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作文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5: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性本善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世人都說,人之初性本善。我想,也的確是如此的吧,在人性的最初,這一切都是那么的善良可愛。只是不知道什么時候,人性也悄悄發生了改變?;蛟S這個社會真的很像一個大染缸吧,成年之后踏入了社會,這個社會,我們地世界觀也就慢慢的發生了改變,不過說到底發生了改變的還是我們的心。
想想還沒有踏入社會的我們吧,一切都是那么的善良都是那么的美好,我們的印象中我們的世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又青澀。美好的人,我們的世界中似乎沒有黑暗,一切都是那么光明,我們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陽光的,陽光照進我們的世界,一切都籠罩在朦朧美好的光輝之下。那個陌生人給的糖果,那個時候的我們還是照收不誤,碰到漂亮的阿姨忍不住的就跟著她,喜歡和她玩,還不知道人心險惡,碰到一個給了你點溫暖玩具或者糖果的人就喜歡得不得了,認為她就是你最好的朋友了,最后往往被傷透了心,可又能怪誰呢?無非是我們識人不清。喜歡那個溫暖的午后,喜歡那個溫暖的人,喜歡那個時候還傻傻的什么都不懂的我們,喜歡那個美好的糖果,喜歡她那時臉上的笑容,干凈甜美,說好一輩子的朋友,卻不知道誰先離開了我的故事。故事還沒有說完,故事里的人卻已經走了。心有點累了,可是我一直相信人性本善。只不過這個社會的大染缸,讓我們原本一顆白紙一樣的心,慢慢的被染上了幾點墨汁吧,那幾點墨汁雖然很少,卻又清晰可見,有些突兀,顯得世俗了??墒?,活在這個世俗的世界中,我們又怎么可能不世俗呢,不過還是盡量讓自己的活的善良一點吧,做一個善良的自己好嗎?哪怕有時候我們真的不能做到絕對的善良,也要學會為別人著想一些。想著這個世界已經足夠世俗了,我們又何必再添一筆墨水呢?如果你對別人善良,也總會有一個人會回你一份善良的,要相信。
善良的人還有很多,可是你都沒有對這個世界善良過,這個世界又怎么會對你善良呢?人性本善,且行且珍惜吧……
篇2
讀懂人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個世界既不是有錢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權人的世界,它是有關人性的世界以下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的高中作文人性800字,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來欣賞一下吧。
高中作文人性800字1“最美女教師”“最美公交車司機”“最美的土”“最美媽媽”他們不后悔自己所做的事,他們舍己為人,從未感覺到自己的安慰,他們是好樣的,是人性之美。
當在電視上看到李剛之子在大學里醉駕里開車撞飛兩名女生致一死,一傷。還有臉下車大罵理直氣壯的說:“我爸是李剛,有事找他去?!毙液糜蟹傻墓?,李剛也因他兒子的“壯舉”刪職,李剛之子也受到法律的制裁。從此,在網絡上“我爸是李剛”速傳起來批判李剛之子“拼爸”的行為。
想必大家讀過《老王》,老王之美在于品質,在于他內心善良,實干,淳樸之美。最能體現出他樸質的是他那服裝。我曾經的一個班主任姓王,我們都叫他老王,不是因為不尊敬他,而是他為人樸實,教學一絲不茍,有點小孩子氣。有點像書中老王的性格。他今年四十多歲,有了家還有一個兒子,上課時他很正經,下課的時候,時常和我們打成一片,我們從來不叫他老師而叫他“老王”,他人很好,對我十分關心。他曾在中考倒計時一百天的時候,還是不放棄我這個失去信心,混子日,壞事做盡的差生。他時常和我做思想教育,一個老師不夠,他叫上了我的語文老師,數學老師,加上他自己三個人,三管齊下,來給我做思想教育,還跑到我家來做家訪工作。他們確實辛苦了,終于把我從火爐里拉了出來。經過老師和我的努力,月考只考三百多分的我在中考里直接五百多分。要不是有他們,我有可能現在已經在職高了。我這一生最感激我的班主任,雖然初中有恨過他,罵過他,和他吵過架,他的手機號碼現在還在死死的刻在我的腦子里。如今上了高中,畢竟有些懷念初中的日子,人就是這樣,有些東西隨時間過去了,才知道后悔。
人性之美是什么?是堅持,是責任,是愛,是舍己為人。如果世界每人有點人性之美的話,那就不會有“我爸是李剛”“小月月事件”了。要是每個人老師有像我初中班主任的品質,可能就挽回了一批人才。
人性之美是什么?是老師負責的背影,堅強的手臂,堅強的……堅強的……堅強的人性之美。
高中作文人性800字2人性是一個人的品行、品德,反映出一個人能否交往,能否靠得住的一個判斷標準。而一個人的品行如何,關乎他的成長環境,在于他所接受的教育,跟他周圍的人有關系。我們大家都知道,生活在一個不健全的家庭里的孩子,很少有能所作為的,不論是性格上的缺陷,還是心理上的缺失,都會導致他的一生。所以,現在的孩子們從小都要接受良好的教育,父母的愛,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關心,老師的教導等等,讓一個孩子得到全方位的輔導,盡管這樣做也不全都是能做到優秀乃至出類拔萃,至少,沒有像先前說的那樣會有極大的缺陷在品行上。
古語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人剛生下來都是好的,人性、品德都是做好的,就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是后天的環境影響的他改變的。
昨天在食堂吃飯,就在我們大家快要吃完飯的時候,來了幾個在地里干活的農民。因為到最后了,桌子上的飯菜已經不多了。兩個農民伯伯,盛了一碗粥,拿了兩個饅頭,就做到了旁邊的沒有菜的桌子上。這時候食堂師傅說:“坐過來吧,那邊沒有菜”,農民伯伯說:“不用了,晚上吃點就行了”,這時候大家一起招呼他們過來吃,他們才拖著似乎邁不開腳步的雙腿坐了過來,而且距離旁邊的人很遠,好像是怕把身上的泥土粘到哪里似的。他們同樣是干著他們自己的工作,跟我們大家沒有一點差距,但是,他們打心里認為,好像低人一等,他們的眼神,動作,都顯得那么拘束,像是一個孩子到了人多的大地方似的。我們說,人沒有貴賤之分,沒有尊卑之分,可是,農民伯伯在這方面還是把自己定位到了下層人。他們做的一切卻是“高層”人做不出來的。所以,我們都在講應該學習好人,像雷鋒同志學習,我們身邊就有很多好人,就有很多正面的素材供我們學習。上天給了我們一雙黑色的眼睛,是讓我們去發現更多的“光明”,是讓我們去看更多的風景。最美的風景就在我們身邊,你,看到了嗎?
高中作文人性800字3夏天了,天空明媚的張揚,燦爛的炫目。
人性,人性本善,亦或,人性本惡,這是一個讓人捉摸不透的問題,至少,迄今為止,我沒有想明白過,不過也許正是因為這份捉摸不透,人性,才變得神秘,亦真似幻,亦正亦邪。
好人,壞人,世人的區別方式,太單純了,也太蒼白了。世上從沒有絕對的好人,當然,也沒有絕對的壞人,也許每一個壞人都曾天真爛漫過,只是如今,被生活,被世界的棱角磨出了血罷了,更也許,每一個好人都有陰暗面,都曾在午夜夜半夢醒時,被自己內心突然滋生的黑暗念頭驚出一身冷汗。所以我說啊,僅憑一個單純的好人,壞人去判斷,去定位一個人,太可笑了,不是嗎?
因為喜歡出去走走,我見過形形的人,這些人中,一萬個人有一萬個性格,就如同一萬個哈姆雷特,沒有一個人會和另外一個人完全相似。我也曾閑暇時讀過幾本書,書中的人物,或悲或喜,貪嗔癡念,各不相同,每一本書都是一個人生,他們在自己的故事里演繹自己的人生。因此,人,真的讓人捉摸不透啊!
《悟空傳》里有一句話,佛,虛無,世人皆愿成佛,卻忘記了,無欲無求,才是真正的消失,所以石猴他只愿成魔,是的,石猴,我固執的不愿叫他孫悟空,我一直覺得,其實,《西游記》是個特別悲傷的故事,因為,石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孫悟空,悟空悟空,空,多可悲,我喜歡的一直是那個放肆,張揚,狂妄卻又單純善良的石猴??墒呛髞戆?,五指山下的五百年,終究是“殺"了他,他認命了,他最后被磨滅了所有的棱角,他成佛了,而那個叫囂著齊天大圣的石猴,死了。唐僧是金蟬子的轉世,據記載,是因與佛祖對峙下了凡,可一碗孟婆湯下肚,金蟬子早已死在了輪回,后來成佛的,不過是唐僧罷了。
人性中有貪欲,貪嗔癡念,也正是這份欲,使這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鮮活了起來。世間繁華萬千,滄海桑田,歲月如煙,有人迷了本心,卻也有人保持一份初心,這形形,善善惡惡,誰又能說得清呢,可也正是這份說不清,構成了一份真實,真實的世界。
這世間若遍地是佛,那又何嘗不是,遍地入魔,還能憶起石猴那句話——我若成佛,天下無魔。所以我的石猴啊,真的有些心疼他,悟空,傀儡罷了。
人有七情六欲,或笑,或怒,或哭等等等等,這人生百味,全品過才不算白來這世上走一遭,我從未相信世界上有完美的人,換而言之,太過完美,又何嘗不是另一種虛偽。所以我寧愿,一壺濁酒,滿紙荒唐。
高中作文人性800字4我仿佛已經看到人性中最尖刻的影子,那種禁錮在靈魂中無法抹去的謙卑。
烈日下,一個佝僂著背的工人上了車,坐在我前面。他的衣著算不上衣衫襤褸,但也是樸素中的樸素,并且骯臟不堪。那件與他的年齡極不相符的小學校服被緊緊地裹在身上。袖口早已磨爛,背面滿是油污或是一大塊的汗堿。肩上和他那雙污漬斑斑的膠黃鞋一樣,都有著一個很長的口子。那條肥大的褲子像是套在他的腿上,隨著走路的顫顫巍巍,笨重地晃動著,顯得那腿是多么瘦弱。我望著他,白發和黑發雜亂無章地交在一起,每一根都艱難地挑著些塵土,散落在那令人發指的頭皮上——是那樣紅腫,那樣長滿了可怕的皮蘚!這是一個不幸的人,我想。
他的鄰座,一位衣冠楚楚的年輕人,沒看工人一眼,卻只是把身子往旁邊挪了挪,把包抱得更緊些,他似乎并不想沾染上那些塵土,為保持自己所謂的“風度”。
工人沒在意他的舉動,只是低下頭,深深地將那原本佝僂的背彎的更低些,然后伸出那雙發黑的大手,慢慢舉過頭頂,輕輕地抓撓著自己的頭,艱難地撥弄著每一根頭發,要把頭上的灰塵清理一些,任由那些細發和塵土一齊輕飄飄地掉下來。他動作做得很輕,似乎像做錯了什么似的,小心翼翼地,將頭埋得更低些,或許是不想讓人注意到他,也不想讓自己觸及到別人。因為他的心里清楚,這樣做應該會將那些目光減少一些。
他直起背的那一刻,那個年輕人似乎有些不知所措,索性把頭轉向窗外,不知嘴里說著些什么,只是用力地拍拍自己的包,撣撣自己的褲子,發出巨大的聲響,再把身子往璧上靠得更緊些,顯得那么可笑。也是在那一刻,他的手似乎無處安放,背又彎了下去,再次把頭埋進自己的胸膛,一動不動,眼睛直勾勾地望著地上散落的頭發和塵土,若有所思著。車停了,他慌忙站起身,倉皇地走下車,便一下子消失了。一個人走了過來,若又其事地用手在工人原先的座位上撣了撣,才坐了上去……
這是人性的那一瞬間,那最尖刻最刺骨的一面,那些對勞動者最無恥的排斥。而那位工人,是因為他的底層低才卑微,還是因為那些日日夜夜與之類似的舉動,才讓它卑微。同是不幸,后者則是更深的不幸。
高中作文人性800字5近日,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畢業典禮上發表了演講,他呼吁年輕學子們利用科技力量造福人類。當談論到人工智能是否會替代人類時,庫克卻說:“我并不擔心人工智能會讓電腦擁有像人類那樣的思維能力,相反,他擔心的是,人類像計算機那樣思考問題——摒棄同情心和價值觀,并且不計后果?!?/p>
的確,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他們的同情心和價值觀,仿佛一具傀儡、一臺機器,生活在這自私而冷漠的社會。
人心正在冷漠。
就拿前些日子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的“中山公園墜樓案”來講。一條年輕的生命就這么消失,是令人惋惜的,但是值得令我們深思的一點,這位年輕的輕生者是如何在眾目睽睽之下,翻過鐵軌,然后縱身跳下站臺的?如是這時,有人站住來,耐心安撫這位年輕人,是否就不會發生這一類的悲劇了呢?這一切的一切,難道不是人心的冷漠所造成的嗎?這樣的人沒有情感,又和機器人有什么區別呢?
人行正在消失。
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大,當代人的生活也漸漸缺少了樂趣,越來越多的人,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他們時常被這樣的話洗腦:“你現在不好好讀書,將來連工作都找不到,你要怎么活?”“你現在不好好工作,怎么買房子怎么買車?你難道想窮一輩子!”逐漸的,這類的話語占據了我們的大腦,我們不再有自己的行為個性,像一個行尸走肉一樣重復執行著一樣的命令。
人性正在泯滅。
就拿前段時間眾說紛紜的“保姆縱火案”來做例子吧。業主林先生失去了自己美麗的妻子和一雙可愛的兒女,這簡直就是人間慘劇??墒潜M管如此,這位縱火的保姆也只是被判了十幾年的監禁。這樣的人性難道不讓人感到毛骨悚然嗎?可想而知這位保姆背后是有多大的勢力,這種凌駕于法律之上,置身于道德之外的行為,簡直令人發指。這樣的人,連冷漠的機器人都不如。
在這個逐漸冷漠的社會,這樣黑暗的事件真的太多太多,太多的黑暗面我們都不曾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他們的人性、人行、人心,越來越像一個冷血的機器人。
篇3
新教材更注重學生德育情感的培養
多年來,語文教學常常涉及到“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等問題。這本是培養學生對文章的感知力、賞析力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們總習慣于訓練學生進行簡單判斷、抽象概括和空下結論,而忽略了教給學生如何去咀嚼、品味、感悟文章蘊涵的內在美,讓學生獲得一種審美的情趣。新教材的教學大綱明確提出,要“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愛國主義精神,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發展健康過性,形成健全人格”。也就是說,課文基礎知識的掌握與德育目標的培養是相互相成、不可分割的。
如鑒賞《滕王閣序》這篇佳作時,德育目標的培養主要在兩方面:一是讓學生理解王勃“舍簪笏于百齡,奉晨昏于萬里”、“他日趨庭,叨陪鯉對”的至德至孝的儒家思想;二是讓學生了解南昌市的人文地理概貌,滕王閣因人因文而聞名天下并作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情況,清楚古今聯系及滕王國的價值。李密《陳情表》的魅力,就在于情感的真摯:李密自幼喪父,母親適人,“祖孫二人,更相為命”。而時下祖母“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的處境實在悲慘,李密在這個時候提出的“烏鳥私情,愿乞終養”的請求在情理之中。連高高在上的“至尊天子”晉武帝都被打動了,我們的學生會無動于衷?《報任安書》則要求我們的學生能正確對待自身所受的屈辱,要象司馬遷那樣,站在人生價值的高度,正視現實,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完成自己的理想;《阿Q正傳》揭示了人的劣根性,學生在完成對阿Q的“精神勝利法”和人格“自輕自賤”的解剖后,會給以后人格的自我發展予以補充和借鑒;《我若為王》批判了國民的奴性意識,引導我們的學生自強自立;《剃光頭發微》揭示了中國幾千年來的強權意識余毒之深,鼓勵我們的學生要有一種“大路不平旁人踩”的主人翁精神;而“祥林嫂”和“水生嫂”兩個女性的對比,也容易讓學生體會到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環境既能毀掉“祥林嫂”這樣有頑強生命的人,也能把“水生嫂”這樣的家庭婦女培養成堅強的革命戰士,那么,“我”需要一個什么樣的環境呢?他們就會帶著問題去學習和生活。
二、新教材督促教師要不斷擴大知識面,力爭一專多能,輕松地傳授多學科的知識
當今的學習科目分得越來越細,并且出現了學科邊緣化的現象,有的學科劃歸那一家都說得通。如:《教育心理學》《物理化學》《天體物理》《美學》《文獻學》《古代星象》《太空生物學》《周易研究》等等。他要求我們的老師不但懂得本專業,還要對其他的非專業學科有相當的涉獵,才能勝任。就拿我們的高考來說吧,要求考文科綜合與理科綜合,有的題型要求學生同時用各科知識綜合才能解答。
作為高中語文老師,講到先秦散文,你不知道莊子的逍遙游屬于哲學上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不知道荀子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性是古典的樸素唯心主義思想,不知道孟子的“人性本善”跟荀子的“人性本惡”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儒家思想,不知道韓非的法家思想是秦的強國之本,你怎樣對比分析“諸子百家”?不知道“戰國七雄”的地理位置,不懂得“商鞅變法”“齊王納諫”的政治方略,不懂得蘇秦、張儀“合縱連橫”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你怎么能把散文的歷史背景講好?講到唐詩宋詞,你不懂“一騎紅塵妃子笑”里的旅途艱辛,不懂“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里的政治時局與作者的無奈,談何上課?不懂得天干地支、二十八宿、朱雀、玄武、青龍、白虎等天文知識,怎么講《孔雀東南飛》里的“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怎么講《滕王閣序》里的“星分翼軫,地接衡廬”?不先去了解有關“黑洞”的物理常識,怎么講《宇宙的未來》?
三、新教材要求學生從現實的角度去解讀課文
高中語文新課標在“閱讀與鑒賞”中提出要求:“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作品的內容與歷史局限?!痹诮虒W活動中貫徹這一要求,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教學過程中,我就設計了這樣的情節:
師:我們把悲劇人物杜十娘拉進我們的現實生活來思考:杜十娘能否不死,如果你是杜十娘,會沉寶投江嗎?
生甲:我如果是杜十娘,我不會傻到像她那樣沉寶投江,人的生命畢竟只有一次。我可以象電視劇《鹿鼎記》中韋小寶的母親描述的遠大志向那么做:選取一塊最繁華的地方,開一個最大最大的妓院,自己當老板。
師:這種選擇也是一種生存方式。但是我們要了解一下杜十娘的身世:杜十娘是苦難人家的孩子,因生計所迫才被家里從小賣進妓院。從杜十娘所表現的善良和同情弱者的性格來看,她還愿意再去坑害象她一樣的良家女子嗎?
生乙:我會先擇攜寶單獨離開,然后找機會報復孫、李二人。讓他們得到懲治。
生丙:攜寶離開,然后找一個地方投訴孫、李二人。
生丁:攜寶離開,另找一個誠實可靠之人托付終身。
生戊:攜寶單獨離開,然后找一個清凈之地過隱居生活。
師:以上同學的回答有一個共同點:珍異生命,不會象杜十娘那樣隨便糟蹋自己,這是一種正確的人生觀。但是你們所說的生存方式有些還值得討論一下:報復,自己手無縛雞之力,出錢買黑幫組織,他們不搶財搶色那才怪;投訴,在那個男尊女卑的社會,女人被當作玩物,遭遺棄是常便飯,沒人會買你的帳,后面兩位同學的說法比較現實;找塊清凈之地隱居下來,另找一個誠實可靠之人托付終身,然后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善事,資歷助弱勢群體。小日子過得也還是悠然自得的。
……
小說的閱讀與鑒賞,就是要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把典型人物放進現實生活去思考,這樣,學生就會根據自身的經驗,立足于現實,充分地再現小說中典人物的生活環境,揣摩性格特點。把握人物形象,收到理想的效果。
四、新教材要求教師教給學生的是學習方法
新教材要求我們,教師的主要任務已不是“填鴨”。而優秀的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往往也會不滿足于已有的教材,他們認為以往的語文教材是封閉式的,連貫性差,不能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新教材的要求應該是教給學生一種學習的方法,而不是教給了學生多少知識。我拿這一思路用在《寶玉挨打》的教學中,效果還不錯。
《寶玉挨打》位于高三第六冊第三單元,本單元四篇幅文章都選自《紅樓夢》,要求學生走進《紅樓夢》的藝術世界,體會其耐人尋味的敘述語言和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但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高三下學期的主要任務是高考,學生早就丟在了九霄云外。怎樣笛動學生鑒賞小說的積極性呢?我思考了好一陣子,于是特地租借了《紅樓夢》的電視劇光碟,在上課時把《寶玉挨打》選取段放給學生看,學生的那股認真勁,我還是第一次看到。碟片看了二十分種,接下的是二十分種的激烈討論。 討論之一:
師:請同學們分析一下“挨打”這件事中的主要人物心理。
生甲:賈政是一種狠鐵不成剛的心理,又怕忠順王府找他的麻煩,所以要狠狠地教訓。賈母疼愛孫子,認為教育兒子是應該的,但不能用這種蠻狠毒打的方闔。
生乙:寶釵認為老子教職工訓兒子是應當的,但又關心心疼遭打的寶玉,所以假借送藥來規勸。戴玉是出自內心的真情,所以悄悄地來,“眼睛腫得桃兒一般,滿面淚光”。
生丙:王夫人也責怪寶玉,覺得他該打,但不該打這么重。這畢竟是他的心肝寶貝。王熙鳳最會逢場作戲,她做的一切都是給老太太和王夫人看的,根本不關心寶玉的死活。
師:還有兩個人物也不能少,他們就是賈環和襲人。他們對寶玉怎么樣?
生丁:賈環年紀雖小,但在母親趙姨娘的熏陶下,處心積慮的要致寶玉于死地,是一個陰險小人。
生戊:襲人雖說是丫鬟,但她認可了寶玉就是她的終身依靠,又加上賈母的許諾,她是一心為主。
師:同學們的見解都很獨到,我來綜合一下大家的意見。
(板書)
圍繞“挨打”這件事所表現出的“眾生相”:
賈政——怕忠順王府,聽信讒言——痛打
賈母——至高無一的統治者——痛惜
王夫人——維護自身利益的母親——哀痛
王熙鳳——公于心計,精明能干的管家少奶奶——干練
寶釵——志同道合的知音——關心
賈環——處心積慮,奪嫡除玉的庶出小人——陰險
襲人——護主求終身的奴才——癡情
小說鑒賞方法之一:從分析主要人物的心理描寫入手。
詩論之二:
師:推動小說情節發展的是人物的矛盾沖突;本文有哪些矛盾沖突?
生甲:賈母與賈政的沖突;賈政與寶玉的沖突;賈政與王夫人的沖突;賈環與寶玉的沖突。
生乙:還有王夫人與金釧的沖突;薛蟠與寶玉的沖突。
師:這些矛盾沖突沒有主次之分嗎?
生丙:有主次之分,賈政與寶玉的沖突,賈環與寶玉的沖突是主要矛盾;其余的都屬于次要矛盾。
師:分析得很對,由此可知同學們是真正走進了課本。
(板書)
主要矛盾:賈政——寶玉
賈環——寶玉
次要矛盾:賈母——賈政見
賈政——王夫人
王夫人——金釧
薛蟠——寶玉
小說鑒賞方法之二:從分析主要人物的矛沖突入手。
篇4
對于主張性善論的孟子而言,告子的觀點在兩方面對其造成理論上的威脅,孟子的觀點最初就是在駁倒告子這兩方面入手,從而在這兩方面上突顯的區別中立論其人性善的本質:
第一,告子的性無善惡說認為人的善和惡并非與生俱來,而孟子的性善說認為善是人性中固有的,天生的。在《告子上》中寫道: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桊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桊?!泵献釉唬骸白幽茼樿搅远詾闂G桊乎?將戕賊杞柳而后以為桮桊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桊,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1
在告子看來,人之初就好比柳條一樣,自然而然;而人成長中的變壞或者變好則好比把自然的柳條彎曲,裁剪而做成籃子或者其他什么一樣,是后天作故,都與最初毫無關系。因此,人性是沒有好壞,善惡的區分。對此,孟子則認為如告子所言,仁義是后天的,它成為扭曲,造作最初人性的東西,天下之人就將會以仁義為害性而不肯為,他指出了告子的這種人性無善惡,仁義為后天的論說必定是禍害仁義的。
繼而,孟子提出了自己的性善說: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袂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泵献釉唬骸八艧o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2
在對于水流的比喻當中,告子認為人性好比水,被引往哪個方向就往哪個方向流動一樣,它也是在被引向善的時候為善,引向惡的時候為惡,這都是后天使然,而人性本身則沒有善惡區別。在此,孟子機智地以水總是往下流動的普遍性來說明無論水是東流還是西流,水的更根本的特性是它總是往下流,以此說明,人性總是善的。
通過這兩段文字,可以看出,孟子首先在善惡先天還是后天的問題上作出明確表示,認為人性有善惡的區別,并且進而提出人性是善的觀點。
第二, 孟子和告子在對于人性的具體界定當中存在著更為突出的分歧,由此,孟子批駁告子的同時,也表征了自己的觀點——人性是區別與動物禽獸的那一“幾?!?,也就是判斷善惡的義理仁心。
告子曰:“生之謂性?!泵献釉唬骸吧^性也,猶白之謂白與?”曰:“然?!薄鞍子鹬滓?,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曰:“然?!?“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3
告子在這里,并沒有意識到人性和犬性,牛性的區別,他只是從人的生理本能上提出“食色,性也”的論斷,因此不由自主地陷入混淆人性和獸性的錯誤。孟子在這里的辯駁又一次顯示了其辯才,抓住了告子的這一人性論弱點,運用歸謬的方法,指出人性不是那種和動物的本能沒有多少區別的飲食,聲色之類。如果把人性界定為此,必然將人性等同于獸性,這是十分荒謬的。當然在此,告子本身并沒有說人性就等于獸性,但是他提出的“食色,性也”的論斷在人性和獸性的區分上至少也是模糊不清的,而孟子犀利地洞察到了這點 。
進而,孟子認為性是類的意義上的性,也就是說同類則同性,人作為類之人性是在區別于禽獸類的關系中體現出來的。“凡同類者,舉相似也。”“圣人,與我同類者。”4對于人性,是圣人和庶民都有的,它區別于獸性,在此,孟子的確是從人的本質出發,推出人在“類”面前是平等的?!叭酥援愑谇莴F者幾希?!?這個“幾?!弊匀徊皇悄切┤撕蛣游锕餐淖匀粚傩?,而是人作為人所具有的能思、能辯善而養之的義理仁心,而這個是天賦予的。
第三,孟子不是直接因為現實的惡而歸結為人性的惡,而從另一個角度解決了惡的存在問題,他堅持了性善而為何現實存在惡這一問題。
在流水的比喻當中,孟子還指出:
“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如若把水比之人性,水之就下是人性善的體現,那么水的過額在山則并非是“水無不下”的本質屬性的打破,而不過是受到外界力量的作用導致,因此,人性也是如此,善的本質也會因為社會環境的作用,有所蒙蔽,隱藏。他說:
“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麥,播種而耰之,其地同,樹之時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時,皆熟矣。雖有不同,則地有肥磽,雨露之養,人事之不齊也。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于人而疑之?圣人與我同類者。”7
孟子在此承認環境對人的思想,行為造成影響,特別是年輕人的行為。但這并不能說明這些影響就是人的本質,孟子的這種觀點是睿智的。也就是說,年輕人的這些懶惰和橫暴的行為不是來自性,并不能說明性不善,他們的行為是因為外部條件而引起的偶然結果,和人性沒有必然聯系。他用種麥為例,麥的種子在本性上沒有什么差別,種到田里,經過雨水滋潤,到明年夏至,都會成熟。但是收獲到的麥質量卻有差別,這并不是由于麥的種子就有優劣,而是麥的種子在成長的過程種受到各種外部條件的不同,如旱澇,蟲病等,必然會影響它的果實。麥子就像人一樣,人生來都是善性的,但后來有的成為圣賢,有的則成為平常人,甚至敗類。
以上,孟子從客觀原因來解釋惡的存在原因,進而他也從主觀原因來說明人性為惡也是自己放縱的結果。他說道:
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于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復,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8
在這段論說當中,孟子指出本來人性是善的,然而后天的不斷損之又損的放縱,不求揚善性,旦為作惡而蒙蔽本性的行為必然象青山上茂盛的樹木不斷被砍伐,不斷為牛羊牧之一樣,終將成為濯濯童山,最后要使它再恢復原貌也難了。但是即便如此,孟子還是指出,性的善的本質依然如故,所謂“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當本性被蒙蔽而使人和禽獸相差無幾的時候,依然不能抹殺性的固有存在。
第四,惡的存在既然不能抹殺性善的本質,既而,孟子進一步解決了善和惡并持且能戰勝惡的問題,其理論基礎是四端說,其方法是教育。他說: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蛳啾遁鵁o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9
在孟子看來,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人心的四端,固而有之,非由外鑠我。在《公孫丑》當中,孟子以孩童入井,凡人都有不忍人之心而去救的例子說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而這種心表現出來就是仁、義、禮、智的四端。這固而有之的四端即是人性的善端,而善端僅僅只是善的開始,、基礎,并不是善的完成,因此對于善的完成與否便產生了要討論,考察的問題。
既然人人都有善端,那么在孟子看來,只要將其保養之,擴充之,就可以成為圣人、君子,便“人皆可以為堯舜”。10這種保養、擴充在于向內作文章,也就是“存心”、“養性”,就是“學”和“求”,把迷失的本心找回來。他說道:
“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1
學問之道,就是通過向內求自己的善端,求本心而已。對于求回的善性,如何保養的問題,孟子認為在于:
“養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寡矣?!保ā陡孀酉隆罚?2
孟子認為那些具有善端的人,由于不保養善性,而放縱自己的私心所欲,不斷擴張這種欲望,便成了惡。因此寡欲,對與養心,存性是很關鍵的。一個人,欲望不多,其善性縱然有所失,也不會失去太多;一個人,欲望太多,其善性縱然有所保存,也不會保存的很多,就是這個道理。
從以上三點大致可以看出孟子性善說的概貌:人性絕不回避善惡問題,反對人性無善惡的主張,由此提出人性先天就是善的論斷,而這個先天的善是根源于存在在人心當中的四端,將其擴充之,保養之,而不是放望,不斷求放心,那么人的善性就將體現出來,而不是被蒙蔽?,F實當中的惡并不能說明人性本身是惡的,那些惡的現狀正是由于那些人縱容私欲流行,不尋找本心而引起的。
在這里,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孟子的人性說是在各種現實矛盾中產生的,肯定了人性有善惡區分,其次在理論上回答了性善而為惡的現實存在的問題,這兩件事情是孟子一開始就完成的。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孟子把人性的善理解為是一種“善端”,所謂端也就是開始,也就是源頭的意思,這種端其實也可以說是一種潛在的可能性,是一種現代意義上的“應當”。孟子說道:
“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13
在孟子看來,所謂的善是“可以為善”這樣的一種可能性,潛在性的善,也就是因此,“潛在的”也應理解為它可能成為現實的,也可能永遠被埋在可能性當中。作為可能性存在的性之善,一旦不能成為現實為人們看到的善行的話,那也并不是“才之罪”,因為“才”只是那可能性的才罷了。因此,惡的現實存在對于性善論的威脅在理論上被取消了。
第二,孟子的“性善論”是先驗的、強調判斷善惡的能力就是善本身,且體現了強調理性的傾向。
孟子認為人性的善是與生俱來的,并非外界鑠人,它體現為四種端,這四端,孟子以經驗的方式,以人同此心的論證從而得出人性本善的觀點,盡管邏輯上是錯誤的,但是他同時為這種固有的“善性”找到了更“強硬”的后盾,那就是天。
孟子把人心,人性和天命聯系起來,統一起來,他說: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矣。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4
四端在心,只有把四端擴充之,并且依靠心的思維能力把握之,才能理解人的善性,而孟子以為,人性和天命是統一的,把握了人的善性,也就明白了天命這一最高的權威,達到最終追求的“立命”。在這里,天命是人性的源頭,它給予人性善的存在的理由,以及給予存在著并要知道性善的理由——安身立命。 為什么說孟子的性善論是強調判斷善惡的能力就是善本身的呢?我們可以在告子那里看到他把人性直接描述為食色,在荀子那里我們也可以看出人性“生而有耳目之欲而好生色,順是故?!彼麄冎鲝埖娜诵哉摦斨胁⒉缓袑ι茞旱呐袛?,而是直接的指出一種事實性的東西,而在孟子的性善論當中則不然。他認為人性是與生俱來的,是與天命相統一的。這樣的人性是和動物的本性相區別的,也就是說,那些食望都不包括在人的本性當中。然而,正如孟子自己在文章中寫的一樣,他也承認人有飲食聲色的自然屬性,但他卻并不把它們認同為人性。由此,這里性的善便更成為了一種能夠區分善惡的能力——即能夠正確對待人的食色本性才是人性,而這個正確對待的標準,孟子則把它理解為義理,人的義理才是人性中天生的善,而這個義理是能判斷,控制人的食,色之類本性的。這里首先就存在了一個價值判斷了。他論證道: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5
在孟子看來,人的口、耳、目等感覺器官,生來就有分別感知味、聲、色等的本能,人作為同類,對于美的聲色都有相同的標準,因此他推論人心也有共同的喜好,而這喜好的就是義理。當然這里的邏輯推理是錯誤的,但是他的目的是要證明這些義理是先于人的經驗的,它們和那些美聲美色之于耳目一樣都是人心天生就喜好的,而這些辨別是非,識別善惡的能力也是人先天就具有的。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孟子首先把善理解為一種能區別善惡的義理,然后在這種取善去惡的義理的標準下,認為人性是好的。這里的問題是,他用一種價值判斷把不符合之的驅除了,留下的則是符合之的,那么這些符合的對于義理這一標準而言,自然是“好”的,善的,因此,人性當然在孟子的理解當中是,并且只可能是“善”的了。
孟子的性善論還具有強調理性趨向。這個和他的“善為可能善”的理解是相輔相成的,因為當善只是一種潛在的善端,它必然就有一個使之成為現實的問題,無論成功于否。在這個如何讓這種可能的善轉變為現實的善的過程中,他強調了對于人的善性的有意識的認識,和將善擴充到可感的現實的存在的方法,這里他強調人心的作用,即思——理性的作用。“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7因此如何能擴充善端,認識善性,孟子則認為“心”的功能思便是知性知天的東西,這正是他強調理性的表現。
而且他還以大體小體來區分心和耳目,認為大人保養大體,故而成為大人,而保養小體,只滿足聲色的欲望的,則只能成為小人。這里,也可以體現出孟子重視,強調理性的傾向。也正源于此,一個人要向善發展,成為君子,圣人的化,就要運用理性控制欲望,要保養大體,保養能思的功能,并擴充之;而讓審理本能欲望放縱的人必然使自己導致惡。理性在善惡的路上還起到了這樣的一個控制,引導的作用。
孟子是從類的差別性上來認識人性,從一定意義上講,這比告子的“食色,性也”的論斷明顯地進了一步,而且孟子系統地對人本身的問題作了反思,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觀點。當然孟子的性善論也是存于特殊的歷史背景下的,必然有其缺陷存在。那么我們的現代社會可以從孟子的如是人性學說獲得適宜的道德資源嗎?如果能,這種道德資源又以何種面貌再現呢?這一切還需要繼續深入分析孟子和告子人性論區別才能知曉。
先前已經說過,孟子是在批駁告子的人性無善惡的基礎上立論的。告子以杞柳桮桊之喻指出了人性是不分善惡的,仁義全是后天使然。孟子的正面批駁并不是從告子論點的實質出發,而是從其論說的效果而言,認為如此的人性言論必然使人認為仁義是殘害人性而令人們不去行仁義而導致社會大亂,人心惟威。這樣的駁論顯然是不可信服的,一種“應然”是無論如何無法反駁“實然”的。一種未被證明的善惡區分之社會的功效即便在獲得其必然性和合法性以后也是不能反駁實際存在的事實的,這里也就是說,因為說人性無善惡就抹殺了仁義在人心中的地位而就因此否認其合法性,無論那種要否認的人性說真的合理與否,這種反駁本身就是有問題的,而孟子對告子的反駁卻僅就此而止了。
應該說,無善惡是一種人類虛設狀態下的人性,所謂虛設,我僅僅認為這種狀態是實際狀態存在的隱性基礎,它的存在不是沒有意義的;另外還指的是這種狀態或許在久遠的無法證實的某個剎那存在著,而人類卻再不可返回獲得其實際存在的明證。在這里,可以借休謨對于人類善惡人為的觀點來說明:一切道德都是人為的而并非人類天性,善惡的觀念只有在人類的社會中才存在。但是既然我們談論了人類社會這個概念,必然相對應的是一種人類非社會的狀態,無論其實際存在與否。這種隱性的對立存于我們的思維當中,并且作為一種假設顯露出來,那就是,如果人不具有社會性的話,那么善良和邪惡都是不能成立的,我們并不去爭論動物的善和惡,不去說猛獸捕殺幼小動物時候沒有仁義道德,因為其不存在社會性。即便當一個已經獲得人類社會群體道德教育的人返回非社會的原始森林,獨自生存,道德的善和惡也會隨著境域的轉化時間的推移而消失的。人之為人正在于其社會性,而社會的諸多關系令人又隸屬在另一種屬性的界定當中,即具有善惡區別。就此,我們可以,重要的是也只可以從人的社會性本質里尋求善惡的區分,而別無其他的源頭。告子的性無善惡說正是說明了人類的虛設狀態下的屬性,這并無差錯,他的確看到人本身所具有的實際普遍屬性。當然看到人不吃飯就是要死的,就是發現了一種普遍性,告子是如此看待問題的,而孟子則說的是,我不管人吃不吃飯死不死,我管的是人如果沒有善或者惡,吃再多的飯也不是人。的確兩人在揭示人性的時候,完全從兩條路上來思考的,自然相互反駁是很困難的,他們其實說的都很對。抹殺了人作為自然界一種動物性的生物來說人性,那必然是不完滿的,告子講了人的自然屬性,可想而知,一種普遍的屬性,既然是所有動物都具有的,何來善和惡呢?當然我這里不是要把人和動物等同,只是要指出人性不可或缺的那一部分是實際存于人的本性里而不能抹殺的,現代道德的建立,社會規范的確定,國家制度的制定都源于對人性的這兩種本身屬性的取舍。孟子撇開人的自然屬性而不顧,獨獨從人與動物的差別性來論人性,有其高明的地方,揭示出了人的獨一無二的存在性。但是,孟子卻不是從人類的社會性中揭示出人的善惡區分的,無疑盡管他的確睿智,卻遠沒有駁斥到告子的要害,或者說孟子以高明的結論掩蓋了駁斥的荒蕪。當然這是有時代原因的。因此,不得不說告子要比孟子對人性看得透,而孟子則比告子要走得遠。
當我們正視了人的那不可避免的動物性的話,人則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他的謙卑或許正是能拯救他自己的良方,一種非超然的政治由此而發的話,必然更貼近真實,有效的對待人的這類某種意義上“具有破壞性”的屬性。而一種標志著近似神性的人性,盡管華美,盡管是一種榜樣,卻少在現實里發揮有效的整合力量,相反,一旦相信它的普遍,善良愿望必將只能是愿望了。
另外,在解決現實存在的惡對于人性善理論的沖擊的時候,孟子也睿智地指出能善是一回事情,而知道并實行善又是一回事,并明確指出他所講的人性善是才善,是一種可能善,在此,孟子并不是無意識,而是有意識地把善理解為可能善。也就是說,人可能為善,人性所以是善的。然而,我們完全有理由這么說,人可能為惡,所以人性是惡的。但是孟子恰恰否認了和前者具有一樣邏輯的這個論點,這正是因為,孟子在討論人性的時候,已經把那些人之本能的欲望都撇開而不認為是人性,惡被先行地排除,人性自然只能是善的了。這個結論是對于人性的善惡區分承認的邏輯結果。并且這個唯一剩下的善則又恰恰是人能識別善良和邪惡的義理,這種義理本身就具有一種價值判斷,是依據人的思的(這正是和動物相區分的)。因此,孟子的善則還是一種區分善惡的能力。在此不能不看到孟子在其論證中的循環成分,但是不管其把善理解為可能善還是把善理解為區分善惡的能力,撇開對善概念的爭論和論證的循環,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其理性的光輝,即我們可以獲得人的可能性的存在,人完全也可以達到一種應然的狀態,或許未可常見,但能為之,如果一種制度的建設無法從此獲得道德資源,那么個人的心性修養必然可以從中獲得無窮給養,孟子的人性可能善并為他后來的主張保養人的善良品性,符合人際社會生活,無疑是起到作用的,如果說一種食色為人的本性的話,那么渴望仁愛,期望和睦一樣也是人的本性,如果說承認前者,實現前者是容易的話,那么并不就推出后者由于實現地困難就不是人性,人的渴望和睦一樣也是人性使然。或者更確切的說人的追求應然,追求對自我的現實存在的超越一樣是一種實然,它向人類指明了方向,而不是指明達到的方式。
為此,我相信,正視人性,接受人的一切品性,才是人之應該態度。
1 楊伯?。骸陡孀由稀っ献幼g注》中華書局p253
2 楊伯?。骸陡孀由稀っ献幼g注》中華書局p254
3 楊伯?。骸陡孀由稀っ献幼g注》中華書局p254
4 楊伯俊:《告子上·孟子譯注》中華書局p261
5 楊伯?。骸峨x婁下·孟子譯注》中華書局p191
6 楊伯?。骸陡孀由稀っ献幼g注》中華書局p254
7 楊伯?。骸陡孀由稀っ献幼g注》中華書局p260
8 楊伯俊:《告子上·孟子譯注》中華書局p263
9 楊伯?。骸陡孀由稀っ献幼g注》中華書局p259
10楊伯?。骸陡孀由稀っ献幼g注》中華書局p276
11楊伯俊:《告子上·孟子譯注》中華書局p267
12楊伯?。骸侗M心下·孟子譯注》中華書局p339
13楊伯?。骸陡孀由稀っ献幼g注》中華書局p259
14楊伯?。骸侗M心上·孟子譯注》中華書局p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