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經濟發展制約因素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1 04:54:00
導語:人文經濟發展制約因素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從人文經濟的定義和其自然屬性入手,分析得出人文經濟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是對知識經濟的發展從而得出具有的一定的現實意義的觀點,并提出了創建人文經濟模式的新思路。即要摒棄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傳統發展戰略思想,從我國國情出發,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人的發展為根本的指導思想引領下,充分發揮文化在人文經濟建設中的作用,著重處理好當前經濟和社會中制約人文經濟發展的迫切問題,關注人文產業的興起,使中國逐步走上人文經濟發展之路。
[關鍵詞]人文經濟;屬性;價值
人文經濟,也稱人本經濟,是指為尊重人的生命及其本體價值,以保障人的幸福和尊嚴為目的,協調效率與公平、技術與人性、科學與人文的關系,達到經濟與社會、人類與自然、物質與精神的和諧發展的經濟模式。思考
一、人文經濟的屬性及價值
(一)人文經濟的自然屬性
人文經濟追求人的本性和自然性的回歸。人文經濟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經濟的一種現代形式。它的個體性表現在以“人”為經濟生活的中心,提倡人性解放、個性自由、尊重人權,發揮人的靈性、本性和創造力;它的社會性表現在追求把國家建設成為民本人道、仁愛互助、公平共富的幸福的“大家”。它強調從天人合一、物我和諧的宇宙觀出發,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個人與社會、人類與自然以及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生態的關系,其追求社會的和諧、統一;人文經濟堅決反對異化現象,反對物質、技術、權力對人的異化,反對人的大眾化、功利化和標準化,反對專制主義、官僚主義和教條主義對人的摧殘,提倡人道經濟、公平社會。對待市場經濟,人文經濟反思商品經濟二律背反問題,針對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異化現象,即因為物質文明豐富了人也就開始物化的問題,一方面堅持商品經濟促進了社會進步,另一方面尋找解決負面效應的辦法,提出通過人文經濟的創建來解決這些現實問題,深刻地指出金錢不能代替價值,科學技術不產生倫理道德,工具理性不能取代價值理性。
對于人文經濟思想,我國古代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早有論述。孔子所說的“致中和”、道家主張的“合異以為同”、董中舒宣揚的“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張載的“天人合一”等,以及老莊哲學,如:“物物而不物于物”、“法天貴真”、“不以物挫志”的主張,其反對“喪己于物”、“以物易其性”、“以身殉利”、“見利而輕亡其身”,反對“人為物役,心為形使”的卓越見解,都飽含樸素的人文經濟的哲學思想和對人文經濟所強調的自然性的憧憬。
(二)人文經濟強調以市場經濟為基礎
人文經濟的本質是既要尊重市場經濟規律,通過價值規律配置資源和生產力、通過價格信號協調供求關系、通過競爭機制分配國民收入,又要建立保護人權、尊重人格、實行民主、保護生態環境、效率與公平協調、技術與人性兼顧的人文主義機制和環境。在當代社會,市場經濟比較符合經濟生活自身的規律,也比較符合人的實際的行為動機和行為制約,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建構。市場經濟是一種經濟民主,不是由哪個領導、部門或哪個個人、國家所圈定的經濟發展形式,而是按市場需要和供求關系運行的。那種把市場經濟當作人文精神失落的起因是不合乎事實的。
人文經濟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并尋求對市場經濟的超越。對待環境,人文經濟不以犧牲環境、生態和人的生命健康為代價,而是追求經濟建設及有利于環境質量的提高和生態多樣性的發展;人文經濟以市場經濟為基礎,其維護市場經濟基本制度,實現產權清晰化、財產共有化、管理科學化,促進自由競爭;對市場經濟的主體企業,其核心目標是建立現代人文企業,企業管理的中心既不是利潤也不是資本,而是人,企業力圖建立以人為核心的人文企業文化,倡導道德、關懷、仁愛、合作。但人文經濟不是人治經濟,它是體現人文主義精神的法治經濟,強調競爭、效率和社會民主、法治、公平并重,追求人與社會的和諧和共同發展。
(三)人文經濟是對知識經濟的發展
人文經濟把人的發展作為經濟的第一要素,其目標是建立效率與人性、技術與人格、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重的以人為中心的嶄新的經濟形式。所以,可以預測,在知識經濟之后人類應當會進入人文經濟的新時代,人文經濟才是真正的“新經濟”。知識經濟強調的仍然是客體知識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知識的主體一人,雖然知識的載體是人,似乎尊重知識就是尊重人,但知識主要是客體化的網絡、信息、軟件等,人格、人性被客體化,這與人文價值往往是背道而馳的。人文經濟從人的本體來探討經濟的發展,通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通過人的自我完善來追求經濟的成長。
人文經濟是對知識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知識經濟大大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要擺脫貧窮,更要大力發展知識經濟。從人類經濟模式的發展趨勢來看,知識經濟只是一個過程,而尊重人性和人文價值的人文經濟才是未來世界經濟的主流。
(四)人文經濟因勢利導的現實意義
由于中國正處于轉型期,其經濟、社會、環境不平衡發展的情況嚴峻,比如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致使環境污染嚴重、能耗居高不下造成經濟結構不合理,同時,一些弱勢群體的權利受到嚴重的損害。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字,改革前我國的基尼系數為0.16,而到了20世紀初,我國的基尼系數則上升到了0.452。時至今日,情況未見好轉,這種利益結構令人擔憂。貧富差距的加大,是造成各階層間矛盾的主要原因,這種包含著不滿和憤怒的“嫉妒”已經成為破壞社會穩定的催化劑,如不迅速加以扭轉,有可能引發社會動蕩。
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人文經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央政府及時提出了“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等重要思想。而人文經濟就是“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經濟模式。它強調“全面的發展才是硬道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協調發展”、“以民生為中心”、“以人為目的”,改變物質文明畸形發展、社會不公日益加劇、環境生態瀕于崩潰、道德信用陷入危機的現狀。人文經濟對創建尊重生命、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克服異化現象、糾正物質的畸形發展、深化人性化的改革、培養公民道德和政府責任感、打造“善治”政府、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全面建設小康和現代化的偉大事業,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二、如何創建人文經濟發展模式
應該說人文經濟是一個理想的經濟模式,它不是遙不可及的烏托邦,而是現實的參照系,其為現實經濟形式提供一個人文化的標準。筆者認為,從現在起,人文經濟就應逐步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性主導增長模式,特別是在當前的形勢下,應該著重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一)摒棄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傳統發展戰略思想
當前,我國一些部門由于片面追求經濟增長,使現實發展中出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不協調問題,以及存在著分配不公、地區差異擴大、腐敗、社會道德水準下降等嚴重問題。依據科學發展理論,我國在解決各項改革、發展任務時,既要講發展的序列性,又要講整體性和協調性。經濟發展具有首要地位,但它又是社會整體發展的部分,它的發展也需要從社會其他系統中輸入能量,必須進行人文調適。要特別注意因
-
急于求成而造成的經濟失誤,吸取建國以來幾次因冒進而造成的國民經濟大挫折的教訓,破除經濟建設中浮躁心態和某些官員追求短期政績效應而產生的危險行政行為。
(二)當前人文經濟模式發展的指導思想
人文經濟追求民本人道、人行解放、個性自由、物我和諧、公平正義的經濟發展,它不是尋找世外桃源的理想國,而是強調以“人”為經濟發展中心。這就要求我國發展人文經濟必須從國情出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人的發展為根本,走經濟、社會、人口、環境、資源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路子。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的需要構成威脅,在發展中,實現社會各子系統之間的良性互動和能量互補。要處理好人文經濟發展中人文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既要確保經濟建設在各項現代化建設中的中心地位,只有如此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更要堅持以人為本,因為我們發展生產歸根結底是服務于人,使其得到自由和全面發展。筆者認為,人的發展體現經濟發展的目標,同時也構成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源泉,對于未來的經濟發展,創造經濟奇跡的可能不再是資本和土地,也不是單純的勞動力,而是知識和人素質的提高。
(三)充分發揮文化在人文經濟建設中的作用
經濟發展中文化要素(信仰、態度、知識、技術、文化理念等)的增多,意味著經濟增長方式質的轉變;精神產品生產和消費的增加,意味著物質資源消耗的減少;人文價值取向滲透到經濟發展之中,意味著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全面進步;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相融合,意味著勞動者素質的全面發展;對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意味著人類資源觀的根本性轉變。從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上說,發展文化在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就是把科學發展觀真正地落到了實處。人文經濟系統中充滿了文化因素,其內容構成不僅有科學、技術等智力因素,還有理想信念、價值觀念、文化藝術、娛樂休閑等精神因素,其不僅包含科學精神,還體現人文精神,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有機統一,尤其突出了人文精神、觀念文化作為生產力要素的價值。如今,以人為本的人文價值觀逐漸滲透到經濟發展領域,精神、智力因素與自然資源、經濟資本一樣都成為生產力中的組成要素,信用文化、經濟倫理在市場競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企業精神、企業價值觀在企業管理和決策中的效能越來越突出,文化附加值成為物質產品價值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為核心的人力資本對經濟競爭力越來越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人文經濟的建設必須充分發揮文化因素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
(四)著重處理好當前經濟和社會中制約人文經濟發展的迫切問題
一是環境保護問題。花大力氣處理環境污染問題,加強環保立法和執法力度,努力節約資源、治理污染、改善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逐步推行EDP(綠色GDP)、MDP等指標考核體系,重新衡量和評價經濟發展。二是防止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維護社會穩定。要進一步重視“三農”問題,做好失地農民的安置工作;有效開展扶貧工作,在“加速城市化”進程的同時,做好對農民工的教育培訓工作,使農村人口逐步向城市流動;做好對弱勢群體的幫扶工作,減少下崗失業,提高工資待遇,健全社會保險,保障勞工權益,維護社會穩定,體現“人文中國”。三是糾正教育產業化、醫療產業化過程中過度的市場行為。這需要重新定位政府在公共福利領域的責任和作用,大力發展義務教育和社會保障事業,根本扭轉“讀書難、看病怕”的社會現象,體現政府的人文關懷精神。四是逐步夯實人文經濟的法治和民主基礎。積極加強法制建設,提高全民法律意識,不斷推動社會的高度法制化,提倡遵守國際“游戲規則”;積極發展民主政治,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將人本、人道和民主、法制等現念結合起來,為人文經濟建設打下堅實的民主和法治基礎。
(五)關注人文產業的興起
由于高技術生產力的加速度發展,知識經濟已經開始向后知識經濟過渡。當人們的物質生活消費得到滿足,并有了較多的閑暇時間和財力時,按照需要層次理論,精神生活消費即對于人文產品的消費就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當高技術產品生產過剩,知識經濟的邊際效益呈下降趨勢,而人文產品和人文附加值的效益呈上升趨勢時,人文經濟將逐步取代知識經濟成為主導經濟模式。正如上文所說的,后知識經濟是人文經濟,人文經濟趨勢將對價值觀及工作、生活方式,對投資方向和經營理念,對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政策,對綜合國力和人類前途產生深刻和持久的影響。從現在起,中國的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和人才培養就應開始向人文化過渡。
人文經濟在當代的具體形式包括人文產業以及(產品和服務中的)人文附加值兩大領域。人文產業涉及藝術、旅游、娛樂、體育、心理咨詢等以精神生活和身心健康為主要對象的產業(所涉及的物質手段居于從屬地位或價值比重較小)。人文附加值涉及工藝美術設計、工業設計、飲食、服裝、花卉、建筑、時尚潮流、民族文化,等等。用管理成本的方法來分析,人文附加值還涉及道德、法制、價值觀念、企業文化、歷史文化等等。由人文產業和人文附加值帶動的經濟,可以看作是目前社會中的具體的形式。可以看出人文經濟是小風險和資源壟斷經濟,是文化密集型經濟。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高技術產品的競爭力難以在近期內穩操勝券,但中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人文資源,人文經濟在中國具有比較優勢,將大有可為。
- 上一篇:經濟增長的標取向研究論文
- 下一篇:全球經濟失衡對策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