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財源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12 09:53:00

導語:鄉鎮財源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鎮財源分析論文

一、鄉鎮財源建設現狀和特點

從收入結構分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一是經濟發展拉動收入增長。近幾年隨著經濟增長的帶動,部分主體稅種仍然保持較快增速。二是工業財源的主導地位日益穩固。隨著鄉鎮工業經濟的發展,工業提供稅收所占比重有了很大提高。另外,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為工業稅源的提高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三是第三產業的發展成為財源的又一增長點。

二、財源建設存在的問題

鄉鎮財源建設最大的制約因素在于主觀方面觀念僵化,“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嚴重,許多鄉鎮領導在財源建設上好急功近利、竭澤而漁,缺乏沉下心思,扎實做好財源建設服務工作的決心。鄉鎮要將工作重點由盲目上新項目轉移到整治環境、扶優壯強和優化資源配置上,突出搞好政策引導、科技、信息、資金、流通等方面服務,千方百計為培植財源做好基礎工作。近幾年,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一些創稅企業,為財源做出了一定貢獻,但大部分企業規模比較小,稅源結構單一,存在著創稅少、支柱財源少的問題。其次,農業基礎薄弱、存在產業結構單一等問題。農村經濟的發展依賴于農業的發展,農業的發展需要產業結構的調整,基礎設施的改善和建立高產、優質、高效的規模農產品生產基地。最后,新興財源少、后續財源匱乏和財政監管力度不強等問題。財源建設要建立長期的穩定的財源,才能保證稅收收入的穩定增長。要強化財源建設,做大做優財政“蛋糕”,其關鍵是要固本開源,在繼續強化現有財源的基礎上,鞏固壯大主導財源,積極培植新興后續財源,進一步加大財政監管的力度等。

三、加強財源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強化工業興財,全力培育工業支柱財源

1.堅持樹立工業財源是第一財源觀念。繼農業稅取消后,工商稅收成為鄉鎮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確立工業主導地位,推進工業化進程成為加快發展、及早脫困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加快培植規模企業,也是做大財政“蛋糕”的主要途徑,發展工業也是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渠道。無論現在還是將來,工業作為支柱財源的地位都不會動搖。

2.加強招商引資,不斷提高效益和擴大地方經濟總量。要想加快工業化步伐,提高工業稅源經濟的比重,就必須以工業集中區為載體,不斷完善工業集中區的基礎設施,積極引進項目,利用內資,啟動民資,吸引外資;在引進外資過程中,要改變過去那種一味靠減免稅吸引外資的做法,把重點放在優化投資環境上。加大投入,高起點、高標準地規劃建設工業集中區,打造招商引資的軟、硬環境。通過大力招商引資,讓外地項目、企業在本地落戶,生根開花,以做大做優本地經濟這塊“蛋糕”,擴張本地的經濟總量。同時,加強對外資企業的稅收征管,防止收入流失。

3.加大科技投入,促進自主創新。鄉鎮要加大對本地科技含量高、利潤空間大、帶動面廣的龍頭骨干企業的扶持力度,穩固其對鄉鎮財源的支撐作用,要利用現有的產業優惠政策,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推進工藝的創新和產品的升級換代及新品開發,使企業能始終占據技術“制高點”,從而盡可能多的占領銷售市場空間,有效實現產值和利潤的轉換,并以此形成新稅收增長點。

(二)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強農業基礎財源建設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農業特產稅取消和農業稅免征后,鄉鎮財政從農業產品收入中直接獲取的農稅收入的缺失,并不表示農業對地方財政貢獻的完全喪失。相反,隨著商品農業、創稅農業、創匯農業的發展,和農產品的加工、運輸、儲藏等農業產業鏈條的延伸與加長,農業對財政的間接貢獻率會越來越高。因此,仍須大力發展商品農業經濟,不斷推進農業產業化,逐步提高次生農業經濟的含稅成份。

1.以市場為導向,調整農業內部結構。在確保糧食生產穩步增長基礎上,不斷提高經濟作物的比重,同時,要樹立“農、林、漁”并舉的大農業的觀念,擴大魚、蝦、蟹等養殖、特色林果和苗木花卉種植等在農業內部結構中的比重,通過優化布局,合理安排經濟作物(如油菜、棉花、煙葉等)和糧食種植的比例,提高優良品種和種套養模式的比例,加快農業內部結構高速的步伐,變行政推動為利益驅動,鼓勵農民發展特色農業,增加農特產品收入,加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

2.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打造品牌,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發展創稅農業。應根據我市鄉鎮的地理、資源等區位條件,選準農業特色產品,著重培養農業經濟亮點,圍繞市場的需求,發展區域性支柱農業,逐步形成農特產品的生產基礎,進行規模化種植和專業化生產。如大量種植蔬菜、油菜、蓮藕等。在提高農產品產量的基礎上,要逐步增強對當地農特產品的深度加工能力,提高農特產品的自身品質,接長產業鏈條,提高其附加值,著力打造品牌,使農民增收和財政增長。如對新鮮蔬菜脫水等進行脫水加工,對水產品魚、蝦、蟹進行加工、對蓮藕提取淀粉等加工;從而提高其附加值。以產業優勢為基礎,特色產品為支撐,國內外市場為依托,建立一批集貿、工、農于一體的“龍頭”企業,實現農業的產業化經營,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的機制,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同時,通過農特產品生產的規模化、產業化道路,不斷拓展市場空間,增加農產品的創稅環節和創稅層次,提高特色農業的含稅成份,增強對地方財政的貢獻率。

3.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促進農業持續發展。農業基礎設施是發展農業生產、提高農民生活、改善農村環境、保護自然生態的重要物質保障。鄉鎮財政要以項目農業為抓手,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扶持,不斷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將有限的建設性預算資金向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水利設施建設等重點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傾斜,大力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大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以促進農業持續穩定地發展。

(三)積極培植新興財源,加快第三產業發展

第三產業所需投資少,勞動力需求大,對財政的貢獻率高,是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隨著第三產業在三產中所占比重的上升,其交納的營業稅已成為地方財政的重要稅種,在地方財源建設中的地位進一步增強。加快第三產業發展,既是優化產業結構的需要,也是培植地方財源的需要。

1.搞活土地經營,利用土地生財。穩步推進農村“三大合作”改革。以提高農業的集約化水平、組織化程度為目標,加強農民專業組織的培育、扶持和發展,加大土地流轉力度,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土地向擁有資金、技術、項目、市場的能人大戶集中,提高土地的經營規模和效益。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四荒”地,通過轉讓、租賃、拍賣等形式,實現其增值,從而增加財政收入。

2.不斷完善市場體系的建設。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優勢,一要大力發展綜合性商品市場,二要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水產品、脫水蔬菜等專業性商品市場,三要大力發展生產資料市場。

3.結合“五城同創”這一契機,大搞農田村網綠化建設。林業已真正成為強村富民的“綠色銀行”,成為具有潛力之一的新興財源。

另外,要進一步發展市場潛力大、帶動能力強、附加值高的交通運輸、信息咨詢、旅游服務、餐飲服務、文化娛樂等行業,促進第三產業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使其逐步成為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四)不斷優化財政管理體制

1.健全內部制度,規范理財行為。一要著重抓好完善財政所內部崗位責任制,確保財政所的所有工作人員都能明確自己的崗位、職責和要求。二要內部檢查監督機制,認真做好檢查、匯審記錄,及時發現財政業務處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做到防微杜漸。三要完善財政所內部牽制制度,內部人員分工要根據不相容原理設計崗位,保證做到賬、錢、物、票據四分開。

2.強化財政的支出管理。在保工資、保運轉、保剛性支出的前提下,必須堅持從緊度日的原則,嚴格控制一切非生產性支出,不該花的錢堅決不花,可花可不花的錢盡量不花,必須花的錢也要力爭最大限度地少花,從而加大對支出的管理,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3.深化服務層次。在財源建設上,作為財政部門既要重視資金扶持,還要講究政策引導。要通過定制科學的產業政策、稅收政策、引資政策、貼息政策和信息服務等手段,積極支持有潛力、有前景的產業、企業或項目大力發展,要轉變服務理念和方式,增強財政政策指導,并通過政策和資金的傾斜,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從而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搞好經濟薄弱鄉鎮財源建設,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只有樹立全局觀念,圍繞當地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總體目標,轉變作風,扎實工作,一步一個腳印、鍥而不舍地抓下去,才能真正取得更好的成績。廣大農村基層干部應不斷轉變工作作風,培養為經濟服務,共促經濟發展的意識。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理順有關體制,加大督查力度,促使各條塊部門摒棄部門利益至上的狹隘觀念,主動為經濟發展服務,共同促進鎮域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霞.財政資金支出現狀及對策研究[J].財會通訊,2006,(10).

[2]冬至.對財政項目資金實行全程監督[J].中國監察,2007,(1).

[3]劉家玉.論“鄉財縣管鄉用”財政管理方式改革[J].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4).

摘要:在國家全部取消農業稅后農民負擔大大減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得到提高。但是,農村稅費改革的實施,也使鄉鎮財政的利益格局和收支構成發生了重大變化,特別是經濟薄弱鄉鎮財政面臨的收支矛盾加劇,平衡難度加大。經濟薄弱鄉鎮要想逐步改變財政困難局面,在財源建設工作中有所突破,就必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因地制宜,立足自身資源條件,以效益目標為最終取向,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的導向作用和財政資金的吸附作用,優化環境,夯實基礎,不斷培植經濟和財源的增長點。

關鍵詞:鄉鎮財源;開源節流;鎮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