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淺談論文

時間:2022-10-09 11:30:00

導語: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淺談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淺談論文

論文關鍵詞:區域經濟;發展問題;對策

論文摘要: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布局繼20世紀80年代沿海發展戰略、90年代末西部大開發戰略之后,目前新的區域發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實行東西互動,帶動中部,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本文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現狀作了分析,指出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區域經濟是各國和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大城市為中心、發展水平相近地區的經濟聯系和合作加強,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經濟區。我國區域經濟按地理位置劃分,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從大連、天津、青島、上海、廈門、深圳、湛江等整個海岸線為快速發展的經濟區域;第二層次是從哈爾濱、沈陽、石家莊、太原、鄭州、武漢、合肥、南昌、長沙等內陸屬于發展較慢的經濟區域;第三層次是西部地區為發展落后的經濟區域。

1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區域經濟發展的巨大差異致使國家總體改革目標進退維谷。由于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對東南沿海地區實行政策傾斜、資金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優勢,目前東南沿海與中西部的發展差距凸顯出來了。向沿海傾斜的區域政策使全國經濟重心總體向東南偏移,中西部地區的經濟類型和產業結構與東部地區也產生了很大差異。東南沿海區域與中西部地區之間在經濟發展水平上的巨大差異,使以市場為導向的宏觀經濟改革目標與區域經濟發展目標之間發生沖突,使國家總體改革方案難以設計與貫徹落實。

中部經濟有“凹陷”之憂。自上個世紀80年代初沿海發展戰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中部地區已成為全國的“經濟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發展和改造”的方針,中部地區經濟地位相對下降。中部地區農業比重很大,農村人口過多,由于靠農業發展的出路越來越窄,而制造業又沒有出現由東部向中部轉移的梯度效應,在東部大發展、西部大開發、東北經濟振興的新形勢下,中部地區經濟結構轉型所面臨的國內與國外的壓力會加大,“經濟凹地”有可能會加深。

區域產業結構趨同,重復建設,區域經濟特色不明顯。一是重復建設,這不僅出現在價高利大的產業領域,而且在基礎設施領域尤甚。二是在開放引資上競相出臺優惠政策,在外貿出口上競相壓價,導致過度或惡性競爭,甚至區際聯系還要小于與國際的聯系。三是存在嚴重的產業同構現象。加速擴大的地帶間經濟發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地方政府“興地富民”的客觀壓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項目投資上置全局性資源浪費、生產能力過剩而不顧,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復引進、生產、建設,從而導致地區產業結構趨同現象不斷加劇。這不僅抑制了地區經濟比較優勢的發揮,喪失了地區分工效益和規模經濟效益,而且影響國民經濟整體效益的提高。

地方割據現象仍比較嚴重。在地區差距日漸擴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驅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開的形式,或以隱蔽的形式實行地方保護主義。如區域間為爭奪緊俏資源而展開的資源大戰;構筑名目繁多的貿易壁壘和行政壁壘;互相實行資源、技術、人才、商品的壟斷和封鎖等來保護本地區的利益。不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種商品和生產要素不能自由流動,而且使地區、行業、企業間的優勢無法互補,造成資源浪費,并最終導致競爭、開放、統一的國內大市場難以形成。目前,各地區進一步擴張面臨的共同障礙,是行政體制分割,各自為政,行政性區際關系替代了市場性區際關系,難以做到資源的優化配置及經濟融合。

不發達地區的造血功能不足。對不發達地區而言,其基礎設施建設明顯落后于沿海發達地區,優惠政策也沒有絕對的優勢,缺乏足夠的吸引力,更為重要的是不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落后,缺乏對外部資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經費不足,使不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雪上加霜。

“資源換增長”模式普遍存在。很多地方政府用土地和優惠政策招商引資作為促使本地經濟發展和GDP增長的最優選擇,這是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一個最普遍的問題。

2區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加強宏觀調控,進行必要的政府干預。從我國目前體制轉軌時期的特殊情況來看,雖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場發育還不充分,各地經濟的市場化水平差距很大,全國統一的市場尚未形成。所以政府應通過轉變自身職能,促進市場發育,為區域經濟發展創造比較寬松的市場環境。同時,還應通過制定適當的區域經濟政策,防止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導致地區差距講一步擴大。為解決區域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問題,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政府通過必要的投資傾斜和政策傾斜,加強不發達地區的智力投資,扶持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通過宏觀調控措施,達到各個經濟區域協調發展的目的。同時尋求“點”的突破,國家在各地區發展的點上集中投入資金、引入技術,培植主導產業,使之成為真正帶動周圍地區的發展極。

淡化行政區劃色彩,強化經濟區域功能。打破部門、地域界限,本著“互惠互利、優勢互補、結構優化、效益優先”的原則聯合起來,推動城市間、地區間的規劃聯動、產業聯動、市場聯動、交通聯動和政策法規聯動,通過整合區域資源,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壯大跨區域的龍頭產業,以較低的成本促進產業優勢的形成。整合的思路應是改革和優化政府。改善政府的縱橫向權力結構,把握好上下政府分權和集權的度,從法律、組織、風險等方面約束和規范地方政府的行為,使政府真正從管理走向服務,從全能走向有限,從根本上克服和解決“行政區經濟”的弊端。走聯動發展,共同繁榮的路子。

統籌區域發展規劃,建立區域利益調整機制。東部地區要繼續發揮引導國家經濟發展的引擎作用,優先發展高技術產業、出口導向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揮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主力軍的作用。中部地區多數都是農業大省,是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的調出基地,充分利用其承東啟西、縱貫南北,地處全國水陸運輸網絡中樞的有利區位和綜合資源優勢,“東引西進”加快傳統工業技術改造和農業現代化的步伐,就有可能盡快崛起,成長為推進國民經濟發展的又一主動力。從西部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西部大開發戰略力圖通過實施西氣東輸、東電西送、南水北調和青藏鐵路等通道網絡建設,與退耕還林和天然林保護等工程,使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為西部地區的產業發展搭建更寬廣的平臺。

理順資源價格體系。現在我國區域間合理分工和商品交換的主要阻力有兩個:一是自然資源產品相對低價、工業制成品相對高價的不等價交換,二是地區分割和地區封鎖。因此,協調區域市場需要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其中最為關鍵是理順資源價格體系,提高生產要素價格的市場化程度。公務員之家

落后經濟區域發揮本地優勢,突出特色。中國中西部地區經濟落后的普遍現象是:生活水平低,勞動生產率低,人口增長快,失業率高,嚴重依賴農產品和初級產品出口,依附性強,生產力脆弱,交通不發達,自然條件差。根據當展理論與區域經濟理論,綜合考慮中西部的實際困難,當前應當重點抓好的問題是,最大限度地調動落后經濟區域的內部積極因素,發揮本地優勢,加快自身發展。

加強東、中、西部企業合作。當前最重要、最現實的就是引入東部和中部的市場主體,在東中西聯動中,推進西部大開發。東中西部經濟技術合作,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到90年代中后期,一直以商品貿易為主,投資與企業并購僅占15%,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情況有所變化。近年,東部地區一批優強企業,如康佳、“三九”、娃哈哈、白貓集團、春蘭集團等采取多種方式進入西部,除必要的資金投入外,更多的是注入管理模式、轉移技術、提供商標使用與營銷網絡等等。這樣,既滿足了東部優強企業低成本擴張的需求,擴大了市場空間與原材料來源,又解決了西部工業崛起中受到的資金、技術、經營管理、市場拓展等多方面的約束,加快了西部工業化的進程,取得雙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