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9 10:55:00

導語: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研究論文

2004年,時隔18年后黨中央、國務院再次以1號文件形式,頒布實施了一系列支農扶農政策,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多年來難得一見的好形勢,特別是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更成為宏觀調控大背景下我國經濟走勢的最大亮點之一。

一、2004年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主要特點和成就

1.糧食生產出現重要轉機,糧食產量出現恢復性增長。2004年,糧食播種面積增加了近4000萬畝,總播種面積恢復到15億畝以上;糧食總產量預計達到9100億斤~9300億斤,超過9100億斤的年初預定目標,扭轉了多年下滑的局面。2004年,糧食生產有四個較為突出的特點:

(1)夏糧、早稻、秋糧季季增產。2004年,夏糧總產2021億斤,比上年增長4.8%;早稻總產641.6億斤,增長8.8%;秋糧估計總產超過6500多億斤,增產400億斤以上。

(2)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四大糧食作物樣樣增產。水稻產量3532億斤,增長9.9%;小麥總產量1815億斤,增長4.9%;玉米產量估計超過上年水平;大豆總產量358億斤,增長16.2%。

(3)主產區和非主產區糧食處處增產。全國除西藏外,各省糧食產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主產區增產效果最為顯著。主產區對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80%和90%。

(4)糧食播種面積、糧食總產量、糧食單產樣樣增長。2004年糧食畝產比上年提高19公斤。

2004年,糧食增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強硬的措施,清理整頓了各類園區,嚴格查處了各種土地違法案件,暫停了農地轉用審批程序,加強了對基本農田的保護力度,有效遏制了違法違規亂占濫用耕地的現象;為糧食播種面積的恢復性增長,創造了條件,有力地保護了糧食和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二是糧食直接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補貼(“三補貼”)政策措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2004年,“三補貼”政策共補給農民140多億元:除對種糧農民實施直接補貼116億元外,還對13個糧食主產省安排良種補貼資金28.5億元,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7000萬元。三是國家增加了對農村生產和生活基礎設施的財政投入。2004年,在國債資金規模有所縮小的情況下,仍安排專項資金285億元用于農村“六小工程”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糧食生產條件。四是國家加大了對農業和糧食生產信貸資金的支持。2004年,中央在宏觀調控大背景下,不僅沒有關緊農業貸款這個“閘門”,而且還大規模地增加了農業信貸規模。2004年上半年,央行在宏觀調控的關鍵時期,大幅度增加了對農村信用社的再貸款額度,重點用于支持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生產和扶持西部貧困地區發展。與2004年1月相比,同年11月農業貸款余額增加1386多億元。五是氣候因素。2004年,全國除局部地區出現暴雨、臺風等自然災害外,沒有出現大的自然災害,對農作物的播種、生產和收獲提供了良好的生產條件。

2.農民收入增速加快。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估計全年實際增長幅度超過6%;農民人均收入增長超過300元,這是1997年以來農民收入增長幅度最高的一年,比前6年的平均增速高近2個百分點。

農民收入增長有以下兩個突出特點。一是糧食主產區和種糧農民收入,由于糧價和“兩減三補”等原因增加較多,改變了多年來主產區農民增收緩慢的狀況。二是在農民家庭收入、工資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增長的同時,農業收入占農民總收入的比例大幅上漲,并且超過了工資性收入的增長幅度。

2004年,農民增收之所以出現好的勢頭,主要是糧價漲、政策好、人努力。具體分析其原因,一是價格因素。2004年前三季度,農產品的價格大幅度回升,出售糧食的綜合平均價格提高27.9%。據估算,價格上漲使農民增收了600多億元,是農民收入增長的主因。二是政策因素。據農業部初步估算,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大中型農機具購置補貼和減免農業稅、減免部分特產稅的“兩減免三補貼”政策,拉動農民收入增長2個百分點,使農民增收294億元。三是加大工作力度因素。按照中央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各地、各部門加大了支農工作力度,確保了中央的各項方針政策及時落實到位。同時,廣大農民受到中央扶持農業發展政策和優惠措施的鼓舞,發展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大大增強,普遍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

3.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2004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優化,突出表現在:優勢農產品加速向優勢產區集中,優質專用糧食比重進一步提高;畜牧業克服了年初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影響,下半年呈現加速發展勢頭,確保了全年畜牧業繼續保持穩定發展的格局;漁業生產繼續穩步發展,淡、海水養殖水產品比重進一步提高,水產品出口增長較快;鄉鎮企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增加值和效益同步增長。農業和農村經濟整體上呈現出全面增長的態勢。

4.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出現可喜變化。2004年,中央財政預算中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新增部分,主要用于農村;西部地區部分農村困難家庭學生,得到中央和地方財政的資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和醫療救助工作取得進展;大力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截至11月底,已有150萬農村勞動力完成免費培訓,120萬人轉移就業。2004年,財政安排了120億元扶貧資金,全年新脫貧人口300萬人。此外,各級政府還將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投入力度。

5.農民權益保障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強。2004年,農民權益保障工作得到加強,具體表現在加強土(耕)地保護的同時,改進和完善土地征用制度,提高了征地補償的標準和補償辦法。在土地市場治理整頓中,全國共償還拖欠農民征地補償費160.45億元,占拖欠總額的91.4%。同時,對進城農民工子女就近、免(借讀)費入學提出明確的要求。更為突出的是,全面開展了清理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的專項行動。截至2004年12月10日,全國建設領域拖欠農民工工資償付比例為96.57%。其中,天津、黑龍江、上海、海南、浙江5個省市,建設領域拖欠農民工工資的清理工作已經全部完成。

6.農村各項改革進一步穩定推進。2004年,我國農村重點深化了五項改革。一是完善農村土地制度,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中央1號文件確定將一定比例的國有土地出讓金,用于支持農業土地開發,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國家出臺了征地補償標準,保護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二是推進市場取向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建立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制度。2004年,全面放開糧食收購和銷售市場,實行購銷多渠道經營。國家從糧食風險基金中拿出部分資金,用于主產區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增加了農民的種糧收益,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三是深化農村稅費改革,繼續減輕農民負擔。在取消除煙葉以外的農業特產稅的基礎上,吉林、黑龍江免征農業稅(西藏自治區一直免征農牧業稅),11個糧食主產省降低3個百分點,其他非糧食主產省降低1個百分點。上海、北京、天津、浙江、福建共5個省市自主免征或基本免征農業稅。實施這兩項政策,農民減負增收約302億元,大大超過年初預計為農民減負238.9億元的目標。四是改革和創新農村金融體制,加強對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金融扶持。2004年,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范圍擴大到了29個?。▍^、市)。農村信用社支農投放繼續快速增加,全年增加近2000億元。五是合作醫療制度的試點和推廣。據衛生部資料,截至2004年10月底,全國內地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333個縣(市)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實際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8000多萬,“參合”率為75.20%。為建立農村新型醫療保障體系,各級財政投入了300多億元。

2004年,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呈現出少有的好發展態勢,這是政策、市場、氣侯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進一步穩定、完善、鞏固和強化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支農政策,鞏固和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大好形勢,將成為2005年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主旋律。

二、2005年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展望

應該看到,2005年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要保持上年的好勢頭,有一定的難度。就提高農民收入而言,2004年農民收入的增速非常顯著,但即使如此,也還難以扭轉城鄉收入差距繼續拉大的趨勢。同時更重要的是,2004年農民收入增長,主要得益于包括糧價在內農產品價格的高位運行。如果糧食市場發生變化,農民收入的走勢會如何,非常值得關注。此外,隨著種糧收益的提高,有的地方出現因回鄉務農引起的爭地糾紛、“壓經擴糧”、“毀草種糧”等苗頭,以及全國大部分地區農資價格淡季逆勢上漲的趨勢,同樣值得重視。

2004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05年的支農政策作出安排,2005年各項支農措施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減弱;已經實行的政策不能變,已經給農民的實惠不能減,隨著國家財力物力的增強,還要逐步加大支農力度。盡管存在不少困難,但只要努力貫徹、落實好這些政策,遏制住經濟運行中不利于農業和農村發展的苗頭,逐步探索和建立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緊緊抓住通過耕地保護和擴大農業技術推廣運用這兩手策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2005年繼續保持一個良好的農業和農村發展局面,是可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