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論文
時間:2022-12-08 06:09:00
導語: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萬類霜天競自由。利率市場化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對經濟轉軌中包括利率市場化在內的金融體系市場化就作為“不得不玩的一個游戲”(theonlygameintown)風行全球,并正在中國大地上蓬勃進行。中國利率的決定和傳導機制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改革已進入到存貸款利率市場化的最后攻堅階段,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階段性目標基本得以實現。為確保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活動按照適應金融資源特征、符合金融可持續發展思路進行,在此承前啟后的重要時刻,對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行階段性評價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它將在某種意義上指導甚或決定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剩余道路的前進方向、路徑選擇和制度安排。
一、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總體評析
利率市場化是一個國家金融深化質的標志,是提高金融市場化程度的重要一環,它不僅是利率定價機制的深刻轉變,而且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條件和核心內容。利率市場化首先是一個過程,是一個逐步實現利率定價機制由政府或貨幣當局管制向市場決定的轉變過程,是一個利率體制和利率決定機制變遷的過程,隨著這一過程的不斷深化,整個利率體系由借貸雙方根據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利率的比例越來越多,由政府或貨幣當局直接干預的成分越來越小。從范圍過程來看,即是從部分利率市場化向全部利率市場化過渡的過程;從程度過程來看,即是從較低程度的利率市場化向較高程度的利率市場化轉變的過程;從階段過程來看,完整的利率市場化過程包括利率市場化準備、利率市場化進展和利率市場化成熟三個階段。作為一個動態過程,利率市場化從時間上觀察,在短期內利率可能會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上,但從長期來看,其變動由市場貨幣供求決定。同時,利率市場化又是一種狀態,是一種金融生態的可持續狀態,在理論上是指利率能否靈敏地反映資金供求狀況,其衡量標志主要是金融機構有沒有確定利率的自主權;作為其階段性目標,利率調整頻度以及浮動幅度,也是衡量利率市場化的重要指標,其最終目標是實現社會資金及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金融經濟的和諧發展與可持續發展。
利率市場化作為一項既涉及金融體制改革,又涵蓋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系統性改革,中國經濟特定的體制背景和金融環境決定了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長期性、多樣性和復雜性。利率市場化的長期性是指始于1978年的中國利率市場化的過程,直至1996年6月,才真正揭開了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第一幕,放開了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直至2000年9月21日,才邁出具有真正實質性的第一步,實現外幣貸款利率的市場化;到目前為止才基本走到了存貸款利率市場化的最后攻堅和破解階段,這不僅與激進式改革相差甚遠,與中國經濟其它領域的漸進改革比較,利率體制改革也是滯后的。利率市場化的多樣性是指利率市場化的改革模式、體系內涵、程度范圍、次序安排等是層多面廣、不一而同的,既有利率市場化內涵的多樣化,包括利率決定的市場化、利率傳導的市場化和利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也有利率市場化體系的多樣化,包括中央銀行基準利率市場化、金融機構法定存貸款利率市場化、銀行間利率市場化和債券利率市場化,只有以上部分均得以實現市場化,才是真正實現利率市場化。利率市場化的復雜性是指衍生于融資活動的利率制度與金融產權制度、金融市場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等錯綜交雜,相伴相隨,無論是對宏觀經濟社會,還是對銀行、企業和個人,都將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由于與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相符合的金融產權制度約束的弱化、金融市場機制及結構的不完善、中國企業和銀行的不完全市場化、金融救援機制的不健全等障礙的存在,不可避免地給中國利率市場化未來的改革增添了變數和難度。
二、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評析
從1978年起,我國開始了對整個經濟體制的改革,金融體制改革隨之進行。利率體制改革作為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也在逐步深化,根據利率走勢和利率改革內容,可將我國利率改革分為前期的調整利率水平和結構、改革利率生成機制和利率市場化快速推進等三個階段。在調整利率水平和結構階段(1978年—1993年):經過近15年的改革,基本改變了負利率和零利差的現象,偏低的利率水平逐步得到糾正,利率期限檔次和種類得到合理設定,利率水平和利率結構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銀行部門的利益逐步得到重視。在改革利率生成機制階段(1993年—1996年):利率改革主要任務是不斷通過擴大利率浮動范圍,放松對利率的管制,促使利率水平在調整市場行為中發揮作用,以逐步建立一個有效宏觀調控的利率管理體制。中央銀行的基準利率水平和結構是金融市場交易主體確定利率水平和結構的參照系,中央銀行主要是根據社會平均利潤率、資金供求狀況、通貨膨脹率和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及世界金融市場利率水平,合理確定基準利率,利率逐漸被作為調節金融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成為國家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杠桿。但在此期間,我國的利率管理權限仍然是高度集中的。在利率市場化快速推進階段(1996年—至今):從1996年開始,中央銀行才在利率市場化方面進行了一些根本性的嘗試和探索,推出一些新的舉措,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種由中央銀行引導市場利率的新型體制,實現利率管理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的過渡。同業拆借利率、貼現率與再貼現率、政策性銀行金融債券發行利率、國債發行利率、3000萬元以上和期限在5年以上的保險公司存款利率、外幣貸款利率、300萬元美元(或等值的其他外幣)以上外幣定期存款利率先后得以放開,開展了利率衍生工具試點,銀行間市場利率基本實現市場化,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化機制正在逐步增強和深化。盡管部分金融市場的利率市場化程度大大提高,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還遠未結束。其主要表現特征如下:
(一)社會資金配置的市場化機制正在逐步形成
1.以基準利率為核心的利率體系正逐步形成。經過多年的改革實踐,我國利率體系已出現兩個變化:一個是基準利率種類越來越少,如存貸款利率種類得到簡化,大部分優惠貸款利率被取消,外幣利率管理的幣種減少,并正在朝最終保留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方向前進;另一個是各金融交易主體實際執行市場化利率越來越多,過去單一性地執行基準利率的時代已被執行以基準利率為核心上下浮動的利率體系時代所取代。中央銀行通過基準利率的變動,在短暫的時間內對貨幣市場利率和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產生影響,貨幣市場利率對中央銀行利率的變動做出快速反應,而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則對中央銀行利率和貨幣市場利率做出充分的響應。從實際情況來看,商業銀行對存貸款利率執行浮動制度越來越多,其利率水平基本圍繞著中央銀行基準利率這一軸心而變動;其他各種金融產品的利率水平也受一個時期內平均基準利率的影響,并充分反映長期資金供求關系和各種心理預期,一個以央行基準利率為核心、以市場利率為主導的多層次利率體系正逐步形成。
2.部分領域資金定價初步實現市場化。近年來,國家嘗試將一些資金置于市場中,通過市場機制來確定其價格,在部分領域實現了資金定價的市場化。從市場來看,包括銀行同業拆借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貼現、再貼現市場等在內的貨幣市場以及外匯市場,已基本實現了市場化;從區域來看,在農村先行試行了存貸款利率市場化;從產品來看,國債、金融債券等非存款金融工具的市場利率已基本實行放開,大額外幣利率初步實現了市場化,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管制已經放松到“存款利率只管住上限,貸款利率只管制下限”的階段,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階段性目標基本得以實現。就市場化程度而言,貸款利率市場化程度要高于存款利率,外幣利率市場化程度要高于本幣利率,農村利率市場化程度要高于城市利率,大額利率市場化程度要高于小額利率,長期利率市場化程度要高于短期利率,隨著企業、居民金融意識的提高和商業銀行經營機制改革的推進,利率的全面市場化目標距離我們已經越來越近。到目前階段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只剩下少數關鍵步驟,已經到了厚積薄發的攻堅階段,但是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道路還依舊漫長,促使利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仍將是未來金融改革的重點。
(二)利率市場化的實際程度落后于名義上的利率市場化
盡管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取得階段性進展,但是各類金融市場上資金的互相流動問題沒有真正解決,利率的微觀機制還是不完善的,價格機制、市場機制的不健全性和存款利率的強管制性,導致了中國利率市場化的實際程度要落后于名義上的利率市場化的程度。其主要表現為:
1.操作層面上的利率市場化程度落后于制度層面的利率市場化。制度層面的利率市場化是指根據制度框架設計利率可以按照價值規律自發調節高低;操作層面的利率市場化是指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具備利用利率自主對各類資金合理定價的能力。在某種意義上,制度層面的利率市場化是具有象征意義和法律意義的市場化,操作層面的利率能否實現市場化才是利率能否真正市場化的關鍵。從我國利率體系的現實情況來看,現在除了貸款下限和存款上限以外,其他各類利率基本是可以浮動的。也就是說,從制度層面看,中國利率體系的“市場化”水平已經比較高了。但是“新興加轉軌”的經濟體系,經濟結構中非市場化成分較多。對各商業銀行來說,長期以來,利率只是計算利息的指標,并沒有被真正作為資金價格來控制成本和風險,利率的功能并沒有發揮其真正的作用。銀行也沒有根據經濟形勢和市場風險調整利率的能力,在操作層面上利率的市場化程度是比較低的。
2.中央銀行利率作為基準利率的調節作用和導向引力小。首先,調整中央銀行基準利率起不到調整貨幣供應量的作用。在發達市場經濟國家,調整基準利率政策的同時也就是調整貨幣供應量。準確地說,在這些國家中,存在基準利率水平與貨幣供應總量反向變動的聯系。在中國情況可能就不是這樣:利率的變動并不意味著流動性的相反變動,主要基準利率和貨幣供應兩者之間不具備顯著的關聯效應。其次,現行的利率管理體制下,中央銀行有權管理和制定包含基準利率在內的幾乎所有銀行利率,如存貸款利率水平、種類和期限檔次等,“只緣身在此山中”,因而中央銀行利率作為基準利率很難起到導向和調節作用。第三,再貸款利率調整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很小。因為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以財政貼息為前提的再貸款在全部再貸款余額中占比高達54%,剩余不到一半比例的再貸款又有相當一部分是因農村信用社的改革而享受準備金低利率優惠,故對再貸款利率的調整幾乎沒有彈性,再貸款利率的影響面越來越小。第四,再貼現利率因再貼現量規模較小,而難以擔當起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的功能。第五,貨幣市場利率對中央銀行利率形成的貢獻度不大,同業拆借利率和中央銀行基準利率之間的相互關系比較弱。
3.利率浮動定價機制執行缺乏現實基礎。金融機構普遍未建立或使用貸款利率定價模型,沒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利率管理辦法,利率管理機制僵硬,大部分商業銀行分行以下沒有設置專門的利率管理機構,利率管理人員大多是兼職,利率管理基本上還是停留在文件的上傳下達、報表上報等日常事務上,有的業務人員素質較低,對浮動利率定價機制的形成、具體浮動利率標準的確定及資金成本的測算等相關業務知識知之甚少,無法掌握具有相對難度的浮動貸款利率政策,執行起來就存在嚴重的偏差。也就是說,所謂的利率管制已基本取消,只是假象,缺乏現實基礎。例如,金融機構沒有形成合理的貸款浮動利率定價機制,要么“浮而不動”,要么操作手法簡單、“一浮到頂”。同時,國有商業銀行的浮動利率定價機制和貸款浮動利率水平總體上由各自總行制定,層層上報審批增加了貸款決策的成本、延長了資金流動周期,也影響了基層行工作的積極性。
4.利率的風險結構和水平不盡合理。現在的利率結構和水平沒能反映預期投資回報率與風險之間的關系,例如,享有國家信用的“金邊債券”——國債的實際利率高于同期的銀行存款利率,沒有體現“高風險高收益,低風險低收益”的匹配原則,中長期的存貸款利率的差異程度不能夠真實反映現實的風險程度和水平。
三、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模式評析
從世界范圍內主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經驗來看,主要有激進式改革和漸進式改革兩種不同模式,一國選擇何種改革模式推進利率市場化,要根據本國具體情況而定。根據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分步進行的主要特點,可以判定我國推進實施的改革模式是漸進式改革模式。
(一)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選擇實施漸進模式是適宜的
眾所周知,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方式選擇與模式確定至關重要,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改革的成功與失敗。從總體而言,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選擇實施漸進模式是正確和適宜的,也是符合我國經濟金融現狀的,其原因在于:第一,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采取的是漸進性改革,利率市場化改革是整個經濟市場取向改革的組成部分,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采取漸進方式,從實際效果看,改革是成功的。故而,利率市場化改革方式應當與經濟體制市場化改革相適應。第二,從國外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來看,盡管有部分發達國家采取的是激進的方式進行,這與它們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金融市場比較成熟、金融監管比較有效、各種法規相對完備等因素密切相關,這些條件在我國還不具備和完善。同時,當今世界各國再也不會象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樣盲目的開放和放松管制,而是更加注重利率市場化對一國經濟所造成的風險,認真研究利率市場化所需要具備的條件,對利率市場化改革大多采取了漸進的和謹慎的做法。所以,簡單效仿發達國家利率市場化方式是不可取的。第三,我國和其它發展中國家一樣,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推進,利率市場化已成為金融改革的必然趨勢,我們不能因為存在風險而裹步不前,也不能因為盲目而造成全面的金融風險,而要認真學習和借鑒其它國家的經驗和教訓,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制訂相應開放策略和步驟。鑒于我國整體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以及金融市場發育還不夠完善等實際情況,采取審慎態度推進利率市場化,是一種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風險和維護改革成果的現實選擇。例如,確立“貸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這一目標本身就反映了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力求穩健的特點,充分考慮了我國金融機構自身約束力和市場機制約束力水平,以防止那些經營上出問題的金融機構通過高息攬存來掩蓋現金流不足,從而嚴重擾亂存款市場秩序的風險,有助于維護金融機構的穩健經營和金融市場的穩定。第四,我國經濟正處于轉軌階段,經濟和金融的整體水平有待提高,這就決定了我國利率市場化的過程實際也是創造利率市場化條件的過程,必須漸進推進,穩扎穩打,步步為營,急于求成必然適得其反。
(二)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繼續維持漸進模式是必要的
利率市場化改革涉及到中國利率經營管理體制的制度化和市場化的內容。這一改革實質上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漸進模式下持續了10余年之久并仍然保持著改革的勢頭。由于這方面的改革對國內和國外經濟金融因素的影響十分的敏感,其進程漸進漸續,其改革的內容主要有:利率體制的完善和制度化、利率市場化制度和配套制度的改進、利率衍生創新工具的逐一放開以及利率風險管理渠道的逐步拓寬等。因此,“利率市場化的每一小步,對20多年來的中國銀行業改革來說都是一大步”。
盡管有部分國家采取激進式改革方式并獲得了成功,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可清楚地看到,發展中國家效法激進式改革方式的,鮮有成功。所以,效仿發達國家利率市場化方式是不可取的。也許有人認為,在漸進若干年后的當今,可以改以激進方式解決前一階段漸進改革效率太低的問題。其實正是國家付出了金融資源低效率配置(產生了巨額的政策性不良資產)這個巨大的隱性改革成本才買來了中國的漸進改革,否則體制內產出(國有經濟)將必然出現較明顯的下滑,漸進改革將難以為繼。若改漸進改革為激進改革必然使改革成本顯性化,會在短期內導致GDP增速下降和失業率上升。由于國家絕對無法承擔如此之大的改革成本在短時期內迅速顯性化,因為這有可能直接導致民心不穩,社會矛盾激化,這不僅是政府肯定無法承受的,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絕對不愿看到的,所以維持漸進改革模式是正確的和必要的。現行的管制性存貸利率水平能使我國商業銀行一般性地坐享300多個基點的利差收入,通過利率稅,巧妙地實現了改革成本在空間上的現實攤配和時間上的實際置換。故此,繼續維持漸進模式推進利率市場化,其實是一個攢累實力,厚積薄發的過程;它能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逐步消化利率市場化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并在實施利率市場化的漸進過程中,根據實施的具體情況適時調整策略,減少對宏觀經濟的沖擊,保持經濟運行的穩定,為利率市場化的最終實現創造理想條件。
四、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風險評析
(一)利率市場化改革次序安排具有雙刃劍效應
利率市場化的實施步驟與次序安排是由各種利率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本身成熟程度來決定,它直接影響著改革進程的步伐和節奏,猶如一把“雙刃劍”,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
1.利率市場化改革次序安排的正面效應。指的是在正確的改革次序下,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可以邊放邊看,邊放邊調,不但利率管制放得徹底,沒有反復,而且放開后對國內經濟運行沖擊較小,過渡也較平穩,改革成功的把握性較大。例如美國是先存款利率,后貸款利率,最后擴展到所有利率的市場化;日本是先國債,后其他品種,先銀行同業后銀行與客戶,先后期利率后短期利率,先大額交易,后小額交易;韓國是非銀行機構的利率放開速度快于銀行利率的放開速度,貸款利率的放開比存款利率的放開要快,合適的改革次序確保了改革的最終成功。
2.利率市場化改革次序安排的負面效應。(1)利率市場化漸進改革下的次序安排,造成了不同類別利率的市場化進程的不均衡性。由于改革的漸進安排,有正在市場化的利率,比如銀行貸款利率、企業發債利率;有一部分已經市場化的利率,人民幣協議存款利率、大額外幣貸款利率等;還有就是非市場化的利率,如中央銀行的再貸款利率,準備金利率,還有超額準備金利率等。不同類別利率的市場化進程的不均衡性,導致中國的利率政策對經濟影響的部分非理性。在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利率的調整通常是針對基準利率進行的。由于全部利率都是密切聯系的,所以中央銀行對基準利率所采取的行動將全面影響到全社會的各種利率。但中國的情況不是這樣,由于存在比較市場化、半市場化以及基本上沒有市場化的領域,也由于中央銀行手中掌握著諸種利率工具之間的關系尚未完全理順,中國不可能調整一項利率就能夠達成整個利率體系都跟隨著變化的結果。(2)利率市場化的漸進次序安排可能帶來另一層面的金融效率損失或風險影響。例如,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中,采取先農村后城市的做法可能會加大農村金融風險,不能很好地貫徹和體現支持“三農”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精神,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在農村先行擴大后,可能導致有些農村金融機構(如信用社等)錯誤理解央行意圖,在放貸過程中,沒有綜合考慮農戶的信用狀況、規模大小、經營狀況、發展前景等因素,一律執行“一浮到頂”的政策,極大加重了農民的利息負擔。(3)利率市場化按照既定次序,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容易喪失市場商機,丟失加速擴大改革成果的可能性。(4)利率市場化漸進改革下的次序安排,容易給人以“且進就進”的感覺,易導致創新的惰性。
(二)利率市場化漸進式改革可能存在路徑依賴
在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中,由于重大利益調整措施的后置性及改革所具有的再分配性質,權力介入市場領域,尋租活動普遍存在,既得利益呈現剛性,使得改革難以進入實質性的存量利益調整階段,并有可能滑入錯誤的路徑依賴。其特征如下:
1.動力逐顯不足。漸進式利率市場化改革前期收益巨大使人們對其他改革方案存在排斥心理,尤其是我國漸進式改革前期屬于“帕累托改進”(Paretoimprovement)和“卡爾多改進”(Kaldorimprovement)①,人們的總體利益得到改善;從總體看,經濟仍在增長,社會局面保持穩定,因而政府及貨幣當局可以不急于進行舊體制的深入改革,從而導致動力惰性,傾向于維持既有改革,而不愿支持激進的改革方案。
2.阻力或有增大。我國利率市場化漸進式改革內在的優勢恰恰有一部分是造成不良路徑依賴的根源,如漸進改革所強調的改革次序安排,其實類同于“試驗推廣”的做法,它依賴于國家政府或貨幣當局對利率不同領域和不同層面的強制性和行政性的隔離與割裂,在不同經濟部門或領域造成了競爭機會和市場環境的不平等性,割裂了市場機制的整體性,導致不同經濟部門或領域的發展與改革的不均衡性;同時,局部的改革方式使宏觀環境的改革相對滯后,運行不好,改革可能進入僵滯狀態。
3.持續創新不夠。漸進式改革的收益主要來源于增量改革和新體制成分的增長,而新體制創造出來的收入增量,可以用來對舊體制進行“補貼”,從而延緩了矛盾的充分暴露。如商業銀行作為現行利率體制的最大受益者,是社會資金積累和供給的主要通道,中國90%以上的融資來自于它們,但商業銀行對于利率市場化改革卻沒有沖動,因為現行的管制性存貸利率水平可保證中資銀行坐享300多個基點的利差收入,這遲緩了銀行經營機制等方面存矛盾的暴露,也導致它們缺乏足夠的創新精神。
(三)利率市場化改革滯后于其他金融體制改革
利率市場化是發展現代貨幣政策工具的前提。在現代經濟條件下,金融制度和手段的改革與創新,是金融貨幣政策發揮應有作用的重要前提之一。我國金融改革一些關鍵舉措都或多或少受制于利率市場化,特別是金融機構和銀行的微觀制度創新要想取得重大突破,必須經受利率市場化的撞擊,僅靠股份制改革是遠遠不夠的,銀行風險定價機制和現代經營管理機制的建立更是別無他途。同樣,貨幣政策要充分發揮作用,離不開市場化條件下健全的貨幣和利率政策工具。而管制利率因為不是反映市場供求的均衡利率,必然限制市場化條件下貨幣和利率政策工具的發育及有效作用。
如同中國的經濟體制發軔于價格改革一樣,利率的市場化方向的改革和其他體制性因素一起,正在推動中國金融業進入一個深刻的轉型時期,利率的經濟杠桿功能重新得到了承認和重視,尤其是1996年以來,中國經濟的貨幣化發展呈現了加速態勢,中國的金融相關率快速上升,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入快速推進時期,部分金融市場的利率市場化程度大大提高,但是利率對投資等經濟要素的刺激作用依然有限,利率還不是刺激或緊縮全社會投資的有力杠桿,利率仍處在政府的管制之下,不能夠真正反映資金的供求狀況,利率市場化的進程遠沒結束,國內有人將利率市場化改革稱為“中國金融改革的最后一座堡壘”,利率機制在中國金融資源配置中還沒有發揮其基礎性作用。與此同時,其他方面的金融體制改革正在如火如荼進行和加速推進,如商業銀行混業經營已現端倪,嚴格分業經營的做法在實踐中已經開始被突破,出現了在集團控股下分設銀行、證券、保險機構的模式,特別是幾家商業銀行已經設立了基金公司,保險資金按一定比例直接進入資本市場;匯率體制改革深入推進,資本項目的管制逐漸放松;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工作加速推進;信托投資公司經營業務得到恢復和擴大等等。因此,總的來說,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滯后于整體金融發展形勢,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遲滯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金融體制改革的“瓶頸”,深化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變得越來越緊迫。
五、結語
利率市場化是我國金融產業走向市場的重要步驟之一,也是國民經濟運行體制轉變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上來的基本標志之一。我國金融業正經歷著利率市場化的微觀消化過程,許多矛盾和扭曲正在影響著這一改革的質量和下一步抉擇。我國金融體制的既有框架容納了現行的我國的利率體系、利率政策和利率水平決定機制,也決定了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所必然經歷的路徑以及所能達到的最終效果,而利率制度的效率則最終決定了我國金融體系的效率。創造條件、沿漸進路徑從邊際調整中有序推進、盡早防范后利率市場化問題無疑是利率體制改革目前最為重要也是具有戰略意義的三項工作。
注釋:
①“帕累托改進”是指改革本身至少使一個人受益而沒有任何人受損。“卡爾多改進”則是指改革中受益總量大于受損總量,以致受益者可對受損者進行補償,使之受損害程度降低甚至為零。
- 上一篇:民國政府貨幣改革論文
- 下一篇:金融學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