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失業人員現狀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16 02:34:00
導語:我國失業人員現狀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失業是當今的一個社會問題,中國的失業群體巨大,其存在的原因有社會的也有個體的,如經濟體制的轉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勞動者自身的諸多因素。他們的現狀也令人擔憂,整體年輕化,文化程度低的占很大比例,生活質量低下,就業環境趨緊,這些都影響著他們的再就業。
關鍵詞:中國;失業;原因;現狀
一、失業人員存在的原因
1.經濟體制轉型加速了隱蔽性失業的公開化。計劃經濟時代,“全面就業”政策的實施造成了企事業單位大量冗員。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對勞動力資源配置和使用實行統一招收、統一調配、統一使用和統一管理的制度,大部分的勞動力是通過行政干預和統配的方式實現就業。這種計劃型的就業政策是以犧牲生產效率為代價來換取高的就業率,形成了“一個人的活三個人干”、“三個人的飯五個人吃”的現象。中國的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使這種國有企事業的隱蔽性失業顯性化。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冗員成了下崗失業人員。國有單位職工大約有1.3億,按市場機制標準衡量,大約有30%的“在職失業者”,即絕對人數在3000萬以上。這些人員雖然表面上看他們有工作,但實際上他們對生產沒有作出貢獻。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這種隱性失業必然逐漸顯現出來。
2.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促生了農村失業人員。中國具有典型的二元經濟特征:城市工業經濟和傳統農業經濟并存,傳統農業經濟依然占有相當的比重。中國在城鄉不平衡增長的基礎上,以農村和農業的巨大犧牲為代價,推動了城市工業經濟的突飛猛進,這種城鄉差距帶動了經濟增長,同時經濟增長也進一步拉大了城鄉的經濟差距。
農村失業人員的就業工程將是長期的。因為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內,中國社會經濟仍然是以農業為主體,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將會是漫長的。隨著農業現代化,農村中出現的富余勞動力急需轉移,但目前社會上適合這部分勞動力的工作卻非常有限,因此形成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游蕩于社會之中,成為失業大軍中的一部分。中國社會的二元結構,城鄉差別的客觀存在,這部分失業人員享受的不公平社會待遇增加了他們的不滿情緒。
3.產業結構的調整壯大了失業人員的隊伍。隨著新興產業不斷崛起和傳統產業地位的下降,出現了“崗位空缺”和“失業”并存的矛盾現象。一方面,由于新興產業的興起,對勞動力的需求會急劇增加,但適合該產業的勞動力因無法在短期內培養而使其供給不足或短缺;另一方面,由于傳統產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很低,其產品無論在質量、性能、規格和品種等方面都無法適應市場的需要,致使產品的市場需求呈遞減趨勢,對勞動力的需求逐步下降,從而出現失業現象。再者,伴隨著工業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場需求的國際化、全球化趨勢,人們對國際市場科技含量高的產品的需求的比重越來越大,而對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需求的比重則相對下降。這就要求我們根據市場需要對產品結構進行更新。這樣,工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也將日趨減少。
4.勞動者自身因素延緩了就業的步伐。除了社會的原因,勞動者自身的許多因素也延緩了他們就業的步伐。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生產管理制度、勞動用工制度等對職工的職業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過去狹窄的知識和單一的技術已經不能適應現代企業的生產和管理的需要。有些企業下崗失業人員,相對而言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專業技術單一、老化,難以在短時間內具備新崗位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很難適應新時期不斷發展和變化的工作崗位。因此,在參與就業市場競爭時常常失敗,造成心理脆弱,甚至自暴自棄,聽天由命。而有些失業人員受傳統觀念影響,失業后對提高自身素質對就業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不能主動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識水平,就業意識、擇業觀念陳舊,認為要在國營企業工作才算正式工作,而在民營經濟、個體經濟中從業只是臨時工。過去社會上曾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一國有,二集體,不三不四干個體”,這種落后的就業觀念使失業人員拒絕靈活就業。
二、失業人員的現狀
1.失業人員的年齡構成。在年齡方面,據國家統計局的城鎮失業人口的年齡構成數據顯示:2006年的失業人口中,16~19歲占8.3%,20~24歲占18.5%,25~29歲占12.6%,30~34歲占12.5%,35~39歲占13.8%,40~44歲的占13.8%,45~49歲占9.5%,其中20~39歲占57.4%,占了總數的大半,39歲以上的失業人員占總數的23.3%,而且年齡越大占的比例就越小。而2006年度全國部分城市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分析報告顯示:在所有求職人員中,新成長失業青年的求職比重從2003年的16.5%上升至20.3%,上升了近4個百分點。從求職者的年齡構成來看,求職者同樣以青壯年為主體,16~34歲的求職者約占總求職人數的69.9%。其中16~24歲之間的求職者占到了36.1%,25~34歲之間的求職者占33.8%。表明失業群體青年所占比例較大。
2.失業人員的文化程度。從求職者的文化程度來看,大專以上學歷者占了總求職者的26.5%。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總量的73.6%,表明在失業人員中,文化程度較低者所占比重較大。
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據國家統計局的2006年城鎮失業人員受教育程度構成的數據,我們發現,有將近一半失業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為初中,占45.3%;接下來是高中,占33.7%;再接著是大專,占9.5%。此外,小學為7.7%,未上過學的和研究生的比例之和為0.9%。
3.失業人員的原職業類型。從職業種類來看,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在2006年的失業人員中,原“商業、服務業人員”占34.2%;原“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占32.4%;接下來是專業技術人員占9.7%;再后依次為“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占6.4%,“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占6.2%,“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業、事業單位負責人”占1.4%和“其他”占9.8%。
4.失業人員的生存現狀。從生活狀況來看,失業會給大部分失業人員帶來嚴重的經濟壓力,因而其生活質量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2004年中國城市人口貧困發生率為6%~8%,高于同期農村貧困人口發生率。過去二十多年,城市貧困并沒有因為經濟高速增長而有所減輕,相反還表現出日益加重的跡象。再加上中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是在基本沒有社會保障準備的條件下開始大規模推行的,這就使失業與貧困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
從心理狀況來看,對絕大部分的失業人員而言,由于失業前后的差異,容易造就其極大的心理落差。同時由于失業帶來的經濟困窘使其普遍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容易導致精神的極大失落,感覺自己仿佛成了社會的棄兒,沮喪、苦悶、煩惱、焦慮等不良情緒隨之產生。失業人員家庭因不堪忍受艱難的生活而夫妻反目、婆媳不和,以至家庭破裂,精神崩潰的也大有所在。
從子女教育來看,失業帶來的家庭經濟壓力,往往難以負擔起失業人員自身的勞動技能培訓以及子女的教育費用,從而使得失業人員及其家庭陷入“惡性循環的貧困”,即由于失業,失業人員及其子女無法正常地接受教育,而導致其進入社會,在勞動力市場競爭中缺乏足夠的競爭資本,從而失業人員及其子女極有可能成為后繼的失業人員。從而最終形成一種貧窮代代傳遞的“馬太效應”現象。5.失業人員的就業環境。首先,政府對失業人員的政策支持大多是在經濟上予以傾斜,而僅僅在經濟上的政策傾斜還遠遠是不夠的,因為失業人員的自身素質相對而言較低,失業人員還需要知識的更新和勞動技能的習得。由于就業援助政策體系不健全,這使得失業人員就業時面臨著許多困難。這是失業人員就業環境不寬松的主要原因。
其次,目前中國部分企業在員工招聘過程中,存在著嚴重的就業歧視。在中國,90%以上的招聘廣告均含有歧視性條款,包括年齡歧視、性別歧視、學歷歧視、戶籍歧視、地域歧視乃至身體歧視(如身高、相貌等等)。對失業人員而言,就業歧視首先體現在年齡歧視。
再次,中國就業市場的壓力太大。中國目前大約有1.5億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城市就業,他們是城鎮失業人員就業過程中強而有力的競爭對手。“十五”期間,中國新增的勞動力數量將上升,2003年新增勞動力為650萬左右,2004年為650萬左右,2006年就達900萬,加上已有的失業人員,每年城鎮需要安排的就業人員達到2300萬人左右,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達1500萬人,這還不包括1.5億向城市轉移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在這期間勞動力總供給量1.9億~2.1億人,總需求量為6800萬~7500萬人,存在很大差距。雖然2007年全國人大常委、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在京出席長安講壇時指出,未來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長會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要慢,失業問題得到緩解,最嚴峻的失業時期已經過去。但目前的形勢仍不容樂觀。根據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2007年第四季度城市勞動力供求狀況抽樣調查結果分析顯示,供給明顯大于需求。
2007年第四季度,全國部分人才市場共有35萬家單位參加招聘,提供招聘崗位322.9萬個,登記求職812萬人,職位供求比為1∶2.51(職位數為1,求職人數為2.51,下同)。第四季度供求比達到全年的最高點。東部地區招聘職位數和求職人數仍占全國總數的2/3,職位供求比達到1∶2.61。同樣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2年第三季度對89個城市勞動力市場調查的結果,16~34歲的求職者已經占據了求職總人數的70%,其中16~24歲和25~34歲約各占一半的比例。這些求職者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占全部求職者的45.9%。而在所有這些求職者中,失業人員的比重高達58.4%。
參考文獻:
[1]孫天立.市場經濟下對中國當前失業問題的思考[J].集團經濟研究,2007,(9).
[2]蔡舫.就業形式和工資[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3]喻桂華,張春煜.中國的產業結構與就業問題[J].新華文摘,2004,(23).
[4]李楊,陳璐.中國“新失業群體”的困境與對策探討[J].青年探索,2007,(1).
[5]中國國家統計局.2006年就業與再就業統計公報[R].
[6]李培林.老工業基地的失業治理:后工業化和市場化——東北地區9家大型國有企業的調查[J].社會學研究,1998,(4).
[7]國家統計局網站[EB/OL]./tjsj/ndsj/laodong/2006/html/01-77.htm.
[8]李曉莉.城市貧困:發展隱憂與出路抉擇[N].西安日報,2006-03-08.
[9]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網站[EB/OL]./.
[10]2007年第四季度全國部分人才市場供求情況及分析[EB/OL].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網站.
- 上一篇:科技之冬活動動員大會上的講話
- 下一篇: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現狀與原因探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