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文化的認識范文

時間:2023-11-21 18:14: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孝道文化的認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孝道文化的認識

篇1

目的: 觀察人工氣道應用恒溫濕化的效果,探討應用恒溫濕化氧療的可行性。方法: 將建立人工氣道非機械通氣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50例,采用1.25%碳酸氫鈉用可控式精密輸液管通過小導管根據痰液持續滴入。觀察組50例,使用加熱系統,加熱系統上安裝濕化器,通過濕化瓶的氧氣連接文丘里閥接濕化器入口端,濕化器出口端接螺紋管,螺紋管一端接T形管,T形管下端接人工氣道,另一端與氣道相通,通過濕化器加溫加濕給氧。比較兩組痰液粘稠度的滿意度。結果: 對照組的濕化滿意度少于觀察組,差異有顯著意義(P

關鍵詞:人工氣道; 恒溫濕化; 效果

【中圖分類號】

R91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7-0063-02

建立人工氣道非機械通氣的患者,目前采用的濕化液常溫濕化方法,溫度和濕度達不到生理需求,此類患者如何在氧療過程中達到理想的呼吸道濕化狀態,是臨床護理亟待解決的問題。我院采用加溫加濕器T形管恒溫濕化與常規持續滴入濕化做比較,恒溫濕化效果好,現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入住我院(ICU)建立人工氣道非機械通氣的患者100例,男65例,女35例,年齡為22-81歲,經口氣管插管17例,經鼻氣管插管83例,隨機分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在性別、年齡、建立人工氣道方式、肺部感染、病種、機械通氣時間、一般治療、痰液粘稠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1.25%碳酸氫鈉做濕化液,用可控式精密輸液管排氣后頭皮針剪去針頭,將頭皮針軟管插入氣管導管內5 cm后固定,常規3-6ml/小時持續滴入,根據痰液調整速度。

1.2.2 觀察組: 使用加熱系統,加熱系統上安裝濕化器,通過濕化瓶的氧氣連接文丘里閥接濕化器入口端,濕化器出口端接螺紋管,螺紋管一端接T形管,T形管下端接人工氣道,另一端與氣道相通,螺紋管中間接落水器,用輸液管由濕化器注水孔注入滅菌用水至水位線,調好加溫檔。

1.3 濕化效果判定

結合實際工作情況,制定濕化效果判定標準。

濕化滿意:痰液稀薄,能順利吸引出或咳出,吸痰后玻璃接管內無痰液滯留,病人安靜。

濕化過度:痰液過度稀薄,如米湯或白色泡沫樣,需不斷吸引,聽診氣道內痰鳴音多,患者頻繁咳嗽,煩躁不安,嚴重者可出現缺氧性紫紺、脈搏氧飽和度下降及心率、血壓等改變。

濕化不足:痰的外觀明顯粘稠,常呈黃色并伴有血痂,不易咳出,吸痰時吸痰管因負壓過大而塌陷,玻璃接管內壁上滯留有大量痰液且不易用水沖凈,吸痰時有痰液阻塞吸痰管現象或有可視性痰痂,患者吸氣時呼吸困難,嚴重者伴有煩躁、紫紺及脈搏氧飽和度下降等。

痰液黏稠度參照相關文獻[1]的標準,記錄Ⅲ度患者例數。

1.4 護理措施:

使用過程中注意通過文丘里閥調整氧濃度,使吸入氣流流速合適,既能充分濕化,又能滿足吸入需要;T形管接口上可安裝溫度表進行監測;濕化水不宜超過標記平面,避免加溫加濕不充分;隨時傾倒落水器積水;濕化器及螺紋管每周更換1次。

2 結果

兩組患者濕化效果比較,見表1。觀察組的濕化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

表1 兩組病人氣道濕化效果比較

3 討論

在生理狀態下,主氣管中的溫度為35.3℃,相對濕度為90%,到達隆突后,溫度可以達到37℃,相對溫度為100%[2]。而在自然呼吸中,吸入的氣體在經過上呼吸道時被加溫加濕。建立人工氣道后,病人上呼吸道的加溫加濕作用被破壞,干燥的氣體便可損傷氣管及支氣管黏膜,導致一系列并發癥。常規的人工氣道濕化是20℃左右的濕化液持續滴入,纖毛運動會受到抑制,痰液稀釋度不滿意,容易發生刺激性嗆咳,氣道過敏者還會誘發哮喘發作。從本研究中可以看出, 兩種濕化方法在濕化滿意度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傳統的氣管滴注濕化方法,簡單易行,但人工氣道口直接暴露于空氣中,頻繁的氣管內滴注會將細菌帶入氣管內,增加其感染機會,又由于吸入氧氣與滴注濕化液的溫度為20℃左右,無法達到與人體體溫接近,同時冷刺激引起呼吸道痙攣;采用加熱濕化給氧法,使干冷的氧氣在流入人工氣道口時,得到了近似于生理的溫化和濕化,符合呼吸道對吸入氣體溫度、濕度的要求,減少因溫化、濕化不足所致的人工氣道并發癥[3];而T形管有三個端口,具有三通管功能,能將氧氣、濕化液經三通管合二為一輸入氣道內[4]。

綜上所述,建立人工氣道非機械通氣的患者,使用T形管恒溫濕化給氧,能達到滿意的濕化效果,操作簡單,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志紅,周蘭妹主編. 危重癥護理學. 第 1 版.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 1.

[2] 朱玉梅,一次性濕熱交換器在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中的效果觀察,護士進修雜志,2012,12(27): 2278-2279.

篇2

摘 要:當前,一些中小學的孝道教育在目標定位、內容建構以及教育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要真正實現孝文化的現代教育價值,必須重視孝道教育的文化傳承功能,在內容上與學校德育全面銜接,在教育模式上更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孝道教育 傳統文化 德育

作者簡介:陳建浦,男,浙江省浦江中學,中學高級教師;沈衛華,女,浙江省湖州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

孝道是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如今,面對社會變革、制度變遷、全球化挑戰下的道德困境,傳統孝文化的德育價值再次受到中小學的青睞。許多學校為緩解學校德育的困境,嘗試挖掘傳統孝文化的現代教育價值,將孝道引人中小學教育,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是在具體實踐中還存在一些局限,主要表現為在目標定位、內容體系以及教育模式方面尚未真正體現現代教育理念與價值追求。只有突破了這些局限性,孝文化潛在的現代教育價值才能真正得以實現。

一、孝道教育既要實現道德教化功能,更要重視文化傳承

當前我國正處于快速轉型的社會大變革時期,伴隨多元文化的沖擊,學校德育實效性低下,中國社會道德建設面臨巨大困境。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傳統道德力量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其中作為中國傳統社會道德教化起點和基本內容的孝道,更因其獨特的德育價值受到重視。這是因為作為“德之本”的孝,其最初的涵義是敬親養親,是一種建立在親子血緣關系之上的人倫道德。它既符合人類的自然天性,有利于人類生存和發展,又符合學生尤其是中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需求。同時,孝道作為中國社會基本的道德規范和信條,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積淀,已成為一種文化基因影響著中國人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在中國有廣泛的社會認同度,在各地有豐富的地方資源。將其引入學校德育有利學校開發和利用本土化的德育資源,在一定程度上能破解學校德育遠離學生生活的難題。另外,孝的內涵經過不斷的理論改造與創新,范圍從最初的家庭道德向社會道德、政治道德乃至人類道德拓展。這一獨特的文化特征有利其與學校德育的全面對接,從而在學生道德品質和政治素養的提升以及理想人格的養成等方面全方位地發揮作用。因此,為破解學校德育的困境,許多中小學紛紛把孝道教育納入到學校教育中,希望借助這一中國傳統道德的力量,提升學校德育的效果。

然而,現代學校開展孝道教育的目標又不應止于此,孝文化本身的傳承以及以此為切人點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文化啟蒙是其更重要的目標。學校教育歷來在傳統文化傳承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是教育在社會發展中應當承擔的使命,這一使命在全球化背景下顯得尤為沉重與迫切。這是因為全球化的浪潮在促進文化交流與創新的同時也對民族文化帶來不少的沖擊:異域文化的強勢入侵消解著本民族的文化個性,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念被破壞,年輕一代對民族傳統文化缺乏認同感。民族文化是一個國家的精神內核和文明土壤,是一個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身份標識,是國家走向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基因,也是個體的精神家園和自我認同的精神之根。在中小學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意義重大,它有助于保護、傳承與創新傳統文化,促使年輕一代樹立文化主體意識。而孝文化獨特的歷史地位和文化特征決定了以它為切入點對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啟蒙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孝文化不僅是傳統中國社會的德行標準、政權維護的思想工具,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基石,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民族文化的演進和傳統政治的進程。它不僅是我國傳統社會主流文化儒家思想的基礎與核心,儒家思想的仁、愛、智、信、義都可以從孝文化中找到淵源,而且也是釋、道思想體系的重要范疇。可以說孝文化是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繞不開的內容。同時,經過幾千年統治政權的推廣與強化,孝思想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各層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中國有廣泛的社會認知和生活基礎,這為孝道教育的實施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學校應該通過推行孝道教育,幫助學生認識中國傳統孝文化,并以此為起點了解和認同以孝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來源、精髓和時代特點,形成文化理解力和創造力。

因此,學校德育需要孝文化,孝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又要借力于學校的平臺。學校開展孝道教育的目標不僅是借助孝文化的德育資源來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也要以此為切人點,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力和創造力。當兩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互通共贏時,傳統孝文化的現代教育價值才得以真正全面地體現。

二、孝道教育內容的構建應與學校德育銜接,注重規范性與系統性

孝道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其中的一些內容已不符合時代精神,甚至與當代的主流價值觀相背離。這就需要對傳統孝道進行現代詮釋,賦予其全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語境的表達,才能使學校孝道教育真正發揮德育價值與文化傳承的功能。然而在實踐中,許多學校對孝道的現代解讀往往比較隨意,各行其道。大部分學校把孝道教育等同于親情教育、感恩教育,使孝道僅局限于私德范疇。另一些學校則是從孝道思想中隨意截取部分內容,組成幾個相互獨立的主題,突擊搞幾次活動、作幾場講座,蜻蜓點水,淺嘗輒止。這種對孝文化碎片式的解讀和隨心所欲的肢解使學校的孝道教育零碎而分散,缺乏有機統整,不利于學生全面系統地認識與理解孝文化,更難對它產生文化認同。與此同時,孝文化的德育資源沒有得到有效開發,孝道教育與學校德育無法全面融合,優勢互補,難以產生持續的教育效果。因此我們認為,傳統孝道思想的現代改造必須在系統梳理孝文化內涵的基礎上與學校德育全面融合。

傳統孝觀念經過歷代儒家的理論拓展和統治者的實踐強化,已發展成為一個極為復雜的思想理論體系,內涵極為豐富。這就需要我們對它進行全面的梳理與整合,讓學生理解孝道的產生與歷史發展,以及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領域的影響。孝道思想包括個人修養、家庭倫理、社會倫理與政治倫理等多方面。在教育實踐中,我們既要關注孝的愛親養親的內涵,更要關注如何引導學生將這種具體性的愛親向一般性的愛人轉化,進而愛社會,愛整個人類,愛世界萬物,把孝的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人類價值結合起來。這樣,孝道的德育資源才真正全面地得到開發和利用,而且還能幫助學生系統全面地了解傳統孝道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和價值,以及現代意義及未來趨勢,完成孝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在全面梳理的基礎上,我們應該對傳統孝文化的教育價值進行現代詮釋,賦予其全新的時代內涵,使之全面融入學校德育實踐中。首先,這種現代的詮釋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與我國學校的德育目標保持一致。由于一個國家的傳統文化承載的是一個國家民族最深層的價值追求,是學生核心價值觀構建的重要源泉,因此把傳統文化與政治目標緊密結合在一起是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共同的做法。事實上,正是因為幾千年來,歷代正統學說對孝觀念的道德教化價值進行順應歷史發展需要的挖掘、拓展與完善,才使它得以從最初祭祀祖先的宗教倫理逐漸演變為家庭倫理乃至政治倫理,在中國歷史上發揮提升個人修養、維系家族、凝聚社會,衍續文明的重要作用。在今天,傳統孝道只有被賦于順應時代需求的解釋和理解,才能在當下發揮其潛在的德育價值,才能面向未來綿延不斷。所以,學校的孝道教育必須尋找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內在統一性,把孝道教育與青少年德性養成結合起來,并結合時代文化特征與學生心理需求給予符合現代語境的表達。其次,針對孝文化內容龐雜的特點,為了使孝道教育更好地融入學校德育實踐,我們可以采用“模塊”的理念,把邏輯關系緊密、教育目的和手段相近的內容整合成主題化、綜合化的德育模塊,如規范教育模塊、人格教育模塊和立志教育模塊等,并根據學生認知規律,整體規劃,分階段有序推進。其中規范教育主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讓學生學會關心自我、自然和社會,具體包括生命知識教育、自我保護教育、生活規范教育、學習習慣教育、遵紀守法教育;人格教育是促進學生自身人格的不斷完善,成為現代社會的合格公民,具體內容有心理健康教育、責任感教育、感恩教育、誠信教育、人際關系教育、挫折教育;立志教育是激發學生的奮斗精神和形成學生的生命自覺,促進學生在傳承中國文化的過程中學會發展,內容有“三觀”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意志毅力教育。這樣,孝道教育既可以全面地滲入學校德育,從而經常化、系統化、規范化地推進,又能為學校德育注入新元素,使之更具開放性與生命力。

三、孝道教育的模式應強調平等地對話與交流,鼓勵反思性建構與批判性思考

孝道歷經千年傳承,文化資源豐富,經典讀本層出不窮,民間孝德故事更是不計其數。孝道教育也因此離不開經典教材重溫,傳統民間孝德故事學習,古代優秀德育思想借鑒。但是現代孝道教育要在當今學校教育中完成真正意義上的蛻變,迸發活力,彰顯新價值,除了正確的目標定位、現代化的內容改造以外,在教育模式上也應充分體現現代教育理念,其實質是關注現代教育理念中強調以生為本,重視學生主體性和獨立性,與學生的心理需求和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思想。而不是如當前許多學校開展的孝道教育那樣,教育者憑借權威地位,以“獨語”的形式向學生傳遞有關孝道的知識與外在的規范體系,輔之以機械的操練與模仿,形式大過實質。

第一,在教育中應改變單向度傳遞信息的德育模式。學校德育要借力傳統孝文化提升實效性,不能只滿足于對孝文化知識以及倫理規范的淺層認知。孝道教育的旨趣遠不是孝知識與外在規范體系的傳遞,而是在于孝文化精神內涵的影響,目的是要讓學生不僅從認知上,更重要的從情感上、信念上對孝文化的精髓產生認同感與親近感,在道德情感與動機上認同孝文化中所蘊含的倫理規范和價值理念,并自覺地外化為行動。在這一過程中,如果只是單向地向學生傳授孝德知識,釋義古代經典讀本,講述古代民間孝德故事,未必能真正打動學生內心,使學生產生心靈共鳴。事實上,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有各自豐富的精神世界,在接受學校教育之前,對孝道有自己的認識與理解。由于中國近代對傳統孝文化的落后性和消極性進行過猛烈抨擊和徹底否定,孝文化遠離學校教育,許多學生對孝文化的認識主要源于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批判,往往與“三綱五常”等封建思想等同,缺乏系統性與完整性。伴隨外來文化的夾擊,孝文化在這些學生心目中的形象經常是保守而封建的,落后于世界和時代,應該被淘汰。這就需要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正視學生內心的這些認知與情感上的沖突,通過平等對話,雙方敞開內心,共建彼此信任。在此基礎上,教師深入學生的內心,了解學生對孝文化的前認識。對于那些有悖于現代價值觀念的內容如絕對的長者本位、服從權威等思想,不是一味地回避遮掩,而是應當允許學生質疑,甚至主動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批判性思考。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和分享,觀點的碰撞、反思與修正,形成視界的融合,使學生充分認識孝文化的兩重性:認可孝文化在中國傳統社會所起的積極作用以及在當今社會的價值,理解和悅納其中具有繼承價值的如孝親敬長、珍惜生命、忠實誠懇、承志立身等思想;對孝文化的局限性應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去觀察,不能因其局限性而非理性地全盤否定而是應該探索如何突破這種局限陛。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方式,能讓他們在對孝文化全面認識與理性反省中,萌發文化主體意識,完成對孝文化在知、情、信、意上的反思性重構,激發自身在孝文化傳承與創新上的責任感,并賦于孝文化以新的理解和內涵。這個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一起實現孝文化現代性轉換的過程,也是學生發展道德判斷力與道德情感的過程。

第二,孝文化教育的形式與取材要回歸學生生活。學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須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充分考慮中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成長需要。這是德育以生為本的具體體現。但是傳統孝文化的載體一一古代經典讀本以及民間孝德故事,大多以古文的形式出現,對學生來說艱澀難懂,年代久遠,與自己的生活距離遙遠,不易勾起興趣,更難引起共鳴。這就需要在教育中充分了解和研究學生,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找到傳統孝文化與學生文化、學生生活實際的結合點。通過開發本土特色的校本課程、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孝德知識與觀念、構建“孝文化”的隱性課程、開展主題和形式多樣化的德育實踐活動等各種途徑來推進孝德教育。讓抽象的孝文化轉化為學生直接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生活。在理解、體驗和踐行三個層面上引發學生道德思考和情感共鳴,最終達到文化熏陶、人格培養、提升道德素養的目的。在教育內容的取材上,應避免嘩眾取寵、一味追求眼球效應、脫離學生生活的形式主義做法。教育案例、活動主題、隱性課程資源等都應盡可能地源自于學生親身經歷或耳濡目染的生活經驗,尤其是能反映學生實際生活和真實世界的沖突與矛盾,能幫助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資源。如舉辦“助力高考”、“草坪養護行動”、“光盤行動”等與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主題活動;開展“孝義之星”的評比活動,利用校園文化長廊、黑板報、升旗、集會等形式和場合宣傳他們的典型事跡;充分挖掘和利用有地域特色的孝文化資源,帶領學生實地參觀訪問。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內心體驗和深層感悟,使他們從中感受到傳統孝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增強文化受益感。

篇3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7―0025―01

孝道教育對青少年而言,是讓他們認識到在生命長河中人類是生命共同體,要讓他們感悟人生的道德責任和價值追求,能夠孝親敬老,知恩圖報,發掘人性的寶藏,集聚仁愛的力量,讓學生學會由孝及悌,把自己的道德責任化為奮發努力、立志成才的動力,將對自己父母的“小孝”擴充為對天下父母的“大孝”,建功立業,親揚名,使有限的生命得到無限的發展。

一、孝道文化的內涵分析

孝的基本內涵十分豐富,最直接的表現是敬老養老、事親善行。其核心思想主要有:其一,強調個人在家庭中的道德責任。其二,強調個人道德修養。其三,強調“泛愛眾”的倫理公德。愛人就是行善,行善就是德行,德行就是人的本質。對祖國對人民的愛就是大忠大孝,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孝是一顆永遠閃耀著人倫道德之光的璀璨明珠,我們應該以科學民主的精神在中小學理直氣壯地大力提倡“孝道”教育。

二、孝道教育的現狀和機遇

現在孝道教育存在諸多誤區,一是以說教為主,很多家長和老師采取教條式的說教,要孩子這樣做、那樣做,結果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抵觸情緒。 二是在 “應試教育”以升學為第一要務的影響下,忽視了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和提升。三是傳統文化教育流于形式,雖然許多中小學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但倡導者眾,身體力行者寡。

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對加強青少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行了整體設計。孝道是立德樹人、培養健全人格的活水源頭,是實現學生道德社會化的前提和基礎。當前,我們應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出發,重新審視傳統孝道對學校德育的優勢作用,從孝道文化中吸取營養,融合現代文明,重構德育價值體系。

三、以孝道文化思想作為中學生德育價值重構的內容

德育價值的核心在于塑造人、發展人。我們應該借鑒傳統文化中優秀的德育理念,將孝親敬老,感恩圖報;悌親睦友,和諧人際;立身行事,齊家治國等優秀傳統文化思想,作為德育價值重構的內容,并在德育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出一些保護孩子天性,開發孩子慧性,培養孩子慈心的育人之道。

1. 從“全體”的角度出發構建生命教育。“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即生命教育之根本是要讓學生以“孝”為出發點而保全自己的身體,珍視生命,懂得自尊自愛,不讓自己的品格、節操受辱,是孝行的起碼要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深入孤兒院、敬老院等,讓他們體會生命的可貴和意義,從而培養對他人及社會的愛心。

2. 從“事親”“尊親”的角度出發,構建感恩教育。要學生知道贍養父母、尊敬父母、感恩父母這是“孝”的精神實質。自古以來,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教育學生不僅報父母之恩,而且要秉承這種觀念對待他人,對待社會。通過“一封家書” “我的人生賬單”等有意義的活動,讓每個學生體會到父母含辛茹苦的養育之恩,并引導他們從點滴做起,回報親恩。

3. 從“承志”“立身”的角度出發,構建理想責任教育。凡為國家民族建功立業的人,給父母帶來了榮耀,這也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大力弘揚責任感教育,從小處著手,培養學生對父母負責,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

4. 從“認知”“情感”的角度出發,構建孝道課程體系。通過開設孝道文化校本課程,引導學生閱讀《論語》《孝經》《弟子規》等經典著作,了解傳統孝道,汲取孝道精華。在認知和感悟中增強中學生的價值判斷力和道德責任感,使他們心底蘊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煥發出來。不僅把傳授孝道知識同陶冶道德情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而且在實踐中使學生最終形成了現代孝道觀。

篇4

【關鍵詞】孝道;當代大學生;教育;策略

孝道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原發性概念,孝是人的所有品行中最偉大的。而當今正處于思想活躍、價值觀形成時期的大學生,受到社會、家庭和經濟環境等因素的印象,對孝道的認知呈現出新的特征,其對孝道的認知直接關系到今后主流社會文化的建設。因而,教育工作者十分有必要對孝道進行全面認知,分析其演進和功用,找出提升當代大學生孝道水平的策略。

一、在大學生中開展孝道教育的社會意義

(一)實現大學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孝為入德之門,德為成事之本。本質上,孝即感恩之心,只有知道感恩才能克制內心偏執、利己、刻薄之念,以公正、客觀、包容之心對待工作和生活,避免負面心態和情緒對自身造成過多影響,通過孝這個內因不斷地主動完善自身人格。

而在當前階段,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顯得尤為迫切。當代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不了解父母工作之辛苦,加之高考壓力,生活中心無旁騖,缺乏對父母關懷和理解的主動性,而進入大學后,脫離父母管束,自由空間迅速增大,個體獨立性增強,對父母的感恩意識也因空間距離而弱化。因此,這一時期可以說是進行孝道教育以完善學生人格的黃金時期,也是關鍵時期。

(二)增強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隨著現代人際交往增多,現代新孝道倡導知恩圖報教育,將孝從家庭擴展到社會關系,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超越親情、友情,進化為一種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諧相處的整體氛圍,這種氛圍不僅是形成現代和諧人際關系的基礎,也是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和安定的社會秩序的重要精神支柱。

(三)提高大學生的心理耐挫力

“身體發膚,受之親而愛之不敢忘,則不為不善以虧其體而辱其身,此所以為孝之始也”。當今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大學生要珍惜生命,善待自己,這與儒家孝道思想的要求是契合的。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挖掘孝道思想的精華并將其充實到德育內容中去,讓每一個大學生都明白對自己生命的珍惜、珍重與善待的重要性。愛自己就要愛他人,要推己及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將自己對父母的孝心、愛心轉化為學習和工作的動力,轉化為面對困難百折不撓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使大學生在遇到挫折和委屈時不使用極端的手段,才能避免在校園慘劇的發生,提高自己的心理耐挫力。

二、加強大學生孝道教育的幾種途徑

(一)營造孝道教育校園環境

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是大學生學好專業技能和思想道德提升的基礎,能夠“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行為,其影響之深遠甚至能惠及學生一生。

校園文化建設需要全面統籌,合理布局選題,多部門協調,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采用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使學生產生親切感,易于接受。而孝道連接了學生和家長,顧及了學生自身情感和切身利益,易于獲得學生的參與和認可。同時,還應認識到,孝在本質上即感恩,而良好的校園孝道文化,在當前時期,亦有利于調節師生關系,更有利于調節部分學生和家長之間的認知沖突。

(二)發揮榜樣先鋒模范作用

大學生正值人生道路選擇的重要時期,思想尚未真正定型,單純反復式說教的德育極易受到學生的抵觸,而榜樣的作用則不可小覷。

而在榜樣的選擇和表彰方面則可以創新工作方式,如通過網絡投票、布告張貼等方式,廣泛宣傳,評選“孝道之星”、“感動校園”之類的孝道榜樣,邀請榜樣學生的家長到學校參觀交流,進而調動學生的廣泛參與性。其目的則在于過程而非結果,其他學生通過這個過程了解了別人的孝道事跡和方式,通過身邊的榜樣對比自身,建立孝道意識。

(三)開展豐富的孝文化主題活動

除進行前述榜樣評選活動之外,孝文化主題活動還可以采用多種形式開展,力求生動活潑。

這些主題活動如感恩節、重陽節、婦女節、父親節、母親節、父母生日推出主動打電話給父母、送溫暖到敬老院活動等;建立孝道相關社團協會,深入開展社區活動;舉辦孝文化的主題講座,或由學生自己收集孝道相關材料,并匯總報告;孝文化主題班會;舉辦感恩歌曲演唱比賽,觀看親情電影;收集、展示成長照片并評選;學生請假、探親由班主任提示注意孝道;在學期開始、結束時期,開展全校性的孝道宣傳;與通信運營商聯系,開通針對學生的“親情號碼”,并以孝道作為廣告宣傳切入點;種植“感恩樹”、“成長林”,等等。

(四)針對孝道認知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孝首先是一種私德,由于個人成長環境不同,個體在孝道認知方面有不可避免的差異性。因而進行孝道教育的過程中,必須承認和重視個別差異,因材施教,這在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筆者在學生工作中發現,部分學生的孝道認知有偏差,主要是由子女和父母的“代溝”引起的。如父母對子女的孝心評價采用傳統孝道標準,獨生子女問題也加大了父母對子女的情感依賴,而子女個性強,在孝心具體表現方式上與父母期望有顯著差異,因此造成子女和父母的情感沖突,此時則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輔導,以求得子女和父母的溝通與諒解。男女學生群體在孝道表達方式上也有顯著差異,這也要求采用差異化的孝道教育方法。

篇5

【關鍵詞】 核心價值觀;高職學生;孝道教育;問題;原因;對策

一、核心價值觀視野下的孝道教育

1、核心價值觀的概念

黨的十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是對的每一個公民的嚴格要求。

2、孝道教育的內涵

古語云: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至今受到國人的高度崇尚。孝道的具體涵義是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贍養、尊敬、送終等。

3、核心價值觀視野下的孝道

核心價值觀所提出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與孝道教育兩者是辯證統一、相互聯系與影響的。由對長輩的孝升華到對國家的忠誠,孝道使中華兒女心系祖國,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孝道能使家庭和諧幸福,家庭穩定就能使家庭成員將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去。中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由簡單的孝敬父母推廣到全社會的尊老敬老,建設和諧社會。高職學生是國家寶貴的技術型人才,是社會主義的建設主力軍。當代高職學生通過秉持孝道精神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他們能夠正確認識自己、正確對待父母,正確對待集體與國家的關鍵,這關系到學生自身發展與未來的生存,更關系到社會的穩定與進步。

二、當代高職學生孝道情況與分析

1、高職學生在孝道方面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增強傳統孝道教育,提倡“孝道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基石”,但就教育效果而言,仍存在諸多問題。現實生活中受到利益與物質的驅使,對老人不尊重、不孝順的問題比比皆是。公交上舒適坐著的年輕人與站立的老人;不贍養父母,甚至虐待父母等行為也常常見報。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家庭結構逐漸縮小,獨生子女增多,相對負擔較重,空巢老人的增多等,都是導致中國社會家庭養老的功能逐漸削弱的原因。當代高職學生盡管有孝敬父母的意識,卻在行動中表現的相對落后。筆者通過走訪調查發現對于踐行孝道的方式,大部分的學生認為不跟家里要錢,就是孝順;有些學生認為專心讀書不讓父母擔心學業,就是敬孝,這都說明學生雖然有孝敬父母的意識,但這些意識僅僅停留在淺層面,情感交流也并不深入。有些學生記得父母的生日,卻羞于向父母表示感激;有些學生認為自己已經成人,對父母的關心顯得不耐煩,這導致了子女與父母的溝通不暢,最終導致出現隔閡,這種錯誤的認知與中國傳統孝道是相背離的。

2、高職學生在孝道方面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從家庭教育方面來看,目前部分家庭孝道教育缺失。家庭教育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一個人道德品質的養成。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有些父母只是看重孩子學習成績,重智育輕德育,有些甚至認為只要學習成績好,德育教育不做也罷。父母對子女的關注遠遠超過對老人的關注,對上一代的態度對學生心理產生巨大的影響,父母是子女的啟蒙老師,這種做法使得學生產生只知索取不懂回報的心理趨向與價值觀念。從學校教育方面來看,學校的孝道教育明顯存在重視不夠的情況。學生從小學到大學一直未將孝道教育作為專門的課程來開設,孝道教育成為了德育教育的薄弱環節,未能引起高職院校管理者的重視,忽視知情結合、德智同行。雖然目前各學校將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但卻忽視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孝道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教育的重要補充,更是前提條件,不少學生感情脆弱,承受挫折能力較差,人際關系處理不當,容易產生偏激心理。通過孝道教育提倡“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自愛精神,引導其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孝道。從社會層面來看,社會整體孝道意識淡薄,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生活環境不斷變化,西方文化與價值觀越來越多的深入學生的思想意識之中,尤其是西方的親子關系特點對當代高職學生的孝道觀念形成沖擊,使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相對淡薄。

三、高職學生孝道教育的策略

1、加強高職學生孝道意識的培養

首先需要培養高職學生的責任意識,兒女對父母有不可推卸的敬養責任。《孝經》曾說:“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這說明孝敬贍養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人人背負的重大責任。每個人都是社會組成的分子,只有履行好自己的角色,形成對社會的責任意識,社會才能發展。其次需培養高職學生的感恩意識,“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父母對于子女的養育之恩無法衡量,學生不但要感謝父母的辛苦付出,更要感恩于父母的舐犢情深,再從更深層次反思自己反饋于父母的感恩之情。學校也可以針對部分學生的情感淡漠,加強孝道文化教育,通過宣傳使其體會父母的不易,培養感恩的意識。最后需培養高職學生尊老敬老的意識,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道已經不單單是孝敬自己的父母,而是面對全體老人。

2、豐富校園孝道文化建設

要加強高職學生的孝道教育,離不開孝道校園文化的創設。思想政治工作者應該抓住校園文化這塊教育資源,加強孝道文化的正面宣傳,一方面通過校報、校園廣播、宣傳欄等作用,加大孝道的宣傳力度。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聯網手段,通過BBS、微博、微信等網絡工具,推送典型人物事跡,形成輿論氛圍。更可以設立孝道規定,開設孝道課程,合理設計孝道教育內容,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行孝的重要性。

3、鼓勵開展孝道社會實踐活動

孝道不能靠教,而是靠熏陶,正所謂“上行下效”。鼓勵學校社團開展以孝道為主題的尊老敬老活動。通過主題團會日、社團活動日、重陽節等時期,舉行行走進養老院,慰問孤寡老人,感恩父母,為父母做一件小事、發一條短信、打一個電話、寫一封家信等社會實踐活動,使知行合一,讓學生們在實踐中學會“行孝”,進一步把認知付諸于行動,內化為自身孝道品質。

4、將孝道融入學生道德評價體系

學校建立學生道德評價體系,對學生的道德實行量化考核,以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孝道品質的評估。這種方法促使他們不僅具有社會公德,更具有家庭美德。孝道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礎,是學生的責任心培養的重要途徑,因此應倡導孝道融入學生道德評價體系。

5、促進家庭、學校、社會的合力教育

高職學生的孝道教育,必須堅持以學校為主導,社會為輔助,家庭為基礎的形式,促使三方面產生合力,形成三位一體的孝道教育模式。這種形式突出學校主導作用,建立健全校園孝道教育制度,倡導學生學習孝道。通過社會輔助功能,使學生在社會氛圍中踐行孝道,感受熏陶。最終發揮家庭為基礎的教育模式,使學生孝敬父母,構建家庭孝道教育的核心。

孝道教育是一切道德教育的源泉,更是核心價值觀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在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培養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孝道觀念,塑造完美的人格,對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篇6

我們只有對癥下藥,有的放矢,才能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首先,要創新德育理念。教育的出發點是人,教育的歸宿也是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育的價值永遠大于教學。教育必須先教做人,然后才訴諸成才。因此,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確立“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德育就是“傳道”,育人不能僅停留在“授業,解惑”的知識與技能層面。傳統的德育往往是見事不見人,或者是沒有充分考慮到人的獨立個性和內在需求等因素,教育者居高臨下,進行呆板的說教,缺少應有的人文關懷、平等交流和學生自我教育。這就把最復雜的育人工程,簡化成了考試的訓練;把最應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異化成了核對標準答案。教育中失落了人,學生的靈性與創造性蕩然無存。新德育應該是強調發展人的潛能,激發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積極性,注重人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其次,要豐富德育內涵。德育,從根本上說就是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從過程來講就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要把人的發展作為德育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充分認識和把握人的本性,遵循人的認知規律,理解人、關心人、尊重人,讓學生感受到對他們的賞識與期待,最終取得學生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動權,真正解決人的精神激勵、靈魂塑造和品格提升問題,真正達到傳授知識、啟迪思維、追求真理和完善人格的目的。第三,要拓展德育途徑。要緊扣時代脈搏,密切關注不斷變化著的教育環境,挖掘校內外一切可以利用的思想教育資源,將學生置于德育主體地位和實踐活動的中心,尋找生命與成長的最佳結合點,并在實踐路徑的設計上注重主題化、系列化和時效化。

二、改進和加強農村初中德育工作的實踐與思考

(一)立德樹人,扎根孝道教育

孝道教育是“德之本”“教之始”,是培養道德意識和道德情感的天然基礎,只有將孩子們本身就有的善良天性與積極的情感因子激活,讓他們回歸到自然的心靈生活狀態,其潛能和創新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目前我國已迅速進入老齡化社會,農村空巢老人大量出現,而現在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受外來文化的嚴重影響,他們對傳統文化認同感不強,孝道觀念十分淡薄。在“應試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育分”遠比“育人”更具誘惑力。其結果是孩子們的考試分數上去了,但社會的道德水準卻沒有同步上去,否則,扶起摔倒的老人還需要大討論么?近年來接連發生的復旦大學投毒案、李天一案、留學生機場弒母和青少年自殺自殘、傷害他人的案件可謂觸目驚心,發人深省。在一味注重知識技能教育,忽視傳統道德教育的今天,孝道淪落而結出的苦果、惡果一再告誡我們,要盡快跳出“應試教育”的怪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把孝道教育作為基礎工程來抓。

1.開設孝道課程,讓學生知孝行孝。

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論語》《孟子》《孝經》等經典著作,了解傳統孝道,汲取孝道精華。同時,把傳授孝道知識同陶冶道德情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使青少年最終形成現代孝道觀。我校圍繞“講孝道”這一主題,編寫了《中華傳統美德——孝心篇》《新二十四孝》等校本教材;開辦“道德講堂”,舉行孝道先進事跡報告會;組織“我行我孝”——重陽節敬老侍老活動;舉辦“體驗親情,孝心伴我成長”主題班會以及推薦評選“最佳孝星”等,弘揚了孝親敬老的傳統美德,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此外,通過“一封家書”“生日念親恩”“我的人生賬單”等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活動,讓每個學生體會到父母的含辛茹苦與養育之恩,并引導他們從點滴做起,回報親恩。

2.強化社會教育,營造孝道教育大環境。

學校充分運用廣播、電視和網絡等多種傳媒工具宣傳孝親敬老、尊師重道的先進典型;組織學生觀看山東電視臺《天下父母》欄目和中央電視臺“全國道德模范”評選直播等,這些敬老、愛老、助老教育的生動教材,讓青少年真正地感受到了榜樣的力量。同時,學校利用各種健康活潑的藝術形式,熱情謳歌尊敬父母、照顧老人的好人好事,鞭策和譴責“啃老”“虐老”的可恥行為,以生動形象的藝術魅力把新孝道觀念灌輸到學生的生活之中,鼓勵和引導他們正確處理與父母長輩之間的關系,能夠孝親敬老,知恩圖報。孝道教育就是讓孩子們從小認識到在生命的長河中,人類生命共同體的意義,感悟人生在世的道德責任和價值追求,讓學生學會由孝及悌,把自己的道德責任轉化為奮發努力、立志成才的動力,將對自己父母的“小孝”擴充為對天下父母的“大孝”,建功立業,報親揚名,使有限的生命變成無限奮斗的征程。

(二)讀經典美文,強化道德意識

黨的十對進一步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做出了戰略部署。主席指出,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從娃娃抓起,從學校抓起,做到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同時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使我們進一步明確了青少年教育在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地位與作用、使命與途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作為為未來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公民的搖籃,她的魅力應當源于濃濃的書香氣息。有了經典的浸潤,學校才有厚重的美、大氣的美。只有創設濃厚的閱讀氛圍,營造書香校園,讓閱讀成為習慣,才能使經典成為伴隨學生一生的財富。學校以“國學經典與傳統美德”作為德育工作的首選切入點,開設了經典誦讀校本文化研究課程,精選《弟子規》《論語》《大學》《道德經》《孝經》等內容讓學生誦讀,形成了“教讀—領讀—齊讀—自由讀—競賽讀”五環節誦讀模式,讓學生在了解、感悟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引起心靈的震撼,將中華傳統美德落實在日常行為上。實踐證明:大凡接受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人,常能以孝悌之心對待家人,以誠信對待朋友,以道義對待取舍,以仁愛對待社會,以厚德對待萬物,并以“慎獨”之心保持其質樸的生活態度。從抓經典誦讀入手,讓孩子們在中華優秀經典的熏陶下,將“德”字鐫刻在心頭,從而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養美好的道德情操。

(三)提升學生道德主體地位,激發生命活力

農村初中雖然處于經濟底子薄、信息相對閉塞、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的農村地區,但對于進入青春期的初中生來說,他們各方面的能力迅速發展,獨立人格逐漸形成;他們追求自我形象,渴望被人賞識,并且在他們身上蘊藏著一種巨大的自我管理潛能,如能善于發現而加以因勢利導,學校的育人水平就會大大提升。我校實行全員參與式自主管理模式,成立了由值周教師、年級學生代表組成的學生自主管理委員會,下設校園禮儀、衛生、紀律、安全和文體活動等督查部,按年級輪流值勤。學生自愿報名參加并根據要求履行其職責,全校大約有20%的學生參與其中。值勤學生肩負著很多自主管理任務,諸如紀律、出勤、衛生督查,課外活動、出操質量、放學及各項集體活動秩序的維持等,對內進行自主服務、對外樹立學校形象。雖然他們的工作很瑣碎,但正是在這些具體事情的處理過程中,學校管理才變得和諧有序,學生的言行才變得高雅文明。生命的活力源于人的自主性、能動性與創造性,因此,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依靠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管理的參與者、主持者和實施者,在工作中及時給予他們如親人般的關心和呵護,這樣的育人實踐如春風化雨,學生的生命激情就會盡情地釋放,智慧的光芒就會不斷地閃耀。

(四)依托網絡資源,拓展德育實踐途徑

1.加強德育信息資源庫建設。

學校充分利用校園網、現代遠程教育進行德育資源的整合,形成了愛國主義、孝親尊師、文明禮儀、道德養成教育、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素材庫。同時,教師自主開發課件,采集社會生活中的德育素材,對思想品德、勞動技術、音樂和美術等教材進行二次開發,按照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源科學分類,存入資源庫。如中國傳統道德故事集、新二十四孝、歷年十大感動中國人物、隴人驕子、愛國主義教育影片和名人勵志講座等極具崇高人生理想價值的教育資源,存貯在校園服務器上,向師生和家長開放。

2.運用網絡媒體強化德育的學科滲透。

學校依據當地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開發了網絡德育校本課程《中國西部歷史文化名城──臨洮》,通過多媒體生動直觀的表現方式,展現出家鄉的土地上,從馬家窯文化、辛店文化到秦長城西部起首之地;從老子文化、漢唐雄風到絲綢之路南線重鎮;從燦若星河的歷史名人到永久定格的人文景觀;從全國文化縣的經濟騰飛到臨洮人民勤勞樸實的新風新貌。這一幅幅反映家鄉濃郁人文風情的畫面,為學生打開了一扇了解臨洮、認識家鄉的大門,培養和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卡通片《弟子規》《論語故事》等傳統文化媒體素材融情景與誦讀為一體,寓教于樂,全方位、多角度詮釋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傳統民族文化,避免了教師單一的說教和蒼白的描述。在視頻點播中安排“壯美河山”“家事國事”欄目,帶領同學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聚焦天下大事,傾注赤子情懷。

(五)多元評價,喚醒學生成長與發展的生命自覺

我校圍繞德育工作、學生管理、常規教學及校內外活動等,以“人人能參與,個個有特長”為原則,設立了“校園十星”評選活動,這“十星”包括“學習、守紀、禮儀、進步、勤勞、寫作、美術、書法、體育、文藝”等,“校園十星”的評選活動大大激發了全體學生追“星”達標的積極性。同時要求教師以等級評價的方式呈現學生學業成績,多用欣賞的口吻肯定學生的閃光點,用溫柔的話語鼓勵他們改掉不良行為。教師蹲下來和學生平等交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發展,但不求一樣的發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提高,但不是同步的提高;讓每一位學生都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合格。在評價中多放一把尺子,就會多一個成功者,多一份快樂。多元化的評價不僅激發了全體師生積極向上,渴望成功的熱情,也促進了學生和諧、主動、全面的發展。

三、結語

篇7

時間:2010年8月。

地點:石家莊、長沙、汕頭。

現將此次調查的有情況報告如下:

一、調查背景與意圖

孝道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繼承并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孝文化,是我們作為炎黃子孫的一份責任與光榮。同時,孝道文化的建設,是構建和諧家庭的重要手段,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俗語說“百善孝為先”,孝文化,在中華文化史上,是一切人論道德的基石,它所蘊含的倫理觀念,也體現了現代和諧社會深刻內涵。然而,在我們談及千古流傳的感人孝義故事,歌頌著我們孝道文化的燦爛源遠時,卻忽略了現代青年的孝道文化現狀。

在近代以來,由于反封建,誤將孝道文化列入封建文化加以批判,特別是后來的社會受經濟大潮的沖擊,道德觀念急劇滑坡,在一些家庭中,孝道出現了危機。為此,我們成立調查小組,通過調查問卷形式,對城鄉青年進行了一次抽樣調查。力圖通過調查問卷中所包含的信息,對其進行整理分析,能夠初步獲得現代城鄉青年孝道文化現狀,并在此基礎上得出改善提高該現狀方法的合理分析。

二、調查情況:

本次調查主要以書面問卷及網絡(包括qq,e-mail等各種形式)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50份,收回45份,其中有效問卷44份,有效回收率達88%。調查對象分散在石家莊、長沙、汕頭三地城鄉,分布范圍廣泛,符合調查要求。

調查對象年齡分布

年齡段16-2021-2526-3030-35人數11182510調查對象家庭所在地分布

家庭所在地城市城鎮城郊農村人數172944三、調查數據分析:

我們選取了問卷中較有代表性的14道問題進行分析,原始數據統計如下:

1、你對孝道的了解主要通過:

“孝道”一詞作為一種民族文化在中華大地上已經傳承了五千多年。從古至今不乏這類的典范,家里有父母的身體力行,學校有老師的教育,社會活動中也不免收到各個方面的影響,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使我們對孝道的認識和理解更為加深。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的人群,由于其所處的生活環境和文化程度的差異,使得對孝道的了解有著不同的途徑。

2、假如你的父母讓你繼承他們的事業,你會:

父母對子女都是百分百的付出,想把最好的東西留給他們。不少父母覺得為子女安排好一切是對他們最大的愛,通常會讓子女繼承他們的事業。可大多數孩子都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喜歡的工作,對父母鋪好的平坦大道反而不屑一顧,當然這些可以通過和父母的溝通來找到一個兩全齊美的辦法。

3、你對于祭祖的態度:

長期以來,我國形成的祭祖文化,是人們對祖先的一種思念、一種崇敬,還有一種畏懼,是民族心理的真實寫照。調查時間正值中元節期間,通過采訪和所見所聞,即使在現代社會,祭祖仍是一種深入人心的家族傳統,有64%的被調查者對祭祖活動持不同程度的贊同態度,并且有超過75%的被調查者家庭舉行過不同形式的祭祖活動。可見,祭祖仍是孝道的一種重要體現形式。

4、如果認為父母說得不對,你采取什么態度?

5、你對于“生男孩延續香火”的態度:

6、你周圍不贍養父母甚至拋棄父母的現象: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后為大”下面有注云:“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后為大。” 白話問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后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57%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得父母接受自己的觀點,這種溝通方式比較可取,一味的服從或是頂撞對雙方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還會阻礙事情的解決。21%的人贊同延續香火這一傳統的思想,32%的人在不同程度上反對這種說法,但絕大多數人對這種古老的思想選擇中立,這是時代進步的體現。73%的被調查人群周圍不存在父母被遺棄的現象,而且幾乎沒有人經常見到父母被遺棄的情況,這說明孝道這種美德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比較深入人心的。

7、你覺得你現在對待自己的父母:

每個人都是父母愛的結晶,父母的哎是最無私最偉大的,做兒女的理應盡心盡力的照顧他們,可現實并非如此,只有14%的人認為他們對父母已經很好了,同樣也有14%的覺得愧對自己的父母,大多數是處于中立狀態,不好也不壞。28%的人覺得自己也付出過,但比起父母曾經對自己的照顧還差很多。將心比心,回憶當初,即便是兒時那些模糊的記憶也可以涌出滿滿的愛。也許只有自已為人父為人母時才能體會那種舍己的心境。

8、你對父母的健康狀況了解程度:

出門在外的游子就像風箏,而線的另一頭就是父母。由于學習、工作的原因,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對他們的關心也僅限于一通電話、一條短信,因此只有32%的人對父母的健康很了解。兒女在外,父母何嘗不是時時刻刻牽掛著,他們多么希望能看到兒女承膝下之歡,可為了孩子的前途,不得不松開手中的線。年齡不饒人,歲月在他們身上留下了的就是病痛,他們不說是不想給兒女們造成負擔,外面的孩子們,記得常回家看看,多關心一下親愛的爸爸媽媽。

9、假如父母生病又無人照顧,你又恰好出門在外辦事,你會:

在外的兒女們最牽掛的莫過于父母的身體健康,可現實又有很多時間和地點上的沖突,59%的人在父母生病又無人照顧時無論如何會趕回去,這是很孝順的,可也有34%的會選擇通知鄰居朋友幫忙,甚至還有等事情辦完再回去的,當然這是極少數的,大概是7%。對于照顧父母這方面,絕大多數的子女的做法還是可取的。

10、你平時跟父母溝通主要是為了:

小時候事事都順從父母,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與父母的交流也不甚理想,再加上年齡的差距,代溝對兩代人的溝通有著太大的影響。只有23%的人和父母的交流是為了了解父母的生活狀況,18%的人會主動與父母談心。一半的人是通過日常的聊天來與父母溝通,不過還有9%只是為了從父母那里尋求幫助,這種做兒女的就太不應該了。

11、假如你長期在外,你會怎樣聯系父母:

由于工作、學習等原因長期在外生活,與父母的溝通少之又少,不免會覺得日漸疏遠。不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高科技產品可使得異地溝通方便快捷,打電話、視頻聊天逐漸代替了傳統的信件成為當代大多數人交流的的途徑。為了了解父母的日常生活及身體狀況,我們需要經常的聯系他們,可是只有47%的子女經常打電話或是寫信,39%偶爾打電話或是寫信,有事情才聯系的居然占到了14%,可見我們的主動性還是不夠。父母有事為了不打擾我們,不想經常打電話,可是做兒女的要體諒他們的心境,不能經常回去看他們了,起碼也要經常打電話去問候一下,一句貼心的話就是他們最大的安慰。

12、對父母“生前破屋破床,死后風光大葬”的現象,你的態度是:

風光大葬的背后,到底是對死去的人的孝道,還是活著的人的風光,這個基本屬于不用討論的問題。如果背后還要收受禮金等物,就跟孝道更沒有了什么關系。生死事大,活著時未必多孝順,死了之后進行風光大葬也算是盡孝的途徑之一,這是一些人表現自己孝道的手法,風光大葬的標準各個時代不同,但總不脫場面宏大、參與人員眾多這幾個硬件,其中參與吊唁的人越多,仿佛辦喪事的人家就越孝道。一半的人非常鄙視這種做法,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有些人確實是對父母有愧,覺得生前沒能力讓他們過好,葬禮一定要讓他們風風光光的,27%的人對這類人表示可以理解,5%的表示贊同。當然世事無絕對,是好是壞都要看辦喪事的人家是什么心態,保持中立的占18%。

13、你所在地區開展與“孝”有關活動的情況:

近年來,也有不少地區政府和社會團體意識到孝道意識日漸淡薄這個問題,受訪者中有59%的人所在地區有開展與“孝”有關活動的活動,也證明人們正在開始強調孝道在人們思想道德中的生要地位。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仍有41%的受訪者未接觸過與“孝”有關的活,說明重建孝道文化的道路仍然任重面道遠。

篇8

孝道倫理既具有歷史性又具有現實性,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中使孝道倫理更具合理性與時代性,其順應了現實的需要,使孝道倫理的基本內涵不斷得到深化發展。我們必須結合現實意義,辯證地認識孝道倫理的基本內涵,不斷豐富孝道倫理的現代內涵,發揮孝道主義在構建和諧社會中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詞:孝道倫理 社會制度 家庭 道德準則 社會關系

一、 歷史上的傳統孝道倫理

歷史上對傳統孝道倫理的研究方法要求追溯歷史,并從歷史演變過程中探詢傳統孝道倫理的根源及其本質,從而為現代轉型提供了歷史依據。“孝”字是象形字,“孝”字字形象征著一個孩子托著老人,作服侍狀,由此而引申出善事父母的意思。根據孝道倫理在歷史上的表現,它的倫理內涵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豐富。一般來說傳統孝道倫理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在每一階段傳統孝道倫理的內涵會有所變化并呈現出不同的特征。

就傳統孝道倫理而言,主要指傳統孝道倫理之所以能夠得以發展和延續就在于它適應了現實的需要。這些現實的條件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如,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得以確立,與之相適應,周統治者確立了“德治”思想,孝的倫理道德體系開始形成。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結構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由于社會生產的進步,分封制已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王室衰微,禮崩樂壞,社會動蕩。家族勢力和個體小農家庭在社會上逐漸處于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社會發展要求進一步完備孝道。宋元明清時期伴隨著封建社會的衰落,孝道倫理逐漸衰落就是這種社會趨勢在文化上的一種反映。后的一百多年,中國社會在艱難曲折中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包括孝道在內的倫理道德也實現著從傳統向近現代的轉型。

二、 傳統孝道倫理產生的現實依據

(一)、社會條件:一方面,孝道倫理內化為家庭倫理規范調節著人們之間的各種關系;另一方面,孝道倫理外化為政治倫理規范調節各種社會關系。私有制出現后,私人占有生產資料的個體家庭隨之出現,財產關系明確化,在這種家庭關系中,父母和子女之間存在明確的血緣關系,父母一般把自己的財產留給子女,子女可以從父母那里直接繼承財產并承擔贍養父母的責任,緣于自然的血緣親情之愛,產生了最初的孝意識。個體婚姻制的建立,孝道從一種家庭倫理形式擴展為政治倫理形式,逐漸被政治倫理化。血緣宗法制度使得孝道被社會化,作為一種社會道德規范來協調人們之間的各種社會關系,發揮了維持社會秩序穩定的作用。

(二)、基本根源:傳統的生產方式。從物質生產方式上講,孝道是農業文明社會的道德產物。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道德作為人們物質生活過程在他們的意識中的一種必然升華物,總是隨著現實社會生活所依存的經濟基礎的發展而發展的。

孝道倫理產生的根源是傳統的生產方式,在這種經濟模式下,生產力極為低下,在這種生產力狀況下,孝道倫理適應了人們關系的調整。我們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孝道倫理產生的基本根源:1、生產資源的有效利用促使孝道倫理的產生。2、家庭經濟的發展促使孝道倫理的發展。農耕社會中產生了私有制形式的家庭經濟,農耕經濟條件下,生產力低下,與這種經濟狀況相適應的是家長制的個體家庭組織形式,形成一個以家長為核心的大家庭,這樣可以在家長的帶領下充分利用有限的生產資料,用來抵御外在的自然和社會風險,維持家庭的發展和延續。3、人與自然關系促使了孝道觀念產生。那些因年齡增長而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年人的贍養是由家庭來承擔的,孝道倫理適應小農經濟的需要,成為維系這種社會保障的意識形態。孝道倫理強調“尊老”、“敬老”、“愛老”和“養老”,既是對老年人過去在生產中所做貢獻的肯定,同時也是一種社會保障的制度安排。

(三)、心理根源:自發的血緣情感。從社會心理來講,以血緣紐帶相聯系的社會組織形式產生的血緣情感構成了孝道倫理的心理根源。同時,這種情感方式是由民族的基本人生態度所合乎邏輯地派生,因為基于血緣關系的人類自身的生產繁衍也是“贊天地之化育”的基本形式之一。由于聚族而居,彼此都同宗共祖,加上不同宗族之間頻繁地嫁娶,更使整個社會成為一個個姻親關系的網絡,故不能不講血緣情感和家族中尊卑貴賤長女之序的道德規范,使情感的表達不能越出宗法道德限定的范疇。

三、 傳統孝道倫理的現實價值

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中就已經含有感恩的意識。感恩是一種良善的情感和道德意識,是支配人實現道德行為的思想基礎。我們日常所說的“謝謝”,就是感恩最直接的表達,要培養人們的“感恩”意識就要從孝敬父母開始,這是最有效的途徑,一個不知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人,能真心地去感恩、關懷其他人嗎?由“親親”啟蒙,是陶冶性情、升華道德最基本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全社會進行道德教育時,注意培養公民的孝道,使他們從小具有愛心,形成社會責任感,從而促進社會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社會穩定的基石。父母子女關系是家庭的基本關系,上慈下孝是家庭最基本的倫理規范,它能保證子女在父母的關愛下健康成長,父母在子女的贍養下安度晚年,維護著家庭關系的穩定。

因此,我們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強孝道倫理的制度保障。老齡化問題已成為我國越來越突出的社會問題,由此帶來歧視老人、代際關系冷漠、家庭矛盾突出等現象。現代價值觀的變化對傳統倫理道德也造成巨大的沖擊,促使以傳統孝文化為支撐的家庭養老功能日趨削弱。這就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從制度層面為老年人提供保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規,切實維護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二)、加強孝道倫理教育,營造全社會尊老、敬老、愛老的氛圍。現代孝道倫理提倡在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的倫理觀念,這就需要加強孝道倫理教育,通過家庭、學校、社會對公民進行孝道倫理教育,從而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和睦的家庭關系、融洽的人際關系。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教育子女踐行以孝悌為中心的道德規范。在全社會進行孝道倫理教育就其實質來說是塑造人格的教育,在構建和諧社會的環境下,就是要在全社會形成重視孝道的氛圍。

(三)、發揚和創新傳統孝道倫理精神。傳統孝道倫理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帶有消極的成分,如,“三年無改父道”,謂之 “孝”,這里的孝具有嚴重的保守性;“父母在,不遠游”,明顯地不適合現代社會的需要,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樣的孝道要求同我們今天的計劃生育國策是相違背的。W

參考文獻:

[1] 二十四孝.

[2]史墻盤.

[3]呂氏春秋·孝行覽.

[4]楊伯俊,譯注.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5]廣揚名.

[6]孟子.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7]孝經.

[8]周書·酒浩.

[9]二程集.

[10]大戴禮·曾子大孝.

[11]爾雅·釋訓.

[12]說文.

[13]論語·學而.

[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篇9

一、孝及孝文化的涵義

探討孝文化首先要了解孝的涵義。這個“孝”字,由上面的一個“老”字和下面的一個“子”字組成。許慎《說文解字》說:孝即“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承老也。”形象地描繪出上面的老人呵護著下面的子女,下面的子女承奉著上面的老人,兩者相偎相愛,相撫相生,親密無間,父慈子孝,十分和諧。后人把孝這種親情回報的純樸感情提到“道”的高度,即把孝提到人類社會人倫道德規律的高度。孔子說:孝為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意思是說,孝親就像天上日月星辰那樣有規律地運行,像大地上的江河那樣永不枯竭地流淌著,它是人們的行為規范和做人準則。不僅如此,后代正宗儒家還把“孝”與“忠”并列起來。曾子得到孔子的教授后寫成的儒家經典――《孝經》的基本內容就是“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把父子之道君臣之義結合統一起來。

孝文化是關于孝的理念、規范及其行為方式的總稱,它包括“孝”的思想、理論、法律、制度、行為規范、民風民俗以及文藝成果等多方面的內容。新時期孝文化的內涵更豐富,今天在孝敬父母的同時,應視人民為父母,把祖國當母親,忠于人民,報效祖國。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清華大學教授錢遜指出,現在有種觀點認為,孝道提倡的其實是成人的一種自私,是父母為了子女回報自己而提出的。這種觀點是對孝道的極大歪曲,是對人間真情的褻瀆。

當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尤其在兩千年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孝文化也出現了一些消極的成分,例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等等。然而,從整體上講,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理直氣壯地發揚光大。因為作為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優良傳統,強調幼敬長、下尊上,要求子女孝敬父母,晚輩尊敬老人,愛護、照顧、贍養老人,使老人們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這種精神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同對待一切傳統文化的態度一樣,我們對孝文化的傳承也要有批判和鑒別,要繼承其精華,剔除其糟粕;要與時俱進,不斷賦予其新的內涵,使其更具有現代價值。

二、孝文化對社會和諧的作用

和諧,是指事物發展過程中非對抗性矛盾的良好統一狀態。最早提出“和諧”一詞是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最早把“和諧社會”上升到理論高度的是馬克思。中國人歷來講究“和”,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和睦相處、和為貴,等等。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要“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由于人們存在著不同的利益取向,社會各個階層、各個群體之間存在著矛盾,家庭之間、長幼之間、老年人與青年人之間也存在著矛盾,正確地解決這些矛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面臨的重要工作。弘揚孝文化的功能和目的之一就是理順情緒、化解矛盾,調節人際關系,提升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促進家庭與社會的和諧。

孝文化是家庭和睦的良方。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一個和諧的家庭必然是一個有孝道、有愛心、有親情的家庭。人生長在家庭,逐步成長融入社會,成為一個社會人,在家盡孝,為國盡忠,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綜觀古今中外,一個有秩序的社會,無不重視家庭的和睦、和諧。在家庭內部,善事父母是孝文化的起點,善事父母,善事長輩,尊老愛幼,修身齊家,和諧社會才有一個厚實的基礎。孝文化具有感恩文化的特質。“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孝文化里面的奉養、尊親以及推而廣之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崇的就是一種感恩和博愛的思想,感恩文化對人與自然和諧至為重要。

孝文化是鄰里融洽的妙劑。孝文化思想淵深,內涵博大。它既包含孝、忠、恕、讓,又囊括仁、義、禮、樂,“泛愛眾,而親仁”。所以弘揚孝道文化,對鄰里和好是大有幫助的。孔子云:“立愛自親始”。在《禮記》也詳述道: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意思是:樹立對別人的愛心,從對待自己的父母開始。對愛自己父母的人不會厭惡別人的父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不會怠慢別人的父母,推己及人,由親及疏,就會使鄰里、鄉村、社區形成一種相互友愛,相互敬重,相互謙讓,相互寬恕,和睦相處的良好風氣。這樣,各個鄰里的人們都能友愛相待,和睦相處,協調動作,整個社會就會呈現出一種歡樂祥和的喜人景象。

孝文化是社會和諧的基礎。要建設和諧社會,就要大力發展經濟,解決好人們的衣食住行問題,生活得到改善,安居樂業,富而思進,奮發有為,這誠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但僅有物質豐富還不行,還要使社會物質財富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人人都得到享受,心情舒暢,精神愉快,社會才能達到真正的和諧。否則,社會物質越多,斗爭就會越激烈。

三、大力弘揚孝文化,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

既然孝文化對構建和諧社會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大力弘揚孝文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1.要講孝道,樹立起尊老、愛老、敬老、養老,事親行孝的理念。要充分認識孝文化對于保持家庭與社會和諧的重要性,真正樹立起百行孝為先,孝為德之本的理念;要真正形成弘揚孝文化,努力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要讓每一位公民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肩上所承擔的贍養父母、孝敬老人的責任,并時時刻刻堅持講孝道,堅持身體力行,盡心盡力而為。針對社會上獨生子女、“小皇帝”溺愛有加,教育不力的不良現象,應從小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意識。

2.樹立典型,適時開展評比活動,以精神的力量促進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河南省周口市一些村鎮,為弘揚孝文化,選準農民家庭普遍關注的贍養老人問題,開展了“評選百名孝順兒子,百名孝順媳婦”活動。過去“村頭村尾兩間房,不是他爹,就是他娘”的現象不見了。對這些先進典型,各地采取披紅戴花乘車到各村展示、廣播等宣傳形式,起到了“撥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教育效果。

3.要理直氣壯地反對一切不孝行為,對于觸犯法律的虐待老人者,要依法堅決給予懲處。目前,社會上的確存在一些不贍養父母、不孝敬老人的行為,甚至時常出現虐待老人的惡行。對這些惡行,社會應該進行強烈的譴責。對于那些嚴重虐待老人,構成違法犯罪的,要堅決依法予以懲處。

篇10

【關鍵詞】孝道教育 中學生 教育原則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升學、就業壓力的加大,人們的孝道觀念淡化了。青少年漠視親情、不懂孝順成為普遍的社會問題,孝道教育缺失的現象引起人們的關注。為此,許多中學采取措施加強對中學生的孝道教育。在進行孝道教育時,應注意遵循一定的原則,了解和掌握這些原則是孝道教育成功的基本保證。根據教育學、心理學和當代學校教育的特點和要求,主要應遵循以下五個原則。

1.科學性原則

孝道教育的科學性是指孝道教育的內容要真實正確、符合歷史事實和實際,教育的方法要恰當合適。在教育內容上,要以事實為依據,傳統孝道的內容都是已經過去的客觀存在,是不能改變也無法改變的,要以史育人,必須尊重史實,說真話,講實話,不能進行塑造和想象;學習過去的知識應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下來進行,不能為達目的而隨心所欲想當然,把杜撰不實、模糊不清的內容教給學生,更不能離開具體內容進行空頭說教。尤其在信息高度發展的今天,中學生有多種了解知識的渠道,失去真實,脫離實際,教育的效果是難以維持的,甚至會出現與教育者主觀愿望相反的結果。在方法上要恰當合適,首先,目標要準,要切合中學生實際,不能盲目拔高,也不要大而空。進行孝道教育,不能政治化,也不要形式化,傳統美德的繼承和發揚不是體現在口號中、形式上,而是實實在在體現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其次,孝道教育要給學生充分的尊重,在平等、民主、真誠、和諧的氛圍中進行,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教師不能也不應越俎代庖,要指導和幫助學生積極參與教育活動。再次,教育活動的進行要有針對性,要因時、因地、因人而行,不能為教育而教育,如孝道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有條件可以進行,沒有條件,就沒必要興師動眾,勞民傷財。因此,進行孝道教育時,教師一定要有嚴謹的、實事求是的態度,說理要合乎邏輯、貼切自然,不牽強附會、不生搬硬套、同時要投入真情實感,因為任何教育,首先要使受教育者在感情上接受,只有感情上接受才可能在思想上認同。講真史,訴真情,運用教學機智和教學藝術,力求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這樣孝道教育才能落到實處,取得好的效果。

2.體現歷史特點的原則

在我國,傳統孝道歷史悠久,涉及的內容、人物、事件,許多都已久遠,在時間上具有過去性,在空間上具有不可接近性,而且還具有強烈的個性、偶然性和不可重復性。但前人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歷史資料,所以除了利用課本上的教育資料外,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歷史文獻資料、實物資料、歷史遺跡等。學習場所也可以從教室走向實物和遺跡的現場,這樣就拉近了學生和學習內容的距離,增強學習的真實感和親近感。學習傳統孝道要史論結合,講孝道理論不能抽象、空洞,一定要結合真實人物、真實事件。歷史上許許多多的孝子故事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對于史料的搜集、研究和學習要特別注意真偽、時間、地點和作者的鑒別,應該始終有一種既善于理解,又絕不盲從的態度,有一種求證、求實、求索的態度,既不能人云亦云,盲目崇圣、崇上、崇書,也不能無中生有,斷章取義,牽強附會。對于歷史上的孝子行為要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分析,對歷史人物做出準確的、客觀的評價。另外,我們學習傳統孝道,就是為吸取歷史上孝的智慧,為今所用,所以進行孝道教育要聯系實際,以歷史的經驗教訓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

3.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原則

這一原則就是在繼承和弘揚傳統孝道文化的基礎上要建立和發展新時代的孝道文化。我們知道,傳統孝道教育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產生過強大的影響力,發揮過重大作用,最重要的原因是它適應了家族宗法制小農經濟的需要。今天社會的文明程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孝道依托的社會基礎已喪失,如果面對當代學生的教育,我們對傳統照搬照抄,就會脫離時代、脫離實際,為現實所不容,孝道教育便無效果可言。所以,我們應站在現代社會發展的立場上,對傳統孝道重新進行審視,科學分析其內容,取精去糟,堅持繼承和批判相結合,如“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父母辭世要守孝三年”、包辦婚姻等,都應予以摒棄;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結合,根據時代要求與時俱進,賦予孝道新內容,如珍惜生命、學會感恩、自立自強;堅持孝道教育與民主法制建設相結合,在孝道教育中增強學生的法制意識,使法制的剛性約束力促進孝道意識的內化。總之,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就是以辯證的觀點,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結合當代社會的實際,吸收傳統精華,賦予孝道以符合時代特征的新內涵,以滿足當代中學生的需求,讓孝道教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4.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原則

我們教育的對象是中學生,進行孝道教育的目的要使學生有孝心、有孝行、有孝德,所以一定要把學生作為教育活動的主體,教育要有針對性。因材施教就是在進行孝道教育時,要注意學生的年齡差異、個性差異和家庭狀況的差異;循序漸進就是教育活動既遵循知識的邏輯順序,又要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的順序,并抓住二者的最佳結合點,使學生有次序地、系統地,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逐步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促進身心和諧、健康發展。學生的生長、發育和邏輯思維水平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一定的年齡階段,他們的心理特點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根據不同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個性差異和思想動態,確定教育的重點、深度、廣度,使內容適合大多數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對于具有不同個性特點和家庭情況的學生,要因人而異,區別對待,加強教育的針對性,只有這樣才能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和成長。因材施教,首先要做的是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深入研究學生的個性特征、家庭背景、生活經歷等。其次要承認差異、尊重差異、面向每一個學生,針對不同學生和不同的家庭狀況進行有區別的教育,要把集體教育同個別教育結合起來。這一原則的應用主要表現在孝道實踐的要求上,我們要讓所有的學生都知道父母的愛是偉大無私的,作為人子都應該感恩父母、尊敬父母、關愛父母、孝順父母。同時孝心的培養是長期的,孝心的表達也不是一時的,它需要從點滴做起,從小做起,使之成為習慣,并不斷提高層次。堅持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原則可以實現孝道教育的合理、優質和高效。

5.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就是要把孝道思想、孝道觀念、孝道意識應用于日常生活中,通過實踐行動達到孝道教育的內化。活動與交往是道德發展的主要動力,成人、教師及其他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必須通過自身的積極活動和思考才會發生作用。學者們的研究和論述告訴我們:人們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是行為主體實踐活動的結果,人的思想品德在實踐活動中形成,又通過實踐活動表現出來。之所以強調活動和實踐在道德形成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因為任何的品德行為,任何的道德品性都是“人們在工作和思想的統一中跟別人發生適當的關系而得來的”。只有通過實踐活動,人們才能獲得對道德行為規則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并以此調節自己的思想行為。孝道存在的客觀基礎是晚輩與長輩的關系,作為協調這種關系的孝道,只有當主體參與這種關系之中,并通過親自體驗、處理這種關系,才能獲得對它的深刻理解和認識,才能不斷深化自己的情感體驗、磨煉自己的意志,從而形成堅定的孝德信念以及在這種信念支配下自覺的行為習慣。實踐活動不僅是孝德形成發展的源泉,而且也是檢驗孝德發展水平的標準。一個人的孝德如何,我們的教育效果如何,只有在一定的實踐行動中,才能得以表現、得以證明。因此,孝道教育應重視對中學生日常孝行為的培養和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