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革新方向

時間:2022-03-18 03:25:00

導語:經濟學革新方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學革新方向

經濟學是一門具有強烈的道德規范性的科學,在其歷史演進過程中,每一種學說和理論的提出,無不烙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反應在該時代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階層的利益要求。

眾所周知,經濟學是在奴隸制的希臘和羅馬萌發產生的。古代的思想家,如色諾芬、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提出了財富是具有使用價值的東西組成的,它有兩種用途:一是供人使用;二是用來交換,而在交換中,兩種不同效用的商品之間必定存在使它們產生均等關系的東西。但是,他們不可能也不愿意去證明這種使商品產生均等關系的東西是需要支出人的筋肉力量和腦力的勞動,而錯誤地認為是貨幣,而他們所認識的貨幣,也不是凝結有淘金人抽象勞動的,歷史的、穩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而只是為便利交換而產生的,使商品得以相互衡量比較的工具。因此,在有意無意之中,實際上就把兩種商品交換時的均等關系歸結為由貨幣的效用引起的。

到了歐洲的中世紀,封建經院思想家,包括被奉為“神學泰斗”的托·阿奎那,雖然在繼承亞里士多德的兩種商品相交換,其中必有使兩者產生均等關系的東西這一思想時,正確地認識到使商品產生均等關系的東西是生產商品時耗費的勞動能力,但是,他們從維護僧侶和封建主世俗利益出發,又轉而認為在實際的交換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交易參與者在社會中的等級地位,而且是神決定了人們的不同地位,進而說明封建等級制在封建社會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所以也是一種效用決定觀。

如果說古代思想家實際上不存在價值的概念,他們的效用決定觀只是對交換價值而言的,那么,從薩伊開始,西方經濟學則接過古人的效用決定觀,并把它發展成價值論,以此來對抗由古典政治經濟學所揭示的,經馬克思批判、提煉而成的勞動價值論,為奪取政權后急于把矛頭指向工人運動的資產階級效力。薩伊的效用價值論用薩伊自己的話來說,是要十分自然地得出這樣的結論:價值是由效用決定,而生產有效用的商品,除了勞動外,還需要資本和自然。這樣一來,就使政治經濟學能說明富人和窮人的利益的不對抗性,就能防止人民鋌而走險。

“邊際革命”后的西方經濟學把商品的價值決定建立在人對商品效用的心理評價上,所以,他們的效用價值論,即所謂的邊際價值論,是主觀效用價值論。邊際效用學派把人對商品效用的評價作為價值的實體,而人的主觀評價是由人的趨利避害的心理決定的,所以,價值是由人的心理規律決定的,這樣一來,價值就和勞動徹底脫鉤,就不會留下任何口實說社會財富是做工的人創造的,而實際上資產階級擁有的社會財富,其絕大部分是靠對雇傭工人的掠奪和欺詐得來的。

由上,對經濟學兩千多年發展沿革的簡單回顧可以看出,經濟學作為一門有鮮明倫理評判指向的社會科學,其發展、演變固然受科技力量決定的人們的認識能力、社會生產力水平等因素的影響,但其發展的軌跡卻始終受占統治地位的社會階層的倫理判斷取向的規范,這種規范則突出表現在作為經濟學的基礎的價值論的爭論、取舍上,而兩千多年來,圍繞價值論的爭論和取舍又集中在勞動價值論和形形色色的效用價值論的功利上的階級性和學術上的“偽”“實”性以及運行上的實踐性的爭辯上。因此,在我國經濟融入國際大經濟時刻,革新我國傳統經濟學,使其既能反映市場經濟的內在特征,以指導我國經濟能更快、更好地融入世界市場,又能體現我國社會制度本質要求,體現創造世界的勞動者的利益要求,就必須從構建科學的、符合我國最大多數人的利益的價值論入手,而要這樣做,通過對勞動價值論和效用價值論的對比和反思,深化對從經濟學朦朧產生起一直左右其演變的這兩大基本價值論的認識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建國后到改革開放初期在理論和實際中起支配作用的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經濟學在人類社會出現時關于“勞動創造世界”這一樸素的唯物觀念在價值論上的升華。它指出在存在社會分工和不同所有者的條件下,使人們得以平等的交換各自所得而又具有客觀性實體的依據只能是從自然取得供社會享用的物質產品時的人的體力和腦力的消耗量,即凝結在商品中的人類一般勞動量,因而,其無愧是為創造世界的勞動者利益吶喊的經濟學體系的基石。作為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最根本利益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在建國后的長時期內,在理論和社會實際生活中堅持勞動價值論自然是理所當然的了。

問題在于馬克思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創建科學的“勞動價值論”時,人們對于物質的認識尚停留在物理學的“分子理論”的層面上,即停留在可見物的層面上。因此,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以及以其為基礎的經濟論著中,價值是活勞動這一實體對象化,即凝結到物質產品中去的結果。物質產品是可見的,勞動在其一般意義上指的是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借助于以(可見的)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作用于(可見的)勞動對象,經過加工、改造、制作,生產出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學、幾何屬性的能滿足人的各種需要的可見產品的過程。至于服務、策劃、管理等明顯需要消耗人的體力和腦力,無論對個人還是社會,對日常生活還是生產都有效用的勞動,由于其產生的效用不具有物質上的可見性,或者說,產生這種效用的勞動沒有可見的物質使其凝結,因此,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對這些勞動按“物質是可見的”、“價值的實體必須是人類生理學意義上的腦力和體力的凝結”、“生產勞動是人的腦力和體力作用于物質資料,改變其物理、化學、幾何屬性以滿足人的需要的過程”等理念,分別歸結為純粹為實現價值的形態變化而進行的、不創造價值的非生產性勞動,流通過程中繼續進行的生產過程的勞動,“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的生產性勞動。應該說,馬克思的上述概括和論述在可見物質的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領域中是能把他的“勞動價值論”貫徹到底,從而是合理而有說服力的。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沒有可見的物質作為實體支撐的效用在社會生活和生產中發揮日益突出的作用,例如,人的心理活動和狀態等,在社會物質資料生產中起著不容忽視的效果和作用,而用馬克思的對可見物質生產領域考察而形成的“勞動價值論”很難做出不無矛盾的、有說服力的解釋。

在理論和社會現實發生矛盾,而理論又不能完美說明現實的情況下,人們一般采用承認現實而質疑理論的做法。和100多年前馬克思尚未用勞動價值論科學地說明資本總公式的矛盾時,人們面對理論和實踐的兩難選擇,普遍采用承認現實,并用流通中不等價交換的理論來解釋資本增殖原因的做法一樣,人們根據這些看不見物質實體的效用在社會物質資料生產中的實際作用,把它們和在物質資料生產從而可分配的對象生產中的基本物質要素,即土地和有生產經驗、勞動技能的人(或者講是勞動)、以貨幣或實物形式存在的資本等并列起來,形成了所謂多要素決定論的基本理念。和馬克思學說幾乎同時產生而在19世紀末以所謂“邊際革命”在西方經濟學各種流派中確立其主導地位的“效用價值論”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的。在我國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并融入國際大社會的今天,萌生出主張使用價值決定價值、供求決定價值、機器設備創造價值等懷疑和否定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觀點和思潮,其產生的原因也是鑒于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在解釋社會經濟現實時所面臨的上述困境,因而在本質上是對近、現代西方經濟學的一種仿效。因此,在未來的我國經濟學的革新中,簡單地以效用價值論的功利上的資產階級性來加以否定是不夠的,更應通過對其學術上的“偽”“實”性和運用上的實踐性的批判,為進而構建既具有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科學性、階級性和實踐性,又能在超出可見物質領域之外具有科學說服力的價值論奠定基礎。

應該承認,19世紀中、后期西方有那么多以效用價值論為基礎的流派企圖取代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我國改革開放、社會經濟開始融入國際大社會的今天,又有人試圖仿效近、現代西方經濟學來否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效用價值論和勞動價值論相比確實具有以下實際存在的優勢,從而構成其所謂的“實”,則是其中一個不爭的實際原因。

其一,效用價值論,即使是主觀效用價值論產生時,雖然“粒子物理學”尚未產生,人們尚不了解“點粒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基本的單位,“點粒子”是不可見的,物質的80%左右是由不可見的所謂“暗物質”構成的道理,但卻在無意中進入了對效用,包括由人的心理感受等引起的沒有可見物質作為實體的效用的考察(以現代物理學的角度來看,沒有可見的物質實體,不等于不存在物質實體,可能是由“暗物質”構成其實體罷了)。這就使效用價值論存在和發生作用的范圍比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寬,而科技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恰好證明建立在“分子理論”上所認識的可見物質只是整個物質世界的一小部分,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確實有沒有可見物質實體的由人的勞動產生的效用在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是自然科學和社會實踐的“實”,卻成了效用價值論的一種理論優勢,因為這比只考察可見物質領域的勞動價值論更符合自然、科學發展和社會的實際,同時也似乎使勞動價值論無法完美解釋的問題有了答案。這應該是現在不少人熱衷于效用價值論的原因之一。

其二,效用價值論者,尤其是數理經濟學派大量運用高等數學來表達其價值理論,發展到以馬歇樂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數學方法則被廣泛地用來說明經濟理論。這應該是效用價值論在學術研究方法上的“實”,或者是和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論證、敘述方法相比表現出來的另一種優勢。

其三,效用價值論者為了走出后面要論述到的其在價值論推理過程中的矛盾和混亂,每每以財富的生產來混同或取代價值的生產。這對于那些淡漠經濟的倫理性,一味追求財富增長的人們來說,無疑是最樂于接受,也是最現成的理論支柱。這就使本來是效用價值論的以“偽”證“實”的不高明的手段,卻產生了使效用價值論得以更快傳播、擴散的一種優勢。

但是,效用價值論要去除經濟學這樣一門具有強烈的道德規范性的社會科學的階級性、社會性,本身就是科學上的“偽”,而要以這種不容置疑的“偽”來論證效用決定價值是“實”,就使效用價值論的整個推理論證過程充滿矛盾和混亂,到處面臨不能自拔的困境。

作為一種價值理論,其所闡述的價值概念必須同時具備社會性、歷史性、客觀性、可計量性及變動的規律性,而五性同存又首當其沖地表現在其所闡發的價值實體上。效用價值論把效用作為價值實體,而作為價值實體的效用,如果是客觀效用價值論所指的物品的有用性,那么,作為由物的物理、化學、幾何等性質產生的效用是客觀存在,但卻是自然界的物、勞動產品和商品所共有的,因而抹殺了作為商品的物的社會性和歷史性。同時,不同物的效用是各不相同的,即不可能有同一而無差別的質,根據數學常識,則是無法計量的,從而也就不存在變動規律性;如果價值實體如主觀效用價值論所說的是人對物品的效用的主觀評價,是具有社會性和歷史性的,因為人是社會的人,歷史的人,但是這種評價是因人、因時、因地而變動的,是依人的主觀感覺為轉移的,因而也就不具有同質實體的同一無差別的客觀性,同樣不能滿足五性同存的條件。

效用價值論者從一開始就發覺了他們在價值實體上面臨的困境,因而就在推理中采用循環論證、混淆概念、臆造條件等方法,以求自圓其說。

客觀效用價值論的推理過程是這樣的:價值就是物品的效用,而效用的創造不僅需要勞動,還需要資本和土地。使用勞動要支付工資,使用資本要支付利息,動用土地則需支付地租。因此,工資、利息、地租就是生產效用,即生產價值的費用。價值就由這些費用來決定。客觀效用價值論的上述推理是典型的循環考證,根本無法走出其在價值實體的論證上所面臨的困境。因為既然商品的價值由工資、利息、地租來決定,那么,這三者的價值又是由什么決定呢?根據效用決定價值的理論,顯然只能說由勞動、資本、土地的效用決定,而要得到這些效用,必須要有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而要得到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又需要勞動、資本和土地,要得到勞動就要支付工資,動用資本和土地則需支付利息和地租。于是,決定價值實體的工資、利息、地租又由工資、利息、地租來決定??陀^效用價值論想以生產費用論走出價值實體的非同質性和不可計量的困境,卻因為循環論證而只能在原地踏步。

主觀效用價值論的推理過程則是:財貨的價值是由其能使人得喜悅和愉快,免除痛苦的效用決定。而人對由財貨帶來的喜悅感的大小強弱,則是財貨的稀少性決定的。為了給人以直觀的感覺,邊際效用論的開山鼻祖戈森,奧地利心理學派的主要代表門格爾、龐巴維克等人還以依次遞減的數列來表示用每個單位消費品所帶來的效用或享受的感受程度,以為這樣就可以走出主觀效用價值論所規定的價值實體因非同一性而無法計量的困境。其實不然。因為財貨的有用性和稀少性本身正是人們花費勞動去生產這些財貨的原因,而主觀效用價值論的要害正在于要使價值和勞動徹底脫鉤,因而不管主觀效用價值論怎樣努力,也無法用財貨的有用性和稀少性來證明人對物的效用的主觀感覺和評價就是價值實體的。首先,按他們的解釋,有用性和稀少性決定物的邊際效用,而邊際效用就是價值實體,那么,當人們問到那些對人有用而大自然可以無限供給的物品的價值決定,就無言以對了;其次,主觀效用價值論所說的財貨,指的只是生活消費品,當人們問起生產資料的價值時,他們的回答是由生產這些生產資料時所耗費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而這些生活資料又是動用生產資料才生產出來的。由此,主觀效用價值論也陷入了無限循環推理的泥坑。

為了擺脫上述困境,客觀效用價值論者和主觀效用價值論者都求援于供求論,以為用供求論可以使他們最終走出無限循環推理的困境。其實也不然。因為,其一,作為價值,早在商品進入交換前就已存在,而交換價值則是不同商品內在價值的比例關系,價格則是這種比例關系的貨幣表現。以供求論來說明價值,實際上是以價格來代替價值。其二,供求關系根本不能說明價值和價值量,因為供求變化只能說明價格背離價值的程度,而根本不說明價值本身,當供求平衡時,供求雙方都對價格失去影響力,就不能說明價值本身了。所以,應該反過來說,是商品價值的變化,引起價格變化,進而引起供求關系的變化。其三,用供求關系來說明價值實際就是價值的流通決定論。離開生產領域而講價值由流通領域的競爭和供求變動決定,一方面說明效用價值論為掩蓋生產領域中資本對勞動的榨取而故意用一般的買賣關系來解釋價值;另一方面說明效用價值論的矛盾和混亂使效用價值論者不惜到早已被證明是錯誤的封建社會晚期的重商主義學說中去尋找出路。

西方經濟學在今天之所以面臨無法擺脫的危機,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其價值論的虛設應該是其中重要性的、基礎性的原因。

由上,通過對兩千多年來一直左右著經濟學演變的兩大基本價值理論的考察可以得出由以下兩點構成的結論:

其一,要適應我國由封閉的計劃經濟進入開放的,與世界經濟融為一體的市場經濟的巨大變化,對經濟學進行革新,用簡單的擴展馬克思在考察可見物質領域形成的價值實體的內涵和外延的方法是不行的,因為在科學,從而人們的認識力和社會實踐都已向前發展的情況下,如果無視暗物質的存在,無視在高科技時代,有越來越多的勞動者在運用不可見的勞動工具和手段(如點粒子震動的各類各種波段等)作用于同樣不可見的由暗物質構成的勞動對象,無視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過程中和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起至關重要作用的產品(如信息、服務、管理等等),或者僅僅套用在可見物質生產領域中現成的分析方法和觀念,而不對暗物質生產做出符合其規律性的、科學的說明,并納入價值論和以此展開的經濟學中,則使為勞動者利益吶喊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由于只涉及物質生產領域的一小部分(科學證明,物質存在的形式80%以上是暗物質)而不完整,從而無法科學地解釋高科技、信息時代的社會經濟現實,更無從進而指導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會由此而挫傷從事暗物質生產的勞動者的積極性,不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經濟競爭中應有的綜合國力的提升。

其二,同樣,僅僅因為以效用價值論為基礎的西方經濟學以“財富生產”來取代“價值生產”就以為據此就可以推動我國國力的提升,認為只有借助數學方法的經濟學才是科學的經濟學,因為西方經濟學在無意中涉及到了對由暗物質產生的效用的分析,就以為它是最貼近科學和社會實際的、能全方位(包括可見物質和暗物質)揭示物質資料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規律性的經濟學,因而要仿效西方經濟學來實現我國經濟學的變革也是不可取的,這是因為:

首先,西方經濟學尤其是以效用價值論為基礎的西方近、現代經濟學盡管大量運用數理分析的方法,但是,正如美國著名經濟學家、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詹姆斯·麥吉爾·布坎南一針見血地批評的那樣,如果數學方法能真的解決經濟問題,那我們有諾貝爾數學獎獲得者,又有尖端的大型計算機,一切經濟問題都將被精確地解決,世界將變得十分安定,可惜世界的現實經濟問題卻是大堆存在。所以,布坎南主張,經濟研究還是要靠觀察、積累和語言文字的論證。

其次,有人可能會說,既然經濟和世界接軌,反映和指導經濟活動的經濟學自然也應和經濟學的國際主流學派接軌。但是,據傳播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加拿大學者文森特·莫斯對18世紀以來的經濟學各主要流派斗爭、演變過程的考證,被稱之為正統的、主流的新古典學派,尤其是其中的邊際效用學派因存在缺乏對經濟和政治關系整體性的理解、缺乏對社會變遷和轉型中特征的聯系,把資本取得社會經濟活動中的主宰地位看成自然的而非歷史的使然,所關心的僅僅是人們在資本、勞動、消費品和服務市場中由偏好表達出來的需求和對其做出的可辨別、可測量的選擇,從而存在失卻倫理判斷性和實踐性等弊端,正受到各種規范經濟學、尤其是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批判而逐漸失去其正統和主流地位。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即使西方經濟學確實可以指導社會在“理”、“管”中增加財富,也只不過是在無意中涉及由暗物質產生的效用的考察,因而更貼近科學和社會發展的實際,但也不能因此而成為我國未來經濟學革新的模本。因為財富生產和科技的發展和運用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財富的增加和科技的進步一方面可增加供社會享用的物質資料,提高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能力;另一方面,財富的生產又會產生一系列環境、資源問題,有可能危及子孫后代生活、生產的條件,而對已生產出來的財富和已產生的科技力量,如果分配和運用不當,同樣也會給人類社會帶來災難和不幸。因此,無論是標榜為研究財富的經濟學還是研究價值的經濟學,回避或故意模糊人文精神中善與惡、公正公平與歧視掠奪、進步與落后、文明與野蠻的界線,把自己打扮成“純科學”的經濟學,都只能是偽科學。而在價值生產或財富生產的領域里,規范其活動的最基本的人文之手就是要承認“勞動創造世界”、“財富是由在和自然進行物質變換同時也在改造著自身的勞動者創造的”。近、現代西方經濟學不僅和奴隸主經濟學、封建主經濟學一樣,人為地割斷財富和勞動的本源性的聯系,而且還借用自然科學成果,為自己披上“純科學”的外衣,不僅說明其虛偽,而且暴露了它的資本占絕對統治地位后的有恃無恐的心態。如果以這樣的經濟學為范本來改造我國的經濟學,是和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根本不能相符的,其結果,即使社會財富增加了,卻離“世界大同”目標更遠了。這種“先生產、后治理”的彎路,難道還值得我們一試嗎?

總之,未來我國經濟學的革新的方向應是:在堅持勞動價值論的前提下,正視和承認科技和社會發展的成果和現實,按照“暗物質”生產領域的特點和規律來補充和發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并把它貫穿于經濟學的始終。在此基礎上借鑒西方經濟學取自然科學之有用成果,對市場經濟中資本、勞動、消費品、服務等的供給和需求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考察,探求其可辨別、可測量的選擇范圍的做法,在傳統經濟學對社會經濟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定性分析的基礎上增加定量分析的內容,建立既有符合勞動者根本利益的倫理規范性,又對市場中各個要素及其發生作用的各個角度和層面具有認識力的,具有建設性的理論體系。

收稿日期:2002-11-10

【參考文獻】

[1]薩伊.政治經濟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2]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布坎南.經濟學家應該做什么[M].成都:西南財經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