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視角轉變
時間:2022-11-28 08:56:00
導語: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視角轉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根據當今高職教育發展需求,應大力推進產教融合持續深入發展,在此背景下,高職教育應該緊密結合企業發展人才需求,轉變培養目標認知,進一步形成企業職業教育體制,積極引導企業參與學校培養方案、專業課程建設,與企業共同制定畢業生考核標準。加強大學生通識教育,提升大學生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學習,深化產教融合模式,建立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的反饋體系,形成長效合作機制。
關鍵詞:產教融合;高職院校;合作機制;通識教育
隨著我國經濟與科技的高速發展,社會產業結構和行業結構也在發生劇烈變化,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高等教育跟隨變化,高職院校的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標準應該適應這種變化。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經濟結構由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向勞動知識密集型轉變,對就業結構產生深遠的影響,專業結構調整滯后于產業結構轉型①。企業發展需要具有人文素養、德育優良、專業知識技術扎實、高端技能型的人才。在高等職業學校和企業發展之間需要建立一座橋梁,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至此,這種橋梁———即產教融合模式在全國企業和高校之間拉開序幕。《意見》的頒發主要目的是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在新形勢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1產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職院校教學
認知定位“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產教融合是社會經濟發展趨勢,也是高職教育發展的趨勢,高職院校如何跟隨社會經濟發展變化,適時制定教育發展方案是高職院校發展的重要任務。依據社會產業結構需求和行業結構變化,明確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事實上,部分高職院校在辦學理念和辦學定位上偏離社會需求,一味強調辦學規模擴大化、看重證書和技能考核、過度追求就業率等,漠視職業教育發展客觀規律,弱化“工匠精神”對人才培養的作用,其結果造成辦學質量不高,學生職業能力水平低下②。高職院校如何在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中認清自身職責,明確高職院校的發展方向才是學校領導的重要任務。1.1通識教育的重要性。有調查研究表明:企業關心畢業生職業素養的排名依次為:敬業精神、社會責任感、適應能力、團隊精神、專業技能③。企業對高職生職業素質的要求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第一,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心,愛崗敬業;第二,誠實守信;第三,有較好的團隊合作精神;第四,有硬的專業技術能力;第五,吃苦耐勞,有積極進取,勇于拼搏的精神;第六,有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④。以上調查結果反映了多數企業態度,可以看出,企業發展實際需要的人才特征中,把敬業精神、責任感、團隊協作、社會適應等特征排在前面,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排列靠后。作者認為,高職院校應該重新定位人才培養方向,把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放在重要位置。通識教育重“育”而非“教”,通識教育的實質就是對自由與人文傳統的繼承。通識教育是非專業性和非職業性的,是塑造學生成為精神獨立、人格健全的公民。熱愛國家、熱愛所在的團體是通識教育的目標之一。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的國家,培養大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相當重要,通識教育可以通過歷史、地理和傳統文化加強對學生的教育,樹立大學生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也可以通過通識教育培養大學生對企業的認同感,培養學生工作和社會責任心,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精神。談到對學生通識教育的重要性,這里要提到通識教育的施教者———教師。通識教育對任課教師的要求不僅表現在對教師的學歷、學位、職稱等顯性要求方面,而且更多地表現在對教師的思想道德和學問的要求。教師的職業道德不過關,很難在施教過程中教育出德育優良的大學生。教師的心理學、教育學和管理學知識也是教師進行通識教育的關鍵,了解講課的藝術,能夠理論聯系實際,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形式多樣,富有啟發性,且饒有趣味,只有這樣,通識教育傳播的理念才能引起學生共鳴⑤。1.2加強基礎理論知識學習。創新教育一直是國家大力倡導的方向,創新脫離不開實踐,基礎理論知識在實踐中應用才能夠創新,脫離實踐的創新會成為空想。知識理論指出,企業只有將新知識與原有知識進行整合重組,才能進行技術創新。從知識觀出發,企業技術創新依賴于自身知識基礎,不同的知識基礎結構特征對企業從技術合作活動中獲取收益有重要影響⑥。通過長時間的學習和積累,建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才能夠對其所處的技術領域的各類知識有深刻的認識并加以合理的應用,進行技術創新⑥。在校學習期間,應該加強大學生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只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才能為將來工作實踐中的創新埋下伏筆。鑒于此,高職院校應扎扎實實做好本職基礎教育,而不是盲目追求所謂的創新。高職學生一般屬于技能型學生,技能是由技術發展而來。在實踐中熟練運用技術的能力稱為技能,技術學習屬于短期學習,而技能學習屬于長期過程。產教融合從這個角度講,最根本的目的是解決學生從技術到技能的轉變。這種轉變所建立的各種模式都在探索階段,實習基地建設和校企合作屬于常見形式,實際上,這種模式只在形式上解決了高職大學生的技能問題,或者說這種模式培養了一批低端技能人才。這種模式下培養的低端技能人才很難在以后工作實踐中進行創造創新。技術的學習,必須有基礎理論知識做支撐,否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終只能成為熟練的技術工人。1.3深化技能教學改革。根據職業能力發展階段理論,“技能的發展始于個人經驗,但最終還要回到個人經驗。與系統工作任務關聯的專業知識只是新手發展到專家的手段,只有最終在個人經驗的基礎上構建系統的專業知識,才能達到專家的技術水平⑦。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過程是先理論學習,后專業技術學習,然后是技能培養,最后為企業直接輸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技能的培養需要系統化、規范化的體系做保障,首先要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其次,掌握必須的專業技術。技術學習過程可以在高職前半期的學校學習獲得。最重要的是學生技能的獲得,能否為企業直接輸送達標準的高端技能人才,才是衡量高職院校培養高端技能人才成功與否的標準。現代學徒制是一種良好的產教融合培養模式。學徒制起源于西方國家,最開始屬于家族企業模式發展,實行的是世襲制,隨著歷史發展,逐漸過度到現代特征的學徒制。從各國的實踐看,現代學徒制是一種典型的現代企業公共職業教育制度,具有鮮明的企業屬性、公共屬性、雙元屬性、跨界屬性、就業屬性和教學論屬性⑧。我國的產業結構和行業結構發生了轉變,高職院校畢業生的技能結構與社會崗位需求之間矛盾日益突出。亟需要一種新的培養高端技能人才的發展模式來應對高職院校的反應遲鈍問題。為了推動校企合作模式的發展,2015年,人社部、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工作通知》(人社廳發〔2015〕127號),決定在全國12個省市開展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周宏偉在對現代學徒制論述中,國外的學徒制明顯具有企業職業教育特征。企業具有參與學校制定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等權利,行業技能人才標準也是由企業制定,具有規范立法、監督管理、結果認定等特征。國內的現代學徒制明顯是學校職業教育體制,增加了現代學徒制的教育特性,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技能人才標準等都是由學校來制定。實際上,我國高職院校與企業屬于兩個系統,在合作上不夠緊密,相互獨立,沒有能夠建立流暢的互通機制,造成學校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不匹配,培養的人才也不符合企業需求標準。現代學徒制為高職院校指明了發展方向,學校應該主動迎合企業發展要求,積極邀請企業參與教學改革,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發展理念,充分利用企業的優勢,在制定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等方面,慎重參考企業意見。把企業制定的行業技能人才標準作為學生考試考核的重要標準,始終把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作為學校培養人才的目標。1.4建立畢業生追蹤反饋體系。高職院校要有長遠發展目標,形成優良的傳、幫、帶長效發展機制。學校最終目的是為企業發展提供技能人才,學校應該積極吸取企業發展經驗,轉變成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內容。首先,學校培養的人才是否合格,只有市場說了算。積極吸取企業反饋意見,深入畢業生工作崗位開展調查研究,建立畢業生就業后追蹤反饋檔案,包括個人指標和企業指標。個人指標包括個人的工作訴求、專業技能提升要求、個人綜合能力要求、轉行影響因素等。企業指標包括企業對畢業生的滿意度、綜合素質評價、專業技能評價等。其次,邀請合作企業員工到學校進修發展,建立與學校教師交流的長效機制,取長補短,豐富教師教學內容,應用于教學實踐,形成學校與企業交流的良性循環。
2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科研認知定位
2017年,在江蘇常州召開的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年會上,校長們意識到了如果科研這塊短板不補,不僅專業建設缺少支撐,校企合作也很難進入深層次。衡量一個高職學校辦學水平的標準,學校科研水平的高低是重要指標。學校除了培養學生知識和技術、技能外,還要進行知識和技術的創新。技術創新是科學研究的結果,只有加強高校師資的科研能力,才能為技術創新奠定基礎。我國高職院校一直關注學生就業率的提升,忽視了高校自身能力建設,尤其是科研水平的提高。沒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學校發展就沒有了靈魂,也談不上創新創造。高職學校要建設一批具有博士學歷的科研團隊,設立專門管理機構,負責團隊的經費管理、政策制定、平臺搭建、學校課題申報等。把團隊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社會效益和教學成果,打造學校產學研一體化的辦學特色。堅持科研走在教學前面,為教學提供最前沿的理論知識,指導教學發展方向。高職院校應該建立科研轉化教學成果的管理機制,讓學校科研團隊的科研成果順利轉化成教學內容。
3高職院校培養方案
設置在二十一世紀經濟快速發展,信息、技術快速變化的年代,高職學校應該堅守育人為先,以培養大學生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術為重點,開創技能培養的新模式———即產教融合發展的新模式。不能盲目追隨改革的潮流,一味追求高就業率,大搞創新創造教育。高職院校首要任務是培養大學生成為合格的公民,具有愛崗敬業、遵守職業道德,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其次才是學生專業知識、技術、技能培養。為了完成培養目標,學校應積極構建產教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努力提升學校科研水平,為部分教師搭建科研平臺,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模式。高職院校在制定專業培養方案,進行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改革時應始終堅持服務企業、服務地方經濟、培養創新型高端技能人才的理念。
參考文獻:
[1]孫鳳敏.學徒制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指南———解讀歐盟《基于工作學習的高質量學徒制指導原則》[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2):85-91.
[2]謝敏,顧軍燕.產教融合視閾下高職院校校企融合度研究與評價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5):41-44.
[3]鄒丹.黃炎培就業指導思想:理論精義和現代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18,39(30):75-80.
作者:張春雨 單位:四川司法警官職業學院
- 上一篇:提升大學生就業質量研究
- 下一篇:當代大學生就業心理可視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