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打好扶貧攻堅戰
時間:2022-10-09 10:23:16
導語:精準扶貧打好扶貧攻堅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茅箭在南部山區全面打響精準扶貧攻堅戰,實行一戶一策、精準扶貧、銷號脫貧,動員全區黨員干部“結窮親、幫窮戶、拔窮根”,確保全區農村“四年基本脫貧、七年實現小康”,著力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構建城鄉統籌發展示范區。
[關鍵詞]十堰茅箭;精準扶貧;做法;困難;啟示
十堰市茅箭區城鄉發展極不平衡,二元經濟結構比較明顯,扶貧攻堅任務艱巨。東部主城區交通發達,產業基礎雄厚,商貿經濟繁榮;南部山區,山高坡陡,土地零星破碎、貧瘠瘦薄,農戶居住分散,距離城區路途遙遠,有農村貧困人口1.11萬人。近年來,茅箭在南部山區22個村全面實施“精準扶貧”攻堅計劃,積極探索貧困人口精準識別、精準幫扶和精準管理工作機制,確保全區農村“四年基本脫貧、七年實現小康,著力構建城鄉統籌發展示范區。
一、茅箭精準扶貧的基本模式和創新做法
把好四關,精準識別。為了把真正貧困需要幫助的群眾識別出來,茅箭嚴把四關扎實推進貧困對象篩選工作。第一是宣傳關。通過多種形式廣泛宣傳精準扶貧工作的目的意義、識別標準、識別程序、結對幫扶等相關政策,把宣傳工作做到每個行政村和每個農戶,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第二是摸底關。戶戶上門、戶戶見面,通過調查問卷、調查表冊和座談交流等方式,細看、細問、細了解,逐戶進行摸底調查,具體掌握每家每戶家庭基本情況、收入構成情況和發展意愿等,做到底數清、情況明。第三是民主評議關。各村貧困戶的初選必須通過村民代表大會,按照家庭收入、住房、教育、健康狀況等進行逐個評議、逐戶過關,體現公平公正。第四是公示公告關。對村民代表大會和鄉鎮審核的貧困對象進行逐級公示、逐級過關,確保貧困對象識別質量。三個一批,對癥下藥。分類制定扶持措施,實施“三個一批”工程,即產業致富脫貧一批、培訓轉移脫貧一批、集中供養脫貧一批。對頭腦比較靈活、具有一定經濟頭腦的貧困戶,大力扶持其發展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和農家樂經營等,實現產業脫貧;對有勞動能力、愿意進城務工的貧困戶,采取陽光工程、雨露計劃對其進行技能培訓,培養就業致富能力,實現自主脫貧;對于病殘鰥寡、年老體弱、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則采用集中供養的方式幫助他們一起過上好日子。一戶一策,結對幫扶。實施區級領導干部包村、副科級以上干部包戶的結對幫扶工程,按照“精準扶貧、一戶一策”的要求,動員廣大干部充分發揮自身視野寬、思路多、信息廣等優勢,為貧困戶科學制訂幫扶方案,明確時限,落實責任,確保不脫貧不脫鉤。同時,改革以往單純送錢送物的做法,要求干部重點幫助貧困戶想法子、找路子、出點子,量體裁衣、量身定做脫貧致富項目。據統計,實行“精準扶貧”以來,茅箭區共為貧困戶制定脫貧計劃390份,聯系產業項目148個。建檔立卡,動態管理。茅箭區結合工作隊駐村幫扶和網格化建設,對本區農村貧困情況進行全面、系統調查摸底,實行“一表兩卡”制度。“一表”為貧困農戶基本情況登記表,記錄貧困戶家庭住房、土地、經濟收入、人口等基本情況;“兩卡”為貧困農戶增收明白卡、干部幫聯貧困戶記錄卡,前者記錄貧困戶發展需求、增收目標、增收渠道、年度增收項目,后者記錄農戶幫扶規劃、幫扶措施、幫扶過程、幫扶成效等情況。同時,茅箭區還積極搭建結對幫扶網絡平臺,將建檔立卡貧困戶基本情況和區直單位幫扶貧困村情況、副科級以上干部幫扶貧困戶情況錄入上網,及時更新有關信息,實施動態監管。包聯干部與貧困戶之間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信息溝通,幫扶措施和成效可以通過網絡公開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形成結對幫扶“競賽”效應。培訓造血,拔斷窮根。茅箭以強化“造血功能”作為精準扶貧著眼點,按照精準扶貧攻堅計劃要求,針對“一戶培訓一個明白人”的目標,農業局、林業局、畜牧局、旅游局等相關行業部門分別擬定實用技術培訓計劃和年度實施方案,安排專項資金,大力開展農村技能技術培訓,提高勞動人員的素質和技能,保證每位經過培訓的勞動者掌握一至兩項就業技能和致富本領,走脫貧致富路子。保護生態,綠色減貧。茅箭低收入貧困戶往往集中在有著原生態自然環境的邊遠山區,茅箭注意立足于本地優勢自然資源和人文民俗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田園式農業和生態旅游等綠色產業,走低碳環保型生態發展道路,力爭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目前生態茶園、高山蔬菜、天麻、核桃、獼猴桃、金銀花等種植項目和大鯢、蜜蜂、土雞、豬牛羊等生態養殖項目以及農家樂、農家旅館等特色產業在政府的扶持下得到大力發展,有效加快了貧困戶脫貧致富步伐。
二、精準扶貧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及原因分析
“等靠要”思想嚴重,主體意識不強。精神貧乏比什么都可怕,很多貧困戶之所以貧困,不是他們不能致富,而是缺乏脫貧致富的志氣和勇氣,缺乏勤勞實干的精神。一些農民認為扶貧工作是政府的事,是鄉村干部的事,把脫貧的希望更多寄托在政府物質、金錢的幫助上,形成一種被動消極等待幫扶的慣性,自身脫貧致富的積極性、主動性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沒有樹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來改變貧困現狀的主觀意識;還有一些扶貧對象思想有惰性,觀念保守,安于現狀,滿足于生活的一點小改善,不愿接受新事物、學習新技能,缺乏吃苦實干的精神。資金整合力度不大,形成合力難。由于受各部門資金投入規定和工作程序所限,捆綁資金整合難,實際操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扶貧資金和農業開發項目資金難形成合力。中央財政每年投入農業開發項目大部分與扶貧開發項目接近,甚至類同,但由于管理辦法、管理部門不同,難以形成合力,條塊分割、資金分散導致了農業缺口項目、拼湊項目難以避免,極大地影響了農業投入資金整體效益的發揮。扶貧貼息貸款門檻高,難以惠及貧困戶。扶貧貼息貸款作為重要的扶貧項目和惠民政策,旨在為貧困地區企業、農民發展生產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幫助他們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可實際上扶貧對象從金融機構很難貸到款。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一方面是貸款方式不合理,銀行基本上都是采用擔保或抵押,貧困農民很難符合申請資格;另一方面由于貧困人口償還能力弱,部分申請到貸款的農民因無法及時償還貸款,導致貧困農民群體信譽下降,金融部門不愿冒風險向他們放貸,導致絕對貧困農戶的貸款比例低,國家小額扶貧貼息貸款很難覆蓋到真正的絕對貧困人口。傳統農業居主導,農民增收渠道少。茅箭中高效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緩慢,傳統農業仍居主導地位,農戶生產規模較小、生產要素配置水平低,組織化程度不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缺乏規模較大的農產品加工銷售龍頭企業;農業生產和市場聯系不密切,農民得不到準確及時的市場信息,不知道該種什么、養什么,種出來的產品銷售渠道狹窄,銷售不暢。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還沒有根本改變,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和裝備難以推廣,大部分生產作業靠人力,特別是近年來農村大部分青壯年多以外出務工為主,留在家里的人多以兒童、婦女和老弱病殘為主,到了農忙季節,人手不夠。生態旅游業發展層次低,難以吸引游客。一是缺乏品牌產品,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南部山區旅游資源豐富,但缺乏有效整合,基本上停留在低層次開發的水平,局限于自主發展的“農家樂”鄉村旅游范籌,缺乏獨具特色的鄉村民俗人文旅游,所以鄉村旅游的開發還有很大的空間。二是經營理念落后,基礎設施不足。目前,我區鄉村旅游還是以突出“農家樂”為重點的“農家菜”上,只注重菜品質量、味道和價格,而不重視特色、環境、服務等,經營者不愿在治理、美化環境方面下功夫,接待設施方面嚴重不足,旅游高峰期的交通狀況、停車位、洗手間等公共設施簡陋、設備不足,難以留住游客。政府主導強社會參與弱,扶貧合力沒有形成。茅箭區扶貧對象規模很大,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生存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嚴重滯后,貧困問題存在著區域性、綜合性、復雜性的特征,扶貧開發任務十分艱巨,單項扶貧措施難以奏效,必須動員全社會力量,充分利用各方面資源,形成攻堅克難的強大合力,促使扶貧力量多元化,扶貧方式多元化。
三、有效推進茅箭精準扶貧工作的思考和啟示
創新精準扶貧溝通機制,促進農民參與。高效率的扶貧需要農民的廣泛參與,而要實現農民的廣泛參與,各扶貧主體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一要加強政府扶貧部門與農民之間的溝通。扶貧工作堅持做到公開、公平、公正,讓農民有知情權、決策權和監督權,以此獲取廣大群眾的充分理解和信任,從而使他們全力支持、配合和投入扶貧工作。二要加強農民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要樹立典型,充分發揮種養大戶對貧困農民的引導、示范和激勵作用。重點培養一批有思想、有基礎、有經營能力的種養大戶,通過他們的帶動輻射,使更多的貧困農民認識到自己在扶貧開發中的作用以及可能得到的實惠,從而增強參與扶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還要鼓勵和支持農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則組建以脫貧為目標的合作經濟組織。通過合作經濟組織的建立和發展,加強農民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激發農民的參與意識,提高農民的自我管理和發展水平,最終使農民成為反貧困治理的主體力量。創新財政扶貧項目管理機制,提高扶貧資金利用效率。一方面按照“政府統籌、資源整合、資金捆綁、部門共建”的指導思想,分管領導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分層次捆綁各類涉農資金,通過編制規劃,實現有效整合,采取項目跟著計劃走,資金跟著項目走等措施,以扶貧開發項目為核心,捆綁使用各類涉農資金,解決過去部門資金分散,整體效果差的問題,充分發揮資金使用的最大效應。二是建立貧困戶項目申報制。尊重貧困地區群眾在脫貧致富中的主體地位,尊重貧困人口在社區發展、村民自治、項目建設等方面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完善農村社區扶貧項目的決策和實施機制,充分考慮貧困人口的需要和訴求。凡是到戶的產業開發、小額信貸、能力建設、農村公共服務等,都必須為貧困人口提供共建共享、公平發展機會。將各類扶持項目、優惠政策制作成“政策項目菜單”,直接提供給納入當年扶持范圍的貧困農戶,由其在基層和幫扶干部指導下自主選擇申報發展項目,有關部門和幫扶責任人進行跟蹤服務。創新扶貧產業開發機制,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產業扶貧增強造血功能是扶貧開發重中之重的工作,要培植特色支柱產業,把扶貧開發與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有機結合起來,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托,著力培育一批有市場、有效益、有發展前景的農業支柱產業。根據茅箭實際的狀況,除了積極發展好現有的傳統種養業以外,還應該積極探索開發茅箭南部山區獨特的資源,南部山區有受國家保護的紅豆杉、水青樹、鐵堅杉以及珙桐、銀杏、白皮松等珍稀樹種;有頭頂一顆珠、江邊一碗水、七葉一枝花、文王一支筆,、黃精、靈芝、金叉等獨特珍稀藥材;有大鯢、麋、獐、獼猴、野豬、花面貍、水貂、巖羊、長尾雉、錦雞等珍稀動物。要依托這些資源,從中選取有廣闊發展前景的項目,積極搭建農民、與高校、科研院所、技術推廣單位之間的合作平臺,因地制宜開發珍稀樹木和中草藥種植園,充分利用林下空間大力發展錦雞、野豬、大鯢、水貂、蜜蜂等特色養殖項目。創新旅游開發機制,打造特色旅游景觀。依托區域資源和空間條件,加大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營造串成線、連成片的全域景觀。一方面政府免費為貧困戶提供具有觀賞價值、食用價值的苗木,美化農民庭院、坡地。比如菊花,優質品種的核桃樹、櫻桃樹、桃樹等,確保一年四季有花有果,游客隨時能賞花品果,讓山泉、花木、瓜果,甚至農村的一山一水等都成為開展特色“農家樂”旅游的有效資源和載體。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開發參與性的項目。如在桃花湖、桃花島、紫薇島等湖泊較多、水域較廣的地區大面積種植荷花,開展“水鄉農家樂”旅游活動,吸引游客前來劃船、賞蓮花,采蓮蓬,攝影、野營、野餐和垂釣等;根據本地的自然氣候條件還可以在“食用菊花”上大做旅游文章,培育既能觀賞又能食用、藥用的特色菊花品種,推出集“賞菊花、摘菊花、品菊花茶、吃菊花宴”為一體的菊花主題旅游項目。在大川建造規模化的農業園,開展農藝展示,讓游客親眼觀看現代化農業栽培技術,親自體驗高科技生產手段,親手收獲綠色農產品,在休閑中得到享受。依托現有的公路、登山道路、景區步道,加以整合,形成各種不同強度的自游步道系統,組建越野健行俱樂部,組織策劃不同等級和規模的戶外運動、拓展訓練。只要肯挖掘,“農家樂”旅游就一定能在特色和創新上取得更大成績。創新扶貧貼息貸款機制,確保惠及貧困群體。首先,要用好抵押、質押,自然人擔保、法人擔保等多種傳統的貸款擔保形式;探索試行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及其預期收益、宅基地使用權、住房等抵押貸款新業務;完善扶貧貼息政策和辦法,開展利用扶貧資金建立擔保基金的試點,解決貧困農戶發展生產的資金困難。其次,建立健全小額擔保貸款評估監督機制。包聯干部牽頭組建小額擔保貸款評估論證小組,對貧困戶提出的貸款項目進行評估論證,經過可行性論證后發放小額擔保貸款。再次,積極探索試行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減少小額擔保貸款風險。鼓勵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農村信貸擔保機構加強與保險公司的合作,擴大農業險種覆蓋面,運用財政扶貧資金為貧困農戶投保,探索開發“信貸+保險”金融服務新產品。
創新社會參與機制,形成扶貧開發合力。扶貧開發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社會參與扶貧是扶貧開發的一支重要力量。一是要推進村企共建活動。找準企業與貧困地區雙贏的結合點,使茅箭農業土地、環境資源與企業的資本、技術和生產經營要素有機結合,優勢互補,調動企業參與扶貧的積極性。政府部門要加強組織和引導,通過宣傳、組織實地考察等多種方式,讓企業切實了解到,參與對口扶貧,不僅是服務社會的慈善活動,也有利于企業自身發展。二是建立茅箭社會扶貧愛心信息平臺,實現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的捐贈意向與貧困戶脫貧需求直接對接,建立有效協調、協作和監管機制,確保善款善物直接用于扶貧對象。三是建立長效機制把青少年和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與支援農村農業生產活動有效結合起來,引導他們走出校門,深入農村、深入農民、深入農業生產第一線,增強服務基層、服務社會的意識,鍛造吃苦耐勞的品質。比如,茶葉和金銀花的采摘可以組織茅箭轄區的中學生參加,有效緩解農村農忙季節勞動力缺乏,人手不夠的問題;現代觀光農業園和珍稀樹木、珍稀草藥種植園項目建設可以組織高校相關專業的師生參加,充分發揮大學生科技文化優勢,將社會實踐“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三大功能與促進農民脫貧致富緊密結合。
作者:張筱雨 單位:中共十堰市茅箭區委黨校
- 上一篇:精準扶貧開發模式創新與實踐研究
- 下一篇: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到“兩學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