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會計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時間:2022-03-23 02:52:00

導語:管理會計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管理會計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一、歐美管理會計發展沿革

(一)與財務會計相比,管理會計更應關注企業內部

近代大工業的發展,出現了一些多為等級制的組織形式,在這些組織中產生了對會計信息的新需求,從而產生近代的管理會計。管理會計信息系統不僅可以提供有關成本管理的及時、真實的信息,還逐步發展成為一種雙向溝通系統,在企業內部的規劃、控制、交流、激勵、評價等方面發揮作用。

然而到了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當幾乎所有與管理會計有關的技術方法都出現以后,管理會計的發展卻似乎停步了。分析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條是因為采用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的大型企業獲得成功,使得小型企業以其為范例,不再追求創新和改進。另一重要原因是管理會計信息相關性喪失。30年代以后,外部市場尤其是證券市場強化了對企業信息披露的要求,企業的股權也越來越多地分散到眾多的小股東手中,企業對外財務報告受到的壓力不斷加大。企業面對壓力,自然會將會計工作的重心更多地“外向”。企業的會計人員不得不忙于編制各期的財務報告,不再愿意花時間來設計企業的管理會計系統。企業管理者也受到了迷信數字的投資者的影響,不得不時時關注外部人員對自己的評價,琢磨如何在短期提高自己的聲譽,而不是關心企業的長期生存。因此管理會計賴以發展的企業精神和基本要求完全喪失了,管理會計也就不能再為企業的管理者提供高度相關的信息了。

這種情況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在80年代初期的情形是,管理會計信息完全依附于企業的財務會計信息系統對管理者而言,這些信息既缺乏時效,又過于籠統對規劃和控制而言更是被扭曲了。當此種情形被研究者揭示出來之后,立即在歐美的管理會計界引發了極大震動,無論是實務界還是學術界都開始對傳統的管理會計系統進行反思,并按現有的技術條件和環境因素,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了革新,從而促成了管理會計教育和理論研究的新發展。

(二)理論界的發展

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起作為管理會計理論發展的最大推動力,是經濟學的委托理論。人和委托人之間的責任關系和內容,是雙方在事前的雇傭合同中約定的。最初的模型只是關注風險規避和惰性條件下的人與委托人之間均衡的薪酬計劃,也就是委托人在激勵機制與風險選擇之間的制約均衡。很明顯這只是企業行為的一個方面,后來這一理論逐步擴展到研究管理會計過程和方法在公司內部發揮作用的必要性以及如何發揮上。從這一意義上說,委托理論為我們提供了認識整個企業管理會計的基本理論框架。后來的實證研究也證明,該理論與企業的部分實際行為(如:企業長期投資選擇,短期行為傾向,簽定薪酬合同等)保持一致。

但是由于模型本身的假設過于嚴格,而分析又過于簡化,使得理論在實際中的直接應用的效果不明顯,理論的實證檢驗也十分有限。針對理論模型的缺陷,90年代以后,委托理論又形成了幾大分支(1)分析式理論:注重分析方法的規范化,堅信嚴格方法下必定會得到正確答案。(2)交易成本理論:強調模型參與人的有限理性,交易成本以及合同的不完美性,可以很好地解釋在發生突發事件的條件下模型內部的穩定性,以交易成本的最小化解決基本模型與實踐的脫節。本理論非常強調實證研究,強調問題的發現而不是答案。(3)Rochester模型強調企業內部均衡之外的勞動力市場與資本市場的作用,以及交易成本、機會主義行為的存在。本理論的模型分析過程非常明確,尤其注重利用數據對所提出假設的實證性驗證結果,可以很好地解釋管理者對財務政策的選擇傾向和公司模式的選擇行為。

以上幾個模型大大拓展了傳統模型在實踐中的應用,尤其是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中取得突破(1)內部監督的價值:主要涉及企業人、委托人雙方的信息狀態,以及監督系統本身的成本效益分析;(2)盈余行為主要考察企業內部披露原則的適用性,以及作在人私有信息情況下的信息披露的帕累托最優水平;(3)成本分攤選擇:主要討論零積博弈條件下,委托人的最優成本分攤政策選擇;(4)業績評價與回報評價:從敏感性角度設立模型,考察不同業績和回報評價組合的最優化。

這些方面作為傳統委托理論模型的有益補充,構成了未來管理會計理論研究的基本框架。

但是,即使有了構造嚴謹的模型作為補充,委托理論仍存在很大的改進空間,尤其是對后兩個模型而言,模型發展并不像前者那樣完美,尤其是對待諸如交易成本、均衡等基本概念的定義過于模糊,內容也不夠全面,相關的批判性和改進性的又章是近幾年的焦點。另一方面,實證檢驗方法也受到批評。由于管理會計本身是一項涉及企業方方面面實踐活動的工程,管理會計理論研究傾向于理論本身是經過企業的實踐檢驗的,而對實證研究方法而言,希望得出的結論應當是涉及委托理論的一般性原則,所以不可能直接用來解釋企業中出現的特定問題,這是由企業實踐的復雜性和實證研究的局限性所決定的。所以單從方法論的角度而言,即使委托理論對管理會計理論的發展具有基礎性支撐作用,管理會計本身仍然需要有自己特定的拓展。

(三)實務界的發展

應當說,前述管理會計在理論上的飛躍,首先是基于管理會計實務在科技進步企業已經出現的變革(盡管還不夠普遍)。

企業管理會計實務上的變革和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企業的組織形式所驅動,而決定企業組織形式的主要因素是企業所處的經公環境。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對公司企業而言,歐美市場的最大變化體現在

(1)競爭加劇:企業面對日益擴大的全球化市場,必須不斷改進技術和換代產品,更要集中精力關注市場上客戶的需求。與之相應的企業組織結構也會發牛很久的變化,要求自一定的彈性來處理全球化中的義化沖突,以及住銷擴展和客戶需求滿足中的及時反饋。各類企業都在變革中突出自己的個性化形象。作為市場的管理者,政府也不失時機地推出限制性措施,使得企業面臨的競爭環境受到更多的制約,從而使競爭日趨激烈。

(2)經營技術的變革在一些行業的先導企業中,為了解決機制陳舊問題,激勵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出現了即時制(JIT),全面質量管理(TQM),彈性了作系統(FWS)等創新機制。這些機制的運用使得企業內部管理者得以更深刻地了解企業在經營運作中產生的各種信息。

(3)信息技術的飛躍: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不僅使得會計信息處理的手工化行為得以“電算化”,更重要的是,導致整個企業的內部管理信息流程發生了質的變化。對經營管理信息的量化、收集、處理、報告,分析系統完全可以按固定的程式進行,并進一步靈活組合。所“生產”的信息不僅數量多,而且及時、準確,可以保證貼近第一時間的反映。

(4)組織設計戰略:今天的組織不再是單純的責任分配,而更多要從企業所處的環境和企業戰略來考慮。無論是水平、彈性的結構,還是對外的兼并、收購行為,都是為了配合整個企業的戰略發展。

正是由于以上變化,在企業管理會計實務中出現了作業制成本核算(ABC)、作業制管理(ABM)、作業制預算(ABB)、標桿制(Benchmark)以及業績評價中的綜合平衡記分卡(BalancedScorecard)等創新方法。其中,ABC,ABM和ABB強調的是突破原有的成本機制,從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作業動因出發,按作業的基礎分攤成本,獲取管理信息,制定管理決策,改進作業質量標桿制和經營業績平衡表則突破了企業財務會計信息系統的限制,吸收財務指標之外的非財務指標信息,共同作為業績評價的組成部分。同時其他涉及企業戰略行為的新方法如戰略成本等觀念也已成型。

(四)教育界的轉變

20世紀80年代初期管理會計界的反省和重新發展,是從會計界學者和實務工作者對管理會計教育的知識體系(尤其是對教科書的內容)提出批評開始的。在傳統的教育體制下,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長期相互困擾,尤其是管理會計在會計教育體系中的比重相對較輕。

從著名管理會計學家、美國哈佛大學教授RobertKaPlan等所著《相關性的喪失一管理會計的興衰》一書開始,管理會計的變革波及了教育界。而且,卡普蘭教授本人也參與到推動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在教育界的結合中來。他所著《高級管理會計》一書,分別有過1982年、1989年和1998年二個版本。三個版本在內容和指導思想上的明顯不同,可以說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體現了近20年來管理會計的重心演變。這些變化的要點可以概括為(1)建立在動因作業確認基礎上的成本分攤,既力求成本核算的精確,為內部管理決策提供更精細的信息,也符合財務會計的成本處理原則,具有可行性;(2)由ABC推展到ABM并精辟論述了ABC與ABM的理論與實務,使之成為本書新的重心;(3)通過生命周期成本(LCC)、目標成本(MC)、改善成本(KC)等,將戰略管理觀念融入管理會計系統,突出戰略成本管理的意義(4)以綜合平衡記分卡取代傳統的以財務指標體系為主的經營業績評價方法;(5)適宜于實務的特點,減少了數學方法應用的內容。

由此可見歐美教育界對管理會計教育的變革之一斑。另一方面,管理會計理論與組織行為學、信息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相結合,也使得管理會計的內容空前豐富。

綜上所述,20世紀80年代的歐美管理會計最具突破性的變革,與市場環境變化密切聯系。可以說,是市場環境的改變,推動了管理會計的發展。而對管理會計而言,所有的創新都來自管理會計體制的創新。歸根結底,沒有信息系統的創新就沒有管理會計的發展。

二、我國管理會計發展現狀分析

國內對管理會計產生興趣,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當時我國正處于體制轉軌的初期,無論從認識和實踐上,對管理會計都還停留在借鑒意義層面的討論。可以說在這一時期,管理會計并未在整個國內會計界引起足夠的重視。90年代以后,雖然改革開放使企業原有的管理體制發生巨大的變化,但管理會計理論研究并沒有注重這一變化,依然是一味地將管理會計局限在企業內部成本管理上。雖然出現了一些學術上的新動向,如大力推廣國外成功的經驗,總結我國實踐中的成功做法,并加以推廣等,但這種結合也僅僅局限在具體做法的介紹推廣這一很狹隘的方面。

總體上看,我國管理會計的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1)在管理會計中應用最多的方法為財務分析、本量利分析、固定資產投資決策方法等。大多數企業的信息系統依然是為財務會計而非管理會計設計的;(2)管理會計部分理論上完美的方法,譬如成本差異分析等,由于在理論的模型設計上過于簡化(如單一產品、單一工資),與實踐脫節,所以并不適用;(3)在資產回報評價中,之所以采用較為先進的指標體系,多半是出于形式上的需要,企業本身并沒有采用新的指標體系的原動力;(4)影響管理會計在企業中運用的最主要因素是企業內部管理者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支持。

而在管理會計的教育界,這種局限性體現為;(1)對已有的管理會計應用經驗缺乏系統總結和提高。其實,兩方管理會計的很多做法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做法,并取得了相當可觀的發展(譬如責任會計制度)。很多介紹性的文章,側重于操作過程,而沒有使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也不太適合于教育推廣。隊雖然管理會計自從被介紹進國內開始,就逐步成為高校會計專業的必修課程,但管理會計的設置目的似乎僅僅是為了補充財務會計的不足,完全不涉及管理會計本身的體系設計。與財務會計從基本理論到中級、高級的體系相比,管理會計教育顯得十分單薄,(3)學術界投入的力量比較少,學者們不肯深入實踐去調查;去總結經驗。甚至可以說,長期以來理論界就過于偏重財務會計(這一點,在西方國家也類似人當然,這種狀況目前在外國和我國都已經有所改變或正在改變。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三、21世紀我國管理會計發展的關鍵

要充分發揮管理會計的作用,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必須從推動管理會計發展的原動力出發進行分析。立足于我國目前的國情,我們可以認為,對世紀推動管理會計發展的原動力可以從下述幾個方面分析。

(一)管理會計創新

信息系統改進決定了管理會計的發展。無論是ABC、ABM、ABB還是綜合平衡記分卡,從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管理會計所依賴的信息系統,更多地關注管理會計的管理本質,重視挖掘企業經營活動信息的管理內涵,從符合管理會計的應用角度處理信息,從而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管理質量。如果僅僅依靠財務會計的那套對外財務報表/報告,以對外披露為目的的信息系統是不可能取得以上成績的。只有對管理會計所依賴的信息系統進行有效的重新設計,形成以企業內外交易活動為中心的立體信息框架,即水平方向以對外報告為目的的財務會計信息系統,與縱深方向以對內部控制為目的的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相結合,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管理會計的發展問題。在這個立體信息系統中,每一個交點都是一個企業控制的中心,其中財務會計重綜合,管理會計重析細,兩者互相促動,相輔相成。

目前,我國企業在管理會計運用的技術方面并不存在難以逾越的障礙,關鍵在于如何使企業增進創立管理會計系統和運用管理會計信息的意識。正如管理會計的創新只是管理會計發展的手段,真正推動發展的還應當是來自企業管理的內在力量。

(二)國內管理會計停滯的根源在于內外環境需求的脫節

我國改革開放20年來的重點一直都是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目標是建立獨立面對市場競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按照委托理論的觀點,產權不明晰的后果只能是委托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混亂,人完全可以不把心思放在管理上,而獨自追求特別利益的最大化。這樣,管理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定位就會一直是居于次要地位。

另一方面,改革開放所造成的市場環境又迫切要求企業憑借經濟效益立足于市場,尤其是要注重企業的長期生命力。很明顯,后者依賴于企業的長期決策行為,而長期決策行為的正確與否在于信息的有效性,建立和改進管理會計系統正是發揮這一作用的最有效措施。提高企業效益是今天許多企業的共識,發展管理會計卻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如果企業管理者可以一直利用私有信息,損害企業的長遠利益,管理會計的發展也將無從談起了。所以說,必須突破企業內外環境之間的界限,統一兩者的需求,企業才會有動力去關注管理會計的應用與推廣。

(三)加強管理會計理論研究與教育和實踐方面的聯系

目前在管理會計理論研究中,學者們的研究方向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關注歐美管理會計的發展,追蹤歐美學者的足跡,總結好的做法,形成系統的評價,進而解釋我國的實踐活動,解決在我國企業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另一類則推崇深人實踐,總結成功企業的成功經驗,尤其是那些成功的民營企業和合資企業的經驗,從理論上挖掘共性,總結可推廣的東西。

教育界一直都是理論研究和發展的基地,又是實務會計人員的培養中心。我們認為對會計人才的培養應當既包括專業會計教育,也包括其他類型的在職教育。從專業教育角度來看,應當形成系統的課程體制,其中必須包括專門的實踐介紹性的課程。要達到這一目的,可以從引進國外專業教材和師資力量做起。對于其他類型的人才培養,除了要提高他們的管理會計意識,普及管理會計基本知識外,還應加強其對企業管理各方面知識的積累。后續教育將是企業管理人員和會計人員追隨管理會計發展的主要手段。

(四)我國管理會計進一步發展的線索

(1)建立管理會計決策系統的不同主線索:企業經營戰術管理會計一企業經營戰略會計線象企業總廠/分廠管理會計一公司/集團公司管理會計線索;企業經營成本管理會計一企業綜合成本管理會計線索。

(2)企業經營管理前線實施管理會計的不同線索:生產成本控制一生產成本計劃線索;大批量/標準化生產成本管理一小批量/個性化生產成本管理線索ABC/ABM管理一活動標準管理線素綜合質量管理會計一質量成本計算線索。

(3)流通領域企業管理會計的不同線索:面向商品的流通企業管理會計一面向產品、市場、顧客的流通企業管理會計線裝批發交易業管理會計一小型零售業管理會計線索。

(4)企業信息管理部門建立和實施管理會計的不同線索:會計信息系統一管理信息系統線索;企業內部信息孤島管理會計一企業內部與外部信息共事和交換的系統線索。

(5)加快研究現代高信息技術化條件下的管理會計課題,譬如信息技術發展與管理會計,信息技術投資評價,運用信息技術的成本作業管理,管理會計實務所用的計算機軟件開發與擔保融資等等。這些課題初看上去,似乎距離我國企業管理的現狀還比較遠,這其實有很現實的一面。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企業經營管理現代化,這些課題的研究有很強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