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的標取向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1 04:53:00

導語:經濟增長的標取向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增長的標取向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從經濟增長理論的演變過程出發,結合我國經濟增長的實際情況,對近年來經濟的增長狀況進行了分析,指出我國經濟增長質量不高和過于依賴出口,不利于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筆者最后提出,向可持續發展轉變和擴大內需應是我國今后經濟增長的主要目標取向

關鍵詞:經濟增長目標取向

經濟增長理論的演變

我國經濟經過近20年的快速增長之后,今后應該如何發展,有什么目標取向,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應該看經濟增長理論的演變過程。

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把經濟增長定義為潛在的GDP增加,潛在GDP是指充分就業時的GDP,實際上是強調短期的膨脹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增長。

最早比較系統出現的是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該理論的代表人物是亞當?斯密和馬爾薩斯。1776年,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土地相對人口有大量的剩余,國家為鼓勵耕作、發展經濟,土地可以免費使用。所以亞當?斯密認為,勞動是經濟增長的唯一要素,這一觀點后來被其他經濟學家發展為勞動價值論。在農業經濟欠發達的情況下,亞當?斯密的理論能夠較好解釋和指導當時的經濟狀況。但馬爾薩斯認為,人口可以成級數增長,而土地的數量不變,這種情況發展下去,人均土地會越來越少。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話,人類會自取滅亡,這就是著名的馬爾薩斯悲觀人口論。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在今天仍被人提起,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后來現實社會的發展并沒有像他當初想象的那樣,經濟增長理論仍在不斷向前發展。

工業經濟出現后,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已不能再解釋新的經濟情況,由此出現了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該理論認識到除了勞動對經濟增長有貢獻外,技術的進步和資本積累也可以加快經濟增長的速度,技術的進步和資本深化可以克服邊際報酬遞減規律。該理論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是MIT的羅伯特?梭羅,他的理論為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提供了分析工具,梭羅并于1987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學派較多,但都認識到科學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比較統一的看法是經濟增長的四要素理論。該理論認為,人力資源、自然資源、資本及科學技術四種要素是經濟增長的四個輪子。經濟增長同四要素的關系可以用以下公式來表示:

Q=AF(K,L,R)

Q表示產出,A代表技術水平,K代表資本投入,L代表人力資源,R代表自然資源。目前,比較有影響的現代經濟增長理論是波爾?羅墨的內生經濟增長理論,該理論進一步突出科學技術進步在提高生產率中的作用,把科學技術看做同勞動和資本一樣的內生變量來解釋經濟增長。

中國經濟的增長情況和問題

資源與環境問題日益嚴峻

首先是經濟增長使生態環境破壞日趨嚴重,我國是世界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自然資源豐富,但是由于國土地形復雜、水土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脆弱,且人口眾多,因而問題很大。2002年,我國共有耕地18.89億畝,人均耕地約1.47畝,為世界人均數的45%。人均水資源為世界人均數的1/4;全國600多個城市中,一半缺水;108個重要城市因缺水每年損失工業總產值約600億元。全國屬于干旱、半干旱及裸露巖溶地區的面積占陸地總面積的43.5%。50多年來,盡管國家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取得很大成績,但由于我國生態環境條件先天不足、人口增長過快、經濟發展迅速,而生產和消費方式相對落后,過度開發使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38%,每年流失土壤量達50多億噸;荒漠化土地面積267.4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28%。石油問題更大,按最低需求量計算,到2010~2020年,國內的開發生產估計只能滿足需求的50%左右。我國很多部門、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都較低,經濟增長方式比較粗放,能源、資源的消耗量大,利用效率低,污染排放嚴重,帶來的社會、經濟損失極大。經濟增長過于依賴出口

海關公布的最新統計數字顯示,2005年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達6450.3億美元,同比增長23.2%。其中,出口3423.4億美元,增長32.7%;進口3026.9億美元,增長14%,順差近400億美元。而2004年同期,我國貿易逆差68億美元。凈出口的突然猛增,打破了原有的增長格局,并使本該在上半年出現回落的宏觀經濟維持強勢。凈出口的高速增長,通常反映了國內需求的不振。事實上,在我國經濟增長軌跡發生轉折的年份,幾乎無一例外地出現了凈出口增長成為經濟增長主要動力之一的現象,由此得出我國經濟的增長過于依賴出口。

中國經濟增長的目標取向

向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轉變

只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才能通過降低能耗、減少污染,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作為當今國際社會的發展趨勢,是以產品清潔生產、資源循環利用和廢棄物高效回收為主要特征的生態經濟體系。由于對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程度,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從而大大降低了經濟發展的社會成本。發展循環經濟是一項系統工程,涵蓋工業、農業和消費等各類社會活動,需要各種新技術作為支持,更需要法律規章的保障。因此,催生我國再生資源產業,不僅需要政府扶持、企業自身努力,也需要全民樹立循環經濟的意識。

建立綠色GDP指標體系解決自然資源和環境價值的核算問題,是建立綠色GDP指標的關鍵。實行綠色GDP指標的經濟發展模式和國民核算新體系,不僅有利于保護資源和環境,促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經濟可持續發展,而且有利于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經濟效益,進而增進社會福利。

積極進行技術創新從全球發展趨勢看,技術創新日益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只有以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治理技術為基礎,才能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因此,我國必須把技術創新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上。通過技術創新,提高各種經濟資源的使用效率,建立資源節約型的國民經濟體系,減輕經濟增長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

經濟發展轉向內需為主

經濟大國應該以內需為主,這可以說是學術界的共識。因為,我國不能總指望國際市場來消化過剩的生產能力。最近幾年,大量的投資和出口形成一個循環,投資主要為出口服務,投資最快的是沿海、外向型的地區,為消費服務的投資則相形見絀,這樣一旦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對國內經濟就會造成很大的沖擊。

降低外貿依存度從國際經驗比較看,我國經濟增長當前有三個突出問題:一是外貿依存度高,現已高達70%,在此前的經濟發展歷史上,還沒有出現過一個大國曾有如此高的外貿依存度;二是第二產業的比重高,我國第二產業的比重2004年高達52.9%,比日本頂峰時期還要高10個百分點;三是服務業在2003年后比重一直下降,這是不正常的現象。這三個問題都和出口過多過快有密切的聯系。

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占GDP比重的同時,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信用體系,解除老百姓消費的后顧之憂。這不僅有利于經濟長期穩定增長,也有利于社會福利的提高。

近年來,我國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快速上升至20%,雖不及發達國家,但已

-

超過眾多發展中國家。然而,我國居民福利水平的提高速度遠遠趕不上財政收入的增加速度,國民收入分配出現了財政收入遠遠高于居民收入增長的格局,我國消費增長緩慢的根源即在于此。

另外,政府要轉變觀念,從圍繞出口的基礎設施建設,轉變為提高內需的基礎設施建設。政府要適應新形勢,減少對出口的補貼,取消一些出口優惠政策,使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盡快并軌,進而實現我國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