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教學中歌唱訓練技巧研究

時間:2022-10-26 04:01:43

導語:小學音樂教學中歌唱訓練技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音樂教學中歌唱訓練技巧研究

【摘要】歌唱作為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手段,對提升學生審美水平、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目前在教學中存在用“喊唱”替代“歌唱”的現象,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筆者認為應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從姿態、氣息、聲帶、音準、歌詞與情感、藝術處理六個方面入手,培養小學生演唱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演唱水平。

【關鍵詞】歌唱;教學;訓練

2018年,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小學音樂作為一門以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為核心的課程,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時代背景下,如何遵循按照教育規律和音樂新課程標準,在全面綜合分析學生學情、身心特點等基礎上,把審美教育落到實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成為每個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小學歌唱教育作為實施審美教育的重要載體,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創造力和表現力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在當前小學歌唱教育實踐中,有些音樂教師認為“歌唱訓練”其實就是訓練小學生能夠步調統一并大聲歌唱即可,甚至簡單粗暴地認為“喊唱”就是“歌唱”,這不僅違背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更不符合小學音樂審美教育的要求。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只有開展正確健康、科學有效的歌唱訓練,才能提升學生音樂感知能力和水平,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當前小學音樂歌唱訓練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首好的音樂作品不僅要有優美的旋律、動人的歌詞,更需要歌者在深刻體會音樂作品情感的基礎上,用生動的表情、協調的動作、動情的聲音來呈現和表現作品,做到以聲動情、以情感人。小學階段歌唱訓練主要的目的就是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在充分尊重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學習方式和情感體驗的基礎上,發揮音樂引發共鳴、啟發智慧、陶冶情操等天然屬性,提升學生感知音樂的美育功能,幫助學生有感情地歌唱。但在實際教學實踐中,我們依然發現有些音樂教師為確保在有限學時內完成教學內容,同時為了活躍課堂氛圍,將大聲“喊唱”當作訓練學生歌唱的主要方式,讓學生錯誤地認為只要唱得越大聲、唱得越響亮就代表自己情感投入越多,就越能表現好的作品。這種“喊唱”替代“歌唱”的歌唱訓練方法,不僅會影響音樂作品的表現;還會讓學生感覺音樂唱歌訓練就是那么枯燥無味、沒有藝術性,從而影響學生的音樂體驗,有悖于音樂教學的審美功能;更會對小學生生理、心理等方面產生不良影響,尤其是大量的“喊唱”會造成學生聲帶疲勞、聲音沙啞,甚至會對處于身體發育期小學生的聲帶造成永久性損傷。上述現象的出現,間接反映出部分小學音樂教師在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還無法適應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在音樂教學中沒有很好地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依然采取傳統的以“教”為主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最終無法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究其原因,是這些小學音樂教師在心理學、教育學的認知上以及專業教學技能的掌握上依然固守于其在大學階段的學科本位思想,平時不大重視其自身素質和能力的提升所造成的。新時代呼喚新使命,也呼喚教育者肩負起更多的責任,作為小學音樂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斷提升教學能力,運用多種教學形式為學生創建良好的教學情境,分別從姿態、氣息、聲帶、音準、歌詞與情感、藝術處理六個方面對學生開展歌唱訓練,提高教學質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二、淺析小學音樂歌唱訓練方法

(一)姿態訓練。歌唱作為人們表達情感最重要的方式,無論是歌唱者的歌聲,還是歌唱者的姿態,無不在向觀眾傳遞信息和情感,試想一個歌唱演員無精打采、面無表情地在舞臺上演出,又或者出現諸如皺眉、歪嘴等現象,不僅有損演唱者自身的形象,也達不到歌唱所要傳遞的情感效果,更無法讓臺下的觀眾得到美的享受。此外,不端正的歌唱姿態還會影響歌唱者的氣息,使之無法發出清脆、圓潤的聲音,無法獲得動聽的歌聲。“無規矩不成方圓”,一個人的行為舉止與氣質的好壞,與其本人的站姿、坐姿等直接相關。因此,小學生在尚未掌握唱歌的方法、技巧前,教師必須先從培養學生正確的歌唱姿態入手,通過親身示范、教導指正等方式,給學生樹立正確的榜樣,教育學生不論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歌唱時,都要做到身體端正、舉止大方、表情自然。結合小學生特點,筆者認為歌唱姿態訓練主要要從站姿訓練開始,即要求學生:站直,前胸舒展,腹部微收,兩腳稍向兩側分開,兩手自然下垂;頭部端正,面部肌肉放松,眼睛正視前方。有了這樣的歌唱姿態,歌唱者的氣息得以暢通無阻,發聲器官得以正常工作,儀表才能美觀大方,從而達到良好的歌唱狀態。[1](二)氣息訓練。唐末段安節在其《樂府雜錄》曰“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既得其術,即可致遏云響谷之妙也。”由此可見,氣息在歌唱中有著極為關鍵的作用。[2]因此,一名優秀的歌唱者,在歌唱中能達到音律的準確、吐字的清晰、情感的真摯等效果,除與自身的稟賦有關外,更多得益于后天的科學訓練,尤其是與日常的氣息控制訓練有直接的關系。鑒于小學生知識水平、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及發育狀況等因素,在教學中可以采用“S手勢教學法”對學生進行氣息控制的訓練,即教師將手掌置于胸前,當學生看到此動作時發“S”聲音,并通過教師手勢的靜與動、伸出與收回等動作,對發“S”聲音進行聲斷氣不斷的漸強、漸弱控制氣息訓練;而教師則可以通過對學生觀察,檢驗學生訓練是否正確、是否到位。同時,還可以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開展針對性訓練,例如低年級學生在難以掌握呼吸技巧時,教師指導學生使用稍淺的吸氣方法即可,讓他們慢慢地吸慢慢地呼;而對高年級學生,教師則應指導其增加吸氣的深度,并使學生具有保持和有節制地呼吸的能力。此外,還可以指導學生開展腹式呼吸法訓練,讓氣息由于腹肌的收縮而呼出。(三)聲帶訓練。兒童倘若與生俱來就有很好的聲帶和天賦,今后要想在歌唱中有所提高和收獲,除了科學合理地訓練外,后天對聲帶的保護也是至關重要的,這里尤其表現在童聲期與變聲期。因此,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必須深刻了解、掌握兒童在不同時期的聲音特點和用聲方法,并針對性地開展訓練,避免錯誤的訓練方法和發聲方式給學生聲帶帶來的傷害。基于此,將聲帶訓練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小學1-2年級,此階段是學生幼聲進入童聲的早期階段,此時學生氣息較短,其嗓音呈現出稚嫩、清脆、明亮等特點,需要降低曲目的難度,學生的音域大致控制在C-C2左右即可。第二階段是小學3-4年級,此階段不僅是童聲的中期階段,更是童聲最好的階段,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程度也逐漸提高,音域也逐漸在擴寬,因此可以讓學生完成一些比較復雜的曲目;期間,教師還可以利用這一優勢,對中年級學生進行合唱訓練。第三階段是小學5-6年級,此階段是童聲的晚期階段,并由此進入變聲期,由于變聲期的聲帶容易出現輕度的炎性水腫問題,一旦保護不好,對學生今后的身心健康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因此教師可以向學生及家長介紹一些具體保護聲帶的方法,并提醒學生不要大喊大叫、無節制地使用嗓子,而在具體的歌唱教學中指導學生輕聲高位進行唱歌,讓學生采用多聽少唱、輕聲哼唱等方法保護聲帶,以備變聲期結束后開始唱歌。(四)音準訓練。音樂作為一門以聽覺為主的藝術,大多數人都錯誤地認為唱歌的好與壞源于個人的天賦,而其實是取決于歌唱者的音準準確與否,這是能唱出優美歌聲的關鍵。其實小學生是沒有固定音高概念的,如果音樂教師在小學階段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尤其是加強其音準的訓練,完全可以讓缺少“天賦”的學生唱出優美的歌聲。而關鍵在于教師必須要讓學生從樂理、視唱練耳入手,理解并掌握自然音階、半音階、全音階等基礎知識,并通過加強器樂訓練、聽唱歌曲等,讓學生能通過樂聲找到音高、音準。此外,教師還要多開展范唱訓練,讓學生跟著教師慢慢找到音準、音高。(五)歌詞與情感訓練。民族傳統唱法追求的是“以字領腔,字正腔圓,以字帶聲,以情帶聲”,小學音樂歌唱教學也不例外。基于小學生理解能力有限,教師不宜向學生講解太多、太深的理論知識,但可以在歌唱教學中加入朗讀歌詞訓練,通過反復朗讀歌詞達到情感訓練的目的。朗讀歌詞訓練方式有別于語文課中的朗讀,可采取高位置、輕聲、有感情的朗讀方式,使學生打開口腔,投入感情,產生共鳴。此外,教師在日常歌唱教學中不可采用日常低八度白聲的發聲方式,而是合理使用高位置發聲,“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訓練和提示;同時,要求學生在回答問題時,采用輕聲、高位置、有共鳴的發聲,訓練學生良好的歌唱狀態,只有這樣長期的訓練才能使學生唱歌時能夠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六)藝術處理訓練。通過上述五種訓練,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歌唱基本技能,但不同歌曲所傳遞的情感和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教師還要帶領著學生針對具體曲目進行細致分析,以加強學生藝術處理能力的訓練。即針對具體曲目的發音吐字、旋律特點、曲譜裝飾音、二聲部等進行分析,規范學生的演唱速度、情緒、力度等,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藝術處理技巧,進而取得以情帶聲、以情促聲、聲情并茂的歌唱效果。例如,人教版五年級音樂上冊《三峽的孩子愛三峽》,這是一首羽調式、單二部曲式的歌曲,汲取了湖北、四川一帶船夫號子的音調,高亢而嘹亮。演唱技巧應為:開頭為引子部分,學生喉嚨要放松,以氣帶聲。歌曲第一部分學生用敘述的方式表達出對家鄉的喜愛之情,歌曲的后半部分學生則用自然、流暢、舒展的聲音演唱。通過上述的歸納分析,能夠使學生基本掌握這首歌曲的藝術處理方法,中速、歡樂、風趣、甜美地演唱歌曲,將歌曲的情感充分地表達出來。[3]

三、結語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四有好學生”,是每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小學音樂教師必須秉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綜合考慮學生的學情、生理、心理等,不斷探索出適合新時代小學音樂歌唱的訓練方法,通過歌唱姿態、氣息、聲帶、音準、歌詞與情感以及藝術處理等六個方面的訓練,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歌唱技巧,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唐新.淺談音樂課上的合唱教學[J].黃河之聲,2011,(23):79-80.

[2]徐倩.談歌唱藝術中的打牢基礎揣摩技巧[J].才智,2017,(01):205.

[3]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音樂(簡譜.五線譜)五年級上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甘甜甜 單位:漳州薌城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