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政務挑戰論文

時間:2022-03-04 08:57:00

導語:電子政務挑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子政務挑戰論文

電子政務涉及對國家秘密信息和高敏感度核心政務的保護,設計維護公共秩序和行政監管的準確實施,涉及到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質量保證。電子政務是黨委、政府、人大、政協有效決策、管理、服務的重要手段,必然會遇到各種敵對勢力、恐怖集團、搗亂分子的破壞和攻擊。尤其電子政務是搭建在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網絡平臺上,包括政務內網、政務外網和互聯網,而互聯網的安全先天不足,互聯網是一個無行政主管的全球網絡,自身缺少設防和安全隱患很多,對互聯網犯罪尚缺乏足夠的法律威懾,大量的跨國網絡犯罪給執法帶來很大的難度。所有上述分子利用互聯網進行犯罪則有機可乘,使基于互聯網開展的電子政務應用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對電子政務的安全威脅,包括網上黑客入侵和犯罪、網上病毒泛濫和蔓延、信息間諜的潛入和竊密、網絡恐怖集團的攻擊和破壞、內部人員的違規和違法操作、網絡系統的脆弱和癱瘓、信息產品的失控等,應引起足夠警惕,采取安全措施,應對這種挑戰。

電子政務的安全目標和安全策略

電子政務的安全目標是,保護政務信息資源價值不受侵犯,保證信息資產的擁有者面臨最小的風險和獲取最大的安全利益,使政務的信息基礎設施、信息應用服務和信息內容為抵御上述威脅而具有保密性、完整性、真實性、可用性和可控性的能力。

為實現上述目標應采取積極的安全策略:

國家主導、社會參與。電子政務安全關系到政府的辦公決策、行政監管和公共服務的高質量和可信實施的大事,必須由國家統籌規劃、社會積極參與,才能有效保障電子政務安全。

全局治理、積極防御。電子政務安全必須采用法律威懾、管理制約、技術保障和安全基礎設施支撐的全局治理措施,并且實施防護、檢測、恢復和反制的積極防御手段,才能更為有效。

等級保護、保障發展。要根據信息的價值等級及所面臨的威脅等級,選擇適度的安全機制強度等級和安全技術保障強壯性等級,尋求一個投入和風險可承受能力間的平衡點,保障電子政務系統健康和積極的發展。

電子政務安全保障體系框架

電子政務安全采取“國家推動、社會參與、全局治理、積極防御、等級保護、保障發展”的策略,鑒于電子政務的信息安全面臨的是一場高技術的對抗,是一場綜合性斗爭,涉及法律、管理、標準、技術、產品、服務和基礎設施諸多領域,所以電子政務安全,還要從全局來構建其安全保障的體系框架,以保障電子政務的健康發展。

電子政務安全保障體系由六要素組成,即安全法規、安全管理、安全標準、安全服務、安全技術產品和安全基礎設施等安全要素。

要素一安全法律與政策

電子政務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流程涉及到國家秘密與核心政務,它的安全關系到國家的主權、國家的安全和公眾利益,所以電子政務的安全實施和保障,必須以國家法規形式將其固化,形成全國共同遵守的規約,成為電子政務實施和運行的行為準則,成為電子政務國際交往的重要依據,保護守法者和依法者的合法權益,為司法和執法者提供法律依據,對違法、犯法者形成強大的威懾。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護國家秘密法》已實施十多年,已不完全適應我國當前保密工作的現狀,特別是電子政務的發展,亟待修訂。

政務信息公開是電子政務的重要原則,為了拉近政府和公眾的距離,使公眾具有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享用政府服務的權利,為公眾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務,充分挖掘政務信息的最大效益,開放政務信息資源(非國家涉密和適宜公開部分)服務于民是電子政務的重要特征。盡快制訂政務信息公開法,適度的解密和規范開放的規則,保護政府部門間信息的正常交流,保護社會公眾對信息的合法享用,打破對政務信息資源的壟斷和封鎖,提高政府行政透明度和民主進程是非常有利的和必需的。

電子政務亟待電子簽章和電子文檔的立法保護,國際已有近20多個國家對數字簽名和電子文檔進行了立法,使數字簽名和電子文檔在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運行中具有法律效力。這將大大促進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使電子政務原來的雙軌制走向單軌制,這有利于簡化程序、降低成本,充分顯示電子政務效益是非常有利的。

個人數據保護(隱私法)的需求伴隨電子政務的發展日顯突出。電子政務在實施行政監管和公眾服務中有大量的個人信息(自然人和法人),如戶籍、納稅、社保、信用等信息大量進入了政府網絡信息數據庫,它對完成電子政務職能發揮巨大作用。但是這些個人信息如果保護不力或無意被泄漏,而被非法濫用,就可能成為報復、盜竊、推銷、討債、盯梢的工具。在國外已經出現將盜用的個人隱私信息作為非法商品出售,以牟取暴利的情況,這樣直接損害個人的利益,甚至危及個人的生命安危。因此加快個人數據保護法的制訂,是必要的。

還有很多法規的制訂都直接關系到電子政務的健康發展,加快制訂這些法規,勢在必行。

要素二安全組織與管理

我國信息安全管理職能的格局已經形成,如國家安全部、國家保密局、國家密碼管理委員會、信息產業部、總參……分別執行各自的安全職能,維護國家信息安全。電子政務安全管理涉及到上述眾多的國家安全職能部門,其安全管理職能的協調需要由國家信息化領導機構,如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國家電子政務協調小組、國家信息安全協調小組等來進行。各地區和部委建立相應的信息安全管理機構,以完成和強化信息安全的管理,形成自頂向下的信息安全管理組織體系,是電子政務安全實施的必要條件。

制訂頒發電子政務安全相關的各項管理條例,及時指導電子政務建設的各種行為,從立項、承包、采購、設計、實施、運行、操作、監理、服務等各階段入手,保障電子政務系統建設全程的安全和安全管理工作的程序化和制度化。

電子政務信息安全域的劃分與管理是至關重要的。電子政務有辦公決策、行政監管和公共服務等三種類型業務,其業務信息內容涉及國家機密、部門工作秘密、內部敏感信息和開放服務信息。既要保護國家秘密又要便于公開服務,因此對信息安全域的科學劃分和管理,將有益于電子政務網絡平臺的安全設計,有益于電子政務的健康和有效的實現。

制訂電子政務工程集成商的資質認證管理辦法、工程建設監理機構的管理辦法、工程外包商的管理機制和辦法,以確保電子政務工程建設的質量和安全,特別是對于電子政務系統的外包制更要有嚴格的制約和管理手段。對于電子政務中涉密系統工程的承建,還必須有國家保密局頒發的涉密系統集成資質證書,其他部分應具有國家或省市相應的系統集成商的資質證書。對于電子政務涉密部分,不允許托管和外包運行,電子政務其他部分將按相關管理條例執行。

電子政務工程中使用的信息安全產品,國家將制訂相應的采購管理政策,涉及密碼的信息安全產品需有國家密碼主管部門的批準證書,信息安全產品應有通過國家測評主管機構的安全測評的證書,維護信息安全產品的可信性。

電子政務系統信息內容根據管理需求,可以實施對信息內容的安全監控管理,以保護政務信息安全,防止由于內部違規或外部入侵可能造成的網絡泄密,同時也阻止有害信息內容在政務網上傳播。

制訂電子政務系統的人員管理、機構管理、文檔管理、操作管理、資產與配置管理、介質管理、服務管理、應急事件管理、保密管理、故障管理、開發與維護管理、作業連續性保障管理、標準與規范遵從性管理、物理環境管理等各種條例,確保電子政務系統的安全運行。

要素三安全標準與規范

信息安全標準有利于安全產品的規范化,有利于保證產品安全可信性、實現產品的互聯和互操作性,以支持電子政務系統的互聯、更新和可擴展性,支持系統安全的測評與評估,保障電子政務系統的安全可靠。

國家已正式成立“信息安全標準化委員會”,近期成立了信息安全標準體系與協調工作組(WG1)、內容安全分級及標識工作組(WG2)、密碼算法與密碼模塊/KMI/VPN工作組(WG3)、PKI/PMI工作組(WG4)、信息安全評估工作組(WG5)、操作系統與數據庫安全工作組(WG6)、身份標識與鑒別協議工作組(WG9)、操作系統與數據庫安全工作組(WG10),以開展電子政務安全相關標準的研制工作,支撐電子政務安全對標準制訂的需求。

還將制訂下列標準:涉密電子文檔密級劃分和標記格式、內容健康性等級劃分與標記、內容敏感性等級劃分與標記、密碼算法標準、密碼模塊標準、密鑰管理標準、PKI/CA標準、PMI標準、信息系統安全評估和信息安全產品測評標準、應急響應等級、保護目標等級、應急響應指標、電子證據恢復與提取、電子證據有效性界定、電子證據保護、身份標識與鑒別、數據庫安全等級、操作系統安全等級、中間件安全等級、信息安全產品接口規范、數字簽名……。

要素四安全保障與服務

1.電子政務系統建設,要構建其技術安全保障架構,對大型電子政務系統要建立縱深防御體系。

·設置政務內網的安全與控制策略;

·設置政務外網的安全與控制策略;

·設置進入互聯網的安全服務與控制策略;

·設置租用公網干線的安全服務與控制策略,包括有線通信、無線通信和衛星通信的安全服務與控制策略;

·設置政務計算環境的安全服務與機制。

采用縱深防御和多級設防,是電子政務安全保障的重要原則,通過全局性的安全防護、安全檢測、快速響應、集成的安全管理與安全設施的聯動控制,以達到系統具有防護、檢測、反應與恢復能力。

2.推廣電子政務信息系統安全工程(ISSE)的控制方法,全面實現安全服務要求。

電子政務安全系統的設計,首先要做好系統資產價值的分析,如物理資產的價值(系統環境、硬件、系統軟件)、信息資產的價值、其數據與國家利益和部門利益的關聯度;其業務系統(模型、流程、應用軟件)正常運行后果所產生的效益,從而確定系統安全應保護的目標,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整個安全系統的安全需求,進一步定義達到這些安全需求所應具有的安全功能,然后探索系統可能面臨的威脅類型,并找出系統自身的脆弱性,這些威脅和脆弱性有:

·網上黑客與計算機犯罪;

·網絡病毒的蔓延與破壞;

·機要信息流失與信息間諜潛入;

·網上恐怖活動與信息戰;

·內部人員違規與違法;

·網上安全產品的失控;

·網絡與系統自身的漏洞與脆弱性。

在這些威脅面前,要分析哪些威脅是本系統主要面臨的威脅,哪些是次要的,對系統和任務造成的影響程度如何。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提出系統安全對策,確定承受風險的能力,尋找投入和風險承受能力間的平衡點,然后確定系統所需要的安全服務及對應的安全機制(見表一),從而配置系統的安全要素。在工程的生命周期中要進行風險管理、風險決策流程(見圖2),這種風險管理是要對電子政務全程進行的。

系統投入運行要對其安全性進行有效評估,即評估者給出的評估證據和建設者采用的技術保障設施,的確能使系統擁有者確信已選用技術對策,確實減少了系統的安全風險,滿足必要的風險策略(風險策略可以是“零”風險策略、最小風險策略、最大可承受風險策略或不計風險策略),使其達到保護系統資產價值所必需的能力(見圖3)。上述有效評估過程可用安全技術保障強壯性級別(IATRn)來描述:

IATRn=f(Vn,Tn,SMLn,EALn)

Tn:威脅等級

Vn:資產價值等級

SMLn:安全機制強度等級

EALn:評估保障等級

要素五安全技術與產品

1.加強安全技術和產品的自主研制和創新。

由于電子政務的國家涉密性,電子政務系統工程的安全保障需要各種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信息安全技術和產品,全面推動自主研發和創新這些技術和產品是電子政務安全的需要。這些產品和技術可以分為六大類:

·基礎類:風險控制、體系結構、協議工程、有效評估、工程方法;

·關鍵類:密碼、安全基、內容安全、抗病毒、IDS、VPN、RBAC、強審計、邊界安全隔

離;

·系統類:PKI、PMI、DRI、網絡預警、集成管理、KMI;

·應用類:EC、EG、NB、NS、NM、WF、XML、CSCW;

·物理與環境類:TEMPEX、物理識別;

·前瞻性:免疫技術、量子密碼、漂移技術、語義理解識別。

2.電子政務安全產品的選擇。

整個電子政務的安全,涉及信息安全產品的全局配套和科學布置,產品選擇應充分考慮產品的自主權和自控權。

產品可涉及安全操作系統、安全硬件平臺、安全數據庫、PKI/CA、PMI、VPN、安全網關、防火墻、數據加密機、入侵檢測(IDS)、漏洞掃描、計算機病毒防治工具、強審計工具、安全Web、安全郵件、安全設施集成管理平臺、內容識別和過濾產品、安全備份、電磁泄漏防護、安全隔離客戶機、安全網閘。

要素六安全基礎設施

信息安全基礎設施是一種為信息系統應用主體和信息安全執法主體提供信息安全公共服務和支撐的社會基礎設施,方便信息應用主體安全防護機制的快速配置,有利于促進信息應用業務的健康發展,有利于信息安全技術和產品的標準化和促進其可信度的提高,有利于信息安全職能部門的監督和執法,有利于增強全社會信息安全移師和防護技能,有利于國家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的建設。因此,推動電子政務的發展,應重視相關信息安全基礎設施的建設。

信息安全基礎設施有兩大類。

1.社會公共服務類

·基于PKI/PMI數字證書的信任和授權體系;

·基于CC/TCSEC的信息安全產品和系統的測評與評估體系;

·計算機病毒防治與服務體系;

·網絡應急響應與支援體系;

·災難恢復基礎設施;

·基于KMI的密鑰管理基礎設施。

2.行政監管執法類

·網絡信息內容安全監控體系;

·網絡犯罪監察與防范體系;

·電子信息保密監管體系;

·網絡偵控與反竊密體系;

·網絡監控、預警與反擊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