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生態倫理觀念差異的哲學研究
時間:2022-03-22 02:43:07
導語:中西生態倫理觀念差異的哲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西生態倫理比較研究實質是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在生態領域的對壘,不能預設前提,只能從哲學基本問題出發,才有比較研究的意義。本文主要從以上觀點出發,探討下中西生態倫理的思辯性。
【關鍵詞】生態倫理;第一性
恩格斯在總結哲學史的基礎上明確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思維是人類在生物界的特權,脫離人類就不存在哲學的基本問題,也不會去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是不以人類意志為轉移的物質存在,當然這個定義不是哲學概念里的物質。對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的不同,造成了中西生態倫理觀念的差異,本質上還是哲學基本問題。
1人類中心論與非人類中心論
當下,中西方學術界普遍認同將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視為生態倫理研究的基本問題。這一問題在學界表現為人類中心論與非人類中心論的爭執,爭論的實質是以什么為標準和參照系來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1.1狗在中西倫理觀念中的不同
狗是人類從自然生物里馴化后,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動物,中西對狗的觀念不同,可以讓我們揣測中西生態倫理觀的實態。中國文化傳統中將狗視為幫兇、可憐、寄生的代名詞,罵人的話里出現狗的頻率很高。魯迅作品里的狗,對富人搖尾乞憐,對窮人狂吠不止,直到今天,狗肉仍是傳統美食。如果說中國生態倫理觀念是非人類中心論,在對狗的問題上,絕對是人類的需求為中心了。這種中西生態倫理觀念在當下中國以玉林狗肉節的沖突的模式展現,說明當下生態倫理在中國發展的現狀。一方面,我們延續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觀念,又受到西方倫理觀念的沖擊。實際上,這種道德沖突不僅僅出現在生活領域,在其他各個領域都在激蕩。
1.2非人類中心論是個偽命題
非人類中心主義主張人類以外的其他生物與人類具有同等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提倡確立人與自然之間的平等關系。這一主張本身就是個不存在的命題,原因有三:一是平等的觀念只有在意識領域才具有價值。平等的雙方應具備雙向的交互性。然而,人類與動物之間的交流本身就是不平等的。人類一廂情愿的將平等賦予狗,只是人權的物化而已。二是人是自然的產物,沒有超自然的人存在,自然只是人類意識對立面的存在,哲學上把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存在定義為物質,倫理上把人類以外所有非人屬性的存在定義為自然,跳出人類中心,則不但生態倫理學本身將失去依據,而且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也將成為問題。三是非人類中心論只是語言學上的名詞,是人類思維的主觀建構,是人類中心論在鏡像里的對立,其本質仍是人類中心論。人類思維里并非所有的指向都是正確,很多因素可能只屬于精神世界的泡沫,并非所有思維都具有價值。這個構建產物確實也不以人類意志轉移,可其僅僅存在于哲學的物質定義里。現實的欲求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虛假的需要,最終導致人的自我否定。本質的需求才是真實的需要。人類中心論與非人類中心論本質上就是虛假與真實需求的爭斗。
2哲學中的倫理學思考
目前生態哲學是在人類承受自然懲罰的階段,這一時期用自然規律找尋人類價值,是當下生態哲學的主要內容。
2.1中國傳統哲學的精神追求
中國古代時期,人們把自然界看作普遍聯系的整體,形成樸素的認識觀念,關于世界構成有“陰陽五行說”、“元氣說”等,并產生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這一思想逐步成為中國傳統哲學體系的精髓,儒釋道等各家都從不同的角度詮釋“天人合一”為核心的古代生態自然觀念。中國傳統哲學追求自其開始就把目光聚焦在價值世界本身,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重視個體與群體的區別。其追求的起點是人,重點還是人。梁啟超說:“中國學問不然,與其說是知識的學問,毋寧說是行為的學問。中國傳統哲學追求群體性的原則,形成了重倫理價值,輕工具理性的精神追求。
2.2西方哲學的精神追求
在西方思想史上,自第一批哲學家開始,就在不停的假設有個獨一無二的存在。亞里士多德總結了這種自然觀:“自然首要和根本的意義是,在作為自身的自身之內具有運動本原的事物的實體,質料由于能夠接受這種東西而被稱為自然,生成和生長由于其運動源于它而被稱為自然。”亞里士多德的理念學說,其前提仍是有個唯一的主宰。馬克思雖然沒有對生態問題進行過專門的研究和直接的闡述,但他的自然觀中卻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生態思想。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是馬克思的一貫主張。由此西方生態哲學形成了完整的邏輯循環。西方文明物化了自然的同時,也物化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也是世界大戰、恐怖襲擊等暴力事件的根源,人類最初的戰爭只是爭奪資源的暴力,現代的戰爭是為了暴力的暴力,因為暴力本身就是極端組織的追求。
3中西生態倫理的融合
全球性生態危機的產生,從根源上說,與西方理性主義和工業文明的不當發展直接相關。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它們形成了我國古代生態倫理思想的哲學基礎,對于構建現代生態倫理有著啟示意義。生態哲學或者環境哲學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于人類經濟技術盲目地發展造成人類生態環境危機的情況下產生的新興哲學應用學科之一。人類作為有機的生命力量,在自然生態中形成了影響、破壞和改變等無法回避的力量。人們急需一種有效的思想和理論來說明人與自然的關系。因此產生了生態哲學。它是一種全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要用這種新的哲學,指導中西生態倫理的實踐。
作者:杜曉婉 單位:合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生態倫理[DB/OL].baike.baidu.com/link?url=JCbSfPLHtg1K1ZIw6jFYslFMuWCGkYtNzy7vJz45U0L_nWT88tEwLWAZkLL7tAWe-aeL89UkIqWg8MLp0RXKk_.
[2]孫濤.中國古代生態自然觀闡析[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41~45.
[3]趙名宇.文藝復興以來自然觀的歷史演變[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
[4]張琳.中國模式解讀馬克思的自然觀[J].華章,2012(06).
[5]張銳.生態倫理學的若干前沿問題[DB/OL].中國共產黨新聞網,theory.people.com.cn/GB/10771238.html.2010,01,15.
[6]周皎石.生態哲學:全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J].科教文匯旬刊,2008,12(04):162~162.
- 上一篇:淺談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 下一篇:思想道德修養課探究性教學研究
精品范文
8中西文化