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經濟學對公共圖書館的啟示
時間:2022-12-25 03:51:13
導語:行為經濟學對公共圖書館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公共圖書館館際合作資源建設不僅受制于各項物質性投入,還受到開展這項工作的人的影響。行為經濟學關于人的“有限理性”的研究,對于分析館際合作中計劃執行的前后不一致性、文獻的不完全可替代性及合作中的公平偏好,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館際合作應更加重視決策程序、公平偏好、損失規避等因素。
關鍵詞:行為經濟學;個體;有限理性
圖書館事業的順利運行,不僅取決于國家及社會各界對該項工作的各項投入,還受制于開展這項工作的人員因素的影響。西方經濟學理論在解釋人們在經濟決策過程中的選擇行為及其對市場運行的影響時,往往簡化人們的行為,將“人”假設為“理性人”。按照“理性人”假設,人們在進行決策時,能夠正確地處理各種信息,堅定地執行各種計劃,并在決策時只關心其自身的收益。然而事實上,現實世界由一個個“個體”組成,他們總是力圖做出“理性”的選擇,但是也受制于周邊環境、個體情緒等等因素的限制,且在決策時往往會考慮努力、公平等問題。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泰勒(RichardThaler)將人的理性的“有限性”整合到經濟分析之中,從而推動了行為經濟學的發展。2017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將該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泰勒時稱,“泰勒的研究使得經濟學更加人性化”。行為經濟學主要探討的是人們的行為偏差及其對經濟決策和市場運行的影響,所謂行為偏差,即不符合“理性人”假設的行為傾向。對于圖書館工作者而言,有限理性的行為就是在給定的工作要求與工作量的情況下,選擇最佳的精力、時間投入組合換取自身工作內部或外部的效用。
1有限理性的行為傾向
1.1計劃執行的前后不一致性。行為經濟學的第一種假設是有限理性導致的計劃執行的前后不一致性。人們需要在當前與未來之間進行權衡,傳統理論解釋的邏輯基點是理性人假設,即人們在制定了長期計劃后,能夠嚴格執行該計劃。但是,行為經濟學卻認為,現實中的人們在進行選擇時,常常表現為前后不一致的特征。比如,出于對圖書館文獻的保存以及更好地使用,國家在1985年成立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帶領各館一起開展文獻搶救。在該項目啟動的早期,各省級公共圖書館的參與欲望非常高,且陸續共同制定了善本古籍、民國報紙、民國期刊、民國圖書等多類珍貴文獻的搶救拍攝方案。然而,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各館將文獻保護的重點從縮微轉變到數字化方向。近年來,國家“讓古籍中的文字活起來”這一定位的熱潮,讓更多公共圖書館將工作重心從文獻保護轉為文獻開發和利用。這說明,館際合作中的人們并不像理性人假設的那樣具有無限的理性,相反,現實的決策往往受到外部、內部環境的影響,人們經常隨著時間推移而改變原有計劃。1.2文獻的不完全可替代性。行為經濟學的第二種假設是人們的有限理性所導致的物品的不完全可替代性。按照理性人假設,人們對錢或其他有價值的物品的看法應該是一致的。譬如一個人手中的錢,不管是勞動所得還是中彩而得應該都是一樣的,但是事實上,人們對于它的態度卻并非如此。比如兩家公共圖書館擁有同一種文獻,通過縮微技術拍攝這種文獻所需成本僅為一位工作人員一周的工作時間(約1000元),其他成本基本忽略不計。那么,應選擇拍攝這種文獻并提供服務,還是等待另一家館拍攝后再購買膠片呢?僅從支出和收益上看,先拍攝的館首先獲得該文獻的價值和使用價值,而后拍攝的館由于是采購所得,僅能得到部分使用價值(閱讀),前者的支出更少,收益更多。但在實際中,更多的公共圖書館會選擇后者的做法。這是為什么呢?行為經濟學認為,人們對“損失”比對“收益”的反應更為敏感。對于作為珍貴館藏的古籍文獻,從外部買入縮微膠片,這是一種收益;而將其拍攝為膠片并共享或出售,這是一種損失。由于人們對“損失”比對“收益”的反應更為敏感,對失去的東西要求的補償要遠高于獲得東西時的支付價格。面對文獻的收益和損失,遠非等價交換,即許多文獻,尤其是古籍文獻,并不具有完全的可替代性,這種行為傾向在具有公益性質的公共圖書館中十分明顯。1.3合作決策中的公平偏好。按照傳統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人們在進行決策時,考慮的是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然而,現實中的人們制定決策,不僅會考慮自身利益,也要考慮公平。行為經濟學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獨裁者博弈”案例。在所有人不知情的情況下,你要與班上另一位同學匿名分配20美元,有兩個選擇:A.自己留下18美元,給那名學生2美元;B.平均分配,各分得10美元。研究者發現,有74%的學生選擇了B。這表明,并非所有的人都會最大化其自身的收益,即使在匿名交往而無需考慮聲譽的情況下也一樣。“獨裁者博弈”一定程度上證明了人們有時會放棄自己的資源或自利,去選擇相對公平的方案。行為經濟學揭示了人們在相互作用過程中公平偏好的三個特征:一是即使在匿名和不考慮聲譽的情況下,有些人仍然會公平對待其他人;二是有些人會放棄某些資源去懲罰那些使其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三是有些人愿意放棄資源去懲罰不公平的行為和違反規范的行為,即使不公平的行為是針對其他人的。那么,這些實驗的結果能否推廣到現實生活中呢?幾美元的放棄與選擇,與幾千美元、幾萬美元甚至更多價值的放棄選擇,能否一致呢?在個人資源與公共資源面前,人們的取舍,又是否具有一致性呢?在館際合作中,無論一家單獨制定方案,還是雙方或多方共同制定方案,根據行為經濟學的研究,對于“公平”的偏好,都是必須不能忽略的因素。行為經濟學關于“有限理性”的研究,是其理論的基本概念和實證基礎,它可以用于設計更有效的公共圖書館館際合作資源建設體系。
2館際合作的影響因素
2.1決策程序。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來講,人們參與決策的激勵作用主要是由感知到的決策程序而定,而并非由決策結論而定。只要人們有控制過程的權利,不管最終結果是否對自己有利,都會形成一定的激勵作用。館際合作中,促使人們更關注決策程序的動機主要有兩種:工具性動機與非工具性動機。工具性動機是指各館普遍關注本館能否在館際合作的決策程序中得到有利的結果,以及對得到的這些結果是否有控制的能力,如本館所拍攝的文獻資源,能否得到更有價值的回報等。工具性動機中的發言權十分重要,人們希望能控制決策過程是因為他們關心自己的分配結果,而擁有發言權有助于獲得自己滿意的結果。非工具性動機則是出于各館認為他們能否得到足夠的尊重和認同,如能否提高本館在館際合作中的地位,能否獲得更多的認同和激勵等等。非工具性動機強調的是各館通過評價自己在館際合作決策中所受到的待遇是否公平,進而確定本館的認同和尊重程度。2.2公平偏好。正如前文所言,有限理性的人是具有公平偏好的,也就是說,人們不僅關心自身在組織中的地位和回報,還會關心其他個體對自己的行為的背后動機。人們為了報答善意的行為可能會不惜犧牲部分自身利益,去實現公平的偏好。在由國家組織的公共圖書館合作中,國家圖書館往往是具有絕對發言權和主動權的一方,其制定的各項政策和激勵措施是否有足夠的互惠與公平,是各合作方十分關心的。2.3損失規避。行為經濟學將損失規避作為研究人們面對實際或可能損失時的一種較普遍的心理反應,是一種難以避免的選擇傾向,主要受到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情境,包括任務的變化(如任務的決策形式、決策范圍)和外界因素(如群體、個體決策)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個體,如往年的經驗、個性心理傾向(包括信念、動機、態度等)等。損失規避是一種非理性的偏差,其存在的原因是人們在收益與損失二者之間,對損失更敏感。在館際合作中,損失規避可能使得各館的行為偏離理性,如對合作共享的排斥、對未來工作規劃的不確定、對短期外部收益的過分傾向,等等。因此無論主導館際合作的這一方,還是其他合作館,都需要尋找有效的干預措施,來減少損失,規避可能帶來的影響。
3啟示
行為經濟學告訴我們,人的理性并不一定能清楚地界定自己的目標并掌握充分的信息,無法透徹地了解各種備選方案來充分評估各種方案的成本與收益,更難以選擇最優的方案實現其目標。前面的分析已經揭示了我們在決策和執行時的局限性。當然,如果決策者和執行者能夠認識到自身理性的有限性,也會嘗試突破客觀方面的限制,嘗試從制度的層面加以克服。就公共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館際合作而言,盡管參與方的理性和意志力是有限的,但還是應該把行為經濟學理論運用到館際合作創新當中去,從這一視角對館際合作中的個體進行理論分析并結合館際合作模式的問題,通過不斷明確合作目標,完善合作方式,改進合作過程,優化合作環境,盡量克服局限,使館際合作更加理性,從而形成相對動態穩定、高效優質的公共圖書館館際合作資源建設模式。
參考文獻:
[1]李寶良,郭其友.經濟學和心理學的整合與行為經濟學的拓展機器應用[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7(11)
[2][美]理查德•泰勒,卡斯•桑斯坦著.劉寧譯.助推:如何做出最佳決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李強,紀志明.行為經濟學視角的薪酬激勵理論研究述評[J].經濟學動態,2009(9)
作者:黃征 單位:國家圖書館
- 上一篇:土地資源配置經濟學探究
- 下一篇:市場經濟物流管理學徒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