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部經濟環境的判斷

時間:2022-08-17 03:10:59

導語:國內外部經濟環境的判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內外部經濟環境的判斷

2011年是“多事之年”,世界經濟遭遇多重風險和障礙,向下滑行,但是,并沒有“二次探底”,跌入2.5%以下的衰退線。那么2012年我國面臨的外部經濟環境如何呢?國內外學者對2012年世界經濟形勢判斷的基調是仍將下行,然而對下滑程度的判斷和認知不盡相同:第一種看法是2012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為3.3%或3.5%,其依據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2年1月24日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及年初美銀美林全球投資研究委員會的預測報告;第二種看法是2012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為2.5%或2.6%,依據是世界銀行2012年1月17日的《全球經濟展望》和聯合國同日發表的《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預測;第三種看法是2012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為2.2%,依據是渣打銀行2012年1月17日的《全球經濟形勢展望》,而聯合國《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的預測是全球經濟增長率可能降至0.5%。從目前情況看,第二種預判占多數,第一和第三種預判為少數,但所有報告給出的預測值均低于此前的預期判斷,其主要原因是,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繼續發酵;發達國家高失業率與財政緊縮措施導致經濟困難重重;發達國家總需求疲軟,使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出口銳減,難以維持強勁經濟增長;中東地緣政治引發全球油價激烈振蕩,等等。對于2012年世界經濟走向的幾個關鍵問題,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呢?第一,歐債險情和危機趨于緩解還是走向惡化?

歐元區各成員國的財政赤字和債務規模都已超出《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的規定,因而出現債務險情和主權債務危機不會使人感到意外。但過去兩年來歐債問題鬧得沸沸揚揚,人心惶惶。歐盟和歐元區已經和正在采取多項短期性和長期性的措施,包括:彌補歐元區一體化存在的“先天不足”,將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調起來,建立歐元區財政管理體系;嚴明內部紀律,嚴格執行加入歐元區的“五個趨同”標準;改革各成員國財政政策,降低社會福利支出;歐盟、歐洲央行、IMF和各國主要銀行等堅持聯手救援,建立足以應對更大經濟體爆發危機的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并啟動歐洲穩定機制(ESM),以擴大救助能力;歐洲央行購買歐元區風險高的債券;開源節流,擴大稅種和提高稅率,實施緊縮的財政政策;提高經濟和企業競爭力和活力,等等。特別是2012年1月30日召開的歐盟峰會,又將一些措施推向清晰化和具體化,包括歐盟25個成員國通過了“財政契約”;于2012年7月提前一年啟動ESM;在評估基礎上擴充EFSF和ESM資金規模;敦促希臘盡快完成與私人投資者的債務減記談判,并簽署相關協議,等等。這些措施盡管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程序問題,但畢竟有助于推動歐債向緩解方向發展,而不是離這一目標“漸行漸遠”。

國內外議論已久的歐債前景問題,有三種情況:一是債務危機國能忍受“瘦身計劃”帶來的“長痛”和“短痛”,逐步兌現減少財政赤字和收縮債務規模的承諾,最終將赤字和債務規模降至占GDP的3%、60%或以下。二是債務危機國是扶不起的“阿斗”,最終被迫債務違約或債務重組。三是歐元區解體和歐元崩潰。從現實層面考量,歐洲已推出多項措施旨在避免第二和第三種情形的發生,而爭取第一種前景的出現。從各方面的反應看,多數人已排除了歐元區解體和歐元消失的可能,究其原因:第一,歐盟25個成員國通過的“財政契約”說明歐洲經濟一體化又向前跨越了重要一步。第二,所有歐盟成員國都在實施結構性改革,削減財政赤字和債務規模。然而,市場對第一種前景給予的正面關注不多,總認為它們的財政赤字和債務規模降不下來,希臘等南歐國家勢必陷入債務違約困境,債務危機還會向歐洲核心國家擴散。主權債務危機有其嚴格的定義,歐洲核心國家爆發主權債務危機的概率并不大。惠譽國際信用評級公司于2012年2月17日已將冰島的長期主權債務評級從“垃圾級”上調到“投資級”,此舉表明冰島作為第一個遭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國家,金融機構的重組得到了推進,財政緊縮見到了成效,主權債務占GDP的比重已降至65%左右,經濟開始走向復蘇之路。西班牙、愛爾蘭等國經濟形勢也有所改善,既便是希臘等國債務違約亦不會產生太大的沖擊波。第三,歐洲央行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緩解了銀行業的壓力,使歐元區成員融資成本下降,因而盡管國際信用評級機構下調歐元區部分國家的信用等級,但匯股市反應平淡,顯示出市場對歐元區信心增強。

歐債對世界經濟的現實影響是,歐盟和歐元區采取的財政緊縮政策必然造成經濟滑坡。預計2012年歐盟和歐元區經濟將陷入零增長或輕微衰退,遠不如2011年1.5%的增長率。經濟衰退和長期艱難爬坡是應對危機和削減赤字所必須付出的沉重代價,并對世界經濟產生下拉作用,使2012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可能下降約1個百分點。IMF總裁拉加德多次警告說,主要發達國家不要過于緊縮,沒有經濟增長,就難以削減財政赤字,因此,年內歐盟和歐元區的宏觀經濟政策是既要控制債務,又要刺激增長。由于歐元區短期內不可能擺脫債務困境和走出債務危機,業己出現的積極信號并不意味著歐債危機發生了根本性轉折,但在反復曲折中利好因素將會增多,歐債險情將逐漸趨于緩解,而不是愈益惡化。

總理在第十四次中歐領導人會晤后答記者問時指出,中國支持歐方應對債務問題的意愿是真誠堅定的,對歐元和歐洲經濟抱有信心。中方支持歐盟加強財政紀律,希望歐方向外界繼續傳遞明確、有力的積極信息。國家副主席在接受《愛爾蘭時報》采訪時亦表示,目前歐盟雖然遇到一些困難和挑戰,世界上也不乏唱衰歐洲的聲音,但歐盟在克服困難,戰勝危機,維護和推進歐洲一體化成果方面有著高度的政治共識。中國不贊成唱衰或做空歐洲。上述領導人的表態都是基于對歐債問題的準確把握與判斷。第二,美國經濟繼續向好抑或“曇花一現”?2011年美國經濟利空因素遠多于利好因素,然而,自第二季度開始,利好數據增多,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美國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0.4%、1.3%、1.8%和2.8%,全年經濟增速遠低于美聯儲預期的2.7—2.9%。美聯儲主席伯南克2012年2月2日在眾議院預算委員會作證時指出,過去幾個月美國的開支、產出和就業等數據指標出現了改善跡象,但經濟復蘇步伐慢得“令人沮喪”,前景依然難以確定,美國經濟容易受到歐債危機等不確定因素沖擊。因此,1月25日伯南克就已宣布將“超低利率”從維持到2013年中期延長至2014年底。這一延長決定引發爭議,有些人擔心長期低利率可能帶來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美聯儲維持較長時間的“超低利率”是基于低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放緩的預期,其理論與實踐依據是:第一,美國經濟復蘇力度難以將失業率降至危機前6%以下的水平;第二,經濟增長是減赤和償債能力的基礎,美國經濟必須以更快的速度復蘇;第三,美國和其他發達經濟體現已面臨通縮風險,因而有條件將長期利率維持在低水平,以利于經濟持續復蘇。在持續寬松政策的作用下,美國存在已久的三大“痼疾”,即高失業率、高房地產止贖率、高財政赤字已顯示出不同程度的改善。據美國供應管理協會的報告,2011年12月美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3.9,2012年1月又上升至54.1,高于上年的平均水平,商業活動和新訂單指數已連續30個月高于50%,表明美國制造業和服務業處于擴張狀態;另據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提供的數字,2011年12月美國消費信心指數升至64.5,亦好于市場預期。PMI和消費信心指數持續上揚,出口增加,對外貿易逆差減少,帶來了失業率下降,2012年1月,美國失業率降至8.3%;2012年2月1日,奧巴馬公布了提振住房市場的新方案,旨在幫助貸款購房人利用當前處于歷史低位的利率重組抵押貸款,避免違約和房屋止贖。高盛公司預測,由于美國樓市供給下降,房價跌勢將趨緩;美國國會兩黨盡管對減赤規模及減赤領域意見相左,但兩黨都主張削減赤字,隨著美國經濟總量的擴大,赤字占GDP比重將趨于下降。奧巴馬于2012年2月13日提交國會的財政預算報告指出,未來10年美國財政赤字累計削減4萬億美元,2013財年的預算赤字占GDP的5.5%,將比2012財年的8.5%減少3個百分點,2018財年的財政赤字占GDP之比有望降至3%以下。

美國三大“痼疾”雖然出現了改善跡象,但經濟走勢呈現較為緩慢的“U型”變化軌跡,依然在制約著美國經濟復蘇的力度。IMF預測,2012年美國經濟增長率為1.8%,世界銀行和德意志銀行的預測值分別為2.2%和2.3%,而美聯儲的預測為2.2—2.7%。各方面的預測均顯示2012年美國經濟沿著向好趨勢運行,經濟增速高于2011年的1.6%,但仍難以擺脫低速增長態勢。日本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已從抗震救災轉入災后重建,在日本政府不斷追加災后重建費用的情況下,日本經濟亦向好的方面發展,2012年經濟增速將超過2%。美國和日本2012年的經濟表現將強于2011年,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歐元區對世界經濟的下拉作用。第三,新興經濟體經濟繼續增長還是發生逆轉?

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2012年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宏觀經濟形勢同世界經濟下行趨勢基本保持一致,經濟形勢不再表現為通常所說的“過熱”,而是面臨著增長的挑戰。主要風險為:一是發達經濟體債臺高筑,財政緊縮,經濟疲軟,就業壓力難以明顯緩解,進口需求進一步減少。據世界銀行預測,2012年全球貨物和服務貿易出口增長約4.7%,而2011年為6.6%,2010年則高達13.2%。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都想通過出口拉動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因而貿易摩擦和貨幣摩擦升溫,市場保護進入高發期。二是由于多種原因,包括美、日、德等多國在內的經濟向好;發達國家銀行去“杠桿化”,銀行流動性不足;新興經濟體同發達國家的利差縮小;發達國家為創造就業機會,實施優惠政策,鼓勵海外企業回國創業,因而從2011年第四季度起,國際資本流動發生了明顯的逆轉,巨額資金從新興市場國家撤離,資金的大進大出易誘發金融市場動蕩乃至引發金融危機,這是新興經濟體不得不高度警惕的事情。三是一些新興經濟體通貨膨脹壓力有所緩解,貨幣政策的著力點轉向“穩增長”和“促增長”,但部分國家CPI依然較高,經濟增速持續下行,面臨著“滯脹”壓力。

鑒于上述因素,有人認為新興經濟體的強勁增長難以為繼,這種擔擾可以理解。迄今,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經濟表現離G20提出的“強勁、均衡和持續增長”的目標相差甚遠。然而亦應看到,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速高于發達國家的趨勢不會發生逆轉。考察歷史,20世紀60年代是富國俱樂部———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OECD)經濟發展最繁榮的時期,年均GDP增長率為5.3%,70年代年均增速為3.7%,80年代年均增速降至2.8%,90年代進一步降至年均增長率僅為2.5%。21世紀前7年,OECD的經濟形勢略有好轉,年均GDP增長率約為2.8%,自2007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和金融危機以來,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陷入經濟衰退、停頓和低速增長的困境。2011年OECD的增長率為1.9%,預計2012年僅為1.6%。相反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則是另一番景象,聯合國及其所屬機構發表的數據顯示:20世紀80年代,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GDP增速已高于發達國家,但人均GDP增速則低于發達國家。然而,步入90年代以來,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不僅在經濟總量上縮小了同發達國家的差距,而且在人口基數增加的前提下,人均GDP也縮小了與發達國家之間的鴻溝。21世紀頭10年,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GDP和人均GDP增速以及拉動經濟增長的私人消費、固定資產投資和對外貿易“三大要素”的增速都繼續保持高于發達國家的勢頭。

近兩年來,由于外部環境惡化以及自身存在的問題,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幅趨緩,匯豐集團公布的“新興市場指數”目前為52%左右,落后于2009年底至2010年初經濟復蘇初期水平,說明新興經濟體增長有些乏力,但其增長率依然遠遠高于發達國家。IMF、世界銀行和聯合國的預測顯示,2011年和2012年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增長率分別為6.2%和5.4%。新興經濟體經濟擴張放緩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CPI,當前面對的問題是如何繼續抑制通脹而同時又能避免經濟持續下滑。由于新興經濟體居民儲蓄率高、外匯儲備雄厚、對外投資潛力大、人口紅利高、工業化提速、消費欲望和創新能力趨強、存在減息空間和推行財政刺激政策余地,因此,新興經濟體仍會以高于發達國家三倍左右的速度向前發展,世界經濟“兩速發展”、“南高北低”格局不會改變。渣打銀行的《2012年全球經濟形勢展望》認為盡管出現了金融危機,全球經濟依然繼續增長。10年前全球經濟總量約為32萬億美元,自2008年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又增長了14%,截至2011年底,全球經濟總量達到約70萬億美元。這種危機后的增長部分有通貨膨脹因素,但大部增長來自新興世界的發展。因此,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依然是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然而,發達國家面臨的重重困境并不意味著資本主義制度已到盡頭,在現存世界經濟總量中,發達國家仍占50%以上,而中國占8%,印度、巴西和俄羅斯分別只占2.5%至3%,“西強東弱”的基本格局尚未改變。第四,國際油價溫和波動還是劇烈震蕩?2011年全球經濟放緩,特別是發達國家經濟復蘇步履蹣跚,對原油需求減少,然而,西亞北非政局動蕩推動油價升高。2011年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平均油價達到每桶107美元。那么2012年國際原油市場將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簡而言之,2012年存在兩大相反因素左右油價走勢。驅使油價下跌的因素有:世界經濟下行,發達國家經濟疲軟;利比亞恢復原油生產和出口;美元指數持續走強;美國開發頁巖油氣、加拿大開發油沙以及巴西開采深海石油,特別是美國能源自給率的提高,降低了對原油進口的依賴度。促使油價上漲的因素包括:發達國家維持寬松政策;美元長期趨勢看貶;新興經濟體的財政和貸幣政策向“穩增長”與“保增長”傾斜;日本大幅削減核能發電,對油氣需求增加。

2012年原油價格是跌還是漲受到兩個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影響,首先是中東地區政局如何發展,特別是伊朗作為OPEC第二大原油出口國是否會同西方國家發生軍事沖突?其次是美元在年內走勢主要是升值抑或貶值?由于兩大不確定因素的存在,國際社會對2012年國際油價有兩種不同的預判,第一種判斷是年內國際油價溫和波動甚至可能略有下降。英國權威預測機構英國共識公司(ConsensusForecast)預測,受全球需求疲弱影響,2012年國際原油價格將出現微幅回落。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的預測報告認為,2012年世界石油供需將趨于寬松,國際油價前低后高,總體低于上年價格水平。OPEC亦持類似看法,因而已將2012年日均原油需求量減少94萬桶。阿聯酋能源部長穆罕默德•哈米利2月16日指出,2012年伊始石油價格上漲并非供應不足,而是由地緣政治和投機等眾多因素造成的,保障石油供應將有利于穩定石油市場,有利于世界經濟的發展。第二種判斷是年內國際油價劇烈震蕩,油價大幅上揚。國際能源署認為“非洲和波斯灣地區的動亂可能導致油價飆升”,日本《經濟學人》周刊亦指出,一旦伊朗問題全面爆發,國際油價形勢將陷入大的混亂之中,原油價格或許會突破每桶200美元。

從目前形勢分析,如果伊朗不越過美國所說的兩大“底線”———發展核武器和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只是打打“口水仗”,那么年內美伊之間開戰的概率不大。美元指數變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以美元計價的原油價格,但是,決定原油價格長期走勢的主要仍是供需關系,目前,全球經濟疲軟,工業生產不振,導致原油需求偏弱。OPEC秘書長巴德里表示“全球任何地方目前都不存在石油短缺問題”,OPEC日產原油約3060萬桶,非OPEC油產量亦在增加,因而在正常情況下,油價應該保持在每桶大約100美元的水平。然而,中東地緣政治風險短期內難有改善,美國等西方國家同伊朗關系緊張,歐洲禁止進口伊朗石油以及伊朗對英法斷油等舉措,都將或多或少帶來油價上漲的壓力。國際原油價格短期內難以下降,預計2012年每桶油價可能在90—120美元的區間波動。因此,世界各國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對高油價帶來的“輸入性通貨膨脹”不能掉以輕心。從長期看,為消除“能源貧困”,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國際社會應為確保全球普及和使用現代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使用中的比例而努力,但要想達到這一目標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基于上述分析與判斷,2012年世界經濟將繼續下行,仍在復蘇道路上艱難爬坡,但經濟下降幅度趨窄,預計世界經濟增長率約為2.6—2.8%。世界經濟去年沒有,今年也不會陷入“二次衰退”,更不會回歸2008年和2009年經濟大衰退、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大幅萎縮的慘狀。中國經濟發展同世界經濟有著越來越緊密的關聯,客觀分析和判斷世界經濟形勢以及外部環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對我國宏觀經濟調整和政策選擇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