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國情監測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時間:2022-04-16 10:12:52

導語:地理國情監測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理國情監測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摘要:地理國情監測是測繪專業的一門重要的職業技能必修課程,是學生就業的一項重要技能。本文針對該門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結合湖南科技學院的教學改革實踐,從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三個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該措施在豐富地理國情監測的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方面,可以為該課程該專業的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測繪工程專業課程;地理國情監測;實踐動手能力

地理國情監測是綜合利用現代測繪技術,包括全球衛星導航定位技術(GNSS)、航空航天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GIS)等,收集各個階段的測繪檔案成果,以及行業部門的專題成果,對地類、水系、交通設施、地表覆蓋等要素進行空間化監測,再利用監測成果開發成果系統,統計分析地表覆蓋和國情要素的分布特征、地域差異、變化量、變化頻率、變化趨勢等,形成反映山、水、林、田、湖要素的空間分布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監測成果。因此,它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可以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為以后工作增加一項技能。但目前,已有的教材以及課程安排都在某一程度上存在局限性,不利于學生學習好這門課程。同學們的實踐能力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2-3]。本文從課程定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模式等對地理國情監測課程提出教學改革措施。

一、地理國情監測課程的特點

(一)綜合性強。地理國情監測課程涉及攝影測量學、地理信息系統、工程測量學、大地測量學、地圖學、GPS原理與應用等專業知識,還涉及統計學、地理學等學科。因此,內容廣,各章節彼此跨度大。(二)實踐性強。地理國情監測課程是項目管理與實踐的課程。學生通過對這一個項目的學習,了解任何一個項目所要用到的涉及到本專業及相關專業的知識,并能夠聯系起來進行應用,熟悉各個專業方向所涉及的軟件的操作。(三)應用性強。在社會上,地理國情監測就是一個項目,是學生一踏入社會可能就要接觸到的一項工作。它應用性強,需要學生具備工程項目管理、良好的溝通表達、團隊組織與協作等方面的能力。

二、地理國情監測課程教學現狀

地理國情監測課程是一門新課程。目前的教學模式主要是理論課,沒有安排實踐課時。當教師講解完,同學們還是不知道地理國情監測到底是什么。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如下問題。(一)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地理國情監測與其說是一門課程,還不如說是一個項目。它包括從項目的策劃、實施、總結、應用全過程,實踐性極強。該課程綜合已學的3S、工程測量等各門課程,綜合性強,對軟件應用和動手能力的要求高。因此,單純的理論學習不能達到這門課的教學目的,不能讓學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全部內容。該課程需要在實驗室或機房教學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然而,學校目前僅安排了理論課時,沒有實踐課時,也沒有空出的機房教室供學生們自己來操作、處理數據。因此,此問題亟待解決。(二)學生基礎薄弱、自學能力較差。由于學生基礎薄弱,大部分存在基礎知識欠扎實、數理功底淺和自學能力較差等實際情況,這就造成了學生學習效果較差。(三)教師自身的實踐能力有待提高。目前,高校當中的教師崗位一般要求碩士、博士學位。大多數新進教師都是剛畢業就進入學校擔任教師,從學校到學校,都沒有參加過一線的工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地理國情監測課程教學改革蔣陳純(湖南科技學院湖南永州425199)作。他們擔任教師后,也是處于教學狀態,科研壓力大,也沒有機會去到項目一線進行學習和鍛煉。這導致很多年輕教師缺乏實踐經驗。當然,部分教師可能是從一線工作中轉型而來。但是,他們長時間不接觸實際項目,就不會使用實際所需的軟件,更不會對技術進行創新。對于工科專業來說,教師需要對方法、技術不斷地進行創新,才能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才能教會學生使用最新的方法和技術。

三、地理國情監測教學改革措施

(一)學時分配改革。現有的理論課時,教師可以將基本理論講解完,而還有部分課時要進行實踐教學,需要改變原來的“PPT+粉筆+黑板”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因此,該課程教學可以分為理論課和實踐教學環節。在理論環節,教師先將原理進行重點內容講解,并提出難點所在,然后結合實踐課,啟發學生課后學習,并將對課程的思考融入日常生活和其他的課程學習中;在實踐教學環節,教師側重同學們的動手實踐,將理論課的內容應用至實踐中,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這樣,一方面能夠完成教學基本要求,緊扣大綱,突出教材重點;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使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緊密聯系實際工作。(二)教學方法手段改革。教師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對比法、列舉法、小組討論及問題式等教學法[1]。目前,各個學校都在推行信息化教學。比如,慕課、翻轉課堂、網絡課堂等。因此,教師要改變以往的“一言堂”灌輸法,要將引導式教學、案例教學、分組討論及研究型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融合在課堂中,將被動的知識灌輸過程變為由師生共同探索研究、學生積極參與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課前做好備課,科學地設計一些問題,巧妙地提出思考問題,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再結合上課的內容來引導學生提高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實踐教學內容改革。實踐教學環節,首先,教師要參與到具體項目當中,學會最新的技術和方法;其次,教師需要帶動學生參與到實際應用當中,能夠綜合運用理論知識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這樣,教師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

實踐教學改革主要需要考慮三個方面:一是引進實踐教學環節,將工程項目的案例引入課堂,讓同學們明白社會上是如何做項目,如何運用已有的數據資源完成成果要求的;二是在方法上要先由教師完整地操作一遍,將幾個重要的步驟著重強調,然后再由同學們自己動手完成,并且進行分組,形成團隊合作,真正模擬社會上項目開展的模式;三是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在最后的開放式實驗環節中,教師要依托這門課程所需要的軟件和硬件這兩個方面進行探索,讓同學們自己完成一塊區域的數據處理,并按照實際工作中的要求,完成成果的提交。

參考文獻:

[1]劉明君,邵貴成,南素華.信息處理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高師理科學刊,2017,37(2):74-76,91.

[2]尹霄麗,尹鵬,林泊安,等.多課程融合的“信號與系統”實驗教學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10):202-205.

[3]宋詞.“信號與系統”與“數字信號處理”課程整合的實踐研究[J].信息系統工程,2016(11):117-119.

作者:蔣陳純 單位:湖南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