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制度因素
時間:2022-03-18 02:26:00
導語:經濟發展制度因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通過比較看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俄羅斯和中國的制度變遷過程無疑已經成了制度變遷理論中的經典案例。無論從變遷的方式路徑,還是從制度安排、改革績效上,兩國都有很強烈的反差。這種反差源于制度建設的不同思路。具體體現在:
第一,在制度變遷的方式及路徑選擇上,中國并沒有像俄羅斯一樣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采取了“強制性”與“誘致性”相結合的變遷方式。強制性體現在,改革首先是在中國共產黨有意識的領導下進行的,政府是推動改革的主體;誘致性體現在,在變遷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人民自發的、自下而上的方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過程就是典型的例子。從變遷的速度上看,中國往往被看成是“漸進式”的典型。我們認為,這種看法并不全面。應該說,從總體上看,中國改革的20幾年基本上是本著層層推進、先易后難、各個擊破的方式進行的,可以認為是漸進的。但在局部某些領域,并不排除激進式的變遷,正是這種因地制宜的方法,使得制度變遷的效果與速度之間的矛盾能夠得到很好地解決。
第二,中國的制度變遷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原則的前提下進行的,避免了由于意識形態的強烈震蕩而導致人們對改革的恐慌,使我們有一個一貫的、統一的、科學的和穩定的指導思想,從而使改革能夠在一個相對平衡的社會環境下進行,大大降低了制度變遷的成本。而俄羅斯則一開始就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原則,使得俄羅斯人民的思想沒有了方向感,處于一種混亂狀態,這種狀況又進一步導致社會不穩定,極右勢力和民族分裂主義盛行。這無疑大大增加了俄羅斯制度變遷的成本。
第三,在產權制度的構建上,1978年以來,中國對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企業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變革,把權力下放到了個體層面,激發了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并逐步承認了私人所有制的地位(注:1982年新《憲法》和1987年黨的“十三大”分別確立了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補充的地位。)。但是與俄羅斯不同,這種改革并沒有采取全盤私有化的方式,而是堅持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產權形式并存的原則,充分發揮各種所有制形式各自的優勢,揚長避短,引導私有制經濟向健康方向發展,同時鞏固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
第四,在市場基本制度的構建上,經過改革開放20年的努力,我國已經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市場體系。首先,在法制制度的構建上,各種旨在規范市場行為的法律法規陸續出臺,改革初期那種鉆法律空子的現象已經基本杜絕,整個市場體系在一個日益規范的環境中運行,為經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其次,在金融制度的構建上,中國采取的是嚴格漸進的方式,沒有像俄羅斯一樣盲目自由化。在這個過程中,雖然也產生了諸如呆壞賬等很多問題,但從總體上說,它起到了一個金融體系應該起到的作用(俄羅斯就沒有做到這一點),在1997年開始的國際金融危機之所以沒有對我國經濟產生太大影響,金融領域的漸進式改革功不可沒。再次,在對外經濟制度的構建上,我國采取了實驗的方法,先試辦經濟特區,然后再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地逐步推廣(注:具體順序是:經濟特區—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沿江沿邊開放區—內陸開放城市。),它的特點可以用“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這九個字概括。我國的外貿體制也由國家壟斷逐步過渡到了允許更多的包括私營公司在內的企業經營外貿,經過20年的漸進改革,我國形成了管理與市場相結合,以市場調節為主的格局。可以說,我國的外貿體制正逐步與國際接軌。此外,市場制度的構建還包括社會保障制度、財政制度等,它們也都很重要,但受篇幅所限,這里就不一一比較了。
以上所論述的只是中俄兩國具體制度構建方面的一小部分差別,從中我們已經可以明顯地看出,制度因素在經濟轉軌的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制度變遷上,由于做法不同導致了迥然的績效差別,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二轉軌過程中俄羅斯制度構建存在的問題
在經濟轉軌過程中,制度的供給者自然希望能夠構建一個有利于經濟發展的經濟制度,但是在具體的構建過程中,受多種主客觀復雜因素的影響,最后的結果往往卻與改革的初衷大相徑庭。俄羅斯現在正處于這樣一種尷尬境地。那么,俄羅斯的制度構建究竟存在哪些問題?它應不應該進行新一輪的制度構建?俄羅斯能不能夠通過制度改進實現改革目標?應該怎樣進行俄羅斯的制度構建?我們將帶著這些問題進行深入地思考,力求得出一個合理、客觀的解釋。
第一,制度構建成本高昂。社會制度的變遷只有當其無力承擔舊制度帶來的高昂成本(即康芒斯所界定的“交易費用”。這里的交易包括買賣交易、限額交易和管理交易三種),同時制度變遷又符合主導利益集團的利益時,才有可能發生。正如馬克思說過:“無論哪一種社會形態,在他們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絕不會滅亡的,更新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之前,是絕不會出現的”。筆者認為,原蘇聯的各種制度在其解體前已經處于一種僵化狀態,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把這種被壓抑多年的制度變遷需求釋放出來是遲早要做的事情。本來,以何種方式來完成制度的變遷并不重要,但是,制度變遷是有成本的,這種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制度變遷的成敗。而選擇不同的變遷方式,其成本是不同的。因此,選擇何種方式來完成這種轉換便變得重要起來。很多學者從變遷速度角度考慮,把制度變遷概括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讓巨大的制度需求的能量逐漸釋放(漸進式),另一種則是一古腦兒地把那股力量全部釋放出來(激進式)(注:在第一部分我們已經區分了強制性變遷和誘致性制度變遷的概念,在第二部分也提到了激進式和漸進式兩個概念。這兩組概念均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制度變遷的方式做的概括。前者主要是從制度需求——供給角度,后者主要從速度角度。)。理論界對這兩種方式孰優孰劣存在很多爭論(注:前者通常用“摸著石頭才能過河”這句諺語來形容漸進改革的合理性,后者則說“跨越深淵不可能用兩步”。似乎都有道理,稍后我們將論述應該怎樣看待這兩種觀點。),很多學者也習慣從這兩種方式本身(即速度上的)的差別來解釋俄羅斯改革失誤的原因。但是,我們認為,并不能簡單地認為前者付出的成本就一定比后者少,關鍵是要結合本國的國情來分析采用哪種方式付出的改革成本最少。俄羅斯改革失誤的原因并不單純是因為采取了激進的方式。問題的關鍵在于,俄羅斯沒有根據本國的國情,而盲目全盤照搬了外國的制度,在各個不同領域的制度構建上也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事實上,技術因素,歷史、文化傳統和意識形態因素,利益因素,政治偏好因素等很多因素都能夠使采用兩種不同方式所造成的成本有很大差別。這是對一國總體情況說的。更進一步地說,不同領域的具體情況不同,制度構建的方法也應不同,有的領域適合采取激進方式,有的領域則適合采取漸進方式。只有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才能使改革成本最小,從而使改革成功的可能性最大。
第二,在產權制度的構建上,俄羅斯雖然(形式上)實行了迅速而堅決的私有化,但要注意到,在肯定數量上的成就的同時,這種私有化對經濟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事實上,俄羅斯企業的經營機制與計劃經濟時代一樣,都是以對市場的壟斷為特征的,這就不可能調動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難以使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作用充分發揮。要知道沒有任何一個成功的市場經濟是靠少數壟斷者推動的,相反,壟斷階層往往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因素。
第三,在市場基本制度的構建上,應該承認,俄羅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市場體系的基本框架已經建立,價格開始對資源配置產生作用,資本、外匯市場也已經基本建立。但不能否認,俄羅斯在市場基本制度的建設上仍然存在相當多的問題。市場體系的建設包括很多相互聯系的方面。我們只就其中最重要的部分進行分析(姑且稱之為對“子制度”的分析)。首先,俄羅斯的法律制度建設亟待完善。因為法律制度的完善是一國的市場經濟能夠健康發展的基礎。俄羅斯現行的法律并不能夠對市場主體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相反,它往往更多地體現了壟斷利益集團的利益,這對俄羅斯經濟的發展是很不利的。其次,在金融制度的建設上,盲目實行自由化,對資金的流向沒有有效的監管,對外資的依賴過于嚴重,使金融在經濟中的資金融通、信用創造和調控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1998年發生的嚴重的金融危機就驗證了這一點。再次,在外貿制度的建設上,俄羅斯也犯了盲目自由化的錯誤。在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實行外貿自由化才是可行的,因為這時國家有足夠的經驗和能力應對外部沖擊。而在改革之初就盲目實行外貿自由化,一方面給監控資金外流與國際游資的沖擊帶來困難,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本國幼稚工業的發展。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的束縛,一些企業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難以同跨國巨頭抗衡。而俄羅斯卻由于在改革初期就放棄了國家對外貿的必要干預,從而使國內市場拱手讓人,使本已苦苦掙扎的民族工業更是雪上加霜。與此同時,俄羅斯從外貿自由化中得到的好處卻極其有限,貿易條件不斷惡化,出口結構極不合理,嚴重依賴石油、金屬等原材料的出口,使經濟嚴重受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這些都不利于俄羅斯經濟的發展。以上論述的只是市場基本制度的一個小部分。除此之外,俄羅斯還有諸如社會保障制度等很多子制度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都有待于盡快解決。
總之,俄羅斯付出沉痛代價換來的新制度在其構建的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因此,我們認為,必須持續不斷地開展新一輪的革新,使改革后的制度更符合俄羅斯的國情。當然,這種制度的構建在短期內已經不可能是根本性的了,俄羅斯已經支付不起轉型的成本了,只能在現有的大框架內進行制度上的擴充與完善。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制度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是根本性的,只有依據本國國情構建自己的制度體系,才能為經濟發展提供最根本的保證。反之,如果盲目照搬別國“現成的”制度安排,則必將吞下失敗的苦果。由上面的分析比較可以看出,俄羅斯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的癥結在于,沒有結合本國實際從而使其構建的制度體系不能做到在變遷成本最小的情況下收益最大化。
一位經濟學家說過,“經濟學家從來就不是好的預測家”。因為現實世界是極其復雜的,你做的預測模型不可能把所有的因素都包括進去,現實世界的數據也經常是失真的,一個數據的微小錯誤就可能導致預測結果的極大偏差。這種信息不完全、不對稱造成的結果就是對現實世界理解難度的加大。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不能對未來做出正確的判斷(至少短期內可以)。比如天氣預報,雖然氣象專家不可能收集到所有影響天氣的信息,但他們同樣可以做出比較準確的預測。當然,掌握的信息越多,預測也就越準確。我們對現實世界的理解和預測也是一樣,在有限信息的條件下,人們同樣可以正確地(雖然不是百分之百)認識這個世界。在這里,我們用經濟學的方法冷靜地對俄羅斯經濟進行了一番解剖,經過深入思考后我們認為,俄羅斯經濟的發展前景的確不容樂觀。俄羅斯經濟發展障礙非常多,同時又很嚴重,而其中制度扭曲又是最為重要的方面。俄羅斯制度變遷所帶來的巨大社會成本還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消化,俄羅斯要想走出“鎖定”狀態,重現昔日輝煌,短期內恐怕難以實現。這將是一個長期的和曲折的過程。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