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號大學生創業實踐探索

時間:2022-08-18 11:11:48

導語:微信公眾號大學生創業實踐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微信公眾號大學生創業實踐探索

進入21世紀,隨著智能終端與移動網絡的普及,互聯網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據統計,騰訊微信用戶數已經超過6億,微信便捷的溝通方式與信息自由化傳播形式以及近90%用戶使用度和黏度,為眾多的商家產品推廣和宣傳帶來便利。同時,微信公眾號創業又因其具有低成本低門檻容錯率高的特點,非常適合缺少資金和人力資源的大學生創業團隊。

一、基于微信公眾號創業的優點

高達6億用戶群體的微信平臺,對傳統營銷行業帶來顛覆性的影響。相比其他宣傳渠道,微信公眾號創業具有以下優勢。(1)傳播有效性高。不同于博客、微博等社交平臺,微信是從熟人朋友中發展起來的社交平臺,其最初的傳播模式是一種熟人傳播。這樣一種基于信任的小眾傳播發展起來的用戶群,具有極高的信賴度和有效性,是傳統媒介無法做到的。2016年,微信進入2􀆰0時代,微信社交關系從熟人社交逐漸演變為半熟人社交,通過微信這一平臺完成“六度人脈”銷售網絡的建設不再是天方夜譚,而是實實在在每天都在發生的事實。[1]一對多的公眾號傳播模式,直接將消息推送到手機,達到率和被觀看率幾乎是100%。(2)便捷的商家用戶溝通渠道。微信公眾號的推送與用戶留言這一功能,讓商家可以隨時隨地提供信息和服務,根據用戶需求調整銷售模式。微信公眾號的推出開放了微信對外接口,實現了第三方平臺的接入,讓微信公眾號營運者可以根據需要設置實現了微信會員卡、微信商城、微信團購等營銷功能。同時商家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了解用戶活躍度、用戶消費特點,調整銷售策略,貼近用戶需求。[2](3)成本低門檻容錯率高。微信創業最大的特點在于其“草根性”。申請微信公眾號手續非常簡單———有效身份證件與一個未綁定微信的電子郵箱,任何懷揣創業夢想的人都能在這一平臺上開設自己的公眾號。早期公眾號的運營,幾乎不需要創業者的資金成本,這樣幾乎“無門檻”的準入形式和低成本的運營模式,容錯率極高,非常適合早期創業的大學生團隊。

二、基于微信公眾號的大學生創業實踐探索

(1)做好公眾平臺的精準定位。大學生微信公眾號創業,首先做好平臺的精準定位。公眾號是準備面向本校“精耕細”做好推廣工作,還是面向整個大學生群體實施“廣撒網”策略,都值得創業者認真思量。公眾號的名稱和頭像要符合自己的微信定位,能夠直接體現定位,簡介一定要清晰明了,同時能夠吸引粉絲關注。公眾號的推送內容一定要突出自己的優勢,才能在眾多的公眾號推送中脫穎而出。(2)公眾號服務內容貼近大學生生活。豐富多彩的咨詢、實用便捷的服務是吸引大學生關注的最好方法。大學生創業公眾號若能抓住學生的需求提供服務,將極大提高創業成功率。大學生創業者可以立足在校生群體需求,通過便捷的網絡服務,提供訂餐、購物、查詢等功能,滿足用戶群體需求。最常見的大學生微信平臺服務功能有:校內便捷服務(校內失物招領、課表查詢、校內通知等)、公交線路查詢等服務。[3]以筆者所在高校為例,五個大三學生敏銳抓住學校畢業生論文修改苦不堪言,畢業生論文打印供不應求的市場需求,創建畢業生論文服務公眾號,面向本校畢業生提供論文格式修改工作和論文打印工作,因其緊貼學生需求、價格低廉、送貨上門等服務,通過微信裂變式傳播,讓這小小的創業團隊在2017年畢業季掙到創業的第一桶金。(3)做好線上線下推廣工作。首先做好線上推廣工作。除了利用朋友圈熟人鏈接推廣外,還可以通過學校相關網站、貼吧、論壇等發帖推廣,班級QQ群也是一個很好的推廣方式。除了線上推廣工作外,線下活動推廣的效果也不可小覷。例如與校園社團合作,幫忙校內社團招募通知、社團勤工助學宣傳、社團活動推廣等,做到社團推廣與公眾號推廣雙贏。線下推廣活動還可以考慮通過有獎活動的方式,例如掃碼抽水果,關注就送棒棒糖等方式,促使學生參與活動提高公眾號的粉絲數。(4)微信平臺與等級培訓掛鉤。大學生對各類技術等級證書培訓的需求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大學生創業團隊若能與校外優質培訓機構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用的培訓考試攻略,為培訓機構提供廣告推廣業務,將是一條營銷新途徑。

三、結語

大學生對微信的使用度與依賴度極大,大學生微信公眾號創業具有天然的受眾優勢,加之微信公眾號創業起點低,商家用戶互動較好,利用熟人和半熟人社交圈傳播的有效度較高等特點,做好大學生微信公眾號創業,推動大學生創業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繆經緯 張永 單位:無錫科技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石明翰.基于校園微信公眾平臺的大學生創業實踐[J].科教導刊,2015(10):170-171.

[2]侯智勇.大學生微信公眾平臺創業模式[J].職業教育,2016(36):58.

[3]蔡葩.基于大學生微信公眾平臺創業實例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探討[J].學校管理,2015(2):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