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視角經濟危機論文
時間:2022-07-25 09:08:00
導語:人性視角經濟危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以資本為紐帶,以利潤為目標的社會周期性地爆發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常態。經濟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人性失衡—人的欲望膨脹而理性不足,表現為人們無休止地追求財富價值的運動。消除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在于人的理性的發展,而理性的反思批判性則是消除經濟危機的現實性依據。消除經濟危機的有效之策是通過教育學習提升個體理性的力量、倡導實施“合意”GDP經濟發展戰略以及廣泛的社會合作。
【關鍵詞】經濟危機;人性失衡;理性反思
一、代表性的經濟危機原因論
(一)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矛盾論。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資本家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另一方面,在資本主義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廣大雇傭工人只獲取能夠勉強糊口的工資,結果造成大量的商品不能順利地售賣出去,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的社會總產品實現問題無法得到解決,這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地發生[1]。(二)熊彼特的經濟“創新”論。熊彼特認為,企業家不連續的創新活動或“創造性破壞”是經濟危機(波動)生成的根源。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來沒有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創新引致了經濟繁榮,為創新企業家帶來超額利潤,結果其他企業紛紛模仿,社會投資與信貸持續增加,生產資料價格上升,國民收入隨之增長,經濟走向繁榮。隨著模仿在全社會的普及,新產品大量增加,價格下降,創新帶來的超額利潤也逐漸隨之消失,此時社會投資下降,銀行信貸緊縮,經濟衰退成為必然[2]。(三)米塞斯的貨幣信貸擴張說。米塞斯認為,銀行貨幣信貸的擴張會造成經濟波動與蕭條。他指出,銀行貨幣信貸擴張不會立刻引致總體物價水平上漲,因為此時貨幣量的增加不會在同一時刻平均分配到每個人,新增的貨幣勢必先流入到經濟體系的信貸領域,之后才逐漸通過信貸進入投資與消費領域。而在貨幣供應量增加的初期,企業家受利率降低與信貸擴張的利誘,就會增加他們的投資,最后導致工資和消費品價格的普遍上漲,而這又會進一步刺激企業家擴大投資,這時企業家需要更多的貨幣信貸來支持市場的繁榮膨脹。但工人及生產者的時間偏好在此過程中并沒有顯著改變,公眾的儲蓄不足以支持銀行業無休止地通過貨幣信貸擴張支撐這種近乎瘋狂的繁榮,因此,貨幣信貸緊縮勢必緊隨其后,市場崩潰將不可避免[3]。上述經濟危機原因論從不同角度闡釋了經濟波動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導致經濟危機周期發生的這些原因充其量是直接的、表層的原因,那么它的根本性原因是什么呢?筆者認為,人性是引致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源。
二、人性與經濟危機
從根本上說,經濟危機之所以會發生,乃是人的欲望特別是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文明以來人們對財富價值的無限追求所造成的。“人”是一種復雜的事物,盡管人性復雜,但古今智者大都同意欲望是人性的基質的說法,盡管它可能還包含有其他特性。伯格森認為,人是生命意識之流,欲望之軀[4]。確實,人是一種生命狀態,保全生命,維續生命是人的本質特性。而人的保全與維系生命恰恰體現了人的生命沖動、欲望沖動!弗洛伊德指出,欲望是生命之源,欲望被阻止、被壓抑,生命就處于病態當中[5]。可以說,無欲望即無生命!在漫長的前工業社會,由于人們滿足欲望的手段極其有限,如何保存生命就成了人們最主要的欲望。在實現保存生命的欲望中,人類文明緩慢地向前發展。而邁入工業社會時,世界面貌煥然一新!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6]資本主義生產力造就了以“龐大的商品堆積”為特征的富裕社會。由此觀之,人的欲望造就了一個資本主義新世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大發展,同時,人類欲望也創造了其自身。由于這一歷史進程的作用,人們再也不必受制于物質的匱乏,維持生存的壓力基本解除了,人的欲望也由保存生命演進為追求財富價值。而在資本主義社會,人的財富價值欲望物化為資本追逐利潤的社會化運動。資本的唯一合法性存在就是追逐利潤,“賺錢”成了資本主義最響亮的口號!法律、意識形態甚至宗教倫理都為資本主義賺錢的合法性作注腳,整個社會變成了一個欲望洶涌之都。而資本運動一旦開啟,它那逐利性的巨大張力所造成的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資本“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7]資本這種不計后果式的逐利性必然導致投資過度、錯亂、信貸膨脹、資金鏈斷裂、生產經營中斷,危機將不可避免!經濟危機真的不可避免嗎?如果人性能夠完善起來,危機能否避免?答案是肯定的。
三、經濟危機消除的可能性
人性真的能夠完善起來嗎?顯然有必要對人性進行考察。首先,人性由哪些要素構成。古希臘的蘇格拉底認為,人性包括欲望、理智(理性)和激情,當人的這三個部分彼此友好和諧時,理智起領導作用,激情和欲望一致贊成由它領導而不反叛,這樣的人就是一個正義的人。同時認為,通過教育人性可以得到改善。[8]蘇格拉底的見解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盡管這只是一種粗線條的描述。通過分析歷史上的諸多人性論觀點和對現實人性的考察,筆者認為,人性主要包括欲望、理智和精神。欲望包括食欲、性欲和情欲,表現為饑渴與情愛,即人們所謂的“七情六欲”;理智包括推理性、反思性和調節性,表現為邏輯與思維,相當于人們通常所說的理性;精神包括德性、優性和神性,表現為真美善。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人性是生命在應對“反生命”的偉大斗爭中逐步適應環境演化而形成的,而且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演進。從人的“類”角度看,欲望是人性最基本的特質,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量,是生命延展的動力;理智(理性)是人性的協調工具,規范著生命合理地運動發展;精神是生命的高級化延展,是人區別于其他物種的本質。就個體而言,人性是失衡的。因為生命是世界上一種特殊的運動存在狀態,而運動是世界的本質,運動的根源又在于系統的失衡性。由此可知,人性也是失衡的,或者說,人性是在失衡中發展的,只不過失衡的程度因人而異罷了。個體中,人性的三部分到底哪部分更強些,則有不同的表現。有的人可能欲望強些,有的人可能理智強些,還有的人可能精神特質強些,這些人性特質呈現為此消彼漲、涌動不居的狀態。正是這種人性的失衡才導致人們的行為各異。而由于欲望基質性的作用,目前狀態下的人們追逐財富的欲望就成為必然了。理性發揮作用了嗎?當然是,但是目前理性并沒有足夠的力量平衡強大的人性欲望。但恰恰是因為人性的不平衡性才預示著理性進一步發展的無限可能性。如果哪天人類理性足夠強大,經濟危機的消除當然是有可能的。那么,人類理性能否發展得更強大呢?是的。
四、經濟危機消除的現實性
人性失衡導致了經濟危機的頻繁發生,理性真的可以繼續發展完善從而對欲望進行調控嗎?理性是否具有歷史的平衡性呢?答案是肯定的。根據上文,理性具有反思批判性。人類歷史上理性確實發揮過很強的反思批判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導社會前進,如啟蒙運動和“后現代性”批判。西方啟蒙運動在西方社會從中世紀走向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的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歷史作用,而這種作用主要是依賴于人類理性之反思批判性。正是由于啟蒙理性反思批判宗教神學與封建壓迫,推動人類開啟一個自由、民主、平等的新社會;正是啟蒙理性對宗教神學和封建壓迫的猛烈抨擊,并重估人的存在價值,突出人的個性、自由、民主與平等,從而開辟了資本主義新文明。個體層面,啟蒙理性重塑了人的生存方式。在資本主義新文明中,人們的生命與存在再也不是為了祈求彼岸世界的幸福,而是追求此岸生活的自我價值實現并充分享受現世生活。社會層面,啟蒙理性構筑了以個人主義和社會契約為基礎的社會運行機制,天賦人權、私有財產、社會契約與發財致富是新社會的代名詞。這樣,啟蒙理性通過反思批判與重構,開啟與推動了資本主義新文明的存在與發展。“后現代性”批判也是人類理性反思性發展的現實性依據。自工業革命以來,由人類欲望膨脹而導致的全球化問題越來越多,生態問題就是其中之一。笛卡爾一聲“我思故我在”,世界就進入“人為自然立法”的人類中心主義世界。在人類強大欲望的推動下,資本無休止地追逐利潤,把大自然和世間萬物都當成發財致富的可利用資源,經濟主義、消費主義成為社會生活的主軸。這種最大限度的開發、消費與排放的人類中心主義導致了全球化生態危機。顯然,如果任由貪欲導致的經濟擴張主義持續下去,現代文明必將在全球化生態危機中滅亡。幸運的是,面對全球性生態危機,人類理性又一次覺醒,突出的表現就是“后現代主義”以極具反叛性的思維和話語力量對現代性人類中心主義進行歷史性的反思與批判。現代性追求人性解放,崇尚人的主體性,把“人”看作世界的中心。后現代主義認為這種人類中心主義世界觀導致了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因為它“為現代性肆意統治和掠奪自然的欲望提供了意識形態上的理由。這種統治、征服、控制、支配自然的欲望是現代精神的中心特征之一”[9]。后現代主義進一步認為,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一個有機系統,人類只是全球生態系統的一個物種而已,人與其他物種相互依存統一于整個生態系統之中,“萬物并育而不相害”,世界是萬物共同的家園。正如格里芬所言:“后現代人世界中將擁有一種在家園感,他們把其他物種看成是具有其自身的經驗、價值和目的的存在,并能感受到他們同這些物種之間的親情關系。借助這種在家園感和親情感,后現代人用在交往中獲得享受和任其自然的態度,這種后現代精神取代了現代人的統治欲和占有欲”[10],為現代社會危機的解決提供了可能。
五、消除經濟危機的有效之策
(一)個體層面,通過教育學習提升理性之力量“理性之所以重要,首先不在于它是哲學的對象或理想,而在于它是人生的需要。哲學家孜孜以求實現理性,不是因為理性能幫助我們構成一個絕對的哲學體系,而是因為‘理性的力量在人類的行為中提供指導’。”[11]確實如此,理性的力量在于對個人生活目的和價值的指導,表現為對生活實踐的反思與批判。理性的實踐反思可以幫助我們檢視我們的思想、行動、知識與制度等,在這一過程中,人們才能過上一種合理性的生活。沒有理性指導的生活將會導致個人私欲過度,甚至導致狂熱與盲從。通過教育培育發展理性精神,就是要使得人們過理性的生活,在生活中追求卓越與高尚以及真美善的精神品質。理性的人就是過著合理性生活、追求高尚精神品質的人。通過教育學習提升理性力量關鍵在于培育人的反思批判性。現代社會教育的大眾化普及,使得教育分層分類推進。一般而言,按照人性特質,前大學教育主要側重人的通識教育,大學教育則側重培育人的理性,而且對于理性培育和養成要大體平衡。但今天絕大多數大學教育偏重于理性的推理性調節性訓練,忽視反思批判性理性思維的培育。顯然,這種大學教育培養出來的個體無非就是一個按照“技術”路線刻板工作的人。為了扭轉這種趨勢,當下的大學教育應該轉變辦學理念,把培育學生的反思批判性提上議事日程,均衡地發展學生的理性。(二)國家層面,實施“合意”GDP經濟發展戰略現代社會雖然極大地富裕了,但基于物質匱乏時代下所實施的唯GDP增長政策,整個社會調動一切資源與手段進行高強度的生產,甚至為了生產而生產。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幾乎都贊同增長才是解決貧困的最好方法,增長成了社會最重要的事。但是唯GDP增長政策會產生巨大的破壞力,為了社會長期繁榮發展,必須扭轉此種政策,實施“有意義的”GDP經濟發展戰略。此戰略的基本要義是社會只追求“合意”的而非最快的經濟增長速度,在“合意”的經濟增長條件下,社會更加關注人的生活幸福和生存狀態,注重環境生態與人的和諧共存共在。唯有社會主流價值轉向與重建,經濟危機才可能真正消除!(三)社會層面,人們之間要倡導和保持合作,對破壞合作的行為必須予以懲戒社會本質上是一個合作系統,沒有合作社會也就消亡了。在合作的基礎上,社會生產和經濟績效才能得以提高。由于個體的人的特質和能力千差萬別,這就決定了單憑個體的力量很難應付其所面對的世界,聯合與合作成為人們必然的選擇。馬克思認為,人們面對一個不自由的世界,必須以群的聯合力量和集體行動來彌補個體能力之不足,通過集體的密切聯合與合作來實現良好的生存空間、人們充分的自我發展與社會的全面進步。[12]可以說,合作是社會發展前進的動力,只有廣泛的社會合作,人們才能自由地生產和生活。因此,一個良好合作的社會是消除經濟危機的條件和基礎。
總之,個體層面看,需要著力提高大學辦學質量,培育學生的理性思維,特別是不能忽視培養學生的反思批判性;國家層面,實施“合意”GDP經濟發展戰略;同時,全社會進行良好的社會合作。
參考文獻
[1]卡爾.馬克思.資本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3]路德維希•馮•米塞斯.人的行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4]亨利•伯格森.創造進化論[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5]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6]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7]卡爾•馬克思.資本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柏拉圖.理想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9][10]大衛•雷•格里芬.后現代精神[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11]張汝倫.歷史與實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湯文華 單位:江西農業大學經管學院
- 上一篇:小學數學實施素質教育論文
- 下一篇:醫院評價指標經濟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