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教育德育范疇及監控研究
時間:2022-12-13 03:46:28
導語:高等職業教育德育范疇及監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對高等職業教育教育類型的準確把握是提高高等職業教育德育效果的前提和基礎,高等職業教育德育是與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德育教育。目前對高等職業教育德育的研究還不深入,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上、教學方法的安排上、教學評價的方式方法上還有待于進一步加以研究。大職業教育觀念有助于我們探索出適合高等職業教育德育的理論體系,特別是德育監控模式。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德育;監控模式
一、大職業教育概念的構建
職業教育,顧名思義是為職業做準備的教育。事實無可辯駁,一個人不管接受多少教育,當他離開學校,參加工作走向職場,那么之前他所接受的所有教育都是為從事一種職業做準備,職業可能是工程師、科學家、文藝工作者,也可能是一線工人、農民等。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所有的教育,即使是家庭教育也可以被囊括到職業教育之中,我們把這種為所有職業做準備的教育稱之為大職業教育,以區分一般意義上的職業教育或職業技術教育。現行教育體制下職業教育之外的教育形式稱之為普通教育,高中階段普通教育稱之為普通高中,高中階段職業教育稱之為中等職業教育,高中后階段教育稱之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把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統稱為職業教育,但這樣的劃分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方法是否正確是有待商榷的。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一卷通篇講的都是物質生產過程,旨在說明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勞動并不一定直接作用于勞動對象,諸如在生產過程中從事生產指揮、組織管理、產品設計、產品檢驗以及從事生產過程必不可少的服務勞動,都是“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1]。這是筆者提出大職業教育的理論依據。現行的教育體系把職業教育單列為一種教育類型,其目的是為了適應工業化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而設,這種教育類型有把人培養成“機器人”的傾向,而不是“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與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宗旨背道而馳,其引發的教育倫理體系的混亂給現行的高等職業教育德育帶來諸多不利的影響,導致現行職業教育德育的理論構建步履艱難,高等職業教育德育效果也屢屢遭社會詬病。
二、現行職業教育體制的反思
現行教育體制下,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的劃分標準為學生的高考或者中考分數,考試分數高的學生上普通本科或者普通高中,而考試分數低的則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或中等職業教育。但是這種依分數劃分普、職教育的方法是否合理還值得進一步論證。疑點有五:第一,按照這種劃分方法,分數一分之差可能就是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差距,可是一分之差真的能夠區分出學生是適合上普通高校、普通高中還是上職業院校?我們如何看待和劃分那些經過補習考取高分的學生?如果按其補習之后的分數劃分可能他能夠進入普通高中或者普通高校,如果按其補習之前的成績,那么他應該上職業院校,可見依分數劃分普、職教育的方法本身存在悖論。第二,這種劃分方法的一個前提假設是考試分數高的學生更適合學習理論,而考試分數低的學生更適合學習技術,而事實上這個假設也經不起更多的推敲,因為影響學生分數高低的因素很多,學生的努力程度、教育水平的高低、社會環境、家庭因素都可能影響學生的成績,所以僅僅依靠學生考試成績來劃分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理論假設是站不住腳的。A省能上本科的高考分數在B省可能只能上職業學校,教育條件的優劣使得用考試分數劃分人才培養方向的方法出現了明顯的漏洞,也有失公平;第三,從大國工匠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學好技術的前提是喜歡、愛好并且需要“夠用的”理論支撐,更需要辛勤的付出和頑強的毅力。很多在基礎教育階段和高中教育階段學業成績不高的學生恰恰缺乏了這些品質,而研究者訪談了多個職業院校的教師也反映,有些學生的文化課學不好,學技術技能的時候也學不好,歸根到底是學習動力不足或學習習慣不好,那么這些學習動力不足或者學習習慣不好的學生接受職業教育能否成為合格的一線員工還是一個未知數;第四,在人工智能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時代,對技術工人的文化基礎要求也水漲船高,文化課基礎將會在將來的技術工人培養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把文化課考試分數低的學生劃到職業教育的范疇,很難培養出技術過硬的現代產業技術工人;第五,現行普職分類教育更多“考量的是企業行業的訴求”[2],而非基于“人的全面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的教育本源,“將會在無意識中把學生當成了技術的容器,試圖使其將來成為掌握實用技術的高級‘機器人’,這與教育的本性背道而馳”[3]。這給高等職業教育德育的有效性帶來較大沖擊。現行的按照考試分數劃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方法暗含的意義是:“不好好學習,去職業院校學技術”,職業院校和技術被貶低如斯,怎么能激發職業院校的學生去認真學習技術?而沒有文化基礎的技術教育能否行得通也值得我們去認真思考。
三、對現行高等職業教育德育的有關探討
(一)關于職業教育德育的語義分析。德育即育德,育人之為人的德行,在教育語境下即為育學生之德行,在職業教育的語境下即為育職業院校學生之為人的德行。育人之為人之德是所有德育的基礎,其教育內容為政治準則、思想觀點、道德規范、法紀規范和心理需求[4],而職業教育德育的內容包括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5],可見職業教育德育比普通學校德育多了職業素養這樣的內容表述。從字面意思來看,這也是職業教育德育區別于其他類型學校德育的特點,所以現在我們對職業素養的理解也就成了理解、界定職業教育德育的關鍵尺度。用這個尺度去界定職業教育德育與普通教育德育其實是有危險性的,因為職業素養所指向的不僅僅是狹義職業教育所獨有的范疇,大職業教育范圍之內的所有職業都需要與職業相匹配的職業素養,職業素養是一個人從事一種職業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和責任心,這種基本素質是一個人能夠在后天通過學習和訓練掌握的從事一種職業的基本技能要求,事實上,銀行柜員快速的點鈔技能與優秀教師用“三塊糖”教育學生的嫻熟技能在各自的職業中所占的比重同等重要。當職業素養教育這個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分界點被質疑了以后,還能有什么標準能夠為我們所用去區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呢?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這些德育范疇是職業教育獨有的教育內容嗎?我想沒有一個大學能夠說我們學校德育課程沒有這些內容。(二)高等職業教育德育的重要意義的探討。職業教育研究者們對德育在高等職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進行了充分肯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德育教育是整個職業教育的前提,離開了德育,職業教育也就會迷失或偏離方向,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教育[6]。“在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中,良好的思想道德是核心要素。”[7]“要把高職德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上。”[8]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些觀點中的職業教育元素去掉的話,這些觀點依然是成立的。可見把德育分為普通教育德育與職業教育德育是沒有實際意義的,硬性的區分普通教育德育與職業教育德育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德者,才之帥也”,這里面的德應該不僅僅是職業教育培養的學生,普通本科教育同樣適用,所以,以上觀點中高等職業教育這個因素不是觀點成立的充分必要條件,也從側面證明了高等職業教育德育實際上與普通高等教育德育是一致的,都是培養人之為人的德育,不存在職業教育德育與普通教育德育之分。我們要從大職業教育觀的視角出發重新審視高等職業教育德育的本質和范疇。(三)現行高等職業教育德育模式的探討。德育模式是使德育能夠取得良好實效的途徑。現行職業教育研究范式語境中,部分專家學者認為高等職業教育德育要體現職業性,如陳開梅認為“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理念,作為保證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德育工作,就要適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努力加強校內外實習基地的建設[9]。這些對高等職業教育德育的研究有一定的道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有指導意義,但是這些觀點同樣也存在疑點。總結上面的研究成果,高等職業教育德育有效性的一個前提假設是,學生如果處于職業環境中,就一定會愛上工作的環境,在具體的工作環境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效果就會有明顯效果。這樣的前提假設同樣經不起推敲,顛倒了因果關系,一個人從事一項職業的前提應該是喜歡這個職業,而不是因為從事了某一職業就一定會喜歡這一職業。(四)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德育的現狀進行的探討。德育效果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考量指標。目前高等職業教育德育的效果不盡如人意。高等職業教育德育效果不佳的原因在于對高等職業教育德育的研究比較少,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對象研究較少,對高等職業教育德育的本質把握不準。馬長世認為,相當多的高職院校德育工作者對德育理論缺乏了解和研究,對德育規律把握不夠,勢必影響德育成效[10]。唐紅輝認為我國對高等職業教育中的德育問題研究比較少[11]。張曉峰認為目前高職院校的德育狀況概括起來是“五多五少”:大范圍灌輸多,個別交流少;大好形勢宣傳多,針砭時弊分析少;技能訓練多,素質培養少;一次性教育活動多,系列教育活動少;專業素質培養多,人文素質培養少[12]。林玲認為,在對高職學生進行德育時,若只是僅僅強行地灌輸枯燥的說教,或用一些政治思想、理論原則來簡單地代替德育工作,是不可能了解到高職學生的個體差異、弱點及其心理需要的[13]。研究者認為之所以會產生“五多五少”的現象和采用“強行灌輸枯燥說教”的教學方法的原因之一是對高等職業教育德育本質把握得不準,所以不能采用“精準德育教育”,不能針對高等職業教育德育采取行之有效的辦法。林韌卒認為,德育內容同高職學生思想品德實際發展水平與需要相脫節,形成知行不一的虛假人格,嚴重影響了高職院校德育的實效[14]。這種脫節同樣是因為對高等職業教育德育的本質把握不準的緣故,還有一個原因是德育基礎不牢固,致使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接受更高層次的德育教育時接受能力差。(五)對德育評價機制的探討。德育評價是對整個德育工作進行控制、檢查、督導、評估與反饋,推動德育工作落到實處,正確認識學生的道德發展狀況和德育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我國專家學者對德育評價的研究取得了建設性的成就。明確提出了德育評價的主體是多元性的,評價的方式有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等多種方式[15]33,而且必須構建德育評價體系[16]95,因為思想道德評價對調節大學生的思想與行為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普遍存在著“一張考卷定高低”的現象,但是,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并不是考出來的,是通過學生自身修養和日常操行而逐漸形成的[17]。這些真知灼見對我們提高德育教育水平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四、大職業教育德育觀構建與高等職業教育德育
(一)黃炎培大職業教育觀的時代意義。我國職業教育的奠基人之一黃炎培先生的“勞工神圣”“金的人格”“敬業樂群”等大職業教育德育思想對我們進行高等職業德育研究具有極強的借鑒意義。長期以來,我國職業教育的地位不高,受社會傳統觀念的排斥和歧視,即只有學習成績不好、考不上大學的學生才就讀職業學校。黃炎培的“敬業樂群”思想從根本上糾正了這一舊的觀念。他認為,上什么學校不要緊,關鍵是要樹立一種正確的職業觀。只有“敬業”才能達到“樂群”,才能服務社會、服務大眾,達到職業教育的目的[18]。他認為,各行各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一樣都是平等的、神圣而光榮的[19]35。黃炎培先生的德育思想與馬克思主義思想高度吻合,都認為職業不分貴賤,人應該多向度的發展,不斷探索適合自身特點的職業。(二)人本主義視野中的高等職業德育教育。我國研究職業教育德育的部分專家學者們從人本主義角度對高等職業教育德育進行了深刻的闡述,首先是承認人在德育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不是被動的承受者,而是主動的參與者。陳曉莉認為,德育視野下的人格教育,強調對個體德行人格的塑造,即把人作為道德主體來培養,促進人的道德發展和德行人格的提升[20]。卓高生認為,“社會發展最終體現為人的本性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體現為人的創造性活動的拓展和創造性能力的提高”[21]。其次是承認人在接受德育教育時的個體差異性,陳中建認為,德育目標的定位應該區分共性與個性,考慮不同層次、不同思想狀況學生的可接受程度[22]。再次,杜威的“生活即教育”思想也暗含了德育教育的原理。高德勝認為,生活是德育的基礎,是德育的意義之源,道德感是在人的生活的種種關系中生成的,它是對生活的領悟。生活也是德育不可避免地要回歸的地方[23]。錢偉榮等人認為,(高等職業教育)德育要貼近職業,貼近學生,德育工作者要愛學生、懂學生[24]。由上述材料分析可知,高等職業教育德育應以人為本,重視個體的差異化教育,與工作、生活實際相結合是高等職業教育德育開展比較好的形式,重視課堂德育與家庭德育,多管齊下,高職德育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三)高等教育精英化到大眾化對德育的影響。我國高等教育擴招之后,特別是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興起,我國高等教育的入學率達到48%以上,與擴招之前比較而言,一些高中階段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也升入大學進行學習。與此前精英教育模式相比較,擴招之后的大眾教育模式下的大學生(包括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生)素質參差不齊,用精英教育階段的思維看待大眾教育階段的學生會覺得大眾教育階段的大學生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用精英教育階段的管理模式管理大眾教育階段的大學生也會覺得力不從心,用精英教育階段的德育教育模式也覺得很難教育大眾教育階段的大學生。而高等教育大眾化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必然歷史進程,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這個事實,不斷探究新形勢下的德育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德育,探索高等職業教育德育的基本規律,形成高等職業教育德育理論,用以指導高等職業教育德育。(四)德育教育的木桶原理。黃炎培倡導人格修養,強調“人格必須完整”,提倡培養“金的人格”[25]35。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學生在基礎教育和高中教育階段學業成績不佳的原因在于人格的不完善,這里所講的不完善并非指學生的道德品質差,而是學生在學習努力程度、學習方法方面有欠缺,特別是學生的毅力、專注力、學習能力的缺失是導致初高中階段學生成績不佳的重要原因。這些影響學生成績的道德品質是可以通過專門的學習和訓練得以改善的。換言之,學生在初高中階段的學習成績不佳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效果不佳的后果,當然這種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學校的原因,也有社會和家庭的因素。初高中的學生沒有形成“金的人格”,即基礎教育階段和高中教育階段的德育存在短板,才導致他們的學業成績出現問題。(五)有關高等職業教育德育問題的探討。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1)有必要對高等職業教育德育的概念進行重新闡釋,高等職業教育德育應該是高中后所有教育形式的德育,而不能專指現在在高等職業院校就讀學生的德育。(2)高等職業教育德育的實質是補課教育,是完善人格的教育,是補齊人格的短板,補足在中學階段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不成功之處,以形成“金的人格”,對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生進行深入研究,真正了解接受高等職業教育學生的德育短板,實行精準教育,補齊短板,激發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術的內生動力,培養學生的毅力,以適應將來的學習型社會對學習能力的要求。(3)職業教育的前提和基礎是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和基礎理論課的夯實,這三項對于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不可或缺,而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更是基礎中的基礎,根基不牢、地動山搖。有職業學院的教師認為學生學習文化基礎課成績差,他們同樣學不好技術。這是因為文化基礎是學好技術的前提和基礎,在技術對文化基礎的要求越來越高的時候,文化基礎不扎實,對技術的原理也難以理解,也就很難掌握現代工藝技術了。所以,提高高等職業教育,特別是德育的前提是有足夠的文化基礎作為支撐,否則接受職業教育只能是照貓畫虎,反類其犬。(六)改善高等職業教育的外部環境。目前從內心深處愿意接受職業教育的人較少的原因是:(1)從事技術的工人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低。(2)社會的人才消費觀念扭曲,一些技術含量極低的崗位動輒要求應聘人員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給人們的成才觀念帶來極大的困擾,給職業教育帶來較大的沖擊。(3)接受職業教育意味著社會的上升渠道狹窄,讓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感覺前途無望,容易產生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心理反應。因此,賦予職業教育應有的地位,提高其經濟地位與社會地位,加快建立技術系列學位授予制度,吸收技術工人入黨、提干的比例,增加人代會一線工人代表比例,規范知識產權保護,立法并嚴格執法提高技術工人工資水平,淡化職業教育名稱,打通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立交橋,引導普通高校畢業生接受職業技術教育,彌補技術工人、特別是高技術工人短缺的現狀。(七)高等職業教育德育內容的選擇。德育內容是進行德育的載體,我們要選擇哪些德育內容作為高等職業教育德育的內容,從浩如煙海的文獻中如何選擇適合高等職業教育德育的內容。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知,基礎文明、公民道德、職業道德(職業素養)、思想教育等是高等職業教育德育的教育內容。筆者認為高等職業教育德育的內容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礎文明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這部分內容教會學生做人;第二部分是與職業相關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教育,這部分內容教會學生做事;第三部分為心理素質教育,這部分內容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能夠應對來自學習和生活的壓力。因為研究者認為,做人是做事的基礎,而做事是生活的基礎,經濟獨立才能很好的生活,這三個方面是層層遞進的關系,在高等職業教育德育中要按照年級的變化進行逐步安排。
五、高等職業教育德育評價機制的探索
(一)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重視德育課堂教學效果。道德認知是道德行為的前提,課堂教學是道德認知的主渠道,優秀教師的教育引導作用不容忽視,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是提高高等職業教育德育效果的有效途徑。采用試卷考試是課堂教學的主要考核方式。采取試卷考試的方式可以直觀地看到道德認知的程度,能夠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但是這種測試方式的弊端在于不能測試被試對象的道德知識的內化程度,也就是學生的知行合一的程度。因此必須采用其他方式對試卷考試的道德測評方式進行補充。(二)采取匿名問卷調查方式了解學生道德認知水平。不同于問卷考試方式,問卷調查方式題目可以更加靈活,測試的范圍可以更加廣泛,可以從多個角度,更加真實地了解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態,問卷星網站和百度問卷服務都可以提供此種測試,學生用手機即可作答,收集數據比較容易,成本低,范圍廣,所得數據可以直接進行數據分析。(三)采取積分制對學生進行道德測評。每個學期初或者學年初可以給定學生一個初始分數,按照學生的日常行為酌情加分或者減分,考試作弊、上課遲到、曠課、不整理內務、不打掃衛生等違紀行為酌情減分;做了好人好事、連續一個時間段沒有曠課、考試成績比之前有提升等情況予以加分,學期末或者學年末所得分數為德育得分。此種方法的好處是可以激發學生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更能夠發揮德育的育人功能,促進道德知識向道德行為的轉化。(四)與企業合作進行德育成績第三方評定。與企業聯合辦學的班級可以把對學生的部分德育成績評定權交給企業,讓企業根據學生在企業實習實訓的實際情況給予德育成績評定,使學生更加符合企業的用工標準,促進校企合作在德育方面有更高的融合度。可以引進麥可思等教學質量評定機構對德育效果進行第三方評定,第三方評定的優點是評價比較公正合理,可以真正了解高等職業教育德育的真實效果,以采取針對性有效措施進行改進和提高。與歷史悠久的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較,高等職業教育是個新生事物,近些年高等職業教育的迅猛發展使得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研究落后于高等職業教育的實際發展。同時,對高等職業教育德育的研究遠遠沒有普通高等教育德育的研究那么深入,對高等職業教育德育本質、內涵與外延的研究有待于進一步加強,以滿足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學生的道德發展水平,正確的、合理的德育評價體系可以真實、準確地了解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狀態,可以對癥施策,以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促進高等職業教育德育有效性的提高,促進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水平的全面提高。
作者:郭官旺
- 上一篇: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政策研究
- 下一篇:房建施工防滲漏施工技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