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課有效教學途徑分析

時間:2022-12-14 03:12:00

導語:地理課有效教學途徑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理課有效教學途徑分析

摘要:地理課程作為幼專學校初中起點學生的公共文化課程之一,其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基本地理素質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服務學生的就業,應用于幼兒園環境創設、科學教育領域。對此,幼專的地理課應合理設定教學目標,創新教學方法,科學評價學生,站在學前教育的角度,尋找地理課與學生專業的契合點,努力實現這兩大功能。

關鍵詞:學前教育;地理;有效教學途徑

地理課作為幼專學校中專學生的公共基礎必修課,肩負著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和可持續發展觀的重任,它在學校教育中,發揮著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積極作用。然而,由于學生對地理課缺乏興趣,重專業課輕文化課,造成學生在地理課上一直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因此,近幾年,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本人對幼師地理課有效教學的途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幼師地理教學應該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實現既能培養學生地理素養,又能服務學生就業的目標,本人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來實現。

一、從學前教育角度出發,簡化教學目標,培養興趣,適應學前教育培養目標

幼專學校開設地理課不以升學為目的,而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使其具備一定的地理科學素養,所以應降低課程的應試要求,并對使用的地理教材作一定的刪減(因為很多學校延用的是高中地理教材,周課時1節),讓學生認識了解一些基本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地理規律,并能對一些常見的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行最基本的評價。例如,在《大氣的運動》的教學中,教學目標可簡化為:要求認識到大氣主要的、直接的熱源是地面輻射,并能說明大氣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對地面輻射和太陽輻射的不同作用,知道地面的冷熱不均引起了大氣熱力環流即可,不要求學生對熱力環流、地面水平風向形成過程作過深的掌握和靈活的運用分析。整節的教學目標以了解認識地理事物、地理現象的客觀存在為主,對原因和規律的探討分析盡量壓縮。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適應幼專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難度降低有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是為了適應學前教育的培養目標。相關的文化課程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起到的應是輔助功能,過高過多的教學要求一是會降低學習興趣,二是會影響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

二、創新教學方法,廣拓途徑,貫穿學前教育教學理念

(一)情境趣味導入,激發興趣。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師的學生由于學習基礎薄弱,學習態度差,對地理這樣的文化課更是缺乏興趣,導致課堂教學成了老師的“獨角戲”。那么,如何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呢?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可以在每節課的開始通過設定形象、趣味的課堂情境來引導學生緊隨教師的步伐進行學習和探究。例如,在講“地球的圈層結構”時,事先準備好三個分別裝有面粉、大豆和大米的盒子,讓學生想辦法來區分;在講“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時,設計“搶車位”的游戲導入;在講“工業區位選擇”時,從江蘇衛視《非誠勿擾》中出現的“富二代”劉云超一夜成名導入;在講城市的區位選擇時可以讓學生觀看城市對抗節目,分析自己所在地區的城市區位主導因素等。通過實驗操作、游戲和焦點問題導入,將抽象的問題以形象、生動的問題做牽引導入,最大可能地吸引同學們切入到探索相關知識過程中來,給地理課堂帶來勃勃生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二)理論聯系實際,形象認知。這是地理課教學中必須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講課時盡量聯系學生身邊的實例,將抽象的理論通俗化,幫助學生理解課本理論,產生形象認知,然后反過來,讓學生用理論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例如,我在講“地理運動的地理意義中自轉使物體水平運動方向發生偏轉”時,聯系黃河流經寧夏段兩岸的沖刷狀況;在講“全球氣候變化”時,聯系到電影《后天》;在講“人口遷移”時,聯系到寧夏西海固生態移民搬遷的原因和方向;在講“地域文化”時,聯系到寧夏的口弦、剪紙、回族文化;在講雨的形成時,聯系到實驗剃須膏云雨實驗。(三)與幼教專業相結合,服務于學生的就業。幼師的學生將來主要從事幼兒教育教學工作,因此如何將地理知識與學生的專業相結合,站在學前教育角度來進行地理教學,是一個挑戰,也是創新。在實際教學中,為了更好地發揮文化基礎課的服務功能,地理教學要更好地把握地理課與專業課的結合點,積極創造條件,鏈接相關情境,在課堂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助力幼教專業。例如,我在講“二十四節氣”時,讓學生根據自己對二十四節氣的特點了解,六人一組畫一套二十四節氣簡筆畫,充分發揮他們的美術特長;或者根據每個節氣特點,涉及幼兒科學教育集體活動方案;在講“行政區劃”時,讓學生準備一幅中國行政區劃的拼圖,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掌握各省份地理位置的基礎上,熟拼該圖,這樣既掌握了知識又可以在以后的幼兒教學中應用;在講“季節更替”時,讓學生以幼兒教師的身份設計教學案例“四季媽媽的四個娃娃”;在講“太陽輻射”時,讓學生設計教學案例“如何使手帕變干”;在講“全球變暖”時,設計教學案例“地球生病了”;在講“太陽光的顏色”時,讓學生唱兒歌《七色光》。這樣學生就明確如何將地理知識應用在以后實際工作崗位,認為地理對自己是有用的一門功課,才會轉變態度,投入更多精力來關注這門課。(四)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增加鄉土知識。由于目前采用的地理教材仍然延用的是高中教材,與中職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培養目標不適應,與地方特點和時展不適應。為了讓學校的地理課堂更加貼近地方,應該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降低難度,大膽補充相關內容。比如在學習工業區位選擇的內容時,可以結合寧夏地區的枸杞加工業、葡萄酒工業分布的特點引導學生分析:(1)寧夏地區發展枸杞加工業、葡萄酒工業有何優勢?(2)寧夏地區的枸杞加工業、葡萄酒工業多以中小型為主,這與本地區私營經濟的發展環境有何關聯?(3)寧夏區委區政府提出要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的思路在實際行動中是如何體現的?(可提供中寧枸杞園區、玉泉營農場兩大開發區新建企業名單及其產品特點的相關資料。)作為寧夏本地的學生,他們對當地枸杞加工業、葡萄酒工業的勞動密集型特點有切身體會,很多同學的親戚、鄰居甚至學生本人都有在此類工廠打工的經歷,解析此類企業的優劣特點,一是能夠引起他們的興趣,二是能夠幫助他們認清本地區工業經濟發展遇到的瓶頸,并對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方向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認識,這樣也有利于他們將來的創業和就業。

三、客觀評價學生,多措并舉,發揮學前教育專業特長

對學生的成績評定時,應多種方法相結合,將平時的課堂表現、社會調查、小論文、平時作業、情境模擬表演、期末考試以及學生根據所學知識結合幼兒教學編寫的教學案例都囊括進來,設定不同的比例,客觀公正地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做出評定。這樣既體現了知識的獲取,活動的結果,更注重學生個體差異,發揮學生的專業特長,在體驗中獲取知識和成功的自信,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總之,在幼師的地理課堂教學中,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學生評價等方面,都要結合學生專業特點,貫穿學前教育理念,使地理課在完成基礎素質教育功能的基礎上,使加貼近學生的專業特點,更好地服務于學生就業。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史培軍,宋長青,等.中國地理教育:繼承與創新[J].地理學報,2003,58(1):9-16.

[3]段傳忠.如何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J].科教文匯,2011,(5):66-67.

[4]駱琤.中美教師教育實踐課程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

作者:王燕華 單位:寧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