父母獻愛心”、“我給老人送溫暖”等有意義的活動,從小事做起,逐步培養學生的孝心與孝行,通過孝道教育,使當代大學生在繼承傳統孝道精華的基礎上,通過積極行孝,努力實現自己個人素質全面提升。

總之,《孝經》是中國古代孝理論的集大成者。孝道教育是中華教育的起源,在我國古代教育史上始終處于核心地位,我們應借鑒歷史上孝道教育的寶貴經驗,并結合當今大學生的實際,與時俱進地將孝道教育納入道德教育之中,引導大學生分清是非,辨明善惡美丑,自覺抵制各種不良風氣的影響,形成正確的孝道觀,人生觀從而不斷努力成為建設國家的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1]呂友仁,等.禮記全譯·孝經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

篇10

關鍵詞:孝道; 大學生; 思想道德素質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1-0112-02

孝道作為支配中國古代社會最基本的道德倫理規范和做人的基本準則,長期以來已經滲透于人們的思想之中,成為傳統倫理道德的核心部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倫理始于家庭擴展至社會,始于私德擴展至公德的特點。

一、中華孝道文化的核心內涵

“孝”的思想內容極為豐富,按照陳德述教授的觀點,中華孝道文化的內涵有八點:保全身體,珍惜生命;贍養父母,滿足其物質需求;尊敬父母,滿足父母的精神需求;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有病及時治療;承志立身,成家立業;諍諫勸止,從義不從父;文明安葬,不忘父母,追思祖德;盡職盡忠,清正廉潔,為國立功。這就是中華孝道文化的內涵或核心內容。只有明白了孝道文化的內涵和核心價值,才能更好地繼承、弘揚、發展和創新,運用到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培養有用人才。儒家所倡導的“孝”是建立在以人為本、“仁愛”和追求社會和諧的思想基礎之上的,其基本意思是“善事父母”,其基本內涵是對父母“敬愛”和“贍養”,其本質是“敬”以及自身的成家立業,“愛”、“成才”。這種“敬”、“愛”和“成才”中所包含著的人的價值、珍視生命、人與人之間的“敬愛”與和諧以及自身的成家立業,這就是孝道的核心價值,它是不會受時間和空間局限的,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不論是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國家都是需要的。

但是傳統的孝道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歷史發展,其中經由統治階級的多次詮釋修改,將孝親與忠君聯系起來,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的道德武器,嚴重歪曲了孝道的自然本意。對于傳統孝道文化,應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承其積極的思想和理念,摒棄其消極、落后、愚昧的做法,真正實現“古為今用”,并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賦予傳統孝道豐富的內容和特定的外延,進一步內化為大學生永恒的精神追求,為強化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奠定堅實的基礎。[1]

二、孝道文化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意義

當今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東西方文化在信息化社會中相互碰撞與整合。利益關系和價值取向日益呈現多元化趨勢,社會倫理道德失范現象相當嚴重。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孝道文化所蘊涵的處世哲學、道德修養、人格塑造的理念對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弘揚孝道文化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踐行孝道文化,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孝經·開宗明義》:“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為入德之門,德為成事之本。一個人要有所作為必須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而良好的道德修養是由孝道教育來培養的。在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孝道文化中蘊涵的“尊敬父母”、“珍惜生命”、“忠孝仁愛”、“清正廉潔,為國立功”等思想至今閃耀著智慧的火花,給我們很大的啟迪。在提升大學生品行修養、完善人格時,要繼承、弘揚和吸收傳統孝道中的有益因素,把孝道中的忠孝仁愛、謙和禮讓、清正廉潔、誠信守義、成家立業與培養大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等良好品質結合起來并逐漸內化為他們自覺的行動,最終使大學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2.實踐孝道文化,有利于改善大學生人際關系

孝是形成和諧人際關系的精神力量。在傳統孝道思想中,孟子有“申之以孝悌之義”的論述,主張人們應修其孝悌忠信,“入事父兄,出事之上”。《弟子規》中第二篇也有“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論述。這些思想對于大學生認識與處理人際關系十分重要。現今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思考問題多以自我為中心,人際關系中較缺乏寬容與諒解,尊重與互愛。而按照孝道的精義,應該由孝及悌,將對父母之愛敬,對兄長之尊推及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從而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

3.實踐孝道文化,有利于大學生孝親敬長

我們應敬長返本、親親感恩,而感恩報恩,即為孝道。我們應尊重父母的感情和為養育自己所付出的艱辛勞動,從而內化為奮發努力、立志成才的動力,以進取向上的人生姿態與良好成績來回報父母。孝親,既是我們的法律義務,更是我們的道德責任,不僅要有物質供養,更要有精神關愛和心靈撫慰。孝親是孝敬與贍養父母,敬長是孝敬老師和長輩。在大學階段,家長和老師是學生最直接的孝敬、尊重的對象。老師給予了學生知識和文化,參與了學生的精神發展,因此對老師的培養教誨,理應給予足夠的尊重。

4.實踐孝道文化,有利于構建和諧校園

墨子說過:“父子不相愛則不慈孝,兄弟不相愛則不和調”,“人與人不相愛必相賊”,“天下之人皆不相愛,強必執弱,富必侮貧,貴必傲賤,詐必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所以起者,以不相愛也”。孝為仁愛之根本,是拉近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情感基礎,而這正是和諧的核心價值。孝道教育就是要引導大學生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尊敬老師、幫助同學、感恩他人、回報社會。只有這樣才能祛除人性的自私、冷漠,培養與人為善、與人為樂、樂于助人的品德,不斷提升思想道德境界,逐步營造出團結友善、和諧安定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三、踐行孝道文化,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途徑

弘揚孝道文化,不能只停留在研究層面,更重要的是在實踐層面。要在大學生中宣傳孝道、弘揚孝道、踐行孝道,使孝道成為學校每一個學生基本道德,使之成為公民道德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1.學習傳統孝道文化,提高理性認識與道德認同

傳統的孝道屬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范疇,在高校德育內容中應占有一席之地。在當今以德治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牢牢把握《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關于“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為著力點”的論斷,在大學生中大力實施孝道教育,在開展大學生德育工作中加入孝道元素,使之參與育人過程。

2.將孝道文化融入德育教育,豐富教育內容

孝道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體現出偉大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不斷蓬勃發展的前進動力。[2]孝道文化教育是長期的,也是艱巨的。要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我們就必須結合當地大學生的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相關策略,根據學科特點實施整體規劃,落實科學評價機制,將孝道文化教育貫穿學校德育的全過程,使大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提高社會責任感,將孝道文化教育所養成的道德習慣遷移到一個人的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形成社會自覺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

3.創新孝道實踐載體,增強育人效果

將孝道文化融入道德教育工作之中,提高育人效果,筆者認為關鍵在于道德實踐環節。各高校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實踐載體。以孝道教育活動月為載體,在大學生中開展“孝敬父母”評選活動。還可以通過“一封家書”、“生日念親恩”、“我的人生賬單”等有意義的活動,讓每個大學生體會到父母的含辛茹苦與養育之恩,并引導學生從點滴做起,回報親恩。開展關愛空巢老人活動,引導大學生踐行孝道。開展關愛空巢老人活動就是把孝的情感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促進學生起教于微細,嘗試于躬行,做到知行統一。這也是我們對廣大學生內心那份深藏的“孝道”的喚醒與外化,是一種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具有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以及日常思想教育活動無法代替的效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