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擴招的經濟學分析

時間:2022-01-11 08:31:13

導語:高校擴招的經濟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擴招的經濟學分析

[摘要]本文對1999年以來高校擴招的情況做了簡要的論述,初步探討了其形成的原因,同時對擴招的度的問題進行了重點探討,從擴招增長率和經濟增長率比較,教育大眾化和農村學生負擔能力,擴招和教育基礎設施的承受能力,擴招和教育經費來源,擴招和畢業生就業以及知識失業等方面進行了論述。最后得出擴招應該暫緩的結論。

[關鍵詞]高校;擴招;經濟學分析

1引言

始于1999年的這次高校擴招,既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教育需求的增長,更為當時我國拉動內需、刺激消費這一經濟政策提供了很好的支撐。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增長放慢,我國國民經濟增長也受到影響,國際市場萎縮,國內需求不旺。國家企圖通過刺激居民消費,擴大國內市場,但這一措施并無多大效果,于是政府將希望寄托于教育消費。高校擴招既有政府擴大內需的目的,也有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的目的,既有學生的愿望,也有高校本身的愿望。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高校擴招也帶來了諸多的不利影響,比如招生數目的快速增長給高校和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財政壓力,另一方面高校師資隊伍、基礎設施以及管理制度的不配套導致了教育質量的嚴重下滑等。因此高校擴招既有正面的作用,也有負面的影響,如何權衡其利弊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那么,政府應該進行擴招嗎?或者說,政府擴招會增進還是損害社會福利?如果政府有權擴招,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近幾年政府對高校擴招?擴招的度又如何把握?現在擴招是否適當?本文擬就以上幾方面的問題做一些初步的探討。

2政府干預高校的經濟學理論基礎

經濟學將社會產品分為私人品和公共品。所謂私人品是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的產品,在市場經濟中,私人品的生產將是有效率的,政府不需干預。而所謂公共品是指那些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產品,例如國防、教育、公路、路燈等產品。由于公共品存在著外部效應,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搭便車行為。如果排除搭便車的成本非常高昂,那么通過市場來生產公共品是缺乏效率的。由于在市場情況下生產者不能將生產產品的收益全部占為己有,產品的提供將比實際需要的要少。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礎上的專業性教育,其目標是向接受高等教育的消費者傳授進入社會各個職業領域就業或者滿足入學者其他需求的各種專業知識和技能。從表面上來看,高等教育具有私人物品的競爭性和排他性特征,但同時由于它給受教育人帶來了效益之外,還給整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外部社會效益,因此,高等教育作為一種混合物品,具有公共物品的部分性質,也同樣因為如此,政府干預高校是有效率的,是應該值得肯定的。另一方面,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安排是一種公共物品,存在搭便車問題。誘致性制度變遷指的是一群人在響應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獲利機會時所進行的自發性變遷;強制性制度變遷指的是由政府法令引起的變遷。如果誘致性創新是新制度安排的唯一來源的話,那么一個社會中制度安排的供給將少于社會最優。國家干預可以補救持續的制度供給不足。理性的統治者必能矯正制度安排的供給不足(林毅夫,1989)。高校教育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必然也存在著外部性,如果任由其誘致性變遷,會導致供給不足,因此,政府的強制性變遷是必要的,這又為政府干預高校提供了一個理由。

3高校擴招的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是以長期、持續、穩定地與經濟協調發展為目的,以最大限度地與社會經濟的發展適應為準則,因此,它的發展道路受社會經濟的促進和制約,反過來,教育的發展又促進了社會經濟的進步與發展,也就是說高等教育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相互依賴的。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但高等教育發展相對滯后,特別與國際上教育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因此需要我國高等教育有一個超常規的補償性發展,在此背景之下,我國政府決定的擴大招生計劃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及時的,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1999年擴招以來,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歡迎,可見擴招是有其必然原因的。具體說來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3.1反經濟周期論的支持

反經濟周期論是在教育產業化論爭中涌現的一種激進的觀點。所謂“反經濟周期論”就是在經濟處于低谷時,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采取“逆經濟風向”行事,即經濟越處于低谷,越應該發展高等教育,通過發展教育反過來調節經濟周期。該理論認為:教育投入純屬于生產性建設投資,而不是消費性支出;教育資源要按照產業化方式進行經營,通過市場進行配置;教育不僅要滿足市場或社會的需求,而且要對經濟周期進行反向調節。這一觀點由于暗合了二十世紀末高校大擴招前的中國經濟形勢,成為高校擴招的有力理論支持。經濟學家也許正是基于以下的假設:到1999年,經濟持續低迷已7個年頭。應該是處于“谷底”,4年之后,也就是第一次擴招生的畢業期,經濟應該徹底走出低谷,導致新一輪經濟擴張期的開始。經濟增長速度的加快必然增加對人才資源的需求,而這些擴招生正好派上用場。這樣,高校擴招不但拉動了即期消費、延緩就業壓力,也為經濟的中長期發展提供了有效的人才供給。總之,高校擴招的直接動力源于經濟,而反經濟周期論為它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反過來,高校擴招對一些激進的教育理論主張從實踐上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持,并必將更進一步地推動理論的完善和發展。因此,高校擴招不但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而且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3.2社會發展的需要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已經得到很大發展,各行各業都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這就需要更多的與之相適應的高層次管理人才。若仍施行低入學率的高等教育模式,在21世紀以人才為核心的科技和經濟實力的國際競爭中,我國將會處于劣勢,再則,由于高等教育的低入學率,絕大多數適齡青年難圓大學夢,我國又素有傾其家產培養下一代的傳統習慣,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根深蒂固,因此,家長們千方百計要讓子女上大學。我國政府實施擴大招生規模的戰略,這對我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對人才的培養和穩定,實現眾多家長培養子女的心愿,對廣大適齡青少年渴望接受高等教育,提高我國受高等教育人數占人口的比例,縮小我國高等教育規模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起到積極的作用。

3.3產業調整的需要

21世紀是高科技競爭的時代,許多傳統企業正邁向技術密集型產業,產業經濟的技術含量不斷增加,產業結構調整逐步升級,隨之而來的是就業結構發生變化,結構性調整與就業者知識的矛盾日趨嚴重,導致許多文化素質低的就業者不能適應企業轉型、技術進步的要求,面臨著崗位勝任和新就業方面的巨大壓力。

3.4擴大內需要求

2008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商品出口量下降,加上我國歷史上遺留的產業結構性問題的不良影響,近年來,我國經濟出現通貨緊縮的趨勢,國內市場許多商品供大于求,消費疲軟,出現生產相對過剩的現象,投資減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連年提高,內需不足,企業生產日漸困難,企業的擴張能力明顯下降,低層次人員的就業需要量減少。就業難度日趨嚴重,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放慢,加劇了企業的競爭程度。在這種情形下,我國要想通過出口來拉動國民經濟的增長基本上不可能,而我國國內市場廣泛,拉動國內需求、擴大內需成為主要的推動經濟增長的政策。教育被看作是一項居民的投資以后,理所當然地被作為主要的拉動經濟增長的產業。因此,政府不遺余力地擴大高校招生規模。

4高校擴招的博弈分析

教育可以看作是個人的一項投資,投資決策與此必然依其成本-收益來決定。博弈論分析也許能幫助我們作一些有益的探討。我們通過計算大學畢業參加工作的人的年均收入與非大學畢業生的人參加工作的年均收入的差額,進而推算出高等教育的個人收益率。首先假設在完全競爭條件下或古典環境下,信息是完全的,交易費用為零。假設高校具體執行政府的決策,政府可以擴招,也可以不擴招。如果政府不擴招,學生個人的收益就是V(X)。當政府決定擴招,由高校來執行,此時,學生有兩種選擇,即受教育和不受教育。如果學生選擇受教育,他的收益是V(X),如果他選擇不受教育,那么他的收益是V(Y)。如果政府不擴招,個人收益為V(X),不必討論。如果政府擴招,學生個人會根據其收益的大小來比較,如果V(X)>V(Y),學生必然會選擇受教育;如果V(X)<V(Y),學生則會選擇不受教育;如果V(X)=V(Y),則對他來說受不受教育是一樣的。因此,不管政府是否決定擴招,都會是有效率的。政府如果擴招過度,學生會以自己選擇不受教育來糾正政府的行為。但現實完全競爭環境是不存在的,信息是有成本的也是不完全的,存在交易費用,而且存在不確定性。一個人很難完全了解自己受教育的收益和成本的對比,因此難免做出一些非效率的決定,即使政府擴招過度了,學生由于不知受教育的真實收益,而接受過多的教育。因此,政府在理論上存在擴招過度的可能。那么事實上,政府的擴招是否真的過度了呢?不妨讓我們從下面幾方面的情況分析。

4.1高等教育擴招的可持續性分析

教育最終是為了服務于經濟,也隨經濟的發展而發展,教育的發展必須和經濟的發展相適應。如果教育的擴張速度和經濟的增長速度大致平衡,則這種擴張是可以持續的;如果教育的擴張大大快于經濟的發展,則教育最終會因經濟后盾不足而不可持續。那么高等教育擴招幅度是否“可持續”?我們不妨對1980年以來高校擴招的速度和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作一個比較,這樣會對兩者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從圖中可以看出,多個年份高等院校擴招幅度達20%以上,招生增長率遠遠高于經濟增長率。此速度是否適當?當前我國高校辦學條件能否承受?根據1996年教育部頒布的《核定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規模辦學條件標準》來衡量,我國有相當數量的普通高等院校因擴招致使辦學基本條件降至此《標準》之下。例如,2001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生均圖書僅為81冊,與標準規定的160冊相去甚遠;2000年半數本科高校生均教學儀器值在3874元之下,與規定指標4000~5000元也有相當的距離;生均教學行政用房面積從1997年的14平方米下降至2001年的10.9平方米,相當多高校不達標。專科院校的辦學條件標準要求較低,但也因擴招過快,有半數院校生均圖書量,生均教學儀器值,生均教學行政用房面積等辦學基本條件達不到標準。

4.2高校擴招的適應性分析

隨著經濟的發展,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是必然的過程,反映了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對高級人才需求的日益擴大,這也是一個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但這一轉變過程是一個自然漸進的過程,是以經濟實力為后盾,隨經濟的發展而自然完成的,而并不是由個人意愿就能達成的。高校擴招導致了學費的增長,一定程度上是適合我國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現實的。而我國二元化結構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著教育的大眾化進程。我國城鄉結構的二元化是指社會中政治、經濟和文化各方面在城市和農村中的斷層和分化,這種對立和分化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同時也制約了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到大眾化教育的轉變過程。一般認為基尼系數在0.2以下表示絕對平均,在0.2~0.3之間表示比較平均,而在0.4以上則意味著進入警戒線。最近10年,國內外許多學者對我國的基尼系數計算均超過0.47。我國基尼系數的增長主要表現在城鄉收入差距上,而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點在農村,只有真正提高農村適齡青年上大學的比例,大眾化的目標才能順利實施,目前出現的這種城鄉收入差距無疑會增加農村適齡青年上大學的難度。據國家統計報告,我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之比,2008年最高,然后逐年回落,正呈現差距日益擴大之勢。基尼系數的變化說明,我國二元結構社會的特征十分明顯,高等教育的規模擴展勢必受制于這種社會結構的影響。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點和難點,不在城市適齡人口,而在農村適齡人口。基于這種現實,現行高等學校的收費標準是否超過了我國農村的人均收入,農民對學費的承受力是多少,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總之,二元結構社會中,處于低收入水平群體的經濟承受力,會直接影響到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

4.3高校擴招的財政約束分析

高校的擴招必然要求有相應的教育經費的增長,我們來考察一下財政性教育總支出增長速度和財政支出增長速度,見表3。從表3我們可以看出,1998—2012年財政性教育支出增長速度總體與財政支出增長速度相匹配,意味著高校目前的招生規模如果繼續擴大,將受制于財政狀況。

4.4高校擴招與就業分析

擴招帶來的最大問題還是畢業生就業問題。由于畢業生人數大大超過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數量,再加上高校專業設置不適合經濟發展要求,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嚴重的一般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畢業生就業率明顯下降。當前大學生就業難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受教育人口之間相互競爭已經相當嚴重,以致出現了所謂的“人才高消費”與“文憑貶值”現象,受教育人口已經“相對過剩”。高校的擴招給畢業生的就業造成了明顯的壓力,擴招造成的就業矛盾主要有以下幾種:1.加劇一般性就業矛盾。一般性就業矛盾即指缺乏足夠的工作崗位而引起的就業矛盾。按理說,擴大招生能使更多的待業者接受更高一級的教育,從而增強其生存和適應工作的能力,在某種程度上還能緩解一般性就業壓力。然而在超常規發展的情況下,畢業生的總數一下子增加了許多,而勞動力需求的增長速度相對來說要慢于勞動力供給的增長速度,因此在抵消一部分就業壓力后往往還會產生新的或積累更多的就業壓力;而且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增加,在就業崗位沒有明顯增多的情況下,高校的快速擴招無疑更加劇了這個一般性的就業矛盾。2.加劇結構性就業問題。所謂結構性就業矛盾是指經濟結構和人才結構的不適應以及工作崗位和就業者的文化技術水平之間的不適應引起的就業矛盾。一般而言,結構性就業問題出現往往是在經濟發展的上升時期,在這個階段上產業結構調整加速,一方面是新興產業的不斷涌現,另一方面則是傳統產業的逐漸轉移與消失,與此相適應的應用型、技能型、復合型或綜合型的高級人才往往供不應求,而單一型、學習型的高級人才則供過于求。這種結構性失業的根源在于高等教育改革相對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高校專業結構和學科發展相對滯后于市場職業崗位變化,高校學生培養規格和社會需求錯位等因素,尤其是近幾年擴招的學生并沒有按產業結構的變動需要或新的模式來培養。因此,通過擴招培養的畢業生不可能在整體上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相反地,還可能加重一般性就業負擔,并使原有的結構性就業問題雪上加霜。知識失業是高校擴招之后的另外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知識失業是指接受過高等教育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員在大學畢業后的一段時期處于不得其用,從而引起結構性失業的一種經濟現象。按照發展經濟學的理論,知識失業的過程也是教育深化的過程,由于現代部門(指工資報酬較高和福利待遇較好,工作比較穩定的大公司及政府部門)就業機會有限,致使那些懷才不遇的畢業生只好屈身低就,尋找低一級的工作;另一方面雇主也傾向于雇傭文化程度較高的人從事原來由較低文化程度的人所從事的工作,這樣,人才高消費現象便應運而生,相對于國民經濟對人才的需求而言,出現了教育過度問題,這實際上反映了知識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和有效的配置。其結果,原來由中學畢業生干的事由本科生干,由本科生干的事現由研究生干,最終導致知識的相對失業。在教育的過度發展與知識失業的相互作用下必然導致人力資源浪費和教育投資低下。隨著教育層次的高度提升,國家消耗了大量的物質資源,社會成本上升,社會收益下降。老百姓為此也要傾盡全力,為子女教育費用的層層升級付出昂貴的代價。

5結論

高等教育大眾化、高校擴招應該和經濟發展相適應,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不容置疑,隨著經濟的發展,高等教育大眾化是必然的趨勢,但從短期來看,十幾年的高校擴招確實是過度了,既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也是不可持續的。面對已造成的問題,政府可以做的,首先是穩定高校招生數,使擴招的增長速度和經濟的發展速度相適應,使社會資源和就業壓力有一個緩沖的機會。其次,政府和學校應該完善畢業生就業機制,完善就業信息傳播渠道,完善人才市場服務。同時,學校應調整專業結構設置,使畢業生的專業結構和經濟發展需要相適應。再次,高校要建立擴招能力評估機制,高校必須在能力范圍內確定招生數。最后,畢業生應找準定位,不能要求過高,不切實際,要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

作者:黃勇 單位:浙江大學

參考文獻:

[1]李澤,林莉.關于我國高校擴招與高教質量若干問題的探討[J].高等教育,2002(1).

[2]李福華.中美高等教育經費來源結構比較分析[J].高等教育,2002(6).

[3]桂捷.高校擴招的經濟學分析[J].市場周刊,2006(10).

[4]韓兆柱,司林波.高校擴招政策的成本—收益分析[J].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6(7).

[5]翁媛媛.高校擴招政策的經濟分析[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5).

[6]安靜.高校品牌管理策略探究[J].中國市場,2014(43).

[7]張雪,張進方.2013年我國高等中醫藥院校非醫藥類專業本科招生規模調查與分析[J].中國市場,20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