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外向型經濟的轉型詮釋

時間:2022-05-04 09:37:00

導語:我國外向型經濟的轉型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外向型經濟的轉型詮釋

摘要: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分工的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由傳統的以垂直型分工為主轉變為以產業鏈分工為主,我國的制造業位于產業鏈的底端,國際分工的利益較低。因此,必須參照新型國際分工模式,通過產業鏈的整合與升級,提高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我國的外向型經濟轉型才能成功。

關鍵詞:外向型經濟轉型國際分工模式

自2008年以來,受資源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和美國次級債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出口企業經營狀況惡化,出現了眾多企業倒閉或者經營難以為繼的現象,外向型經濟風光不再,國內要求外向型經濟轉型的呼聲日益高漲,那么外向型經濟該轉向何處呢?筆者以為應當立足全球視角,放在新型國際分工的格局下去考慮問題,否則得出的結論將失之偏頗。

國際分工格局的演變趨勢及特點分析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國際分工的格局是動態演進的,不同階段的國際分工格局亦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大體上可以將國際分工的格局劃分兩個階段。

(一)垂直型分工階段

此階段的國際分工是基于不同技術水平下的垂直型分工,即不同產業之間的分工。該階段大體上又可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從18世紀中葉至20世紀50年代,當時的國際分工處于傳統的工業國和農業國這樣一個分工格局。其主要特點是經濟相對發達的工業國家主要生產和出口工業制成品,經濟落后的農業國家則主要生產和出口農礦產品,形成了工業制成品生產與初級品生產的國際分工格局。第二個時期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至80年代,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跨國公司實施全球化戰略,不僅使發達國家間的社會再生產過程相互交織,而且還將發展中國家納入跨國公司內部的生產過程。發達國家將技術發展相對成熟、成本相對較高的產業部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形成了發達國家生產和出口技術密集型和一部分附加值較高的資本密集型產品,發展中國家則主要生產和出口勞動密集型和一部分附加值較低的資本密集型產品的新格局。

(二)產業鏈分工階段

隨著信息技術、服務業以及全球化進程迅速發展,分工逐步深化、細化,傳統的垂直型分工的格局被打破,代之以產業鏈分工為主,即國際分工依據同一產業內部產業鏈條的不同環節來進行。具體而言,產業鏈條可以分為三大環節,即上游環節,包括研究與開發、創意設計、工藝及加工技術的提高和培訓、原材料采購等分環節;生產環節,包括母板生產、系統生產、終端加工、測試、質量控制、包裝與庫存管理等分環節;下游環節,包括分銷物流、批發零售、廣告品牌管理及售后服務等分環節。經過多年的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發達國家致力于研發和品牌營銷、控制核心技術等上、下游環節,而將加工制造環節轉移出去,生產結構呈現出典型的“啞鈴型”。

可見,此階段的分工不再是單純的產業間分工了,而是產業內分工,是同一產業內部不同環節之間的分工,在這一分工模式下,發達國家不再是單純的資本密集型產品或者是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國,發展中國家也不再是單純的勞動或者是資本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國了,而變成了發達國家出口的產品中也包含著勞動密集產品,發展中國家出口的產品也包含著技術密集型產品,只不過兩種類型的國家在產品的生產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對于發達國家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來說,發達國家并不承擔產品的生產或者加工環節,而是致力于該產品的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等上、下游環節,同樣對于發展中國家出口的技術密集型產品來講,發展中國家也基本上不承擔產品的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等環節,而是負責該產品的加工或制造環節。因此,此種分工模式下的產品實際上不一定是發達國家生產的,可能是發展中國家生產的,很大程度上是多個國家共同完成的,產品多是“萬國牌”。因為,這不是單純的產業與產業之間的垂直型分工模式了,而是基于產業鏈條上的產業內不同生產環節的分工模式。

新型國際分工模式下的收益分配分析

作為開放型的國家,參與國際分工最重要的目的是取得更大的收益。那么,新型國際分工模式下的收益是如何進行分配的呢?1992年,宏電腦的董事長施振榮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線,描述了產業鏈上各個環節附加價值的形態。微笑曲線的兩端分別是研發和品牌等,代表高附加值;中間最低點是加工、制造,意味著低附加值。很顯然,在價值鏈兩端(研發、設計、采購、品牌、營銷、物流、金融等)的附加價值和盈利率高,而中斷(加工、組裝、制造)的附加價值和盈利率低。由此,不難理解為什么發達國家在進行產業升級時總是盡力向價值鏈的兩端延伸的意圖了。經濟學家郎咸平將之總結為“6+1”理論:發達國家把價值最低的制造業一端(即“1”)放在了發展中國家,因為價值最低的制造業浪費資源,破壞環境,而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和終端零售等六塊非制造業(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在這樣一種“6+1”產業鏈的定位下,發展中國家就淪落在了價值鏈的最低端。以“芭比娃娃”為例,芭比娃娃是東莞的產品,出廠價是1美元,但是在美國沃爾瑪市場的零售價是9.9美元,接近10美元。除制造成本1美元外,那剩下的9美元價值包括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定單處理、批發經營以及終端零售創造出的,價格高,同時不浪費資源,不破壞環境,不剝削勞工。由此來看,中國制造業被定位在了“1”,即價值鏈的最低端,而發達國家掌握了“6”,在這樣的分工格局下,中國制造業再怎么創新、升級都難逃“1”的命運,即始終處在價值鏈的低端,始終處在為別人打工的角色,始終在為別人“賣苦力”。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當前我國外向型經濟存在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的產業在國際分工中的位置太低,加之以發展制造業為主,而制造業處于價值鏈的低端,制造業越發展,為別人創造的價值越多,但我國為此付出的代價卻非常大,消耗了大量的資源,環境嚴重污染,得到的價值卻很少。因此,轉變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必須認清當前國際分工新形勢,以新型國際分工模式為基礎,以產業鏈的整合為軸心展開,通過嵌入全球價值鏈,占據它的核心環節,在關鍵環節上構筑自己的核心能力,并使這個能力擴散到整個產業鏈,以實現核心能力的鏈式效應。唯有如此,外向型經濟轉型才能取得成功。

推動我國外向型經濟的轉型策略

(一)轉變經濟政策

為了鼓勵出口行業的發展,多年來,我國的外向型經濟政策采用以壓低要素價格的辦法來贏得出口產品的價格優勢,土地、礦藏、淡水、能源、勞動、外匯等價格長期偏低,市場化程度不高,扭曲嚴重。許多地方和企業在政策的支持下,從追求短期效益出發,更愿意依靠大量投入廉價的勞動力、資本、土地和自然資源等來生產技術含量不高的產品,以數量擴張而取勝,而缺乏人力資本投資和自主技術開發的動力。因此,必須轉變以扭曲要素價格,謀求短期利益而犧牲長期利益的外向型經濟政策,建立起以鼓勵創新,放棄短期利益而謀求長期利益的外向型經濟政策。為此,一是要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矯正要素價格長期扭曲的局面,實現按照市場來配置資源,引導資源流向效益高的行業和企業;二是要建立科技創新的激勵機制,以便加快技術進步。對于科學研究而言,最重要的是形成自治和自律的學術共同體,以便樹立嚴格的學術規范,建立以科學發現首創權為核心的獎勵體系。對于技術而言,最重要的是營建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和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立政府對研究開發項目提供資助或補貼的制度,彌補市場的不足,使技術創新者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政府還可以通過政策引導、扶持相關產業內領先企業間制定技術標準和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并力爭使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標準在成為全球標準的協調中發揮重要作用。這樣不僅可以增強企業和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對本國的企業還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二)加快服務業發展

向產業鏈的兩端延伸必須有發達的服務業作支撐,因此,要加快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加快服務業發展首先要求改變長期以來的“重制造,輕服務”的產業政策趨向。其次,要放寬對服務業的管制,改善服務業的經營環境。除某些必須由國家壟斷經營的領域外,要取消所有對社會投資不合理的規定和限制,以強化服務市場的競爭。再次,要加強政府在促進服務業發展中的作用,政府應通過制定適當的政策,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我國服務業的發展水平。最后,加快制定和完善與服務業及其市場運作有關的法規,包括服務業的行業標準、服務范圍、競爭秩序、價格收費、獎懲規則和糾紛仲裁等;同時,要加強執法,對違反相關法規和行業標準的行為要依法管理,保護服務企業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等。

(三)實施產業整合戰略

大腦型企業是指處于產業鏈高端,專注于產品的研發、設計、品牌策劃以及購銷渠道等環節的功能性企業,它可以彌補我國企業專注于OEM產業鏈環節而缺乏頭腦功能的現狀。一般情況下,大腦型企業的培養,可以通過以下路徑實現:一是通過精致管理,建立產品生產和流程的標準系統和測試系統。通過精致管理建立這類標準,能有效嵌入全球價值鏈的核心環節。二是價值創新。在技術創新基礎上,通過產品功能創新、造型創新、流程創新,使其更好地服務于消費者,以增加消費者剩余,從而“在小改小革的基礎上建立起經濟大廈”。三是產品創新。新產品可以開拓一個全新產業和消費領域,如美國“寶潔”公司幫助人們改變清洗習慣,推出“SWIFFER”抹布,即可清除污垢,又不需用濕拖把。這個創新為其創造了10億美元的品牌銷售額。四是設計革命。在對消費者文化深刻了解的基礎上,美國創造力經濟的核心環節就是在設計這個產業研發和運作層面集中大量人才,從而在不斷更新消費者文化和消費產品方面走在同行前列,因此創造了在同行中的優勢競爭力。五是專利經營。三星通過“質量戰勝戰略”、“創新研發戰略”、“品牌創意戰略”和“專利經營戰略”而一舉成為世界品牌企業。

(四)實施通道建設

通過做強銷售環節和通道,構筑需求導向型的產業鏈。在產業鏈實物形態運作過程中,接單環節獲利潤20%,品牌獲利潤30%,網絡獲利潤40%,亦即大量利潤(除研發、創新、設計外)被銷售環節所汲取,所以,做強銷售、做活通道是OEM提升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實際上,利潤豐厚的根本點在消費者手中,所以,通過建立通道,直接控制產業鏈終端,強化服務功能,是產業鏈構筑的關鍵環節。

總之,國際分工的模式已經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傳統的產業升級和國際分工思想已經不能適應我國外向型經濟轉型的需要,我們必須站在新型國際分工模式的高度審視我們在國際分工中的位置,以產業鏈的整合為軸心,重新構筑我們在國際分工中的位置,即尋求向產業鏈的兩端延伸,提高我們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實現我國的外向型經濟成功轉型。

參考文獻:

1.石康,齊援軍.對構建我國外向型經濟戰略的若干思考[J].經濟研究參考,2006

2.李文鋒,李玉梅.以新開放觀推進新一輪對外開放[J].科學決策,2008

3.吳敬璉.中國應當走一條什么樣的工業化道路?[J].管理世界,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