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新出路

時間:2022-06-04 09:30:00

導語:高校思政教育新出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思政教育新出路

一、概念的提出

大眾文化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美國哲學家奧爾特加《民眾的反抗》一書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區、一社團、一個國家中新近涌現的,被大眾所信奉、接受的文化。中國的大眾文化起源于20世紀后半葉,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確立和發展,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而覺醒成長,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中國的大眾文化便迅速壯大為與來自官方的主流文化、來自學界的精英文化形成三足鼎立的社會主干性文化形態。當代中國大眾文化體現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征,內含著當代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反映了社會主義條件下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實踐、經驗、感受。具體說來,這些年我國文化市場上出現的并為我國社會大眾所廣泛接受和喜愛的流行歌曲、通俗文學、大部分影視文化、飲食文化、網絡文化等都可以視為中國大眾文化。某種意義上,它的發展壯大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文化的傳統格局,積極影響了國民人格塑造和社會發展面貌,但也引發了多重社會效應和多種不同的評價和議論,這促使人們不得不去思考它的價值、效應及其發展控制問題。

二、大眾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

近年來,借助現代傳媒席卷文化市場的大眾文化所造成的沖擊,是任何人始料未及的。在這樣的背景下,無論是來自官方的主流文化還是來自學術界的精英文化,都不可避免地被大眾文化蠶食、解構、驅逐和邊緣化。無可避免地,高校的思想教育陣地也深受影響,洶涌的大眾文化直接沖擊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價值取向和道德評價。面臨如此嚴峻的挑戰,如何辨證地看待大眾文化,又如何在新的文化背景下把握自身規律,尋求新的出路,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當務之急。

(一)積極影響

1.大眾文化為大學生娛樂消遣提供了廣闊空間大眾文化的興起和發展,改變了過去單一、單調的文化生活狀況,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生活,滿足了學生日常文化生活的娛樂需要。市場經濟的發展,使當代中國人進入了新的生存境遇中,精神壓力始終困擾著現代人,大學生也不例外。學業的壓力、找工作的壓力、生活的壓力,總令學生們喘不過氣來,精神壓力需要舒緩,閑暇時間需要充實,豐富多樣的大眾文化以其特有的娛樂消遣性、消費性為大學生們的娛樂消遣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2.大眾文化滿足了大學生個性發展的愿望大眾文化的崛起,意味著大眾能夠擁有相對獨立的文化生活,能夠進行不由精英階層完全控制的身心運動。當代大學生是在一個自由、開放和寬松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大眾文化以其追求個體的自由與發展的精神被大學生所認可并接受,使大學生能夠有自己的運動、時尚和娛樂,有自己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大學生的自我和個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釋放,自主、自立、自信、自強成為大學生具有時代特色的理性精神。大眾文化賦予了大學生積極的主體意識和個性化精神,為其創設了個性發展的寬松條件。

3.大眾文化拓寬了大學生的思維空間大眾文化使公共文化空間和文化領域平民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學生通過大眾文化可以分享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不同文化成果,大學生的視野與掌握的信息量大大超過前人,大眾文化為其提供了寬松和諧、多姿多彩的生活,拓寬了他們思維發展的空間。

(二)消極影響

1.導致大學生民族意識淡薄化中國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優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和人文傳統,如道德理想高于物質利益的價值觀、自強不息的思想態度,積極向上、奮斗不已的入世精神等。而隨著西方國家的一些不健康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逐漸滲入,使得大學生內在的民族文化價值觀念減弱,西方時尚文化通過加強宣傳力度及完善包裝模式,深受大學生歡迎,以迅猛的速度涌入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之中,不斷地消融大學生的傳統人文精神。另外,某些大眾文化作品,如近期十分流行的選秀、相親等節目,在一定程度上渲染著物質主義、享樂主義、消費主義、拜金主義的價值精神,極大地沖擊了大學生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奮斗精神,對我國民族精神的建設與發展構成極大的威脅。

2.導致大學生審美情趣庸俗化大眾文化在基本文化精神上和精英文化是矛盾的。精英文化旨在反思、批判現實,探索理想、合理的社會狀態,引導人們走向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而大眾文化關注的是當下的生活,其目的不是引起人們的思考和批判現實,而是引起人們的娛樂和消遣,以一種享樂主義的人生態度直面人生。在大學校園內,大眾文化以其巨大的解構力、侵染力和吞噬力,占有、合并著大學生的文化空間,迫使主流文化及其代言者精英文化從大學生生活空間的中心位置退出。大學生更傾向于接受文化直觀形象而放棄理性層面的思考,其審美方式變得淺顯直接,審美情感傾向于追求瞬間快感。

3.導致大學生現實責任感和道義感的缺失大眾文化主要以營利為目的,為了追求“利潤”,一些文化作品一味追求感官上的刺激,全然不顧道德的原則,只求個人的隨心所欲,很少顧及應承擔的責任,這就給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帶來負面的影響。在大眾文化背景下,學生的自我價值意識和進取意識不斷增長,帶有個人色彩的、注重個人利益、滿足個人欲望的人生追求趨于強烈,而集體主義精神、互相支持、互相幫助精神淡化,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越來越處于從屬地位。

三、大眾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出路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大眾文化的興起給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廣泛的影響,而影響的兩面性決定了挑戰與機遇并存。時代在發展,學生在進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樣需要變革,因為這樣才能跟上學生的思想觀念,才能達到真正的教育作用。為此,尋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出路顯得十分迫切,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突破:

(一)堅定不移地大力倡導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一個把歷史觀與認識論、價值論、實踐論相結合,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價值、社會價值、民族價值、時代價值的完整而統一的文化價值體系。當前,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引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讓大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文化凝聚力與思想向心力,提高民族意識與道德意識。學校要充分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社會主義榮辱觀,變簡單灌輸和和被動學習為互動學習,使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主導價值觀真正成為大學生的自覺追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大學生的多元價值整合到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之中,把主導文化的政治性、意識形態性融入到大眾文化之中。

(二)創新教育載體,努力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我國的高等院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過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學方法上主要采用正面的教化與灌輸,盡管正不斷地調整、補充和完善這其中的內容,但始終無法適應大眾文化對其帶來的沖擊,思想政治教育應該積極改進教學模式和方法,以便更好地適應文化環境的變化。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鑒大眾文化的運作模式,擴大宣傳效果,利用現代傳播技術和手段,為思想政治教育尋求更廣泛的作用空間。另外,思想政治教育應該與審美、藝術教育結合起來,把理論灌輸、道德教化與情感熏陶、藝術熏陶結合起來,寓教于樂,改變單純硬性灌輸的狀況,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通過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滲透式教育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趣味和審美判斷能力,以便學會抵制各種低級庸俗的文化產品,樹立科學、健康的文化消費和休閑方式。

(三)高度重視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抵制和消除大眾文化的消極影響關鍵在于加強先進文化建設。校園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是社會文化大系統中的一種子系統,具有相對獨立性,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主要載體。高校校園文化所形成的精神和物質環境,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導向和潛移默化的作用,能夠積極的影響他們的思想政治觀念和道德水平,并進一步深化為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良好的校園文化有助于大學生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通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從而增強抵制大眾文化負面影響的自覺性。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要注重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尤其要加強校園網絡建設,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宣揚主流文化;另外,還要將校園文化建設與大眾文化結合起來,吸收大眾文化中的積極的、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內容、形式并融入到校園文化之中,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四、結論

大眾文化在中國的興起與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面對的一個文化環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現代化,走向未來必須認真對待和解決的一個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實效,必須認真研究面臨的形勢與任務,充分合理地利用大眾文化這一資源,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繼續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核心功能,并在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繼續發揮“生命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