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教育范文

時間:2023-03-16 19:46: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孝道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孝道教育

篇1

關鍵詞:家庭教育 孝道教育 缺失 回歸

一、孝道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的現狀

孝道即以“孝”為做人之“道”,是人們行孝的原則。《孝經》里面有句話說:“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1]古之孝道不僅是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忠于君主,而且要成就自我,方是光宗耀祖。“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2]。古代孝道強調居則事其敬,就是要順從聽命于父母。在現代社會,子女的個人獨立性增強,不易接受傳統的規范,因此,傳統孝道教育中“愚孝”、“盲孝”的成分在時代的變遷中逐漸被淘汰。今天我們所提倡的現代孝道,是建立在父子人格平等基礎上的,是子女對父母的道德義務,是老年人享受天倫之樂的倫理保障,更是現代家庭中調節上下輩關系不可或缺的道德規范,因而現代孝道是對傳統孝道的揚棄和超越。黃堅厚指出現代生活孝的內涵包括:愛護自己,使父母無憂,不辱其親,尊敬父母,向父母進諫和奉養父母六項[3]。楊國樞認為孝的核心和基礎內容是“善事父母”,主要包括贍養、順從和悅親等內容[4]。筆者結合前人總結得出現代“孝道”應包含尊敬父母、贍養父母、精神上愉悅父母。所以,本文所說的孝道教育是從這些方面入手的,而家庭作為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的場所,應該首先擔負起孝道教育的重要責任。然而,在物質豐富的現代社會,孝道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孝道缺失的現象越來越普遍。2007年以大學生為調查對象的數據顯示,僅有5.2%的被調查者“主動照料過父母的生活起居”,13.3%的被調查者經常“幫父母做家務”,24.8%的被調查者經常“關心父母身體健康”[5]。很多現代子女缺少對父母生活上的照料和關愛,可想而知,對父母精神上的關懷和寬慰的子女少之又少。子女孝道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歸結于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孝道教育的忽視。很多子女膚淺地認為孝道就是贍養父母,等父母老了給錢養老就是孝,生活中卻忤逆不尊重父母,缺乏對親情和愛心的理解。而很多父母自己也是這么認為的,他們對孝道沒有全面理解,也不能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孝道教育。子女對父母良苦用心的培養感覺到理所當然,并用學習成績向父母提出相應的物質交換,而父母也沒有拒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相當支持這種行為,覺得只要孩子成績好,其他都不重要,使得孩子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努力是對父母的一種報答。也有子女對缺乏文化知識的父母產生歧視的心理和抗拒行為,埋怨父母不能給自己良好的生活條件,不顧家庭經濟狀況與同學進行攀比,而父母卻對此覺得愧對孩子,支持孩子的任何需求。種種現象表明,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子女的孝道教育現狀令人擔憂。

二、孝道教育缺失的家庭原因分析

(一)家長重分數教育,生活上驕縱子女。

家長在家庭教育過程中過分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一從學校放學,問的往往是“今天有沒有考試啊?考了多少分啊?”等類似問題,而很少關注孩子學習以外的學校生活狀況。父母對子女過分教育或期待過高,把孩子送到補習班繼續學習,減少了孩子與父母的相處時間,自然也縮短了家庭教育的時間。父母往往以物質鼓勵孩子在學校取得的好成績,甚至有家長在孩子取得高分時不惜代價給孩子買貴重禮物以表獎勵。這種物質交換的行為不但無法讓孩子學會感恩父母,反而覺得自己獲得的東西是理所當然的,造成孩子對親情的淡漠。在很多“421”結構的家庭中,6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生活上極度關注和溺愛孩子,恨不得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導致很多孩子在生活上無法自理,性格上往往以自我為中心,言語上對家人惡語相加,觀念上認為家人的付出理所應當。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孩子無法理解父母深刻的愛,不能體會父母的良苦用心,也沒有家庭責任感,孝道觀念在家長的溺愛中消失殆盡。因而,這種家庭教育方式是不利于孝道教育的有效進行的。

(二)家長自身沒有發揮榜樣效應。

很多家長在家庭生活中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是對待長輩的態度。例如,父母當著孩子的面呵斥年邁的父母,冷落獨自在家的雙親,向老人理所當然地索要錢財,不給老人贍養費,對生病臥床的老人不理不睬甚至嫌棄等,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也許有朝一日,這些行為都將重演在父母自己身上,因為父母沒有為孩子做好孝敬長輩的榜樣。有些父母一有空就出去打麻將打牌,對家中老人和孩子不管不問,這樣的行為會讓孩子感受不到親情的溫暖和關愛,等到孩子長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也許他自己也不懂得如何經營家庭,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因為他自己是受害者,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孝道,因為他沒有從自己父母身上學到如何孝順父母。這種不良家風的傳承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重演,不僅影響一個家庭甚至整個家族的幸福和睦,更對社會養老問題和社會和諧造成不良影響。

(三)家庭教育沒有及時鞏固和補充學校孝道教育。

晏陽初說:“學校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和兒童發展更形密切,因為學校教育是有限制的,家庭教育是無限制的。”[6]可見,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對學校教育有鞏固和補充的作用。“學校里講公民教育,有一項是‘不要罵人’,說得學生明白這是一種壞習慣,孰知一跑回家,不是聽見父親罵母親,就是母親罵他們自己,或者母親和鄰居相罵,罵忘了形也把他們夾在里面罵起來了。在學校里所得的一點好教訓,就無形中在家里打消了”[6]。所以說,學校教育應與家庭教育相輔相成,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學生在學校里的孝道教育如果在家中沒有實踐的機會,或者說父母根本無視孝道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那么日積月累,孩子的孝道觀念自然會變得淡漠。譬如,學校的德育老師跟學生說父母很辛苦,回家幫父母倒水洗腳以感恩父母的辛勞,結果孩子回到家后,父母并沒有支持孩子這樣做,而是讓孩子抓緊時間學習。這樣一次兩次之后,孩子也不會主動提出類似的想法。其實這些家常的行為正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孝道教育的方式,也是及時鞏固和補充孩子在學校學習孝道的一種實踐性方式,因為學校的口頭教育始終無法代替家庭實踐教育。家庭教育如果不及時鞏固和補充學校的孝道教育,孩子在學校里學的東西就得不到真正的情感內化,則很容易出現孩子不孝順父母的家庭教育危機。

三、在家庭教育中進行孝道教育的路徑選擇

(一)轉變重智觀念,增強孝道教育意識。

父母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過分關注不僅給孩子造成過重的心理壓力,而且不利于孩子孝道觀念的培養。把孩子致力于培養成“考高分達人”不一定是件好事,如果孩子僅僅只會考試和學習,而生活不會自理,過分依賴父母,就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的發展。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重視德育的重要性,尤其是要增強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進行孝道教育的意識,減少孩子在培訓班的時間,增加在家陪伴教導孩子的時間。父母應對孩子理智地施愛,而不是一味地溺愛孩子,良好的親子關系是進行孝道教育的第一步。父母應有意識地指導和訓練孩子做一些孝敬父母的事情,聽從父母的正確教導,分擔父母的憂慮,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滿足父母的精神需求,等等。父母應該讓孩子了解他們為家庭、為子女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讓孩子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和掙錢的不易,讓孩子學會有節制地生活并能夠體會父母無私的愛。久而久之,孩子會從心底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及對父母盡孝的愿望。

(二)樹立榜樣,營造和諧家庭。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父母對自己的要求,對自己家庭成員的尊敬,父母對自己一舉一動的檢點,這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教育方法。”[7]家庭教育不僅是言傳而已,身教更重要。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孩子與成人一起生活,很容易學習和模仿父母的言行,所以父母要做孝敬長輩的榜樣,才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對父母的言行。尤其對于小孩子,他們常常難以理解大道理,而是更喜歡看著父母怎樣做事。如果孩子從小看到自己的父母對家里的老年人尊敬愛戴,耐心照顧老人的起居,經常抽空陪伴老人,孩子耳濡目染,就會逐漸養成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的良好習慣。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說明了身教的影響大于言傳。父母要處理好自己與孩子和老人之間的關系,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只有在這種家庭環境下,孩子才會有健康的人格,才會理解父母的辛勞,體會親情的溫暖,并內化為自我人格,在行動上踐行孝道。所以,孝道教育中,父母要身體力行,發揮自身的榜樣效應,著力營造和諧家庭,才能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形成濃厚的孝親觀念,才會讓良好的家風得以傳承,才會讓“老有所依”、“養兒防老”得以回歸。

(三)讓孩子及時行孝,營造實踐環境。

家庭教育要提供給孩子實踐學校孝道教育的機會,學校老師教育孩子回家要給父母洗腳等孝敬父母的行為,父母就應該給予鼓勵支持,并在言語和行為上對孩子表示肯定,孩子在欣然接受的同時有溫暖的親情體驗,這種實踐的行動和情感的內化是學校孝道教育無法實現的,必須通過家庭教育加以鞏固。父母在生活中要鼓勵孩子為自己分擔家務,讓孩子意識到這些行為都是孝順父母的表現;父母應告訴孩子自己的生日并希望孩子能贈送自己親手制作的禮物,讓孩子在父母臉上看到幸福的笑容同時感到自己對父母的重要;孩子生日的那天父母要告訴他出生時的艱難與痛苦,讓孩子明白父母對自己養育的艱辛歷程并學會感恩父母。親情的維系必須在家庭生活的種種細節中去聯結,正如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對孩子們的教育應從具體的、形象的問題入手”[8],家庭教育中對孩子進行孝道教育也從具體細節入手,從點滴做起,讓孩子在實踐中逐漸內化為對父母深刻的情感,從而轉化為對父母盡孝的實際行動。

參考文獻:

[1]生.禮記•孝經[M].成美蘭譯著.上海:中華書局,2007:221.

[2]譚樹輝.傳世文化經典兒童讀本:弟子規[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4.

[3]黃堅厚.現代生活孝的實踐:中國人的心理[M].桂冠圖書公司出版,1989:25-38.

[4]楊國樞.中國人之孝道觀的概念分析:中國人的心理[M].桂冠圖書公司出版,1989:46.

[5]張莉.當代大學生孝道現狀及其教育對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

[6]馬秋帆,熊明安,編.晏陽初論著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5,22.

[7]韓亞丹.試論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的“缺位”[J].湘潮(下半月),2007(10):90-91.

篇2

【關鍵詞】大學生 孝道教育 意義 措施

一、孝道的含義

“孝”這個字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它經歷了從圖、符號到文字的過程, “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體,和“子”字組合而成的一個會意字。“孝”字的形成體現了孝之本義。所以“孝道”是一個涉及子女對父母、晚輩對長輩的倫理道德規范。

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在幾千年的中國傳統道德中,孝德備受推崇;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人民推崇孝道,它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的興旺和社會的團結的標準。

二、大學生孝道意識缺失的原因

首先,從學校角度看。學校應試教育忽視“孝”品格養成。中國的教育體系有不合理的地方,注重應試教育,忽視素質教育,只突出成績,不重視德智體的全面發展。所以要想達到德智體的統一發展,就必須要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而道德觀念的培養最根本的就是教育。

其次,從家庭角度看。家長過于溺愛孩子,代替包辦子女一切事情,是現在的孩子養成了萬事靠父母的壞習慣,現在的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從小就受到祖輩、父輩的百般疼愛,導致他們從小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習慣,其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都一直在影響這孩子,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這對他們個性心理的形成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所以說孩子的某些不良行為和家長的教育是離不開。

最后,從社會角度看。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時間還比較的段,自身的體制還不成熟,在這個轉型的時期,通常在利益的趨勢下,人們的道德觀念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人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也會發生改變,通常是已自己為中心,停留于物質的追求和經濟利益的滿足。所以很多在校的大學生,已經找不到自身的價值,善惡難以分清,道德觀念日趨模糊。

三、對大學生進行孝道教育的意義

(一)對改善人口老齡化現象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

目前,我國的老年人口基數大、來勢迅猛,是在“未富先老”的情況下迎來了人口老齡化。據有關資料預測,到2025年,我國的老年人口將達2.8億,約占總人口的20%,80歲以上的老年人數也將達2500萬人。中國的養老方式是以家庭養老為主,這是幾千年形成的傳統模式。它賴以存在的思想基礎就是傳統的孝道觀念。若干年后,我們的大學生也承擔了家庭養老的責任,在這樣的形勢下,大學生的孝道教育在維系家庭養老中依然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推動作用

在當前社會,道德滑坡的現象已經變得更加的顯著,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的道德水而走了下坡路,無論是社會公德還是家庭私德,這種現象令我們擔憂,中華人民的傳統美德在不斷的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面臨這種情況,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中的精神文明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其實公德的缺失,和我家庭中的私德是密不可分的,而私德的體現又離不開“孝”字!所以不能忽略他們之間的密切關系。

(三)有助于大學生構建健全人格。

開展孝道教育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健全大學生的人格。加強孝道教育對于健全學生人格教育具有非常強的針對性。一是孝道教育就是要引導大學生對父母、對長輩發自內心地關心、理解、體貼和敬重,以實際行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二是強化孝道意識,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孝”是一種責任,一種義務,在當代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中,這一項必不可少,培養他們的責任心和感恩之心,讓他們建立完整的健康人格

四、加強當代大學生孝道教育的對策

(一) 加大社會孝道宣傳力度

首先,把“孝”品格作為人才考量的標準。古人云:德才兼備國之器,有德無才國之用,有才無德國之害,無才無德國之廢。我們在選拔國家工作人員時既要看重“才”的重要性,更要注重“德”的分量。領導干部要常修為政之德不僅僅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要落在實實在在的行動行動上。身入百姓更要心入百姓,切實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名對家人負責任、對群眾有愛心、對國家有擔當的人才。

其次,大力弘揚傳統“孝”道文明。在現代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可以通過媒體的宣傳,把推動大學生的道德教育作為每一個媒體人義不容辭的責任,讓各大媒體都要增加社會責任感,通過各種手段制造和傳播有利于形成孝行的輿論,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二) 學校構建孝道教育新體系

改善應試教育弊端。在高校加強孝道教育,對處于成長、成才階段的大學生來說,在知行結合中砥礪高尚的道德品質,更是他們走向獨立生活前必備的基礎文明。不應該只關注成績,忽視整體素質的提高。通過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孝道教育,借以提高大學生孝道的認知水平和自覺踐行孝道的覺悟。切實加強大學生的孝道教育,首先要解決的是觀念和認識的問題,必須把孝道教育內容內化為大學生自我行孝意識,從而提高孝親觀念。

參考文獻:

[1]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1026.

[2]馬永慶,趙衛東等.中國傳統道德概論[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203―204

[3]張莉.當代大學生孝道現狀及其教育對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

作者簡介:

篇3

關鍵詞:孝道;和諧社會;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0845(2007)01-0084-02

收稿日期:2006-04-18

作者簡介:賀桂欣(1972-),女,河北高陽人,副教授,法學碩士,從事思 想政治教育研究。

當今的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利益關系和價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孝道淪喪,社會倫理特 別是家庭倫理失范現象嚴重,這對構建和諧社會極為不利。在日漸進入老齡化但經濟尚欠發 達的社會發展階段,主要由獨生子女構成的大學生群體將比過去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但有 人面對各種誘惑,失去了抵御能力,貪圖享受、追求時尚、相互攀比;還有的則是與父母關 系淡漠,缺少溝通。加強高校的現代孝道教育對構建和諧社會將起到重要作[1]。

一、現代孝道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應然訴求

(一)促進家庭和諧進而促進社會和諧

家庭和諧與社會和諧是統一的。構建和諧社會是出于對現實社會的理想觀照和愿望表達。和 諧社會應當發端于家庭,由家庭和諧推廣發展為社會和諧。家國一理,家庭是社會的細胞, 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無數個和諧的家庭,就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社會。社會和諧又為 家庭和諧提供基本的環境條件。

上述思想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儒家的孝不僅局限于父子之間,還將其擴大到家族親戚之間 ,如《禮記•坊記》提出,“睦于父母之黨,可謂孝矣”,主張“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 ,泛愛眾,而親仁”,即在家孝敬父母,出外尊敬長者,把家庭敬老觀念推廣到社會。“一 家敬老則一家和,一鄉敬老則一鄉安”。這是對家庭和諧與社會和諧高度統一的精辟論斷, 他將家庭和諧推廣至社會、國家、文明之間的和諧共存,相輔相成。任何社會,若孝道不存 ,孝心喪失,都勢必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弘揚現代孝道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尤其對當今社會具有更迫切的現實針對性。我國 正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而很多大學生是獨生子女,父母及長輩的寵愛甚至溺愛容易使之養 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如果不加強返本報恩的孝道教育,將對社會秩序造成不良影響。通 過營造孝敬父母的社會氛圍,樹立尊老愛幼的風尚,倡導以人為本的理念,保護弱勢群體, 將對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穩定起到積極作用。

(二)培養大學生的基本道德素養

1.培養良好道德 由傳統的家族社會演變為現代的公民社會后,孝在傳統 倫理文化中所處的地位由“百善孝為先”回歸到“百善孝為始”。在當今社會結構中,家庭 的許多功能已大大弱化,人更多地是一種社會的人而不是家庭的人。所以孝道雖然以“善事 父母”為核心,適應于調節家庭內部關系,但同時也體現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即友愛兄弟,敬長愛幼,尊師敬賢的倫理精神,適應于社會生活各領域。所有 現代道德都是以孝道為基礎,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擴展為對全社會的友愛。因此,孝道教育可 以作為道德教育的起點和基礎,也是個人道德修養的起點,是一個人關愛社會的情感根基。 孝道教育像道德教育的鑰匙,實踐現代孝道,是培養愛心的基礎。具備了這種愛心,進而才 會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具有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和任勞任怨的敬業精神[2]。

2.激發愛國熱情 現代孝道教育對使大學生通過孝敬父母從而達到忠于祖 國具有積極意義。只有在家庭中孝敬老人,才有可能在社會中尊重他人,在工作中盡職盡責 ,也才能真心實意地報效祖國。這一認識具有深遠歷史淵源。在古代,“忠”與“孝”雖然 是兩種不同的行為規范,然而統治者將孝與忠,事親與事君混同起來,把孝道政治化,“移 孝作忠”。不僅要求子女對父母盡義務,而且還要求他們要立德、立言、立功,以“揚名聲 ,顯父母,光于前,裕于后”。盡孝忠君觀念經過歷代不斷強化,被視為封建社會的最高德 行。雖然不可避免地導致了極端的愚忠愚孝,但把對父母的愛同對國家的忠相統一,主張一 個人要建功立業,為社會做貢獻的思想是值得繼承的。同時,這種歷史導向也在人們心目中 建立起了對當今社會具有積極意義的忠孝統一觀念。因為現代社會所提倡的“忠”已是忠誠 于祖國,忠誠于人民,為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無私地奉獻和犧牲。現代孝道要求大學生自覺樹 立起為祖國效力、為人民服務和為父母增光相統一的道德價值觀。子女要為父母爭光,但能 否為祖國效力、為人民服務是其能否為父母爭光的關鍵,也是孝與不孝的標準。

3.培養理想信仰 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都處于形成時期,容 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和影響,可塑性較大。尤其在挑戰與機遇共存、希望與困難同在的今天, 沒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作導向,大學生就很難明辨是非、把握方 向。通過現代孝道教育,能使大學生更注重與父母溝通,吸取他們的人生經驗,接受指導, 實踐父母的期望,從而有利于政治上的進步,樹立遠大理想,做到在政治上讓父母放心。

4.構建完美人格 提倡孝道的儒家學派從本質上講是道德學派,培養道德 高尚、人格完美的人是其重要教義,而其主要教育方法就是倡導孝道。孝為入德之門,德為 成事之本。人的優良品德由孝產生,良好的道德修養也依賴孝道教化。不教孝道,其他的品 德便無從談起。因此,孝道教育就其實質來說是塑造人格的教育,因而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環境下,對大學生進行現代孝道教育,大力倡導孝道中的忠孝仁愛、謙和 禮讓、誠信守義,對培養大學生關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及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等理想 人格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和諧社會視閾下高校現代孝道教育的內容

(一)感恩教育 人從出生伊始就受到父母的養育和關懷,因而對父母存在天然感恩之情,血緣關系使這種感 情更為真誠、樸素、自然和強烈。子女對哺育自己生命的父母的感情,是人的本性,是良 知、良能的表現。善事父母的種種行為皆出于感恩之情,只有從內心感激父母,才會時時處 處無微不至地關懷父母。感恩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修養 ,也是人之常情。如果人人都樹立感恩意識,家庭、鄰里、親戚、朋友和社會中的人與人的 關系,必然是親善、融洽的。

(二)養親教育 贍養父母是子女應盡的家庭義務和道德責任,是回報父母 養育之恩的方式之一。但大學生尚未到達養親的年齡階段,因此對大學生的養親教育,主要 是側重培養一種養親意識和對將來養親質量的注重。養親教育的目的,是讓大學生理解父母 養育兒女含辛茹苦,子女成人后當思鳥獸反哺之情,通過各種途徑給予父母以物質資助和精 神關懷,保障父母物質生活的需要和身體健康。明白養親是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敬親教育 現代孝道強調必養且敬。隨著經濟的發展,以物質為基礎 的養親的問題已不再像過去那樣突出,而“敬”則更顯重要。敬,作為孝道的倫理本質,內 在地強調孝的一切行為模式均要以敬為根本宗旨。敬親是一種建立在血緣和倫理基礎上的敬 愛之情,是要對父母的尊敬和精神慰藉,是比贍養更高的倫理尺度和道德要求,基于孝敬之 心的養親才是合乎人倫孝道的。敬親教育就是要大學生認識到,“只敬不養不為敬,只養不 敬傷其心”,要尊重父母,關心其精神文化生活及心理情感的需求,多與之交流溝通,理解 和尊重他們的經驗、建議和決定,給父母充分的情感上的關愛,用親情填平代溝,使之在精 神生活層面上能夠體會到子女的一片孝心。

三、和諧社會視閾下高校孝道教育的實施

(一)樹立孝道的平等觀念 建立平等觀念是理解現代孝道的基礎。在傳統 孝道中,代際間 是不平等的,父代具有絕對的權威,所謂“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而當今社會,平等已 經成為最基本觀念,它要求權利與義務相一致,父代與子代,雖然有年齡上的差別和生活閱 歷的不同,但都有各自的獨立而平等的人格。在很多事情上,都有各自的選擇權和決定權。 在相互關系上具有“互益性”,父母有撫養教育子女的義務,也有受子女尊敬和贍養的權利 ;子女有被撫養和受教育的權利,同樣也有孝敬父母的義務。只有在代際公正的基礎上,相 互尊重人格和自由,才能真正實現家庭和諧,也就不會發生《二十四孝》中所宣揚的臥冰、 埋子、割股之類的子代為了父代而做出單方犧牲的違背人性的愚孝行為。

(二)重視孝道的知性教育 孝道出自天性而依賴教化,孝心是不會完全自 發形成的,需 要人的啟迪和教育。知行統一,只有深知,才能篤行,只知不行和只行不知都不符合于人的 社會實踐要求。因此,要讓孝道倫理價值在現代條件下得以彰顯,就要從孝道的認知教育入 手,使大學生具有孝道的理性知識,進而逐步確立起“孝”的觀念,否則,行為就容易誤入 迷途。首先要引導大學生了解傳統孝道,閱讀古代經典著作,如《論語》、《禮記》、《孟 子》等,以吸取孝道精華。然后,再立足于現代生活,不斷更新、充實現代的孝道知識,使 大學生形成現代孝道觀,認識到孝道對生命的價值與生活的意義,以及對家庭和社會和諧的 重要作用。

(三)加強孝道的情感培育 情感的存在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紐帶。孝是一 種基于真誠的 、深層次的和本質的情感行為,只有出于對父母長輩的感激和愛戴之情,才是“孝”的源 泉。因此,在注重認知教育的同時,更需要結合倫理道德相對的特殊性,注重孝道情感培育 ,從大學生與父母的血肉親情出發,啟發其內心的理性自覺。這符合人的認識與情感發展的 規律,易于為大學生所接受。當今社會,大學生在價值觀念、行為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不 同程度地與父輩存在差異,要教育大學生超越差異,培養對父輩的感情,讓大學生在真實的 家庭關系中產生、積累、孕育情感經驗,這樣就形成了知、情、意的有機統一,有助于其向 孝行方面發展和轉化。反之,缺乏情感,并非內心的自覺意愿,只是出于一種對外在威懾力 量的擔憂和恐懼而贍養父輩的情況,不能被看作是孝行[3]。

(四)強化孝道的踐行教育 倫理德性與理智德性的重要區別就在于前者的 獲得是要依靠后 天的實踐并通過習慣而逐步養成,而不能像后者那樣僅依賴于知識的傳播和認知。對當代大 學生來講,“孝”不只是一種倫理道德的理論,更需要在行為中表達,只有通過踐行才能使 之得到真切的詮釋,知行統一是“孝”的最高境界。因此,在現代孝道教育中,應當重視對 大學生進行孝行的日常養成教育和訓練要教育大學生從日常生活的細節出發,體會現代孝道 的真諦。

參考文獻:

[1]劉慧敏,劉余莉.孝親觀念的現代意義[J].理論學刊,2005(3):70~72.

篇4

一、高職護生孝道教育的意義

1.有利于護生感恩意識的加強。感恩意識是指人們感激他人對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設法報答的內在心理要求,是一種普遍存在于人類社會中的行為規范和基本道德。可是目前大學生中這種意識卻很薄弱,他們對家長和社會給予的愛認為是理所當然的,而由此衍生的是不懂感謝、不愿感激、不會感動的冷漠意識。要改變這種心理偏差就得努力提高他們的感恩意識。只有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的人,才能真正地感恩社會和報效社會。

2.有利于護生學習動力的提高。學生的學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是受學習動機的支配。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而這種動力系統中學習態度又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一個有孝心的學生能真正理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含義,她們為了“悅親”,讓父母揚眉吐氣而激發更大的學習動力,從而自覺刻苦地學習,用好成績報答父母進而報答社會,讓望子成龍的父母得到最大的滿足與快樂。

3.有利于護生擇業觀念的優化。有關專家指出,目前大學畢業生就業觀念存在一定的偏差、就業能動性不高。據中國老齡科研中心調查,我國現有30%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養,這些到了就業年齡的年輕人總是以薪水少等種種原因為理由,不升學、不工作,逃避就業壓力,將父母作為經濟來源,使得“襁褓青年”的隊伍不斷擴大,被媒體稱為“啃老族”。這樣不僅會給父母帶來經濟負擔和心理壓力,從長遠看,會使社會的和諧穩定面臨新的考驗。而一個有孝心的學生,為了早日減輕父母的經濟負擔和心理壓力,她們會擺正擇業心態而積極就業,以正確的自我評價和擇業觀念對待畢業后的工作待遇問題。

4.有利于護生職業愛心的形成。孝道要求將家庭的人倫關系延伸到廣大社會中去,也就是說孝雖然原為奉養父母,但卻可以拓展為家國天下的一種精神依據。所以孝的本質其實就是一種“愛與敬”的情感和行為,體現著人性中的真善美。而這些恰恰就是從事護理專業的人必須具備的職業情感。因為護理就是一種愛的事業,它包含了崇高的使命和責任;決定了無私的奉獻和關愛。所以在護理教育中融入孝道教育很有時代必要性,當護生學會把自己的愛心、孝心化為行動時,將來在工作崗位上就能自覺地以火熱的青春來詮釋南丁格爾無私的博愛情懷,并用誠摯的真愛來演繹護理事業的平凡與偉大。

5.有利于護生責任意識的培養。護士的責任有雙重含義:一是面對寶貴的生命時,護士的責任是嚴肅的。護士的服務對象是人,是生命。護士值班時負責的是全病區幾十條生命,且寶貴的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稍有疏忽或懈怠,都有可能給生命造成永遠無法挽回的損失;二是面對細微的護理工作時,護士的責任是瑣碎的,是做好每一件小事、滿足病人的每一個合理要求。護士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表情,都可能帶給病人不同的感受,都與護士的責任息息相關。而孝作為社會責任意識的源頭,對護生責任意識的建立和強化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6.有利于護生友善關系的推動。“孝”不僅是形成現代和諧人際關系的基礎,也是形成良好社會風尚和安定的社會秩序的重要精神支柱。中國社會的人際關系都是以孝道為基礎而展開的,發自于人的仁愛之心,始于愛父母,推及于兄弟之愛、宗族之愛、師友之愛、國家之愛。所以孝道教育就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做到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愛同學、愛老師、愛人民、愛國家,以孝德擴展仁心、以謙虛對待他人,從而營造出團結友善的和諧環境,促進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

二、高職護生孝心缺失的表現

1.不體恤父母。體恤父母、孝敬父母是我們人類共同而高尚的情感。然而有少數學生卻不懂得體恤父母。其主要表現為:一是攀比與超前消費。他們一味的追求享受和滿足自己的虛榮。甚至有些學生家境并不富裕,可看見別人有手機和電腦,自己也得有;別人過生日下館子自己也不落后,心安理得用父母的血汗錢供自己奢侈;二是心中不惦記父母,出門在外從來都不及時地向父母報平安,忍心讓父母擔憂。每月的手機費都不少,可是打給父母的卻寥寥無幾。

2.不關心他人。孝是形成現代和諧人際關系的價值淵源,是形成和睦社會風尚的精神措施之一。缺乏這種孝心的人就會缺失應有的愛心和同情心。比如有些同學就自私自利,凡事都只希望滿足自己的欲望,卻看不見別人的需求,很少設身處地地替他人著想;缺乏同情心,不愿為別人做半點犧牲,不關心他人痛癢。他們只要集體照顧,卻不講集體紀律,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為中心,否則就感到委屈、受不了,心目中充滿了自我而沒有他人。

3.不感激社會。感激自古以來都是人類的一種道德記憶。它在人們的行為中注入了人格的要素,“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這些綿延數千年的古訓皆在告訴我們:人要學會感激、學會回報。可惜有些學生不懂得這個道理,她們養成了只想索取、不思回報的不良習慣,把來自于社會的關懷和學校的關愛視為一種理所當然,很少被感動,冷漠麻木。甚至于有些同學一邊享受著國家和學校給予的助學金和困難補助,一邊牢騷和抱怨,心無半點感激之意。

4.不愛惜自己。古人云: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珍惜自己就是孝順父母。要知道一個生命的誕生不容易,順利地成長更不容易,這其中浸透著父母多少的心血和艱辛。可是有些學生卻不懂珍惜,經常夜不歸宿,通宵達旦地泡在網吧里消耗生命,還有些學生只顧自己追求刺激,經常將自己置身于不安全的險境,從不考慮父母與老師的擔心。更有甚者有時為了不值得的人或事而損毀自己的身體甚至生命,表現出對父母、對生命極端的不負責任。

三、實施孝道教育的對策建議

1.精心打造孝道教育的平臺。利用學生接受學校教育的主要方式,將課堂教學逐步融入孝道教育,具體方法:一是將“孝道”教育納入學校主體建設的行列,抓住“兩課”教學主渠道開展孝道教育,結合古今“孝親”典范增強護生對民族文化身份的認同,提高她們的感恩意識和孝敬行為。繼而把愛父母、愛家庭的感情擴大到愛他人、愛社會、愛祖國的崇高境界,最終達到道德的升華;二是學科互相滲透,即各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本學科的教學特點,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孝道思想,針對護生的職業特點,把孝道教育有機地滲透到教學活動中。在課堂上用生活中所見所聞的生動實例進行孝道教育,臨床學科更是可以經常列舉醫院中那些精心守護在父母病床前的孝子的感人行為進行情感教育;三是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和內在體驗,通過讀、寫、做、評的反復實踐,將孝道教育具體化、細致化,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四是充分開發和利用傳統節日的教育資源,以傳統節日為載體統一設計,多途徑、多層面、多角度地實施教育活動。

篇5

(1月13日《京華時報》)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學校舉辦“孝敬文化節”,按理說應該是件好事兒。從新聞報道來看,參與的學生和家長,都覺得“學校這么做,效果很好,讓他們感動”。然而,專家和輿論似乎不這么看,一來質疑這是“搞活動、作秀”,孝敬文化不是一個“節日”就能夠建立起來的;二來質疑跪拜儀式違背“相互尊重、人格平等”的現代權利觀念,這種方式違背了孩子的意愿,違背了《未成年人保護法》。

在一個多元的社會,有異見很正常。對舉辦“孝敬文化節”的學校來說,也應該重視所有的異見,并吸納其中的合理建議。對質疑者來說,質疑往往比建設更容易,更容易“攻其一點,不及其余”,以“片面但深刻”的形式出現。但是,建設需要承擔責任,而質疑往往不需要。所以,建設者應該淡定,要對異見進行鑒別;而質疑者,也應該盡可能做“建設性的批評”,而不應該為了質疑而質疑。

將“孝敬文化節”質疑為“活動、作秀”,也沒有錯,但問題是,究竟有沒有“活動、作秀”是必要的,如果沒有,那么,我們所有的儀式都應該取消。儀式是有作用的,至少可以起到提醒、倡導、營造氛圍的作用,但儀式不是萬能的,以“孩子的恒久孝心、孝行”來質疑“孝敬文化節”本身,就是“矛”和“盾”沒有對上。如果要否定“孝敬文化節”,應該的邏輯是論證它有弊無利,或者弊大于利。

至于說“孝敬文化節”中的跪拜、漢服,我們在批評的時候,不應該忘記這是在“節日”上,而不是在平時生活中,具有特定條件和情境。實際上,古往今來,縱橫中外,所有的正規儀式,都并非完全生活化的,都有其特殊的形式。意義其實很簡單,就是要通過儀式中的“另類”來震撼心靈,讓人們記住,并喚醒和激發人們的思考、反省。當然,在“孝敬文化節”中,是否有更現代、更好的替代方案,是另一回事情。

篇6

[關鍵詞]山歌;孝道;養成教育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9-0084-02

我校申請參加了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重點(A類)課題《誦讀經典詩文 提高人文素養和語文素素養》的深層次研究――《用山歌唱孝經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研究》。我們依托我校是“山歌、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的優勢,以山歌為載體,對學生進行孝道教育,促進學生良好品質和習慣的養成。下面就此談談我們的一些看法、做法和點滴體會。

一、歌唱孝道,意義深遠

1.孝道教育,勢在必行

“孝”是民族倫理道德的精華,在《論語》和《孝經》等書中都記載了這方面的大量言論。“孝”一直是炎黃子孫尊崇篤行的美德,被視為為人處事品格的具體體現,是不可缺少的立身之本。《孝經》中記載:“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認為,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孝行,是德行的根本。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對于今天來說,倡導孝道文化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如今的青少年對于中國傳統道德知之甚少,出現了許多人格上的偏差,普遍存在著以我為中心的傾向,對家庭長輩和社會給予的愛認為是理所當然的,而由此衍生的是不懂得什么是感恩,對弱勢群體更是漠不關心。 “傳統孝道教育的缺失是孩子產生種種偏差心理的源頭”,不少專家做出了這樣的總結。社會和家長都呼喚孝道的回歸,而學校教育一直以來卻缺少系統的孝道教育。將孝道教育納入中小學生思想道德規范,有其時代的必要性和現實的緊迫性。我們選擇用山歌唱孝經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其目的也正基于此。

2.山歌傳唱,生動活潑

宜州是歌仙劉三姐的故鄉,劉三姐的山歌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人們用山歌傳遞感情,開展社交活動,凡婚喪喜事、談情說愛、結交朋友、農事活動都唱山歌。山歌歌詞多是方語言,概括凝練又新鮮活潑,生動優美、委婉秀麗又富有形象,純樸感人又含蓄纏綿。山歌的音調富有江南特色,樸素簡練,清新流暢,易記易唱。我校是自治區級“山歌、彩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通過開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傳承活動,近年來宜州市唱山歌蔚然成風,山歌已成為當地廣大干部群眾交流思想、傳播文化、聯絡感情、增進友誼的橋梁和紐帶。我們因地制宜,把孝經編成山歌,用山歌傳唱孝經,宣揚孝道,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培養學生的孝道,讓學生在唱山歌的同時,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長輩、關愛他人、回報社會,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與語文素養。這既是學校課題研究的開展,又是我校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徑,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一環。我們以電影《劉三姐》中耳熟能詳的曲調為基礎,結合當地十多種優美的山歌調子,自編孝道山歌。我們請市文化館專業老師、當地山歌王及我校音樂教師等教授富有地方色彩的山歌曲調,進行創編山歌的培訓,鼓勵全體老師、中高年級學生及家長等參與到編創、傳唱山歌的行列。通過傳唱山歌,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孝經用來編山歌,一人唱來萬人和;傳統文明添異彩,和諧風氣遍全國。”“孝經山歌好教材,古為今用新境界;千人萬人同聲唱,文明新花遍地開。”這一教育形式,得到老師、家長和學生們的喜愛和贊賞。

二、解讀孝經,獨辟蹊徑

我們對學生進行孝道教育,指導學生對《孝經》進行通讀,引導學生從十個方面對《孝經》的孝道思想進行一一解讀,從十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孝”的詮釋,引導教師、家長、學生創編孝道山歌。如“孝養”。“孝養,孝而養之,如鴉反哺,以報德之心還養育之恩。”《孝經》中就要求子女對父母做到“生則養”“生事之以禮”,要保證父母的物質生活條件,使他們的晚年生活衣食無憂。孟子認為,孝養是孝道的基礎,孝教是提升人們對孝道的認識和實現孝道的主要途徑。我們有編創的山歌這樣唱道:“樹高萬丈不理根,葫蘆結果不忘藤;人生在世莫忘本,莫忘父母養育恩。” “華夏文明幾千年,傳統美德代代傳;贍養老人盡義務,父慈子孝兒孫賢。”再如“孝廉”。“孝廉,明孝知廉,如通江河,互為相助。”孝即尊祖齊家;廉即耀祖立名。其義大同小異,故孝者易廉。孝,指孝順父母;廉,即廉潔、清白。古人講“不受”曰廉,“不污”為潔,就是對父母要盡孝,做人要清白,辦事要廉政。我們編創的山歌這樣唱道:“養兒就盼兒成人,為黨為國盡忠心;慈父面前有孝子,強將手下無弱兵。” “盡孝就要講清廉,不能一味講金錢;清清白白過日子,無茶喝水心也甜。”

三、培養孝道,形式多樣

1.開展孝道教育,進行知行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主張“知行統一”,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結果,只有深知,才能篤行。在具體實踐中,我們開設“孝道課程”,落實教師、落實時間、落實校本教材。孝道教育還應落實到思想品德課或思想政治課中,還可滲透到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去,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式的熏陶教育,讓廣大學生都能知曉、理解,從而最終自覺支持孝道教育。通過知性的教育,使學生在認知的過程中交流、體會、感悟、思考,做到情與境合,意與神會,最終心靈得到洗滌與升華。

2.創設教育情境,引導踐行孝道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們的教育應當使每一堵墻都說話。”為此,我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做法就是“讓每一堵墻會說話”,建設了50多塊宣傳櫥窗,布置富有精辟的孝道名言語錄、經典的孝道故事等。這些無不啟迪智慧,催人奮進,營造了濃厚的人文教育氛圍,在這樣環境的熏陶下,學生更加知書達禮,書卷味兒更濃了。在學生對孝文化取得認同并對孝道典型產生感情共鳴的基礎上,我們還通過創設一些有利的教育情境,諸如利用“感恩節”“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教師節”“重陽節”“國慶節”等節日,強化學生的親情意識和敬老觀念,還通過開展以“孝敬父母――做人的責任”“感恩?孝道”為主題的征文競賽,給父母送生日賀卡,為父母算筆我的人生帳,對父母說句感謝的話,為父母做頓飯菜,與父母擁抱,給父母洗次腳,與父母談次心,承包幾項家務勞動,唱首感恩歌曲等等有意義的活動,使個體學生在自己的實際行動中,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理解父母、體貼父母、孝敬父母,讓每個學生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和養育之恩,引導他們在學習生活實踐中通過一點一滴的行動來回報父母。

3.促進道德遷移,提升綜合素質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創辦的巴甫雷什中學大門口寫上“要愛你的媽媽”作為校訓,他說:“如果一個孩子連他的媽媽也不愛,他還會愛別人、愛家鄉、愛祖國嗎?愛自己的媽媽易懂易做,也能為日后進行愛祖國、愛人民的教育打下基礎。”如果學生真正懂得了對父母奉行孝道,由此推而廣之,就會為其他親人付出愛心,為一切素不相識的人施以善行,為班級、學校、家鄉作出貢獻,最后升華為對社會、祖國、民族的責任感,從而,升華了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學校各班級開展讀孝道書籍,講古今孝道故事,排演山歌唱孝道節目,開展孝道主題班會,評比“十佳”孝星活動等,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4.加強家校配合,構建教育網絡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社會。父母的示范作用給子女的影響巨大。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學生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我們一定要注重家庭與學校兩者之間的有機配合,把學校的系統教育與良好的家庭教育組成有機的整體,構建一體化開放式的孝道教育網絡。一方面,我們要建立定期家訪制度,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準確把握學校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要求家長在家庭生活中要以身作則,在孝敬父母、文明禮貌等方面為子女做出榜樣,提高家庭的整體思想道德。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古人也說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長的品德修養、教學藝術、個性心理無時無刻不在感染著孩子。正如泰戈爾所言:“不是錘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美。”同時,要求家長及時觀察注意子女的言行舉止,發現有違孝道教育要求的不文明行為時,應及時教育糾正。再者,我們發動家長參與親子吟唱孝道山歌等孝道系列主題活動,加入編創山歌的行列,與學生共同創編山歌,這對學生的孝道教育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5.構建和諧關系,促進社會和諧

對學生進行孝道教育,在和諧校園建設中具有積極意義。我們通過山歌傳唱,對學生進行孝道教育,有利于構建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孝是形成古代和諧人際關系的精神力量。中國的孝文化特別重視家庭和睦,兒子要對父母盡孝,兄弟之間要講究孝悌,同時重視親戚關系和宗族關系,也特別重視師友關系,因為人的精神生命往往來源于老師,擴大充實于朋友。它始于愛父母,推及兄弟之愛、夫妻之愛、親戚之愛、宗族之愛、鄰里之愛、師友之愛、國家之愛、人類之愛。所以說孝是增強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基礎。人間充滿愛,社會勢必和諧。同時,孝是形成和睦風尚、保持穩定的精神措施之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切人際關系均是以血緣宗法為基礎展開的,孝成為古代社會一切人際關系得以建立的精神價值基礎。在古人看來,一切人際關系均是基于父子關系而發生的,從精神機制上看,儒家文化就講求一個“推”字,要推己及人,要行忠恕之道。因此,我們在學校傳唱孝道,如果每人都能像愛自己父母那樣愛同學、愛老師、愛班級、愛學校,就一定會營造出團結友善的和諧環境,促進學校仍至社會的和諧、文明、穩定和安寧。

篇7

關鍵詞:孝道;生命價值;生命教育;啟迪意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2)01-0131-02

近年來,我國許多學校盡管已在關注和推行生命教育,但他們所關注的依然主要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應當說,青少年突遇挫折或打擊后就選擇以終結自己的生命作為解決方式的做法表面上看是由于他們缺少磨礪、心理素質差等原因造成的,實際上背后隱藏的卻是他們最基本的責任心――孝心的缺失造成的。孝作為一種最基本的親情倫理,它是人們一切責任行為的最為內在和最為深刻的心理動因,它體現出的是一種最為真切的對生命的關懷。在孝道中雖然沒有生命教育的概念,但卻無處不充盈著生命教育的思想、智慧和要求,因此,它對我們當前進行生命教育有著特別重要的啟迪意義。

一、“孝”字中承載著生命的意蘊

漢字是一種特殊的信息載體,堪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化石,許多文化與思想觀念都沉淀其中。在中國,自從有了人類社會就有了關于孝的文化,所以“孝”字是出現較早的漢字Z-。最早的“孝”字見于33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后來在《詩經》和《尚書》中也多有出現。關于“孝”的寫法有多種,其中包括金文、小篆、隸書、楷書和行書。但無論何種字體,“孝”都是一個形聲會意字。從象形角度看,孝字上為“老”、下為“予”,上一代與下一代融為一體。從會意角度看,孝字中“老”與“子”相連的構詞形式意味著生命的傳承:“老”扶“子”頭,“子”承“老”身,這一結構既可被理解為“子”是“老”的拐杖,子有責任、有義務對“老”施以贍養和照顧,又可被看做是“老”在用飽經滄桑的手撫摸著“子”的頭,向晚輩囑托著生命傳承的責任,傳授著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正是基于這樣的意蘊,故《爾雅?釋訓》解釋道:“善父母為孝”;許慎《說文解字》中則解釋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從子、子承老也。”從“孝”字創生的本義看,它所要表達的就是生命與生命的鏈接,目的是實現生命系統的無限延續。這種初始含義在儒家早期的經典里也留有痕跡。孔子說:“父母生之,續莫大也。”(《孝經?圣治章》)孟子說得更清楚:“不孝有三,元后為大。”(《孟子?離婁下》)宋金蘭先生對“孝”字的字義進行了一番考察后認為,“‘孝’的原始字形傳達的信息是男女交合,生兒育女”。周予同先生在上世紀20年代經考證后也認為,孝與生殖崇拜有密切關系。多數觀點認為,追求對生命的自然傳承是中國古代關于生命意識的重要內容,是孝的基本內涵之一。

當然,“孝”字本義中不僅是單純的對生命的傳承,而且也包含了生命的價值。老與少互為存在的條件。可以說,“孝”字向我們展示了孝道中所具有的最原始和最質樸的生命意蘊。正是通過對“老”和“子”的這種原發性的生命關系的延伸和提升,才形成了內涵豐富、博大精深且具有中國特色的孝道文化。

二、孝道觀念中對生命及其價值的關注

人作為一種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的動物,他們很早就開始思考自身存在和其生命本源的問題,從而也產生了生命尋根的意識。早期的天地崇拜和祖先崇拜觀念就是生命尋根意識的產物。后來,人們又將迫尋生命之源的意識轉化為對現實中的人的生命的關愛。“生我者父母”,這句流傳千百年的民間俗語,道出了父母給予了自己生命這一最樸素的事實,所以作為獲得此恩澤的后人,理所當然地要回報先人。正是在這種生命尋根和生命關懷的過程中,“孝”的觀念得到生發、擴充和傳承,孝道也就成為了中國古人對人的生命活動的自覺意思的體現。為了提倡孝道,古人明言:“知為人子者,然后可以為人”,意思是說懂得了自己作為“人子”應盡的孝道,那才談得上是一個真正的人,才算是一個有人性的人。中國古人認為,人和動物的區別,最為重要的不是在生理上,而是在心智上,只有具有了人所特有的社會意識和情感,才算是真正區別于禽獸,才能說是有了人性。因此,能不能理解孝道,實施孝道,便成為衡量一個人的生命價值的標尺。

從狹義看,孝道觀念中包括了三個層面的內容,即崇拜和祭祀祖先、對父母的孝養以及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對祖先的崇拜和祭祀是對過去生命的一種追思;對父母的盡孝是對現在的生命的珍視與關愛;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則是對生命能夠得以延續的一種期望。在以家庭為單位的古代社會,人類的生命正是通過在這三個環節中的不斷流動才得以傳承與提升的。孝所指向的不僅是個體生命的存在,而且也是家族生命系統的存在,華夏先民正是從這種祖祖輩輩、子子孫孫的生命之流中才感受到了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和人生的喜悅的。隨著歷史的延續,這種生命價值觀被逐漸積淀為一種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生兒育女、傳宗接代更成為保持家族生命興旺的重要手段,也成為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種責任。

從廣義看,孝道還被擴充為是對人的一種最基本的倫理要求,成為一個人立身處世的道德準則。從孝敬父母到為人處世,它貫穿了人的一生,包括了人的所有簧的行為。《孝經》中早就說過:“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這即是說,~個孝順的人,他對他人和社會必然會有一種善良和仁慈的心腸,因為這種愛心是可以被放大、被擴展、被外化的。這就是過去人們所說的“百善孝為先”,就是為什么說“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的道理。在這里,孝包含了個人、家庭與社會在內的一切做人的道理,孝不僅是一個人心靈和諧的最基本的元素,它也是社會上家庭和諧、社會和諧與天人和諧的基礎和起點,進而可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至高目標。

三、孝道教育與生命教育在本質上的契合

孝的本質可以說就是生命論。人們通過對父母的盡孝,可以深切地表達對自身生命來源的尊重與關懷。古人將“孝”與“文”組合為一個“教”字,即說明古人在將教育看做是“孝道教化”。而且自古以來的關于孝道教育中的孝就不僅僅是針對父母的一種孝行,而且更包括了從敬愛父母到關愛他人、從完善自我到報效國家,從而就全面提升了生命的價值。這與由西方率先提出并加以倡導的生命教育相比,就具有了更廣泛的意義和更開闊的視野,并且也更符合我們民族的文化心理。

首先,孝道教育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愛護自己的身體,要珍愛自己的生命。《孝經》記載孔子所言:“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呂氏春秋?孝行》中說:“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不虧其身,不損其形,可謂孝矣。”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父母賜予的。沒有父母的賜予,就沒有子女的一切。孝敬父母是孩子對父母的感恩,如果一個

孩子的心中真正裝著父母的牽掛,他就會特別愛護自己,就會對自己負責也對父母負責。因此,善待自己身體便是對父母的尊重,是對父母的敬孝之始。在孝道觀念中,生命不僅是自己的,并且也是父母、是家庭、是社會乃至是宇宙的。任何一個人的生命都是由其父精母血孕育而成的,同時他也要繁衍子孫后代。這就使人的生命與其前輩建立起了關系,也與后輩不可分。人只能生活在社會之中。人生話在社會,他就必然要與社會上的其他成員結成復雜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離開了社會,離開了他人,一個單獨的個體將是無法生存的。現在,一些青少年片面地認為,自己的生命是屬于自己的,把自己的生命當做是純粹的自然生命來對待,甚至可以由自己來隨意處置,忘記了父母的生養之恩,因而上演了一個又一個的“白發人送黑發人”的不孝的悲劇,這是極其不負責任的,也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篇8

關鍵詞:孝道思想 高職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論語》 傳統文化

1 他山之石:關于《論語》中的孝道思想

“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區區二十字卻道出了孝道的精髓,即:一養,即贍養父母。二敬,即敬愛父母。三安,即不給父母帶去煩惱。四終生孝敬。

1.1 春秋時管仲提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可以看到沒有基本生活的滿足就無從談及孝道了,故而盡孝道首先要能夠做到物質上贍養父母。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1]意思就是說:子女侍奉父母能經常和顏悅色是件難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勞;有好吃好喝的,讓父母享用,僅這樣就可以認為是孝了嗎?從孔子的疑問中就可以知道,孔子認為僅僅有這些是不夠的,要孝敬父母肯定要做更多,那么更多的是什么呢?《論語》中對這個問題又做了進一步的闡釋,即“敬”。

1.2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1]意思就是說:現在稱作的孝,是僅僅能供養父母就行了。然而就是狗、馬也能得到人的飼養;如果沒有對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贍養父母和飼養狗馬有什么區別呢?在此,孔子認為僅僅供養父母還是不行的,除此之外,還應該對父母懷有一片孝敬之情。也就是要注意養父母之心,從內心深處敬愛父母,讓父母生活的心情舒暢。里仁篇第十八講到,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1]意思就是如果發現他們有不對的地方,應該婉轉地規勸,如果父母沒有聽從的意思,仍然應當恭敬的侍奉,不要冒犯他們,盡管內心憂慮,對父母卻不怨恨。

1.3 除了“養親”、“敬親”,孔子認為要做到真正的孝,還要注意“安親”,要做到弗辱。[1]也是孔子提及的安親的重要內容。

1.4 里仁篇第二十講到,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1]意思就是說:父親在世時,因為兒子不能享有獨立行動的權力,所以只觀察他的志向,父親去世之后就要看他的行為,如果他能長時間地遵照父親生前的道德規范而沒有改變的話,就可以稱他是孝子了。孔子總結性的指出:“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三”是虛指,指很長的時間,甚至是一生,所以筆者覺得這是孔子所認為的敬父母的最高標準了,同時也是終身孝敬的難能可貴之處。

2 玉石之契:《論語》中的孝道思想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關聯

2.1 孝道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之根本。百善孝為先,遵守孝道、踐行孝道是一個人格完善的重要環節,沒有健全完善的人格,就無從談及愛人與愛國,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進人與社會的全面發展,為國家的發展培養合格的人才服務,因而孝道教育在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當為根本。

2.1.1 孝道是人道德素質的邏輯起點。在中國古代社會,孝被看作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孝道確實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和起點。孔子認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身體力行的法則。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已經注意到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要把學生培養成道德高尚、人格完美的人,最重要的方式是進行孝道教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2]一切善行和精神建設都出于對別人的關系與愛護,作為子女最先接觸的思想就是父母的愛,從父母身上獲得母愛或父愛,而今再融發出子女對于父母的以及其他人的愛。如果沒有對于父母的基本孝道,其也不可能對他人具有憐愛之心。孝是人之道德之基,也是精神文化境界之淵源,當今許多的教育學家對于孝道進行了精神層次分析,明確進行孝道教育是進行愛國教育的第一步。

2.1.2 孝道是人際關系的價值基礎,是社會和睦的精神支撐。在我國傳統社會文化建設中,人際關系遵循血緣以及宗法原則而進行,人們的精神文化建設遵循一個“孝”,孝道是我國傳統文化建立的基本,儒家思想所追求的文化精髓就是要將血緣之愛推及他人,以對于父母之愛的善行對待他人,那么一定會形成一個充滿相互愛護的文化氛圍,人們之間的關系也將和藹相處。因此當今社會的人際關系要借鑒與吸取儒家思想,建立一個充滿愛心的社會,人們相互之間充滿著愛心與關愛,對待老人要像對待自己的父母,對待兒童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多為社會盡一點責任,因此要以孝道為思想精髓,正確處理人際關系,促進精神文化建設,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2.2 孝道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的軟肋。當前,學生群體的孝道缺失現象,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可以說這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視對孝道思想的教育不無關系。

2.2.1 學校孝道教育的重視不足。學校是學生的第二教育場所,學校對于學生的道德素質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學校對學生道德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過分強調學生政治理想層面與專業文化的學習的教育,而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明顯不足。首先,有些學校雖然也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課,也曾講到孝道,但教育形式古板生硬,學生對所講孝道內容并不能很好的領會掌握;其次,除了略微提到孝道的相關知識,思想道德課更多的是向學生教授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無私奉獻等高層次的道德要求,卻忽視了對父母盡孝的基本的道德教育;第三,學校的道德教育體系并不是非常規范,關于孝道教育的內容與形式也沒有從制度層面進行規范,這就使得學生的道德修養略顯不足甚至是缺失。

2.2.2 學校孝道教育的知行脫節。學校在進行孝道教育時過重于理論環節的教育而忽視孝道實踐,重點考察學生的孝道理論,而不重視對于學生實踐孝道的引導,不能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實踐主體作用,這是目前孝道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文化知識水平的提高,當代人對“照顧父母”、“尊敬父母”和“體貼父母和令他們開心”有著很大的認同性,但是不可忽視的是我們在身體力行方面卻不能讓人滿意。道德教育由于考察評價存在靈活性,因此學校在開展孝道教育時也只是教育學生如何進行孝道以及孝道的意義等,而對于孝道的具體實現形式以及孝道實踐效果忽視評價,同時學校對于孝道教育的形式也過于死板,缺乏創新性的內容,學生在利用孝道知識時他們采取的方式也過于死板,造成學生對于孝道的實質沒有深刻的領會,容易誤導學生,因此目前大部分學生都知道要對父母孝順,但是卻認為孝順要在父母老了之后才能進行,因此目前學校開展孝道教育模式會導致學生孝道認知和孝道踐行的脫節。

3 攻玉之用:《論語》中的孝道思想對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啟示

內容是孝道教育的核心和靈魂,以《論語》中的孝道思想為鑒,我們要不斷豐富完善孝道教育的內容體系,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筆者認為,孝道教育的內容主要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 能養:養父母之身。所謂能養,就是教育學生盡孝道首先就是要對父母進行物質贍養,讓父母吃飽穿暖,保持身體健康,這是盡孝最起碼的要求。首先,學生應當明白要做到善事父母,盡孝道,首先就要做到能夠養親。父母老了以后,他們的勞動能力就會降低,他們就沒有自食其力的能力了,同時加上疾病的困擾,此時需要子女要進行贍養義務,以孝心盡父母養育之恩。其次要對學生進行養親的方式教育。一般說來,對父母的物質贍養應包括經濟資助和生活照顧。但由于學生在經濟上還沒有獨立,還沒有能力對父母進行經濟資助,因此學生所能做的就是在生活上應盡量照顧父母,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生病的時候應隨侍在側等,這些都能體現出子女的孝道。

3.2 尊親:養父母之心。所謂尊親,就是教育學生除了養父母之身,還要注意從內心深處敬愛父母,讓父母生活得心情舒暢,這是盡孝更高一層次的要求。首先,應使學生了解孝道中“敬”的重要意義:《論語》為政篇第七講到,“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1]孔子在這里突出了一個“敬”字,要求子女對父母盡孝心,應該和顏悅色、真誠坦蕩,盡孝道不僅是物質上的贍養,更是一種精神溝通和心靈撫慰,做到這一點最重要也最困難。《孝經》中也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這說明孝的最高境界應是尊敬父母,給予情感上的關照,而養只是最基本的要求。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生活極大豐富,“養”已經不是我們面臨的緊迫問題了,隨著空巢現象這一問題的日益凸顯,老年人的精神訴求已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話題。尤其是對尚未經濟獨立的學生來說,精神上盡孝道是他們的主要形式,因此更要把握從精神上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其次,教授了學生尊親的重要性之后,還要注意教授如何來踐行尊親,要做到尊親,就是要尊重父母,關心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了解他們的心理、情感和需求,尊重他們的經驗、意見、建議和決定,給予父母充分的愛和情感支持,使老人在精神生活層面上能夠體會到子女的一片孝心。

3.3 感恩:孝道的靈魂。子女對父母的孝道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子女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從這一點上來說,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是進行孝道教育的情感基礎。因此要從子女和父母的情感聯系入手,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進而培養起學生的孝道。此外,我們不僅因父母、妻子、兒女給我以關懷、愛護、幫助、照顧、支持、提攜而感恩,還要對鄰里、親戚、朋友和社會中的人表示感恩,更要感謝社會給我們的一切。“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應當成為個人的基本價值觀之一。

3.4 踐行:孝心成孝行。看孩子孝順與否標準很多,不一定認為孝順的孩子就會給父母磕頭,也不能認為給父母磕頭的孩子就是孝順的。孩子們的孝順不能夠用硬性的要求來要求和管理,我們需要做的是能夠走進孩子的內心,促使孩子們認為孝順是應該的一種很自然的習性,是人們親情的順理成章的表現。孝道不應流于一種形式,更不應該把某些陳舊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強加在青年人身上。孝心只有真正變成一種行動,讓孝心變成孝行,才是孝道的真諦。如何能夠打動學生呢?這就要求我們采取生動活潑、形象感人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在孝道教育過程中要建立針對性的教育模式,對于不同的教育對象其采取的形式、活動內容要有所區別。總之關于孝道的踐行,要避免形式化,也不可搞“形象工程”,要做到求真務實,在學校里可以以各種形式廣泛開展,此外還要注意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相聯系,走出學校的小圈子,在各種社區、公眾場所開展有組織的志愿者服務活動,進而為整個社會孝道體系的建立做出努力,孝道教育要從小事入手、正視對于學生的孝道意識培養和孝道行為習慣的錘煉。

參考文獻:

[1]文選德.論語詮釋[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70,69,162,

163,164,69.

篇9

【關鍵詞】兒童 道德品質 教育 引導

一、影響小學生道德品質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主觀因素,即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對其道德品質發展的影響。

1.智力的發展直接影響著小學生道德認識的水平。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道德意識的發展同智力活動的水平有密切關系。他認為兒童和青少年的道德意識經歷了“他律”到“自律”的發展道路。他認為,小學生的道德判斷屬于他律的道德判斷,具有前運算的性質,它意味著責任和價值取決于法律或命令的本身,與其跟同伴或成人的關系無關。

2.意志的發展直接影響著小學生道德意志發展的狀況。眾所周知,僅有道德認識不一定能產生道德行為。比如明知不守紀律不對,但卻不能控制自己;明知遇到壞人要同他斗爭,但卻因為膽怯而逃跑等。可見,意志的發展是道德意志發展的必要條件。

(二)客觀因素,即家庭、學校、社會對小學生道德品質發展的直接影響。

1.家庭對小學生道德品質發展的影響。家庭是小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幾乎天天都離不開。父母是小學生經濟生活的供給者,學習、思想、生活的監護者,幾乎天天都要接觸,天長日久,耳濡目染,言傳身教所造成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和兄弟姐妹,是小學生接觸最多,最容易產生影響的家庭成員。因此,父母、兄弟姐妹道德品質的好壞,對小學生有直接的影響。

2.學校和班集體對小學生道德品質發展的影響。有關研究表明:集體主義定向對小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有良好影響。它使學生較容易掌握道德行為準則,使學生較易成為社會活動的積極分子,并較好地做到言行一致。具有集體主義動機的學生自我調節道德行為的過程也較快,較有成效。

3.社會環境對小學生道德品質發展的影響。社會環境遠比家庭和學校環境復雜,在小學生道德品質形成中起作用的因素也就更多。一般認為,對小學生影響最大的是他們的社會交往關系。學生渴望廣交朋友,朋友的選擇則是十分重要的。和幼兒相比,小學生逐漸擺脫了對成人的依附關系,并從成人的權威影響下獨立出來。他們有了苦惱,首先向同齡朋友訴說,有了歡樂也首先和同齡朋友共享,有什么知心話也是先向同齡朋友傾吐。

二、小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培養的教育與引導

(一)發展智力,提高對道德概念和道德行為準則的理解水平。

1.重視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有針對性地施教。對于接受主體來說,不同年齡、不同認知水平、不同個性心理和情感體驗以及所處的不同環境,都可以影響其受教過程。

2.引導小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調節。小學生對自身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不斷進行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調節,是其對一切道德概念和道德行為準則的理解的保證。

3.創設各種道德情境讓學生去判斷,去體驗,去付諸實行。為了提高小學生的道德理解力,必須為他們創設各種道德情境,讓他們去判斷,去體驗,去付諸實行。在學校生活中,這種機會是很多的。

(二)豐富情感,促成良好的道德情感的發展。

人的情感總是有積極和消極之分的,消極情感多了就容易引發不良的道德情感,積極情感多了則會引發良好的道德情感,這類事實在生活中屢見不鮮。為此,我們應該在可能的條件下,盡量滿足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的要求,并為他們創造健康的生活氣氛,盡量激發他們積極的情感反應,以促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三)增強意志力,提高道德意志水平。

一般的意志力是形成道德意志力的基礎,也可以說,道德意志是意志力在道德行為中的表現。一般的意志力不能自然地轉化為道德意志力,它必須通過道德行為的鍛煉。生活中需要道德意志努力,以促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的事情隨時都可能發生,要引導小學生有意識地在這類情境中鍛煉自己。

(四)發揮學校教育功能,促進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

1.在良好的校風、班風中重陶。如學校、班級均有明確的目標,健康的集體輿論,制定好共同遵守的校規、班規,形成團結友愛、互助合作、好學的富有朝氣的堅強集體,那么就易形成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篇10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非常方便,也非常重要,它具有其他課程不可比擬的優勢,是完成小學德育任務的需求。

(一)層次分明小學語文課本的編寫層次分明,課本內容是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狀況、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來劃分與編排的。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的滲透也有層次之分。像低年級課文中的《劉胡蘭》,就是非常直接地學習主人公在敵人面前堅強不屈的性格;在中年級的課文中,《》則要讓學生學習熱愛人民,憎恨敵人的思想;而在高年級的課文中,《舍身炸碉堡》進一步學習了同志為了廣大人民的利益,甘愿獻出寶貴生命的崇高品質,強調樹立人民利益至高無上的思想。這樣的教學不僅全面,而且層層深入,使學生在學習知識、認識生字的同時,也接受了精神品質的影響。

(二)滲透性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文講解、課外閱讀、作文教學等各個方面的教學,都可以對道德教育進行很好的滲透。其中,閱讀教學是進行德育滲透的一個重要途徑,語文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利用其中的教育要點。例如,在進行課文講解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帶有感情地進行朗讀,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提升道德品質;堅持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可以擴展學生的思想品質和道德情操。作文教學也是進行德育滲透的良好途徑,在寫作教學和學生的寫作過程中,不僅能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提高,還能使學生養成認真、誠實、善思、篤行等優良品質,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思維模式和審美情感。

(三)共鳴性高在語文課文中,好的文章都飽含了作者的真情實感,深度表達了作者的內心世界。作為語文教師,不僅要在教學中對詞語的意思進行講解,還要充分挖掘出滲透在詞語中的真實感情,使學生能夠深刻理解,與作者產生共鳴,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德育滲透的目的。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

(一)利用語言解析進行道德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對語言文字進行講解是一項基本內容,而這也正是開展德育的良好時機。需要強調的是,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時,不能過于注重德育滲透,而忽略了基本的語文教學任務。在教學時,通過分析講解課文中的生字、詞語和句子,使學生在學會這些知識的基礎上,能夠充分理解其中的思想內容、深刻含義以及深厚情感,從而達到基礎教育與德育的有機結合。

(二)利用教材內容進行道德教育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著許多德育內容,但是有些德育內容并不明顯,具有一定的隱含性,這就要求教師要研究教材內容,充分挖掘課文中的德育素材。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賞析文章中的字詞和語句,理解字詞的深刻含義、句式的變換、修辭的運用等,使學生認識并感受祖國語言的豐富多姿以及魅力和妙處。

(三)利用情境感染進行道德教育在進行課文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進行課前預習,在課堂上多介紹一些與課文相關的背景資料,盡力模擬出真實的情境,制造氛圍使學生在課堂創設的情境中進行學習,讓學生能夠更加真實和深刻地體會課文中表達的情感。

(四)利用課外閱讀進行道德教育課外閱讀是進行德育的一個有效途徑,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語文成績,還能培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許多課外文章都包含著大量的德育素材,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利用課外閱讀來滲透德育。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等,向學生推薦適合實際的課外讀物,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去讀書。教師還要加強課外閱讀指導,盡力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讓他們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注重運用評價與欣賞的方法,讓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時得到更多的收獲。

(五)利用課外活動開展道德教育語文課外活動也是實現德育的一個有效途徑。我們的語文教師可以舉辦講故事比賽、辯論比賽、主題演講等一系列活動。在課外活動中,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在真實的感受中提升道德品質。并且這些活動還能使學生的聽、說、讀、寫等能力得到很好的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