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財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給側改革

時間:2022-12-12 08:31:16

導語:淺析財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給側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財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給側改革

1引言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導致全球金融、經濟危機以來,各國都不能獨善其身.我國之前通過拉動投資、消費以及出口的方式進行穩定經濟增長發展,而這也帶來了一段時期的經濟高速增長,但是長期發展會導致出現很多的經濟遺留問題。而在最近的幾年中,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有減緩的趨勢,國家也實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改善和措施,但這種宏觀調控的手段起到的作用并不明顯,經濟的問題已經不是單純的周期變化的問題,而是在經濟結構上出現了供應和需求之間的不平衡問題,所以必須要對結構采取變革措施,進行相應經濟政策調整,保證經濟能夠穩定的發展。在過去的一段時間,我國的經濟主體是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和資本,而這也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但在面對新的世界經濟局面時,為了跟上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的腳步,就必須在創新和制度改革方面做出變革。而供給側結構性調整就是我國在解決經濟困局中的關鍵性改革,能使我國的金融業向綜合性服務性目標轉型。

2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定義

供給側改革就是以市場化為導向、以市場所需供給約束為標準的政府改革,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給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產生、輸出、執行以及修正和調整方式,更好地與市場導向相協調,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從生產領域來說,要讓優質供給加強,無效和低端供給要減少,有效和中高端供給要擴大,使結構具有適應性和靈活性,生產潛能得以提高,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方面,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容

供給側結構的改革要從生產、供給端入手,調整供給結構,啟動內需,來帶動經濟發展。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對勞動力、土地、資本和創新的矯正、整合、優化配置經濟結構,以提高供給能力來滿足需求側的變化需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體來說,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具體表現在優化投資、產權、流通、產業、分配、消費結構方面,達到開源疏流、國進民進、節省交易成本、提高產業和產品質量、升級消費品的目的。

4供給側改革的原因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我國的經濟主體是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和資本,而這也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在經濟增速換擋、經濟結構轉型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疊加”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出現供應和需求之間的結構性失衡問題,供需錯位,供給量大于需求量,已成為經濟可持續增長的一個關鍵性障礙。從供給側而言,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如投資品產業、低端制造業以及能源類產業的過度、重復投資使其產能嚴重過剩,轉型步履維艱;而高端消費品和信息技術業產能需要從國外大量進口來填補嚴重不足。從需求側而言,國內傳統消費飽和而國外需求萎縮,國內不能相應的有效供給,導致有效需求外流,下降三大產業的速度和盈利能力。

5財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為了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有效的助力,金融業就需要在國家的政策指引下變革相應的基礎財政制度,以資本為牽引手段,優化產業結構、流通結構、資源配置,發揮其金融杠桿的作用。在面對新的世界經濟局面時,為了跟上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的腳步,就必須在創新和制度改革方面做出變革。5.1改革和調整財稅體制。供給側的改革,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對相關稅費的收費標準進行改革和調整。根據企業的實際經濟效益進行收取的高額的稅費導致企業經營成本提升從而加大了企業壓力,為了減輕中小企業運作負擔,破解各層面的難題,比如創新、創業、融資開拓市場,就要放權、減稅(費)讓利。從我國減稅歷史上看,減稅手段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借錢減稅。一邊擴大國債發行,擴大財政赤字,,一邊實施減稅。另一方面減少政府支出的辦法來實施減稅降費。比如壓縮一般性支出,非重點財政支出,不增加三公經費來減少支出。為了降低企業稅費負擔之舉.削減政府支出與減稅降費要并舉。5.2制定相應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財政貨幣政策是國家調整市場而進行的重要宏觀調控政策。在制定相應財政貨幣政策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穩定市場貨幣供給,使財政赤字現象最大限度地減少來減少由通貨膨脹帶來的發展壓力。2015年以來,結構性改革促進結構調整,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給穩定市場,擴大就業,增長收入,改善環境帶來不少實惠。5.3減產能,進一步促進企業重組。減產能就是對企業進行減少過量產能的發展方式,有效的促進、提升、發展企業的管理體制和經濟發展。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二產業中制造業大而不強,其中金屬冶煉業等支撐產業的產能嚴重過剩,盈利大大下降;而以傳統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生產率低。因此,財政政策要注重“減產能”,“補短板”,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5.4創新財政支持方式,拓寬第三產業融資渠道。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中國整體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發展正加快向第三產業主導的形態轉變。①金融業與房地產業成為拉動第三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金融保險、計算機服務、物流配送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②社會化養老、休閑旅游、社區服務等新型服務業越來越受到關注。鼓勵、支持、提升金融業的綜合服務水平,積極創新,為我國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提供助力。5.5促進資源集約與環境保護。資源價格飆升使得生產成本提高,微觀經濟盈利空間縮小。①這就要求財政加強對生態資源優化配置的引導功能,扶持環保產品在應用領域的擴散,即要加大產品的政府采購,并通過一系列環保組合政策,促使企業技術創新的生態化轉向;②財政建立專項資金加強節能減排以及補償自然資源的生態;③資源環境稅制改革要深入推進,擴大資源稅的計稅范圍,改革資源稅計稅依據,推進環境排污收費制度的費改稅改革,增強環境稅費的權威性。5.6制度變遷與風險相匹配,以降低制度性成本。企業成本包括經濟成本、資源成本、環境成本、老齡化帶來的成本。經濟成本是資源錯配導致的高成本。比如產能嚴重過剩,杠桿率高,財務費龐大,都是資源錯配造成的。資源錯配會導致成本上升。沒有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成本的轉化率就低就形成了低效成本或無效成本。而這種成本是研發投入不足造成的。而企業成本已不是歷史成本而是風險成本,由風險定價。因為我國已經進入了風險社會。比如銀行貸款利率的高低是由企業的風險大小來確定,中小企業的高風險會使銀行貸款利率高,使得所有的生產要素都會變貴,生產成本就會增大。除了有經濟風險還有社會風險,比如企業承擔的社會養老繳費。而這種成本都是由于制度變遷滯后無風險造成的。所以為了降低企業各種風險,降低制度性成本就需要對現有的制度進行創新、變遷。

6結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的就是通過經濟結構的調整,整合資源,優化要素配置,從而使經濟結構得到提高和改善。供給側結構性調整就是我國在解決經濟困局中的關鍵性改革,能使我國的金融業向綜合性服務性目標轉型。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不能照搬、復制以往的財政政策的理論和實踐,否則會與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的背道而馳。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金融業在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和引導下,加大服務水平,在實體經濟重點領域中發揮出金融助力的作用。比如優化和轉型傳統行業,并購與重組企業;制度變遷以匹配各種風險,減少制度性成本。

參考文獻

[1]肖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邏輯[J].科學發展,2016(3)

[2]胡鞍鋼,周紹杰,任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

[3]天津經濟課題組,曲寧,田馬飛,虞冬青,孟力,張麗恒,仲成春.解讀供給側[J].天津經濟,2016(01).

作者:劉芳 單位:農行河北省分行營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