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高等教育層次構成以及改革走向
時間:2022-12-23 10:31:00
導語:國內高等教育層次構成以及改革走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的問題日益凸顯,適應新時代要求的高等教育層次結構改革勢在必行。英國學者巴巴德波勒斯(GeorgeS.Papadopoulos)在回顧近達國家教育改革的經驗時說:“調整教育目標以適應數量上的新壓力及新的社會需要,主要途徑是進行教育結構的改革”。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必須適應和滿足社會和人民的需要,才能發揮促進社會發展、國家進步的作用。相反,則會造成國家人才、就業等問題的出現,阻礙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只有高等教育結構層次符合社會和人民的需要才能有效的促進社會的發展,維持社會的穩定。
一、我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的概念界定與現狀
對于高等教育結構的定義學術界未能達到統一,對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定義卻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戚萬學同郝克明的觀點相一致,認為“高等教育層次結構是指不同要求和程度的高等教育構成狀態,主要表現為專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等”。1951年我國頒布了《關于改革學制的決定》,首次確定我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由專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個層次構成。由此可見,從建國初期我國就已經形成專科、本科、研究生三個層次的高等教育層次結構。并且,經過多年的改革和發展,已經形成比較完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由專科、本科到各級研究生教育的培養體系。
近些年,我國各層次教育人數不斷增加的同時,研究生層次的數量增加程度明顯,本專科各層次人數的比例也在不斷的調整之中,用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要。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的改革不僅要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且也要遵循教育自身發展的規律。戚萬學在對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的合理性研究時提出了合理性的兩點表現,一是高等學校培養的各種層次和規格的人才要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二是各層次人才比例適當,以有利于高等教育內部由較低一級向較高一級及時輸送人才。這兩點也是我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改革的兩點方向。總之,就是高等教育各層次培養出的人才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且比例適當。
我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一直有所調整,對于我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的現狀分析應集中在專科、本科、研究生各層次的比例和專科教育的發展上。首先,我國從1992年開始,各層次人數開始較快程度的增長。“1999年、2000年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人數進一步增長,以逐步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等院校畢業人才的需要。特別是1999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開始了大眾化進程,高等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普通高等學校在校本、專、研究生人數大幅增長。”[3](P.176)其次,從專、本、研各層次在校生的比例看,專科層次的發展始終是我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改革所關注的焦點。我國的高等教育結構層次的比例不斷隨著國情和社會需要而改變,而專、本層次的比例變化,對處于發展中國家中國的高等教育的影響最大,如21世紀初的幾年專科畢業生出現了就業困難的現象,這與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大力發展專科教育有較大關系。
二、高等教育層次發展的順序
高等教育結構的變化是與高教機構相關聯的,高等教育機構的變化引發高等教育結構層次的變化,所以,研究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產生的順序必將與高等教育機構的發展相結合。謝安邦通過研究承擔專科階段、本科階段、研究生階段教育的高等教育機構的創設時期發現,在高等教育的機構產生發展過程中,最初出現的是本科教育機構,然后是研究生教育機構,最后才是專科教育機構。這就是所謂的高等教育的向上和向下延伸。專科教育機構很晚才出現,一直到19世紀末常常為人們所提起的也只有法國、俄羅斯和日本等國設置的一些從事專門技術教育的院校,并且它們的規模與傳統大學教育相差甚遠,受重視程度不可相提并論。到了20世紀中葉,因為它適應了時代和社會的需要,才開始大規模的發展,專科教育機構以提供產業界的專門技術人才和滿足人們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為優勢得以迅速發展。
經濟對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的發展也產生了不容忽視的作用。通過郝克明對美國的學士、碩士、博士也就是本科和研究生層次進行分析,表明美國戰后經濟的高速發展促使碩、博高層次學位授予數量的大幅度提高,高層次的高等教育的發展應建立在經濟發展且學士層次充分發展的基礎上。與美國類似,戰爭對日本的高等教育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所以將日本的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的變化也以戰前和戰后進行劃分。與美國不同的是,作為戰勝國的美國戰后經濟迅速發展,而作為戰敗國的日本戰后面臨的是社會經濟的重建與全面復蘇。研究發現,戰前日本的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發展的總趨勢是從第一級(專科)開始發展,逐漸產生第二級(本科)和第三級(研究生)并以發展第二級為主,不斷擴大它在三級中的比重。而戰后日本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發展的總趨勢是從第二級開始發展,不斷出現第一級的各類機構。第一級的高速發展和它在三級高等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迅速增大成為日本高等教育水平結構發展變化的顯著特征。同時,第三級的比重也有所增加。日本戰前高等教育層次的發展說明了在社會經濟正常發展情況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發展的情況,從低級產生逐級發展。戰后日本高等教育第一級的迅速發展成為重要特征,這也證明了低層次的高等教育是發展高等教育的基礎、促進經濟發展的手段。
總的來說,不管是從高等教育層次產生的順序來看,還是從各階段高等教育發展的規模看,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不僅產生早,而且所占比重大。根據謝安邦對高等教育各階段發展的規模總結看“發達國家的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所占比重更大,而發展中國家,本科教育和專科教育所占比重更大。歐美發達國家因為產業結構與就職狀況的因素,把發展的重點放到本科與研究生階段的教育之上,而發展中國家由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相對落后,對本科尤其是大專階段的教育更為重視”。[4](P.72)因此,對于處在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應以發展專科、本科高等教育為基礎,在本專科發揮推廣高等教育作用之后,逐漸的發展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未達到大眾化之前就大規模發展研究生教育就違反了高等教育發展的規模,必然導致問題的出現。
三、對我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調整的建議
目前,對我國的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的調整各學者雖然都給出不同的建議,部分學者將加強本科及以上層次的高等教育質量方面作為高等教育層次結構調整關注的重要方面之外,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調整專、本、研的比例是高等教育層次結構合理化的主要手段。
在提高本科及以上層次教學質量方面,“本科教育的質量問題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加強國家對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宏觀指導,保證和提高本、專科學生和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提高辦學效益。大部分本科高等學校以本科教育為主,切實保證本科生的培養質量,同時也要圍繞提高教學質量開展科研和學術活動。”[5](P.60-65)現代社會對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是不會停止的,所以培養高質量的高等教育人才是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也是不可忽視的。在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的調整方面,國內學者們幾乎都針對我國各類高等專門學校等大眾化的教育機構沒有發揮應有作用,提出我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的調整方向。
國外的有利經驗也為我國正確調整高等教育層次結構提供了方向。如,美國的社區學院為美國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提供了捷徑,它的發展改變了美國傳統的以四年制學院和大學為主的高等教育模式,推動了美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的調整步伐。再如,作為教育發展強國,日本也將調整第一級低層次高等教育是調整高等教育結構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在20世紀6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在這一背景下,在高等教育的第一級設立高等教育專門學校不僅解決了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更增強了日本高等教育第一級的實力。而在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階段已經過去,日本勞動力市場開始萎縮,這使得當時興盛的低級層次畢業生就業艱難。這使得人才需求的規格發生了較大變化,不僅需要各種專門技術人員并且更需要經歷過相關職業訓練的實業人才。因此,在這一情況下政府籌備設置新的高等教育機構——專修學校用來滿足現實提出的新需求。因此,社區學院是解決高等教育入學壓力,推動高等教育發展的有力手段。
總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的合理化對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至關重要,是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也是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高等教育結構合理化的研究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維持社會的穩定更是不容忽視。我國高等教育2005年的毛入學率已經達到21%,在實現大眾化的道路上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人們對高等教育需求的高漲要求我國高等教育進一步擴大規模,從而提供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所以,應把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繼續深入的任務,交給本科層次以下的高等學校。這樣不僅能夠滿足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而且我們又利用專科學校辦學靈活性的特點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技術人才。其次,伴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而帶來的高等教育質量問題也不容忽視,本科以上層次的高等教育應保持適度規模,在低層次高等教育沒有充分發展的時候應適度發展并保證培養人才的質量,以特色和優勢取勝,培養出引領社會先進技術的高層次人才。
- 上一篇:焊工技術員述職述廉
- 下一篇:鄉鎮財經所年底述職述廉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