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利潤調節與監管研究

時間:2022-12-07 03:54:42

導語:上市公司利潤調節與監管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上市公司利潤調節與監管研究

摘要: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調節利潤的行為增多,滬深交易所和證監會對上市公司的這種行為加強了監管。文章從利潤調節動因和方式分析了我國上市公司利潤調節的行為特征,在此基礎上研究了2017年深市上市公司利潤調節的主要方式及趨向,并提出相應的監管對策。

關鍵詞:上市公司;利潤調節;公司監管

一、引言

準則的靈活性和會計事項處理方法上的多樣性及主觀性,通過變更會計估計、處置非流動資產、計提資產減值準備、非經常性損益經常化、債務重組、會計差錯等方式對企業經營利潤進行調節。近年來,我國宏觀經濟持續下行,國民經濟債務成本與投資收益率的背離愈發嚴重,在微觀經濟層面表現為企業利潤的普遍性下降,上市公司調節利潤的情況也有所上升。僅2018年,就利潤調節問題深交所向96家公司發出關注函65份,向證監局發出協助調查函30份,會計監管問題9份,提請關注函79份。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上的參與主體,也是資本投資的主要標的,客觀真實且公允的會計信息是投資者進行決策的基礎。如果上市公司在會計年度末期通過上述多種方式對利潤進行隨意性調節,會導致企業會計報表無法客觀真實反映公司在報告期內的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誤導機構投資者和普通投資者的決策,使得企業真實價值與投資價值相偏離,扭曲資本市場定價機制,嚴重損害機構投資者,尤其是普通投資者的利益,最終不利于我國資本市場的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二、上市公司利潤調節動因

總體上,上市公司利潤調節的動因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會計準則的靈活性使得一些會計事項的處理有多種選項,并有著人為主觀判斷的特征,上市公司在不違背會計準則基本原則下對企業經營利潤進行調節;二是企業管理層與利益相關方的信息不對稱,導致債權人、稅務部門和中小股東等利益相關方對企業經營活動無法做出有效約束,給予了企業管理層進行利潤調節的機會空間;三是上市公司自身主動調節經營利潤,具體原因包括保持上市地位、維護大股東利益、管理層業績達標、提振股價等[1]。(一)會計準則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矛盾。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在財務會計核算上的一般原則包括:客觀性、權責發生制、可比性、一貫性、配比性、相關性、實質重于形式、謹慎性、重要性、歷史成本、明晰性、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和及時性等原則。由于這些會計核算原則在某些會計事項的處理上有多種會計處理方法,致使在企業資產價值、實質交易及其影響的認定上存在著大量的主觀判斷,對一項企業經營活動的會計處理往往不存在唯一的核算結果,這又體現了會計準則靈活性的特點。會計準則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矛盾給予了企業進行利潤調節的操作空間,企業在不違背會計準則基本原則的情況下,出于多種目的通過變更某些會計事項的會計處理方法以達到調節利潤的目的。(二)企業管理層與利益相關方的信息不對稱。相較于中小股東、稅務部門、債權人等利益相關方,企業管理層掌握了外部利益相關方無法及時獲取的企業經營信息,有著明顯的信息獲取優勢。企業管理層與利益相關方的信息不對稱,致使管理層存在著調節利潤的機會空間。對債權人來說,管理層通過利潤調節虛構公司經營利潤,誤導債權人投資決策,將經營風險轉移至債權人;稅務部門只能在財務會計信息披露之后進行事后監管,或因無法切實掌握公司經營信息而無法進行有效監管,其結果是稅收流失或稅費補貼的不合理配置;公司實際經營過程中,中小股東并不能對公司經營決策起到實質性的影響,獲取公司經營信息也相對滯后,管理層調節經營利潤誤導中小股東的投資決策,損害中小股東的切身利益。值得關注的是,我國金融資本市場持續深化發展,上市公司涉及的利益相關方不僅僅限于中小股東、稅務部門或債權人,管理層憑借信息不對稱調節經營利潤的負面影響范圍也更廣,采取合理有效的監管決策對于保護上市公司利益相關方的利益顯得尤為主要。(三)保持上市地位的需要。2001年2月證監會了《虧損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實施辦法》,又于2001年11月對該辦法進行了修訂,規定對連續三年虧損的上市公司做暫停上市處理。自2001年以來,包含B股在內我國共有105家公司被監管機構做出退市處理,若剔除吸收合并的股票以及B股以外,有60家A股公司因虧損、欺詐或重大信息披露違法等原因被退市。值得注意的是,這60家A股公司中的絕大部分都是因為連續四年虧損被退市的,可見是否連續虧損實際上已經成為判定上市公司退市的最主要的標準。同時,上市公司保持上市地位對于公司的長遠發展極為重要,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上市公司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籌措經營發展所需的資金,包括股權融資、股權質押、并購重組等,若失去上市地位公司籌資渠道將嚴重收窄,對公司的長遠發展極為不利?,F行的退市制度以及上市地位對企業長遠發展的重要影響,使得上市公司有著強烈的意愿通過利潤調節來規避退市風險。(四)管理層業績考核的需要?,F代企業治理機制是上市公司得以穩健運行的基礎性制度安排,企業管理層的行為受董事會制約并向全體股東負責,其中提升企業經營業績成為考核管理層的最重要的指標,這種業績考核制度促使管理層有著強烈的意愿進行利潤調節操作。第一,上市公司普遍依據經營業績實行管理層輪換制度,當公司管理層發生變動時,新任管理層普遍會將前任積累的經營損失進行清理,將損失放入以前年度,達到不影響當期利潤并推卸經營責任的目的;第二,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實行了股權激勵制度,管理層通常持有公司一定的股份,在會計年度末期通過利潤調節提升股價以維護管理層的實際利益,這成為管理層采取利潤調節的重要動機;第三,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并購交易增多,利潤調節會對公司估值產生影響,并購資產的高額業績以及良好的增長預期不僅有助于并購交易的順利進行,而且能夠提升資產的價值和提振股價,這促使公司管理層積極調解經營利潤以實現既定的經營目標。

三、上市公司利潤調節方式

(一)處置非流動資產。上市公司憑借會計準則的原則性和靈活性,通過處置不具有實質性的商業資產來調節利潤,表現為上市公司向關聯方或根據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可以認定為與上市公司存在特殊關系的主體,或者事實上已經造成上市公司向其傾斜利益的第三方溢價出售資產,實現向上市公司輸送利益的目的。在實際運作中,通過非流動資產處置以調節利潤的具體方式包括溢價處置股權、土地使用權和子公司等。(1)溢價處置被投資企業股權和土地使用權等資產。我國上市公司普遍以資金、土地、設備、房屋建筑物等多種形式的資產來投資一家或多家企業,成為事實上的被投資企業的股權持有者。在會計年度末期,上市公司根據實際經營情況,在經營利潤低于預期或考核標準時,通過溢價處置被投資企業的股權和土地使用權等資產,獲取高于公允價值的收益,從而提高經營利潤。(2)處置子公司。上市公司通常直接控股或間接控股多家子公司,通過處置控股企業已經成為上市公司調節利潤的重要方式,具體處置方式有兩種:第一,溢價處置凈資產為負的子公司。子公司凈資產為負,如果不進行處置上市公司資產價值將受子公司影響而計提損失,依據我國公司法,上市公司對其子公司僅以出資額承擔有限責任,當上市公司溢價處置子公司之后,就會解除合并報表中因資產虧損而應承擔的股東責任,并且產生處置收益。第二,由控股股東承擔處置子公司的過渡期虧損。我國上市公司處置虧損子公司股權給控股股東時,常常將子公司價值的評估基準日至股權交易日之間產生的損益由子公司的控股股東來承擔,同時約定虧損子公司在這段時期內產生的損益不對股權交易價格產生影響,這變相是將虧損子公司在合并報表中的出表時間由股權交易日提前至子公司價值的評估基準日,上市公司借此達到了調節利潤的目的。(二)債務重組。上市公司通過債務重組來調節利潤的行為較為普遍,實務處理中,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控股股東及其關聯方通過債務免除、捐贈等手段向上市公司單方面輸送利益。從我國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來看,這種行為應計入上市公司的所有者權益項目,監管機構對這類交易也加強了規制約束。但是,近年來上市公司通過在形式上沒有關聯的第三方進行虛假的債務重組,具體的形式有隱形輸送利益或競拍債權等。(1)隱形輸送利益。出于規避企業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的約束,上市公司或控股股東通過融資安排、私下協議等手段支持客戶以產品購銷等形式向上市公司輸送利益。除此之外,上市公司與關聯企業之間的利益輸送更為隱秘,采用的手段除融資安排、私下協議之外,還包括股權融資、資金占用、現金股利等,也使得有效監管更難實現。(2)競拍債權。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參與競拍公司債權的交易已經出現,但是我國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對這種交易并未給出明確的界定和闡釋。一種觀點認為,公司控股股東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所負債務承擔有限責任,競拍的債權應按照權益性交易進行會計處理[2]。另一種觀點認為,公司作為債務承擔者,不具有參與銀行等機構委托的資產包競拍資格,這種情況下公司可以委托控股股東參與競拍公司的債權,控股股東與公司之間屬于委托關系,因而這種交易不屬于權益性質的[3]。會計準則對這一問題處理上的不明晰,致使實際交易中出現公司控股股東憑借掌握公司債務信息的優勢,在事前已經獲悉公司債務無法收回的情況下,為化解債務危機而參與債權競拍,其行為易于誤導外部投資者的投資決策。(三)會計估計變更。會計估計變更是指由于企業資產和負債以及預期未來收益和義務的變化,而對企業資產和負債的賬面價值以及資產的損耗進行重新評估和調整。因為企業經營活動的不確定性,正常的會計估計變更不可避免,但是這一會計處理原則常常被上市公司用于調節利潤,具體的調節方式包括變更應收賬款壞賬準備金的計提方式和計提比例、變更虧損合同引致的預計負債的計提金額等。(四)會計差錯更正。上市公司在財務報表編制中出現因人為原因導致的重大過失或舞弊,或者財務報表沒有顯著的經營信息的支撐,導致會計估計未能合理反映當期的經營情況,就會被認定為會計差錯。上市公司出現會計差錯之后,依據現行會計準則會計差錯適用于追溯調整法,這種調整并不會影響當期利潤,因此部分上市公司借助會計差錯更正來達到調節當期利潤的目的。(五)資產減值準備。資產減值準備是上市公司利潤調節的重要方式,常采用的方法有公司資產的一次性計提減值,即“洗大澡”;計提資產減值準備金不充分;操縱應收賬款回收時間及回收金額等。(1)一次性計提資產減值。依據現行會計準則,非流動資產確認減值之后,在以后的會計期間將不能再次做轉回處理。上市公司出現經營狀況的連續惡化時,對經營產生負面影響的資產一次性的計提減值,這會影響當期利潤,但是為以后會計期間的利潤提升創造了空間。從上市公司連續經營的時間序列來看,一次性的計提資產減值以及由此帶來的利潤提升,并不是公司經營狀況改善的結果,而是利用會計準則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矛盾來達到調節利潤的目的。(2)計提資產減值準備金不充分。資產減值準備金的計提需要依靠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可回收金額的合理計量是計提資產減值處理的核心問題,資產減值計提的不充分或者是未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將引致上市公司當期利潤的改善。近年來,上市公司通過不充分計提資產減值或者不計提資產減值以及一次性沖銷的手段修飾經營利潤的現象較為常見。(3)操縱應收賬款回收時間及回收金額。應收賬款的回收在實務處理中難以做出確切的估計,回收時間和回收金額通常不受企業的控制,會計處理上也較為靈活,這給予了上市公司通過應收賬款科目來調節利潤的機會空間。操作應收賬款調節利潤的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是上市公司與關聯方企業或個人私下約定應收賬款的回款時間和金額,調節盈利質量;二是上市公司通過調節計提壞賬準備進而達到調節利潤的目的。(六)非經常性損益。證監會于1999年首次提出非經常損益的概念,至2008年對非經常損益的相關規定進行了四次修訂,在涉及到上市公司的股票發行、融資、退市等事項中將扣除非經常損益的凈利潤作為重要評價指標。依據非經常損益的相關規定,非經常損益的確認采用列舉法和定義法兩種方法,確認非經常損益項目時應以與公司經營業務的關聯性為評判標準,上市公司出于恢復上市、業績達標或重組等目的,將一些與主營業務相關的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計入當期的非經常損益來調節利潤。(七)其他方式。近年上市公司除了采用上述多種方式調節利潤之外,還通過較為常用的提前確認收入、延遲確認收入、公允價值計量、補助未收到即確認收益等方式來調節利潤。(1)提前確認收入方面主要表現為提前確認股權轉讓收益,我國會計準則規定企業股權轉讓應在被轉讓股權的所有風險和收益已經實質性轉移,并且與此相關的收益已經實質性流入企業之后,才將此交易計入投資收益項目,但是實務中關于股權轉讓的風險與報酬的確認較為困難,這為上市公司上調利潤給予了機會空間。同時,上市公司憑借收益與風險難以界定的特點,出于擴展未來盈利空間的考慮,通過延遲確認收入操作對當期利潤進行平滑處理。(2)公允價值計量金融資產有著諸多優勢,但是如果金融資產缺乏流動性且其交易次數極為有限,公允價值計量則難以準確核算金融資產的價值,如部分公司不考慮股權溢價、少數股權折價等因素,僅以單次交易作價評估剩余股權價值,這易于導致上市公司借股權交易來進行利潤調節。(3)補助未收到即確認收益方面,最典型的即為企業在政府補助未收到的情況下卻提前確認為收益,盡管政府補助有著很強的信用支撐,但是依據第16號會計準則中關于政府補助的相關規定,企業獲得的政府補助應該以實際收到的金額來計量,即以收付實現制來進行會計處理。2018年我國監管機構對第16號會計準則中政府補助項目進行了修訂,如果企業經營活動滿足政府補助的相關要求,且與之相關的收益很可能在后期會流入企業,則企業在資產負債表日可將未收到的政府補助計入應收賬款。新修訂的準則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進一步擴展了企業進行利潤調節的機會空間,即企業在資產負債表日未收到政府任何補助款項,但可將此補助計入應收賬款來調升利潤空間。

四、數據分析

本文選取深市上市公司的年度財務報告數據,以2017年度深市上市公司的非經常性損益、非流動資產處置、債務重組、會計估計變更、資產減值損失等會計信息為時間基點,采用時間序列比較分析方法分析近年來深市上市公司利潤調節的一般方式及其變化趨向。(一)通過非經常損益項目調節利潤。2016年深市上市公司的非經常損益均值為24768.32萬元,2017年為34403.19萬元,一年間深市上市公司的非經常損益均值上升了38.83個百分點。其中,2017年上市公司的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平均值為2489.30萬元,相較2016年上升了160.54%,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在非經常損益項目的比重也大幅上升,2017年達到了36.98%??梢姡诮旰暧^經濟周期處于下行階段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經營收益受到較大沖擊,上市公司的非經常損益的快速上升反映出通過非經常損益項目調節利潤的行為增多,變動趨向較為明顯。(二)借助債務重組來調節利潤。與2016年相比,2017年深市上市公司債務重組的損益均值為5.79萬元,同比下降了89.60%。但是債務重組收益的集中度顯著提高,前5位公司的重組收益占市場總值的比重高達71%,其中ST河化、*ST中基、*ST中絨三家公司的債務重組損益占凈利潤比重均高于200%,同時這三家公司均處于退市風險之中,通過債務重組提升營業利潤,進而實現“取星脫帽”的目的很明顯(見表1)。這種債務重組的特征顯示出上市公司借助債務重組的名義來調節利潤的行為趨向于向少數公司集中,這種變動趨向需要引起監管機構的重視,并加以切實治理。(三)通過會計估計變更來調節利潤。2017年,深市上市公司中的100家公司進行了會計估計變更,其中中小板上市公司為45家,創業板為28家,主板公司為27家。從會計估計變更事項來看,因計提應收賬款的壞賬準備而變更會計估計的公司為67家,因無形資產、固定資產和長期待攤費用的攤銷或折舊年限而變更會計估計的公司為33家。從會計估計變更與營業利潤的關系來看,63家公司在會計估計變更之后其營業利潤實現了上升,占會計估計變更公司總量的63%??梢姡嬏釕召~款壞賬準備的變更有著明顯的利潤調節操作,涉及到的公司數量很多,同時會計估計變更之后,大多數公司的營業利潤表現出上升也說明了利潤調節現象的存在。(四)通過資產減值損失來調節利潤2017年,深市上市公司中的47家公司因連續虧損、凈資產為負或重大違法等原因而“戴星戴帽”,同期深市上市公司的資產減值均值為9563.60萬元,同比上升了31.08%,涉及的會計科目包括存貨跌價準備、壞賬損失準備、無形資產減值損失等。這類面臨退市風險的上市公司,其資產減值損失在近年卻大幅上升,這其中不可排除部分公司刻意通過資產價值項目來調節營業利潤以避免退市。值得關注的是,12家連續兩年虧損的上市公司,合計虧損金額達到了100.52億元,平均每一家虧損8.38億元。這些上市公司在連續虧損的營業狀態極可能延續的情況下,在財務會計年度末期通過大幅計提資產減值損失進而調低當期營業利潤,為未來盈利的改善擴展操作空間,這種“洗大澡”的調節利潤行為應引起重視。

五、建議

(一)會計準則應根據會計實踐而及時調整。我國現行的會計準則給予上市公司較多的主觀判定空間,為企業進行利潤調節操作提供了機會。以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為例,現行的會計準則盡管對資產減值計提方法、范圍作出了較為明晰的規定,但是關于計提比例、程序和標準并未給出明確的界定和規范,致使上市公司借助資產減值項目調節利潤,而監管機構又難以對此進行有法規依據支撐的有效監管。同時,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深化發展,各類復雜交易相繼出現,現行會計準則的適用性相對不足。因此,我國現行的會計準則應根據會計實踐的變化作出及時性的調整,壓縮上市公司利潤調節的可操作空間。(二)構建多層次的監督體系。當前,我國資本市場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資本市場的復雜度明顯提高,尤其是普通投資者已經成為資本市場上不可或缺的參與者。這種形勢下,客觀、公正的企業會計信息對于保障投資者利益和維護資本市場規則的重要性愈發明顯,同時資本市場的深化發展已經培育出眾多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我國應構建包括多種類型的金融機構在內的多層次監督體系,憑借專業從業機構的經驗優勢加強對上市公司財務會計信息的外部監督。(三)加強對審計機構監管,強化其獨立性。從我國上市公司利潤調節的實際情況來看,出具財務會計報告的審計機構表現出與企業合作來調節利潤的現象,其獨立性較差。對此,我國監管機構應加強對審計機構的監管,約束其從業行為,強化其獨立性,只有脫離于企業的外部審計機構做到客觀公正,才能構建起多層次的高效監督體系。

參考文獻:

[1]張振新.資產減值對利潤調節的作用研究[J].山西財稅,2018(2):27-30.

[2]楚媛媛.對我國上市公司利潤操縱問題的探討[J].智富時代,2017(8):89.

[3]李林燕.對我國上市公司利潤操縱手段的剖析[J].現代商業,2015(15):215-216.

作者:魏小丹 單位: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