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管理論文:論國民所有制

時間:2022-10-10 02:39:00

導語:經濟管理論文:論國民所有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管理論文:論國民所有制

內容提要:國民所有制是傳統所有制即生產資料所有制發展而來的一個概念,國民所有制包含政權所有制產權所有制兩方面內容。就國民所有制性質而言,過去兩種意識形態的爭論有許多內容就是有關國民所有制性質的爭論,但兩者都是錯誤的。認識國民所有制性質的正確方法是將政權產權的公有私有形式及關系的客觀形態和政權產權的本質及相互關系聯系起來綜合考慮,從這幾方面因素綜合來看,國民所有制的性質由政權所有制的性質決定。非理性時代,國民所有制體現為國民私有制,這是充滿社會問題的制度,因而很早就產生了社會公有思想,社會公有思想反映出人們對政治平等和經濟上共同富裕的要求,這一要求實際上也是國民公有制的本質要求。理性時代的國民所有制是國民公有制,國民公有制的良好形式是政權公有制和產權私有制的完美結合。最后,論文提出了建立民營經濟為國家主體經濟和正確確定政府角色的主張。

關鍵詞:國民所有制政權產權國民公有制

傳統理論認為:所有制,即生產資料所有制,對生產關系起決定作用,生產關系作為經濟基礎,對處于上層的政治、意識形態等又起著重要的決定作用。由此,二十世紀以來,由社會改良思潮引起的眾多國家的社會改造運動中,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改革無不處于極其重要的地位。同樣,當這些國家的發展出現困難時,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改革又成為矛盾的焦點。

我國自建國以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改革也主要經歷了兩次。第一次是五十年代,自1978年到現在正經歷第二次改革,從第二次的改革情況來看,社會生產力已獲得巨大發展,然而勿庸諱言,雖然有了很大成就,但是社會保障體系缺乏,日益擴大的經濟差異,就業的普遍不足,又成為困撓社會不小的問題。

為什么所有制的改革始終不是很理想,總伴生著不少社會問題,本文認為,這是傳統所有制理論本身固有的錯誤,即:所有制關系不完整所致。

傳統的所有制,即生產資料所有制。正如馬克思所說:“這一術語,最初來源于圣西門派”①,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分析階級關系時,就是從生產資料所有制入手的,現在所說的所有制或所有制關系,同馬克思當年使用的概念一致,指社會生產過程中的財產關系,確切的說主要是指經營性資產關系,可見,所有制或所有制關系,理論上一直將它看作人與物的關系,即一種經濟關系。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認識。

所有制是人與物的關系,一種經濟關系,更是人與人的關系,即政治關系。確切的說,所有制或所有制關系,是政治經濟兩方面內容的綜合體現。

之所以這樣說,原因在于;所有制,本身來說是一種權利制度,其主體是人,客體是能夠占有和壟斷的事物,它直接表現為人與物的關系。但事實上,它更包含了人與人的關系。其一,一定的事物為人占有和壟斷之后,別人就不能占有和壟斷,沒有對別人的排斥或界定,所有制就沒有意義;其二,人們占有某種事物的目是為了獲取利益,就必然發生各種社會關系,如勞動關系、交換關系、分配關系,即各種各樣的人與人的關系,反過來,也正是這些復雜的人際關系,使占有變得十分具體。可以說沒有人對生產資料的占有,談不上所有制,但是離開社會,沒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任何所有制性質都得不到說明,而人與人的關系,自人類以群落的方式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便不斷上升為政治關系,即不可避免的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因此,所有制關系,必然體現為政治關系。

所有制關系體現在經濟方面,是以財產權為根本內容的,所有制關系體現在政治方面,則是以政權為根本內容的,也正是這兩方面關系的有機統一,才構成了所有制的完整內容。為了與傳統所有制區別,本文將具有完整內容的所有制稱為國民所有制。

以下,本文將從國民所有制的完整內容,國民所有制的性質以及國民公有制三個方面重新探討所有制問題。一、國民所有制的完整內容

傳統理論將所有制關系簡單等同于人與物的關系,只注重其在經濟方面的內容,并且,這種認識在理論上一直占據主導地位,但實際上,對所有制的完整內容,一些代表人物還是有相當認識的,如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就說“工人革命第一步就是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取民主,然后利用手中的政權,一步步奪取生產資料,將生產資料掌握在成為統治者的無產階級手中。列寧說,一個階級如果不能從政治上處理問題,就不能維持它的統治,因而不能解決它的生產任務。說,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他們闡述經濟與政治的關系,實際上,也從不同的角度提示了所有制的兩方面關系。事實上,傳統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首次建立,第一次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改造運動--蘇聯的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建立也正是以政權所有關系的改造為前提的。

以下,將從政治經濟兩方面闡述國民所有制的完整內容。

(1)政治方面內容

亞里士多德說過:“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他告訴人們:政治是人類生存的一個不可避免的事實。而在政治生活中,政治權力又是一個樞紐,它對政治關系起著支配和調節作用,因而,國民所有制在政治方面內容就主要體現為政治權力的占有形式-政權所有制。

論國民所有制

政權所有制有兩方面內容:直接占有與間接占有。

直接占有:社會的主權者就是執政者,立法司法行政權力完全、直接的由執政者占有。

間接占有:社會的主權者與執政者分離的情況下,主權者享有立法權及普遍的政治權利,執政者受主權者委托行使政治權力。

憲政產生以前,政權所有制體現為直接占有形式。憲政產生以后,則體現為間接占有形式。

從主權者的不同來看,已有的政權所有制可以歸納為三種形式:

1、個人所有制。君主制是其代表,這種形式主要存在于自然經濟或小農經濟時代,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趨向于對自然力量或超自然力量的崇拜,體現在政治生活中特別崇尚權威。

中國的黃帝時期,被認為是這種制度的美好典型例子。如《史記》五帝本紀第一:“軒轅之時,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于是軒轅習用干戈(征服炎帝、擒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這樣的賢明人物的統治,百姓自然有理由歡歌“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而商紂時期,則是這種制度下出現的不良狀況的典型。

論文論國民所有制來自

如《史記》殷本紀第三:“帝紂資辯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樂…厚賦稅,以酒為池,以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乃重刑”。遇到這樣的人百姓生靈涂碳只好自認倒霉。

2、集團所有政權制度、這種制度也被稱為民主制。它體現為一定的經濟、政治、宗教、血緣等集團占有政權的制度,它往往是以集團內成員的自由、平等、博愛為旗號的。

這一形式,濫觴于古希臘。如古希臘的斯巴達國,居民分為斯巴達人,皮里阿西人、希洛人,有權參加公民大會,享有參政權的,只有作為貴族的斯巴達人。

《權利法案》頒布后的英國,國王被限制了權力,但真正獲得政治權利的只不過是有產者階層。當時政權所有制形態也屬于這種民主制。

3、全民所有國家政權,這是指在國家的層面上,全體國民共同占有國家政權的制度。這種制度人們也將它稱為民主制。這是天賦人權、人人平等的人民主權學說下產生的制度。人民主權說認為:人民主權是不可讓與的,立法權屬于人民,而且只能屬于人民,它只能由全體人民的意志構成,人民在制定國家法律的時候,為了自己和整個社會的利益,把自己的平等和自由交給國家和國家首領去行使,但是,人民的意志不曾交出,在人民訂立的契約遭到破壞時,人民有權反抗,有權收回交給國家和國家首領的權力。

全民所有政權制度建立的一個里程碑是法國大革命后1791年《人權宣言》成為法國憲法的一部分。

全民所有政權制度的建立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工程,《人權宣言》成為法國憲法的一部分只能說明全民所有政權制度的理念成熟,它表明了人們已開始了這方面的實踐探索,近現代世界許多國家政權的建立都是這種理念為理論基礎的。從各國的情況來看,雖然有同一理論基礎,但實際模式都千差萬別,總的來講,就象馬克思所說:“現代國家最完善的例子是北美”②——美國的模式最為人稱道。蘇聯的建立,也有這種思想的烙印,只不過蘇聯模式最為人詬病。

(2)經濟方面內容

國民所有制在經濟方面,直接體現為人與物,即財產所有權關系。財產所有權關系有四個方面的內容,即占有、使用、處分、獲取收益四項權利,財產所有制就是以此為基本內容的。財產所有權的占有形式也可分為直接占有和間接占有兩種形式。從主體不同來講,有以下幾種劃分:

a、天然共有制,也稱為原始共產主義或原始公社,是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由原始公社成員共同占有的形式。這是許多歐洲作家認可的一種說法。

這種說法的理由是這樣:人生來就有生存權,為此必須占有食品和自然提供的物品和其它必備品,因而對自然界提供的物品是天然共有的。如《舊約》的啟示錄記載,上帝把整個世界都賜給了亞當,賜給了挪亞及其兒子。也正像大衛王所說,上帝把土地賜給了人類,讓大家共享。事實上,原始社會的狀態,有如現在世界上某一片原始森林中的動物對于生存環境以及自然界提供的物品的關系一樣,同近現代的所有權及所有制概念是風牛馬不相及的。

b、財產權私人占有有制,簡稱私有制它包括個人、集體(合伙)、股份制占有三種占有形式,集體和股份占有形式有時被認為是財產公有制的初級形式。

鼓吹財產私人占有制度的人認為,人們獲取自己的東西比獲取大家共有的東西更關心,如果讓人們關心自己的事,人們的事物就管理得更有秩序,或者說,每一個人都受利己心的支配,是個人利益的追逐者,是經濟人,每個人追求個人利益就能給社會帶來共同利益,財產私有制度是理想的和永恒的制度。

反對者認為,財產私有制是一種邪惡的制度,人們的利己心是同財產數量成正比的,在利己主義支配下,醫生希望同胞都患病,律師盼望家家打官司,投機糧商高興發生,這使得人類成為瘋人院。私有財產制是一種新的奴役形式,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廣大勞動者只能接受資本家的剝削。

論國民所有制

c、財產公有制。簡稱公有制。即社會成員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形式。

財產公有制直接來源于馬克思的設想:在這個社會中生產力高度發達,財富充分涌流,分工界限消失,商品貨幣關系退出舞臺,人們共同占有生產資料,既參加管理又參加勞動,社會勞動有計劃按比例的分配于每一個生產環節,每個人的需要都能滿足。

馬克思的設想是在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層面上的,列寧斯大林則在資本主義最薄弱環節--俄國開始了這一實驗。按照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的安排,列寧在帶領工人階級上升為統治者爭得民主(政權)之后,斯大林通過一系列國有化運動,建立了直接由政府掌握生產資料所有權的制度-計劃經濟,并且,政府掌握生產資料所有權的制度被定義為財產公有制或全民所有制,這種經濟形式也稱國營經濟或國有經濟。當今的公有制或國有制的概念,同計劃經濟時的意義是一樣的,都是指政府掌握財產權的所有權制度。

財產的公有制是一種最為矛盾的制度。

首先,財產公有制的主體是全體國民,但是從行使財產權來講,這個主體無論如何都不會有實際意義,客觀上說,財產所有制的主體是缺位的;其次,由于主體的缺位,使得所有權的派生權益如使用權、收益權得不到體現,使得所有權失去了根本意義。二、國民所有制的性質

傳統理論是以公有制和私有制來說明財產所有制的性質的,對于國民所有制的性質分析,公有私有仍然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標準,只不過,它必通過公有私有形態的客觀性,政權產權的本質及相互關系才能說明國民所有制性質。

1、公有私有關系及制度的客觀性

早在二千多年前,韓非子就說:“古者倉頡作書,自環者渭之私,背之者為公也”,另外《新書·道術》也說:“兼履無私謂之公”。兩者道出了公有與私有的基本內涵和關系,以某個體利益為中心的個體所有的關系,即私有關系,兼顧不同個體,把不同的個體利益納入一起,使不同的個體共同享有某種利益的所有關系就是公有關系。另外,公有私有關系有廣義俠義之分,廣義的公有關系是國家層面上的,全體國民共同所有關系,私有關系是國家以下的群體和個人所有而言的群體或個人占有關系;狹義的公有關系指一定群體共同所有關系而言,私有關系則指定這一群體下的小群體或個人所有關系而言。這就是公有私有關系的普遍意義。

相對國民所有關系及制度來說,公有私有關系及制度則有更具體的內容,指政權產權這兩項特定社會權利為社會成員共同占有或個體(個人或一定集體)占有的關系及形式。

首先,對于國民所有制來講,是廣義既國家層面的。國民公有制和國民私有制是人們出于客觀需要建立起的兩種制度,本質上都是一種占有制度,國民公有制是國家層面上的全體國民所有制,國民私有制是國家以下各國民利益團體及國民個人所有制。

其次,國民公有制與國民私有制是對立統一的,當某種國民所有制不能以一定的國民公有制建立時,就體現為一定的國民私有制度;同樣一定國民私有制度的建立,也是以拒絕一定的國民公有制度為前提的,絕對意義上的國民公有制或國民私有制是沒有意義的。

再次,國民私有關系是一切國民所有關系的基礎,國民公有關系是國民私有關系基礎上產生又是為國民私有關系服務的,國民私有關系是為了保障一定社會成員對某種權益的排它性占有而建立的關系,根本目的是為了保障個人對某種權益的享有,國民公有關系則是為了保障一定范圍內每個社會成員都能享有某種利益。兩種國民所有關系,最終都必須落實到個人。

第三,國民公有關系與國民私有關系有時是相互轉化的,一定的國民公有關系或國民私有關系,相對不同對象,又可能轉化為國民私有關系或國民公有關系,這主要是所有關系主體的相對性來決定的,從所有權關系主體來講,通常體現為一定大小不同的群體,如國家,一定的社會組織,這些群體對外往往合為一整體(個體),對內則是群體,其對某種事物的所有關系的體現,對外則為私有關系,對內則為一定公有關系,比如既使再富裕的國家,它提供的福利也只是給本國民眾。

2、政權產權的性質

政權,一般指國家權力,通常指統治者憑借國家機器進行社會統治的權力,其代表是政府。

政權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的自然人權發生廣泛沖突的產物。正如恩格斯所說:“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法擺脫,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相互沖突的階級不至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一種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一定的秩序范圍之內,這種力量就是國家(政權)”③。

群體性力量的集中支配是政權與一般社會權力的主要區別,政權對社會具有普遍的約束性和強制性。力量廣泛來源于社會并廣泛作用于社會的特點,本質上應是一種公共權力,所有關系上應為國民公有。合符自然規律的政權所有制是政權公有制。

產權是一定經濟主體依法對特定客體占有使用處分并獲取收益的權利,其代表是業主或有產者。

論國民所有制

產權是人類社會發展、國家產生后的必然產物。正如《韓非子》五蠹第四十九:“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禽獸之皮足衣,不事力而供養足,人民少而材有余,故民不爭,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有五子,未死而存二十五孫,是以人民眾而財貨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故民爭”,這種民爭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政權產生了,國家政權出現之后,“為了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一定程度的范圍內”的直接措施的主要內容就是制定產權制度,劃分社會成員的財產權范圍。如考古發現的迄今為人類歷史上最早最完備的一部法律《漢漠拉比法》上許多內容就是有關財產權的。

財產權的特點是主體的雙重性和對于直接占有者體現為私有性。

財產權主體的雙重性是指:財產權首先是國家法律認可的權利,其次才是直接占有者的權利,國家法律對財產權的認可是以當然的第一主人自居為條件的,正如《鹽鐵論》禁耕第五:“天子適諸侯,升至詐階,諸侯納管鍵,執策而聽命,示莫為主也”。國家對主權內一切經濟活動都有征稅和管理的權力,是所有權的最根本權利-占有權、收益權的直接體現。國家占的財產有兩種情況:一是專制政權對社會一切資產的無條件占有,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賓、莫非王臣”。政權猶如猛虎,社會的一切資產都是它的獵物,只要有興致,對民眾隨時都可擇肥而食。一是民眾自愿聯合而成國家,人民以自己的人力物力,作為國家力量的源泉,國家則以民眾提供的資源,特別是財產資源為基礎,按一定標準-一定定額或比例征收,或進行規范管理。

財產權對于直接占有者體現為私有性主要原因有兩方面:其一,社會經濟活動就是社會成員獲取私利的活動,不能獲取財產滿足私利,經濟活動就失去了意義。除非被迫,經濟活動必陷于停頓,財產權的產生就是國家認可社會成員獲取私利的標志。其二,社會不可避免的存在分工,人們必然按地域行為等困素分為不同的企業或經濟團體,這些企業或經濟團體必然表現為具有特定經濟利益的個體,這些個體獲取經濟收益(財產),則必定以自身活動成果為標準,否則這些個體經濟活動將缺乏積極性,國家對財產權的界定就是對個體自身活動成果的個體占有的肯定。

由此,財產所有制本質上直接體現私有性。合符自然規律的財產所有制是財產私有制。

3、政權產權相互關系

由于國民所有制的兩方面關系是緊密聯系的,因而要說明國民所有制性質還必須注意到政權產權兩方面關系,政權產權有各自具體內容,但兩者有著必然聯系。

首先,產權是基礎,政權是此基礎上的上層建筑。任何產權的取得和存在必須得到政權的認可,財產權才有合法性,才能得到保障,任何政權都必須一定可控制的財產權為基礎,才能穩定,政權的最主要功能只之一就是保障財產權。

其次,由于財產權是國家法律認可的權利,因而政權所有制的性質影響產權所有制的性質。政權所有制體現為私有,國家對產權的占有關系就體現出私有性,產權所有制就完全體現為私有制。政權所有制度體現為公有制,國家對產權的占有關系就體現出公有性,產權所有制就體現出公有制的一面。

第三,政權與產權的關系還表現在政府與有產者上面,從歷史來看政府的更迭與有產者的改變往往有著因果關系。它表現在兩方面:統治者通過占有政權而占有產權,或者是主權者通過控制政權,使之成為保護產權的工具。前者如古埃及的材料敘述一次奴隸主政權被推翻的情形:“那本來沒有財產的人,變成了財產的所有者,財產的所有者變成了沒有財產的人,大地似陶輪一樣翻轉起來”。而中國唐代的一次農民起義后,一名逃亡的舊政權官員則哀嘆“扶梨黑手翻持笏,吃肉朱唇卻吃齏”。美國的獨立戰爭,即是華盛頓為代表的有產者建立政權保護產權的行為。

由此,在清楚公有私有的客觀性,政權產權的本質及相互關系后,國民所有制的性質就應該有清楚的認識:國民所有關系及所有制是在國家的層面上談論,其性質由政權的所有制性質決定,國民公有制就是政權公有制和產權私有制的統一。國民私有制就是政權私有制和產權私有制的統一。理性的國民所有制是國民公有制。三、國民公有制

有了對國民所有制完整內容及性質的認識,這里再進一步認識國民公有制的本質和形式以及國民所有制和國民公有制理論的現實意義。

(1)國民公有制的本質

正如馬克思的看法,與資本主義相比,社會主義能夠生產出更多的物質財富,并且能以更加公平的方式分配這些財富,社會主義的衰落,正是這些主張的衰落。可見,社會主義或公有制不應是國家政府掌握生產資料這一固定形式,有著它的本質。這一本質,鄧小平概括為,社會主義本質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共同富裕。這實際上也是國民公有制的本質。這一本質,自古代公有思想到近代的社會主義啟蒙實際上是一脈相承的。

正如達爾文進化論所揭示的規律一樣,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各種制度的建立,就是弱肉強食規律折射出的結果,這也是非理性時代的特有現象,這種時代,國民所有制的最初建立,即政權產權制度的建立,最初就是為社會的強者或一定的精英集團服務的。政權產權為強勢者占有,國民所有制從根本上體現為私有制,國民私有制下,政權被異化,這種情況下,由于政權的社會作用,它在許多人眼中是一只渾身是寶的“鹿”和“其利不知其數的生意”,真正做大買賣的就干這個,且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只要一有機會如秦失其“鹿”,則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足疾者先得焉。而大丈夫當如此、彼可取而代之,則是許多人垂涎政權的寫照。但是奪取政權不易,成則為王,敗則只有一死,非但一死,還可以滅族④,因而在經歷了無數提著腦袋干的日子之后,敗者悄然為寇或身填溝壑,勝者則登上“九五之尊”,不僅可炫耀聯之江山美好如畫,也可以比一比“孰與仲多”,自然還要盡情享受產業之花息、夜光之壁飾朝庭、鄭衛之女充后宮理所當然。可以隨便取用昆山之玉,隨和之寶,仍得不到滿足時,甚至可以離散天下之骨肉,敲剝天下之肉髓,也要博我一人享樂,哪管死后洪水滔天。

論國民所有制

國民私有制下,如果遇到堯舜禹式的賢能明君,人們可以過上一段安穩日子。但更多時侯,社會成為政治流氓和野心家的角逐場,為社會埋下無數隱患,使人民陷入了一個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深淵中,不僅百姓,就是有幸身居高位者,也難免發出“若何生于吾家”的感概或遭到掘墓鞭尸的下場。

在不斷經歷國民私有制下的社會災難情況下,思想家們對社會制度,特別是政權產權制度進行了深刻反省,由此產生了社會公有思想,在眾多思想中,發端于柏拉圖和儒家的思想最具影響力。

公元404年前后,伯羅奔尼撒戰爭之后,古希臘陷入了普遍的奴隸反對奴隸主,平民反對貴族的矛盾中,柏拉圖從正義原則出發,提出共產共妻共子的主張。

受柏拉圖的啟發,莫爾寫了《烏托邦》一書,《烏托邦》描寫了一個完美的社會,官員由百姓選舉,人民沒有個人財產,生產的產品交給國家,需要消費則向國家領取,《烏托邦》里包含的思想對后世造成了巨大影響,以后分別出現了強調政權公有和強調財產公有的兩種思想。

強調政權公有是以人民主權學說為基礎的,代表人物是洛克和盧梭。洛克認為,君權(政權)不是神授,而是人授,先由人民構成權利者,再由權利者委托受托人組成政府,人民立約構成國家的目的,是保護人民人身及財產的安全,人民認為有必要時可以收回授予執政者的行政權。

盧梭則作為進一步的闡述,他認為,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作為社會形態的國家,是人們約定而立的,在國家之中,約定參加的每一個人都是自由的,并且處于平等地位,作為主權者的國家屬于人民,包括君主在內的執政者,只是人民意志的執行者,人民的權利被篡奪時,也就是當執政者從執行者變成主人而壓迫人民時,人民有理由推翻他,恢復自己的權利。盧梭的思想為法國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美國的《獨立宣言》也從中吸取了主要的營養。

強調財產權公有則是空想社會主義的主張,空想社會主義則直接為馬克思主義提供了思想來源。

中國,在柏拉圖進行思考的晚些時候,孟子提出“民為貴,君為輕,諸侯危社稷則變置”,以及“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的主張。大約作于戰國后期或秦漢之際的《禮記·禮運》則說:“大道之行,天下為公,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貨、惡其不出于地,力惡其不出于身,盜竊亂賊不作、故外戶不閉,是為大同”這是天下為公思想的首次提出。而作于宋元之際的《伯牙琴》,作者鄧牧則描繪了一個“至德之世”。在那里,人們各有職業,都靠勞動維生,沒有剝削者和寄生蟲,擔任公職的官吏沒有特權,并且和人民過著差不多的儉仆生活。另外宋代的鐘相、楊幺在農民起義中從社會底層發出了“等貴賤、均貧富”的吶喊。洪秀全在建立太平天國的過程中向人宣傳“天父上帝人人共,何得君王私自專”,以及“有田同耕,有飯同吃,有錢同使,無人不保暖,無處不均勻”的設想。

這些思想反映出人們對社會權利的要求,即政治平等和經濟上共同富裕。這也是國民公有制的本質要求。

(2)國民公有制度的形式

國民公有制度的建立,如盧梭所言,是人類的理性覺悟的必然,是一場引人注目的變革,這種變革使人類的本能行為被正義所替代,行動賦予了道德內涵,義務的呼喚代替生理的沖動,權利代替嗜欲。這就要求社會制度的設計,特別是國民所有制度的設計應當有理性內容。應當是政權公有制和產權私有制的完美統一,惟有這完美統一,政治平等和經濟上共同富裕的理想才有實現的可能。

1、政權公有制

政權公有制就是政權為人民享有的制度,它有幾方面內容:一是政治權力的行使由人民授予,并受人民制約;二是民眾享有政治權利。三是政府發揮積極作用。

政治權力是人類進入群體社會,社會成員利益廣泛沖突的結果,有著獨特的社會作用,客觀講它是調整社會之間關系,特別是經濟關系的一種工具,政治權力的行使直接影響社會成員的利益,它是一種最容易被異化的權力。政治權力異化有兩種形式:一是政府被社會小集團控制并且以憲法的形式確定其至高無上的地位。統治者掌握政權,并完全占有政權不受其它人約束,可以隨心所欲利用政權為自己的小集團牟取社會利益,其它社會成員只能由統治者的興趣恩惠分享社會利益。二是政權被腐敗。這種形式主要是直接行使權力者的官員,直接利用手中權力為自己謀利益的行為。要防止政治權力的異化,必須對其制約,實行分權制,實現立法司法行政權的分立。重要的一點立法權必須掌握在人民手中,其次就是強化行政司法行為的透明度和人民可以用公開的方式決定官員的任免。

政治權力公有制的另一方面內容是民眾普遍享有政治權利,有人認為占有政治權力就等于直接行使政治權力,這是一種錯誤認識,政治權力是一種特殊社會工具,它同任何社會工具的使用一樣,是有技術性要求的,它必須通過職業化人員即官員來行使,因而全體民眾占有政權不能簡單理想為每個社會成員輪流作莊,行使政治權力,而應體現為普通民眾能直接影響政府權力的行使并能使政治權力為自己提供保護。這一途徑就是民眾普遍享有的政治權利。民眾普遍享有政治權利有四個方面內容:一是享有自由權,公民有自主決定自己政治命運的權力。二是公民的法律地位平等。三是公民享有參政、議政的權利。四是公民享有訴請權。

政權公有制還表現在政府積極行政,介入社會生活中。當然這種介入不是計劃經濟時的政府統管一切,而是以法律為準則,積極維護社會公正及秩序,為解決社會矛盾和促進社會平穩發展發揮作用,并主動的提供諸如援助弱勢者和彌補市場帶來的缺陷等社會服務。

2、產權私有制

產權私有制就是國家認可社會成員私人占有財產的制度。

如前所說,產權私有制度從主體講是雙重所有制,第一個體現為國家的認可即占有。第二才體現社會成員的占有。它應有這樣的理念:人們自由聯合起來組成一個集體(國家),在這樣的集體中每個成員在形成集體的一剎那,便把當時的自己-他自身,他的全部力量以及他的所有財產統統獻給了集體,集體接受個人及個人財富時,絕不是剝奪,而是保證個人對自己財富的合法享有,也就是說,把占有真正變成一種權利,使享用權變為所有權,這樣,享有者便由于如此一種一方面對公眾有利,另一方面于自身有利的割讓行為,被人看作公共財富的保管者,國家全體成員都尊重他們的這種權利,同時國家全力保護這種權利。

由此,產權私有制就有著兩方面內容:一是確認國家對主權內的任何財產及其所有者的稅收和管理權能。同時,國家的稅收和管理權能必須是公平合理的依法進行的,不是簡單的利用國家機器以及使用暴力剝奪和霸占。二是私人所有權的保護,即是對直接所有者占有使用處分及收益權的保護。也就是對民眾經濟活動自由的保護,經濟活動的自由即是法律限定以外的一切范圍,即投資、經營、消費活動的自由。并且法律限定是以保護公共利益為準則的。

(3)國民公有制的現實意義

我國的憲法規定人民享有充分的政治權利,最高權力機構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從政權制度來講,是一種政權公有制度,因而本質上是國民公有制國家。只不過,由于傳統極端理論的影響,有著固有的缺陷,這一點人們已廣泛認識。1978年以來的政治經濟體制改革運動就是為了克服這種缺陷。本文認為,要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國民公有制度。當前迫切的主要在以下兩上方面。

1、建立民營經濟的主體地位

我國的國民所有制形式是國民公有制,按產權的雙重所有關系,它就決定了我國主權內一切產權形式,從本質上就具有公有性。可以說,不論是個人、集體、股份、政府所有,它們必然都具有國有性質。換句話說,民營經濟和傳統意義上的國營經濟都是國有經濟。

傳統意義上的國有資產,國有企業,國有經濟,即政府行使所有權的經濟,嚴格的說,應稱作官營經濟.官營經濟的產生有兩種原因,一種是私有專制政權時期,由于統治者與民眾是對立的,統治者只能自己掌握經濟命脈,否則,一旦民眾中出現豪強就會威脅統治者。一種是國民公有制時期,由于政權公有,政府是公眾利益的維護者,讓政府行使財產所有權就會填補市場缺陷,為公眾謀福利。

私有政權下的官營經濟的作用是對維持私有政權是有相當作用的。

對于國民公有制下的官營經濟的作用,則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官營經濟不論它是哪一級政府所有,從產權性質來看,與其它一切形式的產權性質相同。從占有使用、處分、收益來講,只要它的主體一經確定,它的私有性就全體現出來,它必須能進行獨立核算,是一個獨立經濟實體。也就是說它必須是一個利益個體,否則它就難以運行,只不過,由于這種產權由各級政府占有,它與各級政府就產生了特殊關系,這種特殊關系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這種產權形式的經濟存在和發展是以各級政府提供的資源為前提的。第二,它的經營責任的承擔者是各級政府,經營盈虧完全由各級政府負責。由此可以說,這種產權形式是以政府為母體的產權,對政府有特別的依賴,它的經濟活動就帶有很強的政府行為性質。這樣官營經濟存在于社會經濟活動中,與民營經濟相比,必然產生不同的社會影響。如果官營經濟適當存在,則對社會經濟環境起著積極作用。比如,在一些公共領域和一些缺乏直接效益的領域,通過官營經濟的活動,則公有良好的社會效果。但如果官營經濟廣泛存在甚至作為經濟主體,則會對社會經濟活動起著消極作用,這種消極作用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如果全面實行官營經濟,結果就必然是計劃經濟,而計劃經濟的弊端是眾所周知的;二是如果讓官營經濟充當主體地位,勢必造成兩難。第一是官營經濟憑借獲取政府提供資源的優勢,必然使民營企業成為二等公民。第二如果政府不再斷續提供資源支持,將它與所有民營經濟平等對待,所謂政企分開,則會直接產生“內部人控制現象”。而民營經濟則不同,民營經濟的產生和發展主要依靠民眾自身的資源進行的,對政府不存在依賴性,對政府的最大要求是提供平等的機會。從提供稅收、接受政府管理、容納就業來講,與官營企業有同等作用,經營風險完全由自己承擔。因此,民營企業是比官營經濟更有社會效益的經濟。是最應大力發展的經濟。應將其作為國民經濟的主體。

近幾年,許多地方政府在促進民營經濟方面大大解放了思想,作了許多寶貴工作,但不容忽視的是個別地方在此工作上走入了誤區,突出的一點就是過分強調放寬政策,甚至對一些企業主的違法行為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賴昌星案雖然有其本人作奸犯科的一面,也有當地政府從保護地方經濟出發為其大開綠燈的一面。由此,建立民營經濟的主體地位,不是對民營經濟提供特殊政策,而是真正給民營經濟以傳統國營經濟相同的國民待遇,從法律上全面提升民營經濟的地位,將它與傳統國營經濟平等對待,使其充分發揮活力,成為國民經濟的發動機。主要的工作就是完善平等的財產權制度,個人、集體、股份、國營經濟在財產權及經營權上一律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打破行業及地區壁壘讓民營經濟進入一切行業和地區。并且在政策上給適當扶持。

建立民營經濟主體地位另一個重要工作是強化民營經濟的社會責任,它包括:

①稅收責任、民營經濟應為國家承擔最主要的稅收義務,稅收是民營經濟體現國有的最重要表現;逃避稅收就是侵吞國家財產的行為。

②承擔稅收以外的法律義務,如勞動法規定的對勞工權利的保護,消費者保護法規定的對消費者保護的義務等。

③維護社會環境的責任,它包括保護自然環境和道德環境的責任。即培養民營企業及企業家良好的行為風范,不因一己的私利而污染破壞自然環境,也不要自己的貪欲而干出傷風敗俗的事情。

2、確定政府的角色

關于政府的角色,有兩種爭論,一是對大政府的敵視,認為國家的過分擴強會變成自由與自主的敵人,政府應充當“守夜人”。沒有國家政策的干涉,社會會形成誠實、公正、自強、文明、信任、愛國等各種美德。實際上只是一種夢囈,它導致的只能是資本橫流,物欲與肉欲瘋狂膨脹的社會狀況。一是特別強調政府的作用,認為,人們的政治生活旨在追求最高共同的善業,政府是理想和完善理性的化身。相信政府的努力可以使社會趨于至善,這兩種爭論對政府的社會角色定位造成很大影響。我國政府最初角色定位就是后一種思想的影響的結果,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計劃經濟時的大政府;即:政府辦企業、企業成為小社會。政府和企業可以扶擔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諸夀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計劃經濟時的大政府;即:政府辦企業、企業成為小社會。政府和企業可以扶擔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諸夀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計劃經濟時的大政府;即:政府辦企業、企業成為小最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計劃經濟時的大政府;即:政府辦企業、企業成為小社會。政府和企業可以扶擔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諸最突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計劃經濟時的大政最突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計劃經濟時的大政府;即:政府辦企業、企業成為小社會。政府和企業可以扶擔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諸夀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計劃經濟時的大政府;即:政府辦企業、企業成為小社會。政府和企業可以扶擔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諸夀反饋渠道。其次,建立一種公平規則,使民意和政府意見,民意與民意之間處于公平規則之下進行博弈。

B、經濟秩序:建立有序的市場經濟,拒絕市場社會。這要求政府退出市場競爭,將社會生產和流通工作下放到民間,政府則轉向經濟秩序的建立和維護,主要工作是幫助制訂各種有利于公平競爭和社會保護的法規,并致力于各種法規的實施,在打擊豪強及奸商方面發揮作用。

2、履行福利職責

推行積極的福利政策,致力于制定向匱乏疾病無知、骯臟、懶惰宣戰的政策,使得民眾普遍感受到社會進步的成果。這一點,歐洲一些國家的作法很有借鑒意義。它包括充分就業、收入合理、社會保障等一攬子政策:A、充分就業方面: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尊嚴,應盡量促進人們獲取工作單位。B、收入合理方面:目標是消滅貧困狀態,緩解市場帶來的收入差距,通過不同的稅收檔次,對高收入者征收高額所得稅;低收入者征收低額所得稅,并進行轉移支付,從高收入者手中征收的收入通過補貼、救濟、福利等方式轉移給低收入者和無收入者,改進這些人的收入狀況和生活福利。C、建立社會安全網:市場總是無情的,總會產生失敗,失敗者要重新獲得能力和機會往往面臨重重困難,甚至連生活都無法保障,還有一些人甚至從開始就無法參與市場競爭,常常受到歧視,遭受不公正待遇,如果單純強調效率這些人就面臨社會的淘汰,會形成威脅社會的危險和火藥筒。因此,必須對這些人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和提供教育的機會、職業培訓等救助。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553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70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166頁

④《費孝通選集》:紳權與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