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未來經濟的展望與期待
時間:2022-12-25 04:33:00
導語:國內未來經濟的展望與期待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全球的供需格局正在發生著重大調整,圍繞市場、資源、人才、技術、標準的國際競爭將更加激烈。
客觀認識未來十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挑戰
未來十年,盡管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依然明顯、世界經濟復蘇的步履依然艱難,局部地區的武裝沖突和各國的軍備競賽有可能會不斷升級等,但我們堅信和平、發展、合作仍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如何積極應對未來十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所面臨的外部挑戰,我認為應主要包括以下四大方面:
第一,世界經濟復蘇艱難而曲折、增長的內生動力不足,后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發展的沖擊和影響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消除。盡管2010年以來世界經濟復蘇好于預期,但是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消費信心恢復遲緩、房地產市場和私營經濟尚未全面啟動,庫存調整放慢。由此看來,世界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明顯不足,大多數發達國家遭受國際金融危機重創,經濟深度衰退、信貸增長乏力、財政狀況惡化,運用信貸和財政擴張政策刺激經濟增長的能力受到制約,所以新的經濟增長點要形成規模還需要一個較長過程。
第二,國際產能過剩凸顯、各種形式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進一步抬頭,全球供需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對我國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穩住外需、擴大內需的政策實施造成新的沖擊。為應對后國際金融危機,一些主要發達國家近來紛紛推出擴大出口和振興本國制造業的政策,力圖引領技術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以促進制造業升級;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快發展具有自身比較優勢的產業和技術??梢?,當前全球的供需格局正在發生著重大調整,圍繞市場、資源、人才、技術、標準的國際競爭將更加激烈。
第三,全球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等全球性問題將更加突出,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環境代價、能源困境等壓力將越來越大。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如今已受到世界各國普遍關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也成為國際政治博弈和經濟科技競爭的焦點之一。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國際金融危機和傳統能源價格上漲,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紛紛作出先導性戰略安排,大幅增加科技投入,力求在新能源技術、節能減排技術等與低碳經濟相關領域占得先機。
第四,世界經濟發展面臨著諸多不確定、不穩定因素,都可能對我國轉型發展與和諧社會構建帶來不可預知的沖擊和影響。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后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還在延續,新金融風險卻在不斷累積。二是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和不穩定性越來越明顯,美元危機、美元引發的風險嚴重存在。三是全球南北發展差距依然在拉大,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將任重而道遠。四是局部地區的武裝沖突、區域內的惡性競爭、歷史遺留的民族矛盾和能源資源的爭奪等,潛藏著未來發生局部戰爭危機,也是世界經濟發展面臨的不確定、不穩定重要因素之一。
總書記今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為此,我們沒有理由放松對國內外形勢的研判,只有把握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并堅持好未來發展趨勢與重點,才能做到從容而科學地應對,也才能實現我國2020年的諸多既定目標。所以,當前和今后的發展潮流和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六方面:
第一,這場百年難遇的國際金融危機并未改變經濟全球化的基礎或根本趨勢,技術進步、產業轉移和貿易自由化等重要因素仍在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全球產業轉移日趨活躍將給我們帶來更多機遇。隨著世界經濟和金融狀況逐步改善,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已從2009年的下半年開始復蘇,2010年上升5%,達到了12400億美元。
第二,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出現新變化,多極化國際新格局將逐步形成,安全與合作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潮流,必將為我國發展帶來新機遇。隨著近年來發展中國家和轉軌國家的發展,尤其是“金磚四國”的發展,使新興經濟體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占全球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00年的24%上升到了2009年的33%,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達到了46%。在此背景下,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話語權不僅會相應增大,與此同時給我們創造更多“走出去”的機會。
第三,當前這場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壓力正在轉化為全球新一輪科技創新的動力,傳統技術和產業衰落將為新技術、新產業騰出發展空間,只要我國抓好自主科技創新和傳統產業轉型發展,積極推進新產業發展,扭轉我國產業處于世界產業鏈條末端的局面將完全可能。
第四,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以及我國在應對這場國際金融危機中的表現和創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模式,如今不僅得到不少國家和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而且一些發達國家和新型經濟體已開始主動與我國尋求深度合作等,也為我國的轉型發展和穩定發展帶來不少新的機遇。
第五,隨著我國城鄉統籌發展的推進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必然會帶來社會需求的擴大,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必將會成為推動社會經濟增長的不竭動力。而我國工業化與信息化相結合的新型工業化的發展,也必然會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推動力量。當前我們已感受到信息對經濟的推動力,它不僅在改變著經濟增長的方式,也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對市場的判斷。
第六,盡管今后一段時間我國仍將繼續發展和壯大國有企業,但是隨著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的形成,特別是政府職能的進一步轉變,我國的民營經濟也會加速成長起來,中國經濟的民營化將是未來十年總體發展趨勢,必然為非公經濟發展迎來更大空間。
加快轉型給力發展需重點處理好六大關系
當前,我國的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為我們勾畫出未來五年中我國經濟、社會和民生等方面的發展路徑與藍圖,除堅持科學發展觀這一長期強調的治國方略外,未來五年中國發展必須秉承的“五個堅持”,即:“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痹诋斍凹娂姄P揚的加快轉型發展中,應著力把握并重點處理好以下六大關系:
第一,經濟轉型中要把握好三個產業之間的發展比例關系。如今,在我國國內眾多城市經濟結構布局還依然是“二三一”(指產業的發展順序),唯有沿海發達地區和特大城市進入了“后工業化階段”,其經濟結構基本實現了“三二一”轉型。為此,加快第三產業及服務業發展,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應成為目前全國特別是內陸地區深化“經濟轉型”發展的必然抉擇。
第二,經濟轉型中要處理好城鄉之間的發展與利益關系。我國在推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中,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們必須清楚全面建設小康重點難點還在廣大農村,只有我國的廣大農村也普遍達小康,才能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此,經濟轉型中處理好城鄉之間的發展與利益關系是關鍵和重中之重,需重點解決。
第三,經濟轉型中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的關系。從30多年的改革開放發展看,我國人民是富裕起來了,但是水平還不高,特別是在社會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還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很多。為此,各級黨政領導在推進經濟轉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好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的關系,樹立起正確的政績觀和發展觀。
第四,經濟轉型中要處理好產業轉移和環境保護的關系。目前我國工業污染仍十分嚴重,空氣質量和水資源污染也很嚴重,節能減排任務有待進一步落實。正確處理經濟增長和保護環境的關系在相當一部分領導中認識還很不到位。同時,受宏觀政策及全球經濟大環境影響,正加速向西部擁有資源、能源的地區轉移,我國中西部地區環境保護的形勢將尤其嚴峻。為此,在推進經濟轉型中,一定要處理好產業轉移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決要把環保放在首位,決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第五,全面轉型中要注意經濟發展與社會文化發展的關系。當今世界文化和經濟日趨一體化,文化力和經濟力相互交融已經形成一種全新的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力量。為此,在推進轉型加快經濟發展中,我們的文化、影視、文學、藝術創作方面都有一個處理轉型的過程,只有充分結合起來,盡快適應起來,不斷滿足全面轉型中對文化產品的需求,努力使“新的文化”成為轉變上進動力才是可取的。
第六,全面轉型中要處理好安全合作與發展科技的關系?!昂推结绕稹笔俏覈回瀳猿值膰野l展道路,而科技強國是一個經濟強國和軍事強國的必然支撐,為此,在推進全面轉型中,我國在全力推進地區安全與多邊合作的同時,政府和企業必須要加大科學技術的研究經費,大力引進一批新技術和尖端技術,研究一批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為主導的現代裝備,因為這是一個科技強國的核心,也是經濟強國的主要標志。
對推進上海及長三角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策的思考
最近,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的《深度分析報告》第16期“關于上海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究”課題報告,結合該課題提出的“推進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對策”,我就推進“長三角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再談幾點個人想法。
第一,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具有“戰略性”和“新興性”兩大特征,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實現未來經濟持續增長的先導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轉換具有決定性的促進、導向作用,關系到國家的經濟命脈和產業安全,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市場前景、擴散效應以及引導科技進步的能力。
第二,上海和“長三角地區”在傳統制造業方面有厚實的基礎,但近年來國內工業化和城市化重心向西部轉移,以上海為中心的東部沿海地區不能再停留在產業的加工制造環節,需要大力突破低層次惡性競爭,走高端引領之路。上海作為長三角區域的經濟中心,應立足本土創新與集成全球創新資源之間的關系。
第三,處理好重點扶持大企業與培育科技中小企業之間的關系。歷史經驗表明,戰略性新興產業更多萌芽于中小企業的創新。中小企業最具創新活力,是將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原始知識創新轉化為市場可接受產品的最佳載體。因此,上海需要著力培育“大而強”的新興產業龍頭企業,發揮其導向作用和系統整合功能,帶動配套企業發展,創造產業生態活力和大量就業機會。
第四,借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東風,創新適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內在要求的投融資體制機制,通過技術創新和金融創新的雙輪驅動,推動上海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以市場機制為基礎,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采用多方合作的方式,構建和優化局部投融資環境,促進優質資源和要素向有競爭力的優勢創新企業集中,切實增強金融中心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撐能力。
第五,上海和“長三角地區”必須從以高技術制造業為主向以高技術服務業為主轉變。上海和“長三角地區”的商務成本逐年提高,同時上海受工業用地指標等約束越來越大。因此上海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必須從以高技術制造業為主向以高技術服務業為主轉變。通過幾年的努力把上海建設成高端服務業集聚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不僅為上海、為“長三角地區”,也為全國乃至全球服務。通過努力,上海成為高端服務業全球和全國的中心是可以實現的。
- 上一篇:初三畢業班老師年終考核小結
- 下一篇:策劃部干事年底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