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信息經濟學

時間:2022-03-26 11:29:00

導語:我國信息經濟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信息經濟學

1引論

近十年來,有關信息經濟學方面的研究成果異常豐富,10余部著作和數百篇相關主題的科學論文從不同角度對信息經濟學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不同層次的研究,展現了我國信息經濟學研究的興旺景象。

2有關信息經濟學的基本問題研究

2.1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信息經濟學研究目前正處于方興未艾的發展階段,學者們常常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闡明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有的從經濟學角度來分析信息活動,有的是從信息學角度來闡述經濟活動。馬費成教授在《信息經濟學》中認為:信息經濟學是把信息和信息活動當作普遍存在的社會經濟現象來加以研究的學科,具體地說,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包括信息活動的經濟機制和經濟規律;信息商品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全過程有關的社會關系和經濟關系;影響信息活動和信息系統經濟效益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信息作為生產要素的特征、功能以及對經濟系統的作用條件和作用規章;不完全信息和不對稱信息條件下經濟活動及經濟行為的特征和規律。烏家培認為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信息活動的經濟問題和經濟活動的信息問題。陳禹認為信息經濟學是一門研究經濟活動中的信息現象及其規律的經濟學。總之,學者們對信息經濟學研究對象的是以信息活動中的經濟問題及經濟活動中的信息問題來展開的。2.2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從前述信息經濟學多重研究對象可以看到,信息經濟學的內容十分豐富,我國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和側面對之進行闡述。如:馬費成在《信息經濟學》一書中指出信息經濟學的內容歸納起來大致包括以下四大方面十個問題:第一方面為信息與信息活動研究,包括信息與信息市場;信息與信息活動的經濟條件:信息資源的開發、管理、分配與利用;信息效益評價。第二方面為信息產業與信息經濟研究,包括信息產業、信息經濟的結構和規模;信息經濟與信息產業的發展戰略與發展條件。第三方面為經濟活動的信息因素研究,包括信息對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的作用和影響;經濟活動中的信息要素問題。第四方面為經濟學與信息科學的理論方法相互交叉和融合的研究,包括信息科學原理融入經濟學的問題,信息經濟新方法體系的建立。張守一認為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包括信息經濟的基本問題,信息產品的生產與再生產的問題,信息的投入產出問題及信息經濟管理等四方面。烏家培是從以下三方面八大類問題對信息經濟學研究內容進行闡述的:一是信息的經濟研究,包括信息的費用與效益問題。信息資源的分配與管理問題及信息經濟的效益評價。二是信息經濟研究,包括信息產業的影響問題。三是信息與經濟關系研究,包括信息與經濟相互關系與作用及信息學與經濟學交叉與結合問題。婁策群認為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包括信息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問題,信息經濟化,經濟信息化的理論問題,信息資源研究,信息商品研究,信息市場研究及信息產業研究。2.3信息經濟學學科體系研究信息經濟學研究對象多重性及研究內容的豐富多彩,使得其學科體系研究出現多樣化格局。烏家培按研究性質來劃分信息經濟學學科體系,①理論信息經濟學:研究經濟中的信息要素問題;②應用信息經濟學:主要研究信息經濟與信息產業。陳禹從廣義與狹義來劃分,①狹義信息經濟學:主要是微觀信息經濟學或信息產業經濟學或宏觀經濟學;②廣義信息經濟學:不僅包括狹義信息經濟學,還包括純信息部門經濟學、信息技術部門的經濟學及廣義的信息生產與分配的經濟學等3個學科群。婁策群認為信息經濟學的學科體系包括:①普通信息經濟學:包括微觀信息經濟學和宏觀信息經濟學;②專門信息經濟學:包括部門信息經濟學和地區信息經濟學。張守一認為,信息經濟學可分為3個分支,①地區的信息經濟學:研究各國的信息經濟學;②行業的信息經濟學:如政府的經濟學、教育經濟學、科技經濟學、軟件經濟學、通訊經濟學和文獻經濟學等;③信息運行的信息經濟學:包括信息采集的經濟學,信息傳遞的經濟學、信息存儲的經濟學和信息處理的經濟學等。馬費成則認為信息經濟學的體系結構由3個分支構成,①微觀信息經濟學:研究信息在一般行為過程中的規律,包括信息分析的經濟研究,信息與市場分析研究及信息系統的經濟分析等;②中觀信息經濟學:研究信息產業,包括信息部門的識別,分類與鑒定、信息職業、信息市場研究及信息經濟與國民經濟的關系;③宏觀信息經濟學:研究信息經濟與信息社會的關系及人們的信息價值觀。

3有關信息經濟學基本理論研究

3.1信息不對稱理論及其應用研究信息經濟學是研究在非對稱信息情況下,當事人之間如何制訂合同(契約)及當事人行為的規范的問題,又稱契約理論,或機制設計理論。這里的信息非對稱指的是:當事人雙方都有一些只有自己知道的私人信息。比如,買賣雙方進行交易,賣方知道產品之價格、質量,但不知道買方愿意支付價格,而買者正相反。對擁有私人信息的一方,我們認為他有信息優勢,另一方則沒有信息優勢。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進行交易,如何簽訂合同,與對稱信息條件下是不一樣的。不對稱信息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指外生的信息,諸如交易當事人的能力、偏好、身體健康狀況等,這類信息不是由當事人行為造成的。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先天的,外生的信息。這類信息一般出現在合同簽訂之前。如一個企業在雇傭工人的時侯,每個工人能力的高低雇主并不很清楚。當出現這種問題時,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設計怎樣的機制,能夠獲得對我有用的信息,或誘你披露真實的信息,然后達到一種最好的契約安排。第二類不對稱信息是內生的,取決于當事人行為本身,就是說在簽訂合同的時侯,當事人雙方擁有的信息是對稱的,但簽訂合同后,一方則對另一方的行為無法監督、約束。如在簽訂雇傭合同之后,你是努力工作還是偷懶;再如,參加汽車保險后,你開車是否小心等等。這類行為一般發生在合同簽訂以后。這種情況下,就產生了典型的激勵問題:用什么樣的激勵機制能夠誘使你采取正確的行動。像在企業中,雇主用什么樣的工資制度,能讓工人努力工作。在信息經濟學文獻里,第一類不對稱信息稱為隱藏知識,第二類不對稱信息稱為隱藏行為。還有一種劃分將第一類稱為逆向選擇,第二類為道德風險。在前一類情況中,問題是如何能讓有私人信息的人說實話,在后一種情況中,問題是如何使當事人努力工作。為非對稱信息情況下如何讓人說實話和如何激勵人努力工作的理論作出開創性貢獻的研究者是詹姆•莫里斯,他對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研究有杰出的貢獻。此后,國內對信息經濟學的研究越來越重視,各類介紹研究與應用的論文與著作逐漸多起來。不對稱信息研究的典型著作有張維迎的《博奕論與信息經濟學》,代表性的論文有張維迎的《如何讓人說實話》,馮國安的《論信息不對稱產生的原因與經濟后果》,袁江的《信息不對稱理論及其應用———以保險市場為例》,李睿的《非對稱信息博奕論與經濟管理方法》等,著名信息經濟學家烏家培也對此問題進行了介紹。這些研究為我國的改革實踐發揮著很好的理論指導作用。3.1.1信息價值的定性研究人們對信息價值的含義持以下三種觀點。一是信息商品的勞動價值,即從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出發,認為信息商品的價值由生產信息商品的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二是信息效用價值,通常在沒有特別說明情況下,信息價值是指信息的效用價值,由于大多數信息商品是獨家生產的,而且由于專利法的保護限制了競爭,因此不存在社會平均化過程,使得信息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它的個別勞動決定;還有人認為,既然不存在生產信息商品的社會平均必要勞動,信息商品的價值只能由其使用效果來決定。3.1.2信息價值的定量研究由于信息價值具有動態性,這就決定了信息價值的不確定性,給信息價值的測度帶來了一定的難度。袁江在《信息獲取模型與信息價值測度》中介紹了兩種信息價值的測度方法。一是建立信息獲取的成本模型對信息價值進行測度,一是建立信息獲取的收益模型以測度信息價值。張遠在《信息與信息經濟學的基本問題》中指出,計算信息商品的價值量,不能只看生產商品的勞動時間的長短,還必須把復雜勞動換算成簡單勞動。只有按同一標準,把繁簡不一的勞動折成數量額不等的社會勞動量,才能正確地確定生產信息產品的勞動時間。3.2信息市場研究信息市場是一種新興的市場形態,在其中流通的主要是知識、信息產品和各類智力服務。西方信息經濟中的信息市場研究有兩種含義:一是在普通(物質)商品市場中生產、傳播和分配信息而形成的信息市場,價格體系是這類信息市場的核心內容;另一含義是指由信息和知識本身的交換而形成的信息市場,如聯機信息服務市場、技術市場等專門以知識信息產品為主要交易對象的市場。我們可以稱前者為微觀信息市場,后者為一般信息市場。兩種不同的信息市場差別在于其對象和目的。微觀信息市場的主要對象是市場信息,尤其是價格信息及其對經濟活動的作用機制,是不確定經濟學或不完全信息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一般信息市場主要關心所有信息商品在市場中的流通規律。但如果我們以信息和市場兩個不同側面去理解上述兩種含義時,應當說它們之間并無本質差別,對象都是信息商品,其流通必然符合市場規律。信息市場由信息供給方、需求方和管理部門共同組成。長期以來,我國信息市場的供給方和需求方過多地受行政部門的牽制,中介方的信息活動尚不夠靈活,信息商品化意識普遍不強。信息市場過多涉及科技信息。而經濟管理和市場方面的信息都很小,且缺乏信息市場所需要的系統性和連續性,造成信息市場的不規范化和不穩定性,極大地阻礙了我國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我們應當大力發展和完善信息市場,建立與國民經濟各部門的聯系,形成社會主義統一市場體系,真正發揮其對經濟建設的促進作用。3.2.1信息需求研究信息需求是人們為了滿足物質生產、信息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所產生的對一定信息的需求。經濟意義上的信息需求是指信息消費者在一定價格條件下的對信息商品的需要,它同樣隱含兩個條件:①信息消費者愿意購買;②信息消費者有支付能力。僅有前一條件只能被看成是信息欲望或需要。信息需求是一個流量,它只能以某一特定時期計量,同時它不包括潛伏的需要及不支持價格的信息需要,雖然這兩者都直接關系著信息有效需求的數量、強度和內容。信息需求一旦被主體意識到,就會以行為的動機形式表現出來,而被意識到的信息需求就會作為動機來支配信息用戶的行為。所以,信息需求構成了用戶購買信息商品的積極性和原動力。另外,這種滿足不僅以人們的信息消費欲望為轉移,而且還取決于信息用戶的收入和獲取信息商品的手段與技巧。因而,信息需求最終可能表現為信息商品的數量。在一定時期內,信息消費者愿意購買某種信息商品的數量,稱為這種信息商品的需求量。在一定時期內所有信息需求之和,形成信息需求。影響信息需求的因素多種多樣,主要有:①信息消費者的文化素養;②科學技術水平;③經濟發展水平;④信息部門的服務能力;⑤信息消費者的收入;⑥信息商品的價格;⑦信息市場的發育程度;⑧其他因素,包括信息消費者的信息意識、信息消費偏好,知識素養、職業、專長以及對信息商品價值的預期等等。同時信息商品的互補商品(如計算機、通訊設備、存貯設備等)的價格變化也影響著信息商品的價格,影響著信息消費者的消費能力,進而影響信息需求的狀況。3.2.2信息供給研究簡單地說,信息供給就是向用戶提供信息。從經濟意義上說,信息供給是指信息產業、信息營銷部門或信息經紀商在一定時期內以一定價格向信息市場提供信息商品。在一定時期內所提供的信息商品之和,形成信息總供給。信息供給包括兩個限定條件:一是愿意出售;二是在一定價格下有能力出售,以滿足需求。影響信息供給的主要因素包括:①信息投資;②信息人才;③信息生產效率;④信息商品的質量;⑤信息商品的價格;⑥信息商品的成本;⑦信息市場發育狀況;⑧其他因素。包括信息企業或信息機構對信息市場上信息需求的預期和互補信息商品價格的變動等主觀因素。目前,我國的信息供給機構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國家信息機構;另一類是民營信息機構。提供的信息有3種:保密信息、商用信息及公用信息。其中,國家信息機構兼有提供保密信息,商用信息和公用信息的業務;民營信息機構只能經營商用信息。并且,只有商業信息才是市場上的信息。3.2.3信息市場的均衡研究商用信息在市場上供給與需求相等,信息市場就達到均衡。因此,研究信息市場均衡首先要研究市場上需要什么信息與需要多少信息以及能夠提供什么信息與提供多少信息等問題,其次看信息市場是否均衡以及不均衡向均衡的調整過程。鑒于我國信息商品化剛剛起步,信息市場處于萌芽狀態,信息市場均衡遠遠談不上。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市場正在不斷發育和發展中。信息作為一種要素或作為經濟決策的基礎,將會逐步對資源配置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加強對信息市場的研究,將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3.3信息產業研究3.3.1關于信息產業的定性研究關于信息產業有兩種概念:一種范圍較小的,認為信息產業只包括信息本身,如信息收集、處理、傳輸、利用等,即通常意義的信息服務業;另一種范圍較大,不僅包括信息本身,還包括信息技術制造業。信息產業的出現是信息技術與信息產業化的結果,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由先導產業逐步變為主導產業,信息產業在整個產業中的比重越大,國民經濟的信息化程度也就越高。信息產業是高技術、高智力、資金密集型、省資源省能源、高效益、高效率的產業。其發展具有一般規律:其一,信息產業促動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信息技術激發,二是需求拉動。如我國信息產業發展先技術激發而后需求拉動。其二,信息產業在發展過程中要軟硬比例適度。根據國外經驗,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系統運行維護在投資上大約三分天下,各得其一。3.3.2關于信息產業的定量研究美國經濟學家馬克波拉特創立的波拉特方法是當今世界上通用的測算信息產業的方法。波拉特把國民經濟中的信息部門分為第一信息部門和第二信息部門兩大部門,然后分別對其價值進行計算。我國國家科委1986年對我國信息經濟的分析就采用了這一方法(在某些細節上略作變通)。但有人提出波拉特方法在產業劃分和核算方法上都有缺陷,加之我國國情比較特殊,因而不能照搬使用,而主張借鑒其可取之處,根據我國實際情況靈活運用,編制信息產業投入產出表。這一工作已付諸實踐,有關部門已編制出了全國及一些地區的信息產業投入產出表。此外,也有少數人認為,波拉特方法及其變通都很繁瑣,在實際運用的困難較大,主張采用其他方法來分析我國的信息產業,如日本學者提出的社會信息化指數,我國學者提出的經濟計量方法等。雖然波拉特方法在

理論上存在一些不完善之處,但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關于信息經濟與信息產業分析和測算方面最權威的方法,具有很大的實用性和操作性。許多國家和地區均用此方法對本國和本地區的信息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分析和測算。在具體應用時,考慮到實際情況的不同,各國或各地區都對波拉特方法做了適當的變通和修正。3.4信息資源管理研究對信息資源有兩種理解:狹義的理解,僅指信息內容本身。廣義的理解,指除信息內容本身外,還包括與其緊密相聯的信息設備、信息人員、信息系統等。狹義的信息資源實際上包括信息載體,因為信息內容不可能離開信息載體而獨立存在。廣義的信息資源并非沒有邊際地可以無限擴張。凡與信息的生產、分配、交換(流通)、消費過程,即與信息周轉過程有關的非信息設施等,也不屬于信息資源。將信息資源管理作為信息經濟學基本理論問題研究的有:烏家培的《信息資源與信息經濟學》,提出信息資源的配置是信息經濟學的一項主要內容,信息經濟學要為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服務。馬費成在其《信息經濟學》一書的最后一篇專門研究了信息資源管理。

參考文獻

〔1〕馬費成等.信息經濟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

〔2〕陳禹.信息經濟學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3〕張維迎.博奕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烏家培.談信息經濟學及其內容〔J〕.經濟學動態,1997.

〔5〕婁策群.信息經濟學通論〔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8,6.

〔6〕張守一.信息經濟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

〔7〕程志斌等.我國信息經濟學研究現狀〔J〕.情報科學,19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