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開放性的閩臺交流合作的思考
時間:2022-01-20 08:55:29
導語:高等教育開放性的閩臺交流合作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福建是大陸與臺灣高等教育合作成效最顯著的省份之一。針對閩臺合作現狀和高等教育開放性的特征,福建應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深化閩臺高等教育交流合作。閩臺高等教育深化合作交流應遵循量體裁衣、因地制宜、互利共贏、為我所用,多元開放、深度推進的原則,應在原有閩臺合作基礎上,在辦學模式、教育教學活動、科研攻關、服務區域、師資隊伍建設、傳承與傳播文化等六個方面推進開放和合作,應建立閩臺高等教育合作治理機構和質量保障標準,以及閩臺高校應建立相應的高校聯盟,進行有效合作。
關鍵詞:閩臺;高等教育;交流合作
福建與臺灣一衣帶水,隔海相望。對于福建而言,高等教育的開放應首先著眼于發揮對臺優勢,著力于閩臺之間的開放合作,全面深化與臺灣高校及企業的合作交流,為服務“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建設和兩岸和平發展做出努力。
一、閩臺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的現狀
近年來,福建與臺灣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成為閩臺交流中最活躍、成效最顯著的領域之一,為進一步深化閩臺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學生訪學規模較大
福建是臺灣對大陸開放招生的主市場。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至2014年福建高校學生赴臺學習累計18000余人次,呈逐年遞增趨勢;目前在讀6000余人,約占大陸高校同期在讀臺生總數的1/3。自1985年開始,福建高校招收各類臺灣學生累計近六千人,目前在讀臺生約占全國高校臺生總數的1/6強;近六年福建高校招收臺生層次逐年提高,目前本科生臺生占招收臺生總數的651%,碩博士臺生比例達24%①。
(二)教師交流較頻繁
2009年至2014年,福建教育系統教職員工因公赴臺交流累計近15000人次。每年來閩訪問的臺灣教育界人士每年約3000人次;來閩任教任職臺灣教師近2000人,居全國前列;2010年福建率先引進臺灣籍教師為我省高校正式編制教師。如:廈門大學聘任了臺籍教師(專項教授、兼職教授、名譽教授)近50人;華僑大學自2009年以來聘請了60余名臺灣知名高校的專家學者來校進行短期講學、合作研究,或長期教學和研究;福建師范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等高校聘請臺灣專才擔任二級學院副院長②。
(三)合作辦學模式創新多
2009年,福建率先成立了省部共建單位“海峽兩岸職業教育交流合作中心”,是大陸首個組織、指導、服務與推動兩岸職業教育交流與合作的專門機構。在全國率先推出了本科“3+1”和專科“校校企”閩臺高校聯合培養人才合作辦學項目,該項目實施中,“閩臺高校教育交流合作新模式”于2011年被列為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2013年入選第三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典型案例并獲創新獎。
(四)校際合作有成效
截止2014年底,福建省共有69所高校與臺灣百余所高校簽訂合作交流協議,在教育理念更新、學術交流、科研攻關、教育教學資源共享等多領域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如閩江學院海峽學院借鑒臺灣高校教育理念,構建了以“精致人生”為核心的博雅教育體系;廈門理工學院與臺灣銘傳大學成功研制了電動導覽車“金廈一號”、SWQ18型沙灘垃圾清潔車;福建師范大學海峽旅游學院融合海峽兩岸企業資源,在福建省旅游局支持下牽頭成立了“海峽旅游教育聯盟”等。
(五)交流活動成品牌
近年來,閩臺兩地聯辦學術研討會、論壇達300余場次。其中,舉辦了四屆“海峽兩岸大學校長論壇”、三屆“海峽兩岸應用技術類大學校長論壇”、三屆“海峽兩岸大學生職業技能大賽暨研究生創新成果展”、十三屆“海峽兩岸大學辯論賽”、三屆“臺灣百名大學生八閩行”等系列品牌活動,逐漸形成海峽兩岸高等教育領域具有品牌效應的高規格、大規模、大影響的交流平臺。
二、深化閩臺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的意義
(一)是促進福建高等教育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戰略舉措
臺灣高等教育水平較高,在亞洲首屈一指,尤其是在特色發展的教育理念、師資整體水平、學科專業與產業的適配度、綜合實力以及社會彰顯度和影響力等方面表現突出,但也存在資源冗余的現象。福建高等教育近年來雖發展迅速,但與臺灣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因此,閩臺高等教育具有互補共贏的現實性,可以成為促進福建高等教育跨越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二)是增強福建高等教育服務區域發展面臨的重要任務
區域經濟發展需要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與之匹配,區域高等教育必須與區域經濟發展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目前,福建正面臨著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和建設自貿區,以及中央大力支持福建進一步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福建將著力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主導優勢產業,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成長和傳統產業升級改造。這就迫切要求福建高等教育提升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貢獻力,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技術和智力支持。
(三)是促進中華民族文化共融和服務祖國統一大業的戰略需求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福建加快建設“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區”,迫切要求福建高等教育在兩岸交流合作中先行先試。福建高等教育必須主動承擔歷史責任,把握重大機遇,在全國率先形成深度融合的兩岸高等教育合作共同體,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深度融合、互利共贏的交流合作新格局,為加強兩岸交流合作,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服務祖國統一大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然而,目前閩臺高等教育合作交流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如:福建高校與臺灣高校合作的層次和深度還有限,毗鄰臺灣的區位優勢、合作優勢還有待繼續挖掘;福建高校合作的臺灣高校私立的多,公立的少;部分本科高校閩臺合作的領域集中在教學領域的多,科研領域的少,合作領域的廣度和深度有待進一步拓展等。
三、基于高等教育開放性深化閩臺高等教育合作交流
通常認為,高等教育的開放性是三個方面的統一體,一是高校與國內外高校的交流合作;二是高校與國內外產業、行業、企業的交流合作;三是高等教育自身的開放性改革[1]2。高等教育不能脫離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之外,必須盡可能地向外部開放,才能與外部和諧共生,與整個社會發展過程協調同步;同時,高校內部的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以及文化傳播與傳承等活動也應彼此開放、相互支撐。因此,基于高等教育系統的開放性特征,結合閩臺高等教育合作的現狀,福建應充分發揮對臺區位優勢,全面引進臺灣優質教育資源,積極探索兩岸高等教育相互開放、資源共享、互利雙贏的合作舉措,深化兩岸教育交流合作。
(一)深化閩臺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的原則
一是量體裁衣,因地制宜。高等教育國際化研究專家奈特認為,不同地區或國家的文化、教育體系各異,國際化應因地制宜,尊重地方政策及實際情況[2]。這一原則也適用閩臺兩個地區的高等教育合作。在閩臺合作過程中,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完善、協調、延續福建高等教育發展特色,否則將會脫離地方語境,脫離區域實際,脫離福建特色,閩臺之間的高等教育開放式發展也就失去了價值。二是互利共贏,為我所用。高等教育系統的開放必然涉及輸入與輸出的問題,是一個雙向的交流。然而,正如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在合作過程中的“輸入”和“輸出”是不平衡的。對于與臺灣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有一定差距的福建來說,閩臺交流合作中的引進和輸出、互利和共贏也必定是個漸進的過程。三是多元開放,深度推進。閩臺高等教育合作必須從過去注重師生交流互訪向更深層次的合作交流推進,如閩臺高校在合作辦學模式的創新、教學資源的共享共用、科研的共同攻關、師資隊伍的建設、祖地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等方面,同時要求政府的決策者和高校的高層管理者成為這一進程的積極參與者,并引導企業界、經濟界、文化界等與高等教育進行合作,成為閩臺高等教育合作發展的推動者。
(二)深化閩臺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的對策
深化福建省閩臺高等教育合作要重點強化五個方面:一是合作主體要拓展至閩臺高校及企業;二是合作教育資源要重在引進;三是合作專業要與福建產業相對接;四是合作模式要注重多元主體合作和辦學體制機制創新;五是合作形式要更多樣,著重從臺灣引入先進的辦學理念、管理手段、優質資源,提高福建高等教育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1.合作辦學模式的開放。合作辦學有多種模式,如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福建高校與臺灣高校在閩臺合作辦學模式上可以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突破。應通過政策、經費、用地等方式,鼓勵支持福建高校與臺灣優質高校獨立創辦或聯合舉辦高水平大學、應用技術類大學或二級學院;吸引臺灣職技教育優質資源,兼并、重組、托管、共管福建省的一些實力較弱的高職院校,以及參與職業教育集團的運作和建設;吸引臺灣優質高校到福州、廈門、平潭綜合實驗區建設閩臺高等教育合作實驗園。2.教育教學活動的開放。福建高校要與臺灣優質高校在教學及資源共享上實現深度合作,如:閩臺高校可以聯合企業、行業舉辦一批與福建經濟社會發展及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緊密對接、彰顯特色、優勢突出的重點學科群和緊缺專業;福建高校在專業設置、教育改革上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及科技產業發展的變化,呼應業界需求和結構變化,充分征詢、合理采納臺灣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業界意見,并作相應改革;閩臺高校可以聯合企業、社會團體,發展慕課學院;吸引臺灣業界技術精英、社會人士走上福建高校講臺,授課、作講座、競賽實踐創業指導等;可以與臺灣高教評鑒機構合作,開展評估專家培訓、辦學監測體系數據平臺建設及部分高等教育專案評估。3.科研攻關的開放。重點從產業、企業的需求出發,鼓勵閩臺高校聯合開展應用科研,讓產業轉型升級、企業技術改造、業界關注熱點等成為聯合研究開發的源泉和動力,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產出高水平的應用成果[3]3。福建高校可與臺灣高校、企業、行業、協會共建多種主體的研發平臺和創新基地。閩臺的高校可以聯合企業共同組建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基地以及兩岸技術轉移中心或科技創業育成中心,聯合開展課題研究。4.服務區域的開放。閩臺高校聯合為業界培養培訓急需的各類型各層次的技術技能人才,使高校與業界實現共贏,一方面通過培養培訓業界急需的各層次人才使企業受益,另一方面也能增強學校與企業、行業、產業的聯系,為學校辦學治校獲取更多有益資源。同時,閩臺高校合作共建的研發平臺或基地要利用技術和人力資源,融入和服務福建,甚至引領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5.師資隊伍建設的開放。目前福建高校中青年教師占大多數,尤其是應用學科的青年教師大都未經過業界長期系統的鍛煉,不熟悉企業以及產業發展的實際和前沿,因此培養出來的應用學科的學生實踐創新能力不足;對于那些有過業界工作經歷的教師,也必須強制到企業掛職鍛煉,將活動邊界延展至企業和社會。臺灣的工程教育非常扎實,應加大力度引進一批適合福建產業發展和緊缺、薄弱學科專業人才培養急需的臺灣全職教師;也可以聯合臺灣高水平大學共同設立“師資培訓中心”,選派青年教師或骨干教師參加培訓,提升福建師資水平。6.傳承與傳播文化的開放。可以通過舉辦以市場為紐帶、向內向外雙向拓展的教育活動,密切兩岸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臺灣高校與福建可以對閩南文化、媽祖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特色文化進行聯合研究。政府應支持一些高校設立閩南文化、媽祖文化、客家文化、閩都文化、朱子文化、畬族文化、工程技術文化等體驗中心,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顯、展現海峽兩岸風貌、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三)深化閩臺高等教育合作的機制保障
為確保閩臺高等教育合作順暢有效,基于兩岸特殊的行政區劃關系,應積極探索有利于閩臺高等教育深度合作的機制創新。一是要成立由政府、高校、企業及閩臺兩岸高等教育質量評鑒機構等各方參與的閩臺高等教育合作治理機構,負責信息溝通、組織協調、實施落實和制度激勵等問題,從而達到閩臺高等教育合作的共同目標和共同愿景。二是要建立共同的質量保障標準,推進閩臺文憑互認、學分互換與互認等,從而搭建閩臺高等教育機構之間信任的平臺,組織閩臺高等教育合作質量論壇,使得合作的閩臺兩岸政府、質量保證機構和高校以謀求質量、實現多贏為目標,增強合作的對接度和信任度[4]72。三是要對高校進行分類管理。高校按照學科專業發展水平、承擔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主體功能差異進行分類。政府要牽線搭橋,支持閩臺高校建立相應的高校聯盟,促進各類高校分類建設、特色辦學、多元發展。綜上所述,福建高等教育可以通過開放創新來謀求科學發展和跨越發展,在進一步深化閩臺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背景下,促進閩臺兩地教育部門、兩地企業、兩地高校、兩地產業對接,實現校地、校校、校企、校產聯盟,推進福建高等教育跨越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培根.論開放式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7(9).
[2]張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價值比定義更重要———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安大略教育研究院教授簡•奈特[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09-17(A03).
[3]李澤彧,溫德才.再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辦學特色———以龍巖學院為例[J].龍巖學院學報,2010(1).
[4]諶曉芹.博洛尼亞進程行動路線與政策透視———基于區域高等教育開放與合作的視角[J].求索,2012(2).
作者:黃小芳 單位:廈門理工學院
- 上一篇:大學生生態農業創業的問題及對策
- 下一篇:淡水漁業養殖的生產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