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集體土地流轉制度改革與創新

時間:2022-08-18 03:51:46

導語:農村集體土地流轉制度改革與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集體土地流轉制度改革與創新

一、集體土地流轉概述

集體土地流轉是指集體土地所有者與建設用地使用者之間土地使用權流轉關系,是土地使用權的轉移。隨著我國信息化和城鎮化的發展,盡管許多農村人都選擇去城市發展,農村仍然有大量人員依靠土地生活。而農村集體土地流轉的形式包括反租倒包、土地股份合作、土地轉包、土地轉讓、土地互換、委托經營以及拍賣等。集體土地流轉有利于實現資源優化和合理分配。改革和創新農村集體土地流轉制度是保障和服務農民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

二、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現狀

(一)土地流轉市場化不足。當前土地主要在農民和熟人之間進行流轉,流轉的通道較狹窄。一些農民受傳統思想的束縛過于依賴土地不同意流轉。這主要是由于農民對土地流轉制度缺乏足夠的認識,而且當前政府的政策不完善使得農民沒有安全感。此外,一些企業和建設者對土地的承包缺乏積極性,大多數企業不愿意投資農業領域。政府對土地流轉的引導不到位,使得土地流轉市場化不足。(二)流轉程序不規范,頻繁糾紛。雖然當前土地流轉的速度逐漸變快,但是糾紛也變得頻繁,根本原因是土地流轉的制度不夠完善和規范。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我國土地監督制度不完善,農民對土地流轉制度和相關的法律缺乏認識使得交易困難。二是我國對于土地流轉制度沒有具體的明確,相關法律存在漏洞使得糾紛難以解決。此外,流轉主體存在一定的問題,土地流轉本應該本著農民自愿的基礎,但是一些政府采用強制手段讓農民進行土地流轉從而導致糾紛頻繁。同時農民文化水平較低,一些企業利用農民的弱點引導他們簽訂不公平的土地流轉合約使得糾紛增多。(三)土地產權和收益權不清晰。按國家法律規定,農村的土地是指農民集體所有由農民集體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農業生產的土地。但是目前由于集體組織不按規章隨意征收農民的土地嚴重影響了農民的積極性。此外,農民沒有能力維護自己的權益,而且對相關的制度不了解,使得農民土地的收益逐漸減少。而其他收入被集體組織用去其他地方,這嚴重損害了農民的權益。

三、農村集體土地流轉制度創新的必要性

農村土地流轉的宗旨就是維護農民的利益,實現城鄉共同發展共建和諧社會。農村集體土地流轉制度創新是當前農村工作的當務之急。農村集體土地流轉制度創新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有效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集體土地流轉通過在村民之間以及城鄉之間轉移土地使用權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土地作為生產要素將農業與其他產業進行結合,充分發揮了土地的作用并增加了農民的收益。同時集體土地流轉制度是農業現代化的措施,并通過將信息技術應用到農業領域建設了農業觀光園、農業采摘園以及農業生態園等,不僅拓展了農業領域,而且還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二)中國農村具備土地流轉的條件。在市場經濟體制的影響下,我國農民已經不僅僅將農收入作為生活的唯一來源。而且國家當前沒有為進入城鎮工作的農民提供基本的保障,農民只有將土地作為最后的保障。放棄土地的農民沒有合理的補償,農民當前只能通過轉讓土地使用權補償自己的損失。因此當前中國農村已經完全具備土地流轉的條件。(三)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必要措施。農村傳統的土地經營方式規模小、農民收入不穩定,而新的經營制度“集體土地流轉制度”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農民將自己土地的使用權流轉給經營者,通過經營者的改造、規劃和發展集中土地資源,更好地對土地進行管理。而且經營者通過科學技術不僅能夠發揮土地效用提高生產力,而且還為新技術的研發和試驗提供了條件。所以農村集體土地流轉制度改革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必由之路。(四)有利于加快城鎮化步伐、統籌城鄉發展。1998年十月中共十五屆三中全會提出城鎮化戰略,城鎮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農村人口多是阻礙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減少農村人口是加快農村發展進程的首要措施,而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為農民提供了保障,給農民全面發展提供了條件促進了農民多方面發展。同時土地流轉制度轉移了農村勞動力,有效縮小了城鄉發展的差距,加快了城鎮化的步伐。

四、改革農村集體土地流轉制度的措施

(一)明確農民土地產權,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明確農民的土地產權是農民集體土地流轉制度改革的根本。農村土地產權不明確是制約土地流轉的重要因素,所以政府機關應該明確土地所有權的相關規定,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同時在明確土地所有權時要尊重區農民的意見,進行合理的劃分,做到公平公正。(二)加大農村土地流轉政策的宣傳力度。政府和村委會一定要通過多種方式加大對農村土地流轉政策的宣傳,讓農民對農村土地流轉有準確的認識,從而合法維護自己的權益。同使農村可以組建咨詢小團隊,專門為農民解決土地的相關問題。此外,還可以聘請專家來農村為農民開展講座,為農民普及土地流轉的相關知識,轉變農民傳統的觀念,從而營造良好的流轉發展環境。(三)培育土地產權市場。1.農用耕地產權市場。為了提高農村土地資源利用率,就要培育土地產權市場。要建設農用耕地產權市場主要有兩個措施,一是在保證流轉過程公平,保障農民收益的基礎上大力支持企業租賃等土地流轉的方式,有效利用先進的科技技術提高生產力。二是開發農業區域,比如農民可以利用土地入股與經營者合作集中土地資源,擴大效益,最終實現雙贏。2.農村非農建設用地產權市場。由于我國工程化進程的限制,農民喪失了很大的土地權利,因此培育農村非農建設用地產權市場是十分必要的。它不僅可以給農民提供多種土地資源利用的方式,還讓農民為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作出了一份貢獻。3.農村土地金融市場。法律應該明確農民土地使用權的實際性質,比如可以賦予農民將土地作抵押進行金融市場交易的權利。因此農村集體土地制度改革應該將培育市場作為重點內容。讓農民能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地資源,同時改變當前農村金融的現狀,并促進金融行業的發展。

五、結語

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改革是一個需要時間和努力的過程。在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的過程中要借鑒其他地區以及其他國家的土地流轉的經驗,取長補短,針對實際情況創新出適宜的、能夠促進土地制度進步的體系。同時在改革時以市場經濟體制的變化為根本,為農村土地流轉提供一定的產權基礎,從而有效解決“三農”問題。

作者:蔣書波 單位:海南國源土地礦產勘測規劃設計院

【參考文獻】

[1]李力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綜合課題組.合法轉讓權是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基礎———成都市農村集體土地流轉的調查研究[J].國際經濟評論,2012

[2]運文靜.我國農村集體土地流轉制度研究[D].鄭州大學,2011

[3]張正瑞.農村集體土地流轉的政府主導與法律規制[J].江蘇農業科學,2011

[4]于傳崗.農村集體土地流轉演化趨勢分析———基于政府主導型流轉模式的視角[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5]王朝華,吳向陽.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加快農村集體土地流轉的重要意義[J].農業經濟,2014

[6]席景奇.地方政府在農村集體土地流轉中的角色分析[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