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勞動力轉移對經濟影響與對策
時間:2022-06-17 03:05:00
導語:農村勞動力轉移對經濟影響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是一個在世界上都聞名的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70%還多。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村農業收益遞減,農村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特別是農業生產力不斷提高,加上信息科技的發展與利用,農村勞動力就會從農村游離出來轉入城市,從事其他高收入的行業。可以說,農村勞動力轉移在我國是一種特殊的現象,它是伴隨我國農村改革和城市化進程而出現的一種經濟和社會現象。但是,大批農村勞動力轉移在提高農民收入、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同時,也引發了諸多問題,亟須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
1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村的就業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非農就業比例不斷上升,大量農村人員外出務工。目前的基本現狀是,本鄉內非農就業比例下降,大量農民流向城市就業,很多農村出現空心化,老齡化。同時,一些縣級城市、省會城市和小城鎮吸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能力有所增強,農村勞動力跨省就業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在我國農村,有幾種類型的剩余勞動力會隨著形勢的變化向外流出。一是積累型剩余農業勞動力,它是由于是在農村勞動力的增長超過農業生產的需求而日漸增多的剩余勞動力。二是效益型剩余農業勞動力,它是指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新技術的應用產生的部分勞動力剩余。三是結構型農業剩余勞動力,它是由于城市化不斷進步,農業勞動力向城市及工礦企業轉移產生的。此外,還有季節性剩余勞動力,農村農閑時,大量勞動力外流務工。
2農村勞動力轉移所帶來的積極效應
一是有效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農村勞動力轉移是農民增收的一條重要途徑,農村的外出勞動力掙回了大量現金,農民自身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傳統的經濟社會理論認為,農村勞動力外流,會造成農業的大幅減產,導致農村家庭收入降低,農戶整體福利水平下降的現象。但是實際上,隨著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農業科技加速推廣應用,這就可以替代出更多的勞動力從事非農產業。特別是農村外流人員,通過銀行匯款或帶回款,不僅能在很大程度上彌補農村勞動力流失的損失,而且能夠增加家庭收入和家庭非轉移人員的收入,這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二是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和小城鎮轉移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地工作和學習以及實踐,不但開闊了視野,也掌握了新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了新的意識,特別是他們的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價值觀念、法律觀念不斷增強,相關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反映了現代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反映了農村與城市交流程度的加深。三是加快了農村經濟社會建設的步伐。農村勞動力在外出增收的同時,也為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積累了基礎。實踐證明,一些農村勞動力在外出提高素質后,通過回鄉創業,大大繁榮了村鎮經濟,加快推進了村鎮建設步伐,推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3農村勞動力轉移所產生的負面效應
一是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速度和質量受到一定的負面影響。目前,從農村轉移出去的勞動力,不論年齡結構還是文化程度,都是農村勞動力中的佼佼者,也是骨干,特別是大批年輕而有文化的人都走了出去,他們是農業生產的主力軍,是農村勞動力的精華。正是這些具有一定文化程度、思想比較開放的農村知識青年,他們離開土地,走出農村,把握住了新的就業機會,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同時產生的負面效應是,大量的青壯年和知識青年外出務工,留在農村的從業人員以老人、婦女、兒童為主,這些留守人群認知和接受能力非常有限,農村的農業勞動生產率下降。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農業科學適用技術的快速推廣,而且還影響了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推進。二是農村子女教育管理跟不上。特別是在一些地區,夫妻一方甚至夫妻雙方均外出的務工人員,其子女教育出現問題,在上學、教育、管理等多方面都跟不上,加上留守在家的老人綜合素質一般較低,導致留守子女出現很多社會問題,比如逃學、厭學、打架等社會事件。農村勞動力的大量外出,使得部分農村家庭出現“中空化”,“留守子女”教育管理嚴重缺位。對孩子的教育以及成長,應是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都來努力。但是,父母外出后,留守的子女本應得到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卻落到年邁的祖父母或其他親屬身上,而這些祖輩們大多數受教育的層次比較低,年齡差距一般都在50歲以上,無論是體力還是智力,都難以承擔起對孫輩的監護和教育重任。特別是當一家有幾個“留守子女”一并交由他們監護時,就更顯得力不從心,無論是精力還是思想以及其他各方面都難以跟上。三是人口計生工作管理難度大。由于外出務工人員的流動性極強,從這個城市到那個城市,從那個地區到這個地區,流動性很大。盡管國家對農民的計劃生育工作做得很多,但管理難度仍然很大。部分夫婦外出生育,當地計劃生育部門難以掌握情況。四是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農民養老面臨困境。有一項調查顯示,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不斷外出,農村里剩下的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主要為中老年人,特別是年齡較大的農民占了主要比重,這些人的養老問題越來越突出。近年來,雖然政府對統籌城鄉就業問題越來越重視,采取了比較積極的就業扶持政策,但目前看,在就業管理和服務等方面仍然面臨著許多問題。最為突出的是,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大都還為自發行為,政府并沒有積極介入,農民主要依靠親緣、地緣、人緣關系到城市找工作,缺乏有效的組織管理,有組織轉移就業的情況很少,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農村勞動力難以以低成本實現轉移就業,形成無序流動。
4關于外出務工農民進行扶持的對策建議
(1)切實加大農村農民實用技術培訓,提高廣大農民的職業技能和轉移就業能力。如果一個農民缺少知識、沒有技術、不懂經營,那么就根本談不上農業產業化,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也有很大影響。因此,必須切實抓好農民的教育培訓工作。一是要認真全面地貫徹國家有關方針政策,不斷地增加對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的投入,同時鼓勵社會組織、企業及個人投資,擴大農村生產規模,為農民就業提供堅實保障。二是要全面統籌、科學規劃,努力整合教育資源、人力資源、行政資源、市場資源,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搞好農村農民的教育培訓工作。三是改革農村教育體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在各級各類學校的支持下,完善職業教育學校的課程設置和教材內容,開設農民關心的、與農村經濟發展有關的科目,比如種植、養殖、建筑、電子、食品加工等多類課程,培養農村青年的自主創業能力。四是充分利用現代傳媒技術和遠程教育資源,大力發展農村成人教育,逐步建立縣、鄉、村三級農民文化技術培訓網絡,針對農村勞動力文化低、年齡大、技能低的特點,重點抓好新型實用技術培訓,全面提高當代農村勞動力的科學素質。通過發展職業教育,促進農村勞動力從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造就一批技術型、管理型人才,不斷提高其就業能力。
(2)建立相應的配套機制,不斷強化對農村“留守子女”的教育管理。要制定一整套政策,使轉移出去的勞動力安心打工掙錢,幫助其解除后顧之憂,特別是要解決好子女的教育問題。要建立健全“家與校聯手育人”機制,通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幫助家庭監護人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識,不斷地更新教育管理方法,指導監護人配合學校共同教育好孩子。要為“留守子女”建立特別檔案,在學習、生活上多多關注他們,及時化解各類矛盾。要動員全社會都來共同關心農村“留守子女”的教育成長。鄉村要聯系動員外出務工家長增進和孩子之間的聯系與溝通,加強親情培養;國家有關行政職能部門,比如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門要加強校園周邊環境整治,凈化社會環境;共青團、婦聯、工會等部門,可組織發動志愿者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同時,要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加快城鎮化步伐,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為農村勞動力創造就近轉移的平臺和渠道。
(3)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隨著農村勞動力不斷轉移,農村老年化現象日趨突出,當前,雖然我國大力發展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但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任務仍然十分迫切。要大力推行城鄉一體化的低保制度,把符合條件的農村老人全部納入低保范圍,實現應保盡保。要盡快完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加快新型合作醫療救助體系建設步伐,讓所有農民都能享受到國家的醫療保障政策。
(4)建立完善相應的權益保障政策。首先,要不斷地完善規范勞動用工制度。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在規范城市勞動力市場用工制度、維護農村勞動力合法權益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須積極宣傳引導農村勞動力通過正規的渠道和平臺就業,引導他們主動要求和用人單位簽訂正式的受法律保護的勞動用工合同。推動實行最低工資標準制度,確保他們能拿到應該拿到的基本工資。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維護勞動市場秩序,規范勞動市場,讓那些背井離鄉的農民的合法權益受到保障。
- 上一篇:主任在市管企業工作會講話
- 下一篇:市長在市管國企活動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