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4 14:23: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課堂教學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課堂教學論文

情景教學與課堂教學論文

1存在的問題

路由與交換課程已經打破了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程建設上注重教學內容與崗位工作任務實際需要緊密結合。我們把項目的工作過程與真實工作情景設計成每個子項目的工作任務,并將其作為課程的組織核心運用到課堂教學中(簡稱項目化課程)。而如何組織好課堂教學是急待解決的問題。

⑴情景教學沒有開展到位:項目化教材雖然已經開發完成,整體的項目化情景已經形成,但項目化教學缺少實際教學經驗,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工作任務驅動的情景教學沒有完全展開,學生學完課程后不知道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如何運用到實際的工程項目中。

⑵教學方法科學性有待進一步探索和提高:路由與交換課程是圍繞一個實際的園區網絡項目工程而展開,課程設計十分合理,但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沒有很好地將這些子項目聯系起來,仍然沿用章節式教學,違背了“情景的構建與項目的實施緊密相連”的原則。

⑶如何銜接好項目化課程教學中的幾個環節: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借助虛擬技術,采用虛擬技術與真實設備結合共同完成項目實踐。那么什么時候用虛擬軟件模擬,什么時候需采用真實設備也是課堂教學需要解決的問題。

⑷陳舊的課程考核方法制約了項目化課堂教學:不能再采用理論占多少比例,實踐占多少比例的考核方法,要結合課堂教學形成新的評價手段和方法。

查看全文

課堂教學下英語教學論文

一、創設英語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充分感知語言

語言的學習是需要一定的學習情境的,課堂教學就必須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我們常說如臨其境,就是要將學生學習語言放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之中,這樣能夠使學生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充分感知語言,學生身處其境,就會自覺不自覺地萌生對所處環境的認識,觸發自身的情感,這樣學生的認知就會更加牢固。語言的學習是人的一種行為習慣,它靠的是習得,需要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語言的學習也是一種智力活動,需要學生具有豐富的情感。所以我們的教學要以生為本,始終把學生放在心上,以學生為主體,教學設計、教學活動、教學評價都要圍繞著學生進行。語言能力的獲得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語言能力的提升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需要學生在交際的過程中自己去獲得,所以學生獲取語言的能力靠的是自己,教師只能是引導。語言學習的方式是依靠具體的教學情境的,在這個情境中充分的感知語言并逐漸地發現理解體會到語言的真諦。就小學生學習而言,教師必須根據教材的內容和教材目標為學生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逐漸理解語言,這比教師不厭其煩地講效果要好得多。在英語課堂中,我經常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來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將文字聲音和圖像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為學生提供參與的語言環境,提供交際活動的情景。這樣學生就會走進教師創設的情景,從而突破語言關。真實的教學情景能夠使學生很快進入課堂學習的角色,活躍課堂氣氛,增強語言的感知能力,提高課堂的效果。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化課堂教學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延伸了課堂學習的空間,突破了課堂教學時間空間的限制,內容龐大,信息量大,視聽效果好,是將視覺聽覺等融為一體的現代教育技術。新課程實施以來,多媒體技術走進了校園,走進了課堂,起到了輔助課堂教學的手段,促進了課堂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傳統的教學一支粉筆占領了黑板,形式單調,學生缺乏視覺的刺激感。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到課堂,內容豐富多彩,形象活潑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吸引著學生參與到了課堂活動之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上,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教學優勢,結合每節課的內容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課件,這些課件的使用有助于學生理解語言,自覺運用語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小學英語課堂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教學情景,可以優化課堂教學,有效地培養學生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激活他們的思維,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三、發揮課堂評價作用,開展賞識教育

教育是一門藝術,不在于向學生傳授知識,重要的是喚醒學生渴求知識的欲望。所以,我們的教學就是要點燃學生心中對知識渴求的火種,讓每個學生都有火一樣的熱情去學習。評價也是一門藝術,恰如其分的評價能夠讓學生對學習充滿興奮,對知識進行探索,在學習的每個過程中有一種成功感。學習評價的方式很多,有延時性評價和即時性評價,有終結性評價和形式性評價,還有自評、他評、小組評等等形式,合理的運用和全面的評價成為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教學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可以在任務型教學模式的使用過程中讓學生堂堂有收獲,天天有驚喜,愛上英語。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為學生創設英語學習的教學情景,讓他們充分地感知語言,感到學習語言是一種快樂。現代教學技術不斷進步,豐富了我們的課堂教學,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查看全文

課堂教學英語教學論文

一、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高中英語教學不應該僅僅是為了高考,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為學生的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愉快的課堂環境中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情境,營造和諧融洽、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筆者在教授UnforgettableFilms一課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先放一段相關的視頻,在學生看完視頻之后,找一位學生把剛才的視頻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緊接著再讓學生用英語把自己喜歡的Films講述出來。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學會標準的語音語調;另一方面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智慧,活躍課堂氣氛,為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礎。

2.講究授課藝術,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成功與否,其標準之一是看教師的授課藝術,包括組織教學藝術和講授語言藝術。教師擁有較高水平的授課藝術,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例如,我們制作課件時,尤其是在導入部分,可以用一些時下比較流行的學生看到會引起共鳴的資源,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從而使他們頑強拼搏,努力學習英語。

二、精彩的導入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導入是一個最基本的課堂教學環節;雖然不用占太多的時間,但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很大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運用良好的導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短時間內使學生集中注意力,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對新課題的學習中。

查看全文

以學評教課堂教學論文

摘要:“以學評教”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主要以學生學習活動以及學習效果來進行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本研究基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運用“以學評教”的指導思想,建立一套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通過科學的評價方法、嚴格的評價程序,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教師和學校管理部門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了依據。

關鍵詞:“以學評教”;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在教育教學改革推行過程中,現代課堂教學形式有所轉變,已由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的“以教師講授為中心”的方式轉變為“以學生學為中心”的教育模式。課堂教學評價自身具備診斷、導向以及激勵等特征,對教師關聯性的體驗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有利于幫助教師將課堂教學改革實踐落到實處。基于此,本研究通過反思以往的課堂教學評價的研究范圍的局限性,發現現有研究的盲點,科學設置課堂教學評價指標和內容,對新時期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相關概述

(一)“以學評教”的內涵。“以學評教”主要是指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評價,而不是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從學生角度來看,通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實際表現狀態,對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與有效性進行了評價。“以學評教”的主要目的是教師對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進,而不是將學生評價看作是教師的管理手段,教師積極聽取學生對教學的評價意見,進一步提高了課堂的教學質量。從心理發展水平角度來看,學生可以從多角度對自己與他人進行分析和評價,所以說積極構建“以學評教”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尤為重要。(二)“以學評教”教學模式的特點。1.從課堂學習狀況角度來看,“以學評教”的課堂質量評價模式主要針對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表現、參與情況以及學習效果等方面。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是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定的,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判定也是根據教學內容或方式是否適合學生的學。所以說,課堂教學評價對象發生了轉變:“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學評教”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關注點放在了學生的“學”,例如:注意力是否集中、回答問題是否積極、與同學間的合作是否積極以及學習興趣是否濃烈等。2.從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的角度來看,“以學評教”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主要針對學生學習目標達成度的情況,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以及各項能力的提高情況,等等。在關注學生課堂表現時,應當注重學生是否對學習感興趣,關注教師對學生情感的培養情況,或者關注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高情況。所以說,教學課堂質量評價目標已由傳統的教學目標轉變為學習目標。

二、“以教評教”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內容

查看全文

醫學統計學課堂教學論文

一、概率分布

概率分布(probabilitydistribution)是醫學統計學中多種統計分析方法的理論基礎。授課內容一般包括:二項分布、Possion分布、正態分布、t分布、F分布等。

借助概率分布常常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生命指標的特征、醫學現象的發生規律等等。例如,臨床檢驗中計量實驗室指標的參考值范圍就是依據正態分布和t分布的原理計算得到;許多醫學試驗的“陽性”結果服從二項分布,因此它被廣泛用于化學毒性的生物鑒定、樣本中某疾病陽性率的區間估計等;而一定人群中諸如遺傳缺陷、癌癥等發病率很低的非傳染性疾病患病數或死亡數的分布,單位面積(或容積)內細菌數的分布等都服從Poisson分布,我們就可以借助Poisson分布的原理定量地對上述現象進行研究。

在生物信息學中概率分布也有一定應用。例如,Poisson分布可以用于基因(蛋白質)序列的相似性分析。被研究者廣泛使用的分析工具BLAST(BasicLocalAlignmentSearchTool)能迅速將研究者提交的蛋白質(或DNA)數據與公開數據庫進行相似性序列比對。對于序列a和b,BLAST發現的高得分匹配區稱為HSPs。而HSP得分超過閾值t的概率P(H(a,b)>t)可以依據Poisson分布的性質計算得到。

二、假設檢驗

假設檢驗(hypothesis)是醫學統計學中統計推斷部分的重要內容。假設檢驗根據反證法和小概率原理,首先依據資料性質和所需解決的問題,建立檢驗假設;在假設該檢驗假設成立的前提下,采用適當的檢驗方法,根據樣本算得相應的檢驗統計量;最后,依據概率分布的特點和算得的檢驗統計量的大小來判斷是否支持所建立的檢驗假設,進而推斷總體上該假設是否成立。其基本方法包括:u檢驗、t檢驗、方差分析(ANOVA)和非參數檢驗方法。

查看全文

外科護理學課堂教學論文

摘要:對分課堂整合了傳統講授式課堂與討論式課堂的優勢,把教學分為講授、內化吸收和討論3個環節。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應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能提高教學效果,值得推廣。

關鍵詞: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外科護理學;高職

大學教育除了向學生傳授相應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外,還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評判性思維和創新精神。傳統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是純粹的施教者,學生是聆聽者,師生之間缺少有意義的互動和思想交流。由于外科護理學課程學時少,內容多,且是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主要內容,教師常抱怨自己上課全程一直在講,累得半死,有時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加師生互動機會,還要精心組織活動,可形式大于內容,熱鬧之余教學效果卻不明顯;而學生處在當今這個多元化的社會大環境中,獲得知識的途徑很多,也常抱怨上課沒意思,認為考前“臨時抱佛腳”,抄抄筆記,背背答案就能過關,課堂上學與不學沒多大區別。因此,如何發揮教師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迫在眉睫。復旦大學心理系張學新教授提出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旨在通過調動學生學習自主性,減輕教師教學負擔,提高教學質量。

1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簡介

張學新教授認為對分課堂整合了傳統講授式課堂和討論式課堂的優勢,其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時間分配給學生以討論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對分課堂從時間上把教學分為3個過程,分別是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因此對分課堂也可簡稱為PAD課堂。換言之,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把教師講授和學生討論在時間上錯開,讓學生課后自主安排學習,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內化吸收,然后進行有準備的討論。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促進生生和師生之間交流,減輕教師教學壓力,讓學生從聆聽者角色轉變為學習的參與者,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交流能力。此外,在考核方法上,對分課堂強調過程性評價,并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1]。

2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查看全文

中學體育課堂教學論文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對象:中學體育課堂教學互動情況。研究方法:文獻綜述法、邏輯分析法、比較分析法。

二、結果與分析

(一)中學體育課堂教學互動的基本類型

在中學體育課堂教學中,以教學主體分類,以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兩類為主,將其細化可分為五大基本類型:

1.教師與學生群體的互動

查看全文

數學課堂教學論文

數學新課標研制組對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情感體驗以及對個性品質的關注做了調查。調查顯示,學生一般都欠缺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較多學生對學習難以形成愉快的體驗。伴隨著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發展,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感態度與自尊、自信的發展反而形成一定反差。即使是學生看到數學的成功應用和獲得較好成績時,其對數學也難以真正喜歡。這一現狀著實讓人擔憂,面對新一輪課程改革,我們怎樣能讓學生們從小就喜歡數學,不怕數學,親近數學,進而愿意研究數學呢?

有效的數學學習來自于學生對數學活動的參與,而參與的程度與學生學習時產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關。如學習數學的動機與數學學習價值的認可,對學習對象的喜好,成功的學習經歷體驗,適度的學習焦慮,成就感、自信心與意志等等。認識到這一點,教師應當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數學學習環境,創設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課堂情境,使得他們能夠在其中積極自主地、充滿自信地學習數學,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數學理解,并通過相互合作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建構主義認為,學是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的。在課堂情境下學習可以使個體對客觀情境獲得具體的感受,激起積極的情緒,促進學生的潛能發展,從而使學習者更好的利用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對當前所學的知識進行“同化”、“順應”從而達到一定意義上的建構。在教學中,應使學習者明確所學知識產生的背景是什么?如何尋求解決的策略及如何應用;明確所學知識是發展的,從而使所學知識網絡化。

在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基礎上,根據現行新課標教材和一年級學生特點(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以及課堂教學第一手經驗,我決定從創設情境入手,讓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從而愿意接近數學,喜歡數學。

一、創設生活情境

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孩子們有更多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的周圍。因此,我們要善于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生活中生動、有趣的的情境,強化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觀察、操作、交流,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對數學的理解,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同時,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優化解題策略。在教學“認識人民幣”這一課時前,我思考:人民幣的認識離不開現實的換錢、購物活動,就象計算機的學習離不開上機操作一樣。一年級是學生年齡小,缺乏社會經驗,上市場購物的機會少是肯定的。那么,怎樣彌補學生學習上的這個不足呢?這節課上我多處創設了換錢、購物情境,讓學生在模擬換錢、購物情境中認識人民幣。在教學元、角、分這一知識點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1元=10角我創設這樣一個模擬情境:“小兔貝貝要買一塊1元錢的橡皮,可他手里都是角幣,有幾個1角的、幾個2角的、還有幾個5角的,他該怎樣付錢呢?誰能幫幫他?”學生通過個體的思考。小組的交流,對多種策略進行研究,得出了元、角的換算關系。在課的結束部分,創設一個模擬商店購物的情境,對所學知識得以檢驗,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讓數學從學生的生活中走出來,使數學知識貼近學生的生活,你會發現孩子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明顯提高,課堂上學習的氣氛更加濃厚、每個孩子都參與了進來,課上發言的人次增多,就連平時從未主動發言的學生,都在小組內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查看全文

生物化學課堂教學論文

摘要:為了加強學生對《生物化學》課程中糖類一章的學習效果,在課堂中恰當的引入演示實驗,同時教師加以引導學生進行試驗設計,不但可直觀的展現糖類基本的化學性質,還可啟發學生思考,進而加深學生對糖類大分子的學習興趣,使枯燥乏味的生物化學學習變得形象生動,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生物化學;糖類;實驗教學

生物化學的教學工作一般從糖類、蛋白質、核酸等物質的結構和理化性質開始講授,隨后再介紹這些生物大分子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同時,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分開,不但使教學工作相對枯燥難懂,而且學生也不易掌握生物化學的知識結構和重點內容。許多專家學者在課堂教學方法和理念上對生物化學的教學方面做了很多改革和創新[1-4],也有許多教學工作者在實驗教學方面進行了探討[5-7],為生物化學的教學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但如何將生物化學的部分實驗合理的融入教學課堂,將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恰當的融為一體,此類教改文獻較少。本文以糖類教學過程為案例。

一構建糖類的知識結構體系

學習生物化學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有機化學》課程中關于糖類的章節,對重要的單糖、二糖及多糖并不陌生。但《有機化學》和《生物化學》中的糖類講授側重點并不完全相同,后者的講述要為糖代謝的章節做好鋪墊,而糖代謝則是糖的化學的延伸。雖然課程設計上是先講完糖類、蛋白質、脂類、核酸、酶等物質的結構和理化性質后,再講述糖代謝、脂代謝、蛋白質代謝。但教師不能按照教材孤立糖的化學和糖代謝的關系。因此,圍繞糖類一章要為糖代謝章節服務的思路,重新構建《生物化學》中糖類的知識體系,做到重點突出、邏輯清晰。在講完糖的概念和分類后,由“最簡單的糖是什么”的問題導入,通過介紹甘油醛過渡到同分異構的講解,重點介紹D/L構型。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思考,如果每延長一個碳,會增加多少同分異構體的同時,引出重要的單糖,如葡萄糖、核糖等。針對性的介紹單糖的化學性質,為糖代謝做鋪墊。如葡萄糖半縮醛羥基上可發生酯化反應,形成葡萄糖的磷酸酯,而葡萄糖的磷酸酯是生物體內糖代謝的重要中間產物。在從α-D-葡萄糖如何形成糖苷鍵轉變為學生所熟知的麥芽糖開始,講述二糖及多糖,最后介紹多糖的化學性質。

二課堂教學中加入演示實驗

查看全文

高校生物學課堂教學論文

【摘要】自國家提出“互聯網+”戰略以來,互聯網與不同領域的交叉融合已成常態,高校教學也在“互聯網+”的影響下進行改革,已經產生了新型教學模式。本文主要分析在“互聯網+”時代下,互聯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生物教學的應用,為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的實際應用的可實踐性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新型教學模式;改革;生物教學

中國已經迎來“互聯網+”時代,在許多領域創新交融之中大放異彩,同樣的,“互聯網+”的模式也在教育領域創造了改革的全新思路。國家“十三五”規劃中已將生命科學作為我國培育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校生物學教學模式也必將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過程中不斷改革創新。

1“互聯網+”的時代意義

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式時國家首次提出了“互聯網+”戰略。提出要將“互聯網+”作為國家發展的新動力;在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速緩慢,需要用互聯網技術和產業拉動經濟發展。與此同時,為了在全球范圍內主動爭取互聯網時代中的中國話語權,中國政府將以最高規格重視互聯網行業[1]。“互聯網+”的特點符合不同學科、領域之間“融合、交叉、滲透”的基本方式,這也是它與人工智能技術被看作是未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兩大方向的重要原因之一[2]。作為一種適應當代的發展的新型模式,“互聯網+”為創新方式提供了全新的走向,互聯網發展至今,其在多種領域的深度融合為創造更多的交叉模式和深度改革提供了嶄新思路。它把傳統領域與互聯網相結合,借助互聯網包容的特性,打破界限,不同領域之間充分交叉滲透,創造新元素。同時,互聯網推進了大規模的社會化協同,打破了社會組織服務的邊界,越來越多的組織內部服務被外包,呈現出新的協作架構。

2“互聯網+”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的興起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