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就業論文
時間:2022-01-29 02:57:26
導語: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就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職業生涯規劃對就業力提升的重要意義
職業能力是高校畢業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是實現畢業生充分就業的重要保障。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通過查找自身能力與職業要求存在的差距,實施有針對性的訓練和培養,有效提高核心就業力,包括大學生基本工作能力、大學生專業社會實踐能力、大學生尋求職業能力、大學生就業心理調適能力。同時還要注重培養與社會職業崗位需要相匹配的其他職業能力,只有擁有過硬的職業能力,才能把握并獲取就業機會,大大提高個人就業競爭力。在工作過程中,擁有過硬的職業能力,也容易獲得用人單位的認同,提升個人自信心,加強社會適應性。
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大學生就業力提升的途徑
大學生就業的過程是大學生就業力滿足社會職位需求的過程,受到大學生自身條件、家庭、高校、社會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關鍵是提升大學生的就業力,以高質量、高素質、有競爭力的人才來滿足目標職位需求而實現理想就業。因此,我們需要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貫穿整個大學階段,輔助學生強化職業規劃理念,指導大學生實施職業規劃,設計出具有科學性和實踐性的大學生就業力提高路徑。
(一)建立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下的人才培養體系
1.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提升差異化就業力。大學生在學習期間認真地探索各種可能的職業選擇,對自己的能力和天資進行現實評價,并根據未來的職業選擇做出相應的教育決策,完成擇業及最初就業。由于大學生個體發展的特殊性,高校既要考慮大學生群體的全面發展,又要兼顧適合大學生個性發展的方向和道路,建立開放、靈活的人才培養體系,提升大學生的差異化就業力。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學生的個性與共性發展、各專業人才的市場需求等諸多因素,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調整優化,使學生既能夠按照學校的培養大綱完成基本大學本科內容學習,又能夠根據自身特點進行個性化發展,既具有高校學生共同就業力的基本內容,又具有差異化就業力的內容。2.推廣工學結合模式,強化崗位能力。在確定人才培養體系的過程中,要按照工學結合模式的要求,突出課程設置的應用性、實踐性,形成以崗位和工作過程為主線、以崗位能力為中心的專業課程模塊。其中,針對現有職業崗位群的需求,設置前后關聯的專業模塊課程群,包括基本素質模塊、崗位基礎模塊、基本能力模塊、崗位核心模塊及拓展崗位模塊等。由于課程目標瞄準某種職業,落實到具體崗位,就業方向直接在學校人才培養的課程方案中清晰體現,使課程目標直接與就業目標掛鉤,可以大大縮短學校教育與就業需求之間的距離,為學生畢業后直接上崗提供條件。同時,在教學計劃中積極推行雙證書制,即要求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獲得職業資格證書,重點加強能力與素質培養,有效增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3.培養專業師資隊伍,加強創業意識教育。高校要加快職業生涯規劃師資隊伍建設和培養的進度,選拔一批優秀的輔導員和班主任老師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系統培訓,結合他們學生工作經驗豐富的優勢,使他們逐步成長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方面的專業教師,并發展為專家,為大學生提供及時、專業的個性化的就業咨詢服務,從根本上幫助大學生解決在職業生涯規劃中遇到的困惑,并根據學生的個人情況提出建設性建議。同時,高校需要加強職業生涯規劃專家對大學生創業教育方面的指導工作,通過企業家論壇、企業參觀、創業計劃競賽活動等提高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搭建和拓展創業教育平臺,使大學生掌握一些創業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通過創業,不僅能完成大學生個人的就業,同時也會為其他大學生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近幾年來大學生創業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趨勢。
(二)構建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輔導體系
1.加強職業指導。高校環境下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主要面向大一學生,使學生在就業之前,從觀念、心態、知識、技能等各方面做好應對職業挑戰的全面準備,以合理的自我認知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和發展線路,輔助學生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理念,系統掌握職業生涯規劃方法,著力培養生涯規劃能力。高校要通過職業生涯發展輔導體系提高大學生的規劃和求職能力,進行求職指導,進行形象禮儀和面試輔導,增強其求職就業的核心競爭力。通過就業資料統計、行業發展分析、職業素質分析、人才市場前景分析、最新就業政策分析、用人單位情報收集等,幫助學生及時了解到最新的就業政策、職業需求信息,培養學生運用各種渠道獲取職業信息的能力。2.加強職業素質評定服務。通過職業指導教師的輔助,利用卡特爾16PF個性測評、職業性格測評、職業需要測評、職業興趣測評等標準化的心理測試軟件,對學生的職業氣質、職業性格、職業價值觀、職業興趣、職業一般能力、職業特殊能力等做一個全面、客觀、科學的評定,讓學生有一個準確的自我認知、自我定位。高校要在就業指導中心的基礎上,建立并完善針對性更強的就業指導與服務機構,全面負責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工作,有效利用職業測評體系,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服務指導,有針對性地提高大學生的就業力。3.開展職業心理咨詢服務。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年紀、不同生源、不同性別的學生以及這些人在不同階段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行及時的心理咨詢服務。現在各高校的就業指導,主要是政策和技巧方面的輔導,對學生的個性心理輔導還沒有開展,也正因為此,學生因就業有了心理問題,不知道找誰去傾訴,時間一長,心理壓力過大,就會造成悲觀情緒。因此,高校的就業心理輔導也應請有經驗的心理老師參與或擔任,減少因就業壓力而帶來的負面影響,積極指導學生建立其心理防御機制,當自己的擇業目標受挫時,可以及時地調整目標,以達到及時調整心理,把失敗作為動力而不是壓力,成功就業。
(三)以職業生涯設計為導向提升就業力
大學生要想做到準確的職業目標定位,需要以職業生涯設計為導向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發掘自身潛力,提升職業素質,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做好準備。1.轉變就業理念,擁有良好心態。對大學生來講,提升就業能力需要之前學生應該看待擇業中理想和現實的矛盾關系,要進行擇業心態的自我調整。大學生要調整心理預期,準確自我定位,樹立積極開拓的干事創業理念、靈活就業理念、先就業后擇業理念,重事業輕待遇,重磨練輕舒適,重成長輕眼前。職業化的心態要求大學生一是客觀理性地對待問題,學會客觀地認識社會和評價自我,合理地調整擇業目標,根據社會需求明確就業定位,調整擇業心態;二是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能有效地影響周圍的人,在職業的困惑期或挫折期要始終相信自己的實力,培養自己抗挫折、抗壓力的能力,使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統一起來;三是要以感恩的心態、平常的心態、自律的心態、付出的心態,做到能夠尊重人、理解人,學會換位思考。2.完善知識結構,提高專業技能。合理知識結構的建立要求大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大學生在掌握好專業知識的同時,要利用課余時間積極參加技能培訓、社會實踐、課題研究、各類知識競賽等活動,通過自主學習途徑為自己補充知識,調整自身的知識結構。要通過大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善于發現問題,高效率地吸取、整合和創造知識,自覺地把課內外所學到的各種知識進行加工整理,使知識融會貫通,形成完整統一的知識技能體系。大學生要找準自己就業力提升的途徑和方法并不斷實踐和調整,主動、有效地整合社會、學校和個人的資源,挖掘自身潛力,明確發展方向和目標職業要求,補足短板,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和優勢,培養自己個性化的發展能力和差異化就業力。這樣,高校大學生就能較科學地完善自身的合理知識結構,以應對即將面臨的社會競爭和生活壓力。3.提高綜合素質,提升職業能力。嚴峻的市場化競爭態勢,迫使用人單位現在招聘人才不僅在乎畢業生的文憑和學習成績,更看重應聘者的實際工作能力及情商等綜合素質。因此,當前用人單位的價值取向,不僅僅只是看重大學生在日常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加看重大學生的道德修養、意志品質、合作精神、溝通能力和心理人格等,這都要求大學生要重視自身綜合素質的培養和塑造。提高自身綜合素質首先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培養責任意識、團隊意識、敬業精神、誠信品質等職業基本素養;其次是提高專業能力,擁有合理的知識結構、過硬的專業技能、較強的操作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應變能力、創新能力等,再次是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特別是心理承受能力、適應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正確認知自我,不斷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具有競爭意識,憑借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適應能力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4.校企深度合作,強化綜合實踐。高校既要完善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體系建設,又要建設一批有規模、有實效的實訓基地,通過綜合實踐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提高學生的就業力。不同專業的教師實踐能力及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是將制約大學生就業力提高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大學生的專業技能就必須使學生在實踐中學,在實踐中練。首先,加強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根據應用型高等院校教育培養目標的需要和教學特點,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基礎實踐能力與操作技能、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與專業技能、綜合實踐能力相結合的校內實訓基地。要以開發大學生人力資源為著力點,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圍繞職業設計指導、素質拓展訓練、建立評價體系、強化社會認同四個環節,通過教學、課堂、講座、活動等豐富多彩的方式展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團隊精神以及進行心智的鍛煉,提高就業競爭力。其次,根據職業能力培養和提高的要求,建立和健全長期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搭建起校外實訓基地教育平臺,使培養出的大學畢業生成為既能滿足社會需要,又能在社會發展中具有競爭力的復合型人才。通過校企深度合作,使用人單位積極參與人才培養過程,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完善,使教學內容符合職業發展趨勢與畢業生就業需求,使學生了解產業發展趨勢以及市場對相關就業能力的要求,及時反饋就業市場的人力資源信息、畢業生的質量狀況、未來的需求趨勢,從而不斷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
作者:張晶單位: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地方院校大學生創業論文
- 下一篇:農墾水利工程施工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