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文化的內涵范文

時間:2024-01-12 17:48: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孝道文化的內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孝道文化的內涵

篇1

【關鍵詞】以小見大;德育;學校教育

一直以來我都注重收集畢業學生的反饋信息來作為對下一屆的教導作用。在形形的反饋信息中(當然招辦分配的老師更有發言權)歸納起來一句:學校的學生動手能力可以,但是道德水準欠缺。為什么要從小事抓起呢,我談談自己的看法。

我家住校外,每天回家,特別是周末,當走到校外見到一群又一群穿著校服模樣的孩子嘴里叼著煙,手臂環摟著一看就知道絕對是學生的女孩時不知道各位老師會是什么感受?當見到一群接一群時髦的穿著校服的女孩高聲闊語出口成“章”談話內容彰顯內心齷齪時,不知道各位老師又會有什么感受?當耳邊常常聽到街邊傳來“你看XX校的學生喲,嘖嘖”這樣的議論看到他們搖搖頭一臉不屑的神情時不知道各位老師又會有什么感受?——這是給學校在打廣告嗎?

我們都學過心理學,都知道以一細小輕微的舉動來剖析對方所受到的教養程度或心理活動,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見到教學樓前也書有劉備的這句話,但是我們的老師對這句話給學生進行引導讓它起到督導落到實處了嗎?集小惡則成大惡,集小善則為大善。培養良好的道德,是從那很小的事開始的。“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塑造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種道德是慢慢建立起來的。就比如丟垃圾——誰亂丟垃圾就是不愛校——也是不愛家園。我這里有兩個關于小垃圾廢紙的故事:

第一個,美國有個“福特公司”,福特是一個人,他大學畢業后,去一家汽車公司應聘,和他同應聘的三四個人都比他學歷高,當前面幾個人面試之后,他覺得自己沒有什么希望了。但既來之,則安之。他敲門走進了董事長辦公室,一進辦公室,他發現門口地上有一張紙,彎腰撿了起來,發現是一張廢紙,便順手把它扔進了廢紙簍里。然后才直到董事長的辦公桌前,說:“我是來應聘的福特。” 董事長說:“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們錄用了。”福特驚訝地說:“董事長,我覺得前幾位都比我好,你怎么把我錄用了?”董事長說:“福特先生,前面三位的確學歷比你高,且儀表堂堂,但是他們眼睛只能“看見”大事,而看不見小事。你的眼睛能看見小事,我認為能看見小事的人,將來自然看到大事,一個只能“看見”大事的人,他會忽略很多小事。他是不會成功的。所以,我才錄用你。”福特就這樣進了這個公司,這個公司不久就揚名天下,福特把這個公司改為“福特公司”,也相應改變了整個美國國民經濟狀況,使美國汽車產業在世界占居鰲頭,這就是今天“美國福特公司”的創造人福特。大家說,這張廢紙重要不重要?看見小事的人能看見大事,但只能“看見”大事的人,不一定能看見小事,這是很重要的教訓。

第二個廢紙的故事:當本屆亞運會在日本廣島結束的時候,六萬人的會場上竟沒有一張廢紙。全世界報紙都登文驚嘆:“可敬,可怕的日本民族!”就是因為沒有一張廢紙,就使全世界為之驚訝。再看看我們十月一日天安門廣場升國旗的鏡頭,當人們散去,滿地廢紙,到處亂刮!大家試想想國外會什么樣的評議!大家說這些廢紙重要不重要?所以說,我讓大家撿起身邊垃圾,這就是愛學校或說是愛祖國的開始。“天下大事,請先把自己腳下的垃圾撿起來”──這就是我常在班上講的一句話;“從小事做起,學習技能的同時學技巧、學技術的同時學做人”也就成了我班定的座右銘。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那我們把它換成為 “學校興亡,我的責任”不就行了嗎?我們每個學生如果人人都說:學校校風不好,是我的責任;班上紀錄不好,是我的責任;學校生源不好,我的責任;學生就業不好,我的責任……人人都能主動負責,哪有不興盛的學校?哪有不團結的團體?所以說,我們應該教導學生都應該把責任拉到自己身上來,而不是推出去──這才是教育,唯有這個思想,我們的學校才有希望。不把責任推出去,而是攬過來。這種教育要牢牢記在心里。學校更應該訓練學生這種“學校興亡,我的責任”的思想,從小事抓起。再舉一個小例:校園不干凈,就應該是大家的責任。你想,這么大的一個校園,你不破壞,我不破壞,它會臟嗎?臟了之后,人人都去弄干凈,它會臟嗎?你只指望幾個工人做這個工作,說:“這是他們的事。我是來讀書的,不是掃地的。”──這是什么觀念?讀書干什么?讀書不是為國家服務嗎?眼前的你都不服,你還能為未來服務?當前的責任你都不負,未來的責任你能負嗎?又比如:水龍頭漏水,這樣多學機械專業的難道還不能堵住嗎?有人會說:“那不是我的事,那是學校的事”, “反正是學校的水,不是我的自己的!” 這是錯誤的。浪費學校的水就是浪費國家的水,就是浪費國家的資源!我們每天為國家省一盆水,一年省多少水,你算算,我們學校四千多學生,每個每天節省一盆水,一年省多少水?省水就是省電,就是節省國家資源。又例如:一口痰隨意吐在校內應該算是小事吧,但是如果你把一口痰隨意吐在校外,你就丟了學校幾千人的臉;上周到“秋田”齒輪去應試的25個學生,面試時隨地吐痰,一個也沒有被錄取。這對學生來說只是求職路上的一點點小小挫折,也就一件小事,但是你錯了,因為你代表學校,你千萬不要以為“好漢做事好漢當”,你錯了、你做不到、你不夠資格當!因為別人說的就只會是:“你看XX校的學生喲”,還敢要這樣的學生嗎?還會來學校要人嗎?下一屆畢業分配的學生又怎么辦?

從自己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我們才有希望──這就是“學校興亡,我的責任”積極負責的觀念,這就是我個人觀點認為應該抓的道德教育。

參考文獻:

[1] 王彥才,郭翠菊.《教育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 馮紹群.《行為心理學》.廣州旅游出版社

篇2

[關鍵詞]孝道文化;高校思想政治;價值

中國倫理文化講究孝道,孝道的理念基于中國的宗族制度。我國歷史上很多統治者或者統治階級都堅持用孝道來進行社會秩序的維護。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孝道文化是一個重要的內容,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作用,利用孝道文化促進大學生思想認識的提升,維護社會穩定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孝道文化在高校政治教育中的價值體現

(一)孝道文化對社會倫理的維護

中國古代實行宗法制度,人們都生活在家族血緣為標準的管理方式之下,而孝道文化是家族宗法制度強調的首要問題。一個家族的延續除了血緣關系以外,更重要的是奉養雙親、照顧子女等內容。因此,孝道文化對我國古代這種宗法倫理制度有著直接維系作用,也可以理解為,宗法制度和孝道文化是互為補充的,相互促進的關系。

(二)孝道文化對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

古語有云“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中國人注重香火的傳承和延續,并將其納入到孝道文化之首。現實社會中很多人也會因為家族延續而承擔起責任,這也可以說是一種社會責任的體現。家族得以延續,那么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就會得到保障。因此,孝道文化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基礎。

(三)孝道文化與黨政指導思想的結合

社會的管理需要精神的指引,我國的黨政部門順應社會需求,提出了“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樣的思想認識。鼓勵人們尊老愛幼,將孝道文化與黨政思想結合起來。這樣,我們的黨政思想的推廣就會更加的順利、適合國情。我國黨政領導者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觀點,這些觀點中都含有孝道文化的重要內容,對我國當前的社會發展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

(四)孝道文化對人們社會行為的約束

孝道文化在中國傳承千年,對人們的行為具有一定的約束力。當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孝道之義的時候可能會因為受到社會輿論的影響而不得不改變自己。同樣,孝道文化也是具有這樣的作用。在中國,如果一個不孝順的人被大家知曉,大約也會影響到人們對其的認識和評價,嚴重的時候會影響到人的生活和工作。因此,我們說孝道文化對人的社會行為具有一定的約束價值。

二、孝道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價值實現的主要方式

(一)感恩教育活動

感恩教育在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經常出現,一般學校相關部門會準備一個主題,例如“感恩父母”、“感恩生活”、“父親節快樂”、“母親節快樂”等,然后圍繞活動主題,通過播放電影,制作宣傳海報、舉辦演講比賽、文藝匯演、朗誦比賽、書法繪畫比賽等活動途徑,這些途徑能在短期內進行比較有規模的宣傳,形成對孝道更及時的認識,進而達到教育目的。

(二)公共課程安排

不同的院校對孝道文化的傳播方式不同,但是很多高校在二級學院都開設了國學的公共課程或者思想政治課程,而公共課程的課程學習或多或少都有孝道文化內容在里面。根據學校的規定,學期結束之后也會進行各種形式的考核,考核實際上也是加強大學生對中國孝道文化深刻認識的重要手段。

(三)集體教育實踐活動

集體教育實踐活動的活動地點不僅限于校內,還可以在校外。集體教育實踐活動一般都是以團隊形式報名參加,例如,各高校鼓勵學生參加志愿者服務活動,并組織志愿者關注空巢老人、失獨老人、孤寡老人等公益活動。通過將孝道文化的內容融入到集體教育實踐活動的形式,讓高校學生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之余也能獲得“崇尚孝道、弘揚孝心、踐行孝德”的教育體驗和教育感受,形成“知孝、懂孝、行孝、揚孝”的良好風氣。

(四)優秀典型樹立

樹立典型一直是進行孝道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引下,黨政機關在各地樹立了各種“孝”先進典型,學習這些先進典型的人物事跡對高校大學生孝道文化的培養有一定的現實作用。最直接的方式是通過發現和宣傳學生身邊鮮活的“孝典型”。

當然,從實現孝道文化教育的途徑來看,我國高校的孝道文化教育活動主要從情感培養到創造教育情境,引發大學生情感共鳴,然后強化孝道文化的實踐活動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三、孝道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事例的落后

隨著時代的發展,孝道的內涵和外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深入和豐富。我們樹立典型的時候往往很可能沒有與時俱進。因此,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我們樹立的先進典型必須要新,且要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教育內容必須和時代政治思想緊密結合,這樣才更能彰顯現代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教育方式的陳舊

就目前而言,高校的孝道教育方式還是以課堂教學為主,然后通過考核來衡量教育效果。這種灌輸式教學手段就現代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而言還是老舊和存在缺陷的。孝道文化的傳播,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入不能只簡單的依靠課堂講授,而是應該引進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載體,使教育效果達到最大化。

(三)教育材料的不適用

通過孝道文化來培育和踐行大學生德育教育的方向是對的,但是,我們的教育材料不能繼續過去的傳統教育材料。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孝道文化教育也要做到緊跟時代步伐,抓住發展關鍵。高校孝道文化教育的內容不僅要包括傳統的歷史文化和典型人物典型事例教育,還要和當前的黨政思想的重點內容結合起來。

(四)引導過程中的偏差

一般的教育者會認為孝道文化教育從學生中小學階段甚至學前教育階段就開始了,學生在大學階段之前對孝道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在大學階段,孝道文化教育并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了。因此,很多高校教育者會忽視孝道文化的教育內容,或者將孝道文化的教育內容的講解和分析進行了簡化處理。更有甚者,對孝道文化有一種反叛性的認識,導致學生對孝道文化也有了認識分歧。

四、促進孝道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價值實現的措施

(一)尋找最新的事例

我們的教育必須是為社會服務的,那么教育活動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我們選擇的教育事例必須體現時代的特點,還要具備豐富的文化內涵。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那些高在廟堂之上的教育事例往往會顯得非常的遙遠,而從日常生活中被概括出來的事例會更貼近大家,也更容易被大家接受,進而產生學習的欲望。在我黨政部門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候曾經樹立了許多忠孝的榜樣,這些事例從我們的生活中來,顯得真實可信,又符合人們的審美觀和價值觀,能得到較好的教育效果。那么大學生的孝道教育事例也需要從他們的生活中概括出來,在現有的社會宣傳平臺上找到突破口,發揮結合案例教育的最佳效果。

(二)結合現代教育技術和方式

孝道文化教育多為說教式的教育模式,多數大學生是討厭這種教育方式的,因此,大學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要運用新的教育載體和新的教育手段來提高學生的認識興趣。現代技術的使用可以使教育活動變的更加豐富多彩,孝道文化的內容展示更加形象生動,更符合當代大學生的接受需求。因此,我們應憑借對孝道文化的宣傳,加強對大學生德育素質的教育,在有效運用現代技術手段的基礎上,緊密結合當今社會和學生關注的熱點話題,加以借用、分析和評述,最終達到提高大學生德育素質的目的。

(三)選用合適的教材

選用合適的教材與現代教育技術和方式一樣,對教育目的的實現達到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我們的教材選擇一般是盡量選取不容易過時的內容,但是這樣一來就會造成我們的教育內容“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特點,沒有特殊性,沒有可比性。對于這樣的內容,大學生在接受起來更容易出現抵觸情緒,學習中除了背誦那些生硬的內容以外,基本不具有較大的指導作用。因此,建議高校在對于孝道文化的教材選擇和編寫上需要補充一些比較貼近大學生現實生活的內容,或者比較炙手可熱的材料。這樣,才能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將孝道文化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中。

(四)注重對學生的引導

教師是教育活動的主體,與學生共同發展。那么,教師的影響力是不能忽視的。在教育活動中,如果教師能夠將現有孝道文化教育內容與實際結合,灌注更多新鮮的內容,然后正確的引導學生。此時,教師需要有大量的積累和正確的認識,只有通過正確的認識才能真的指導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培養新一代的優秀人才。

當然,孝道文化的運用還遠不止這些措施和方法。比如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省,讓學生觀看更多孝道文化視頻,甚至鼓勵學生為自己的父母親人送去最貼心的心意,或者將孝道文化作為學生學分修得的一部分,將孝道文化活動的參與作為一個評估標準等等。這些內容都能促進學生通過孝道文化的掌握來提高思想政治認識,來提升社會價值,變成一個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水娜,鄭磊.孝道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西北醫學教育,2012(4):702-704.

篇3

尊老敬老的禮儀

笤帚不朝著老人掃

掃地很有學問。首先,當家中有客人的時候最好不掃地,即便是客人在客廳也不要掃廚房。另外,即便是自家老人長輩在場時,掃地方向也不能朝著老人掃,任何時候掃帚都要朝自己的方向揮動,往后退著掃地,不能朝著老人方向往前掃。

應在老人身后走

和老人、長輩在一起時,無論是騎車出行還是步行,作為年輕晚輩,都應該注意不要走在老人、長輩的前面,這樣有失尊敬。如果步履緩慢的陌生老人擋住你的去路,應客氣地向老人道歉后,再借路而過。

點菜時先問老人口味

聚餐吃飯時應先讓老人開口,等老人點菜完畢后自己再點菜。在這個過程中還要注意多詢問老人是否忌口,“能不能吃辣,能不能吃甜”。

老人面前少提“老”

現在多數老年人也不喜歡別人說自己老,老人們在心態上最喜歡別人覺得自己依然正當年,所以稱呼老人要慎用“老”字。此外,年輕人在長者面前也不要以“老”自稱。

重陽節文化內涵

敬祖——四大祭祖節之一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形成,魏晉時期氣氛日漸濃郁,備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后歷代沿襲。受儒家影響,至今國人將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統稱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以祭拜先人的方式慎終追遠,飲水思源。

敬老——新時代的“老人節”

九九與“九九”同音,重陽節被賦予長久長壽的內涵。西漢時人們就開始設宴求壽。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中華民族尊老敬老優秀傳統產生自蒙昧時期,經歷了風風雨雨和時間的考驗。由傳統上升為法律,這無疑是一個進步。

孝老——孝道傳統的承載

一個人所受恩惠莫重于父母,父母是生養我們的人。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謂五常,是家庭和睦興亡的根本。中國諸子百家思想雖各異,但無不注重孝道。老人渴望孝道,因為其急需人贍養;中年人渴望孝道,因為其不可避免的走向老年;孩子渴望孝道,沒有孝道也就沒有慈愛;社會渴望孝道,沒有孝道,社會將變得冷漠;國家渴望孝道,沒有孝道,國人將不忠于國。

篇4

關鍵詞:孝道教育;現狀;途徑

中圖分類號:G4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2)11-0126-02

我國道德文化體系是在繼承傳統道德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傳統的倫理道德以“忠、孝”即對國家忠誠、對父母孝順為根本,并以此來規范人的行為,所以“孝”在我國倫理思想觀念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孝道教育為突破口,從培養學生的孝道素質著手,強化他們的道德修養,是當前高校德育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實施孝道教育的重要意義

儒家把子女對父母親情回報的純樸情感提升到“道”的高度,把人們對父母之愛延伸到其他老年人,這是了不起的發展。漢代以后把“孝”捧到了天上,荒謬地提出愚忠、愚孝的所謂“三綱五常”,“”中又踐踏孝道,大批傳統道德,這些都是強加在純真的孝之上的歷史塵 埃。現代社會,研究孝道文化具有很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它對國人的處世哲學、道德修養、人格塑造以及人生觀和價值觀會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我們應該把弘揚孝道文化作為改進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突破口,進一步推進和強化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1.和諧社會的建設凸顯對孝道的需要

和諧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概念,可以囊括從個人、社會、國家等層面、甚至包括宇宙層面中一切理想的狀態和正面的價值,包含國家和社會的安全穩定、公平正義,人們之間的團結友愛、互幫互敬,以及個人的良善仁愛、道德禮義等諸多價值。孝道文化的內涵與和諧社會的內涵有諸多相通相近之處,一個孝敬父母、品德高尚的人,必是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效忠國家的人。古往今來的無數事實已經證明,國之忠臣大都是孝子,可以說孝道是和諧的起點與基礎,建設和諧社會迫切需要濃厚的孝道氛圍。

2.實施孝道教育有助于解決社會問題,維系社會安定

從古至今,家庭都是社會的最小單元,家庭關系的和睦溫馨與否,關系到國家、社會的整體和諧與穩定。特別是我國即將成為人口老齡化大國,社會的養老問題面臨嚴峻的形勢,如果沒有解決好社會養老的問題,很容易造成社會動蕩,阻礙社會的發展。因此,子女怎樣贍養老人、如何盡孝已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如果子女晚輩都能孝順父母、長輩,形成良好的孝道氛圍,會使社會環境更趨安定和團結。因此,推崇家庭倫理道德,發揚孝道文化,加強以“養老”、“尊老”、“敬老”為重要內容的孝道文化的建設,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3.開展孝道教育有利于健全大學生的人格,提高大學生的綜合道德素質

人才培養是高校的重要職能,培養有健全人格的人才是高校教育的終極目標,加強孝道教育對于健全學生的心理和人格具有非常強的針對性。孝道教育是要引導學生發自內心地關心、理解、體貼和敬重父母和長輩,以報答父母的養教之恩;增強大學生的孝道意識,可以促使學生的責任意識的增強,從而能自覺自愿地對父母盡孝,履行自己作為晚輩的責任與義務;可以培養和增強學生的愛心、感恩心和責任心。這些都是構成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有利于自身成長成才、實現自我理想、體現自身價值。

二、當代大學生孝道教育的現狀研究

我們對海南大學三個校區1000名學生進行了“當代大學生孝道實踐及高校孝道教育現狀”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反映出海南大學學生的孝道觀念、行孝現狀以及學校孝道教育現狀差強人意,有進一步推廣和加強的必要。

1.大學生孝道實踐的基本現狀

從統計結果看,大學生踐行孝道的主流表現是積極、健康的。在孝道意識方面,他們掌握了一定的孝道知識,有了較強的孝道意識,能正確認識和理解孝道文化,并有意識地自我培養孝道精神,進行積極的行孝準備;在照顧父母、情感慰藉、給父母優先享用權等方面,學生正面肯定的回答比例比較高。但從調查結果中,也可以發現大學生群體中也存在孝道缺失的現象。比如在處理與父母矛盾時,有5.6%的學生選擇了經常會對父母出言不遜,有4.1%的學生選擇了會指責與橫加干涉父母的生活習慣;在成就父母期望方面,有三成以上的學生選擇了比較少或從來沒有以父母的滿意度作為自己上進的動力,有一成以上的學生選擇了比較少或從來沒有努力取得成績讓父母自豪(見表1)。著表明在當今社會背景下,學生自我意識較強,很少與父母進行情感溝通,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也沒有主動了解父母和長輩的內心需要和壓力,忽視了對父母和長輩精神上的關愛,而這種精神上的交流在當今社會顯得尤為重要。

表1 大學生孝道實踐的基本現狀

2.當前高校開展孝道教育的基本現狀

目前,高校對大學生的孝道教育仍未受到足夠重視,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過分專注于道德的理想性與先進性和用崇高而嚴格的道德規范要求學生,而事實證明,這種寄希望于在短時間內盡快把大學生培養成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的思想過于急功近利,其效果往往適得其反。此次調查表明,學校在開展孝道教育方面效果較差,甚至幾乎沒有開展(見表2)。從調查結果以及對其他一些高校思想教育戰線工作人員的訪談結果可以看出,孝道教育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缺乏開展孝道活動和宣傳的平臺,沒有相應的制度保障,學校領導和老師也都沒有意識到孝道教育的重要性,因而沒有形成可持續的教育機制,直接的結果是孝道教育的缺失。

表2 高校開展孝道教育的基本現狀

三、加強當代大學生孝道教育的途徑與實踐

1.以理論教育為導向,加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

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進行孝道理論教育,通過底蘊深厚的孝道理論以及形式多樣的方法和途徑開展孝道教育,讓大學生全面理解我國的孝道文化,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孝道,摒棄孝道中不合理的內容,發揚孝道中科學、合理的精神。此外,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中,要充分把握好孝道教育的要求,充分發揮各課程特點,把孝道知識滲透進課程教學中,既能充分體現課程優勢,又能結合當前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孝道教育的效果。

2.發揮“體驗式教育”在孝道教育中的作用

體驗教育是通過親身經歷,學習為人處事的基本道理,并轉化為行為習慣的過程。體驗與實踐是緊緊相連的,通過體驗教育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了解孝道,從而加深對孝道文化的體會與感知,促使大學生把孝道理論認識轉化為現實行孝行為。要做好體驗教育,第一要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走向生活,通過社會調查、實踐活動、生活體驗、社會感知,了解我國的踐行孝道的現狀,理解孝道文化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意義;第二要讓學生從事力所能及的行孝行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行孝的重要性,讓他們正確認識孝道,建立行孝意識,做好行孝準備;第三要讓學生通過實踐,了解父母和長輩的艱辛,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孝順長輩。

3.構建高校領導重視、教師導引、學生積極參與的孝道教育機制

加強高校孝道教育,領導重視是根本,教師導引是前提,學生參與是關鍵,建章立制是保障。造成當前高校德育中孝道教育相對缺失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要歸咎于學校領導重視不夠,沒有真正認清孝道教育對學生德育的重要作用,也沒有認真研究教育的形式和方法,難以把孝道教育落到實處。因此,必須建立由學校領導牽頭、相關部門配合的的領導小組,充分發揮任課老師在德育中的積極作用,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滲透孝道教育,讓高校孝道教育充分體現在學生生活學習的各個領域,使孝道教育發揮最大的作用。同時要進一步加強制度建設,健全領導體制,建立和完善學校教育管理體制,并充分利用和發揮共青團、學生會以及社團組織在孝道教育中的作用,實現孝道教育的目標。

4.發揮校園文化建設中孝道教育的作用

校園文化是一個完整的系統,能夠綜合地、全面地作用于大學生的道德建設和人格培養。健康的校園文化活動能起到豐富學生生活、調節和激勵學生行為、培養和激發群體意識和集體精神、促進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及自我完善的作用,因此要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孝道的宣傳和教育。比較好的做法是在校園內樹立孝道宣傳紀念碑、出版與孝有關的學生讀物、開展校園孝道知識競賽及征文比賽等校園文化活動,形成濃厚的孝道文化氛圍,讓學生在與孝道知識的緊密接觸中,受到孝道文化的影響,更好地理解孝道精神,增強孝道意識,掌握科學合理的行孝方法。

5.樹立楷模,為學生行孝提供方向指引

在孝道教育的過程中,除了一系列的正面教育和引導外,樹立榜樣、表彰先進、掌握行孝的途徑和方法也不可忽視。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孝道教育過程中,要充分挖掘現實生活中的正面榜樣,如湘潭大學學生楊懷保為了就近照顧病痛中的父母,帶著父母上學的故事,就具有很強的教育和示范意義,更容易讓學生理解和接受,能夠產生積極的影響和作用。

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華傳統倫理的 起點與諸道德之首,孝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和靈魂[5]。在新的時期,高校應將傳統孝道思想進行積極的現代轉化,探索新型孝道文化在學生德育中的應用,把弘揚孝道文化作為改進學生德育的突破口,進一步推進學校的德育工作,真正培養出德智體美各方面綜合發展、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寶庫.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N]. 人民日報, 2012-02-21.

[2]王芝蘭. 當前我國養老問題及對策研究[J]. 經濟師,2007(7).

篇5

關鍵詞:孝道文化;發展;局限性

中圖分類號:B823.1 文獻標識碼:B

1.孝道現狀令人堪憂

以孝道為核心內容的傳統文化正處于逐步淡化的境地,這是社會主義市場化的必然產物,當個人中心和自私自利等觀念橫行,棄傳統道德如棄物的時候,人們才逐漸從商業化的浪潮中感受到親情的寶貴;當然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未必都是糟粕,那么現代的新思想新觀念也不見得就是瑰寶,所以只有將二者結合,才能重建一種積極向上而有底蘊的正確價值觀。

而今,中國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人口老齡化。“代溝”是兩代不同輩分的人之間自然形成的一層隔閡。社會家庭關系的現狀是,很多子女在生活的過程當中,違背父母原有的觀點,有了新的看法而造成的觀念、思想、行為、習慣等的不同而產生的沖突。現今的青少年很少能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我國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還不夠完善,孝道以及孝道文化的重構,就變得尤為重要,但又困難重重。無論如何,孝道問題終究是一個重大問題,也是我們在探討傳統文化價值的時候,必須要回答的一個問題。現代中國社會親情的不斷疏離,導致中國現代家庭中的孝道問題逐步顯現,因此也很受人們的關注,例如,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就是一些子女普遍不愿意承擔孝敬老人和承擔社會義務。

2.孝道發展的當代困境

當今社會文化公認為孝文化就是“子孝”,不但強調子女對于父母的贍養義務,同時贍養內容從單純的物質供養發展向精神贍養擴展。當然,我國政府也于2008年開始建立全面的現代社會養老體系,并積極推行社會化養老。 然而這種新型社會養老體系更多表現為當代家庭養老的補充體系,除了體現社會保障思想對個人養老風險的保障,并沒有體現出更多優勢,其根本社會思想及文化,特別是其中實踐文化的內涵,即為年青一代對于父母一代的各方面承擔的義務關系。

建立新的孝道文化觀念體系,讓老人能夠老有所養是關鍵內容之一,同時是傳統孝道文化的基本要求,弘揚孝道文化目的是,理順兩輩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當今社會的現實下,老年人口的比重在社會當中越來越大,年輕一代的數量不斷減少,老年人迅速增多,事實上年輕人的社會負擔也在加重,再加上社會發展步伐加快,這些事實背后遮蔽的問題也就日益顯現出來。年輕人無力奉老,老年人失去依靠。老年人也曾經是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者,現在他們退出生產領域,成為純粹的消費者,如果沒有他們,我們不會享有今天的社會生活,所以要從制度上保障他們的生活,另外還要保證他們享受今天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能夠使得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其社會群體處于同等的發展水平,這不單是我們社會發展的應有方向,同時更是老年人的基本權利。

作為子女的年輕一代,在社會生活當中,他們緊跟時代的步伐,能更好地接受新觀念和新事物,而作為長輩的老年一代,則大多保留著省吃儉用的傳統觀念,大多不愿意或者不能夠接受新觀念和新事物。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的不同,使得老年人與年輕人之間自然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即便子女愿意贍養老人,這其中自然就有著社會發展帶來的新的問題。我們經常說:“尊老愛幼,父慈子孝”,但是這一觀念本質上應該是雙向的社會關系,父與子應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一起來協調理順這一關系。

3.新型孝道的發展方向

新型的孝道文化一定要建立在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現實的基礎上。因為只有符合當今時展需要,結合傳統孝道文化思想的精髓,新型孝道文化才能成為有生命力的新型思想觀念。如果對傳統孝道文化,更甚者對傳統社會倫理道德的思想觀念體系,不加鑒別,不予發展,一并強加到今天的社會思想體系當中,是很難解決當今中國的現實問題的。

尊敬與愛戴是新型孝道的基礎與核心。從根本真的角度來看,尊敬與愛戴是我國孝道文化乃至傳統文化的思想核心。所以,重新樹立新型孝道,就是要樹立子女對老人及長輩的敬愛觀念。在這一思想基礎上,再加以社會制度方面的保障,老年人的精神和物質需求就能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更多的滿足。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 核心價值觀;高職學生;孝道教育;問題;原因;對策

一、核心價值觀視野下的孝道教育

1、核心價值觀的概念

黨的十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是對的每一個公民的嚴格要求。

2、孝道教育的內涵

古語云: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至今受到國人的高度崇尚。孝道的具體涵義是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贍養、尊敬、送終等。

3、核心價值觀視野下的孝道

核心價值觀所提出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與孝道教育兩者是辯證統一、相互聯系與影響的。由對長輩的孝升華到對國家的忠誠,孝道使中華兒女心系祖國,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孝道能使家庭和諧幸福,家庭穩定就能使家庭成員將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去。中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由簡單的孝敬父母推廣到全社會的尊老敬老,建設和諧社會。高職學生是國家寶貴的技術型人才,是社會主義的建設主力軍。當代高職學生通過秉持孝道精神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他們能夠正確認識自己、正確對待父母,正確對待集體與國家的關鍵,這關系到學生自身發展與未來的生存,更關系到社會的穩定與進步。

二、當代高職學生孝道情況與分析

1、高職學生在孝道方面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增強傳統孝道教育,提倡“孝道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基石”,但就教育效果而言,仍存在諸多問題。現實生活中受到利益與物質的驅使,對老人不尊重、不孝順的問題比比皆是。公交上舒適坐著的年輕人與站立的老人;不贍養父母,甚至虐待父母等行為也常常見報。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家庭結構逐漸縮小,獨生子女增多,相對負擔較重,空巢老人的增多等,都是導致中國社會家庭養老的功能逐漸削弱的原因。當代高職學生盡管有孝敬父母的意識,卻在行動中表現的相對落后。筆者通過走訪調查發現對于踐行孝道的方式,大部分的學生認為不跟家里要錢,就是孝順;有些學生認為專心讀書不讓父母擔心學業,就是敬孝,這都說明學生雖然有孝敬父母的意識,但這些意識僅僅停留在淺層面,情感交流也并不深入。有些學生記得父母的生日,卻羞于向父母表示感激;有些學生認為自己已經成人,對父母的關心顯得不耐煩,這導致了子女與父母的溝通不暢,最終導致出現隔閡,這種錯誤的認知與中國傳統孝道是相背離的。

2、高職學生在孝道方面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從家庭教育方面來看,目前部分家庭孝道教育缺失。家庭教育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一個人道德品質的養成。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有些父母只是看重孩子學習成績,重智育輕德育,有些甚至認為只要學習成績好,德育教育不做也罷。父母對子女的關注遠遠超過對老人的關注,對上一代的態度對學生心理產生巨大的影響,父母是子女的啟蒙老師,這種做法使得學生產生只知索取不懂回報的心理趨向與價值觀念。從學校教育方面來看,學校的孝道教育明顯存在重視不夠的情況。學生從小學到大學一直未將孝道教育作為專門的課程來開設,孝道教育成為了德育教育的薄弱環節,未能引起高職院校管理者的重視,忽視知情結合、德智同行。雖然目前各學校將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但卻忽視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孝道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教育的重要補充,更是前提條件,不少學生感情脆弱,承受挫折能力較差,人際關系處理不當,容易產生偏激心理。通過孝道教育提倡“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自愛精神,引導其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孝道。從社會層面來看,社會整體孝道意識淡薄,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生活環境不斷變化,西方文化與價值觀越來越多的深入學生的思想意識之中,尤其是西方的親子關系特點對當代高職學生的孝道觀念形成沖擊,使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相對淡薄。

三、高職學生孝道教育的策略

1、加強高職學生孝道意識的培養

首先需要培養高職學生的責任意識,兒女對父母有不可推卸的敬養責任。《孝經》曾說:“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這說明孝敬贍養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人人背負的重大責任。每個人都是社會組成的分子,只有履行好自己的角色,形成對社會的責任意識,社會才能發展。其次需培養高職學生的感恩意識,“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父母對于子女的養育之恩無法衡量,學生不但要感謝父母的辛苦付出,更要感恩于父母的舐犢情深,再從更深層次反思自己反饋于父母的感恩之情。學校也可以針對部分學生的情感淡漠,加強孝道文化教育,通過宣傳使其體會父母的不易,培養感恩的意識。最后需培養高職學生尊老敬老的意識,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道已經不單單是孝敬自己的父母,而是面對全體老人。

2、豐富校園孝道文化建設

要加強高職學生的孝道教育,離不開孝道校園文化的創設。思想政治工作者應該抓住校園文化這塊教育資源,加強孝道文化的正面宣傳,一方面通過校報、校園廣播、宣傳欄等作用,加大孝道的宣傳力度。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聯網手段,通過BBS、微博、微信等網絡工具,推送典型人物事跡,形成輿論氛圍。更可以設立孝道規定,開設孝道課程,合理設計孝道教育內容,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行孝的重要性。

3、鼓勵開展孝道社會實踐活動

孝道不能靠教,而是靠熏陶,正所謂“上行下效”。鼓勵學校社團開展以孝道為主題的尊老敬老活動。通過主題團會日、社團活動日、重陽節等時期,舉行行走進養老院,慰問孤寡老人,感恩父母,為父母做一件小事、發一條短信、打一個電話、寫一封家信等社會實踐活動,使知行合一,讓學生們在實踐中學會“行孝”,進一步把認知付諸于行動,內化為自身孝道品質。

4、將孝道融入學生道德評價體系

學校建立學生道德評價體系,對學生的道德實行量化考核,以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孝道品質的評估。這種方法促使他們不僅具有社會公德,更具有家庭美德。孝道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礎,是學生的責任心培養的重要途徑,因此應倡導孝道融入學生道德評價體系。

5、促進家庭、學校、社會的合力教育

高職學生的孝道教育,必須堅持以學校為主導,社會為輔助,家庭為基礎的形式,促使三方面產生合力,形成三位一體的孝道教育模式。這種形式突出學校主導作用,建立健全校園孝道教育制度,倡導學生學習孝道。通過社會輔助功能,使學生在社會氛圍中踐行孝道,感受熏陶。最終發揮家庭為基礎的教育模式,使學生孝敬父母,構建家庭孝道教育的核心。

孝道教育是一切道德教育的源泉,更是核心價值觀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在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培養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孝道觀念,塑造完美的人格,對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青少年 孝道教育 理念 開展活動 社會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080-01

古人云:“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幾千年的文明社會是以孝道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嘉祥地處魯西南平原,是魯哀公西狩獲麟之地,更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曾子、冉子的故鄉,以其悠久的歷史文明和豐厚的文化積淀蜚聲中華大地。以曾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涵蓋了政治、經濟、哲學、倫理等諸多方面,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時至今日,我們倡導的尊老愛幼、熱愛祖國、胸懷大志、等道德要求,可以說是儒文化中“孝道”的發展和完善。在多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憑借嘉祥獨有的人文地理優勢,卓有成效地開展了以孝心為主線、以孝文化建設為主題的實踐教育活動,創設了班級特色文化,促進了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德育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靈魂,因為在整個教育工作中,追求善的理念,造就美德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德育的功能就是育人,要以人為本,以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為方向,目前學校德育工作存在著諸多問題如形式主義、重說教、抽象等,缺乏實效性。因此,我校把德育工作的落腳點放在如何增強德育的實效性上。

一、創設氛圍,凝成理念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遵循德育教育的原則,依據孝德教育內容,我利用多種形式為學生創設班級孝德教育氛圍,把硬道理轉變成學生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生動素材。為了營造班級氛圍,懸掛行孝名人畫像、名人名言,定期舉辦孝道專題黑板報、墻報、櫥窗等,內容有孝德系列教育、學生典型事例等,為了陶冶學生孝德情操,精心制作了二十四孝圖,讓學生從多個角度認識歷史上的孝道名人,同時又制作了新二十四孝圖,選擇的是現代孝德名人,有感動全國的十大人物,有各行各業的佼佼者,也有本縣、本鎮乃至本校、本班的孝德模范,多角度,多層次加深理解孝德的內涵,引導學生形成愛學校、愛家鄉、愛祖國的新孝德觀,摒棄愚孝,展現出一代新人勵志成才、感恩社會、回報祖國的新風尚。

二、開展活動,激揚真情

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學生內化道德情感的主渠道,為此,我利用孝道主題班會,讓學生講孝道、議孝道、評孝道、比孝道,形成“以孝為先、以孝為榮”為特色的班風,把“三八國際婦女節”、“五一國際勞動節”、“母親節”、’父親節”、清明節定為班級的“孝敬日”,組織學生開展孝父母、敬長輩、懷先烈、祭孝賢系列活動,要求學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或社會公益勞動,讓他們從小就磨練意志,學會感恩,知道回報,勵志成才。定期舉行以感恩為主題的演講、書法、美術、音樂、寫作等比賽活動和優秀作品展,,把孝德教育同其它學習領域結合起來,相互促進,滲透融合,相得益彰。利用校園網組織學生觀看《世上只有媽媽好》、《天下父母》、《九香》等親情片,定期參加學校組織的千人朗誦《孟姑集鎮孝親敬老歌》,選取豐富的孝素材,編印《孝德文化教育讀本》,撞擊心靈,激感,把學生的孝德理念升華成道德情感,轉化成自覺自愿的行動。

開展孝道教育的關鍵點是:“抓住學生的心”,把握他們思想深處已經存在的有可能主導其行為的東西,加以誘導,使之強化,并讓他們自己去體驗、內省、感悟,所謂“攻心為上”。我們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情況,開展故事會,座談會,演講會,搜集古今中外孝道名言制成名言卡,種種活動均圍繞一個“孝”字展開,在活動中引導學生實現換位移情,進而審視自己,找出差距。

三、社會實踐,彰顯德行

學校是一方凈土,但它不是孤立的,學生孝道的穩定性、持久性,要通過復雜多彩的社會實踐來檢驗。選擇曾廟、冉祠、烈士曹志尚陵墓、岳氏家祠、鎮敬老院作為孝道文化教育基地定期舉行活動,參觀了解岳氏歷史及抗金英雄岳飛的事跡,開展給孤寡老人“獻愛心、送溫暖”活動,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讓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的本源,感受到”孝與親情”“孝與社會”、“孝與責任”、“孝與學風”、“孝與成才”中“孝”為先的真正含義,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感恩、孝敬父母、尊敬長輩、關心他人,學會助人為樂、擇善而從、處事文明,報效祖國,做到在校是個好學生,在家是個好孩子,在社會是個好公民,樹立了教育良好的形象。

四、評價引導,激勵成長

為了保證學生的健康行為,班級制定了《班規生約》、《孝星標準》、《家校孝德教育公約》,讓學生循序而進,全面發展,共同提高。把學生評價納入素質教育評估,把教師評價形成抓學生品德教育的龍頭,把家長評價作為夯實德育效果的重要標志,班級每學期評一次“孝星”,家長、教師、學生都參與打分,鄰居佐證,張貼“孝星榜”,有照片,有事跡,成為學生身邊的新榜樣,激勵了全班學生的共同成長。

總之,重視孝道教育,傳承了中華文明,撥動了學生心弦,凈化了學生的心靈,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孝道在學校,校風就文明,孝道在家庭,家庭就快樂,孝道在社會,社會就和諧,孝道在孩子,孩子定會成為實現中國夢的棟梁。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長期以來,一直被作為道德的基礎和教化的始點。然而,這種傳統美德在當代青少年身上卻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缺失。因此,加強青少年的孝道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如何應對青少年的孝道缺失現象、采取何種措施加強青少年的孝道教育是我們的社會、家庭和學校所不容忽視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谷翡.道德教育從家庭開始[J].青年思想家.2002(03)

[2]樊建武.新加坡儒家倫理道德教育的啟示[J].煤炭高等教育. 2007(05)

[3]王敬華.朱熹的道德修養論及其德育啟示[J]. 湖北社會科學. 2009(07)

[4]唐春.論儒家道德教育中自律與他律的思想及其對當前德育的啟示[J]. 四川文理學院學報. 2007(03)

篇8

關鍵詞: 大學生孝道 孝道傳承 感恩教育

自從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西方文化、價值觀念的滲透,人們的思想觀念在不斷改變。作為百善之首的孝,在當今社會人群中產生不同程度的缺失,尤其是當代大學生的“孝”正逐漸式微和消亡。當代大學生即將步入社會心智趨于成熟,但尚處青春期,在一定程度上依賴父母。積極在大學生中提倡孝道的傳承,可增進當代大學生對“孝”的認知和了解,從而將孝文化融入現代社會生活,形成感恩盡孝的教育機制。

一、孝道的科學內涵

“孝”在華夏文明史中是最早出現的道德范疇之一。小篆字形的“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體,和“子”字組合而成的一個會意字,意為人年邁行動不便時由孩子背著走。“孝”字的形成充分體現了孝的本義。

(一)孝道的歷史發展

西周是孝道的產生時期。天子需要定期在太學設宴款待三老,以實際行動對太學的學子進行孝道教育,要求學生行孝立德、效命國家。春秋戰國,是系統孝道觀形成的時期。孔子在西周孝的思想上進一步系統化,確立基本的倫理模式。隨著封建專制的加強,孝被不斷強化和泛化,完全超出了家庭倫理的范圍。而至明清兩朝,當權者把君權與孝聯系在一起,移孝作忠,使孝道消極因素不斷增加。受到社會復雜環境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明顯偏移,具體表現為自我化、功利化。孝道觀正由傳統孝道向現代孝道蛻變。傳統孝道,部分內容反映了封建專制社會許多不好的、與當代社會發展相違背的因素。但同時,它保留了我國自古積淀的道德精粹,在維系人倫關系、促進社會和諧上,仍起到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現代孝道繼承傳統孝道的合理因素,摒除傳統孝道的消極糟粕,是對傳統孝道觀批判的繼承。主要繼承的包括感恩知報、敬親養老。它與傳統孝道的區別則強調人格平等,提倡義務并行,注重感情性。

(二)現代孝道觀念的特征

第一,注重個人自由權利。當代人十分強調權利與義務的統一,講究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子女要有獨立的人格、自由的意志,孝敬父母。第二,親子交流減少。如今很多老年人單獨生活,兒女對父母也不再是每早請安、晚上匯報,而僅僅是通過電話、網絡等現代媒介傳遞。休息日、節假日舉家團聚,享受天倫之樂。第三,殯葬活動簡約。現代人再也不會如同古人那樣結廬而居、興修墳墓、守孝三年,而是努力工作,幸福生活,這是對死者寄托哀思的最好方式。

二、當代大學生孝道調查與分析

(一)大學生孝道現狀

現在的大學生對各種各樣新鮮的思想意識比較容易接受,但是大學生思想還沒有完全成熟,所以對某些問題事情考慮不周全。面對種種誘惑,抵制能力很弱,追求時尚、互相攀比嚴重,認為父母落伍,與父母關系淡漠。另外,某些大學生考上大學后,父母的話也不聽了,完全不顧及父母的感受,更是認為考上大學既實現了自己的愿望,又完成了父母交代給自己的考上大學的任務。于是,他們把父母當成自己的小銀行,平時花錢大手大腳,完全沒考慮到父母掙錢辛苦。再者,大學生畢業時面臨就業問題,有的學生找不到好的工作,卻認為是自己的出身不好,恨自己的父母沒本事,經常看不起自己的父母,不思上進。

(二)大學生不孝敬父母的原因

1.社會因素。隨著國內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外的文化、價值觀念也就越來越多滲透到大學生的思想意識中。大學生的價值觀會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負面影響,某些人的孝道傳統正被逐漸淡化。另外,大學生健康的成長離不開好的社會文化環境。

2.學校因素。由于學校現行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模式尚未完成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學校對大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不夠。大學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課注重知識的傳授,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模式,導致大學生孝道知行脫節。道德教育常常與社會相脫節,這樣的教育導致的就是大學生孝道認知和孝道行為的背離。

3.自身因素。大學生處于青少年中期,這一階段的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還尚未定型,自我意識很強,自控能力比較弱。因此在面對復雜現象時,常常不能正確把握自己,尤其是在現在價值觀念趨向多元化復雜的情況下,容易迷失自我,放松自己的自我規范,出現孝道缺失等問題。此外,學業與就業壓力大導致大學生對孝道的漠視。壓力的集合導致大學生對自己家庭無暇顧及。

三、在大學生中開展孝道教育的意義與作用

(一)全面培養大學生的道德素質

孝道教育作為道德教育的基礎,是個人道德修養的開始,是一個人關愛社會的情感奠基。孝是入德之門,德為成事之本。孝道的教育就其本質上來說就是塑造人格的過程。在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同時,對當代大學生進行孝道文化的教育,大力提倡孝道文化中的忠孝仁愛和謙和禮讓等品質,對培養當代大學生關心他人、尊重他人、自尊、自立、自信等理想人格觀念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解決家庭代溝隔閡問題

加強孝道文化教育,能夠幫助我們解決家庭中的代溝。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在當代大學生中,有相當一些人的倫理觀念非常模糊,對父母缺乏孝道觀念,總是以我為中心。加強孝道教育,是實現家庭和諧、調節人際關系、消除代溝的有效辦法。

(三)推動社會主義和諧建設

家庭和諧與社會和諧是統一的,和諧社會應當開始于家庭,家庭和諧也推廣成為社會和諧。我國正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相當多的大學生是家中獨苗,父母對他們的寵愛容易使孩子形成自我中心的性格,變得自私自利。如果不加強孝道教育,就會影響社會秩序。我們應該倡導以人為本的思想,提倡孝道文化,營造孝敬父母的社會氛圍,這將對促進社會的和諧,維護社會穩定產生積極影響,同時有利于加強民族團結,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四、在大學生中開展孝道教育的措施

加強青年大學生的孝道教育需要學校的系統教育,家庭的協同,以及社會的參與。要想在全社會形成一種風氣,則要有社會的倡導、鼓勵和規范。唯有通過社會的倡導、規范、鼓勵,學校的教育,再加上家庭的密切配合,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提高大學生的孝道。

(一)社會環境建設

孝作為一種道德,需要有法律法規的強制性做保證。目前我們在孝道方面的立法只側重于構成物質或經濟上的贍養,并且沒有能夠很好地落實執行和深入人心。因此,我們必須從依法治國的高度,加強孝道立法,全面完善孝道的法律制度和運行機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另外,推動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各類大眾傳媒義不容辭的職責。加強孝道正面宣傳,激勵大眾崇尚孝道,并對各種孝道異化現象進行批判,逐步在全社會營造一種崇尚孝道的氛圍。

(二)加強學校教育

高校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主要陣地,我們必須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作用。加強當代大學生的孝道文化教育,首先要樹立加強孝道文化教育的觀念,務實加強孝道文化教育的中心思想。其次,我們要全面支持高校開展孝道文化教育方面的實踐活動,并為當代大學生的孝道文化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同時,高校的領導和教師要加強自身孝道方面的修養,成為實行孝道的先驅。

(三)改變父母家教

家長需要糾正重智輕德的功利性教育,樹立親子平等的家庭教育觀。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應該嚴中有愛,愛中有嚴,才能夠得到孩子的尊重,才能培養出孩子的責任心和孝心。父母對孩子來說是一面鏡子,家長與其讓孩子向別人學習,還不如從自己做起,在生活中關心自己的父母,常回家看看,與父母聊天談心,滿足他們在精神上的需求,以自己的行為默默地影響孩子,讓孩子從小就懂得生活中的真善美,這比向孩子灌輸大道理的效果要好。

孝道是中國古代諸家公認的一種道德觀念,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華夏文化的核心基礎。“百善孝為先”,是傳統道德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是中國倫理體系的起點和諸德之首。孝道對提高當代人的道德素質,建立和諧的人倫關系,維護社會穩定,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語文教育 禮儀 孝道 傳承 載體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可是現在的中國公民講禮儀嗎?懂孝順嗎?中國自古以來崇尚俠義之氣,現在還有幾人能見義勇為、助人為樂?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徙木為信,一諾千金,現在還講誠信為本嗎?淳樸的民風沒有了,嚴格的家訓不見了,吟詩賦詞的習慣過去了,中國的教育怎么了?漢字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現在能有幾人把它橫平豎直的寫下來,這樣的瑰寶在我們的筆下糟蹋了。反思這些現實,是語文教育的職責改變了,我們不講句子的成分,卻要求學生寫出通順的語句;我們不講詞語的構成,卻讓學生生搬硬套;我們不講千載傳頌的名篇,卻學習國外的作品;我們不躬行實踐,卻想要學生能力提升,個性發展。我們的課本也在不斷的變化,是適應社會的變化還是適應學生的需求?我們一味強調過去的老路不好,卻走了一條更差的新路,我們的語文教學發展了嗎?我們使用了多媒體教學,卻沒注意學生的注意力都在個別圖片上,動畫上,這樣現代化的教學儀器起作用了嗎?

語文教育是更加單純了,涉及面更廣了,面向了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教學目標更全了,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三個方面來考查,以真正地、全面的促進學生各種素養的提升。為更好的體現出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實踐性、生活化、民族化,建議對語文教育做如下改革。

一、把語文基礎知識、閱讀與寫作分開來。讓學生從小就打下堅實的基礎,特別是中小學階段,一定要加強書寫,毛筆、鋼筆、粉筆等寫字練習都要有明確嚴格的要求,讓學生在書寫中鍛煉意志,養成習慣,提升能力。雖說當今信息社會對書寫的要求降低,使用減少,但作為本民族的語言,本國的文化瑰寶我們理應傳承與創新。至于閱讀與寫作應該是掌握基礎知識后能力的提升,當今社會,各類信息良莠不齊,掌握閱讀的技巧尤為重要,學會閱讀,學會明辨是非是每個公民必須提高的能力。寫作既是日常應用,也可是興趣愛好,可以寫心情以自我釋懷,可以寫景物以明志,可以記述自己的親力親為,可以記述社會發展的蹤跡,總之,這是學會語文的最高應用。現在中小學的教育只是簡單的學習,不利于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 不拘禮節是現代社會的一大弊病,學校應開設禮儀課。禮儀課的內容可以包括如何接待家里的客人、如何與朋友打招呼、如何到別人家里做客、各種公共場合的注意事項等等。還可附加古典音樂欣賞、經典文學欣賞、刺繡、芭蕾舞等藝術課程。讓孩子們成為“紳士”和“淑女”就是讓他們在生活中能保持一種得體、優雅、親善的舉止,這對于他們長大以后融入社會,與人交往是有好處的。 開設道德講堂,講孝道。講孝道的積極作用:1、修身養性。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在今天,倡導孝道,并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融合家庭。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3、報國敬業。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于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4、凝聚社會。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5、塑造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但我們必須摒棄其中的封建性、不平等性、保守性等消極因素。

四、加大校本教研力度,選學介紹本地特色的文章。比如:本地的旅游、紅色文化、歷史、特色動植物、特定民族的介紹等。長期以來,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講授別人編寫的甚至連教學參考書也齊備的教科書,教師的專業能力發揮受到很大的限制,學校課程的開發要求教師不僅會“教”書,還要會“編”書。提高學校和教師課程開發意識與開發能力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關鍵。學校和教師課程意識與開發能力的欠缺,是校本課程開發的最大困難。實踐證明,校本課程開發是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目標指向明確、內容多樣、課程設置靈活的校本課程能使學生在掌握國家課程規定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引導學生在眾多的課程的選擇中得到個性發展的及時補償,在選擇中發現潛在能力的火花,在選擇中培養學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的能力,學會學習,使學生在課程的自主選擇和個性化知識的掌握過程中形成更多更廣泛的能力,更好地認識學習的價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學會生存。

總之,語文教學改革,走過重重困境,必定是豁然開朗。“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字的總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它本身就是學習的目標,借助于它,使學生獲得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感的陶冶,一種堅韌意志的培養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語文教育是任何學科教育的基礎,它在學生素質培養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語文教育是更好的傳承中華文明、繼承優良傳統的非常重要的載體。

參考文獻:

[1]張煥芝--語文教師素質芻議

篇10

【關鍵詞】傳統孝文化;正向值;積極作用

如同謝幼偉說:“中國文化在某一意義上,可謂為‘孝的文化’。孝在中國文化上作用至大,地位至高;談中國文化而忽視孝,即非于中國文化真有所知。[1] ”孝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居的地位毋庸置疑,回顧中國社會文化歷史,很容易就能找到孝的發展痕跡。可以說,中國社會自古以來是以“孝”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社會,中國文化也是以“孝”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文化,中國社會的發展過程也是孝文化發展的進程。對于傳統孝文化的界定存在諸多說法,筆者在這一問題是較為贊成臺灣學者楊國樞的意見,他認為,“傳統的中國不僅僅是以農業立國,而且是以孝立國。”“孝是中國文化最突出的特色。”的確,儒家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菁華成分。然而,任何一種文化的發展,一定有其優秀成分,同樣存在糟粕之處,孝文化也不例外。

一、傳統孝文化是符合自然規律的文化

作為傳統文化的經典內容,孝文化在其正向值方面是符合自然規律的。一種文化的發展,只有首先做到符合自然規律,才能夠在歷史階段立足,有資格作為文化來傳承。孝,原始意義中包含一層解釋是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廣為流傳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就是在闡述“孝”的這層意義。自然繁衍,是自然規律的一種表現形式,人類社會生生不息的發展和完善,依靠的就是傳宗接代。《易經》曰:“天地之大德曰聲”。天地是萬物化生,而男女夫婦之合才有子女,有子女,父母才有可能成為子女向其盡孝的對象[2]。另外一點,儒家之孝道,表現出對生命生生不息的肯定和對血緣關系的眷戀,自然規律與人類發展的結合就在于對于親情及血緣的重視,對于生命的尊重從珍愛生命中可以看出其價值所在。再言之,中國古代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重陽節的許多習俗都蘊含了孝的意味,表現了中國傳統社會物質奉養和精神慰藉相結合的盡孝方式。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與孝有關的禮儀也是多種多樣,如生居禮、喪禮、祭禮等[3]。由于“孝”在起源時期對于生命的崇拜,使其發展過程中始終尊重生命、熱愛生活,充滿對自然的尊崇與愛,這樣的精神貫穿于孝文化的始終,使其在不同歷史時期表現出不同的積極作用。

二、傳統孝文化是和諧身心的文化

傳統孝文化中存在一項重要的內容――感恩。感恩作為孝文化的核心內容,對于孝文化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感恩,對于個人身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這一方面,孝文化很好的規定了子女要對雙親所盡義務以及常懷感恩之心。子女應該對自己的父母極盡孝道,這在任何時候看來似乎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歸根結底,是在要求子女對父母始終懷有一顆感恩之心,只有這樣,才能從心理上,行動上尊崇孝道,離開感恩之心談孝道,是空談和“偽孝”。子女在父母年邁之時,對雙親懷有一顆感恩之情,贍養父母,孝敬父母,我想這也是孝之所以為孝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價值……從報恩之情出發,對一父母盡孝在中國傳統孝德中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奉養父母、贍養雙親和敬愛父母、尊重長輩。奉養父母、贍養雙親是子女對父母報恩之情的最基本的表現。在中國古代,也被視為子女的社會義務和道德責任[4]。只有懂得感恩,愛戴父母雙親,才能使個人身心得到和諧發展,進而提升個人高度,實現人生價值。

三、傳統孝文化是促進社會發展的文化

孝文化歷經千年考驗,并且,在轉型期的中國,繼續發揮其作為道德層面上的積極作用,這一點足以說明孝文化的進步性以及孝文化對于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孔子在《論語?學而》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3] ”這是對孝文化的精辟論述和極佳闡釋。孝文化的對于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可以從中國社會發展的各個時期中得到印證。從歷朝歷代對于“孝”的重視到當代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構想,這其中的發展,無不體現孝文化的積極意義。作為社會發展的基礎因子,家庭的和諧發展對于社會的和諧具有重要意義。家庭和睦是對和諧社會的基本貢獻,家庭成員將這種和諧的家庭溫馨融入社會,社會也會受到感染,從而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倡導孝道文化,就是在孝敬老人和關愛他人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國民素質[5]。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在某種程度上依賴于孝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一直以來,儒家文化強調“孝”和“仁”,并把其內涵作為出發點,儒家學說倡導:個人如以愛親之情推己及人,仁愛的境界就有可能實現。“泛愛眾,而親仁”,在這小小六個字的引導之下,中國人民的性格之中被深深的烙下了愛、敬、守、禮四個方面的特點。追求淡泊寧靜,追求心身和諧,家庭和諧,人際和諧,家國和諧,始終是中國人內在的心理需求和人生實踐。由此可見,傳統孝道倫理對塑造國民性格方面確實起到了極大作用。傳統孝道經過兩千多年的教化和踐行,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獨特而不可剝離的一部分[5]。其正向值必將伴隨中國社會、中國文化的發展繼續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注釋:

[1]謝幼偉.孝與中國文化[A].謝幼偉.孝興中國文化[C].青年軍出版社,1946:2.

[2]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21.

[3]李秋梅.傳統孝道倫理與當代和諧社會的構建[D].青海師范大學,2008.

[4]武宜俊.中國傳統孝德思想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

[5]陳曉麗.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變遷及時代價值[D].蘭州商學院,2012.

【參考文獻】

[1]孔子.孝經[M].經濟日報出版社,2012.

[2]周桂鈿.中國儒學講稿[M].中華書局,2008.

[3]張樹驊,宋煥新.儒學與實學及其現代價值[M].齊魯書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