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模式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06 10:20:00
導語:經濟發展模式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早期經濟增長:在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1770~1870)開始以前,經濟增長非常緩慢。因為受到了自然資源的制約。當時經濟增長主要靠新的自然資源主要是土地的投入,而土地是有限的,所以增長速度上不去。第一次工業革命打破了自然資源的約束,開辟了經濟增長的廣闊前景。此后,經濟增長靠的是用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為了用機器代替手工,就要生產機器,要發展重工業,而重工業是資本密集型的。所以這個時代的經濟增長就是靠投資去驅動,靠資本積累。
2、現代經濟增長:到了19世紀后期,第二次工業革命(1870~1914)發展以后,增長方式除了依托資本和勞動以外,還有就是技術進步,它同樣影響到總量增長。大量生產技術的進步成為了這種增長方式的特點。這里所說的技術進步不完全是工藝上的進步,而是更為廣泛意義上的技術進步,即效率的提高。
3、后工業化時期的新經濟增長:20世紀80年代后期產生并在當展經濟學上占有優勢的新經濟增長理論提出(或“內生增長理論”),技術進步不是一個外生變量,而是一個內生變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已經把知識或者說人力資源看成一項資源、生產要素。
從經濟增長模式轉變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樣的趨勢:經濟增長已經由量的投入逐漸過渡為產出效率的提高來拉動。把無形的人力資本、知識財富也發展成一項重要的生產要素。但從中國的整體發展情況來講,我們的增長模式尚處于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的過渡期中。
眾所周知,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人類的進步和發展,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是消耗資源的一個過程。問題是,自然資源有限,當耗用達到瓶頸后,我們應該如何維系增長?除了開發可再生資源外,更重要的就是提高效率。
從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開始,轉變增長方式作為戰略重點就成為了改革的主攻方向,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就一直是各級政府所關注的焦點。面臨全球性經濟危機的今天,為了避免經濟急劇下滑,中國推出了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計劃投入人民幣4萬億元,主要用于鐵路、機場和其他硬資產項目。
不過,華爾街日報近期評論:“中國發展基建可能不足以支撐其經濟長期增長。”“無法支撐長期增長”無疑指的就是沒有特別注重效率的提高和人力資本的投入。因為,為了提高投資產出效率,最終還要靠“人”去實現這個目標,所以必須發展人力資本。但是發展教育基礎方面,在中國已被證明是項尤為艱巨的挑戰。1997年,中國政府曾表示計劃到2000年將每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用于教育。這個目標從未實現:去年中國教育總支出僅占GDP的2.8%。
由此,在當前的政策背景之下,我們是否需要把目光從那宏偉的4萬億轉向產出的效率問題上來,把短期的解決就業率問題轉向長期的人力資源素質的提升上來,把簡單重復的生產帶來的低效率回報轉向由創新技術驅動的高回報率的產業中去呢?
一個國家的經濟方式轉變無疑是需要千千萬萬個企業,億億萬萬的人所拉動的。對于現存的任何一個企業,是否應該更加關注自己的生產效率,資源使用效率,人才培養和儲備戰略上?而每一位公司員工,從公司政策的決策層到生產在第一線的人員,是否應該把如何使用好手中的每一項資源,從一滴水,一度電,到一升油,一卷鋼;從生產流程的優化,到員工潛力的培養和挖掘,作為切實提高效率的具體行動目標呢?所謂的“節約成本”不外乎是提高效率的一個量化體現。過去的30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偉大而令世人驚嘆的30年,但不得不承認,也是經濟發展經歷的低層次的30年,主要靠物質生產要素驅動型的發展,技術上靠學習模仿和“拿來主義”就可以應付裕如,支撐增長的年代。然而,當中國羽翼漸豐之后,很多方面需要靠自身創新來推動進一步發展。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需要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從物質生產為驅動的發展模式逐漸轉變到一種靠人力資本,智力和革新為主驅動的發展模式,中國經濟才能有望實現進一步的提升。
論文關鍵詞: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模式
論文摘要:一個國家的經濟方式轉變無疑是需要千千萬萬個企業,億億萬萬的人所拉動的。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需要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從物質生產為驅動的發展模式逐漸轉變到一種靠人力資本,智力和革新為主驅動的發展模式,中國經濟才能有望實現進一步的提升。
- 上一篇:高校畢業生就業分析論文
- 下一篇:醫療拖欠形成原因論文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