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發展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12 11:34:00

導語:生產力發展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產力發展分析論文

一、知識經濟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

在長達2000多年的物質經濟發展進程中,從原始經濟、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付出了自然資源過量消耗和生態環境嚴重失衡的巨大代價,建成了當代的高度文明。當我們全面審視世界2000年來的經濟形態演變,無爭的事實是,靠傳統的土地、勞力、資本等生產要素支撐的物質經濟走到了盡頭,地球己不堪重負,可持續發展出現深刻危機;無可選擇的選擇是,在現有文明的條件下,大規模地應用新興的信息、知識和科技等生產要素替代傳統的要素,構造和發展人類社會的最新文明——知識經濟。

1、知識經濟是知識積累和科技進步的必然

據OECD發表的《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經濟》的報告中所下的定義:“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雹偎^“知識”,它包括人類發明和發現的所有知識,其中,主要是科學技術,管理和行為科學的知識。知識是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反映,也是進行生產活動和社會實踐不斷積累的經驗的總結。從有人類社會存在的那一天起,知識便作為社會的一個重要元素而存在。在人類社會自然界獲取生存必需品的競爭中,人類經濟經歷了游牧經濟、農業經濟、工業經濟這些形態。然而,哪種經濟型態能缺得了知識呢?如農業經濟講究“適時播種”,“適時”就是知識,沒有這種知識,錯過了節氣,輕則減產,重則顆粒無收。工業經濟更是如此,瓦特發明得蒸汽機,以及后來發明得珍妮紡紗機和電動機,使人類的體力得以延伸和解放,帶來了我們當今正在享用的工業經濟文明,這種蒸汽機、紡織機、電動機都是那個時代人類最尖端的知識結晶。誰都可以認識到,在以往的這些經濟形態中,經濟形態越發展,所需的知識就越多,知識所起的作用就越大。量變引起質變,終于會到達比任何其他要素,如海洋、土地、森林、礦藏、工廠、機器設備、貨幣(資本)等都更為重要的這樣一個轉折點,于是就產生一種新的經濟形態——知識經濟。人類開始進入一個全新的社會經濟形態。

2、知識經濟的本質就是社會生產力的高度智能化

因而它是生產力發展到電子信息時代的產物。社會生產力以科學技術為基礎、以升級換代為形式的不斷智能化規律,反映了發展的歷史趨勢和一般結果,反映了生產力從低級到高級的的發展過程。這一趨勢和過程大體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①是“自然的人化”階段,即人類運用自己的智慧,從自然界獲取物質和能量,并利用各種物質手段武裝自己,以增強利用、改造、征服自然的能力。這一般結果是人類創造了以農業和工業經濟為代表的物質文明,使物質資料的直接生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人類先后進入了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②是“人的自然化”階段,即人們在開發利用自然的長期過程中,隨著經驗的積累和技術手段的改進,人們逐漸認識了自然的本質并掌握了自然運動變化的法則,并把這些認識抽象和內化為人的智力和知識等本質力量,從而實現人的自身塑造,使人的本質日益豐富和完善,行為更加合乎客觀規律,自身能力更加全面強大,能夠在自然面前有更大的自由,能夠日益削弱自然因素對社會生產力的消極制約,能夠按照人類的積極目的去改造自然和社會。這一過程的一般結果是人們在物質經濟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經濟類型——知識經濟,使社會生產力上升到更高的發展階段——電子信息生產力階段。此時,物質財富的增長,主要不是靠增加資源、勞動、資本和場地,而是靠知識、技術等智力資源的作用,帶動物力資源的深度開發與利用,以盡可能少的勞動時間,創造日益豐富多樣的社會必需品(物質的和精神的)。

3、知識經濟是以智能為核心的一種全新的社會生產力系統

它以科學知識為資源基礎,以高科技手段為中介,以經濟發達為目標,是知識、技術和經濟緊密結合、良性互動的高級生產力發展形式,是以科技為主的、以知識、生產、分配、創新和使用為要素的經濟。以知識經濟的典型代表軟件產業為例,全球軟件市場的年市場規模已高達4000一5000億美元;美國計算機軟件的產值已是硬件產值的1.4倍;全球500家最大公司對世界經濟的貢獻,與美國5000家軟件公司的貢獻大體相近;微軟公司的“視窗”軟件占有世界80%以上的市場,該公司每周增加資產4億美元。有關調查統計表明,1993年以來,美國工業增長的45%是由信息產業帶動的,高技術產業已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7%,而傳統的支柱產業只占14%,汽車產業僅占4%。在此期間,以微軟公司和網景公司為代表的5000家軟件公司成為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其中微軟公司的市值(上市股票的價值)已超過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的市值總和②。從美國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功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以創造性的知識為核心,運用知識生產、發展知識產品,并以此來推動科技、經濟、社會的發展,將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

4、知識經濟并沒有也不可能改變物質力量作為社會生產力的本質

知識的力量一方面要以物質力量為保證條件,另一方面它最終還要轉化為物質力量和物質產品(當然也包括精神產品),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知識經濟的生產標志著人們獲取物質產品的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不再由物質到物質,消耗巨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而是由知識到物質,以智力資源的開發帶動物力資源的開發。這是生產力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反映了生產力不斷智能化的歷史趨勢。

二、知識經濟是更能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高級經濟形態

知識經濟標志著人類生產力發展的又一次升級換代,即由普通機器時代向智能機器時代的躍升。而促成這一質的變革的關鍵因素是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及其對生產力系統的全面改造。如果說,由于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使以制造工具為主的機器大工業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部門,產業結構實現了由農業為主向工業為主導的轉變,那么,現代科學(主要指電子信息技術)技術的發展則從以下幾方面實現了對社會生產力系統的科學化改造,使以工業為主導的社會生產轉變為以信息和服務業為主的“知識經濟”,完成了生產力由“硬”到“軟”的過渡,從而使知識經濟成為了一種更能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高級經濟形態。

1、現代科技進步使社會生產力系統“軟化”

工業社會的特點是生產力系統的“硬化”。此時,為了增加產品產量和提高勞動生產率,大量使用機械化的生產手段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并要求強有力的材料、能源和交通設施為其基礎條件。而隨著計算機等信息技術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系統的諸因素和生產流程以及產品都開始向“軟”的方面轉化;勞動力由體力型的大量投入,轉變為文化型和科技型的少量人才,生產工具由粗大笨重的普通機器,變為精細靈巧的智能機器;勞動對象由天然的原材料變為優質的人工合成材料和新的能源;生產管理由經驗管理轉變為系統化的科學管理,生產過程實現了自動化、數字化、虛擬化,汽車、飛機的設計檢驗可以在計算機上進行模擬;許多產品的商標、品牌等軟的成份在商品價值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高,一些傳統產業的“軟化率”進一步提高。這一切都預示著“硬化”的物質生產力系統,正在向“軟化”的知識生產力系統轉變。

2、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締造了新型的生產力系統——信息產業和服務產業

知識型軟產品所占比重越來越大,以微軟為代表的一批計算機和軟件企業,正在成為一些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據有關資料統計,近10年來,全世界信息產業和產品日益擴大,其銷售額1985年為4000億美元,1995年則為6400億美元,預計到2000年將接近1萬億美元,從而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這些新型產業大多是高科技產業,產品是高科技產品,如辦公與通訊設備,1996年的貿易增長速度達到了26%,遠遠高于服裝和一般消費品③。當今國際的競爭已經主要變成了技術的競爭,知識的競爭,誰擁有知識控制權,誰擁有最先進的高科技產品,誰就掌握了競爭的優勢。這可以由該國獲得的專利數目、高水平的科學家的數量、研究和開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以及其它的技術力量等來衡量。

3、現代科技的發展優化了生產力系統的整體功能

現代科技改變了經濟增長的方式,使人類社會經濟生活日益向高效、優質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由于現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綜合科學的發展,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更加全面和深入,系統而又細微,掌握了更多的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促進了知識、技術與經濟的緊密結合,改變了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活動的效果。以往依靠大量投入資源和勞動,消耗大量物質和能量的粗放經營,正在被更多依靠科學和技術,注重效率和效益的集約經營所代替,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更加協調。所有的這些將把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生活,帶入高效、優質、和諧、公正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境界。

4、知識經濟是一種高級的經濟形態,因為相對于傳統經濟而言,知識經濟實現了四個轉變

①從有形資產向無形資產的轉變。知識經濟中的第一生產要素是作為無形資產的知識。這種經濟不再依托稀缺資源,它通過知識,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的、科學的、綜合的和集約的配置,實現了資源的優化利用,通過知識,不斷開發出富有的,甚至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從而創造出新的巨量財富。因此,知識成為最主要的資產,是新一代企業實力的主要標志?,F在,許多國外高技術企業的無形資產已超過總資產的60%,而美國現在的國民生產總值近三分之一是像微軟公司這樣的知識企業提供的。微軟公司的有形資產規模很小,原材料的庫存量很少,但企業資產卻高達重2000億美元,相比之下,通用汽車公司擁有的龐大設施可謂雄居全球之首,而整個資產卻只有400億美元④。

②從知識本身的獲取向求知能力的開發轉變。在工業經濟高度發展的時代,知識的獲取已經是廠商的基本生產要素。在知識經濟時代,單純地獲取知識是完全不夠的。知識作為商品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它的獨一無二和不可替代性。知識的供方是壟斷的,知識產權和知識保密使知識成本十分高昂,因此形成自身的知識生產能力就成為至高無上的任務。同時由于技術的更新換代加快,知識更新的周期縮短,從而任何知識都只有暫時性的意義。所以,對企業員工來說,是否具備不斷掌握最新知識的能力,比掌握多少現存的知識要重要得多。亞洲開發銀行在最近的報告中指出,今后幾十年東南亞國家盡管仍然可以把大量勞動力資源用作工業的補充力量,但關鍵“要看這些國家能否把人變成人力資源”。這里所說的“人力資源”,就是那種具有隨時掌握新技術、新知識的能力和素質的人。

③從重視引進模仿能力向強調創新能力轉變。在工業經濟時代,通過技術引進實現技術轉移,曾經是一些國家企業實現趕超的基本途徑。如80年代的日本。然而,在知識經濟時代,這種單純引進模式正在受到嚴峻的挑戰。首先是因為隨著全球大市場的激烈競爭,由于企業普遍奉行成本一質量戰略,又由于全球信息網絡的形成。技術擴散的速度加快,因而造成產品和工藝在技術上的趨同化,為提高競爭實力,就必須加大創新力度,不斷推出新技術產業和技術產品。與此同時,技術貿易壁壘也必然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而日趨強化。在此種形式下,開發自己的技術,提高本國和本企業的創新能力,就成為知識經濟的基本要求。這樣一來,企業管理就不是一般的信息管理,而是創新管理,即通過管理提高企業的創新力和創造力,并把這一點看作是企此經營的中心任務。

④從技術自身的創新向知識生產的基礎能力創新轉變。技術創新更多地是著眼于把設想轉變為新產品、新工藝、新市場這一應用層面。在工業經濟時代,技術創新的基本模式是技術、設計、制造、管理的一體化,其源頭是市場消費需求的牽動。應當指出,在這一層面上的創新雖然是自覺的,但在基礎科學層面上,即在觀念、理論這一最后源頭上,創新卻常常是不自覺的。當觀念上的創新自發地出現時,社會和企業再隨機選用某些創意進行技術—產業開發。因此,工業時代的創新主要是技術創新,還不是完整的知識創新,即還沒有形成包括基礎信息在內的知識創新體系和知識創新工程。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那種以推進質量更高、性能更好、工藝更新的產品為目標的“增量性創新”或漸近式創新,就暴露出嚴重的弱點。相反,只有立足于基礎性研究的“突破性創新”才能形成全局的牽動力,形成新的支柱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更新或調整,為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三、大力發展知識經濟,促進生產力迅速發展

當今,新一輪國際經濟競爭的焦點正在轉向知識經濟。新的知識越來越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資源,成為我們新的消費基礎。新的知識觀念、知識價值、知識生產、知識傳播、知識轉移、知識功能和知識經濟爆長,正成為人們注目的重點,在我國發展知識經濟,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之處,諸如思想觀念、內外環境、經濟條件、體制和政策等都需要調適。因此,必須提高認識,深化改革,采取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大力發展知識經濟,才能促使生產力發展更上一個新臺階。

1、重視人才在知識經濟中的特殊作用,大力發展教育,提高我國人力資本的素質

判斷我國離知識經濟有多遠,生產力水平高不高,教育狀況和勞動力素質是一個重要的測量指標。因為,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傳播和應用,無不依賴于以智能為代表的人力資本的支持。目前,我國勞動力素質普遍偏低,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相當大的并且是基礎型的差距。我國大量企業職工下崗實現再就業十分困難,就充分暴露出我國勞動力素質不能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問題。當前,OECD各國再教育事業已經高度發達的情況下,政府的政策仍然更多地注意通過促進公眾接受多種技能的訓練,特別是掌握學習的能力來不斷提高人力素質。這更使我們感到,如果我們不抓緊時間,加快發展我國的教育,勞動力素質低的問題,將繼續成為我們發展生產力的一個根本性的障礙。

然而,在目前中國的教育和人才制度下,我們培養出的人才并不適應知識經濟起步、發展的需要。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制約知識經濟在中國生長的一個關鍵原因。其一是我們的教育體制不適于培養創新人才。學制太死,專業太窄,偏重理論,忽視能力。據調查,現在畢業的大學生,真正適合企業、公司需要的并不多。其二是我國的人才制度不適合鼓勵新人才的成長和發展。關鍵是人才制度并沒有把人才作為中心來認識,而是把用什么樣的人作為中心,當動機取代目的時,目的只能圍繞動機改變自己,所以,我們的人才缺乏創新精神,即使是有創新,也只是在“規定”范圍內創新,來符合一些管理者對人的要求。其三是傳統習慣中對創新人才存有偏見。有很多人眼里人才一般是老成持重、飽讀詩書的人,而標新立意、自由散漫的人不是人才,甚至是不可救藥的人。而一般具有創造能力的人才,往往個性鮮明,獨立性、自信力強,這與我國現行人才人事領導體制下對人才的要求是矛盾的,也是傳統的中國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習慣相左的。

因此看來,發展知識經濟,必須首先從改造我們落后的國情狀況開始。教育落后,尤其是教育觀念落后,就是我們的一個國情實際。我們應順應世界發展潮流,結合國情實際,轉變教育觀念,改革教育體制,建立開放式、多渠道、多種所有制并存且有利于社會全體成員終身接受教育的現代教育體系。大力發展教育,盡快提高我國勞動力資本的素質,培養二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大量人才,是發展生產力乃至根本解決我國未來就業問題的一個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