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管理論文:質疑衛興華教授之二
時間:2022-10-10 02:38:00
導語:經濟管理論文:質疑衛興華教授之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兼論“個人勞動=貨幣工資”
提要:亞里士多德在兩千多年前從簡單商品經濟出發提出了“5張床=若干貨幣”這一等式。馬克思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從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出發提出了“20碼麻布=2鎊”這一一般等式和“勞動力=貨幣工資”這一特殊等式。他還從社會發展的邏輯出發,推論出了商品經濟已經消亡了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個人勞動(直接社會勞動)=勞動券”這一特殊等式。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特殊等式是什么,現在這還是一個空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勞動者付出個人勞動,企業支付貨幣工資,勞動交換采取了價值形式,這一點是馬克思所未曾想到的。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歷史階段,因而應當總結概括出“個人勞動=貨幣工資”這樣一個特殊等式,并做出科學的理論說明。勞動者付出個人勞動,企業支付貨幣工資,這是我們社會當中最基本和最普遍的現實,每一個勞動者都親身經歷著這個過程。但是,對于這一問題社會主義理論家們卻從來也沒有給予充分的注意,更沒有做出科學的說明。這和人類的認識規律有關,人類的認識是一個過程,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新的認識才會發生。列寧曾說道,商品交換關系是“資產階級社會(商品社會)里最簡單、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見、最平凡、碰到過億萬次的關系”,只有馬克思從“這個最簡單的現象中(從資產階級社會的這個‘細胞’之中)揭示出現代社會的一切矛盾”。(列寧:《談談辯證法問題》,《列寧選集》第2卷,第712—713頁。)也說過:“商品這個東西,千百萬人,天天看它,用它,但是熟視無睹。只有馬克思科學地研究了它”。(:《整頓黨的作風》,《選集》袖珍本,第775頁。)商品的存在已經有了相當久遠的歷史,但是,只有到了馬克思那時候,社會矛盾已經充分發展,即將面臨深刻變革的時候,理論認識有了相當發展而且出現了新的世界觀的時候,馬克思順應時代的需要對它做了科學的研究。在現實中,勞動交換采取價值形式是最普遍和最基本的現實,人們對于社會主義經濟關系也有了比較充分的認識,這時候才算具備了說明社會主義特殊等式的條件,我們現在揭示它不過是順應了時代的需要而已。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勞動者付出個人勞動,企業支付貨幣工資,這是最普遍和最基本的交換關系,我們把這種交換關系概括為“個人勞動=貨幣工資”這樣一個等式。本文試說明這個等式的意義。在現實中,勞動者需要就業,企業需要招工,雙方通過市場直接見面,通過談判過程就能滿足相互的需要。在談判過程中,雙方都會提出自己的條件和要求,都要明確自己的權利和義務,特別還會就勞動崗位、技術要求、工資、勞保等方面進行討價還價,雙方都接受了對方的條件以后還要簽訂勞動合同。每個勞動者都知道自己的專業特長和發展方向,也大概地知道社會上同類勞動者的收益狀況,他通過反復的比較能夠提出比較符合實際的工資要求,也能夠承擔相應的崗位職責;企業會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設置勞動崗位,并按照技術要求提出崗位職責和勞動定額,也能夠了解到社會上這類勞動的成本,并能夠支付相應的工資。雙方走到一起,勞動者會說,你別管我的個人條件如何,只要我按照崗位的技術要求付出了勞動你就要支付我的工資;企業經營者會說,我不管你的個人條件如何,你只有按照要求付出勞動我才能支付工資。雙方通過討價還價就能各得其所,雙雙獲得滿意的結果。這里所謂的談判過程實質就是勞動市場,也就是市場形成工資的過程,也就是說,通過談判過程工資就和勞動掛上鉤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工資和勞動相脫鉤,是被學歷、工齡等非勞因素決定的。隨著勞動市場的開放,這樣的工資決定原則必然會被生活所摒棄。當然,現在的勞動市場開放的程度還不夠,憑著學歷和工齡輕松拿工資的現象還大量地存在著。但是,開放市場的趨勢不可逆轉,現在我們已經欣喜地看到凡是能夠展開勞動競爭的地方,凡是能夠進行工資談判的地方,傳統的由行政部門決策,按照勞動者的學歷、工齡等非勞因素支付工資的做法就沒有市場了。但是,這是不是說學歷或文憑就完全沒有意義了呢?也不能這么說。我想,在和企業的談判過程中經營者是一定會看你的文憑的,否則在對你一無所知的條件下,憑什么讓你上崗試工呢?但是,這時候看文憑僅僅和是否讓你上崗試工有關,至于是否錄用你還要看你在試用期的表現。你在試用期內表現出勝任工作的能力企業才能錄用你,否則你有再高檔的文憑也是沒有用的。文憑能夠說明你可能具備了某種能力,經營者看了文憑之后才能決定讓你試工,文憑的意義僅僅就在這里,至于工資的多少和文憑則是沒有關系的。這里的雙方都遵循了一個共同的原則,即以個人付出的勞動為基礎,通過談判確定工資,使工資反映個人付出的勞動,而不能和別的什么因素相關聯。按勞分配原則的實質就是工資和勞動相對等,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探索按勞分配的規律,實現按勞分配的原則,這是多年來人們努力追尋的一個目標。實現按勞分配原則的關鍵在于解決“勞”的計量問題,但是這些年來理論家們在這方面的努力還沒有取得最終的成果。現在看來,人們創造的生活經驗終于解決了這個問題,雙方通過談判過程就使工資和勞動聯系起來了,其中的經驗是值得認真總結的。在這里,工資是以勞動為基礎的,是通過談判過程,也即競爭過程形成的。這說明,他們在談判過程中堅持了一個隱含的前提,即承認勞動是具有價值的。他們當然沒有說明過勞動的價值,更不是在說明了勞動的價值之后才進行工資談判的,但是他們的談判經驗反證了這一點。理論家們從他們的經驗中是應當能夠做出勞動具有價值這樣的概括的。認識到勞動具有價值是一種理論創新,需要做出具體的說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勞動者付出個人勞動,企業支付貨幣工資,這是最普遍和最基本的事實。這一事實說明勞動已經作為交換的對象,而且采取了價值形式,即個人勞動=貨幣工資。我們就是通過勞動的價值形式發現勞動的價值的,說明勞動的價值也要從分析勞動的價值形式開始。在這里,個人勞動作為交換的對象,處于相對價值形式,貨幣工資作為勞動價值的表現形式,處于等價形式。個人勞動通過貨幣工資表現自己的價值,貨幣工資則成為表現個人勞動價值的物質材料。很明顯,作為交換對象的個人勞動都是某種具體形式的勞動,比如在建筑行業個人勞動就是木匠的勞動、瓦匠的勞動,等等。從勞動的具體形式方面看,木匠的勞動和瓦匠的勞動顯然是不同的。但是,它們卻都能夠同貨幣工資相交換,比如說趙木匠每天可得6元錢貨幣工資,錢瓦匠每天可得6元錢貨幣工資,孫技術員每天可得8元錢貨幣工資,李總工程師每天可得12元錢貨幣工資,等等。不同形式的個人勞動都能夠同貨幣工資相交換,這說明它們當中包含了某種等同的東西,貨幣工資不過是這種等同的東西的表現形式。那么,這種等同的東西是什么呢?如果拋開勞動的具體形式,那么它們就不再是木匠的勞動,瓦匠的勞動,等等,它們就不再有什么差別,而全都化為相同的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可見,個人勞動具有二重性,是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統一。在這里,個人勞動當中包含的抽象勞動就是價值實體,抽象勞動的單純凝結就是價值,即個人勞動的價值;貨幣工資是以個人勞動的價值為基礎的,它不過是個人勞動價值的表現形式。進一步分析會發現,具體勞動只有形式的差別,而無數量的差別;抽象勞動性質一致,而數量卻有所不同。具體勞動的數量由自然的勞動時間來表示,抽象勞動的數量則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表示。個人勞動的價值就是由其中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指的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2頁)很顯然,這是一個社會平均數,而個別勞動者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他們在交換過程中都要按照不同的比例化為當作它們的計量單位的簡單勞動,而“各種勞動化為當作它們的計量單位的簡單勞動的不同比例,是在生產者背后由社會過程決定的”。(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8頁)所以,就某一勞動者而言,直接能夠知道的是他的具體勞動時間,比如在統一的八小時工作制條件下每人每天的具體勞動時間都是八小時,但是他們的八小時個人勞動當中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無法直接知道了。某一勞動者的八小時個人勞動當中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也許是6小時或3小時,也許是12小時或24小時,等等,恰好就是8小時的也許有,但那純粹是偶然的,在科學上可以看作零。實際上,某一勞動者八小時個人勞動當中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究竟是多少,這取決于該勞動者付出的勞動的復雜程度(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在這里可以簡化為勞動的復雜程度),勞動的復雜程度高,其中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多,反之就少。價值是通過價格形式實現的。價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格要通過競爭過程形成。個人勞動價值的價格形式是貨幣工資,貨幣工資作為個人勞動價值的表現形式也要在競爭過程中形成。當然,工資作為勞動的價格通過競爭過程形成就難免會發生波動,所以它不可能完全準確地反映勞動的價值。但是,這是勞動價值實現的必然形式。同時,工資的波動也不是沒有邊際的,實際上它總是圍繞著某個中心而上下波動,這個中心就是價值。所以,通過反復波動的過程它還是能夠相對準確地反映勞動的價值的,尤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國家的宏觀調節勞動的價值還能夠得到趨近準確的實現。這里所說的反復波動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勞動市場,就是說開放的勞動市場是勞動價值得以準確實現的條件。所以,開放了勞動市場就能使工資收入反映勞動者付出的個人勞動,這樣就能實現按勞分配的原則了。需要指出,一旦我們說勞動具有價值,學者們就有可能會提出疑問——馬克思不是說過勞動沒有價值嗎?是的,馬克思曾經批判過勞動價值的說法,而且說明證明勞動的價值就會導致循環論證。我們認為,馬克思在資本主義社會說勞動沒有價值是正確的。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者出賣的是勞動力,而不是勞動。價值是商品的屬性,既然勞動沒有作為商品,它怎么會有價值呢?這說明,勞動沒有價值的說法是符合資本主義社會的實際的。但是,社會主義社會勞動是否具有價值則應當根據社會主義社會的實際來判斷,用馬克思反映資本主義社會實際的結論來說明社會主義社會的實際問題是不正確的。另外,說明勞動的價值會導致循環論證的說法也是有特定前提的。我們通過研究發現,用古典經濟學家的非科學的價值決定理論說明勞動的價值就會導致循環論證,但是一旦我們用馬克思創立的科學的價值決定理論說明勞動的價值就沒有循環論證的問題了。馬克思是為了批駁古典經濟學家的勞動價值的說法而從古典經濟學家的理論前提出發得出說明勞動的價值會導致循環論證這一結論的,把這個結論絕對化是不正確的。當然,這些問題都比較復雜,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的。對于這些問題,我們曾在《破解循環論證之謎》(《學術月刊》1992年第12期)一文當中做過比較詳盡的說明,在這里就不再重述了。順便指出,衛興華教授引證馬克思的一些說法,說明分配和價值無關。(參見衛興華:《關于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問題》,《經濟學動態》2000年,第12期)我們認為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是的,在馬克思的設想中社會主義社會的分配是和價值無關的,但是馬克思所說的社會主義社會按照我們今天的理解就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他那時候還不可能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認識,更不可能描繪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分配過程的具體細節,所以他關于社會主義分配問題的判斷不可能完全準確地反映今天的現實。在馬克思的設想中,社會主義社會的個人勞動已經成為直接的社會勞動,勞動產品也不再表現為價值,勞動分配采取了“勞動券”的形式,分配過程是簡單明了的,已經不需價值插手其間,不需經過貨幣交換這樣的曲折過程,這恰好是社會主義高級階段的特征。在社會主義高級階段,分配和價值是無關的。但是,我們今天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產品還要表現為商品,勞動本身還要表現為價值,勞動交換還要采取貨幣工資的形式,這時候就不能說分配和價值無關了。根據馬克思當時的設想說今天的分配和價值無關,這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運動的實際已經遠遠超出了馬克思的設想,社會主義理論家們不應當拘泥于馬克思當時的設想,并用那種設想來說明和束縛現實。相反,我們應當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根據等量勞動交換采取貨幣工資形式的實際對分配過程做出全新的和符合實際的理論概括。過去,我們否認勞動具有價值,在分配過程中排斥了競爭(市場)的作用,結果導致了平均主義和大鍋飯,其教訓是非常深刻的,應當認真吸取.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